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姻資訊 > 漢族婚姻有哪些民俗形式

漢族婚姻有哪些民俗形式

發布時間:2022-12-06 23:46:36

❶ 漢族傳統婚姻習俗有那些禮節

三書六禮咯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❷ 漢族婚禮的風俗

古代漢族婚禮的習俗(一)

中國古代漢族年輕的男女的婚姻大事都是由父母包辦的,很多的父母從小就已經定好了親,還有指腹為婚的,孩子還沒出生,雙方父母就把婚姻關系定下了。今天小編就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中國古代漢族的婚禮習俗。
方法/步驟
1/3分步閱讀
1、同姓不婚

同姓的男女不能嫁娶,這一習俗始於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實行族外婚時遺留下來的規矩。到春秋時期,同姓結婚會造成後代發育畸形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但是同姓婚配在貴族中還是時有發生的。到戰國後期,以氏為姓,漢代以後,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到明、清時期地域更大,人口眾多,成為以地域為基礎的社會,取代了原先血緣為基礎的氏族。從而有了《明律例》與《清律例》,表面上兩者均禁止通婚,但實際上同姓不同宗是可以結婚的。

訂婚之前要請媒婆去女方家求婚,訂婚時南方要為女方家准備財務作為「訂禮」,結婚時女方給南方准備的財務加「嫁妝」。舉行婚禮那天,新郎要坐上禮車或者花轎去女方家迎親,前面配有樂隊。新娘迎回男方家之後要拜天地與父母。禮成之後夫妻要入洞房。男方此時應該設宴款待來賓。有的地方還有鬧洞房的習俗。

2/3
2、查日子

查日子又稱報日子。在中國非常的流行。訂婚第一個步驟就是男女相識之後,稟告父母,經過溝通,南方給女方家下彩禮,然後定婚期。古代都是請算命的先生給排八字,命相符合才能繼續往下進行。賀郎歌

也也是漢族婚姻風俗之一,流行於東北興安縣一帶。拜堂、晚宴之後,親友把新郎擁到正廳唱賀郎歌。也帶有戲謔、詼諧之意。親友唱一首新郎就要喝一杯酒。一直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此時洞房閉門以待,男方需要與女方對唱開門歌,女方同意之後,才能入洞房。進門還要鬧洞房,最後一對新人要唱交歡歌,新人同飲一杯酒,再唱一首扣門歌結束一天的婚禮。

3/3
3、坐紅堂

意思是男女雙方在結婚前分別在自家祭祖並接受尊長訓誡。新娘需要穿紅掛飾,由姐妹陪同坐堂屋唱哭嫁歌,感恩父母,敘姐妹之情。姐們叮囑新娘過門後要孝敬老人和兄弟姐們和睦相處,並贊美新郎。當新娘心情不如意時,姐們需要多方的安慰。新郎則需要由兄弟相伴坐自家的正廳,接受長輩的勤儉理家,為人處世之道。

❸ 漢族傳統婚姻婚配原則,漢族習俗的婚姻

提起漢族傳統婚姻婚配原則,大家都知道,有人問漢族習俗的婚姻,另外,還有人想問漢族傳統婚姻習俗有那些禮節?,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求中國古代漢族傳統婚嫁全過程?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漢族習俗的婚姻,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漢族傳統婚姻婚配原則

1、漢族傳統婚姻婚配原則:漢族習俗的婚姻

漢族婚禮習俗源遠流長,色彩濃郁。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禮儀,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稱之為「六禮」。

「納彩」即男家請媒人向女家提親,後人叫「說媒」;「問名」即雙方變換年庚,近代稱之為「換龍鳳帖」,然後卜卦「合婚」;「納吉」即為「訂婚」;「納征」為男家向女家下聘禮,俗稱「彩禮」;「請期」就是選擇好婚期吉日徵求女方意見;「親迎」即為迎娶新娘。

從古至今,婚俗雖因時代變化,或貧富相異而有繁簡之別,但基本儀式程序相似。即使到了現代,自由戀愛興起,儀程更趨簡化,不過媒人(介紹人)通言、相親、定親和迎娶等習俗仍有一定保留。

