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姻資訊 > 詩經哪些不適用於婚姻

詩經哪些不適用於婚姻

發布時間:2022-12-07 05:26:10

1. 求收集《詩經》中除《關雎》《子衿》《蒹葭》外的其它有關婚姻、愛情

《詩經》中的愛情

【摘要】《詩經》在我國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流傳史了,其中的婚戀詩對於今天的而我們來說依然有很高的欣賞價值。或公子愛慕佳人,或佳人思念公子,或婦人遭丈夫拋棄,或婚姻受到父母阻攔等等。這些男女之間最真摯的感情,在《詩經》中也誠摯的反映出來了,這就是《詩經》的魅力。

【關鍵詞】 愛情 婚變 男女

在《詩經研究叢刊.第九期》中,王許林將《詩經》中的婚戀詩分為五種:「一見鍾情」型、「忠貞不渝」型、「相思苦戀」型、「思婦哀怨」型、「棒打鴛鴦」型。這五個有趣的詞語幾乎概括了《詩經》中所有婚戀詩的類型。

通過學習後,在我看來,「一見鍾情」型的多為男子思戀女子:「忠貞不渝」型的自然說的是女子對配偶或是對戀人的忠貞不渝;「相思苦戀」型的則包括《詩經》中出現的各階層任務,上至達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思婦哀怨」型的則多表現在思念男子和被男子拋棄後所發出的哀怨;「棒打鴛鴦」型的則是追求戀愛而不得了。

看了《詩經》中的《國風》,則會發現《國風》中多描寫愛情和婚姻。《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也是看了《詩經》中的《國風》,便對男女的感情充滿憧憬。孔子當年給們教授的內容也包括《詩經》。可見《詩經》在社會的地位,後來的官學也以「四書五經」為教學內容,這就更加促進了《詩經》在大眾中的傳播。

我覺得《國風》中關於描寫婚戀的詩,大多採用了「興」的手法,比如說像《關雎》,開頭一句就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河畔的水鳥,再言及心上人。在《漢廣》中也有類似的手法,「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先說到南方有高大的樹木,沒有福分在下面休息。再說到漢水有「游女」,卻追求不到。不僅僅是這兩首當中採用「起興」的手法,在《蒹葭》、《野有死麕》、《邶風·燕燕》、《子衿》、《鵲巢》、《草蟲》等等。這種手法在今天的曲中也用得很多,尤其是在「信天游」中用的較廣泛。不自覺的我想起了一句詞,「太陽下上明早依舊爬上來,鳥兒飛去明年依舊會回來,我的青春一去不會來」。這句詞是不是跟《詩經》中廣泛用的「起興」手法一樣呢?

在我看來《詩經》中婚戀詩就是兩大種:戀愛詩和婚姻詩。戀愛詩又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單相思,自然包括男子單思女子和女子單思男子。二是相互思念並愛戀。第三類應該歸於未婚男女初試雲雨一類了。婚姻詩則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生活幸福、甜蜜恩愛型。二是婚姻受阻型。三是婚姻受挫型,而婚姻受挫又可以劃分為「單純的怨婦」和「剛強自愛」型的。下面對以上分類做出具體的說明和闡述。

一、戀愛之苦澀

(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位於《詩經》中的第一篇——《關雎》,被世人傳唱了兩千五百多年後依然廣泛的被男子們用來抒發對女子的愛慕,尤其是那一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兒園的小朋友,幾乎都會這么一句。可見《關雎》比周傑倫的曲流行程度還要廣!

《關雎》中的男子,據學者們推測應該是貴族青年男子,從「琴瑟友之」、「鍾鼓樂之」便可以看出來了。在尋常百姓家是不會有這么好的樂器的。而《漢廣》中的男子則不同,他應該是一個農家子弟了,「翹翹錯薪」、「言刈其楚」、「言秣其馬」等,這些都是只有在農村長大的孩子才會做的事情。可見男子愛慕女子也是有等級差別的,貴族中的男子則可以想盡一切自己能用到的手段來取悅自己的心上人,而出身低賤的男子,看到自己心愛的女子就是「求不可得」。身世的差別就導致愛情的差距。

