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佛弟子能離婚嗎
離婚的問題,在佛典之中,也不容易找到明確的根據。不過,佛教主張婚姻的美滿及婚姻的責任,既然結為夫婦,結婚之後,應該相親相愛,互相尊敬,各守各的本分,各盡各的責任,佛教嚴禁邪淫(私通),婚姻破裂,多數是由夫婦之間的不能互守貞節,夫妻之間既然都能堅持邪淫一戒,婚姻是不容易破裂的。即使破裂了的婚姻,佛教也主張破鏡重圓;所以,佛陀雖不許比丘弟子們介入婚嫁的事件,但仍許可比丘們為「若男女先已通,而後離別,還和合」(四分律卷三)。因為,男女的離婚,對於彼此的心理,都有不良的影響,尤其對於兒女的撫育,更要負起道德上的責任。根據這一論點而言,也可以說,佛教是反對離婚的。
不過,佛經中也沒有說離婚是犯戒的行為。所以,萬一由於感情的沖突,趣味的不投,乃至是出於虐待等的重大理由,在忍無可忍的情形下,是可以離婚的,如果是為了滿足情慾的理由而離婚,那是不道德的,也不是佛教所許可的,故也是罪惡的。因為,夫妻的離異,最倒霉的是他們無辜的兒女。
在中國的古俗,男子喪妻可以再娶,稱為續弦,以為那是道德的,如果女子喪夫,唯有守寡終身才是值得表揚的美德,這種「貞操」的觀念,實在是由於輕女重男的習尚而來。在印度,並不如此,以印度教的科多馬法典而言,主張丈夫他往六年而仍不得其音訊者,妻即可與其他男子通。佛經中的俗人出家時,必先舍其妻子,任妻自由,所以,失去丈夫的女子改嫁,在佛教是允許的,也是道德的。 (聖嚴法師)
㈡ 佛緣知識:為什麼說在家佛弟子的婚姻會更加美好
因為一旦成為了佛弟子,至少就能夠懂得最基本的「三皈五戒十善」的道理,做的是善業,也不容易發脾氣,總是以一顆善良的心對待別人,所以婚姻自然會更加美好。
㈢ 佛弟子居士結婚為什麼不好
看各人修行的道路吧。
修入世的,結婚可以幫助你更好的看清楚人與人之間,人與直接之間的聯系,有助於修行。
修出世的,也可以借婚姻來磨練自己。
具體怎樣選擇,看的還是自身的悟性和修行的道路了。
世間一切都是修行,只要你有一顆修行的心。
遇到心動難以捨去的人,結婚也沒什麼不好,不正是順其自然嗎?
㈣ 佛教對婚姻的看法如何
婚姻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家庭的必要條件,和其他社會組織形式一樣,都是有共同的思想基礎才聚合在一起,是正常的社會現象,只是由多人變成男女雙方。
佛教並不幹涉世俗人的社會組織——家庭,但是有個前提,就是婚姻的基礎一定是有共同的利益基礎和思想基礎,否則就不會穩定。沒有共同利益、共同思想的婚姻,覺得不會產生穩定的家庭。比如,因為人的貪欲而聚合在一起:貪戀性色、貪戀財富或地位、為子嗣而結合等等,都是不同的貪念的表現,這樣的婚姻必然是不幸福的。再有婚姻雙方沒有共同生活目標,彼此不能互相進步,而是貪圖個人享受,或好逸惡勞,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這樣的婚姻也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仍然未脫佛法因、緣、果的解釋。
對於出家人,則沒有這樣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普通人眼中的束縛,所以佛經中也說:出家為最樂。這里並不是說出家是快樂,而是說出家是修行人的最好方式。
但是未出家的世俗眾也不是不能解脫、不能快樂。佛教僧團有「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婚姻也一樣:如果在家庭中也有「和敬」,則家庭和諧,社會穩定。在這里,戒,指的是建立共同的規矩制度原則,雙方共同維護和諧局面。
㈤ 學佛是否會影響婚姻
隨喜..沒有關系的..學佛不會影響婚姻..我也沒有結婚..照樣在學..只是我們不要邪淫,,就是不跟配偶外的人做那些事情..想也不可以想..未婚不可以同居..學佛的好處太多了..我們是在家的佛弟子..就是不殺生.平常多吃點虧..很快樂的..一切的生活都是照常..