「六禮」中以「親迎」內容最為豐富多彩,主要習俗有鋪房、哭嫁、撒谷豆、「舉火」、「潑水」、障面、穿紅衣、新娘足不履地、坐花轎、「跨馬鞍」、拜堂、撒帳、交杯、鬧房等。兩千多年來,這些「親迎」習俗經久不衰,近代隨著的進步雖有所革新和演變,但基本方面變異不大。

在婚制方面,古代漢族雖通行一夫一妻制,但納妾現象較為普遍,近代俗稱「討小老婆」或「娶姨太太」,而一般不準改嫁,特別是後期,理學興起,規矩甚嚴,有的基本要終身穿素服守寡。

在婚姻形式方面,舊時除明媒正娶外,還有買賣婚、表親婚、換親婚、轉房婚、招養婚(俗稱「入贅」)、典妻婚、童養婚、指腹婚、孝婚以及等。婦女懷孕,漢族俗稱為「有喜」。

求中國古代漢族傳統婚嫁全過程?

小孩出生第二天要做「三朝」。小孩出生後,大都緊閉雙眼,總要到三朝(即三天)或三朝以後才睜開。按舊俗,孩子睜開眼後要先看,後看母親,然後再看其他親友,以示永遠孝順父母。這時來探望的親戚朋友往往饋贈雞蛋、紅糖、小孩衣物等禮物祝賀。其中雞蛋染成紅色,稱為「紅蛋」,因是賀喜,故也稱「喜蛋」。

滿月,稱為「彌月」。舊俗要給孩子理胎發,俗稱「剃頭」,辦酒席慶賀。有的地方規定農歷四月初八為新生兒的「剃頭」日。現代漢族對小孩的滿月已視為常事,但有些地方的農村還比較重視,往往要請滿月酒。

周歲,是小孩從出生以來最為隆重的日子。古俗,孩子周歲這要測試其前途。方法是男置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針簍,以及各種食物、衣服於桌,讓孩子自取,取中者為其前途之往兆。現代漢族對小孩周歲普遍較重視,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一般都要給小孩拍照留念,並做新衣服,吃雞蛋面條以示祝賀。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有的還辦生日酒,款待親戚朋友。江南農村還有包周歲粽子的習俗。這種粽子包得比一般的粽子長,寓意孩子快長大。最明顯的例子是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這三個節日原是以祭祖為源,以祭祖事為主要節俗活動,所以又叫三「節」。清明掃墓包含有懷念祖先,勉勵後人之意。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有放河燈拯孤照冥的習俗。寒衣節時人們在祖先墓前焚化紙衣。

以上就是與漢族習俗的婚姻相關內容,是關於漢族習俗的婚姻的分享。看完漢族傳統婚姻婚配原則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❹ 漢族的傳統婚禮有什麼儀式