另外,還有一首詩也很美,因為它描寫的風景很有情趣,那就是《蒹葭》,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詩,這首詩用「蒹葭蒼蒼」四字反復吟唱,回返往復,韻味極深,加之其寫到的「白露」、「水」、「水中湄」、「水中汜」的景象和地點,都像畫面一樣,不禁讓人想到了瓊瑤的小說《在水一方》。我記得還是在初三的時候翻閱父親的書櫃時偶然發現的,從來不愛多看書的我盡然坐下來把那本書看完了,可能當時的我正處於青春期,對愛情有懵懵懂懂的感覺,所以才會有興趣把那本書讀完。《蒹葭》這首詩也是在初三的時候學的,在看《在水一方》的時候我自然地想起了《蒹葭》,因為這兩篇作品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最相似的就要數對河流的景物描寫了,也許瓊瑤老師就是看完《蒹葭》後才有了《在水一方》這么一部作品的。

古人說過,男子思女子多在秋季,秋季萬物凋零,多陰,而男子屬陽,因此秋季多為男子思戀女子;而女子思君則多在春季。《蒹葭》中描寫的「白露」應該是秋天來臨的標志吧!我想《蒹葭》是否與古人對男子懷人的說法相一致呢?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子衿》

讀到這首詩,讓我想起了高一時候我們班一個男生給我寫的「情書」,第一句就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是由於我才疏學淺,只知道曹操曾經作詩的時候引用過這兩句,不知其真實含義,所以高一的「情書」時間就不了了之了。

現在看來,這首詩就是寫一個陷入愛情的女人在城門口的等待她的情人,一個女孩子家家的,怎麼好意思去找你呢?「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女子在城樓下等得甚是辛苦,「挑兮達兮,在城闕兮」啊!「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呀!明明才分離,卻又開始思念你,彷彿有九個月沒有見面了!「未見君子,我心傷悲」!女子思念男子總是多於男子思念女子,人們常說,男人拿愛情當點心,女人卻拿愛情當主食。看著這痴情的女子在城門下等的那麼著急,我都不免有些替她擔心起來了。

看到《子衿》,又讓人想起了《靜女》,《靜女》中的男子也是在城樓下苦苦的等著自己的心上人,而心上人卻似乎是有意要戲弄著憨憨的男子,弄得男子是「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二、戀愛之甜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衛風·木瓜》

男女之間就通過水果來傳情,看上了就拋出自己手中的水果。砸向自己的心上人,這與現代社會確實不同,在現如今,那對情侶不是從「我愛你」「你愛我嗎?」開始的?在求愛這方面,到沒有古人那麼風趣,就像我曾今看到一位男子向女子表達愛意時說的話一樣「今天的月亮真好!」月本沒有感情,陰晴圓缺全憑自己,但是有情的人兒,讓無情的東西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不也是別有一番風味嗎?就像「木瓜」「木桃」一樣,喜歡他就把手裡的水果砸向他吧!

三、愛到濃時的碰撞

這一類的詩則是古代男女幽會的詩句了。在《詩經》中,女子多聚集在桑林,而男子若想念女子,想要與心上人約會,那麼就去桑林吧!「十畝之間兮,桑者泄泄兮。」採桑的的女子真多呀!羅敷不就是被稱為「採桑女」的嗎?

桑林,是一個充滿氣息的曖昧場所,《詩經》中收錄的詩大部分是從民間採集而來的。關於民間的,自然是少不了的了。

除了桑林之外,還有其他的地方也可以與相愛的人發生雲雨之情,那就是古代的狩獵場所。《野有死麕》中就有這樣的描寫,對於這首詩,眾說紛紜,但我認為這是一首描寫女子在於男子第一次發生性關系是急切而又羞澀的詩,並且是發生在狩獵場所的。何以見得?我們來看這第一句「野有死麕,白茅包之」以及中間的一句「林有朴椒,野有死鹿。」麕和鹿不是一般的動物,麕又是獐子,一般只有貴族男子在涉獵的過程中才有可能打獵到的,由此可見整首詩中發生的事情是在園囿之中發生的,「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吠兮!」能不能看作是少女急切而又羞澀的心理呢?至於很多學者把它說成是男子了女子,我並不認同,男女之間偶爾這也是人之常情,在沒有史料的證明下,有詩意的想像是美好的。

