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克服功利主義
1/6
懲罰法。當自己覺得自己的一些功利的做法不對的時候,可以用一些東西來懲罰自己。比如罰自己跑步2公里等等。讓自己記住這次功利的教訓。
2/6
樂於助人。當我們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會感到慢慢的幸福,當我們不求回報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慢慢的舒心。
3/6
不要考慮有沒有用。我們不要考慮有沒有用,只要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想要做的,就可以去做,有的事只有當我們去做的時候,我們才能看見事物背後真正的價值。
4/6
有正確的價值觀。我們要知道,金錢並不能代表全部,很多事情用金錢是換不回來的。所以為了我們自己的未來,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加完善,奉獻自己的價值所在,才是最好的。
5/6
多交際。生活中我們總會看到一些優秀的人,那些人之所有優秀,肯定是有一些特殊的品質在內的。所以多和他們接觸,我們能夠有很好的榜樣去學習。
6/6
多看書。看書不僅是提高知識的一種有效途徑,也是我們培養自己的修養的有效方法,閱讀對我們的生活真的很重要。
Ⅱ 部分年輕人傾向去婚育化,你如何看待功利主義婚姻
很多年輕人在結婚的時候,可能作為男方都會被女方進行詢問是否有車,或者是家裡面有房子嗎?一般情況下如果男性家裡沒有房子,女孩子是不會跟他結婚的,於是很多人就認為現在的婚姻都具有一些功利主義,就是兩個人結婚的話,還要在雙方的經濟條件都可以的情況下才可能會同意。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人就難以找到對象,就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另一半,現在網路時代也非常的發達,就有很多的年輕人開始去婚育化了,他們可以從網上得到一些虛擬的陪伴和溫暖。
結婚的話真的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方方面面彩禮,房子,車子,所以很多男方家庭都會負擔不起,而且現在房價也是越來越貴,但是錢反而越來越難賺,面對這樣的情況下,也就出現了年輕人的這種去婚育化,可以說功利主義的這種婚姻是年輕人去婚育化的幕後推手之一。去婚育化也是隨著這個時代而發展出來的一個游戲,年輕人可以在網路上找到讓自己很滿意的另一半,會有虛擬的陪伴和誇獎,會讓年輕人得到談戀愛的時候一樣的感覺,主要是成本很低,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的年輕人越來越喜歡這種去婚育化的原因了。
Ⅲ 婚姻與愛情的本質
想把兩性關系處理好,必須了解愛的十八條原理,明白施愛的需求和被愛的需求的關系。
男女關繫到底是什麼關系?這里特指有性關系的男女,男女之間是合作關系,沒有隸屬關系,兩個完全獨立的主體之間的關系。
第二個問題,兩性關系的精髓參照兩性關系模型圖。
1、鐵軌暗示,鐵軌永遠交不到一起,男人和女人永遠不可能是一個人,瓊瑤的小說,打動人的是「男女二合一」的說法,這是不對的,其實男人和女人是獨立平等的兩個人,不可能合二為一。
2、男女相互支持合作,才能在鐵軌上行走,暗示男女合作好了,是一段好的旅程,如果合作不好,就是相互傷害,還不如自己走。哲學家說,夫妻之間有歡樂,有煩惱,他們快樂是人間的快樂,如果煩惱就下地獄了。夫妻之間的合作有四個層面,即生理合作、心理合作、心靈合作、社會合作。
3、男女關系的境界,衡量關系好壞的標准,一是相處的有美感,這里說的美感,不是女人漂亮,男人帥氣,而是男人理性,女人感性,男人邏輯,女人非邏輯,雙方特異性的品質,碰撞出的火花,導致的美感。第二個美感是善,一是不能傷害對方,二是夫妻雙方有救助對方的法定義務。
