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結婚有那些傳統禮節
婚禮
《五禮通考》曾說,自後齊以來,不管天子庶民,婚禮「一曰納采,二曰向名,三曰納吉,四曰納征,五曰請期,六曰親迎。」
這就是古代婚禮所分的六個階段,俗稱「六禮」。分述如次:
一、納采:這是議婚的第一階段,男方請媒提親後,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備禮去女家求婚,禮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為何用雁?雁為候鳥,取象徵順乎陰陽之意,後來又發展了新意,說雁失配偶,終生不再成雙,取其忠貞。
</P><P>二、問名:是求婚後,托媒人請問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備合婚的儀式。
三、納吉:是把問名後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儀禮。又叫「訂盟」。這是訂婚階段的主要儀禮。古俗,照例要用雁,作為婚事已定的信物。後發展到用戒指、首飾、綵綢、禮餅、禮香燭、甚至羊豬等,故又稱送定或定聘。
四、納征:是訂盟後,男家將聘禮送往女家,是成婚階段的儀禮。這項成婚禮又俗稱完聘或大聘、過大禮等。後來,這項儀式還採取了回禮的做法,將聘禮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還;或受聘後,將女家贈男方的衣帽鞋襪作為回禮。聘禮的多少及物品名稱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數目取雙忌單。
五、請期:送完聘禮後,選擇結婚日期,
備禮到女家,徵得同意時的儀式。古俗照例用雁,禮品一般從簡,請期禮往往和過聘禮結合起來,隨過大禮同時決定婚期。
六、親迎:就是新婿親往女家迎聚的儀式。這項儀禮往往被看做婚禮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項則當成議婚、訂婚等過渡性禮儀。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於社交關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妝」,到男家時的「開揖」、「鬧洞房」等,都是確立社會關系的儀禮。純屬親迎部分的儀式,一般用花轎,分雙頂或單頂,扶親婦上轎的「送親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親客」,都各有要求,起轎、回車馬、迎轎、下轎、祭拜天地、行合歡禮、入洞房……每一過程又都有幾種到十幾種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驅邪。親迎的季節,一般選在春天,州以農立,適逢農閑,豐收為是,正好婚配。
</P><P>婚嫁「六禮」過後,進入過渡期,新婦回娘家的「歸寧」,一直到新婦進入育產期,第二代再行誕生禮。從此,婚禮只作為一種家慶紀念日,按周年慶賀(滿一個「花甲」舉行隆重慶賀儀式,叫辦重婚酒),年年值慶,直至終年。在國外,結婚二十五年做銀婚禮。結婚五十年做金婚禮。這些都是婚禮的追憶儀式了
.
2. 古代的婚嫁禮儀是什麼樣的
古代的婚嫁講究的就是「三書六禮」,這也是我們流傳至今的傳統婚嫁習俗,在現在的某些地區依然有人傳承這種習俗。「三書」就是結婚時要使用的男方家寫的文書,其中就有:聘書,禮書,迎書。然後六禮就是指結婚的開始到結束所需要的六種禮節。這六個禮法就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以及最後的親迎。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看法,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3. 中國古代傳統婚禮民俗禮儀
中國傳統結婚禮儀
中國古人認為黃昏是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因此夫妻結合的禮儀稱為「昏禮」,後來演化為婚禮。三書六禮是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禮儀。「三書」指在「六禮」過程中所用的文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六禮」即六個禮法,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
一、看親篇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閨人未識,是妍是媸無人知曉」。經媒人說合後,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這種由男方在媒人的服侍下到女家作初次訪問的活動,稱之為「看親」。雅稱「相親」。
相親的日子是由媒人預先定好並通知男女雙方的,因此,雙方都要作好准備。男方要根據婦方父母的愛好,准備一點禮物;婦方要灑掃庭院,准備接待客人。作為當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盡可能有風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給對方一個好的「第一印象」。看親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環節,特別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對待。禮物雖無非煙酒點心之類,並不在乎數量多,價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觸犯對方父母的禁忌;衣著打扮要大方入時;言行舉止要謙虛有禮。古時看親時,男子只能由媒人創造機會偷偷看姑娘一眼。
中國是個「禮義之邦」,講究含蓄。看親的結果往往並不直接表白出來,而用各種暗示來表現。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進門之後,女方父母先給小夥子倒上一杯熱茶,小夥子看了姑娘覺得中意,就把這杯茶一口飲干;然後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結親,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飯,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辭回家,有的父母甚至還托媒人將男方帶來的見面禮帶走。
有些地區除了看親之外,還有「察人家」的習俗。「察人家」其實也是看親,是男方由媒人帶領到女方看過姑娘後,婦方父母對婚事暫不表態,再由媒人帶領,回方男家。祁陽一帶則稱為「看當」。看當時,男方父母應先奉上香茶一盞,然後和婦方父母交談。婦方父母通過察看男家並與男方父母交談,如果對婚事認可,就將香茶喝盡,男方父母立即以「親家」相稱,並盛情款待客人。否則,女方父母應起身告辭,男方不要勉強留客。
二、過禮篇
「看親」、「看當』、之後,要履行訂婚手續,俗稱「過禮」。
