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最早的「婚姻」一詞,是從何演變而來
傳說中最早的婚姻關系是「伏羲制嫁娶,女媧立媒約」,但是原始社會流行群婚和班輩婚,不存在婚禮制度,直到商朝的時候,才出現關於婚姻的一些理解,比如「親迎於庭,親迎於堂」等。
納采就是男方讓媒人去提親,女方要是覺得適合就會把自己的芳名告訴男方,納吉就是現在的算八字,看般配嗎。納征是下聘禮:請期就是選擇結婚的黃道吉日,共牢合巹就是洞房和喝交杯酒了。
古代婚禮儀式定型是在唐朝,後世一直沿用,直到近代收到西方文化的沖擊才產生了一點改變。現在的中式婚禮其實是中西式融合下的產物。一場盛大的婚禮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特別是一場隆重的中式婚禮更讓人喜歡。
❷ 商人一詞的由來出自哪裡。
在現代社會.「商人」一詞的起源與一個很久遠的朝代——商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商族人的祖先契,由於跟隨大禹治水,功不可沒,被封到商這個地方。也就是古代的商族。
契的第六世後代王亥聰明多謀,他把牛訓練得既能馱貨物又能拉車,駕著牛車沿著黃河北岸到各諸侯國去做生意,所以外部落的人把他們這些做生意的人稱為「商人」,這就是「商人」稱呼的由來。
在中國商業史上,王亥從事商業貿易並因此被殺害的記載是中國古代文獻關於商業和貿易行為的最早記載,王亥又是當時商部落的首領。所以,王亥可謂是中國商業第一人,即中國商業的鼻祖。
(2)商業上的婚姻一詞源於哪裡擴展閱讀:
說到商人就不得不提商族部落,傳說這個商族部落是高辛氏(帝嚳)的後裔,住在黃河下游一帶。在舜統治的時期,商族部落有一個叫契的首領幫助大禹治水功勞很大,舜將商邑封給了契,從此就有了商部落的名號。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部落之間需要物資交換。契的六氏孫王亥是個很聰明的傢伙,他發現由於交通不便,路途遙遠有的部落之間互換物資很困難。
他就發明了牛拉車,帶著奴隸和裝滿物資的牛拉車來回的穿梭在各個部落之間做買賣。其他部落的人只要看見王亥就知道有好東西來了,便大喊道:「商人來了,商人來了。」
也正是王亥的舉措,商部落逐漸強大,為後來建立商王朝奠定了經濟基礎。
等到了湯的時期,商部落手工業發展的那是相當不錯。夏的國主桀殘暴無道,這給已經崛起的商部落提供了推翻夏的機會,於是湯帶領富足的商部落滅了夏,建立起商朝。
❸ 「結婚」這詞是從什麼時代興起的
婚姻,古時又稱「昏姻」或「昏因」。一般而言,婚姻一詞的起源有三種說法:漢朝的鄭玄說,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禮。在我國古代的婚禮中,男方通常在黃昏時到女家迎親,而女方隨著男方出門,這種「男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的習俗,就是「昏」「因」一詞的起源。換句話說,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過程。鄭玄接著又說,婿稱為「昏」,妻稱為「姻」。因為新郎在黃昏時迎娶,所以稱他為「昏」,而新娘隨著男方而行,所以稱她作「姻」。這個解釋和前一說法類似,意義卻不相同,因為這個婚姻指的是夫妻關系。
另外,《爾雅》對婚姻一詞還有比較復雜的解釋:「婿之父為姻,婦之父為婚..婦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謂為婚姻。」這是說,新郎的父親稱為「姻」新娘的父親則稱為「婚」。婚姻一詞在這里的意義,指的卻是姻親的關系了。
時至今日,我們已很難指出上述三種說法孰是孰非,因為經過千餘年的演變,不但婚姻的意義有了更完備的發展,甚至姻親的關系也擴大了許多。
現代有的社會學家給婚姻下的定義是:男女依照法律的規定或社會風俗,經過某種儀式而結合的關系。
從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婚姻不但包括娶嫁之禮,而且要依照國家制定的法律,或社會認可的習俗。男女經過婚姻關系而結成夫婦,雙方家庭也因此結為則親。
男女嫁娶的關系遠比婚姻的起源要早。這是由於「性」是人類一種原始的生理需要,所以兩性關系是遠從有了人類就同時存在的。但原始社會中的嫁娶只是一種「自然現象」。人類知識發展以後,男女關系逐漸有了規范,形成種種婚姻制度或婚俗。這時候,男女間的嫁娶已經成分一種「社會現象」。因此,婚姻關系必須經過國家法律的許可,或社會習俗的認同,男女也必須經過婚姻關系,才能稱為夫婦,建立家庭。
為什麼要有婚姻?原始社會中的自然嫁娶現象,已經可以滿足人類原始的性生理需要,那又為什麼還要建立婚姻關系,設立制度與規范,建立起這種「人性的枷鎖」呢?
