1. 佛教的婚姻觀
《經》言:情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深不墮輪回。就是因為我們有牽掛、不舍和貪婪,才生生世世輾轉於這娑婆的世界。
當知一切因緣際會,譬如潮汐漲落,無法預測,掌控,也強求不得,你只能默然接受。也許命運早已安排了一切的聚散,一切的起滅,行過你身邊的每一件事物,都是與你結了緣法的,你的家人,愛人,朋友,仇人,陌生人,甚至開在你身邊的一朵花,你腳下的一株草,一陣拂過你耳畔的風,甚或,你去過的每一個地方。
佛法如何看待婚姻,我從以下五個方面談一談:
1、婚姻是因果業力的產物。
2、婚姻的本質是無常。
3、婚姻源自愛欲之心。
4、凡夫皆執著於婚姻家庭。
5、愛欲源自「無明」,其過患是無休止的輪回。
1、婚姻是因果業力的產物
佛法是講因果的。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也就是說,世間任何事物,不會獨立存在、發生,它是有前因的,也會產生後果。婚姻是由於人們內在的愛欲需求,累世的會聚因緣,以及業力的牽引,導致今生男女聚和,組成家庭,乃至生兒育女。
這中間,有其必然的因果關聯。一對美滿的家庭如此,一段痛苦的婚姻也有其必然性。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婚姻的美滿與痛苦,來自各人前世與今生的行為和造作。
同時,佛教也教導人們要遵從國家的法律、道德,保持和維護家庭的穩定和幸福,從這個觀點出發,也可以說佛教是反對離婚的。
2、婚姻的本質—無常
婚姻是建立在愛欲的基礎上,是諸因緣和合的產物,愛欲是內因,其它的條件均是外緣。它的本質,是「緣起性空」,虛幻不實的。
愛情的真相是—無常
近年來言情小說,言情電影電視劇的泛濫,眾生沉迷在劇中男女愛情的宣言。
但科學與實踐證明,這是不可能的,愛情、婚姻不過是諸因緣——包括生理化學(激素)荷爾蒙的作用結果。
愛情與婚姻,並非如詩歌,電影電視劇演的那般純潔、高尚、永恆。愛情,則如夜空中的流星—短暫易逝。
3、婚姻源自愛欲心
《圓覺經》雲:「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也就是說愛欲之心,就是輪回的因。
在《增一阿含經》卷十二「三寶品」:「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雲何為三,於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若無外識應來報,便不成胎」這段話說明受胎,除了父母外,還要有外識(神識)前來參與才可。
「神識」之所以來投胎,驅使它的力量就是愛欲心。
《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由此可見,淫慾的力量何等巨大,這也是眾生始終在六道中的輪回之因。
《佛說四十二章經》又雲:「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佛言:愛欲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佛說八師經》:「淫為不凈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馳,傷命而早夭。受罪頑痴荒,死復墮惡道;吾用畏是故,棄家樂林藪。」
愛欲之心即是貪著,婚姻之中,對方貪著對方的色、情、愛、欲……等等。
凡夫皆執著於婚姻家庭
我們希望擁有婚姻和建立家庭,這個慾望是與生俱來的,這個欲求潛藏於內心深處,生生世世,根深蒂固,它就是佛法所說的「愛欲」。愛欲,包括了性慾,但它的范圍更廣。愛欲,即貪愛之法。與愛著、愛染、愛執同義。愛,意為貪戀執著於一切事物。欲,又作樂欲,意謂希求、慾望。
愛欲主要表現在財欲、色慾、飲食慾、名欲、睡眠欲等五欲之中。
(一) 財欲,財即世間一切之財寶。謂人以財物為養身之資,故貪求戀著而不舍。
(二) 色慾,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貪染,而起造諸種淫慾之事。故心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
(三) 飲食慾,飲食即世間之餚膳眾味。謂人必藉飲食以資身活命,故貪求戀著而無厭。
(四) 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謂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故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息。
(五) 睡眠欲,謂人不知時節,怠惰放縱,樂著睡眠而無厭。
情為苦之本,一切眾生執著、追求、嚮往、貪執。
俗話說:
夫妻本是同林鳥,
大難臨頭各自飛。
善導大師言:
父母妻兒百千萬,
非是菩提增上緣。
念念相纏入惡道,
分身受報不相知。
師父上人言:愛一個人要愛到凈土。所以愛要建立在解脫上。只有同念佛名,同生西方。才能實現永久的團聚。故言: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
2. 佛學如何看待婚姻問題
