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佛教中怎麼看待婚姻
佛教只看有沒有緣,不講究八字跟生辰.
===============
正信的佛教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能、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處如此,未來必將如此。
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經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個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無可諱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所專有,至於民間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眾,始終都在儒釋道三教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於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產物。
佛教如何適應民間信仰的要求?
所謂民間信仰,是跟民俗相關的宗教行為,也是原始型態的宗教現象,自從人類文化開始以來,即已普遍地發生在各個民族之間。那是為了紓解心中的困擾、家庭和社會的糾紛、自然環境的折磨,在一時間無法以人的體能、智能所能解決的情況下,唯有訴求於神明的指引、援助、救濟、保佑,利用求簽、問卜、降靈、牽亡、扶鸞、牲供、許願等方法,以達到與鬼神溝通的目的。佛教不主張類似的行為。
民間信仰是諸神雜糅的,宋以後即有儒、釋、道三教並收,神、仙、佛、菩薩不分之勢。清末民初以來,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謂五教同源的民間宗教,通過靈媒、術士、鸞壇、乩童,以及靈簽、筊杯等的人員和道具,請到自稱為是某神、某仙、某聖、某賢、某菩薩、某古佛的無名鬼神,來為祈願的民眾決疑指點,以滿足他們的需要。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理性疏導,修善積福、懺悔誦經,來達到祈求的目的。此在一神教的信仰者卻是以唯一的神,作為祈求的對象。民間信仰也將各宗教的教主等,當作諸神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宗教,均有其教主、教史、教理、教儀、教團的傳承;民間信仰則是多神崇拜。所以,正統的佛教寺院不應設置簽筒、鸞壇、筊杯,也不供奉各種地方色彩的諸神偶像,以免染上了民間信仰的色彩,而被誤為多神的崇拜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民間信仰的流類。
佛教如何因應社會大眾,對民間信仰需求的滿足?此應著重對於信仰諸佛菩薩功能的提倡,或者對於某些常用經咒效驗的闡揚,比如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的靈驗,是無微不至、無遠弗屆、無時不應的。觀世音菩薩稱為廣大靈感、救苦救難、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稱為無上醫王,又名無量壽及無量光。這些佛菩薩,能夠使人有求必應,求長壽得長壽,求智能得智能。釋迦牟尼佛是盧舍那佛 的千百億化身之一,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的導師、長夜的明燈、苦海的慈航;一切諸佛,均能於一切時一切處,接受到任一眾生的呼救,具備救濟眾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諸大菩薩也都具足六種神通,隨時、隨處、隨類攝化,普應一切眾生的合理祈求。那麼人人只要選定一佛,或一菩薩,或一特定的法門和經咒,就可輕而易舉地達到民間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況尚能更進一步,由民間信仰的宗教層次,進入自利利他、解脫自在的境界。
佛教內的密教有種種不同目的及不同層次的修煉法,中國的天台宗乃至華嚴宗,也編有各種禮懺儀軌及修證儀軌,依之修持各經所宣示的法門,此已不同於民間信仰的多神崇拜;唯追溯佛法的源頭,並無多樣化的儀軌可求。佛說無量法門,而其任何一法,只要專心修持,就能成為一切法的總持,所以《楞嚴經》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任一法門就等於一切法門,具足一切法門的功用。《維摩經》更加開示出不二法門,否則,容易和民間信仰混淆,與多神信仰合流,而予人以神佛不分的印象。