婚姻制度最初發生的原因與時代,現在難以查證。我們只能從婚姻所發生的一些作用,去追溯婚姻發生的可能原因。
德國社會學家梅勒·李耳曾經把婚姻的動機歸納成經濟、子女和感情三個原因,這個說法已被世人所普遍同意。</。
在早期的婚姻關系中,經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從《詩經》的一些片斷記載,我們可以察知早朋婦女對家庭經濟的協助,《詩經》說,「摻摻女手,可以縫裳」,「女執懿筐..愛求柔桑」。《禮記》也說,婦女要做絲、麻、布、帛的事。釀酒也屬於婦女份內的工作。過去我國有些地方有男子早婚,娶年紀較大的妻子,即所謂娶「大娘子」的風俗,這主要目的也是輔助家庭經濟。
在我國歷史上,繁衍後代,傳宗接代,一直是婚姻的主要原因。《禮記》所說的「下以繼後世」就是這個意思。「孔子家語」曾以無子為七出條件之一,孟子也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到了漢朝,婦女不生子,甚至要因而入獄。北魏時代,有官員建議對於無子而不肯納妾的人,科以不孝之罪。一直到清朝戊戌變法前後,女學興起,女子開始接受教育,社交范圍越來越廣,求自由的思想越來越高漲,她們對自己的感情有了新的認識與主張,對婚順制度也有了新的見解,追求自由戀愛的人越來越多了,有的甚至為戀愛而犧牲。現代的婚姻多以感情因素為主。男女彼此相悅,覺得有共組家庭,晨昏相伴的需要,於是辦理結婚登記手續,邁入婚姻生活。
經濟、子女、感情三種因素與婚姻的關系,隨時代而有不同,中外皆然。在上古時代,經濟第一,子女第二;中古時代則是子女第一,經濟第二;到了現代,則以愛情第一,子女第二。這種演變,反映了人類自代價值的發現與重視。
❹ 結婚這個詞起源於
新中國成立前(古代)的叫法:成親。新中國成立後叫法:結婚。英文叫做:Get married。
❺ 中國商人一詞源於什麼時代
這個的話,應該是在商代時期就有了,因為這個名稱的話,肯定就是來源於這個時代,那個時代的話,可能是商代的人主要就是做這個事情,所以最後才會有這個名稱,要不然的話叫這個名稱的話,可能也是說不過去,我覺得多多少少都有這個意思,畢竟這個應該也算是有點可能。
❻ 婚姻的來歷
婚姻,古時又稱'昏姻'或'昏因'。一般而言,婚姻一詞的起源有三種說法:漢朝的鄭玄說,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禮。在我國古代的婚禮中,男方通常在黃昏時到女家迎親,而女方隨著男方出門,這種'男 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的習俗,就是'昏''因'一詞的起源。換句話說,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過程。 人類婚姻史 追溯到原始時代,就有了所謂的婚姻,這是一種群居高等生命的本能屬性,自然法則會用異性相吸的力量,使哺乳類生命繁衍生息。人類的婚姻存在形式以及結合方式,受人類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同時代和地區的社會環境,造就了多樣的婚姻模式,以及結合方式。科學的意義上看,如果沒有婚姻,很多血統就會出現混亂,不利於人們的優良繁衍。 原始人類並不需要婚姻,這跟今天的靈長動物是一樣的,不必細說。後來有了氏族社會,採用的是集體群婚制,即一個氏族的男性或女性集體嫁到另一個氏族。這也是在進化過程中為了族群繁衍和防止亂倫導致族群退化而形成的一個習俗。再後來進入了私有制社會,才有了一對一或一對數的固定的夫妻關系,於是就產生了婚姻制度。 值得指出的是,由於婚姻產生於私有制,所以它一直與人的財產關系密切相關。由於男子是私有制社會的主體,所以女子一直被看作男子的財產,於是多數古代社會是一夫多妻制。而且搶婚、買賣妻妾等現象也源於此。