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婚嫁六禮指的是什麼
古代的婚姻禮儀。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簡稱婚嫁六禮
⑵ 誰知道傳統婚禮中的「六禮」是指什麼
六禮的內容包括了六個方面,實際是婚姻成立的六個程序:一是納采,即男方向女方送彩禮求婚。二是問名,即男方的媒人問女方的名字、生辰,然後到宗廟里占卜吉凶,結果為吉的才能進行下一步,凶的則到此為止。三是納吉,就是占卜得到吉兆後定下婚姻。四是納征,男方派人送聘禮到女方家。五是請期,即請女方確定結婚日期。六是親迎,婚禮之日,男方必須親自去女方迎接,然後男方先回,在門外迎候。在每一個程序中,男方都要送去一隻大雁,因為大雁是候鳥,所以守時講信用,而且大雁忠貞不二,喪偶的都獨身。原來公卿送羊羔,大夫送大雁,士送雉,後來都統一為大雁,如果想多送錢物,可以在納征時多送,其他程序中送大雁只是象徵意義。六禮的婚姻程序很復雜,一般百姓沒時間也沒有財力承擔,所以只有官員貴族才這樣嚴格遵守。但民間風俗也以此為參考,把一些程序合並,如第一和第二就可以一次完成,第三第四也可以合並,到現在民間的婚俗還可以看到西周時期六禮的影響。新娘按「六禮」被接到男家後,還要舉行正式結為夫婦的儀式——拜堂、合巹是其中最重要的。拜堂又名拜天地,新人拜天地神祇,求得人倫之義,拜列祖列宗,拜尊親,拜花燭,夫妻交拜,女子才成為男方家族的一員。合巹是將一瓠分為兩瓢,合起來成一個容器。瓠就是瓠瓜,新人用它盛酒漱口,瓜分兩個,以線連著柄,象徵由婚禮將兩人合為一體。瓠苦,用以盛酒,酒變苦酒,用苦酒漱口,比喻夫妻應同甘共苦。成婚後也有禮儀,如新婦次日早上拜見公婆,過門後第三天,就要下廚房燒菜做飯。成婚後女婿要隨新娘回娘家,拜見妻子的父母及親戚,稱為回門,正式成為女家女婿
⑶ 六禮被稱為什麼婚
六禮,漢族婚姻儀禮。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2、簡介
納采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納吉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後,在祖廟進行占卜。卜得吉兆後,備禮通知女方家,決定締結婚姻。
納征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
請期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親迎即新郎親至女家迎娶。
3、古籍記載
六禮是漢族傳統婚禮儀式,古籍《禮記·昏禮》上載∶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另《儀禮》上說∶「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就是創於西周而後為歷朝所沿襲的「婚姻六禮」傳統習俗。
「六禮」即六個禮法,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俗諺說∶「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親。」另《夢梁錄.卷二十》∶「婚娶之神,先憑媒氏。」因此,媒人是締結婚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⑷ 古代婚嫁六禮是什麼
婚嫁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納.采
俗稱議婚或說媒,請媒人到女方說媒,了解女方的心意,看看這門親事有沒有成功的希望。媒人到女方家提親時,通常以活雁作禮,象徵忠貞不二。
問.名
問名:俗稱「合八字」,先由媒人送女方的八字庚帖到男方家,上面寫著女方的出生年、月、日、時,男方必需放在祖先案上觀查幾天,如果家中這幾天都平安無事,就再將男方的八字送到女方家。女方接受了男方八字之後的三天內,每天早晚要在家中神佛前燒香拜拜。在這幾日內,男女雙方的家中,如果有任何一方發生被偷盜、物品損毀、或家人生病等不祥之事,那麼婚事就不成了。
納.吉
又稱小定或文定,也就是訂婚。問名後如果卜得吉兆,男方就請媒人到女方家致贈禮物,並通知女家決定這門親事,同時男方選定吉日到女方家,送給新娘枚金戒子 。
納.徵
俗稱大聘或完聘,男方選定吉日到女方家舉行訂婚大禮。納徵通常在婚禮前十日至一個月內進行,除了要准備聘金外,還要有六件或十二件禮,聘禮名稱都有吉祥的涵意,數量為雙數,取成雙成對的意思。
請.期
俗稱擇日,由男家選定婚期大喜之日,並請求女方家的同意。
親.迎
正式舉行婚禮。把新人的八字都寫在紅紙上,請擇日師擇定黃道吉日,並由媒人奉送雙方同意後,舉行迎親儀式。
⑸ 傳統婚前習俗的「六禮」是指什麼
1、說到中國傳統婚禮習俗,「六禮」是古代十分重要的婚前禮俗。那麼「六禮」分別是什麼呢?其實就是納彩、問名、納吉、請期、親迎這六項禮俗內容。下面就讓我為大家解釋一下這六種禮俗吧。
⑹ 古代婚俗六禮
古代結為婚姻的六道手續,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個步驟.