4、進入婚姻的目的,是滿足自己的需要,同時也滿足對方的需要。
5、總原則是平等、合作。
6、現代婚姻角色定位是合作夥伴。
想長久保持婚姻穩定,需要了解兩性之間的差異性,男人對女人需要的更多是性和理解,女人需要的更多是愛和理解。
男女關系的高壓線,
1、漠視差別,
2、簡單對等,
3、自私專斷,
4、過分求真,婚姻中,越求真越亂,因為愛無法證明,愛是一種感覺,過分求真是婚姻的災難。
兩性關系的陷阱。
1、人身依附,人和人之間永遠是獨立的,唯一對你負責的人是你自己,別人負不了責任。
2、超限負責,瓊瑤小說里,男主人公對女主人公說:「我不讓你掉一滴眼淚」是騙人的,他做不到。
3、獨占,把另一方看成自己的私人物品,
4、嫉妒,是從反面獨占,目的是打退所有的競爭者。
夫妻雙方共同的錯誤,誤以為對方和我們是一樣的人來對待對方,當對方表現的和我們期望的不一樣時,我們憤怒了,戰爭開始了。
兩性關系的核心是:
1、合作,2、境界,3、真愛,4、不能忽略差異,5、婚姻不是高尚的行為。
第三個問題,婚姻的本質。
想明白婚姻的本質,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圍繞在婚姻外層有各種光環,想把婚姻看清楚,需要把光環剝離掉。任何事物都有幾個層次,事物外層有一個光環,大多數人看到的是光環,再往裡是棉質層,再深入是硬物層,最里邊是實心鋼球,這才是事物的本質。婚姻里邊的鋼球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男女結成對子進行生活。意味者除了婚姻以外還有其他方式,結婚只是眾多方式中的一種。
婚姻可以解決以下問題,
1、生理合作,滿足生理需求。
2、心理合作,有家可回,找到愛的港灣。
3、找到歸屬感,找到生命的意義。
4、社會合作,養育下一代,為家庭,為社會做出貢獻。
婚姻在今天這個時代背景下,是眾多選擇之一,不是唯一,進入婚姻不是高尚的,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婚姻實質是用國家公權力,把兩個人的合作關系固定下來。因為婚姻涉及到第三方利益,就是孩子的利益,所以國家用公權力固定下來。公權力介入的憑證是結婚證,結婚證的法律含義有兩層,一是當婚姻關系被破壞時,當事人請求國家公權力介入婚姻生活,為自己主張的恢復原狀和利益訴求。二是當婚姻解體時,財產如何分配的法律憑證。
法律規定結婚、離婚自由,結婚證無法保證你幸福,更無法保證婚姻永遠存續,因為幸福是婚姻內部的問題,結婚證是從外圍保護婚姻穩定,所以男女之間幸福與否,是在於兩個人的感受。婚姻是一雙鞋,擠不擠腳,只有自己知道,越不合適的鞋,脫起來更困難。
婚姻最大的法律價值是養育子女,因為未成年人需要一個穩定的家庭環境,才能健康成長。婚姻核心的內在要求是穩定,這是婚姻存在的根本理由。僅次於婚姻的方式是同居,再次就是獨居,婚姻是眾多生活方式選項之一。
讓大家看清婚姻的真相,每個人不是被迫選擇婚姻,選擇婚姻很好,甘心過婚姻生活就可以了,不選擇也可以,這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看清了,才能坦然。越開放的城市,離婚率越高,這是社會發展的趨勢,看清真相,才能釋然。
第四個問題,關於愛情的本質。
關於愛情,一萬個人有一萬種說法,博瑞智體系內,愛情特指男人跟女人之間的愛情,愛情有三個要素,真愛,審美,性。
第五個問題,愛情與婚姻的關系。
對於中國人而言,談這個就進入迷魂陣了,是什麼決定了婚姻?好多人說因為愛情決定了婚姻。中國封建社會,男女結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彼此沒有愛情也能進入婚姻,所以說愛情跟婚姻沒有關系。把愛情拿到婚姻中是三百年前法國人乾的事,中國是五四運動之後才開始的,把愛情跟婚姻結合在一起是現代文明乾的事。