在佛學中,婚姻是天生註定的。對於自己的伴侶,始終只是那一個,其他人不過是用來迷惑自己動搖的心而已。所以佛學里相信有一見鍾情,就是因為命中註定的姻緣,所以見面的時候一定會對彼此產生異樣的感覺。
佛學中的婚姻不是愛情的墳墓,而是前世的因果循壞導致的,有因必有果,有因必有源,所以對於婚姻,該來的時候還是會到達你身邊,婚姻中的打打鬧鬧產生的矛盾也只是為了讓這無聊的生活更加有情調而已。
對於我們出生的家庭和與未來的伴侶相結合在一起的婚姻家庭,都應該好好珍惜和守護,不要因愛生恨,也不要在外面的世界風流飄盪,因為你是有家室的人,你這樣家裡紅旗不倒,外面彩旗飄飄的只會讓愛你的人寒了心,讓討厭你的人樂歡心。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假若你們能成為了夫妻,不光只是有了愛情,也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緣分,其實上天早就安排好了一切,就看你自己能不能跳進那個坑並且安分守己了。
3. 佛教 如何結姻緣
追求真摯的感情、幸福美滿的婚姻,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實際上,這個問題是早就已經解決了,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真實例子,都比比皆是。有善良的人,把這些真實成功的例子匯編成冊:《求姻緣的感應分享和理論方法大匯集 》,網上有,可以搜索來看的。如果你真的是想追求真誠的愛情、幸福的家庭,千萬不要小看這些小故事,畢境是生活中真實的、成功的故事,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啊。一、二個例子你可以說是偶然,一大批、而且流傳恆久,就不能說是偶然的了。
這篇文章主要說的是可以通過佛教修行的方法來求得幸福美滿的婚姻,事實上,佛教修行積善積福還有更廣泛的效果。可以用關鍵詞「讀經感應」、「念佛感應」、「放生感應」等,在網上找到大量的精彩文章來看,幾乎包括人們所有追求:健康、財富、事業、升職、升學等等,方方面面。那麼,怎樣去實修呢?
一、讀地藏經是佛門常用的修行方法。堅持每天洗手端坐,從頭到尾讀一遍地藏經(多讀幾遍更好),形成習慣,持之以恆,就是修行地藏經了,堅持的時間越久越棒,命運改變的越大;
二、地藏經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得到:1、網上下載;2、用關鍵詞「免費結緣地藏經」搜索,就能找到免費結緣的網址;3、用關鍵詞「弘化社」,找到免費結緣經書的弘化社主頁,裡面就有經書結緣版了,免費的;4、到附近的廟里去請;5、通過網路視頻搜索和音頻搜索,找到地藏經的視頻和音頻進行學習。
三、可以通過很多大型的論壇學習。比如「宣化上人法寶網」、「弘化社」、「地藏論壇」、「地藏緣論壇」、「中華放生聯盟」等等,很多。
(心愉原創作品,歡迎轉載,無需註明出處,功德無量)
4. 佛教對夫妻緣分的解釋,佛教中怎麼看待婚姻
提起對夫妻緣分的解釋,大家都知道,有人問中怎麼看待婚姻,另外,還有人想問里夫妻緣是什麼樣的?_,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怎麼解釋姻緣的?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中怎麼看待婚姻,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只看有沒有緣,不講究八字跟生辰.說夫妻之間的緣分。
===============夫妻姻緣。
正信的
事實上,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的分別,就是,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是從大覺的——的智海之中流來,那是充滿了智能、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而建立的形態,便是。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必須有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處如此,未來必將如此。
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或信賴,如果經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一個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而不是正信。
但也無可諱言的,正信的在教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以及少數的士君子所專有,至於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眾,始終都在儒釋道三教混雜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的崇拜以及人死即的信念,都不是的產物。
如何適應的要求?