再深一層說,作為一個佛教徒,如果為了滿足不同的願望,而經常變換修行的方法和崇拜的對象,便會失去中心的目標。正信的佛教徒,信仰三寶是為學佛、修法,是學佛的慈悲與智能,以佛法的正確指導,修行專一的法門,以達成持戒、修定、發慧等一貫的目標。只要不離三寶的原則,日復一日地,以看佛書、做佛事、持戒、布施、禮誦、懺悔等為日課,縱然不求現實利益,現實的利益也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摘自-聖嚴法師
『貳』 佛教對婚姻的看法如何
婚姻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家庭的必要條件,和其他社會組織形式一樣,都是有共同的思想基礎才聚合在一起,是正常的社會現象,只是由多人變成男女雙方。
佛教並不幹涉世俗人的社會組織——家庭,但是有個前提,就是婚姻的基礎一定是有共同的利益基礎和思想基礎,否則就不會穩定。沒有共同利益、共同思想的婚姻,覺得不會產生穩定的家庭。比如,因為人的貪欲而聚合在一起:貪戀性色、貪戀財富或地位、為子嗣而結合等等,都是不同的貪念的表現,這樣的婚姻必然是不幸福的。再有婚姻雙方沒有共同生活目標,彼此不能互相進步,而是貪圖個人享受,或好逸惡勞,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這樣的婚姻也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仍然未脫佛法因、緣、果的解釋。
對於出家人,則沒有這樣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普通人眼中的束縛,所以佛經中也說:出家為最樂。這里並不是說出家是快樂,而是說出家是修行人的最好方式。
但是未出家的世俗眾也不是不能解脫、不能快樂。佛教僧團有「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婚姻也一樣:如果在家庭中也有「和敬」,則家庭和諧,社會穩定。在這里,戒,指的是建立共同的規矩制度原則,雙方共同維護和諧局面。
『叄』 佛教,道教朋友,求姻緣的經有那些叫什麼
據我所知沒有專門教人如何求姻緣的經。
印光大師:"人生世間,父母,壽命,相貌,學問,夫妻,兒女,皆是前生所作之業之所感召。若有大功德,則會過於前生所培。若有大罪過, 則便不及前生所培。是以要認真修持,以轉前業也。汝欲得有學問,有才能,有德氣之好丈夫,或恐汝前生未培到這個福,則便不能滿汝痴心。楞嚴經謂,念觀世音菩薩者,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妻於菩薩,謂求菩薩加被,得其賢慧福德之妻。汝求夫亦然。極力念觀世音菩薩,當能滿汝所願。"
『肆』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姻緣,經千百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姻緣經千百劫常在纏縛。
你對我的辜負 卻像我在向你還前世的債 這就是情緣一樣 經過那麼多的生死磨難。 你發自內心的愛著我的人 我也那麼深愛你的容貌 這就像我們的情緣不停的在糾纏著
多美好的句子啊 大意這樣吧 反正看得出是多麼平凡、美好的結合啊 愛情是這樣 婚姻就是這樣啊 嚮往 羨慕
『伍』 對於婚姻問題
怎麼看待「女力」
我通常用八爪魚的八爪來形容女生的力量支點,我們每個女性要有很多個抓手,像吸盤一樣,才能夠穩定我們的人生。很多人的抓手只有一個——家庭。那麼當家庭遇到創傷的時候,整個人呈現失重的狀態,因為抓住人生的這個吸盤太單一。
那目前只有一兩個抓手,現狀不能被改變怎麼辦?我看到很多在親密關繫上受到創傷的女性,當看到自己的資源和力量後會呈現爆發式成長。她真的只有一個吸盤,當這個吸盤掉到地上的時候,也許反而會用身體的全部的力量,去伸出新的抓手,那這個時候她新生的力量是非常不易的。
一旦生長出來新的抓手,生命的成長就有了新生。
長的過程是最痛苦的,但當它長出來之後,他可以有更多對抗挫折的能力,也可以更加繼續的去長好其他的抓手。
怎麼看待獨立與依附?
獨立和依附並不是矛盾體。
依附不證明不獨立,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安全性依附」,在一起的時候依附他,不在一起的時候,不會對這段感情疑神疑鬼——除了查他的去向想他現在在哪裡,沒有自己的事,讓自己的全部身心被兩性關系佔有。獨立也不是說我全都做了,要你這個男人做什麼?而是兩個獨立個體把婚姻關系經營成發展型關系。
有離婚專家提出發展型離婚的概念,即婚姻當中,發展不再一起了,很有可能引發離婚,或者雖然沒有離婚但心不在一起,彼此都很痛苦,因為「良知」認為我不能拋棄同甘共苦的另一半,而「需求」卻是想要更能理解自己的人。
這聽起來蠻殘酷的,但是很多時候在家庭中真實存在。
關系就像雙人舞蹈,倆人今天可以扮演父子、母女,互相搭得上;也可以你在你的書房工作,我去做我的事情。這種既獨立又依附的關系是最高境界,也是真正的安全感。
另外,我害怕依附你也是某種安全缺失,也反映了對自己和對對方的不夠信任。
怎麼看婚姻的護城河理論?