㈥ 幸福咨詢:學佛人的家庭婚姻不和的原因及化解方法……
在末法時代,有很多夫妻之間鬧矛盾,他們因為各種業力牽引和習氣原因,導致互相爭吵打罵。看到很多夫妻因為利益的事情分道揚鑣,從枕邊人變成了仇人,見面互相恨不得要對方死。很多人都糾纏在愛恨的感情上面。尤其是在結婚後,夫妻倆之間感情冷淡,天天為了孩子、公婆、錢財利益等事情隔幾天就吵一次架,不顧別人感受,對自己另一半呼來喝去,把所有的氣都發在對方身上。尤其是一些女子喜歡生氣,喜歡抱怨自己另一半,要求特別高,總是把自己丈夫和別人丈夫做比較,覺得別人丈夫哪裡都好,一比較自己丈夫的缺點哪裡都差,就和自己丈夫爭吵。
這些人身邊的冤親債主比較多,冤親債主在旁邊不停地挑撥離間,巴不得這個家庭鬧得不可開交,這對夫妻受到冤親債主的影響火上澆油,吵個不停。他們總是把握不好自己脾氣,脾氣一點就著,總是嫌棄自己另一半這里不好那裡不好,總是說非常喪氣的話,讓人聽了很不舒服,很多人的婚姻家庭都是這樣。
修行人家庭里,一個人修行而伴侶不修行,喝酒抽煙大魚大肉地吃。而學佛的人會吃素,這樣就產生矛盾,夫妻倆由於這些事情達不成統一,就會鬧不愉快。尤其是兩個人經常因為理念、三觀不同,在處理問題尤其是對待教育小孩的問題上出現很大矛盾,學佛的一方引導孩子學佛,另一方就障礙不讓孩子學佛導致出現矛盾。人們的智慧總是會受習氣影響,按照自己想法做事情。夫妻倆會因為吃肉還是吃素,關於小孩怎麼帶等等問題發生爭吵。
兩個人組合成家庭不僅僅是兩個人的業力糾纏或者兩個人的冤親債主糾纏,還有兩個家庭的冤親債主祖先和業力在那裡(所以要多迴向給自己和愛人、其他家庭成員的冤親債主、歷代祖先宗親離苦得樂)。
此外還要面對另一方和自己這一方兩個家庭很多的事情,有些家庭里婆婆經常喜歡挑媳婦的刺,媳婦抱怨婆婆這么小氣或者不近人情,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婆媳關系處理得不好,關系緊張,這其實也是業力牽引。
處理不好家庭關系對修行影響非常大
家庭不和睦對於我們的生活和修行都是有影響的。現在看到很多人本來修行還很精進,但是有了家庭後就放棄了修行,覺得自己沒有時間,就放棄懈怠了或者沒法堅持下去。因為家庭各種阻礙、冤親債主的阻礙,公婆家裡的冤親債主、祖先的阻礙或者丈夫的阻礙,壓迫自己無法修行。很多業力業障,加上自己心情不平靜、煩躁,不懂得如何把修行融入到世俗的事情上。導致心裡很容易被干擾,感到很難受,整個人都被束縛住了,不安寧,修行不下去。
很多人每天都有世俗的事情要做,比如帶小孩或者給丈夫做飯,很少有時間修行。而且這些人大部分是單方面的修行學佛,其他家裡人都不修行,自己一個人修行或者想要出去放生布施等,會有來自家裡的阻礙,說不要去做是騙人的,去個寺廟都被人說,受到各種各樣的障礙,很難受,這是我們修行人的障礙。
也有人迫於家裡人壓力找了修行人結婚了,卻貪於世俗的樂趣,貪於夫妻之間的愛欲,執著在愛欲里。比如自己和丈夫的關系,丈夫去做什麼事情她總是要管著,看他的聊天記錄、電話記錄等,管得很嚴,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關注丈夫做什麼事情。很多家庭主婦都這樣,包括修行不好的人也會去看丈夫的聊天記錄,如果多了就疑神疑鬼覺得自己丈夫怎樣了,心裡沒有著落感。這些人在婚姻當中處於弱勢一方,總是看別人臉色、看丈夫公婆的臉色去做事,別人說你不能做這個就不做了。在婚姻當中沒有主見,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丈夫說讓她做什麼就做什麼。
也有很多丈夫因為業力牽引出軌找了別的女子,妻子看不開看不透因果關系,控制不好自己情緒,對這種事很傷心很難過,把自己弄得很可憐。為什麼會陷入這種很難受的境遇?一方面是自己業力習氣牽引,另一方面也是自己愚痴、沒有智慧,看到了沒辦法接受。