傳統結婚禮儀(詳細)
婚禮前夕:延承古禮的傳統婚禮,為各種婚嫁禮儀中最復雜、卻也是別具意義的一種。但由於現代新人多數缺乏這方面知識,或時間上不許可,所以選擇以傳統婚禮做為結婚方式的新人已有逐年減少的趨勢。
婚禮前的准備工作即十分繁復
一、祭拜:男方家在婚禮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將舉行。
二、安慶禮:依八字、房屋座向拜床母。
婚禮當天更是千頭萬緒--
一、祭祖:男方在出門迎娶新娘之前,應該先祭拜祖先。
二、迎親: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尤以6的倍數最好。
三、燃炮:迎親禮車行列在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四、食姊妹桌:新娘在結婚出發前,要與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飯,表示離別,大家都要說吉祥話。
五、請新郎:禮車至女方家時,會有一男童侍持茶盤(上有瓜子、糖果)恭候新郎、新娘下車後,應給予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方家。
六、討喜:新郎與女方家人見面問候之後,應捧花給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時,新娘之姊妹或女性好友要攔住新郎故意阻撓,不準其見到新娘,在經過新郎苦苦哀求後,女方可提出條件要新郎答應,通常在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都以999元紅包禮成交,意喻「長長久久」。
七、蓋頭紗:新郎給予捧花之後,應將頭紗放下,將新娘挽出大廳。
八、拜別:新郎與新娘上香祭祖,新娘應叩拜父母道別,而新郎僅鞠躬行禮即可。
九、出門:新娘應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長輩持竹篩或黑傘護其走至禮車,因為新娘子當天的地位比誰都大,所以頭不能頂天見陽光,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像這一位女性長輩一樣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十、禮車:禮車上方懸綁一棵由根至葉的竹子,根上掛著蘿卜,以示「有頭有尾」。禮車後方則有朱墨畫的八卦竹篩,用以驅逐路上之不祥。
十一、敬扇:新娘上禮車前,由一名生肖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給新娘(置於茶盤上),新娘則回贈紅包答禮。
十二、不說再見:當所有人要離開女方家門時,絕對不可向女方的家人說再見。
十三、潑水:在新娘上禮車後,女方家長應將一碗清水、稻穀及白米潑向新娘,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並祝女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十四、擲扇:禮車起動後,新娘應將扇子丟到窗外,意謂不將壞性子帶到婆家去,擲扇後必須哭幾聲,且在禮車之後,可蓋竹篩以象徵繁榮。
十五、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一路燃放禮炮,車抵男方家門時,家人則燃「炮城」慶賀告喜。
十六、摸橘子:禮車抵達後,由一位帶著兩個橘子的小孩來迎接新人,新娘要輕摸一下橘子,然後贈紅包答禮。這兩個橘子要留到晚上讓新娘親自來剝,意謂可招來長壽。
十七、牽新娘:新娘由禮車走出時,應由男方一位有褔氣之長輩持竹篩頂在新娘頭上,並扶持新娘進入大廳。
十八、忌、踩門檻:門檻代表門面,所以新人絕不可踩門檻而應橫跨過去。
十九、過火盆、踩瓦片:新娘進入大廳、後,要跨過火盆,並踩碎瓦片。過火盆意謂去邪,踩碎瓦片則比喻過去時光如瓦之碎。
二十、敬茶:男方家中之長輩將新娘介紹給家中認識,此儀式即是承認她成為家中的一員。
二十一、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
二十二、進洞房:以竹篩覆床上,桌上置銅鏡以壓驚,新人一起坐在預先墊有新郎長褲的長椅上,謂兩人從此一心,並求日後生男。然後新郎揭開新娘頭紗,兩人合飲交杯酒,並共吃由黑棗、花生、桂圓、蓮子等物做成的甜湯,象徵早生貴子。
二十三、忌、坐新床:婚禮當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是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頭都病倒在床上。
二十四、觀禮、喜宴:目前一般人均採取中西合璧式的婚禮,大都在晚上宴請客人時同時舉行觀禮儀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禮服換上晚宴服,至各桌敬酒。
二十五、送客:喜宴完畢後,新人立於餐廳門口送客,須端著盛香煙、喜糖之茶盤。
二十六、吃茶:一般宴客離去後,由男方家已婚親友喝新娘的甜茶、說吉祥話並贈紅包。
二十七、鬧洞房:雙方新人可借故戲鬧新人增添新婚喜氣。

《禮記•昏義》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於先民的親迎禮於黃昏時進行,此時,日月漸替,含有「陽往陰來」之意,講究天人合一的華夏先民選擇了這么一個微妙的時刻,巧妙地詮釋了婚義,同時也給這個儀式帶上了神聖虔敬的情愫。後來,當「昏」字加上了「女 」字偏旁寫作「婚禮」的時候,親迎便不再限於靜謐的黃昏了,當然這一儀式的神聖意識也逐漸淡去。
昏禮屬於嘉禮之一,嘉禮以親萬民。周制昏禮是後世婚禮的範本,後世的婚禮在各種異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發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習俗,不過從納采至親迎、合巹而入洞房,即使內涵風韻數易其容,但基本儀制的結構沒有明顯變化。
相傳中國最早的婚姻關系和婚禮儀式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通鑒外紀》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從此,儷皮(成雙的鹿皮)就成了經典的婚禮聘禮之一。之後,除了「儷皮之禮」之外,還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現了「 親迎於庭」「親迎於堂」的儀節。周代是禮儀的集大成時代,彼時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禮儀,《儀禮》中有詳細規制,整套儀式合為「六禮」。六禮婚製作從此為華夏傳統婚禮的模板,流傳至今。