現代人類的理念,現代婚姻是以愛情為基礎。現代婚姻價值觀是兩個相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才是道德的,婚姻是男女雙方獨立意志選擇的結果,在眾多生活方式中,選擇了婚姻生活。婚姻之所以存在,是雙方選擇的結果。把現代婚姻比作建一座大廈,地基是愛情,雙方有愛情的基礎才能建起大廈。有愛情,不一定有婚姻,地基不穩定,大樓也不穩定。
愛情主要是精神世界裡的東西,婚姻是實實在在的物質生活,是俗世的生活。婚姻對愛情,既有保障的作用,又有抑制愛情激情的作用。
婚姻本質訴求是穩定,讓生活常態化,對生活可預期,因為婚姻的核心利益是養育子女。愛情本質訴求,一是激情,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二是變化,追求意外的驚喜,愛情有偶然性。婚姻跟愛情之間有尖銳的矛盾。
婚姻對愛情有保障作用,是當事人在理性邏輯層面上得出的結論,是當事人說服自己的理由,其實是一種心理安慰,婚姻對愛情的保障作用是想像出來的。
婚姻對愛情的壓抑是真實的,因為愛情的本質是真愛,審美,性,導致的激情。婚姻是常態化的生活,兩人在一起朝夕相處,因為熟悉、習慣這兩個因素,產生審美疲勞、滿足指數遞減,這是愛情的天敵。
(第一次吃紅燒肉,滿足指數是10,第二次是8,滿足指數遞減,)
人類一切苦難來自無知,既然知道了婚姻對愛情的抑制,需要想辦法克服它。如何在婚姻中解決愛情與婚姻的矛盾之道,在現有模式下,在婚姻中創造愛情,智人本質特徵是創造,尼采哲學本意就是創造。
第六個問題,矛盾解決之道是真愛和變化。
1、從礦石中提煉金子,把男女婚姻生活比作原礦石,里邊有真愛的元素,也有其他利益元素,婚姻是功利主義價值觀,是為了自己目的加入的,為了實現自己的需要,為了養育下一代。生活的事項,真愛的修行是把真愛提煉出來,真愛是無敵的,因為一旦有了真愛,沒人能拒絕,它有穿透一切的力量。
2、角色轉換,在婚姻生活中把相愛的對方,看成你人生修行的教練和裁判,因為人生就是修行的過程,婚姻中,大多數人把自己看成別人的老師。你修煉到不到家,是對方說了算,男女雙方彼此差異,正好是修煉真愛的機會,同時差異是創造生活美感的原材料。
3、生活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不停地創造新的形象,新的方式,有變化的意識。想在婚姻中創造愛情的話,要不斷變化,創造新的形勢,讓對方不斷有驚喜。沒有愛情,人會壓抑,甚至導致自殺,愛情讓人覺得活得有價值,如果沒有愛情,生命就在枯萎狀態。愛情是生命中的激勵因素,最好的選擇是在婚姻中創造愛情出來,既保住了孩子有健康的生活環境,又為自己創造了生活的激情和美感。
Ⅳ 因某一個人讓自己心情不好,然後對誰都很冷淡,怎麼改變
情緒低落,對人家念念不忘,想改變現狀,首先改變自已,讓自已變的優秀,讓對方另眼看待你。應該擁有自信心,心情應樂觀積極,只有把自已變成一個陽光開郎,有志氣有朝氣有理想的人,現狀自然就會改變許多,任何事情就是這樣,從自已身上找缺點,找出人家對你不認可的地方,自已加以克服,努力改變,自然就會水到渠成。
Ⅳ 遇到婚姻問題該怎麼辦
相愛容易相處難,談戀愛跟婚姻是不一樣的,談戀愛的時候你們感覺可能相處的很融洽,對方也很好,有永遠想在一起的感覺,有立馬就結婚的沖動。
結婚後呢,你們的生活里不在全是愛情了,不在全是為了取悅對方,不管做什麼都是為了對方,讓對方開心,而是要生活。
似乎愛情跟生活摻雜在一起,差不多就是婚姻,當愛情不單單是指愛情,還包括生活的時候,婚姻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也不是平白無故的說來的。結婚後,生活中的各方各面,搞得你早已忘了,你們是因為什麼才結合在一起的。生活中的繁瑣,零碎,甚至讓你越來越不喜歡對方,爭吵代替了甜言蜜語,討厭代替了山盟海誓。有的時候你可能會問自己,這段婚姻還能繼續下去嗎?婚姻到底改如何經營呢?