四、婚姻挫敗而生怨婦

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可總有人偏偏要自掘墳墓。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女子被拋棄的形象總會有的,而且古代休妻還有各種各樣的借口。在古代,女子的命運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又時候就像東西一樣被男人玩賞著,當有更好的玩物時,便毫不猶豫的拋棄自己的配偶。無論是古代女子還是現代的小白領,誰能容自己的丈夫移情別戀然後將自己拋棄呢?我想古今中外的女人應該是立場一致的吧!

在《詩經》中也不乏這樣的作品,其中有一部分是純粹的怨婦,僅僅是指責丈夫或者戀人的不忠,哭訴自己的不幸。

「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好一個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的痴情女子啊!因為自己的戀人對自己不理不睬近於冷漠,把自己的幽怨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另外一首詩的主人公的命運就更加悲慘了。《谷風》中描寫的女主人公,與丈夫曾一起辛勤的勞動,使家境漸漸好轉。日子富了,丈夫卻拋棄了她,另尋了新歡。這是她十分的幽怨,但是有割捨不下她親手操持的這個家。詩中的女主人公勤勞、善良、柔弱、痴情,但是卻遭此下場,不免讓人心生憐憫之情。《谷風》中的女主人公的遭遇是不是給我們現代女子一些啟示呢?新中國成立後,人們說婦女的地位提高了,女人被解放了。都說現在女人頂半邊天。真的是這樣嗎?女人可以外出工作養活自己,男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女人同自己一樣在外面工作,但是家裡的情況有沒有變化呢?在大部分家庭里,男人的觀念依舊沒有改變,他們認為家務就是女人應該做的。這樣說來女人是被解放了,解放的是女人受苦受累的權利。女人既得為生計而奔波有得為家務而操勞。如果女同胞們不幸成為被拋棄的對象,那麼就請愛惜自己。

五、婚姻受挫之剛強自愛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這是《氓》中的最後的一部分。我覺得這最後幾句才是文中最精華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女性剛強的一面。這首詩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寫一個勤勞善良的婦女由戀愛到婚姻破裂的全過程,看到這首詩時,似乎是在聽一個棄婦講述自己的戀愛詩的甜蜜和婚後的不幸,感覺詩中的女主人公就像在我身邊一樣,但是她與眾不同的就是她並沒有像上面講到的那樣怨天怨地怨夫君,而是總結了自己不幸的根源之後,堅定自己的信念——「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我喜歡的女性,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感情上,不能完全依賴一個人,要給自己的心靈留一點休息的空間,這也是在現代虛無的社會中保護自己的一種方法。就像《詩經。氓》中的女主人公一樣,雖然婚姻破裂,但是人生中不僅僅只有愛情,對於被「情」字傷害的女性們,應該多學學古人,反思一下,自己還能夠做些什麼?

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伐柯》)很多人都知道古代娶親都是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詩經中也有這樣的情況。雖然求得配偶是通過「媒人」來說定的,但也有美好的姻緣。這是多麼讓人羨慕的事情啊!讓人想起梁山伯與祝英台,雖然在同一屋檐下念書,但是父母之命無法違背,只能嫁給馬家公子,幸而中途經過山伯的墳墓,才有了現在的化蝶。不僅僅是在梁山伯與祝英台中是這樣的,在《孔雀東南飛》中不也是如此,如果劉蘭芝不是要遵從哥哥的意思,也不會有後來的結果,父親不在了,長兄就為父。這就是封建社會的「禮」,吃人的禮教害苦了多少有情人。這也是魯迅先生極力批判的東西。現在的我們應該慶幸自己沒有活在封建社會,包辦婚姻在現代社會是不會帶來幸福的,對於我們來說,能夠的選擇伴侶,的合法通婚,這一應該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

子曾經曰過:「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可以怨……」,還曰過:「小子何莫學乎詩。」由此可見,孔老夫子對《詩經》有多麼高的評價,而且《詩經》一直作為儒家的教學材料,更能看出《詩經》的重要性了。而我們這些大學生當中,又有多少人能靜下心來讀一讀古人的心聲呢?