末法時代誘惑太大了,外界的各種誘惑,比如說稍稍有點能力做個小官,就會有人來巴結,給自己送紅包請吃飯,給自己介紹女孩子。即便自己不想摻和這些事清,周圍也有人給你牽線搭橋。別人巴結你、奉承你,他們覺得這是正常現象,誘惑太多。人們管不住自己心、管不住自己眼睛,一失足成千古恨,尤其是男子可能不小心就會背叛了自己妻子。
如何減少不良誘惑,切斷惡緣
這種事情如何要防止出現呢?首先要每天念咒修行消除自己業力(例如除三毒習氣陀羅尼,大隨求心咒),各種各樣的誘惑或者出現的事情都是有因緣顯現、有跡可尋。有緣分的,都是和自己前世業力糾纏的人,你一看到她覺得她很漂亮,你很喜歡她就想和她在一起,這樣就背叛了自己妻子。現在的人習氣比較差、心性不好,一旦別人攛掇你要怎樣怎樣,身邊的冤親債主不停地在身邊攛掇你,還有很多鬼眾在身邊影響思維,自己定力不夠,如果福報少就會做出背叛家庭的事情。所以一定要提升自己心性,不要被外界物慾橫流的事情誘惑住了,要從根本上切斷業力的呈現。
怎樣從根本上切斷?自己首先心性要清凈,然後多修行持咒切斷自己惡緣。婚姻期間夫妻倆相處一定要相親相愛,既然成為了伴侶就要有伴侶的樣子,作為什麼角色就要把這個角色扮演好。
做丈夫的要做好丈夫的義務,丈夫賺錢養家,至少能夠養活妻子,妻子要維護好家庭,女子在家裡至少要把衛生做好。丈夫在外面工作,自己在家裡要做好飯,這是最傳統的相處關系,男主外女主內,古代都是這樣的,男子在外面奔波勞累掙錢養家,女子在家裡做家務,給在外的丈夫創造美好的家庭環境。各自做好自己義務,互相體諒照顧對方,不要輕易吵架甚至是打架,不要爭吵時脾氣上來了就說話口不遮掩。
通過婚姻修行,促進家庭和諧
其實婚姻也是修行,對待身邊的人和事,時時微笑,說話要好聽,不要說刻薄的話、不好聽的話,要愛語別人,這是佛弟子基本的修養。嘴巴不能說別人壞話,背地裡不能說別人壞話,不要嘴巴刻薄或惡語相向。
對待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語言多誇誇他們,多說好話。對自己丈夫也多誇誇他,言語好聽,丈夫也不能說傷害妻子的話。夫妻之間相互包容,這樣就能夠創造安穩、讓人舒心的家庭環境。既有利於自己健康,也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利益自己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
如果夫妻雙方都修佛是最好的方式;學佛的夫妻倆也要互相包容,在佛法上如果能夠志趣相投、能夠達成意見就非常好。夫妻倆能夠一起吃素,空閑時一起學佛,一起去外面放生、布施等,這種事情可以一起做。
有什麼難以抉擇的事情兩個人可以互相商量,因為自己智慧有限,一個人容易被騙,有人能夠和自己共同鑽研思考,出現不好的事情時,有兩個人共同應對要好很多。當然兩個人都要有智慧而不是愚痴的。要多修行提升自己智慧,這樣才不容易被騙,不會被障礙。
因為在修行的路上越修行障礙越多。如果夫妻倆下定決心在修行的道路上不貪戀人間的享受,就要放下對彼此執著的貪愛,雖然夫妻倆之間有愛但是不能執著,有愛但是不住這個愛欲,心裡能夠放下,做事情時能互相安慰,出現問題能互相扶持對方。
假如兩個人的信心堅定,在信佛學佛的道路上走下去,比較有智慧的修行,這樣兩個人一起修行也有很大好處。這樣師兄們在修行時能夠互相扶持對方,一方有困難另一方很快能夠幫助對方、照顧對方。也不執著於夫妻之情。
修行時也要控制自己貪念,控制自己淫慾心,淫慾心障礙了很多修行人的進步,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不要刻意地壓制,要順其自然去做,這是對於修行精進的夫妻而言。夫妻倆彼此守望互助,這樣是非常好的。