婚姻不是兒戲,不是說結就結,說離就離。不是所有離婚的婚姻都是錯誤,很多情況下,是我們不知道婚姻該如何經營。要想把婚姻經營好,其實也不難,做好這幾點就夠了。
一,保持愛的韻味。
不是說結婚了就是兩個人搭夥過日子,就只是過日子這么簡單,不要忘了在結婚之前你們可是因為什麼選擇對方的。愛情在婚姻里的地位是至關重要,它能讓婚姻變得更和諧,讓你們的生活變得更有趣,更新鮮。那些你們結婚之前的約會,浪漫又甜蜜的舉動,不是只有在談戀愛的時候才有用,反而結了婚以後,它們的作用會更大。
二,理解和包容。
如果說兩個人之間在一起,沒有一點爭吵,沒有一點摩擦和矛盾的話,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既然矛盾和爭執是無法避免的,那麼我們遇到矛盾和爭執要怎麼處理呢?其實,往往有的時候什麼都不做,比想辦法做很多要有用的多。什麼都不做也就意味著包容和理解,兩個人之間一起生活,鬧矛盾的時候實在太多,如果你每一次都非要跟對方爭個你錯我對的話,你們的婚姻一定不長久?
三,充實自己。
花香蝶自來的道理我們都是懂得的,兩個人相處,要是另一個人對你一點感覺都沒有,你連吸引他的基本能力都沒有,他又怎麼會跟你長久的生活在一起呢?你吸引他的地方可以有很多,不一定是美貌,可以是內在的涵養,也可以是特別的書香,總之就是,不要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庸俗。
四,陪伴另一半。
簡單的來講,陪伴就是跟他在一起。但我們這里所說的陪伴,就是不光在他快樂的時候能與他分享,還要在他憂愁,煩悶的時候替他分擔。真正的陪伴不光是身體的陪伴,還有精神和靈魂的陪伴。只有讓他離不開你,覺得你剛好稱心如意,你們的婚姻才不會那麼輕易的說分就分,才能像細水一樣,長長久久的流淌。
在家庭范圍內強調個體自由,對我們這個時代最主要的影響可能就體現在處理夫妻關繫上。
如果夫妻之間要貫徹自由的原則,那就得講夫妻平等,這樣,彼此只有需要和協議,談不上責任和義務。如果要貫徹自然的原則,夫妻雙方就應該限制自己的個體性,大家共同為家庭盡責任,個體要服從家庭的代表,也就是家長。個體對家長的服從,在古代就體現為男尊女卑。
中國傳統中的夫妻關系,通常是講男尊女卑的。但同時,另一方面也是講夫妻平等的。因為丈夫和妻子的結合,是「合二姓之好」,是兩個家庭的結合。他們作為兩個家族的代表,不可能講男尊女卑,因為你不能說這個家族比那個家族高之類。所以古代講男尊女卑,是指你既然進入一個家庭里,很多事情要拿主意,最後只能通過一個人。而關鍵在於,是女方嫁過來,一個人嫁到一個家族裡。尊卑由此而來。
而現在,通常都是男女離開各自的父母,各自有工作,是兩個相對自由的個體相結合。因此是平等的。
並且,講平等是有個經濟基礎的。古代是女方嫁到男方,住在男方家裡,這樣講男尊女卑是天經地義的。現在相對獨立的雙方講平等,也是天經地義的。
可見,夫妻平等的基礎,其實是經濟平等。
但問題就在於,現代中國人在處理男女關系時依然會不自覺地受到傳統觀念影響。比如,如果你講平等,那麼結婚時的嫁妝、彩禮等,男女雙方出的錢應該一樣多;婚後對家庭財產的貢獻也應該一樣多。但事實上,大部分家庭根本不可能做到。現在很多調查都表明,男方收入要比女方高1.5倍以上的婚姻才是合適的。這其實說明,大家都習慣了,男方要對家庭有更多的物質貢獻。如果雙方賺一樣的錢,女方通常會瞧不起男的。這多少就是傳統觀念在起作用。比如還有一桌吃飯,很少有女方買單的。但如果真要講男女平等,就應當實行AA制,或者輪流買單。