《詩經》中的愛情,在我看來可以用四種植物來概括:

芍葯——這是相愛人的信物。為什麼不是玫瑰?玫瑰帶刺,難道不會刺傷你的心上人嗎?

荇菜——這應該是代表著公子們愛慕美人而不得吧!

桑——這應該是情竇初開的女子們竊竊私語和男子們來擇偶的地方吧!被拋棄的女子就成了落下的黃色桑葉了!

木瓜——相愛的人因愛而結合,因結合而幸福!

《詩經》的植物多的數不過來,勞動中的人們接觸的最多的就是自然界的動植物。所以《詩經》中那些不計其數的植物的出現也就順理成章。

《詩經》就像一條河流,有湍流、有潺潺小溪,有輕揚的流水、也有澎湃的漩渦……讀《詩經》不會像讀其他古代詩集那樣累,因為《詩經》中流露出來的都是最淳樸最真摯的感情,沒有半點造作。似乎自己就像走入了他人的內心世界一樣,細細的品味,不是詩也是詩!

當你覺得生活的步伐太快時,就靜下心來讀讀《詩經》吧!它會讓你沉靜下來,順著它的小溪流靜靜的流淌……

2. 詩經中的婚俗

《詩經》中的婚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上巳之戀所體現出的周朝婚姻禮俗並舉現象 《國風》時代婚戀詩中的婚俗呈現出一種多姿多彩性,既有遠古社會的遺風流俗,也有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出現的新內容:既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也有上巳之戀的自由;既有繁瑣的婚禮程序,又有簡便的嫁娶方式。周朝一方面對婚嫁實行了一整套嚴格的規范程序來維護其 政治 統治,另一方面又由於地域的差別,離政治中心區域較遠的地方受周禮影響較弱卻還保留著自己的古老婚俗。從《詩經·國風》採集來的表現各地 民俗 風情的婚戀詩中可以明確發現周朝婚姻中 禮與傳統民間習俗並存的現象。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禮記》一再強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昏義》中“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故男女無媒不交,無幣不相見,恐男女之無別也。”可見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在當時是不合禮、不合法的,是得不到家庭、家族及社會他人所認可的。在這種擇偶方式下,男女雙方本人幾乎沒有經過自由戀愛而 決定 婚姻幸福的權利。我們可以從《詩經·國風》婚戀詩篇章中體會當時人們對這一婚俗的重視。首先看父母在婚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男不自專娶,女不自專嫁”。作為“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的婚姻大事,其締結當然要從家族利益出發,因此男女雙方在成婚以前必須經由父母同意、認可。如《齊風·南山》有“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說明父母之命的重要;《鄭風·將仲子》“豈取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命,亦可畏也”,表現了對父母之命的遵從;《鄘風·柏舟》“母也不只,不諒人只”,詩中寫一個女子愛上一個青年,她的母親強迫她嫁給別人,她誓死不肯。可以看出在婚姻包辦制度下待嫁女處於被動地位,她們失去了自由選擇愛人的權利;還有《鄘風·蝃蝀》“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乃如之人也,懷婚姻也,大無信也,不知命也”,這首詩是對大膽追求婚姻自由,破壞婚姻禮制的女子的強烈痛斥和指責。此外,媒人在成親過程中也有著重要作用,無論男子或女子需要結婚,都要通過媒人這一關。如果沒有媒人的介紹,那麼男女成婚就失去了所依據的重要條件。周代婚俗中的“匪媒不得”就是最好的說明,如棄婦詩《衛風·氓》中“匪我愆期,子無良媒”,這句話揭示了女子婚姻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無良媒”,不具備成婚的所需條件;《齊風·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反復強調媒人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還有《豳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娶妻必有媒。從上面列舉的《詩經》婚戀詩篇章中我們可以發現古代婚制制定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擇偶方式,如果缺少這一成婚條件,就會受到譴責或釀成悲劇。

