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婚姻愛情風俗都有哪些
表示愛情的不同方式
世界上各個民族有著各自不同的表示愛情的風俗習慣。
在歐洲的一些國家裡,男女青年戀愛時,常以手帕作為禮品相互贈送。
巴拿馬邊納巴奇村的青年求愛時,給對方送上一朵白花表示愛慕和親熱。
剛果青年常常把一隻烤熟的鳥送給愛人,並且說:「這是我親手做出來的。」
馬來西亞沙撈越的伊班人能歌善舞、熱情好客。青年男女總是在迎遠客,慶佳節的時候,在由酋長主持的民族舞蹈中,用舞姿傾訴愛情,只要兩廂情願就可以成親。
雪茄作信物
在拉丁美洲蘇利南的東部,有一個名為嘎利比的印第安人部落,約有600多人。他們以捕魚、游獵和種白薯為生,住的是四面敞開的棕櫚棚,睡的是吊床。青年人的婚姻,須由父母做主。小夥子如果愛上了姑娘,由父母出面,帶著雪茄拜見女方的父親。雪茄有各種類型,說媒時帶的雪前越精緻,情義越重。如果女方父母接受了雪茄,說明同意這門親事。如果不同意,兩家父親會避開婚姻問題而閑聊起天氣或捕魚來。當然女家不會收下雪茄。
扔石子表達愛情
墨西哥的印第安人男女雙方在挑選對象時,由女方採取主動。如果姑娘在一個小夥子家裡扔石子,就表示他看中了這個小夥子。此外還有在過「特斯吉納達」節日時。姑娘偷偷搶小夥子頭上裹著的汗中或脖子套著的項圈,然後趕緊跑開。如果小夥子在姑娘後面緊追不放,就表示他同意了這門婚事,就可以雙雙來到部族「長老」處,要求為他們證婚。
相親不能相見
在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埃及,婚喪嫁娶的習俗也十分奇特。按照埃及人的傳統婚姻習俗,婚前男方不能直接去會見女方,只能托自己的母親或姐妹代為相親,回來再向男方轉告。如果女方滿意,就把訂婚禮物送到女方家去。
迎親的那天,新娘坐在一輛用華貴的克什米爾毛綢以及玫瑰、薔薇等鮮花裝飾的花車上,由新郎的母親在前面開路,新娘的母親在後壓陣,在一片吹吹打打的鼓樂聲中到達新郎家。新郎冒冒失失前去迎車,但新娘卻扭扭捏捏不肯下車,經新郎再三懇求,才下車。這時,為使來賓們顧不得細看新娘新郎,新人的親戚就將大把大把的小金幣和銀幣撒向眾人。
夜幕降臨時,人們手持花束和彩燈,簇擁著新郎向清真寺走去,新郎在那裡做兩次跪拜禮後再回到新房。這時急不可奈的新郎揭去新娘頭上蒙著的面紗,緊坐在新娘的身邊,小兩口親親熱熱的共飲一杯甘甜的泉水,以示永生相愛,白頭偕老。
一杯咖啡定終身
在南斯拉夫中部地區,如果哪一位小夥子看中了一位姑娘,就可以到她家裡去求婚。
女方家一般熱情接待。接待小夥子的東西都是用好吃的食物。
小夥子在吃喝的時候,盡情地傾吐對姑娘的愛慕之情,盡情地談論對婚後幸福生活的憧憬。小夥子的傾吐和憧憬無論如何好,並不意味婚事成功。那時他還往往充滿著希望。
當主人家把一杯咖啡端到小夥子面前,讓他品嘗時,成功與否才見分曉。
原來,咖啡的味道含著成功與失敗的信息。咖啡如果是甜的,那麼,這門親事就算同意了。如果是苦的,則對不起請你另找別的姑娘吧!