「過禮」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認為是對兒女的婚事負責,往往在接到紅帖之後要請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雙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慮。好在現代人多半不相信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換紅帖,往往也只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有的甚至連換帖的形式都免了。
「換帖」、「合八字」之後,媒人要選個好日子,帶男方去「過禮」訂婚。「過禮」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動者(無論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筆重禮,禮物至少要包括豬肘子一個, 酒一對,雞鴨各一,給對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襪各一雙,包封一個,給姑娘的東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錢、給姑娘一些什訂婚禮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雙方分別協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給多少算多少。當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應該盡量替對方著想,力求節儉一些,少收聘禮。
「過禮」之後,男女雙方即可商定日期,到當地政府辦理結婚證,正式確定婚姻關系。
三、擇吉篇
結婚證辦好後,男女雙方在法律上已經建立了合法的夫妻關系。然而在中國,這僅僅是結婚活動的第一步。按照傳統的做法,嫁娶的主動者一方,其父母應選擇迎娶的良辰吉日,並由媒人通知對方,准備迎娶。稱為「擇吉」和「送日子」。
擇吉一般請教星象學者或算命選擇辦理,也可以自己看《通書》(雅稱「歷書」、俗稱「家家歷」,傳統稱之為「皇歷」)擇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則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認為,只要「六合」相應,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擇日完畢,雙方確定了結婚日期,就應該發出婚宴請柬,請親朋好友來參加婚禮了。
請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親自送達親友手中。親友們接到赴喜宴的請柬後,除特殊情況可以只送禮不參加以外,一般都應登門道賀。道賀前,先要准備好禮物。禮物的多少視各人與主方關系的親蔬、交誼的深淺、本人的經濟條件而定。送男方的一般都付現金、用紅紙打「包封」。包封簽子上一般要寫上一句表示祝賀的話。
包封裡面裝著現金,鈔票要下面朝上,一張張疊好放齊。鈔票最下層用紅紙寫上「 XXX 賀」或「 XXX 、 XXX 同賀」等字樣,謂之「掛里」,便於賬房登記。
送給女方的禮物多是實物,但也有用紅包替代的,稱之為「助嫁」。家物多是箱、櫃、床、被、餐具、衣料之類。送女方的禮物往往是親友們聞訊即主動送去,並不等請貼來了再送。因為女方父母要以送禮人的多少為據去決定「出嫁酒」的規模。
四、迎娶篇
佳期在即,男女兩家都要殺豬宰雞,准備喜宴,還要請好廚師、儐相、伴娘、轎夫、賬房、師爺及其他幫同辦事的勤雜人員。這些人應聘後,應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開始工作,作好迎親擺宴的准備工作。傳統婚禮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擺喜筵;如果是納婿(招郎——男到女家)則反之。
一切准備就序後,男家鳴炮奏樂,發轎迎親。媒人先導,接著是新郎、伴娘、花轎、樂隊、禮盒隊。女家在花轎到來之前,要准備好喜筵。姑娘要由母親或姐姐梳好頭,用絲線絞去臉上的絨毛,化好妝,謂之「開臉」,然後飾上鳳冠霞帔,蒙上紅布蓋頭,等待迎親的花轎。
花轎一到,女家動樂鳴炮相迎。凶親隊伍進入女家堂屋後,花轎落好,新郎叩拜岳父岳母,並呈上以其父名義寫好的大紅迎親簡貼。接著是女家動樂開筵。席間,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謹慎一些,因為中國民間有不少不成文的習俗,在新婚的三天里,親朋戚友中的平輩和晚輩青少年可以別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編演幾出小小的喜劇,稱之為「洗媒」和「掛紅」(鄉下俗稱「賀新客」)。新娘的嫂子說不定會在盛給新郎的飯碗下層埋伏半碗辣椒面;新娘的妹妹會在斟酒時特別給姐夫抹一把鍋底灰 .....對這些能增加歡樂氣氛的小鬧劇,媒人和新郎應該容讓——雖不妨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小小地報復一下,但卻絕不能生氣、發火,甚至同主客吵鬧、扭打。
早宴之後,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導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長輩行過禮之後,伴娘就可攙著新娘上花嬌了。上轎時,新娘不妨哭幾聲,以示對父母家人的依戀。
新娘上轎後,即奏樂鳴炮,啟轎發親。樂隊在前,樂隊後面是新郎(有條件的要騎馬),接著是花轎和其他送親的人員。新娘在啟轎時,往往要塞個紅包給轎夫,以免花轎搖擺得過於厲害。
接親的隊伍將要到達新郎家門口時,男家要鳴炮動樂相迎。花轎停在新郎家的堂屋門前,男家請的伴娘(一般是年輕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掀起轎簾,將新娘攙下轎來,儐相上前贊禮,賓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一般用紅、黃各色紙屑替代),將婚禮推向高潮。
五、拜堂篇
拜堂是婚禮的高潮階段。迎娶之日,男家發轎之後,儐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場所。當花轎停在堂屋門前,男方請的伴娘站到花轎前時,儀式即已開始。香案上,香煙繚繞,紅燭高燒,親朋戚友、職司人員各就各位。儐相二人分別以「引贊」和「通贊」的身份出現,開始贊禮。新郎新娘按引贊和通贊的贊禮開始拜堂。
拜堂儀式程序如下:
引贊:新郎蒞位(佇立於轎前)
通贊:啟轎,新人起。
引贊:新郎搭躬。(拱手延請新娘)
引贊: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奏樂鳴炮
通贊: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進香燭。
引贊:跪,獻香燭。明燭,燃香,上香,俯伏,興,平身復位。
通贊: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興。