(二)上巳之戀

《詩經》產生的時代,由於周代社會畢竟去古未遠,新的婚姻觀念還未根深蒂固,上古婚姻遺風仍然頑固地存在著,男女在戀愛上仍是比較開放的。同時,由於上古時期人們的活動主要圍繞農業進行,“春耕、夏耘、秋獲、冬藏”是農業生產的規律。“農夫們的生活大致可以分為兩大季節:從舊歷二月起,他們到野外耕地,一直到九月把莊稼收割了以後,才結束他們的野外生活。從十月起,到來年一月底止,

主要在家中生活。”人們在自己家庭里居住的時候,很少和外界接觸,因此,也減少了男女相見、相愛的機會。春天一到,萬物萌動,人們開始到田野里勞動,因此也就增加了男女碰面的機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許多固定的風俗 節日 。再加上古人很講究天人感應,以為三月三時陽氣勃發,陰陽和合,萬物繁育,人間於此時亦應順天應時而婚配嫁娶,生兒育女,從而使人類與 自然 界之間互相感發,兩相促進。於是許多習俗在舊歷二月或三月初舉行,上巳便是其中一個重要吉日習俗。

上巳:原定為三月(仲春)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舊俗以此日臨水祓除不祥,又叫修禊,但曹魏之後,把節日固定為三月三日。據殘存《韓詩》:“鄭國之俗,三月上巳,於兩水(溱和洧)上招魂續魄,拂除不祥。每當春季上巳節,男女都要到水邊沐浴,以洗去不祥之氣。同時在這個時候男女交往非常開放和自由,使雙方沒有顧忌和禁忌,尤其對於女性來說,唱出的情歌熱情奔放,服從自己的意志和情感,無拘無束,大膽潑辣,因此這也是男女定情的時間。如《鄭風·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葯。”意思是:男女在溱洧河畔互表愛慕,贈之芍葯表示願與之結姻緣;《鄭風·蹇裳》“子惠思我,蹇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同樣描寫的是溱水旁男女戀情的詩。

針對婚俗而言,周代社會是禮教初設而古風猶存的時代,婚俗的形成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周禮·地官·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著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可見婚戀詩篇章中的地域性分野與詩篇內容差異存在著對應,在周朝政治中心區域出現有關對禮法表現和歌唱的婚戀生活詩篇是必然的,表現出一種在周禮規約下的正統社會生活。但也存在著違背周禮的情愛及野性氣息的婚戀現象,多集中於鄭、衛、陳三地,其中以鄭地的情詩最為活潑生動,而鄭氏新遷於東方的國家,古老的風俗與新的人群相遇,自然會產生交融,變得更加有活力。“昏禮者,禮之本也。”夫婦之禮成,是其他社會關系得以穩定的關鍵。周王朝建立嚴謹的婚姻禮制目的在於規范原始婚姻的混亂,喚起羞恥之心,建立穩定的家庭關系,達到以禮治國之功效。在周王朝的大力推行下,婚禮倍受各諸侯國、各階層的重視。《詩經》婚戀詩中反映出各諸侯國對婚禮的理解與執行也表現出很高的一致性,比較嚴格地執行正統的聘婚禮、媒妁制,極力維護婚禮的庄嚴與慎重;同時也真實地反映出禮制推廣的進程並不一致,鄭、衛、陳等地受周朝 禮儀 教化影響較小,頑強地保留自己本地的風土人情習俗。由此可見,周朝的確存在著禮俗並行的現象。
《詩經》中的婚俗:對女子施教及重生育下的父權制社會
周朝進入了一個母權佔主導地位被父權統治的社會。婦女則進入世界 歷史 意義的悲劇階段,“婦女失去其原有的崇高地位,除了經濟大權操縱在男子手裡,主要由於周代宗法制形成的一系列男尊女卑的禮制和觀念。”周朝為了鞏固奴隸制的統治秩序,利用以血緣為基礎的氏族組織演變而來的宗法關系,確立了一套比商代更加系統的宗法制度。宗法制下的婚姻關系名義上氏一夫一妻制,實際上是多妻制。由於多妻而承認嫡妻的地位並確認嫡長子繼承權。在宗法制下,男權繼承製,首先是嫡長子得到重視,無論政權和家業都是父子相繼,男子不但是國家的統治者,也是家庭的操縱者,這樣勢必形成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孩一生下來就遭到歧視。父權統治周朝實行的婚姻制度實際上更加苛刻地取消了女子婚姻的自決權。這樣一來,婦女由母系時期的主導著地位下降到被支配地位,轉成了男子的附庸品,從而失去了擺渡自己人生和命運之船的把舵。通過《詩經·國風》婚戀詩中對女子施教和重生育的婚俗觀念可以有力地說明當時父權制社會下的女性處境和自身的社會地位。