以勇訂婚
烏干達的卡拉莫賈人到了16歲,經部落的長老許可就獲得成人地位,從此便可物色伴侶了。每逢喜慶日子或求神求雨等重大活動時,部落的長老便組織全部落的人出來跳舞。這是青年男女們求愛的最佳時機。小夥子們在短短的卷發上插著一根色彩艷麗的駝鳥毛,身披他們親手殺死的最兇猛的野獸(如獅、虎、豹)的皮,踩著鼓點,在姑娘們面前歡快地跳呀、唱呀,如數家珍地重復著他們的「戰績」,如某年某月殺死過幾只豬獸,搶過多少頭牲口等,以顯示自己的勇敢精神。姑娘一旦被小夥子的「赫赫戰功」所打動,就會倒向他們的懷里,以示願終身相隨。要是姑娘不露笑容,表情冷漠,這說明小夥子尚欠勇猛。這時小夥子在一激之下,猛地沖出人群,直奔深山去斗猛獸,或隻身闖入其他部落去搶牲口。說不定在當天晚上就背著一隻豹子,或趕著一群牛羊去見姑娘。姑娘一見到小夥子的「戰利品」,就會墮入情網,從而定下終身。
婚禮中將新郎新娘投入大海
夏威夷一帶的小島上,人們在婚禮中有一種風俗:新郎新娘和雙方親屬一起到附近的海濱,男家選幾名健壯的男子把新娘投入海中,女家也選幾位美貌姑娘把新郎舉起同時投入海中。新郎新娘便在海中一塊游向事先設置在附近的小船上,船上有各種食物和用具。新郎新娘游上小船向親屬、朋友們告別,兩人用力劃船到另一個島上去歡度蜜月。船走了,婚禮也宣告結束。
婚禮中的「新舊借藍」
美國人說他們的婚禮「有新、有舊也已有借,有藍」。「新」,就是新娘結婚的白色禮服必須是新做的,標志著新娘將開始新的生活;「舊」,就是新娘頭上的白紗必須是母親用過的,表示不忘父母養育之思;「借」,就是新娘手裡拿著的白手帕必須是從女朋友那兒借來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誼;「藍」,則是新娘身上披著的緞帶必須是藍色的,象徵著新娘對愛情的忠誠。
『貳』 中國婚姻習俗
中國省市較多,每個地方的結婚風俗都不一樣,現在大多數的結婚流程都比較的固定。在古代,結婚要講究的風俗就會多了。
各地結婚風俗之北京:
男方送彩禮—然後女方送嫁妝—出嫁,婚車接新娘—婚禮婚宴—洞房—回門,這是目前大部分地區比較常見的婚禮風俗和流程了,南北方的不同可能在婚宴時間的不同。
各地結婚風俗之重慶
重慶只有4金,沒有彩禮一說,一般男方會給1-2萬給女方,少的幾千,不給也可以的,之後也不需要訂婚,直接就結婚了。另外結婚的新房是雙方出錢買的,如果男方沒有錢,女方多出一點也是無所謂。
重慶土家族結婚風俗:哭嫁
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餘,至少三、五日。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
各地結婚風俗之山東
新娘出門不回頭也不能哭,新娘新郎同一側下車,有身孕的不宜參加婚禮,在新娘家吃餃子時,碗內要留下雙數。
各地結婚風俗之上海
新娘出門前吃一碗蓮子、百合煮成的甜粥,寓意出嫁後能過甜蜜無憂生活。女家需要全福女性長輩或女司儀撐起紅傘伴著新娘走,保護新娘不受妖邪入侵。
新娘出門前要多帶備一雙全新的綉花鞋,待新娘登上轎子後,便要立即更換新鞋,表示新娘離家嫁作人婦,便不會帶任何屬於女家的東西到夫家,寓意將以後的生活交託於丈夫手上。
各地結婚風俗之廣東
婚禮前,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迎親的聘禮,廣州的風俗是要送雞(意味著有生氣)、椰子(有爺有子,天倫之福)、禮餅(送給女方的親戚),而且還要送禮金。
男方送聘禮叫「過大禮」,女方也需要「回禮」。其中一些重要的禮品,盡量要親自找來,比如:龍鳳餅一對、唐餅數個(約八個)、龍鳳燭一對、對聯一幅及生果等。
新娘梳妝打扮好之後,母親端上煮熟的—只全白羽毛的雞,俗規雞頭、雞屁股一定要吃掉,取意「好頭好尾」。婚禮上父親為新人送上親手釀的女兒紅
『叄』 結婚傳統習俗
婚禮是一種宗教儀式或法律公證儀式,其意義在於獲取社會的承認和祝福, 婚禮也是一個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屬於生命禮儀的一種。世界上最古老、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的婚禮是儒教婚禮、印度教婚禮、基督教婚禮,即三大文明圈的婚禮。在大部分的文化里,通常都會發展出一些結婚上的傳統與習俗,其中有許多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失去了其原始所象徵的意義,逐漸演變為世俗婚禮。