納采,就是男方的父親先派媒人去女方家裡提親,女方同意後,就派使者送定親禮品,正式求婚。納采結束後,使者立即詢問女方父母的名字,女子本身的名字、排行和出生年月日,回男方占卜吉凶,就是問名。
問名結束後,男方占卜得到吉兆,使者就重新到女方家裡,婚姻就正式地確定下來,這就是納吉。納吉結束後,男方向女方送財禮,無論貧富,財禮是不可少的,這叫納征。
送完財禮後,男方派人到女方家裡選定結婚日期,其實男方在占卜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結婚的日期,「請期」只是謙辭,表示尊重女方的意見。
到了約定的成婚日期,新郎就於黃昏時分到家迎親,(黃昏娶妻,據說就是婚姻之為「婚」的本義)。這就是古代婚嫁的六禮。
⑺ 古人嫁女兒所說的六禮都是什麼六禮都有哪些含義
中國古代婚姻儀式歷來講究「六禮」,清代「六禮」衍化為「請庚、探問、報期(請期)、行盤、妝奩、迎娶」六道程序。其中,需要落在紙上的,只有「請庚」和「報期」。「請庚」,即男家與女家,互相留下對方的生辰八字,請人測算是否相合後留下的憑證。而「請期」則是請人測算、挑選適宜舉行各項結婚儀式的吉日良辰和規矩、禁忌。其內容一般也要寫在紅紙上,並由男家告知女家,稱作「喜課」或「彩課」。這個算得上當時的訂婚協議,看得出古人很看重緣分。下面我們來具體介紹什麼是古代婚姻儀式中的「六禮」。
古代婚姻儀式中的「六禮」指什麼?
古代婚姻儀式中的「六禮」就是指: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 。此為六禮 六禮古代的婚姻禮儀。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於《禮記·昏義》。以後各代大多沿襲周禮,但名目和內容有所更動。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劉歆制婚儀。漢朝以後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無親迎禮。而從東漢至東晉更是因社會動盪,顧不得六禮,僅行拜時(拜公婆)之禮,連合巹儀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復行親迎禮,帝室成婚也照六禮行事。宋代官宦貴族仍依六禮,民間則嫌六禮繁瑣,僅行四禮,省去問名和請期,分別歸於納采和納征。《朱子家禮》連納吉也省去,僅取三禮,三禮也成為明代的定製。清代僅重納采、親迎二禮,中間加女家鋪房一禮。清代《通禮》載,漢官七品以上才實行議婚、納采、納幣、請期、親迎五禮。清末後,六禮演變紛繁,也就逐漸衰落了。
⑻ 中國傳統嫁娶「六禮」,指的是哪「六禮」
中國是禮儀之邦,對於婚嫁有一整套的禮儀規范。在當前社會,其實很多禮節都已經省略了。如今我們所稱的結婚,指的就是迎新娘與吃酒宴的環節,古代的結婚,其禮儀過程包含了從求親到送入洞房,這個過程便是六禮。
第三禮的納吉就是詢問所謂神靈的意見,方法很簡單,將庚帖放置在灶君神像前茶杯底下,放置三天,這三天時間里,如果沒有發生任何不好的事,則視為神靈允許。如果發生了諸如鄰里不和、貓狗不安、諸事不順等事,則婚事就會告吹。
第四禮是納征,是指將聘禮送到女方家裡,女方需要回禮。第五禮是請期,就是男方定結婚的日子,請求女方的同意。
第六禮就是迎親,便是俗稱的迎新娘子,迎到新娘子,拜過天地之後,就可以入洞房了。到了這一步,才算是大功告成。
⑼ 「三書六禮,明媒正娶」究竟指的是什麼
明媒正娶,漢語成語,拼音是míng méi zhèng qǔ,釋義是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公開正當儀式結婚。
三書六禮是舊時漢族婚姻習俗禮儀。「三書」指在「六禮」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六禮」即六個禮法,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