傳統婚俗儀式——傳統婚俗之看親篇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閨人未識,是妍是媸無人知曉」。經媒人說合後,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這種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訪問的活動,稱之為「看親」。雅稱「相親」。
相親的日子是由媒人預先定好並通知男女雙方的,因此,雙方都要作好准備。男方要根據婦方父母的愛好,准備一點禮物;婦方要灑掃庭院,准備接待客人。作為當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盡可能有風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給對方一個好的「第一印象」。
看親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環節,特別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對待。禮物雖無非煙酒點心之類,並不在乎數量多,價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觸犯對方父母的禁忌;衣著打扮要大方入時;言行舉止要謙虛有禮。古時看親時,男子只能由媒人創造機會偷偷看姑娘一眼,現在不同了,男女雙方可以直接見面、談話。雙方都有機會對對方有一個初步了解。
中國是個「禮義之邦」,講究含蓄。看親的結果往往並不直接表白出來,而用各種暗示來表現。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進門之後,女方父母先給小夥子倒上一杯熱茶,小夥子看了姑娘覺得中意,就把這杯茶一口飲干;然後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結親,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飯,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辭回家,有的父母甚至還托媒人將男方帶來的見面禮帶走。
有些地區除了看親之外,還有「察人家」的習俗。 「察人家」其實也是看親,是男方由媒人帶領到女方看過姑娘後,婦方父母對婚事暫不表態,再由媒人帶領,回方男家。祁陽一帶則稱為「看當」。看當時,男方父母應先奉上香茶一盞,然後和婦方父母交談。婦方父母通過察看男家並與男方父母交談,如果對婚事認可,就將香茶喝盡,男方父母立即以「親家」相稱,並盛情款待客人。否則,女方父母應起身告辭,男方不要勉強留客。

傳統婚俗之過禮篇
「看親」、「看當』、之後,要履行訂婚手續,俗稱「過禮」。
「 過禮」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認為是對兒女的婚事負責,往往在接到紅帖之後要請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雙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慮。好在現代人多半不相信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換紅帖,往往也只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有的甚至連換帖的形式都免了。
「換帖」、「合八字」之後,媒人要選個好日子,帶男方去「過禮」訂婚。「過禮」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動者(無論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筆重禮,禮物至少要包括豬肘子一個,酒一對,雞鴨各一,給對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襪各一雙,包封一個,給姑娘的東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錢、給姑娘一些什訂婚禮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雙方分別協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給多少算多少。當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應該盡量替對方著想,力求節儉一些,少收聘禮。

傳統婚俗之說媒篇
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強調「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男女雙方一般都要經人從中說合,才能「結絲羅」,「諧秦晉」,「結連理」,「通二姓之好」。這種說合,就叫「說媒」。建國之後,「說媒」曾改稱為「做介紹」,做這種說合工作的人,被人們雅稱為「月老」,俗稱為「媒人」,後來改稱為「介紹人 」。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簡稱。據《唐人小說》記載,有個叫韋固的讀書人夜行經過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著一個大口袋坐在路邊,在月光下翻閱一本大書。韋固好廳地問他翻檢的是什麼書。老人回答說,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韋固又問老人那大口袋裡裝著什麼東西。老人回答說:「裝著紅繩,用它去系男女的腳,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腳系在一根紅繩上,即使他們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萬里的異鄉人,也一定會結成夫婦。」所以,人們便說「千里姻緣一線牽」。「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可見人們對媒人的敬畏。

媒人還被稱為「紅娘」。唐代的才子元稹寫過一篇《鶯鶯傳》,其中塑造了一個聰明活潑的婢女紅娘的形象。她一再巧設機謀,終於撮合成了張生與鶯鶯小姐的婚事。元代王實甫根據這個故事寫成了《西廂記》,其中紅娘的形象更加聰明可愛。人們以「紅娘」代稱媒人,顯出了對媒人的重視和友好。