然後,是傳統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雙親,夫妻相拜」最後才「引進洞房」。拜堂儀式到此結束。
六、喜宴篇
在傳統婚禮進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經張燈結綵,其布置大略如下:
堂屋:
1、門前對聯一副,加橫批。
2、堂屋中間高懸一方形彩燈,彩燈四面分別繪上「鸞鳳和鳴」、「觀音送子」、「狀元及第」、「合家歡」圖案。
3、香案上一對碩大紅燭。
4、兩邊「對座」牆上貼「陪對」一幅。
5、後「金牆」上帖「天地君親師位」六個大字,自上而下直寫。這六個字的寫法有講究:天要平,即「天」字的兩橫要寫平,不能彎曲;地要寬,即「地」字寫寬一些,不要過窄;君不開口,即「君」字要全封閉,不能留空隙;親不閉目,即寫繁體「 親 」 字,右邊的「 見 」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後一橫全部封住;師無別意:繁體的「 師 」字要少寫一撇,寫作「 師」 。
新房:
1、門框兩邊貼對聯一副,加橫批(橫批一般寫「鸞鳳和鳴」四字);
2、門上貼大紅雙喜字;
3、新房正中懸彩燈;
4、窗戶上貼剪紙的大紅雙喜字,四角貼剪紙的蝴蝶圖案;
5、窗戶兩邊貼對聯;
6、牆壁四周掛字畫。
廚房:正門對聯一副,加橫批,門上貼紅「喜」字。
其他:所有房間門上均貼「喜」字一個。
拜堂之後,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來。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賀客。如在賓館、酒家宴賓,則夫妻雙方都得出去會見賓客並向賓客敬酒。
喜筵要按來客的尊卑長幼排定座位,稱之為「請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則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長幼和身份、地位從高到低排列座次。主席要擺在堂屋上方正中,請「大親」坐上首右邊席位,新郎的父親或舅父坐上首左邊席位作陪,其餘按尊卑長幼對號入座。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貴的一席擺在新房中,請新娘的母親坐首位,由新郎的母親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座位排定後,儐相宣布動樂鳴炮開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說幾句表示感謝的話祝酒,然後,廚房開上第一道菜來,把婚宴推向高潮。
各席的酒菜應該一個樣,唯「男大親」和「女大親」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須有清蒸的豬肘子一個。而且,新郎要時刻守候在桌邊,為「上親」斟酒、送熱毛巾等,以示尊敬。
喜筵結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謂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會把他的臉抹成鍋底。喜筵結束後,「上親」先到退堂屋休息一會,吃些點心,由男方尊長陪著說些客套話,待勤雜人員把席面撤去,掃了地,大親就該起身告辭了。臨起時,男家要「打發」衣料、鞋襪之類,講究的還有紅包。「送大親」是又一個熱鬧場面,男家所有體面的人都要送到門口,還要鳴炮動樂,以示敬重。新郎及其父母應送客至村口。
七、鬧房篇
中國有鬧洞房的風俗。在過去,由於很多新人們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識,新婚之夜要他們生活在同一空間,心理上可能會感不自在。鬧洞房,無疑可以通過公眾游戲讓新人消除隔閡,捅破羞怯的「窗戶紙」。而在今天,鬧洞房主要是向新人們表示祝福之意。
八、回門篇
按照我國婚俗習慣,結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稱「回門」。這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禮節。新娘家老人心裡非常重視三天回門,因此新郎事先天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在禮品上都要有所准備,爭取給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禮品事先備齊,買新娘家老人喜歡的禮品,禮品一般有四件。回門一般在上午九、十點鍾動身。新郎新娘應參加婚禮那樣認真修飾、打扮,保持婚禮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
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問候老人。這時,新郎就應改口,跟新娘一樣稱岳父母為爸爸、媽媽,要叫得自然、親切,對待親友和鄰居也應表現出親切熱忱,彬彬有禮,見人先打招呼,以禮相待。就餐時,新娘要陪著新郎,一一向父母、親友和鄰里敬酒,感謝大家對自己新婚的祝福。飯後,不要急於回家,應再陪父母聊一會兒,聽聽他們的教誨,然後再告辭回家。並應主動邀請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裡做客,也可邀請親友、鄰里。
結婚傳統禮儀程序的15個步驟:
1、祭祖:男方在出門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發: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
3、燃炮:迎親禮車行列在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4、等待新郎:禮車至女方家時,會有一男童侍持茶盤等候新郎,新郎下車後, 應賞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方家。
5、討喜:新郎應持捧花給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時,新娘之閨中密友要攔住新郎,不準其見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條件要新郎答應,通過後才得進入。
6、拜別:新人上香祭祖,新娘應叩拜父母道別,並由父親蓋上頭紗,而新郎僅鞠躬行禮即可。
7、出門:新娘應由福高德劭女性長輩持竹篩或黑傘護其走至禮車,因為新娘子在結婚當天的地位比誰都大,因此不得與天爭大。
8、禮車:在新娘上禮車後,車開動不久,女方家長應將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車後,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以後的一切再也不予過問,並祝女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擲扇:禮車起動後,新娘應將扇子丟到窗外,意謂不將壞性子帶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擲扇後必須哭幾聲,且在禮車 之後蓋「竹篩」以象徵繁榮。