「三書六禮,明媒正娶」的具體內容:
這古代的結婚過程,與現代的意義有點不同。現代的結婚過程一般指結婚當日所舉行的禮儀,三書六禮的結婚過程則包括了從談婚、訂婚到結婚等過程的文書和禮儀。與現代相似,整個傳統婚姻習俗禮儀通知了親屬鄰里,以取得社會的認可和保障。除此之外,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使結婚的夫婦取得祖先神靈的認可和承擔履行對父母及親屬的權利義務。
故此在古代某些時代,男女若非完成三書六禮的過程,婚姻便不被承認為明門正娶;嫁娶儀節的完備與否,直接影響婚姻的吉利。不過,在不同的中國朝代時期中,婚俗禮儀亦有所不同。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三書六禮
網路-明媒正娶
⑽ 古代婚嫁六禮
古代婚嫁六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六項。
六禮,古代的婚姻禮儀。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於《禮記·昏義》。以後各代大多沿襲周禮,但名目和內容有所更動。漢平帝元始三年(公元三年)曾命劉歆制婚儀。漢朝以後至南北朝,皇太子成婚無親迎禮。而從東漢至東晉更是因社會動盪,顧不得六禮,僅行拜時(拜公婆)之禮,連合巹儀式也不要了。直到隋唐,皇太子才恢復行親迎禮,帝室成婚也照六禮行事。宋代官宦貴族仍依六禮,民間則嫌六禮繁瑣,僅行四禮,省去問名和請期,分別歸於納采和納征。《朱子家禮》連納吉也省去,僅取三禮,三禮也成為明代的定製。清代僅重納采、親迎二禮,中間加女家鋪房一禮。清代《通禮》載,漢官七品以上才實行議婚、納采、納幣、請期、親迎五禮。清末後,六禮演變紛繁,也就逐漸衰落了。
納采: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
「納采」為六禮之首。《禮記.昏義》日「:納采者,謂采擇之禮,故昏禮下達,納採用雁也。」清人秦蕙田解釋說:「將欲與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許之,乃後使人納其采擇之禮。」意為男家向女家求婚,由媒妁代為轉達。女家同意後,再收納男家送來議婚的禮物。納采禮物用「雁」。《儀禮士昏禮》「昏禮有六,五禮用雁,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是也。」至於何故用「雁」?《儀禮士昏禮》者認為「:用雁為贄者,取其順陰陽往來者。」《白虎通.嫁娶篇》則曰:「用雁者,取其隨時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逾越也。又婚禮贄不用死雉,故用雁也。」彭大翼《山北方白雁,深秋乃堂肆考》雲「:《古今詩話》:來,來霜降,謂之霜信。」郎瑛《七修類稿》卻認為「:雁,諸書止言知時鳥也。行有先後。故以之執贄,以之納采。」 另外,《藝文類聚》一書中還從其他角度解釋用雁之因「:雁,候陰陽,待時乃舉,冬南夏北,貴有其所。」
按以上各家說,納采以及其他婚禮用雁,不外乎三層含義。一是取陰陽往來,婦人從夫之義。所謂「雁木落南翔,冰泮北徂」。夫為陽,婦為陰,用雁者,取其婦人從夫之義。二是不失時,不失節。雁為候鳥,秋去春來,從不失信。以上三義,其一取陰陽往來,婦人從夫顯然是漢儒們的臆測,不合先秦事實。後兩種看法,各有所長。如果僅以候鳥來看,似乎取義不足以證。燕子是以時分居南北,又何獨以取雁呢?看來用雁除失時之外,更有取其行止有序之義。雁以轉徙飛行,率以老而壯者居先引導,幼而弱者尾隨其後,從不逾越。而長幼有序是儒家禮法的重要原則之一,把這個原則用於婚娶,使長幼有序而行,非萬不得已,不使叔季跨越伯仲而成婚,符合儒家精神。而這種行止有序的行為,除雁以外,其他候鳥是沒有的,故用雁為五禮之贄。