現在一方面講平等,但在現實生活中你真的能做到平等嗎?大家習慣上覺得男子應該承擔更多的東西。還有在做家務方面。女方覺得你也掙錢,我也掙錢,為什麼家務要我來承擔呢?這時女子倒要講平等了。要講原則就要前後一致一以貫之。我覺得,真要講平等,那就得徹底一些,不能只在對自己有利的方面講平等,如果不利就不講了。這種功利主義的態度,不符合平等的精神。
家庭畢竟不是一個完全基於個體自由的共同體,既然兩個人還是有感情的,那麼多做點少多點也就不會那麼計較了。我對你好,我會很心甘情願地多做一點;或者有時不那麼情願,但為了對方做了也就做了。彼此會很自然地願意犧牲一點
Ⅵ 討論話題:什麼是功利主義你遇到過功利主義的事情嗎你對功利主義如何理解
能給大多數人帶來好處的行為,就是道德的嗎?這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這確是今天很多人隱性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被稱之為:功利主義。說到「功利」這個詞,可能很多人覺得它本身就是違背道德的,其實比較中性的翻譯應該是「功效」或者「效用」,能對社會整體福利有增加的,就是好的。
其實這樣的價值原則,在今天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甚至法律上都被廣泛採用。比如一項制度之所以是正當的,正是因為它讓大多數人受益,雖然可能損害了少部分人的利益。少數人的利益服從多數人的利益,那這種看似公平合理的道德觀,有什麼根本的問題呢?我們先來看看什麼是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倫理道德觀是英國哲學家邊沁提出的,而邊沁的功利主義思想,受到了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的影響,休謨就提出,人類道德的起源來自於「效用」。 休謨是說,一件事情是否道德,並沒有客觀標准,只是人類的一種情感偏好。
道德只是人類的一種選擇,甚至都不是一種必然的、有理性客觀基礎的選擇,而只是一種「有用的」選擇,休謨稱之為「效用」。休謨說:就總體而言,誰也無法否認,唯有最顯著的仁慈之心,才能賦予人類以更高的價值;而仁慈之心的價值,至少部分地源於它增進人類福祉和促進人類社會幸福的傾向。
後來邊沁繼承和發揚了休謨的「效用理論」,提出了著名的「最大幸福原則」,邊沁認為,道德的最高原則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樂總體上超過痛苦。正當的行為就是任何使功利最大化的行為。他所說的「功利」,意指任何能夠產生快樂或幸福,並阻止痛苦或苦難的東西。
邊沁說,我們在做道德決定時,正確的行為會使這種被稱作功利的東西達到最大化,功利首先要從幸福的角度來理解,然後是快樂和痛苦之間的差額。這種道德判斷標准看起來簡單易行,就是考慮行為給每一個受到影響的人造成的快樂和痛苦,然後執行那個快樂總量,減去痛苦總量的值最大的選項,他們認為,這樣可以給人帶來最大數量的幸福,也可以簡稱為:最大幸福原則。
為什麼「幸福」可以作為終極的衡量標准呢?因為,邊沁認為世界上一切的動物,包括人類,都是追求快樂和逃避痛苦的,追求快樂和避免痛苦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標。所以,能增加快樂和幸福,並減少痛苦的就是好的,就是道德的。