由於私有制的財產由於血緣關系中的男性繼承,為了保證血緣的純凈,就有了「處女情結」和對女子性行為的嚴格約束。 當出現了部落和國家等社會組織之後,婚姻又成了一種政治籌碼。從部族的通婚,到國家統治者之間的「聯姻」,都是試圖通過婚姻來達到政治目的。直到今天,婚姻仍被富豪家庭用於結盟和理順財產繼承關系。 至於在自然小農經濟社會中,婚姻則是一種勞動的分工組合,即所謂「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而在現代社會中的老百姓,婚姻則是為了組成一個家庭,在滿足人的正常生活需要的同時,承擔為家族和社會養育後代的責任和義務,也是人的一種歸宿。 綜合看來,婚姻是自然的法則,違背這一法則的人,會給自己帶來一些煩惱。人類的婚姻發展史大約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雜亂性交時期、群婚(血緣群婚、族外群婚)、對偶婚、一夫一妻制。 雜亂性交 雜亂性交時期人群雜居,採集植物,食用魚蝦和動物。上帝尚未將人逐出伊甸園,人還未吃善惡果,無羞恥之心,父母兄弟姐妹雜處性交,毫無現代人的「亂倫」觀念。在中國神話中,伏羲和女媧乃是兄妹相交合;在古希臘神話中,宙斯和赫拉也是兄妹為夫婦,大地之母該亞生了眾多子女,又以自己的兒子為新夫;在《聖經》里,甚至在耶和華確立了男性中心地位之後,還能讀到關於索多瑪俄摩拉被毀滅後,所留的羅得和兩個女兒,為了傳遞後裔,女兒灌醉了父親與之同寢的故事,這也是原始的雜亂性交的記憶。 雜亂性交是為了繁衍後代,最終必定形成,只知其母不知有父的以母親為主的社會關系。正如螞蟻和蜜蜂的世界,是「母後」的統治。中國古代聖人的出身,往往是母親踩了神跡、吞了大星,或者與神物交合而生,不知有父。但是以母親為主的社會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形成矛盾。當社會進入更高的階段,狩獵和捕魚業日漸發達,男人在生產勞動中,力量的優勢不斷體現,這就伴隨著對地位的需求。 群婚及對偶婚 男人的力量優勢開始挑戰母親的權威,同時也挑戰父親的權威,這必定在性的分配上有了沖突,而大沖突,爭奪性伴侶,甚至會導致群體滅亡。人類學家發現十幾萬年前,歐洲有一個被稱為尼德特人的種族,根據骨骼化石表明,其身材高大,體魄強健,後卻神秘消失。是否就是在這樣的內部爭斗中相互殘殺而亡的呢?一方面是生存的本能和性的本能促使力量強大者要獲得權利和地位,從而瓦解現有的族群;一方面則是人類的發展要求維持穩定的群體。怎麼辦?蘇聯史學家謝苗諾夫《婚姻和家庭的起源》認為,原始人依靠「性禁忌」來維持相對時間的穩定。「性禁忌」要求在狩獵時期或者捕魚時期,禁止任何的性交活動,甚至禁止接觸與女人有關的東西,否則就被認為是觸犯神明,乃是死罪。因為狩獵和捕魚的活動,關系族群的生存,這時候如出現因為性的爭奪引發的內亂,勢必導致族群的覆亡。 但是,隨著狩獵和捕魚時期不斷延長,「性禁忌」也越來越頻繁,這不能解決問題,必須有新的限制。恩格斯認為,人類最古老的家庭形式是群婚,他將群婚階段分解為:一、血緣家庭,即僅僅排斥祖先和子孫之間、雙親和子女之間互為夫妻,其他兄弟姐妹皆可。二是,普那路亞家庭,即同胞(母方的)姐妹和兄弟間,不可性交。他沒說明為什麼要有這樣的限制。至於限制嫡親間的通婚是為了保證後代質量的說法也被證明是不科學的。而謝苗諾夫所說的,為了避免內部的混亂和沖突的提法是可認同的:第一種形式,為了防止犯上作亂;第二種,是維持成年雄性的相互寬容,消除嫉妒。 普那路亞家庭形式,必定會使得族群分化為一些氏族。在同一個氏族中,姐妹與兄弟之間,不可通婚。這就開始了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進入了族外的群婚階段。一群男人,共同地與另一氏族的一群女人通婚,反之也是。族外婚,維持了本氏族的和諧,消滅了嫉妒,發展了族群。族外群婚發展到新階段,就是對偶婚,即,一個男子以一群女子為妻子,其中有個主妻;反之,一個女子也有一群男子為夫,其中有主夫。