除以上含義之外,用雁在當時還有喻其從一而終、不再醮之義。周朝時期,從一而終的婚俗已為社會所提倡。當然,從一而終不僅僅是指女子對男子的忠貞不渝,對於男子來說,同樣有意義。在一夫一妻制的農業社會里,要求小農家庭保持一定的穩定性,這不僅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小農家庭本身的需要。這類情況在《詩經》中有不少反映。《詩邶風.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人乎,與子偕老。」《鄭風.女曰雞鳴》「:宜言飲酒,與子偕老」《詩.王風.大車》:「 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詩歌中強烈地反映了人們要求配偶永不離異、白頭偕老的美好願望。為了強化社會需求,或者時刻提醒人們在家庭生活中的行為觀念,因而把具有「從一而終」屬性的鴻雁引進婚禮。因此,五禮用雁,其原因就在「雁」這種候鳥兼具有社會對人們婚姻問題上需求的引義
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名有兩種,一位名字之名即女子出生三月時所命之名。二為名號之名,即以姓氏為名之類。至於男子之問名,在納采時先已通報,故問名只問女名而不及男者。問名禮物仍用雁。禮序為「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如初禮」。問名之目的有二:
一是防止同姓近親婚姻;
二是利用問名得來的生辰年月日,占卜當事人之婚姻是否適宜。
納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後,備禮通知女方家,決定締結婚姻。
納征: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
請期:即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
「請吉日將迎親,謂成禮也」。即近代意義上的擇日《禮儀.士昏禮》雲「: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如納征禮。」男家通過卜問神靈,確定了娶親吉日後,即派人告之女家,徵求女家的意見。
親迎:即新郎親至女家迎娶。
為六禮最後一道程序,即新郎親自去女家迎娶新娘。親迎意義有二:一則表現由從妻居制向從夫居制轉變以後,母系風俗的傳承。男子親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表現出對女子的尊重。但同時,它也含有從夫居這一婚制的到來是不可扭轉的事實,表現出男子要求從夫居的強烈願望。先秦時代,人們對親迎十分重視,自天子以至庶人多行此禮「。文定厥祥,親迎於渭。」是為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征定婚後,親迎太姒於渭水之濱。「韓侯迎止,於蹶之里,百輛彭彭,八鸞鏘鏘」。是為諸侯親迎的隆重場面。反之,若不通過親迎之禮而成婚,則被認為不合禮制,會受到世人譏諷。故班固說孔子作《春秋》是寓褒貶,「譏不親迎」,在當時,親迎被看成是夫妻關系是否完全確立的基本依據。凡未親迎而夫死,女可以改嫁。然而一旦舉行了親迎之禮後而夫死,按禮俗規定,新婦就只能認命「,從一而終」了。
六禮已畢,只意味著完成了成妻之禮,還須在次日完成「謁舅姑」,即成婦之禮;若公婆已故,則於三月後至家廟參拜公婆神位,稱「廟見」。
六禮始於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婚姻程序,雖幾經變遷,但基本上沒有脫離六禮的范圍,在唐律、明律中都有類似的規定。這種婚姻程序是包辦強迫與買賣婚姻相結合的體現,充滿濃厚的迷信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