10、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樣要一路燃放禮炮。
11、摸橘子:迎新車隊到達新郎家時,由一位拿著橘子或蘋果的小孩來迎接新人,新娘要輕摸一下橘子,並贈紅包答禮。這兩個橘子 要放到晚上,讓新娘親自剝皮,意謂招來「長壽」。
12、牽新娘:新娘由禮車走出時,應由男方一位有福氣之長輩持竹篩頂在新娘頭上,並扶新娘進入大廳。進門時,新人絕不可踩門 檻,而應橫跨過去。
13、喜宴:時下頗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禮,大都在晚上宴請客人同時舉行觀禮儀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禮服,換上晚禮服向 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喜宴完畢後,新人立於家門口送客,須端著盛香煙、喜糖之茶端著盛香煙、喜糖之茶盤。
15、鬧洞房:新人被整之災情大小,端視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禮上戲弄別人,或平素待人夠不夠忠厚等。
4. 中國古代婚禮習俗
前段時間堂妹結婚,我被選為送親人員之一,和眾親友一起送堂妹到男方家裡。因為男方家距離比較遠,一路顛簸很久才到。但到後心情不是很愉快,感覺到對方好像是不夠熱情的。結婚典禮上也沒讓女方家人參加,只是典禮過後才來招呼我們。這讓我感覺到兩地結婚習俗的差距!因此小編想了解下中國古代的婚禮習俗是什麼樣的。
1、花轎:花轎成為傳統婚禮的核心部分是從南宋開始的。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種。又有龍轎、鳳轎之分。轎身紅幔翠蓋,上面插龍鳳呈祥,四角掛著絲穗,有錢人家娶親為五乘轎,花轎三乘,娶親去的路上迎親太太坐一乘,其餘二乘由壓轎男童坐,迎回時新娘、迎親、送親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藍(或綠)轎,用藍呢子圍蓋,上面插銅頂,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2、旗鑼傘扇:在迎親隊伍之中,花轎之前。令整個迎親儀式熱鬧、壯觀。
3、鞭炮:迎親禮車在行列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表示慶賀。
4、火盆:放置於大門口的一盆火,讓新娘跨過去,寓意婚後的日子紅紅火火。
5、蓋頭:古時新娘身著鳳冠霞帔的同時都用紅布蓋頭,以遮羞避邪,紅色取吉祥之意。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
6、秤桿:入洞房後,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的紅蓋頭,取意「稱心如意」。
7、馬鞍:鞍」「安」同聲,取其「平安」長久之意。多放於入洞房洞房門檻上,讓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馬鞍,一世保平安。當新娘前腳邁入門檻,後腳抬起還沒有落下的時候,需要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福人」把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馬不配雙鞍」的意思。
天地桌:多放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鏡子、算盤、秤稱「六證」。意為「六證」可知家裡糧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壞、容貌怎樣、賬目清否、東西輕重等。民間講只有「三媒六證」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等到吉時,舉行結婚典禮,俗稱「拜天地」,由司儀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後夫妻交拜。
8、花燭:在婚禮中使用大紅色的成對蠟燭,點燃於廳堂及洞房之內。因其上多有金銀龍鳳彩飾,故稱「花燭」。
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地風俗習慣不同,也形成的很大差異性,小編看過古代的結婚習俗流程後感覺到很傳統很講究。這就是傳統文化中魅力之處。
5. 漢族的傳統婚禮有什麼儀式
傳統結婚禮儀(詳細)
婚禮前夕:延承古禮的傳統婚禮,為各種婚嫁禮儀中最復雜、卻也是別具意義的一種。但由於現代新人多數缺乏這方面知識,或時間上不許可,所以選擇以傳統婚禮做為結婚方式的新人已有逐年減少的趨勢。
婚禮前的准備工作即十分繁復
一、祭拜:男方家在婚禮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將舉行。
二、安慶禮:依八字、房屋座向拜床母。
婚禮當天更是千頭萬緒--
一、祭祖:男方在出門迎娶新娘之前,應該先祭拜祖先。
二、迎親: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尤以6的倍數最好。
三、燃炮:迎親禮車行列在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四、食姊妹桌:新娘在結婚出發前,要與父母兄弟姊妹一起吃飯,表示離別,大家都要說吉祥話。
五、請新郎:禮車至女方家時,會有一男童侍持茶盤(上有瓜子、糖果)恭候新郎、新娘下車後,應給予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方家。
六、討喜:新郎與女方家人見面問候之後,應捧花給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時,新娘之姊妹或女性好友要攔住新郎故意阻撓,不準其見到新娘,在經過新郎苦苦哀求後,女方可提出條件要新郎答應,通常在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後都以999元紅包禮成交,意喻「長長久久」。
七、蓋頭紗:新郎給予捧花之後,應將頭紗放下,將新娘挽出大廳。
八、拜別:新郎與新娘上香祭祖,新娘應叩拜父母道別,而新郎僅鞠躬行禮即可。
九、出門:新娘應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長輩持竹篩或黑傘護其走至禮車,因為新娘子當天的地位比誰都大,所以頭不能頂天見陽光,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像這一位女性長輩一樣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十、禮車:禮車上方懸綁一棵由根至葉的竹子,根上掛著蘿卜,以示「有頭有尾」。禮車後方則有朱墨畫的八卦竹篩,用以驅逐路上之不祥。
十一、敬扇:新娘上禮車前,由一名生肖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給新娘(置於茶盤上),新娘則回贈紅包答禮。