有些人一個人修行容易懈怠或者心裡有點恐慌的情緒,也可以讓另一個人來提醒自己,夫妻之間互相督促、鼓勵對方,這種狀態是比較好的。相互促進鼓勵對方修行不要懈怠,鼓勵對方精進地修持,要多求解脫,不要貪戀世間的一切。不要像世俗人一樣沒事找事,因為一點小事導致夫妻關系緊張。
修行人夫妻之間一定要學會互相包容、歷事練心,在婚姻之中練心。夫妻之間總有不太融洽的時候,有矛盾時,夫妻倆吵架是有業力存在,這時候一定要知曉這種的情況的發生是業力的體現,要想辦法解決而不是任由自己脾氣發泄,事情解決之後就好了。很多時候越發泄會越想發泄,越嗔恨越想要嗔恨,因為你嗔恨時有很多眾生過來,他們在你旁邊火上澆油,讓你越發嗔恨、火氣降不下來。如果發現自己嗔恨了,要馬上掐斷這種心思和念頭,因為很多事情都是因為嗔恨導致的,千萬不要讓自己嗔恨,哪怕看對方不順眼也要念咒化解,提升自己容忍的心量。
(建議:夫妻雙方惡緣多的,可以多念解冤結真言、准提咒,在大迴向後再迴向給對方及其冤親債主。對方冤親債主收到功德也在間接影響他本人改變對你的態度。而且准提咒能令對方對你生歡喜心。准提經典記載:若人六親不和。不相愛念。依法誦咒所向和合。聞名見身皆生歡喜。凡所求無不遂心)
在婚姻當中也是修行,另一半對自己違緣,你跨過了這個障礙,修行就更加進步。師兄們在婚姻和修行之間把握好度,要智慧地對待,不要因為修行了對待自己另一半顯得比較冷漠或者冷落她。除非你不結婚,一旦結婚了就要盡好自己職責、責任。除非有特殊的緣分想要出家,一般不要因為修行去傷害對方的心,把自己完全割裂,不是這樣的。真正的夫妻,雙方之間要保持融洽和諧的關系,生活當中自己要多動腦筋,多用智慧,自己福報提升了夫妻之間相處呈現出的善緣就會更多一些。
轉化為菩提法緣:一切目的是要度他
我們要把婚姻里普通的夫妻緣分轉化為修行的菩提緣分,轉化為法緣,這樣不管對自己還是對於對方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把普通夫妻關系從物質上的交流上升到心靈上的契合,這樣夫妻倆之間比較默契,但是也不去執著它。有些人沉迷於情愛里、邪淫里邊走不出來,我們不要執著這種由貪念引發的情愛。
雖然在照顧另一半,但我們是為了度他的心態,因為自己和他有緣分,發出度一切眾生的菩提心、大悲心。只要發出了度他的大悲心,生活中的習氣毛病和出現的惡緣就會原諒他,有容人之量。發出真正的菩提心、大悲心就能夠快速轉惡緣為善緣,把平淡的夫妻關系轉化為心靈上的契合,這種默契就是善緣,但是不要貪戀,時刻要發起菩提心、時刻發出解脫心。我們和對方的關系發展到極樂世界也沒事,但是一定要有解脫心,這個很重要,不要有執著的貪念,把貪念貪愛轉化為清凈無染的利他之心,是慈悲心、大悲心轉換。每天去修行,慢慢地轉變自己心性。尤其是媳婦一定要恭敬孝順,對待自己父母一定要恭敬孝順,這樣可以避免他們的矛盾,對待公婆也一定要孝敬孝順。
做一個菩薩一樣情商智商都滿分的人
另一點就是一定要勤勞,在修行方面勤勞、在世俗工作上也要勤勞,不要懶惰懈怠,這樣是能形成習性的,習氣不好改。懶惰的人在世俗當中難以獲得成就,在出世間修行方面也不容易獲得解脫,因為懶惰的人修行起來會慢很多,不容易出離娑婆世界,所以一定不要有懶惰的習氣,雖然福報是我們的助緣,但也不能懶惰。我們雖然有福報,但是假如很懶惰也賺不到錢,不能養家不能孝順自己父母、公婆。如果不孝順自己父母、不孝順自己公婆、不帶孩子等,如果喪失了為人父、為人子、為人丈夫、為人妻子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這樣的德行是有缺有虧的。不管做人還是做事都一定要勤勞,不管有沒有福報,福報也是通過勤勞修來的,懶惰是沒有很大福報的,更不用說修行解脫了。我們在世俗上要勤勞、在修行上也要精進,不管在世俗上還是出離上都要勤勞,這是世俗的心性。