說媒不是一件輕松事,這從媒人被人雅稱為「冰人」、「冰斧」就可以知道。據《晉書》記載,孝廉令狐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丫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說話。索解釋這個夢說:「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說話,這象徵著你在調和陰陽,調和陰陽就是做媒介,你將會給別人做媒。但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熱情把冰融化了,男女雙方才能成婚。」看來,做媒是需要熱情和毅力的。

舊式婚禮中,媒人還稱為「伐柯人」,說媒則是「執柯」,這就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詩經》詠嘆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它的意思是:「怎樣才能砍下大的樹枝?不用斧頭砍不斷它;怎樣才能取到妻子?沒有媒人成不了婚。」

說媒是一種技巧,媒人不僅要熟悉男婦雙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力求門當戶對地提親,而且必須做到既基本上准確地向男婦雙方及其父母反映對方的情況,又要盡可能隱惡揚善,使雙方充分認識對方的長處,從而樂於達成嫁娶的協議。就是說,要生就一張「媒婆嘴」。做媒人要勤於跑腿,從開始為男女雙方牽線搭橋之日起,要經常往來於男女兩家之間,交流情況,傳達彼此的願望和要求,防止發生意外的變故。習慣上男女兩家都有義務招待媒人,鄉下人說「媒百餐」並不是誇張。可見其奔走撮合之勤。

媒人在舊式婚禮中是一個重要角色。在男女兩家對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見之後,他要引導男方去相親,代雙方送換庚貼,帶領男方過禮訂婚,選擇成親吉日,引導男方接親,協辦拜堂成親事宜,一直到「新人進了房」,才把「媒人拋過牆」。媒說得好,雙方都滿意,以後常來常往,成為故舊;媒說得不好,雙方不滿意,往往歸咎於媒人,從此視為路人。

說成一樁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錢財,稱之為「謝媒禮」。這筆錢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則由女方支付),在成親的前一天,連同送給媒人的雞、肘子、鞋襪、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導接親,稱之為「 圓媒」或「啟媒」、「發媒」。謝媒錢的多少,視主家經濟狀況自行決定,但無論多少,均需用紅紙封好,稱為「紅包」或「包封」。紅包上習慣寫上「包封簽子 」。

中華傳統婚禮儀式程序(簡)
一、儀式之經典——古代六禮
二、器嫁與上頭——出閣序曲
三、催妝與鋪房——婚禮前奏
四、避邪與跨鞍——親迎之路
五、拜堂與合巹——花燭之夜

古代迎娶禮節
出發:由男方攜帶六或十二件禮品,鳴炮出發前往女家,將至女家時再鳴炮,女家亦鳴炮回應,表示准備妥當。
迎賓:媒人先下車,其餘的人接著下車,新郎由女家幼輩請出。
介紹:男方親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紹雙方親友認識,先介紹男方給女家。
納征:男方抬禮物進入女家,女方接受後並給予紅包;將禮物陳列大廳,媒人將大小聘、金飾、禮單點交女方家長,女方親友將禮物收好,並在神明桌上陳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長輩請男方親屬依長幼入座,新郎居末。準新娘由一好命婦人引導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來賓敬茶。
壓茶杯:片刻後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親友需以紅包壓茶杯。
戴戒指:在雙方家長親友的注視下,準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廳中央(若招贅則面向內)的高椅上,低椅翹腳;戴戒指於中指(男左女右)。準新郎將紅包交給準新娘。
改稱呼:媒人引導雙方改換稱呼。
祭祖:舅父點燭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語,隨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稟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禮:女家對男方所送來的禮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並給男方回禮六或十二件。
訂婚宴:訂婚儀式完成後,女方備茶點開宴席來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備雞腿並附上紅包一份給男方幼輩,男方除備壓桌禮外並贈給所有幫忙的人紅包答謝。
送客:宴畢,男方賓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輩捧面桶給男方客人洗手,如在外面餐廳則免此禮,送客時不說再見。

閱讀全文

與漢族婚姻有哪些民俗形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40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59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5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9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4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5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11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39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79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8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3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6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3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5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91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8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3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