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信者得愛,你值得擁有最好的
過節是最能享受愛的,你卻用來享受孤單;
你本應在更多的機會中付出愛,收獲愛,而你卻在獨自堅持那份孤單。早上六點多的樣子,一個好哥們微信問我在哪呢,我回復了一句很吹牛的話「享受幸福」,他說他們鬼混了一晚上挺好玩,打發打發日子,哪來的幸福。我說你現在睡覺一定會很幸福。看,最近在他們的「誤導下」,說話越來越不靠譜。不過想想也不無道理。
小時候不知道什麼是幸福,慢慢長大,嘗過幸福的甜頭了,慢慢感覺也就對了。我的小時候是一種極度的野蠻生長,除了教科書,沒有讀過任何書,所謂四大名著多虧了以前有個很不好看電視的習慣,要不然可能更長的時間我都不知道賈寶玉是幹嘛的。
那時候上學是一種任務,讓孩子上學和每年給國家糧站上交糧食是一個概念,因為這是一個任務,農村的大環境不重視教育,村裡父輩的文化中也缺乏意識,所有小朋友都一樣,放學後就是各種玩,各種干壞事,然後到固定的時間看電視,看得多的居然也不是動畫片,而是那個年代的情感劇。尤其到了假期,父輩們一桌,小輩們一桌就是打牌,就是看電視。直到後來才明白這樣的成長,孩子從小內心是一片荒草。
因為沒見過好,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局限的眼界里以為這就是生命的全部真相。
直到後來看到了另一種成長方式。有個很好的朋友,燒的一手好飯,青菜蘿卜,雞鴨魚肉,到了她手裡,分分鍾鍾都是美味佳餚,整個過程和細節無不透露著美好。用現在流行的詞,可以看到匠人精神,很是佩服。接觸久了發現,她生活中的一切都搭理的井井有條,散發濃郁的味道。生活處處是美好,我們每年信誓旦旦的各種年度計劃,就是人家生活的平常,早睡早起,閱讀鍛煉,貌美如花,賺錢養家。一個集美貌、智慧、才華於一聲的人。後來慢慢發現這樣的人很多,不管男女老少,他們在用時間丈量幸福的尺度.
慢慢了解了人家小時候的成長,然後一些曾經閱讀過名人列傳的熟悉躍然紙上。
和他們交談,無不說到,自幼讀書,或者自幼習字,長者教育,從小就對書籍、對生活、對生命有著敬畏之情。從小就看得見美好,相信美好,相信各種可能。
辛虧在自己後期的成長和受教育過程中,慢慢開始雕琢,甚至很多不好的東西打碎了重建,否則自己現在也許就是幼兒時期生活的單曲循環,沒有熱忱,沒有敬畏,沒有相信,沒有感受,沒有愛的能力,細思極恐。
如果平時我們生活波瀾不驚,毫無趣味,那麼節日應該是一把催化劑才是,過節是最有感覺的日子,因為整個環境都在逼你,以前我覺得節日在逼我浮躁,逼我消費,逼我其他,現在倒覺得節日在逼我學會去感受幸福。
如果是平常,不管你在干什麼,是單身狗一個人吃飯,睡覺,上班下班;還是兩個人油鹽醬醋;還是接孩子送孩子;還是拚命工作。而且日復一日,不覺得有什麼,還會很享受,可是節日貌似會打破一點平靜,至少內心會有開口。
這一天很多人在歡騰,節日讓人比實際更孤獨,畢竟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對比之下就是這樣的明顯。
相反孩子始終是很熱愛節日的,不管在大人眼裡這個多麼的無聊,因為孩子有相信,就像聖誕節,孩子的心裡藏著美麗的童話,相信聖誕老人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快樂,會為自己的爸爸媽媽帶來更多的快樂。
但就是這份相信,我們大人已經不信了。甚至以自己的不信,去肢解別人的信。會去戲說傻孩子居然相信什麼聖誕老人,去嘲笑身邊的人這么大了還玩這個。
這兩年,「有趣」成了高頻詞,會說找個有趣的人多麼重要,和有趣的人聊天多麼重要,成為有趣的人多麼重要,愛人無趣是婚姻的殺手等等。我認為有趣的一個前提就是相信。
節日不應該是你錯過的日子,如有可能,努力來點儀式感。
忘了誰說過這么一句話「所謂痛苦,除了身體的痛苦,其他所有的痛苦都是人自己想像出來的。」所以大可不必像全世界都欠你似的,去自怨自艾,刻意去迴避美好的事兒。多點相信,多點參與,多點美好。
信者得愛,所謂不期而遇的美好,從來不是偶然,而是一個人信仰可以預見的未來。
不要懷揣著你的脆弱躲在那個安全窩,不要給自己厚厚的殼,通過強調自己的孤單對抗周圍發生的快樂。
信者得愛,你值得擁有最真實的快樂,最踏實的幸福。
作者|羅清軍,心理學科班僧,從事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喜歡看閑書、自言自語、碼字還很多美的事兒;工作中的偏執狂,生活中的二師兄,你有你的執著,我有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