地方風俗也是很多的。男女雙方雖到婚嫁年齡,卻不能自由選擇,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當然了,現在已經是21世紀了,自由戀愛為主~)男家請媒人到女方要年庚,或女方向男方放年庚(即出生年、月、日、時辰,男方叫要(索取)年庚,女方叫放年庚)。雙方各將年庚請算命先生測算,若八字相合,男家便請媒人告知女方,擇吉日雙方相睇(相親),或由媒人代睇(看)。若雙方滿意,則由女方寫明食單(即聘金、食物、衣服、金銀首飾等),由媒人送往男家,雙方酌量後作出決定。這叫「擇配」或「相親」。
『肆』 婚姻有哪些禮俗
中國古代以家族觀念為重,形成了以家庭、家族為背景的婚姻習俗。當孩子長大成人後,要成家立業、傳宗接代。由父母做主為子女完成人生大事,這是中國婚禮習俗的一大特色。
在婚禮習俗中,還有許多程序和儀式體現了中國婚俗的「禮儀」的特點。
①提親
在中國的傳統婚嫁禮俗中,婚聘程序有六禮,第一禮就是納采,即俗稱的「說媒」、「提親」。傳統的宗親禮法中,青年男女的婚姻是父母包辦的。到當婚當嫁的時候,男家便派媒人向物色好的門戶提親。
提親所帶的禮品一般用雁。雁是候鳥,冬返夏往,來去有時,以此表示兒女已是談婚論嫁之時,這個儀式也稱作「奠雁」。後來提親的禮品大大豐富了,如漢代的合歡、鴛鴦等等。民俗中將禮品分為四類,一類表吉祥,送羊代「祥」,送鹿代「祿」。第二類是夫妻好合的吉祥物,如鳳凰的合羽、鴛鴦的合鳴。第三類是象徵夫婦關系的,如以雁候陰陽喻妻從夫,以蒲葦喻婦女的柔順等等。第四類是表示一般德性的,如烏鴉反哺、孝順等等。
②問名和納吉
女家收下了禮物,接下來就是問名,或曰納吉。男家請媒人持帖去問女方的姓名及其年庚八字,用來占卜吉凶,相當於後世的「請八字」。有的地方,問名後互換「草帖子」,無論古禮還是以後的民間習俗,擇偶考慮的不僅是命相,問名還包括問清女子為誰所生,是親生還是收養,是正室還是繼室所生,等等。
中國的傳統婚姻習俗不僅僅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依據,更要通過「天神之光」來考察雙方締結婚姻的可能性,這種考察過程主要是通過「批八字」、算命相來進行。如果當事人命相好,婚事就進行,不好就免談。有的則是把對方的「八字」供在廳堂神佛前放三天,如果在這三天期間,男女雙方家中沒有發生任何意外事故,便認為是大吉之兆,這門婚事就可以繼續談下去,也就是開始談論聘金和嫁妝等。
③納征
男女雙方合婚後,男家送聘禮給女家,也就是古禮中的納征,民間稱為下彩禮,只有這項儀式後男家才可娶女方過來。送聘禮的時間,一般定於新娘正式過門前一天。
同時,男女兩家互送婚書,男送女家叫乾書,女送男家叫坤書。這時男女兩家都要宴請親友,表示兩家已結秦晉之好。對於聘禮,女方接受後,取出其中一部分聘禮,另外再加上12種禮物送還男方為答禮。然後,再由女家向男家獻茶,男家接受女家的酒宴款待。男家要給每桌酒席奉銀錢謝禮。
假如女家要陪送巨額嫁妝,就取出聘禮的一小部分作為回禮;反之,則女方客氣地收下男方一小部分聘禮,大部分都以謝禮的名義還給男方。
④婚禮
納征後,兩家的婚姻關系基本締結,接下來就該迎娶過門了。男女兩家商議選定良辰吉日操辦婚禮。
男女兩家同意結婚日期之後,男方備禮上門迎親。古代的婚禮儀式有時要持續兩三天。近人婚禮多為三天:大典前一天,女家派人來「鋪房」或「暖屋」;中間的一天是迎親及迎來新娘後拜堂合巹,為正式婚禮大典;第三天「回門」。
在婚禮正日,從迎娶到鬧房,其間儀俗豐富多彩。拜堂是婚禮上最突出的儀式,拜堂在唐代就已流行,俗稱拜天地,一般是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對拜,在一些地區還盛行拜親朋和送禮的客人。
拜堂之後,便是大宴賓客。婚宴有極多的講究,比如座次的排列、菜餚的配置、敬酒祝酒等,以營造喜慶氣氛。「鬧洞房」的習俗古已有之,漢代已十分流行。