十二、不說再見:當所有人要離開女方家門時,絕對不可向女方的家人說再見。
十三、潑水:在新娘上禮車後,女方家長應將一碗清水、稻穀及白米潑向新娘,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並祝女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十四、擲扇:禮車起動後,新娘應將扇子丟到窗外,意謂不將壞性子帶到婆家去,擲扇後必須哭幾聲,且在禮車之後,可蓋竹篩以象徵繁榮。
十五、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一路燃放禮炮,車抵男方家門時,家人則燃「炮城」慶賀告喜。
十六、摸橘子:禮車抵達後,由一位帶著兩個橘子的小孩來迎接新人,新娘要輕摸一下橘子,然後贈紅包答禮。這兩個橘子要留到晚上讓新娘親自來剝,意謂可招來長壽。
十七、牽新娘:新娘由禮車走出時,應由男方一位有褔氣之長輩持竹篩頂在新娘頭上,並扶持新娘進入大廳。
十八、忌、踩門檻:門檻代表門面,所以新人絕不可踩門檻而應橫跨過去。
十九、過火盆、踩瓦片:新娘進入大廳、後,要跨過火盆,並踩碎瓦片。過火盆意謂去邪,踩碎瓦片則比喻過去時光如瓦之碎。
二十、敬茶:男方家中之長輩將新娘介紹給家中認識,此儀式即是承認她成為家中的一員。
二十一、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送入洞房。
二十二、進洞房:以竹篩覆床上,桌上置銅鏡以壓驚,新人一起坐在預先墊有新郎長褲的長椅上,謂兩人從此一心,並求日後生男。然後新郎揭開新娘頭紗,兩人合飲交杯酒,並共吃由黑棗、花生、桂圓、蓮子等物做成的甜湯,象徵早生貴子。
二十三、忌、坐新床:婚禮當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而新娘更是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頭都病倒在床上。
二十四、觀禮、喜宴:目前一般人均採取中西合璧式的婚禮,大都在晚上宴請客人時同時舉行觀禮儀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禮服換上晚宴服,至各桌敬酒。
二十五、送客:喜宴完畢後,新人立於餐廳門口送客,須端著盛香煙、喜糖之茶盤。
二十六、吃茶:一般宴客離去後,由男方家已婚親友喝新娘的甜茶、說吉祥話並贈紅包。
二十七、鬧洞房:雙方新人可借故戲鬧新人增添新婚喜氣。
《禮記•昏義》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於先民的親迎禮於黃昏時進行,此時,日月漸替,含有「陽往陰來」之意,講究天人合一的華夏先民選擇了這么一個微妙的時刻,巧妙地詮釋了婚義,同時也給這個儀式帶上了神聖虔敬的情愫。後來,當「昏」字加上了「女 」字偏旁寫作「婚禮」的時候,親迎便不再限於靜謐的黃昏了,當然這一儀式的神聖意識也逐漸淡去。
昏禮屬於嘉禮之一,嘉禮以親萬民。周制昏禮是後世婚禮的範本,後世的婚禮在各種異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發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習俗,不過從納采至親迎、合巹而入洞房,即使內涵風韻數易其容,但基本儀制的結構沒有明顯變化。
相傳中國最早的婚姻關系和婚禮儀式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通鑒外紀》載:「上古男女無別,太昊始設嫁娶,以儷皮為禮。」從此,儷皮(成雙的鹿皮)就成了經典的婚禮聘禮之一。之後,除了「儷皮之禮」之外,還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現了「 親迎於庭」「親迎於堂」的儀節。周代是禮儀的集大成時代,彼時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禮儀,《儀禮》中有詳細規制,整套儀式合為「六禮」。六禮婚製作從此為華夏傳統婚禮的模板,流傳至今。
傳統婚俗儀式——傳統婚俗之看親篇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閨人未識,是妍是媸無人知曉」。經媒人說合後,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這種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訪問的活動,稱之為「看親」。雅稱「相親」。
相親的日子是由媒人預先定好並通知男女雙方的,因此,雙方都要作好准備。男方要根據婦方父母的愛好,准備一點禮物;婦方要灑掃庭院,准備接待客人。作為當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盡可能有風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給對方一個好的「第一印象」。
看親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環節,特別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對待。禮物雖無非煙酒點心之類,並不在乎數量多,價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觸犯對方父母的禁忌;衣著打扮要大方入時;言行舉止要謙虛有禮。古時看親時,男子只能由媒人創造機會偷偷看姑娘一眼,現在不同了,男女雙方可以直接見面、談話。雙方都有機會對對方有一個初步了解。
中國是個「禮義之邦」,講究含蓄。看親的結果往往並不直接表白出來,而用各種暗示來表現。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進門之後,女方父母先給小夥子倒上一杯熱茶,小夥子看了姑娘覺得中意,就把這杯茶一口飲干;然後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結親,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飯,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辭回家,有的父母甚至還托媒人將男方帶來的見面禮帶走。
有些地區除了看親之外,還有「察人家」的習俗。 「察人家」其實也是看親,是男方由媒人帶領到女方看過姑娘後,婦方父母對婚事暫不表態,再由媒人帶領,回方男家。祁陽一帶則稱為「看當」。看當時,男方父母應先奉上香茶一盞,然後和婦方父母交談。婦方父母通過察看男家並與男方父母交談,如果對婚事認可,就將香茶喝盡,男方父母立即以「親家」相稱,並盛情款待客人。否則,女方父母應起身告辭,男方不要勉強留客。
傳統婚俗之過禮篇
「看親」、「看當』、之後,要履行訂婚手續,俗稱「過禮」。