我先想到的是公司的護城河是什麼?
我們聽到有這樣的形容,說公司的護城河,表面上是別人看到的2厘米寬,其實企業扎進去2公里深。企業是一場生死競爭,每一年,護城河的「面」都在不停變化,有的看起來沒變,你看不見的地方是幾公里的深度。這就是一家企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壁壘。
用企業發展的理論去看待婚姻,就能理解它的意義。
我結婚了,有房有車有老公有孩子,這段婚姻就是我的護城河嗎?顯然不夠。離婚分家,有時候才發現,老公不是我的,房子是婚前財產,也許也不是我的,車子也會不斷貶值……怎麼辦呢,我們要在
『陸』 念楞嚴咒能求婚姻嗎/念楞嚴咒能求婚姻嗎
不能
一切因緣生 萬般不由人 一般的事情都是早就定好的了
緣分有早晚 婚姻也是有長短 也不必如此 執著起心!一切自然而然為好吧!
『柒』 可以修楞嚴咒求姻緣嗎
當然,尤其大乘佛教有很多方便善巧···我不能不說這樣子世間法的祈願也是比較多的,經典也沒有反對,甚至有些地方會教你如何獲得世間的福報,對不對?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這樣來讀誦經咒,可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最終還是要看你有沒有有如是的因緣,您現在這個程度的修法只能對你世間法起到增上的作用,沒有獲得滿意的感情,也不要生輕慢心。
其次啊,佛法還是教人解脫的法,從最開始的解脫道就是要教人舍棄錯誤的求取的心念。楞嚴經也告訴你,「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所以千萬不要把你的快樂建立在感情上,至少也要看輕,看淡,懂嗎?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對佛教有興趣,可看末學個人簡介中我推薦的佛教資料。
『捌』 請問哪個佛是和婚姻有關系的
牽線婚姻戀愛的佛叫月老。
『玖』 佛教如何有美滿婚姻
1、網上有一篇文章《求姻緣的感應分享和理論方法大匯集 》自已搜索來看吧,說得棒極了。
2、印光大師說求姻緣方法
求姻緣專念觀世音菩薩, 這是大慈寺方丈大法師開示
每天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一二三萬遍, 或者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早晚七遍, 或者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磕頭一個, 每天一到三個小時
每個周末去廟里拜觀世音菩薩拜一整天
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就是給他打電話求助, 觀世音菩薩是有求才應, 也是有求必應的
印光大師與周福淵女士書
人生世間,父母,壽命,相貌,學問,夫妻,兒女,皆是前生所作之業之所感召。若有大功德,則會過於前生所培。若有大罪過,則便不及前生所培。是以要認真修持,以轉前業也。汝欲得有學問,有才能,有德氣之好丈夫,或恐汝前生未培到這個福,則便不能滿汝痴心。楞嚴經謂,念觀世音菩薩者,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妻於菩薩,謂求菩薩加被,得其賢慧福德之妻。汝求夫亦然。極力念觀世音菩薩,當能滿汝所願。否則,縱得好夫,或者又有短命,多病,禍患等事,況未必能得好夫乎。汝切不可以貌美起驕傲心。此心不息,便難載福。汝能諦聽我語,則汝之所受用者,皆有超過前生所培多多矣。
---------------------------------------------------------------------------------
求姻緣迴向文:
願我所作一切功德——
1、迴向建立佛化家庭的佛子夫妻皆能以圓滿的婚姻和家庭示現大乘佛法的入世精神,影響一切因緣眾生學習大乘佛法,皆發大菩提心,習修甚深般若,外顯家庭圓融,內守清凈戒行,今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早日入無余涅槃。
2、迴向法界一切幻眾皆修習甚深般若,將無量劫來所有的六道情執皆速轉為如來無我的慈悲,早證慈悲遍一切法界三昧,早證法身圓覺。
3、迴向法界,願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常說甚深般若波羅蜜,願一切受持者,皆能幻法影響幻眾,所求如意,常行甚深般若波羅蜜。
4、迴向西方極樂世界。
5、迴向一切如來法身圓覺大寂滅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