鬧洞房的戲耍逗樂增加了新婚的歡樂氣氛。俗語說,「新婚三日無大小」,新婚的頭三天,都可以找新娘逗樂戲耍。
⑤回娘家
婚典後的儀俗,是熟識姻親雙方的家族。在中國的婚俗上,成婚是完成了男女的結合,經過了迎娶、成妻和成夫的儀式外,還要舉行「成婦、成婿」的禮。周代禮法是在成婚後的第二天新婦沐浴攜禮見公婆,第三天公婆用一杯酒饗新婦,行周代之禮。後世有「識大小」即新娘子辨認識記丈夫家的長幼三代的禮俗。古人重視「成婦」過於「成妻」。魏晉以來,新婦三日拜公婆,賓客列觀。唐代在婚後次日拜見公婆,並拜新郎的尊長與故舊,稱「拜客」。在古代,如果公婆不在世,要在三日後到寺廟行「奠茶」的廟見禮,後世與廟見禮用意一致的儀俗有「上新墳」或「喜墳」,即成婚的三天後,新郎領新娘一起到祖墳燒紙供祭。
婚嫁之禮以男家為重,女家亦要有「成婿」禮,成婿禮在民間俗稱「回門」。時間是在婚典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到女家,女家設宴款待賓客。一般說來,女家的禮數以此日為正,客人也是這一天來得最多。新郎在這里也要拜尊長,認大小。
另外,試廚也是婚俗中的一個重要儀俗,即新婚的第一天,新娘子下廚房做飯,伺候公婆,後世這種儀俗多是象徵性的。
『伍』 中國的婚嫁習俗都有哪些
一、交杯酒與結發夫妻
「合巹」這個詞對於現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新郎與新娘的「交杯酒」卻是每一個結過婚或參加過婚禮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巹」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內共飲合歡酒。巹是飄之意,把一個匏瓜剖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各拿一個,用以飲酒,就叫合巹,合巹始於周代,後代相巹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來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飲合巹酒,不但象徵夫妻合二為一,自此已結永好,而且也含有讓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禮記》所載:「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
宋代以後,合巹之禮演變為新婚夫妻共飲交杯酒。《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新人「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飲訖,擲盞並花冠子干床下,盞一仰一合,谷雲大吉,則眾喜賀,然後掩帳訖。」這個儀式的象徵意義是意味深長的。
用綵綢或彩紙把兩個酒杯聯接起來,男女相互換名,各飲一杯,象徵此後夫妻便連成一體,合體為一。當然很多情況下,「惟新婦羞澀,不肯染指一嘗」。(民國:《解縣志》)
飲過之後把杯子擲千床下,以卜合諧與否,如果酒杯恰好一仰一合,它象徵男俯女仰,美滿交歡,天覆地載,這陰陽合諧之事,顯然是大吉大利的了。民國時期,山西民間結婚,拜天地之後,「導入洞房,婿先進,上床踏四角,新娘繼入,坐床後隅,飲交杯酒,是日『合巹』,合巹之後,尚有謁祖日見勇姑等禮,大抵於結婚之翌日行之」。(民國:《浮山縣志》)
今天,山西農村青年的婚禮上,交杯酒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形式比古代要簡單的多。男女各自倒酒之後兩臂相勾,雙目對視,在一片溫情和歡樂的笑聲中一飲而盡,或者是在洞房或是在舉行婚禮的大廳、飯店、酒樓。按民俗傳統,交杯酒是在洞房內舉行的,所以都把合巹與入洞房連在一起,但不管此俗的表現方式有何不同,其寓意與心態都是一致的,結永好、不分離的暗示對於新婚夫妻今後長期的婚姻生活都會產生影響。