所謂,是跟民俗相關的行為,也是原始型態的現象,自從人類文化開始以來,即已普遍地發生在各個之間。那是為了紓解心中的困擾、家庭和的糾紛、自然環境的折磨,在一時間無法以人的體能、智能所能解決的情況下,唯有訴求明的指引、援助、救濟、,利用求簽、問卜、降靈、牽亡、扶鸞、牲供、許願等方法,以達到與神溝通的目的。不主張類似的行為。如何看待夫妻緣分。
是雜糅的,宋以後即有儒、釋、道三教並收,神、、、不分之勢。清末民初以來,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謂五教同源的,通過靈媒、、鸞壇、,以及、筊杯等的人員和道具,請到自稱為是某神、某、某、某賢、某、某古的無名神,來為祈願的民眾決疑指點,以滿足他們的需要。所不同的,是以理性疏導,修善積福、,來達到祈求的目的。此在一神教的者卻是以的神,作為祈求的對象。也將各的等,當作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均有其、教史、教理、教儀、的傳承;則是多神崇拜。所以,正統的院不應設置簽筒、鸞壇、筊杯,也不各種地方色彩的偶像,以免染上了的色彩,而被誤為多神的崇拜就是,就是的流類。二婚緣分。
如何因應大眾,對需求的滿足?此應著重對於諸功能的提倡,或者對於某些常用經效驗的闡揚,比如、王的,是無微不至、無遠弗屆、無時不應的。稱為廣大靈感、救難、;稱為無上醫王,又名壽及光。這些,能夠使人有求必應,求長壽得長壽,求智能得智能。是盧舍那的千百億化身之一,他是世界的、人天的導師、長夜的明燈、苦海的慈航;一切諸,均能於一切時一切處,接受到任一的呼救,具備救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諸大也都具足六種,隨時、隨處、隨類攝化,普應一切的合理祈求。那麼人人只要選定一,或一,或一特定的和經,就可輕而易舉地達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況尚能更進一步,由的層次,進入自利利他、自在的境界。
內的密教有種種不同目的及不同層次的法,中國的天台宗乃至宗,也編有各種禮懺儀軌及修證儀軌,依之各經所宣示的,此已不同於的多神崇拜;唯追溯的源頭,並無多樣化的儀軌可求。而其任何,只要專持,就能成為一的,所以《》有二十五種圓通,任一就等於一切,具足一切的功用。《維摩經》更加出不二,否則,容易和混淆,與多神合流,而予人以分的印象。解釋父母拆散姻緣。
再深一層說,作為一個,如果為了滿足不同的願望,而經常變換的方法和崇拜的對象,便會失去中心的目標。正信的,是為學、,是學的與智能,以的正確指導,專一的,以達成、、發慧等一貫的目標。只要不離的原則,日復一日地,以看書、做事、、、禮、等為日課,縱然不求現實利益,現實的利益也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摘自-嚴
以上就是與中怎麼看待婚姻相關內容,是關於中怎麼看待婚姻的分享。看完對夫妻緣分的解釋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5. 佛教對婚姻的看法如何
(如本法師著《佛學問答》) 佛陀的弟子有兩大類:一則出家弟子。二則在家弟子。 出家弟子修持梵行,堅守如來聖戒,以自度度人為根本意趣,是故,出家弟子不得行男婚女嫁之途;在家弟子是處於在家修持,為了適應家累故,可行男婚女嫁,無妨也。佛陀大慈大悲特為在家弟子立了五戒法,此五戒(梵語panca silani)是人道的護照,顧及人與人之間相互保障,使人倫道德更具有次第,讓家庭、社會、國家安和樂利,敦親睦鄰。 佛教對婚姻的看法:婚姻是人道的境界,是人類立場所需,是欲界眾生所免不了的。若以色界眾生而言,色界眾生則無男女之欲,無飲食之欲,以禪為食,清凈自得,無此男女之欲所累贅,依此循次漸入,色界無色界,乃至出三界,便無婚姻之欲。 有婚姻之欲是處於欲界眾生之所須要,畢竟,眾生(梵語bahu-jana)是以欲為依為命,乃六道中的一環;若已證果或出三界的聖者,對婚姻已解脫,不須受婚姻所束縛,因而牽纏不得自在,乃至不受塵欲所染。 其他相關文章
6. 佛法怎樣使婚姻幸福
婚姻不幸福是長年累月的積怨造成的,想要改變這一切擁有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就要有效的化解這些積怨,用佛法中所講述的道理作為新的生活的准則,必然能夠挽回,但是,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實現,從寬容別人、找自身問題下手,是方法。
阿彌陀佛
7. 關於佛教的婚姻觀
在很多的人的眼中,婚姻是很可怕的東西,你一旦結婚了,就會被束縛住,佛教的婚姻觀是怎麼樣的呢?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佛教的婚姻觀,歡迎大家閱讀。
佛教的婚姻觀篇一
婚姻是業力、因果的產物