「 過禮」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認為是對兒女的婚事負責,往往在接到紅帖之後要請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雙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慮。好在現代人多半不相信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換紅帖,往往也只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有的甚至連換帖的形式都免了。
「換帖」、「合八字」之後,媒人要選個好日子,帶男方去「過禮」訂婚。「過禮」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動者(無論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筆重禮,禮物至少要包括豬肘子一個,酒一對,雞鴨各一,給對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襪各一雙,包封一個,給姑娘的東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錢、給姑娘一些什訂婚禮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雙方分別協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給多少算多少。當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應該盡量替對方著想,力求節儉一些,少收聘禮。
傳統婚俗之說媒篇
封建社會男女「授受不親」,強調「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男女雙方一般都要經人從中說合,才能「結絲羅」,「諧秦晉」,「結連理」,「通二姓之好」。這種說合,就叫「說媒」。建國之後,「說媒」曾改稱為「做介紹」,做這種說合工作的人,被人們雅稱為「月老」,俗稱為「媒人」,後來改稱為「介紹人 」。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簡稱。據《唐人小說》記載,有個叫韋固的讀書人夜行經過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著一個大口袋坐在路邊,在月光下翻閱一本大書。韋固好廳地問他翻檢的是什麼書。老人回答說,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韋固又問老人那大口袋裡裝著什麼東西。老人回答說:「裝著紅繩,用它去系男女的腳,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腳系在一根紅繩上,即使他們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萬里的異鄉人,也一定會結成夫婦。」所以,人們便說「千里姻緣一線牽」。「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可見人們對媒人的敬畏。
媒人還被稱為「紅娘」。唐代的才子元稹寫過一篇《鶯鶯傳》,其中塑造了一個聰明活潑的婢女紅娘的形象。她一再巧設機謀,終於撮合成了張生與鶯鶯小姐的婚事。元代王實甫根據這個故事寫成了《西廂記》,其中紅娘的形象更加聰明可愛。人們以「紅娘」代稱媒人,顯出了對媒人的重視和友好。
說媒不是一件輕松事,這從媒人被人雅稱為「冰人」、「冰斧」就可以知道。據《晉書》記載,孝廉令狐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丫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說話。索解釋這個夢說:「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說話,這象徵著你在調和陰陽,調和陰陽就是做媒介,你將會給別人做媒。但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熱情把冰融化了,男女雙方才能成婚。」看來,做媒是需要熱情和毅力的。
舊式婚禮中,媒人還稱為「伐柯人」,說媒則是「執柯」,這就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詩經》詠嘆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它的意思是:「怎樣才能砍下大的樹枝?不用斧頭砍不斷它;怎樣才能取到妻子?沒有媒人成不了婚。」
說媒是一種技巧,媒人不僅要熟悉男婦雙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力求門當戶對地提親,而且必須做到既基本上准確地向男婦雙方及其父母反映對方的情況,又要盡可能隱惡揚善,使雙方充分認識對方的長處,從而樂於達成嫁娶的協議。就是說,要生就一張「媒婆嘴」。做媒人要勤於跑腿,從開始為男女雙方牽線搭橋之日起,要經常往來於男女兩家之間,交流情況,傳達彼此的願望和要求,防止發生意外的變故。習慣上男女兩家都有義務招待媒人,鄉下人說「媒百餐」並不是誇張。可見其奔走撮合之勤。
媒人在舊式婚禮中是一個重要角色。在男女兩家對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見之後,他要引導男方去相親,代雙方送換庚貼,帶領男方過禮訂婚,選擇成親吉日,引導男方接親,協辦拜堂成親事宜,一直到「新人進了房」,才把「媒人拋過牆」。媒說得好,雙方都滿意,以後常來常往,成為故舊;媒說得不好,雙方不滿意,往往歸咎於媒人,從此視為路人。
說成一樁媒,媒人可以得到一些錢財,稱之為「謝媒禮」。這筆錢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則由女方支付),在成親的前一天,連同送給媒人的雞、肘子、鞋襪、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導接親,稱之為「 圓媒」或「啟媒」、「發媒」。謝媒錢的多少,視主家經濟狀況自行決定,但無論多少,均需用紅紙封好,稱為「紅包」或「包封」。紅包上習慣寫上「包封簽子 」。
中華傳統婚禮儀式程序(簡)
一、儀式之經典——古代六禮
二、器嫁與上頭——出閣序曲
三、催妝與鋪房——婚禮前奏
四、避邪與跨鞍——親迎之路
五、拜堂與合巹——花燭之夜
古代迎娶禮節
出發:由男方攜帶六或十二件禮品,鳴炮出發前往女家,將至女家時再鳴炮,女家亦鳴炮回應,表示准備妥當。
迎賓:媒人先下車,其餘的人接著下車,新郎由女家幼輩請出。
介紹:男方親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紹雙方親友認識,先介紹男方給女家。
納征:男方抬禮物進入女家,女方接受後並給予紅包;將禮物陳列大廳,媒人將大小聘、金飾、禮單點交女方家長,女方親友將禮物收好,並在神明桌上陳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長輩請男方親屬依長幼入座,新郎居末。準新娘由一好命婦人引導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來賓敬茶。
壓茶杯:片刻後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親友需以紅包壓茶杯。