當人們置身於偏僻山村的婚禮中,不管平常人們的生活多麼艱辛,但通過交杯酒所洋溢出的歡笑,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照婚禮習俗,在交杯酒過後,常常還要舉行結發之禮。結發在古代稱合髻,取新婚男女之發而結之,新婚夫妻同坐於床,男左女右。不過,此禮只限於新人首次結婚,再婚者不用。人們常說的結發夫妻,也就是指原配夫妻,娶妾與續弦等都不能得到結發的尊稱。
古代婚俗中,結發含有非常莊重的意義,後來這一習俗逐漸消失,但結發這一名詞卻保留下來了。結發夫妻受到人們的尊重,結發向征著夫妻永不分離的美好含義,如同交杯酒一樣,在農村仍然得到大多數人的充分肯定和贊許。
在男人們可以娶妾、養姨太太的時代,結發夫妻就顯得尤為突出。以至於不論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新科進士,還是突發橫財的商人地主,在攀援富貴、尋花問柳、續納小妾之時,一般都要對結發夫妻保持一定的尊重。
在中國人的心理和情感上,從古至今,漫漫幾千年,尤重結發夫妻。
因為結發意味著「第一次」。在男女授受不親,人們一生中深交的異性寥若星辰的情況下,結發,意味著第一次接受了異性的新鮮,第一次發出會心的微笑,第一次品嘗了愛的幸福,第一次組建了屬於自己的家庭。所以,無論如何,這個第一次都是彌足珍貴,值得珍惜的。
此外。結發還具有庄嚴、神聖、天意、緣份等等得到社會認可的深層含義,在此基礎上,婚姻的雙方產生了義務和責任感。
『陸』 中國傳統結婚習俗
您好。
結婚風俗就是結婚的禮節。中國古代有「六禮」之說,現今部分地區也有這個習俗,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我國古代有「六禮」之說,現今部分地區也有這個習俗,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實際上各地區民間約定成俗的婚禮習俗並不完全為這六禮所限,它將相親、訂婚階段的過程簡化,比如,將請期(商定迎娶日期)並於納吉(送禮訂婚)中。而親迎之後的合巹(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鬧洞房和婚後的「回門」等儀禮過程受到更加的重視。
在古代,男方下帖,下帖的基本步驟是:男家經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後,放在家中一個具有占卜意味的場所,比如壓在香爐下或放在神像前等等,放三日,如果在這三天中家中的人都平安,就代表這姻緣取得了神的同意,占卜成功。如果這三日中發生意外,即便是打碎了一隻碗,就要把生辰八字退給女方,這婚姻不成。有的地方是拿到女方八字後,請卜卦者排比,若男女雙方八字相合,則議婚告成。現代人多用第二種,特別是父母為子女相親時。八字這一關過了,男方才下帖。帖子用紅紙把男女雙方的姓名、生辰八字並排寫好,送往女家。女家接下帖子,就表示答應這門婚事。取八字、下帖子目的在於「詢察天意」,這一婚俗行為表示「婚姻天定」的觀念。
在迎娶階段,女方准備的嫁妝多是成雙成套的被褥、衣服、櫥櫃等。新郎新娘在結婚當天,婚禮舉行前的清晨,在各自的家中都要「上頭」,即挑選有福氣的老者為之梳頭,同時說一些吉利的話。
新娘還要開臉即整眉光面。在惠安一帶,新郎上頭時,給他梳頭的老者要拉著一個下男孩的手,用梳子、虱篦分別在新郎頭上梳三下,口中念道:「三下木梳三下虱篦,生子孫一大陣」。
新房裡的便桶在婚禮那天要讓一男童溺尿。在新床上撒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等吉祥果品,代表「早生貴子」的美好祝願。
當新郎領著花轎來到男方家門時,一些地方的習俗要婆婆拉著媳婦走過場院中麻袋鋪著的路,身後的麻袋要人不斷傳到前面待踩,這叫傳種(宗)接代。(待)。有的為了避邪氣,要跨火盆。
當夫妻拜堂時,主持人口中高聲念誦祝詞,有的地方要穿插吃子孫餑餑、喝和合湯等。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採納。
『柒』 中國人傳統的結婚習俗有哪些
我感覺中國的婚禮習俗特別多,而且還特別的講究,每個地方的習俗還都不一樣。