另一方面要有寬容、忍辱的心性,如果對他人斤斤計較,這樣有很多眾生來找麻煩。要寬容,斤斤計較、狹隘的性格不符合佛法的性格,大乘菩薩的性格是寬容,不計較自己利益,奉獻自己一切,不計較自己一點點的利益個人得失。我們要學習大乘菩薩的精神,不再斤斤計較,不管是財富上還是做事情上,其實會形成一種習慣。
如果我們不付出,在修行上也不會喜歡付出,如果在生活上為了一點錢摳門,在佛法上也不會付出,也不會去布施。從生活上一點一滴的修行培養自己性格習慣,當然在佛法中更容易培養自己布施的心性,培養菩薩的性格和精神。
在婚姻當中要做一個寬容勤勞的人、做一個負責的人、做一個說好話、說別人喜歡聽的話、贊揚別人的人,說刻薄的話很不好。要做世俗當中所說的情商智商都高的人,因為菩薩的情商都是滿分的,他對眾生非常非常好,眾生喜歡聽好話,菩薩就去贊揚他們、誇贊他們,菩薩都滿眾生的願。我們要向菩薩學習,我們做什麼善事菩薩都會贊嘆。作為丈夫,妻子喜歡什麼就給她買什麼,但是也不能讓她浪費;父母想要什麼就滿足他們的心願,眾生有什麼心願就滿足他們。菩薩在為眾生做事情時會體現很多細節,然後讓眾生在處理世俗的事情上跟著效仿。
感恩您給我服務的機會。感恩您的布施!感謝您與我共享美好的生活品質,吉祥如意!
感 恩 隨 喜 打 賞!
㈦ 是佛家弟子,今生姻緣就會不好嗎
姻緣好壞,與是否好佛沒有關系。相反,如果學佛有益於姻緣關系的改善,朝好的方向發展。
佛教講: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無緣不聚。因此,令生的姻緣有無和好壞,在於過去世與其它眾生的緣,以及善緣還是惡緣,善緣則夫妻恩愛,惡緣則終日吵鬧,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
㈧ 學佛的人能結婚嗎能做男女之事嗎
可以。
1.《善生經》里釋迦牟尼佛講述了夫妻關系的問題。夫婦之間該如何相處。介紹給大家:
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雲何為五。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媟。三者衣食隨時。四者庄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於妻。
丈夫對待妻子、尊敬妻子有五件事情。第一就是以禮相待。尊重妻子,作為丈夫是不可以不尊重妻子,至於打罵之類的問題就更不應該了。
其次是威嚴不媟。 這個威嚴並不是要整天板著臉,一絲不笑。威嚴是要有個大丈夫的樣子。媟,是輕薄、不莊重。就是不要猥褻。男子漢的要有男子漢的氣度。
第三呢,是衣食隨時。就是要供養家庭用度,隨時衣物飲食都是丈夫的責任。掙錢養家哦。
第四,是庄嚴以時。這個庄嚴可不是莊重的意思,是指裝飾,打扮。要負責妻子的裝飾、首飾。凡是結婚後不給妻子買首飾衣物的要痛心懺悔,痛改前非,直奔商場...............。
平時該送花送花,該給巧克力給巧克力。
(看到這里女同胞們是不是對世尊非常崇拜啊)
第五,是託付家事。家裡的事情嘛,讓妻子作主。由她打理。我們只負責國家大事就可以了。
妻復以五事恭敬於夫。雲何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為夫之於妻敬待。。
妻子呢也有五件事情,對待丈夫。這可是非常有智慧的家庭哲學哦。
先起、後坐。這是個禮節啊,而且還挺古老。現在都是女士優先了嘛。其實這里說的是尊重,在禮節上。其實在家裡自己怎麼過無所謂。在外面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現在不講究女性該先起後坐,但這個問題還是如此。在外人前一定要尊重丈夫,男子漢們都比較好面子的。這個就不多說了。