(一)對女子施教

《禮記·昏義第四十四》“是以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毀,教於公宮;祖廟既毀,教於宗室。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之祭,牲用魚,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婦順也。”由於當時原始農業和原始畜牧業的發展,既促進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又由於生產方式的改變和女性自身的生理狀況造成了女性地位的下降,社會逐漸向著奴隸社會轉變。當時的婦女已經成為男權統治下的私有財產,已逐步失去自己的社會地位。可是有人會對此產生疑問:為什麼《詩經》中還有許多描寫和贊美女性的詩歌呢?實際上我們仔細體味後會發現:《詩經》中的女性美好形象是通過別人的眼光塑造出來的,對她們的贊頌已經不是對他們在歷史發展中所做的貢獻的歌頌,而是僅僅針對的是她們的美德,還有她們辛勤勞動的歌唱。如《邶風·燕燕》中的新娘是一位外在美和內在美統一的女子,“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詩中的新娘既符合古人對女子容貌的要求,又符合中國傳統社會兒媳的形象;還有《周南·桃夭》中“之子於歸,宜其室家”反復叮嚀出嫁的姑娘,期待女子到夫家後安分守己,用心操持家務,辛勤勞動,讓夫家人丁家業興旺。

(二)重生育

在地廣人稀、飢饉災疫流行,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繁衍人口,生兒育女成為戰勝自然、發展生產、維系生存、種族延續的必要條件和保障,子嗣繁盛、人丁興旺便成為先民們的一種願望和追求,久而久之形成為固定的觀念、習尚。《禮記·昏義第四十四》“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婚姻是事關敬祖、續嗣的大事,關繫到家族的傳承與興旺。父權制下的周朝重視生育子嗣有自身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中國歷來就是以農為本的國家,而古代農業的發達全靠興旺的人丁尤其是男丁來維系;另一方面是由於周代是以父權為中心的宗法制社會,因而生育延續宗族的男性繼承人十分重要。如《周南·芣苢》描寫了女性採集可用來治療不育症的車前子的場景折射出她們對生育能力的重視。另外,由於周朝為適應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種的繁衍便處於一個極其重要而神聖的地位,因此先民便產生了對生殖現象的竭盡崇拜。《詩經》中所述不少動 植物 就是生殖崇拜的象徵物,如《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一種生殖力極強的蝗蟲,被上古先民推為生殖神。這首詩流行於周南,商周時,其地的塗山一帶有騰煌氏,他們就以蝗為圖騰。此詩無疑就是他們祭祀螽斯所唱之歌,其主題完全是企求保護神來幫助他們繁育子孫。那為何植物可做生殖崇拜的象徵物呢?據有人研究“從表象來看,花瓣、葉片可狀女陰之形;從內涵來說,植物一年一度開花結果,葉片無數,具有無限的繁殖能力。所以,遠古先民將花朵盛開、枝葉繁茂、果實豐盈的植物作為女陰的象徵,實行崇拜,以祈求自身生殖繁盛、蕃衍不息。”如《周南·桃夭》暗示“宜其室家”的女性“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如桃一樣枝繁葉茂,果實累累;還有《唐風·椒聊》“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用多子的椒聊比喻女子。自有婚姻以來,生育就是社會對這男女關系一項重要的期待,而在周禮的時代,這期待就變得更加沉重。