由於中西開始結合,現在的婚禮有很多流程和西方婚禮很相像,就比如說交換戒指。戒指和婚姻是永遠的結合,戒指代表著永恆的愛情,它應該是愛情的象徵,象徵著永恆,見證著美滿,一般當新人在酒店的舞台上進行婚禮的時候,有一個環節就是夫妻雙方交換戒指,這個時候婚禮就進入了一個小高潮。然後就是扔捧花,這一點應該也是從西方傳過來的,一般未婚的女孩都會蜂擁而至,到台前去接新娘扔下來的捧花。據說如果你是接到捧花的人那下一個遇見美滿愛情的就是你。
『捌』 中國婚禮習俗
中國婚禮習俗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傳統的婚禮習俗之三書六禮
傳統的結婚儀式中,主要包含了三書六禮的說法,三書主要指的是「聘書」、「禮書」、「迎書」,分六禮指的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里的三書六禮其實指的就是整個婚禮過程中的大致環節,類似現在婚姻中,確定婚姻關系的證明、聘禮、儀式等等事宜,在古時候會分為幾個步驟,讓過程看起來更為嚴謹一些,顯得大家對婚姻的一種重視與虔誠
在婚禮前一天,我們還需要安排一位好命人為新人安床和鋪床,一邊叨念著一些吉祥如意的好話,一邊為新人鋪上嶄新的被褥、床單、換上新的鴛鴦枕、蓋上新的龍鳳被,然後准備一些乾果物品鋪在床上,主要是以「早生貴子」為主,就是紅棗、花生、桂圓、蓮子之類的乾果,祝福新人可以早日家庭圓滿,早點生個孩子,主人為了表示對好命人的感謝,也需要准備好一個紅包給人家,表示感激,當然這個好命人不是誰都可以做的,需要家庭完整、幸福和睦、無病頑疾、精神良好、有兒有女的人才適合這樣的角色
在婚禮當日,儀式正式開啟之後,還有當天的一些婚禮習俗,小編也給大家整理了一下:
1、女方提前為女兒准備好陪嫁的嫁妝,在婚禮前一日送去男方家,一般會准備一個陪嫁箱,裡面放上一些雙數的吉利物品,生活用品,還有一些錢財,祝願女兒嫁過去會過上更好的日子。
2、接親儀式,燃放炮竹,表示慶祝,男方攜帶親友團千萬女方家接親。
3、敬茶儀式,表示對雙方父母的感恩,感謝養育之恩,表示成親之後會好好建立新家庭,並且孝順父母。
4、甜湯儀式,主要是讓新人食用甜湯,表示婚後生活多子多福,甜甜蜜蜜。
5、新娘出嫁要有姐妹團陪同,並且要為新娘打紅傘撒米,表示開枝散葉的好兆頭。
6、正式結婚儀式,邀請賓客觀禮,拜天地,宣誓結婚諾言,交換戒指,這才是結婚禮成。
7、敬酒儀式,兩位喜人表示對親友到來的感恩,夫妻攜手回饋大家的祝福。
8、新婚洞房,新婚之日,洞房花燭夜,以前有鬧洞房的儀式,主要圖個喜慶熱鬧。
9、新人要為賓客准備好喜糖、喜餅表示對大家的感謝,也祝願大家可以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
10、回門,三朝回門是指新婚夫婦婚後攜手回到女方娘家,要穿新衣,准備好禮品在上午抵達女方家中感謝女方的父母與長輩,與賓客一起用餐團聚。
中國婚禮的傳統習俗其實還是比較講究的,細節也較多,大家在結婚之前可以事先了解一下,特別是一些計劃准備中式婚禮的新人們,事先知道哪些要點是比較關鍵的,這樣之後才不容易出錯哦。
『玖』 中國的婚姻習俗
迎親
迎親前夕,新郎新娘都要「緔頭」、沐浴齋戒。新娘的緔頭是開臉(用細繩絞去面上的汗毛)、梳妝、縛高髻;新郎只剪發、剃臉、戴禮帽,並在帽上扎一圈紅髻線,插上兩朵紅玫瑰花,身穿長衫馬褂。迎親的早上,男方用紅轎或花轎、彩旗,請十音八樂隊迎親。
拜堂
新娘轎到新郎家門首時,除新郎外,其他家庭成員都要迴避,並熄滅灶堂里的柴火,寓意「新娘入門無火氣,親人不犯轎頭沖」,以後全家就會和睦相處。新娘下轎後,由媒婆和兩個小孩引至廳堂拜堂。
出廳
拜堂後,新娘由新郎、「花女」(即女儐相)和媒婆引進洞房。新郎在媒婆的導演下用扇子把新娘的「幔罩」向上攪三下,新娘才卸下幔罩,並脫去外衣罩。接著梳妝,塗脂搽粉,圍上珠屏,插上金銀首飾和紅花。然後在媒婆的陪同下慢步出廳堂,行「出廳禮」。禮畢,新郎、新娘由媒婆引去拜見翁姑和前來賀喜的長輩親友。受拜的人都要回敬紅土封,俗稱「壓拜」。壓拜後,新娘回洞房,至次日方能出房。
鬧洞房
花燭之夜,素與新郎相好的親友,~~~~~~~~~~這里省略5000字我就不說了.