和言,言語在女孩子來說特別要避免刻薄、尖酸,如果女人和顏悅色,說出來的話要比音調調高八倍更有效。糖衣炮彈成功率比較高。很多婚姻問題都是從這里開始的。所以如果你想婚姻幸福,那麼家庭當中如果做到和言,成功了一大半呢。
敬順,一說這個恐怕很多女同胞要不高興了。為什麼要敬順他,而他不敬順我?其實敬順不是說你什麼都順從。是指你要尊重丈夫的想法和意願。有關於家庭的問題你的想法不是不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要尊重對方的想法、習慣。不要試圖改變他什麼、塑造他什麼。如果你真的敬順、尊重,大丈夫們倒是一般很容易被同化掉。
先意承旨,是什麼?是指不等到他開口就能知道他想什麼、要做什麼。幫他做好。這個要求很高哇。其實並不是那麼困難。結婚多年的老夫妻很多都可以如此的,對方還沒開口,就知道他要什麼。更何況男人的想法並不難琢磨。如果你能做到這種境界。不要說擔心什麼第三者、婚外情。你就是趕他出去,他都賴著不走地。
如是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2.對於配偶性慾如何,我們首先要從自己身上看。因為修行向來是針對自己的,『修理』的向來不是別人。
慾念婆娑世界的人都有,不過有輕有重。如果真的沒有了慾念,那麼此生之後當能生天、或有凈願,往生諸佛凈土。
《楞嚴經》對於慾念,有過描述:
諸世間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諸妻妾恩愛。於邪淫中心不流逸澄瑩生明。命終之後鄰於日月。如是一類名四天王天。
如果不能舍棄夫妻恩愛,但是卻可以不犯邪淫,那麼命終可以生四天王天。
於己妻房淫愛微薄。於凈居時不得全味。命終之後超日月明居人間頂。如是一類名忉利天。
如果慾念已經微薄,但是自處的時候仍然會有慾念,不能完全舍棄。命終可以生到忉利天。
逢欲暫交去無思憶。於人間世動少靜多。命終之後於虛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類名須焰摩天。
如果有了慾念暫行房事,過後沒有思念。於人世間事,少動多靜。命終的時候可以安住虛空。超於日月。身有光明。生須焰摩天。
一切時靜。有應觸來未能違戾。命終之後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諸人天境。乃至劫壞三災不及。如是一類名兜率陀天。
平素沒有慾念。但是逢夫妻等事,未能違逆(這里是說違逆自己的慾念,不是違逆他人),將來可以生兜率陀天。
我無欲心應汝行事。於橫陳時味如嚼蠟。命終之後生越化地。如是一類名樂變化天。
我沒有欲心。但不過是應對方的要求行事。命終之後生樂變化天。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瞭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已無世間欲心。對於男女之事、房事只不過是順應世間規范、道德要求。已然超越慾念。生他化自在天。
從上面的開示,我們了解了對於慾念,佛弟子跟隨修行進步會有什麼現象。慾念是逐漸淡薄的。首先我們要做到,不邪淫。然後是事來則行、事後不想。再進一步是,為了順應夫妻生活、世間道德規范而行,但自己已經不再有此欲想。最後則是超越此念。
佛弟子對於夫妻生活,並不是苛求對方如何,而是看自己如何。看自己是不是能夠不邪淫,是否平素還想?是否過後還回味?是否能夠行事時候慾念已經淡薄。而不是讓對方如何如何。假如這些都做到了,那麼對方則會安心,我們也不會擔心什麼婚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