依佛法的觀點,對婚姻的基本看法則是——婚姻是由於人們內在的愛欲需求,累世的會聚因緣,以及業力的牽引,導致今生男女兩人遇合,組成家庭,乃至生兒育女。這中間,有其必然的因果關聯。一對美滿的家庭如此,一段痛苦的婚姻也有其必然性。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婚姻的美滿與痛苦,來自各人前世與今生的行為和造作,非是上天安排,也非他人強加。故每個人都要為自己過去、現在、將來的行為負責。同時,佛教也教導人們要遵從所在國家的 法律 、道德,保持和維護家庭的穩定和幸福,從這個觀點出發,也可以說佛教是反對離婚的。問:常聽佛教中講業力,請問什麼是業?什麼是業力?答:業,即行為或造作之義,它包羅了思想、語言和行為的方方面面。我們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都叫做業,如好的思想、好的行為叫做善業,壞的思想、壞的行為就叫做惡業;業力:善惡之業有生起苦樂果之力用,稱為業力。善業有生樂果的力量,惡業有生惡果的力量。佛經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斯里蘭卡那蘭陀長老在《覺悟之路》中指出:「在這個世界上,發生在任何一人身上的任何事,都是其本人應得的。……我們對自己的幸福快樂和痛苦憂惱負責,自己創造自己的天堂,自己挖掘自己的地獄,自己是自己命運的設計師。」又如在生活中,當一位母親對自己的孩子說:「做一個好孩子,你將得到快樂,我們就會喜歡你。但是,如果你不聽話,你將得不到快樂,我們也不會喜歡你了。」這時,她 教育 孩子的也正是業的思想。我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就是業力因果最通俗的說法。婚姻是業力、因果的產物,它固然是今生的努力所為,但也包含了前世的因果。如有的人一輩子小心謹慎,為人厚道,婚姻卻屢遭挫折;有的人雖然未經努力,而幸福婚姻卻如影隨形,得來全然不費功夫。這種看似不合理的差異,除了三世因果說,確實很難解釋得清楚。婚姻的偶然中也有其必然性。
佛教的婚姻觀篇二
婚姻源自愛欲心
「一切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愛欲是三界眾生輪回的根本。如《圓覺經》雲:「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也就是說有愛欲之心,就會輪落三界之中而不得解脫。佛教把有意識的生命稱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認為其組成要素:除地、水、火、風、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識」,即有知覺與認知的功用。在《增一阿含經》卷十二「三寶品」:「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雲何為三,於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若無外識應來報,便不成胎,……」這段話說明受胎,除了父母外,還要有外識(神識)前來參與才可。「神識」即現代人所說的靈魂,「神識」之所以來投胎,驅使它的力量就是愛欲心。對普通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兩件事,就是「飲食男女」。飲食是維持肉體生命的存在所必須,而男女欲愛則是維持人類種族延續的必要活動。古人說:「飽暖思淫慾」,在飲食、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男女慾望的滿足,往往上升成為第一需要。 兩性 之間的迷戀,經過多生累世的熏染,於是在人們的意識深處,它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性,以至變得痴迷堅固。故佛陀曾指出:眾生對淫慾的執著,甚深甚巨;如果對世上還有一種事物,其迷戀程度若能與它相等的話,那麼,便沒有任何眾生能超越生死,我也無法度眾生了!如《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由此可見,淫慾的力量何等巨大,這也是眾生始終在六道中的輪回之因。《佛說四十二章經》又雲:「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佛言:愛欲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佛說八師經》:「淫為不凈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馳,傷命而早夭。受罪頑痴荒,死復墮惡道;吾用畏是故,棄家樂林藪。」下面,我們來看看愛欲在婚姻中的作用。就男女的感情產生來說,最核心的元素是情慾(貪)。男女從相識到產生感情,是因為彼此愛慕的欲貪,因此通過交流、協調,而有可能發展成為夫妻。從貪的角度來分析男女的感情。貪的對象有很多,其中色貪第一、眷屬貪第二,其它還有財、名、食、睡等,譬如有人貪對方的美貌,有人貪對方的錢財,有人貪對方燒的好菜,有人貪甜言蜜語等,這都是貪著。但是男女之間最深的貪著是情慾,這是維系男女感情最根本的東西。男女的情慾有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本質是一樣的,但是程度有差別。
(1)色:也就是貪著外在的美貌;
(2)情:所謂情是兩個人心靈有了溝通點,不管任何溝通點,都會產生情。不但男女之間如此,朋友之間也是這樣;