換花
婚後第三天,女方備辦「換花盤」,由小舅子送到男方家,看望才出嫁的親人。
回車
俗稱「轉馬」。有名氣的人家,在結婚的第三天中午,新郎伴新娘由八樂彩旗鼓隊陪送,坐綠轎回娘家。至傍晚時,新婚夫婦需返回家中。
『拾』 中國結婚習俗都有什麼
大喜之日
結婚前夕
祭拜:男方在婚禮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舉行。
安慶禮: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
結婚當天
祭祖:男方出門迎娶前,應先祭祖。
迎親: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六的倍數最佳。
燃炮:迎親禮車應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祝。
食姐妹桌:新娘出發前要與家人一起吃飯,表示別離,大家要說吉祥話。
請新郎:禮車至女家時,一男童持茶盤恭候新郎,新郎下車後予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家。
討喜:新郎與女方家人見面問好之後,應持捧花給待嫁之新娘,此時新娘之姐妹或好友應刻意阻擾,經新郎哀求後以九九九元紅包禮成交,喻長長久久。
蓋頭紗:新郎予捧花後,將新娘頭紗放下並挽出大廳。
拜別:新郎與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別,新郎行鞠躬禮即可。
出門: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長輩持竹篩或黑傘護走,進入禮車。
禮車:應懸掛一棵由根至葉的竹子,根上掛著蘿卜,意有頭有尾。禮車後方則有朱墨畫的八卦竹飾。
敬扇:新娘上禮車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於茶盤給新娘回贈紅包禮。
不說再見:當所有人要離開女方家時,絕不可向女方家人說再見。
潑水:新娘上禮車後,女方家長將一碗清水、稻穀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並祝女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擲扇:禮車啟動後,新娘將扇子擲至窗外,謂棄壞性子;擲扇後應哭幾聲,且在禮車後蓋竹篩象徵繁榮。
迎娶隊伍以竹篩為先,青竹連根帶葉,竹端系豬肉一片,防邪神白虎。
燃炮:一路燃放禮炮,車抵男方家門時,家人應燃炮竹。
摸橘子:由拿著兩個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輕摸橘子,並贈紅包答禮。
牽新娘:新娘下禮車時,由男方一福氣長輩持竹篩頂在新娘頭上,並扶持新娘入廳。
忌踩門檻:門檻代表門面,故新人應橫跨門檻過去。
新娘入廳後要跨過火盆踩碎瓦片。
敬茶:將新娘介紹給家中長輩認識。
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進洞房:以竹篩覆床,桌上置銅鏡壓驚,新人共同坐在預先墊有新郎長褲的長椅上,謂兩人同心,並求日後生男。然後新郎掀開新娘面紗,合飲交杯酒、吃甜湯,象徵早生貴子。
忌坐新床:婚禮當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
觀禮喜宴:宴請客人,同時舉行觀禮儀式。
送客:喜宴完畢後新人立於門口端喜糖送客。
吃茶:由男方已婚親友喝新娘的甜茶說吉祥話並贈紅包。
鬧洞房。
清朝晚期: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從故紙堆中讀出文化味,這具體到阿強收藏的500多張結婚證最貼切不過了。
阿強收藏最早的「結婚證」是清朝宣統元年的 「童養婚帖」。該「婚帖」是一張紅色的,字跡由毛筆書寫。整個婚帖沒有任何圖案修飾。
在該「婚帖」的右側有四句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前世姻緣,上蒼註定」。