戴戒指:在雙方家長親友的注視下,準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廳中央(若招贅則面向內)的高椅上,低椅翹腳;戴戒指於中指(男左女右)。準新郎將紅包交給準新娘。
改稱呼:媒人引導雙方改換稱呼。
祭祖:舅父點燭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語,隨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稟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禮:女家對男方所送來的禮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並給男方回禮六或十二件。
訂婚宴:訂婚儀式完成後,女方備茶點開宴席來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備雞腿並附上紅包一份給男方幼輩,男方除備壓桌禮外並贈給所有幫忙的人紅包答謝。
送客:宴畢,男方賓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輩捧面桶給男方客人洗手,如在外面餐廳則免此禮,送客時不說再見。
6. 婚姻有哪些禮俗
中國古代以家族觀念為重,形成了以家庭、家族為背景的婚姻習俗。當孩子長大成人後,要成家立業、傳宗接代。由父母做主為子女完成人生大事,這是中國婚禮習俗的一大特色。
在婚禮習俗中,還有許多程序和儀式體現了中國婚俗的「禮儀」的特點。
①提親
在中國的傳統婚嫁禮俗中,婚聘程序有六禮,第一禮就是納采,即俗稱的「說媒」、「提親」。傳統的宗親禮法中,青年男女的婚姻是父母包辦的。到當婚當嫁的時候,男家便派媒人向物色好的門戶提親。
提親所帶的禮品一般用雁。雁是候鳥,冬返夏往,來去有時,以此表示兒女已是談婚論嫁之時,這個儀式也稱作「奠雁」。後來提親的禮品大大豐富了,如漢代的合歡、鴛鴦等等。民俗中將禮品分為四類,一類表吉祥,送羊代「祥」,送鹿代「祿」。第二類是夫妻好合的吉祥物,如鳳凰的合羽、鴛鴦的合鳴。第三類是象徵夫婦關系的,如以雁候陰陽喻妻從夫,以蒲葦喻婦女的柔順等等。第四類是表示一般德性的,如烏鴉反哺、孝順等等。
②問名和納吉
女家收下了禮物,接下來就是問名,或曰納吉。男家請媒人持帖去問女方的姓名及其年庚八字,用來占卜吉凶,相當於後世的「請八字」。有的地方,問名後互換「草帖子」,無論古禮還是以後的民間習俗,擇偶考慮的不僅是命相,問名還包括問清女子為誰所生,是親生還是收養,是正室還是繼室所生,等等。
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不僅僅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依據,更要通過「天神之光」來考察雙方締結婚姻的可能性,這種考察過程主要是通過「批八字」、算命相來進行。如果當事人命相好,婚事就進行,不好就免談。有的則是把對方的「八字」供在廳堂神佛前放三天,如果在這三天期間,男女雙方家中沒有發生任何意外事故,便認為是大吉之兆,這門婚事就可以繼續談下去,也就是開始談論聘金和嫁妝等。
③納征
男女雙方合婚後,男家送聘禮給女家,也就是古禮中的納征,民間稱為下彩禮,只有這項儀式後男家才可娶女方過來。送聘禮的時間,一般定於新娘正式過門前一天。
同時,男女兩家互送婚書,男送女家叫乾書,女送男家叫坤書。這時男女兩家都要宴請親友,表示兩家已結秦晉之好。對於聘禮,女方接受後,取出其中一部分聘禮,另外再加上12種禮物送還男方為答禮。然後,再由女家向男家獻茶,男家接受女家的酒宴款待。男家要給每桌酒席奉銀錢謝禮。
假如女家要陪送巨額嫁妝,就取出聘禮的一小部分作為回禮;反之,則女方客氣地收下男方一小部分聘禮,大部分都以謝禮的名義還給男方。
④婚禮
納征後,兩家的婚姻關系基本締結,接下來就該迎娶過門了。男女兩家商議選定良辰吉日操辦婚禮。
男女兩家同意結婚日期之後,男方備禮上門迎親。古代的婚禮儀式有時要持續兩三天。近人婚禮多為三天:大典前一天,女家派人來「鋪房」或「暖屋」;中間的一天是迎親及迎來新娘後拜堂合巹,為正式婚禮大典;第三天「回門」。
在婚禮正日,從迎娶到鬧房,其間儀俗豐富多彩。拜堂是婚禮上最突出的儀式,拜堂在唐代就已流行,俗稱拜天地,一般是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對拜,在一些地區還盛行拜親朋和送禮的客人。
拜堂之後,便是大宴賓客。婚宴有極多的講究,比如座次的排列、菜餚的配置、敬酒祝酒等,以營造喜慶氣氛。「鬧洞房」的習俗古已有之,漢代已十分流行。
鬧洞房的戲耍逗樂增加了新婚的歡樂氣氛。俗語說,「新婚三日無大小」,新婚的頭三天,都可以找新娘逗樂戲耍。
⑤回娘家
婚典後的儀俗,是熟識姻親雙方的家族。在中國的婚俗上,成婚是完成了男女的結合,經過了迎娶、成妻和成夫的儀式外,還要舉行「成婦、成婿」的禮。周代禮法是在成婚後的第二天新婦沐浴攜禮見公婆,第三天公婆用一杯酒饗新婦,行周代之禮。後世有「識大小」即新娘子辨認識記丈夫家的長幼三代的禮俗。古人重視「成婦」過於「成妻」。魏晉以來,新婦三日拜公婆,賓客列觀。唐代在婚後次日拜見公婆,並拜新郎的尊長與故舊,稱「拜客」。在古代,如果公婆不在世,要在三日後到寺廟行「奠茶」的廟見禮,後世與廟見禮用意一致的儀俗有「上新墳」或「喜墳」,即成婚的三天後,新郎領新娘一起到祖墳燒紙供祭。
婚嫁之禮以男家為重,女家亦要有「成婿」禮,成婿禮在民間俗稱「回門」。時間是在婚典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到女家,女家設宴款待賓客。一般說來,女家的禮數以此日為正,客人也是這一天來得最多。新郎在這里也要拜尊長,認大小。
另外,試廚也是婚俗中的一個重要儀俗,即新婚的第一天,新娘子下廚房做飯,伺候公婆,後世這種儀俗多是象徵性的。
7. 中國婚禮的傳統有哪些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傳統的中華習俗里,結婚這樁大事兒在各個環節和流程中,都有著一定的講究和說法。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傳統的婚禮習俗之三書六禮
傳統的結婚儀式中,主要包含了三書六禮的說法,三書主要指的是「聘書」、「禮書」、「迎書」,分六禮指的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里的三書六禮其實指的就是整個婚禮過程中的大致環節,類似現在婚姻中,確定婚姻關系的證明、聘禮、儀式等等事宜,在古時候會分為幾個步驟,讓過程看起來更為嚴謹一些,顯得大家對婚姻的一種重視與虔誠
在婚禮前一天,我們還需要安排一位好命人為新人安床和鋪床,一邊叨念著一些吉祥如意的好話,一邊為新人鋪上嶄新的被褥、床單、換上新的鴛鴦枕、蓋上新的龍鳳被,然後准備一些乾果物品鋪在床上,主要是以「早生貴子」為主,就是紅棗、花生、桂圓、蓮子之類的乾果,祝福新人可以早日家庭圓滿,早點生個孩子,主人為了表示對好命人的感謝,也需要准備好一個紅包給人家,表示感激,當然這個好命人不是誰都可以做,需要家庭完整、幸福和睦、無病頑疾、精神良好、有兒有女的人才適合這樣的角色
在婚禮當日,儀式正式開啟之後,還有當天的一些婚禮習俗。