(3)愛:愛已經是一種執著,就是不管你愛不愛我,反正我愛你!這跟情是不一樣,它是不需要溝通的;
(4)淫慾:淫慾是生理的反應,不管有沒有色、情、愛,它是一種經常出現的生理需求,屬於 動物 性(眾生性)的層面。這四個層次,就是男女之間互相貪著的情執。所以如果沒有 辦法 超越這四個層次,就一定會墮入男女情慾的漩渦而苦惱。因為有愛欲,我們心性便無法達到最深刻的純凈。不少男女今天為什麼會離婚?一定是彼此的貪著已經沒有了,或是外面的貪著比對妻子的貪著更強烈;今天為什麼他會愛一個不該愛的人,而舍棄他該愛的人,就是因為他煩惱、愚痴,善性太弱了。如果人的心靈純凈,他站在任何角度,都會把他的煩惱降伏,讓他的善性激發,面對再大的困難,他都不會使感情破滅。今天我們看到任何感情的案子,都可反省到人性的缺憾,知道必定是有煩惱障蔽人的心性,讓他陷入愚痴執著的狀態,而造成錯誤的 決定 。所以如何激發人的善性,降伏人的煩惱,才是徹底解決人與人之間感情問題的關鍵。
佛教的婚姻觀篇三
婚姻的本質——是無常、無我、無自性和唯識的。
婚姻建立在愛欲的基礎上,是諸因緣合和的產物,愛欲是內因,其它的條件均是外緣。它的本質,是「緣起性空」,虛幻不實的。即:事相上是有的,本體(自性)上則是「空」的。一般人聽見「空」,便以為一無所有,空空如也的意思。其實,空是無自性義:即萬物萬物皆是發展、變化的,有條件的;非永恆不變、無條件的存在。不僅愛情、婚姻是有條件的,世間萬事萬物均是因緣合和而成的。雖然沒有永恆不變的愛情和婚姻,但是有條件的、因緣聚合的婚姻,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所謂:有因有緣則諸法(事相)生,無因無緣則諸法(事相)滅。固定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希望完美、希望永恆的觀念,來自我們內心深處的執著慾望,這——就是痛苦的根源。愛情的真相是什麼?大概很少有人說得明白。在愛情中的人們很容易痴迷,相信「愛你一萬年」的諾言。如流行歌曲中唱的那句:「一份真愛,如果要讓我定出它的時間界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這句話,讓許多青年男女感動得如痴如醉。但科學與實踐證明,這是不可能的,愛情、婚姻不過是諸因緣——包括生理 化學 (激素)的作用結果。愛情與婚姻,並非如詩歌唱頌的那般純潔、高尚、永恆。人們發現:現實中長久的婚姻,往往平淡無奇,而那些震撼人心、離奇凄美的愛情,則如夜空中的流星——閃亮耀眼卻又短暫,令人掬捧出無數眼淚!
佛教的婚姻觀篇四
凡夫皆執著於婚姻家庭
(一) 財欲,財即世間一切之財寶。謂人以財物為養身之資,故貪求戀著而不舍。
(二) 色慾,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貪染,而起造諸種淫慾之事。故心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
(三) 飲食慾,飲食即世間之餚膳眾味。謂人必藉飲食以資身活命,故貪求戀著而無厭。
(四) 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謂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故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息。
(五) 睡眠欲,謂人不知時節,怠惰放縱,樂著睡眠而無厭。
5:愛欲源自「我見」,其過患是無休止的輪回
一般人的愛欲,主要是五欲中的食慾、色慾,表現在對異性的追求、家庭的迷戀,對所愛事物的執取不舍等;這種貪欲是一強大的潛在心力,它是絕大多數生命痛苦的主要根源。正是這種大小不一的貪欲,引導眾生往復輪回於此婆婆世界,迫使眾生執著於生命的一切形式。愛欲心強的人,則對五欲均有很大的貪愛與佔有欲,既使他們在生活中,早已出人頭地,家庭、權力、財富、名譽等等,應有盡有,但他們還是會無止境地向攝取一切。個別人還可表現為強烈的征服欲,除了佔有、征服世間的名、利、異性外,其慾望還擴大到對事業、國家,甚至對世界、太空的佔有與征服。如中外 歷史 上的暴君:秦始皇、希特勒等等。通常說來,感觀享受是凡夫俗子最大的快樂。毫無疑問,對這些遷流不定的物質快感的期待、滿足和回憶,確實會給人帶來一種短暫的快樂,但是它們都是迷幻不實的假象。根據佛陀的教誡,超越物質享受,超越生死系縛更為快樂。古德雲:「一燈能破千年暗,」只要我們覺悟到生死輪回的根本源自「我見」,「欲愛結」就會被逐漸解開,系縛我們的無明、貪愛的力量就會失去作用,超越生死,解脫自在便能得到。但要從愛欲執著中超越出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僅一般人執著於婚姻家庭,就是一些已經學佛的居士,面對家庭婚姻變故,思想上往往也是多年不能適應。
佛教的婚姻觀相關文章:
1. 佛家關於愛情的經典語錄
2. 佛教經典愛情語錄
3. 佛家經典愛情語錄大全
4. 聽佛說愛情經典感人語錄
5. 佛說愛情的經典句子
6. 80後的婚姻觀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