中間注有乾造與坤造,即男女的生辰八字,該「婚帖」上還寫有「聘禮白銀兩百二十兩」。
最後用農歷落款日期:宣統元年(1909年)六月初三,在左側寫有「和合百年」作祝福話語。從收集地來看,這張結婚證應該是當時佛山地區的。
是否相配全憑
媒人一張利嘴
據了解,童養媳在民間多出身於貧寒之家,女方為了免除撫養負擔,便把女兒送往男方,有的男方家長為免去兒子成年後花聘金,也找童養媳。
年齡上,童養媳一般要比其「丈夫」要大。人們往往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概括傳統婚姻。所有婚事都是由媒人往來傳言,再由父母決定,當事人沒有選擇的權力。
在古人認為,聘則為妻,奔則為妾,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禮,就能得到社會的承認。
竟成一時之風
「姐弟戀」
竟成一時之風
阿強的前輩曾經告訴他,古人很講究生辰八字,八字相匹配則天地結合,陰陽相配。
男方出白銀兩百二十兩的高額聘禮說明男方在當時是相對比較富有的。從該「婚帖」的日期可以看出,童養媳當時只有12歲,其「丈夫」應該在12歲以下。
買來的童養媳主要是照看「丈夫」,陪「丈夫」玩耍、讀書等,作用相當於現在的小保姆。等其「丈夫」長到15歲左右,兩人才正式完婚。
這種風俗當時在佛山也普遍存在。
本世紀初:
舊習消逝 文明結婚時興
一張建國前的結婚證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呢?
在阿強的收藏中,幾張建國前的結婚證就反映出當時的結婚方式,其中一張是日期為193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
記者發現,這對廣東新人結婚證書字體開始使用「變體」,書寫順序也由從右至左變成從上到下。該證書的圖案和花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結婚證的上方左、右各有一個面帶微笑的小天使,手裡牽著一條紅色的絲帶,帶有明顯的西洋色彩;而在結婚證的底邊有兩個重合的心,由絲帶串在一起,寓意天賜良緣、永結同心。
但令記者感到奇怪的是,該婚書上依然註明了男女傳統的生辰八字。收藏這個結婚證的阿強告訴記者,這時的「文明結婚」已經不是婚禮的形式了,而是帶有自由戀愛和自願結婚的意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經不重要了。但由於「大媒做見證人」的習俗依然根深蒂固,所以這時的婚禮雖然具備了西方的婚俗,但在形式上卻擺脫不了傳統的舊俗,是一個過渡時期。
據悉,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建國前中國結婚方式發生一些轉變,青年男女開始了一種新的結婚方式,即男女雙方經人介紹或自己相識,經過一段時間交往、戀愛,經雙方家長同意而結婚組成家庭,一些青年男女甚至選擇在教堂結婚。這種結婚方式比傳統的婚姻相對簡單,稱之為 「文明結婚」。
辛亥革命前,「文明婚禮」已經在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少數人中出現。辛亥革命後,對婚姻方面有過某些改革。而自由戀愛者多實行新潮的「文明結婚」。
結婚證開始
加蓋政府公章
「文明結婚」把舊式的從「請庚」到「收奩」的禮節,往往簡略為訂婚、行聘禮,或者這兩項也沒有。「結婚之日,當由男方父母各給以金戒指一枚,禮服一襲」。婚禮有主婚人、介紹人、證婚人參加,他們和新婚夫婦都要在結婚證書上蓋印。
阿強介紹,能夠接受新式婚姻主要有兩種人,其一是相對比較富有的人,並接受過西方教育,第二種是基督教徒。而他收藏的這張則屬於當時佛山「名門望族」的結婚證書,此時的 「結婚證書」已將過去的「媒人」稱為「介紹人」,稱謂進步了許多。證婚人主要請的是社會上比較有威望和地位的老人或政府官員。
該「結婚證書」上還出現了政府的公章。阿強說,建國前,法律規定男女雙方結婚必須先訂婚,然後才能結婚。出現公章也說明男女結婚不再是自己的私事,而是納入了統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