功利主義看起來是十分簡單明了的,因為它符合人的直覺,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並且邊沁還提出了衡量快樂和幸福的六個維度:強烈程度、持續時間、確定性、接近或者遙遠、衍生性和純粹性。後來,英國哲學家密爾,在「最大幸福原則」基礎上提出了有差別的幸福,他把幸福的質量和等級引入了功利主義道德觀。密爾認為,有一些類型的幸福要比其他類型的幸福要更有價值一些。比如,做一個不滿足的人,要比做一頭滿足的豬要好,做不滿足的蘇格拉底,要比做一個滿足的傻子要好。
雖然功利主義是一種符合直覺,並被廣泛接受的一種道德觀,但也遭到了很多質疑,比如僅僅用是否快樂來判斷一個行為的道德性,似乎過於狹隘和片面了,有一種「邪惡的快樂」,比如恐怖分子的快樂,或者看到自己討厭的人發生了車禍幸災樂禍的快樂,這樣的快樂當然不值得推崇。同樣,密爾關於幸福質量和等級的觀點,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誰的快樂等級更高呢?蘇格拉底比普通人擁有更高級的快樂和幸福感嗎?顯然並不一定。
不過,不管怎樣,功利主義是以「最大幸福」為原則的道德判斷,這種道德觀在直覺上是很有吸引力的,道德的最高原則就是使幸福最大化,使快樂總體上超過痛苦。邊沁開創的這種思想體系,對今天西方的政治、經濟和商業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功利主義道德觀卻面臨著兩個最嚴重的質疑。
首先,功利主義最明顯的缺陷在於,它沒有尊重個體的權利。比如,在古羅馬時期,有一種大眾娛樂項目是,把基督徒扔給競技場中的獅子,讓獅子去撕咬他們,當基督徒承受巨大痛苦的時候,場邊的觀眾卻感受到了狂喜。如果有足夠多的羅馬人從這種殘暴的娛樂中獲得快樂,就說明這種行為是道德的嗎,顯然並不能。
同樣,在著名的「電梯難題」中,為了挽救5個人的生命,我們可以犧牲一個人的生命作為代價嗎?為了獲取更多情報,我們是否可以對恐怖分子刑訊逼供,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嗎?在這些行為中,以犧牲個體權利來增加整體快樂,在道德上可能是不可接受的。總之,在功利主義的原則中,個體權力很容易被忽視甚至踐踏。
其次,功利主義試圖建立一種基於衡量、合並和計算幸福的道德科學,不加評判地衡量各種偏好,並且試圖克服這種偏好,當成一種通用價值貨幣,在今天的商業世界成為了很多數人的價值取向,有錢就是幸福,身份就是道德權威。把幸福量化,把善轉變成為單一的價值貨幣,甚至變成了冷冰冰的數字,這種思維的問題在於:把幸福等同於道德。
哲學家康德認為,道德上的正當和感覺上的幸福完全是兩回事。康德認為,道德不能僅僅建立在經驗主義的考量之上,比如人們在特定時間具有的各種興趣愛好、期望、慾望和偏好,這些衡量幸福的因素都是多變的和偶然的,因此,它們很難作為普遍的道德原則的基礎。
康德說:功利主義的幸福原則,對於道德而言毫無貢獻,因為使一個人幸福,不同於使他變好;使一個人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時變得審慎明智,不同於使他更有德性。道德的基礎應當是尊重其他理性生物的自由意志,道德不是讓人獲得幸福,而是讓人配得上幸福。哲學家尼採在《偶像的黃昏》中曾經輕蔑地說:人不爭取幸福,只有英國人才那麼做。
好了,今天我們介紹了功利主義的道德觀,也介紹了功利主義道德觀所面臨的兩個主要質疑。下一期內容,我們再來看看,作為功利主義的批判者,康德的義務論道德觀,究竟講了什麼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