1、女方提前為女兒准備好陪嫁的嫁妝,在婚禮前一日送去男方家,一般會准備一個陪嫁箱,裡面放上一些雙數的吉利物品,生活用品,還有一些錢財,祝願女兒嫁過去會過上更好的日子
2、接親儀式,燃放炮竹,表示慶祝,男方攜帶親友團千萬女方家接親
3、敬茶儀式,表示對雙方父母的感恩,感謝養育之恩,表示成親之後會好好建立新家庭,並且孝順父母
4、甜湯儀式,主要是讓新人食用甜湯,表示婚後生活多子多福,甜甜蜜蜜
5、新娘出嫁要有姐妹團陪同,並且要為新娘打紅傘撒米,表示開枝散葉的好兆頭
6、正式結婚儀式,邀請賓客觀禮,拜天地,宣誓結婚諾言,交換戒指,這才是結婚禮成
7、敬酒儀式,兩位喜人表示對親友到來的感恩,夫妻攜手回饋大家的祝福
8、新婚洞房,新婚之日,洞房花燭夜,以前有鬧洞房的儀式,主要圖個喜慶熱鬧
9、新人要為賓客准備好喜糖、喜餅表示對大家的感謝,也祝願大家可以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
10、回門,三朝回門是指新婚夫婦婚後攜手回到女方娘家,要穿新衣,准備好禮品在上午抵達女方家中感謝女方的父母與長輩,與賓客一起用餐團聚
中國婚禮的傳統習俗其實還是比較講究的,細節也較多,大家在結婚之前可以事先了解一下,特別是一些計劃准備中式婚禮的新人們,事先知道哪些要點是比較關鍵的,這樣之後才不容易出錯。
8. 傳統婚禮儀式的程序
一、放定:
放定是訂婚的一種儀式,也叫下定禮。當時男女婚事通過自由戀愛結合的還不多,一般仍是通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過民智已開,結婚雙方本人也都有了發言權。因此在媒人(媒人有大媒、小媒之分。大媒是雙方親友,小媒是媒婆子)的撮合
下,由父母將情況轉告子女,帶有對方像片,如雙方全有意,即可提出當面相看。面相是由媒人選定合適地點,使雙方見見面,也只是偷看兩眼而已。經過面相,如未發現本人有大的缺殘,就必須放定。
放定時需擇專日通過媒人,將男方交給女方的信物轉送女方,並更換雙方的庚帖。信物一般是戒指、手鐲或小型金玉如意等,為男方認為貴重之物庚帖是書寫男女雙方生辰八字的摺形帖子。一般使用紙店印好的龍鳳帖。龍風帖一份摺子兩個;顏色不同,一紅一綠。紅色的屬男方,綠色的屬女方,上面印有黃色的龍鳳花紋,帖內正中並排分寫「乾造」(男方)和「坤造」(女方)的生辰八字。庚帖例由男方備辦;請人書寫。寫庚帖人要求是「全福人」,又不是「四眼人」。所謂「全福人」是配偶健在的人,有子女者更好,但其妻如已懷孕,那便成了「四眼人」,就不合格了。
在男方庚帖和信物送交女方的同時,媒人將女方庚帖帶回,便完成放定手續。放定儀式也可以由男女雙方共同商定選一家飯庄宴請大媒,雙方當面辦理,一並選定結婚吉期,再辦理過禮手續。
二、過禮:
過禮是男方將雙方商定的迎娶日期正式通知女方,並將新娘在結婚當天所穿戴的衣服首飾送交女方。另外備有送給女方的禮品。禮品有鵝酒(雙鵝雙酒或單鵝單酒);鮮魚、豬腿、羊腿、糕點等。(糕點一般是龍風餅、狀元餅、水晶糕)鵝、酒、魚各佔一拍。衣服、首飾也可用高拾抬去(高抬是用一張長方形桌子,桌面四周圍以小欄桿,桌面下穿兩條棍,由兩人抬著)。其它食品則用食盒(長方形雙層大木盒,盒子置於木架之上,中穿一棍,二人抬著)。上述物品由二位大媒(一位男媒,一位女媒,全由官客擔任)押送。事後,女方應將
豬腿、羊腿各一隻送給兩位大媒,以示謝意。
三、過嫁妝
過嫁妝是在喜期的前一兩天,女方將陪送給新娘的物品送到男方。當時女方備辦的物品、一般有座鍾、簟瓶、帽鏡、茶葉罐、食品圈、茶具、盥漱用具、便溺用具等等,連同箱籠、衣服、被褥、首飾,個別家還暗送木器傢俱。另外,還有一盞長命燈,也就是一盞銅或錫制的點燈草的燈台。運送工具有用高拾的,也有用「窩脖」(即用肩扛的僱工)的。用高抬的可分為三十二抬、二十四抬、十六抬。這要看女方的經濟條件。少於十六抬的,就找搬運工搬運。押送人員除兩位大媒外,女方還需男客二或四人陪同前往。嫁妝送到男家後,男方將物品妥善安置在新房,並請送妝官客過目。個別家還找來吹鼓手,在新房外吹打,謂之「響房」。
四、婚禮:
結婚當天按當時習俗執行的禮儀,就是婚禮。「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在我國歷來把娶親辦喜事當成人生的一大樂事。為此男方主婚人都要出帖大請親友,註明為第幾男或第幾孫「授室」。
迎娶新娘用的是紅緞綉花八人抬的大轎。轎前有成對座傘成對篩鏡,二十四名或三十二名吹鼓手(包括八面大鼓),外加清音。再前有各種旗幟,肅靜迴避牌、對扇,若干對金燈以及金瓜、鉞斧、朝天凳等,最前為一對開道鑼。如新郎親迎,則另加綠段綉花八人抬大轎一座,新郎端坐其中,行於紅轎之前。至於隨行人員,有大媒、伴郎、娶親的、贊禮的等乘車隨後,前往女方迎娶新娘。
娶親行列到女方後,舉凡新郎拜見女方主婚人和請新娘上轎等,全由贊禮人邊唱賀詩,邊贊禮。如請新娘上轎,則贊「請新貴人登寶轎,請……」三請之後,老蠻扶新娘上矯。新娘盤腿坐,落轎簾。新郎仍乘綠轎前導。新郎例穿民族所定的常禮服——藍色長袍、青馬褂,頭戴小禮帽,足穿青緞粉底官靴。迎親去時單披紅,到女方後,女方又請老年長親,為新郎再披一道紅,成為雙披紅;帽上插金花,來往全由伴郎陪伴。
迎親回到男方,新郎由伴郎照顧下轎,入內休息。新娘所乘花轎直抬到禮堂前落轎,抽去轎桿。這時禮堂中央花燭高照,上面供著天地牌位,已由所請的「老壽星」(男方的老年長輩)上好香。供桌和花轎之間,左右各設兩把椅子,靠桌坐著兩位伴嫂,挨著坐的是兩位伴姑。這時老蠻端過一個茶盤,內裝糖茶五杯。伴嫂伴姑每人一懷,餘一杯由老蠻端著,掀開轎簾從轎內一過,算是奉給新娘的,如後再逐一將茶杯取回。伴嫂伴姑只接茶在手,並不飲用。送茶後,贊禮人贊:「請新郎入華堂。請……」三請後,伴郎伴新郎進入堂中。贊禮人隨贊:「向上打躬」,「向轎打躬」。新郎行禮後退出。這時贊禮人再唱詩贊,請新娘下轎。新娘便由老蠻扶持下轎,站在供桌的左前方向供桌,撤轎。再請新郎入堂拜天地,行三叩首禮。禮畢起立。這時贊禮人贊:「請老壽星祝壽,請……」三請後,老壽星登堂。由贊禮人遞過一個用紅紙包裹上插喜字的壽杖(用秫秸桿製作)。老壽星雙手捧壽杖先在新郎頭冠上扣三下,念「多福多壽多男子」;再在新娘鳳冠上扣三下,念「永富水貴永康寧」。老壽星祝壽後退出。這時贊禮人贊:「夫妻對拜」。男作揖,女萬福。禮畢隨唱送新郎、,新娘人洞房。這時用綵綢連接新夫婦,新郎倒退,引新娘入洞房,並肩坐於床上,謂之「坐帳」(再往前些年入洞房時,有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備捧著燭台前導。燭台上一結紅綢,一結綠綢。兩小孩各為「執燭」。事後,紅綢贈男孩,綠綢贈女孩)。坐帳時新娘坐上首。新郎這時用老壽星祝壽時用的壽杖挑下新娘頭上蓋的蓋頭。新娘這時才露出真面目。然後,由伴郎伴嫂各端著一個酒杯,請新郎新娘飲「交杯酒」。新郎新娘各沾一沾唇,換酒杯,新郎新娘再各飲一次。隨即換上兩小碗冰糖蓮子,如前互相交換著各嘗一些。於是「坐帳」禮成。新郎退出卸去花紅休息。這時老壽星送焚天地碼。拜堂之禮告成。
吃頭桌飯:吃頭桌飯就是新婚夫婦同桌吃頭一餐飯的儀式。當廳設一面八仙桌,桌上擺各種果品菜餚、酒具和餐具。新郎新娘對面坐,新娘坐上首,連同拜堂、坐帳,新娘共三次出上首,謂之「一進夫門三上」。打橫坐的是上面伴嫂,下面伴姑。伴郎無坐位,只得站在新郎身後。這幾位陪客連同其他來客都可以給新郎新娘斟酒布菜,說吉祥話。但是坐著的六位誰也不許真吃真喝,走個形式而已。起席後婚禮基本結束。再後就是拜祖、拜長輩,和平輩晚輩見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