周朝為了維護統治,成為政治制度上實行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制社會。男性成為社會的主宰,婚姻已演變成為一種“一夫一妻制”,當然這是相對於沒有訂制時的雜婚而言之。簡言之,男的最少有一個妻子,即“一夫一妻制從一開始就具備了它特殊的性質,使它成為只是對婦女而不是對男子的一夫一妻制。”可見周朝實行的是名義上的一夫一妻制,而恩格斯也說“一夫一妻制家庭和對偶婚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婚姻關系要堅固得多,這種關系現在已經不能由雙方任意解除了。”[6]可是從《詩經》婚戀詩中《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對搶婚行為的控訴,“我們看一夫一妻制婚俗中,仍然夾雜著許多其他習俗。”但是對於西周時期,楊向奎先生說:“宗周初年由氏族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不久,它保留有很多氏族社會的風俗習慣,在男女生活上,婚姻形態上更是自由活潑與放任,處在一夫一妻制的初期,對偶婚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到了春秋時期,則如顧頡剛先生所說“只是為了諸侯的割據,各國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都是一樣的,所以各國間制度不同、風尚不同、思想不同„„有的保留前一社會遺存的多些,有的則 孕育 後一社會的成分多些,即就婚姻制度而言,群婚、對偶婚、一夫一妻制諸種現象都有例可舉,但是它的主流總是向著嚴格的一夫一妻制過渡,則是一件無疑的事實。”[9]周朝實行名義上的一夫一妻制而實際上的多妻制,如《禮記·昏義第四十四》“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 天下 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在這樣的制度下,《詩經》婚戀詩中有些篇章明顯地體現了宗法制下以父權為核心的周朝社會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社會狀況。

綜上所述,通過《詩經·國風》婚戀詩中的若干婚俗我們簡單探析了周朝當時的婚姻狀況及社會現實情形。一方面在戀愛上,男女之間仍然保留部分自由選擇的權利;另一方面社會卻又開始為男女之結合聘娶,以及婚姻生活設置下層層的禮法制度——擇偶方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固定了一夫一妻多媵、妾的婚姻模式,提高了男性的地位和權威束縛了女性尤其是其婚後的生活,使她們逐漸淪為男性之附庸與生育工具。雖然周朝處於過渡階段,但各項制度正逐步建立和完善、許多觀念也已漸漸形成,“實際上反映出男娶女嫁,婚後從夫居而建立新家庭的一整套 社會 文化 規范”,也的確對後世產生了長遠的影響。

3. 有女如此,夫復何求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我能得到這樣的妻子,就已經很滿足了。「夫復何求」與先秦典籍尤其《詩經》並無直接關系。《詩經》原文是「執子之手,與子共著。執子之手,與子同眠。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執子之手,夫復何求?」

「女」是「婦人」或者「妻子」
「亦」是「也」
「如此」是「這樣子」
「夫」是句首發語詞,無實意
「復」是「再,又,還」的意思
「何」是「什麼」
「求」是「追求」
「夫復何求」字面意思是:「還有什麼要追求的呢?」
「夫復何求」在字里行間表達的意思是:「我不再需要別的什麼了,得到這個就足夠了」。

(3)詩經哪些不適用於婚姻擴展閱讀:

夫復何求(fú fù hé qiú )不是一個固定的詞語或者成語,而是一個常用短句。較早的出處見於唐修《晉書·宗室列傳》「承嘆曰:『吾其死矣!地荒人鮮,勢孤援絕。赴君難,忠也;死王事,義也。惟忠與義,夫復何求!』」

「夫復何求」與先秦典籍尤其《詩經》並無直接關系。現在能查到的最初出處是記載於唐初官修《晉書》里東晉宗室司馬承在王敦之亂爆發時表達對皇室的忠誠「『吾其死矣!地荒人鮮,勢孤援絕。赴君難,忠也;死王事,義也。惟忠與義,夫復何求!」又見於司馬光《資治通鑒》卷92。 司馬承表達的是對追求到忠義的滿足感。

示例:

⑴惟忠與義,夫復何求 ;

⑵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⑶女亦如此,夫復何求;

⑷既得池塘,夫復何求。

(5)得妻若此,夫復何求;

(6)得生如此,夫復何求?

閱讀全文

與詩經哪些不適用於婚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59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4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1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39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79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8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5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1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8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3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