現代中國雲南摩梭人在正常的一夫一妻制下,還維持「走婚」的形式,其實就是對偶婚的殘留形態。 但是,隨著男性在生產活動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必定要挑戰母權,久而久之,女人從屬於男人,成為了男人的財產。 一夫一妻制 父權的確立,財產的私有化,為了保證後代子息能夠繼承父親的財產,要求子息血脈的純潔性,同時孩子須確認父親的身份。這就意味著對偶婚中,將以一夫多妻的形式保存下來;也對女子的貞潔性提出了要求。而血脈的正統性要求,即便是一夫多妻制,也需有個主妻,像亞伯拉罕的妻子撒拉,為了讓兒子以撒繼承財產,將使女夏甲及其孩子趕走。而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是這種要求的最終結果。 所以恩格斯說,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條件為基礎的,而以經濟條件為基礎的,是私有制對原始公有制的勝利。家庭就是一個經濟結合體,女人是男人的從屬物,是財產。因而,不存在婚姻的離異性。但是,現代的婚姻家庭,要求以愛情為基礎,而男女的獨立,尤其是經濟的獨立,消解了經濟結合體是必需的形式,女性也不再從屬於男性,而同時,愛情也並不一定能夠持續。這就是為什麼現代家庭離異現象日趨嚴重。那麼,這是否意味著,應該解體一夫一妻制,尋求以愛情或性本能維持的婚姻關系呢?值得討論。
❼ 婚姻這個詞彙的來源
婚姻,古時又稱「昏姻」或「昏因」。一般而言,婚姻一詞的起源有三種說法: 漢朝的鄭玄說,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禮。在中國古代的婚禮中,男方通常在黃昏時到女家迎親,而女方隨著男方出門,這種「男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的習俗,就是「昏因」一詞的起源。換句話說,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過程。
❽ 結婚一詞源於何處,我國什麼時候開始實行結婚
傳說,這是我們祖先軒轅黃帝規定下來的。
黃帝戰敗蚩尤,平息了戰爭,建立起部落聯盟,制止了群婚,結束了野蠻里代,人類文明時代最初就從此開始了。
過慣群婚的人類時代,一下子要改成一夫一妻制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這在五千年前,恐怕也是一場偉大的革命。這對剛剛統一了的部落聯盟來說,群婚制度存在著極不利於團結的因素,經常發生搶婚事件,不光男搶女,也有女搶男。新聯盟的部落之間,經常為搶婚發生打架斗毆。時間一長,矛盾必然激化,部落之間又有重新分裂的可能。黃帝為這件事經常愁眉不展。他找來身邊的大臣常先、大鴻、風後、力牧、倉頡等人。多次商議如何制止群婚,建立一夫一妻制,大家誰都沒有想出一個可行的辦法。有一天,黃帝隨同一群大巨巡察群民居住的洞穴是否安全。突然發現一家人住著三個洞穴,為了防止野獸侵害,周圍用石頭壘起高高的圍牆,只留下一個人能出進的門口。這個發現立即引起黃帝的興趣。當天晚上他就召來身邊所有的大臣。黃帝說:「我有個制止群婚的想法,說出來讓大家都議論一番,看行不行」。眾臣都叫黃帝快講。黃帝說:「今天咱們看了群民們居住的洞穴,我想,制止群婚的唯一辦法,就是今後凡配成一男一女夫妻,結婚時,先聚集部落的群民前來祝賀,舉行儀式,上拜天地,下拜爹娘,夫妻相拜。然後,吃酒慶賀,載歌載舞,宣告兩人已經正式結婚。然後,再將夫妻二人送進事前准備好的洞穴(房)里,周圍壘起高牆,出入只留一個門,吃飯喝水由男女雙方家裡親人送,長則三月,短則四十天,讓他們在洞里建立夫妻感情,學會燒火做飯,學會怎麼過日子。今後,凡是部落人結婚入了洞房的男女,這就叫正式婚配,再不允許亂搶他人男女。為了區別已婚與未婚,凡結了婚的女人,必須把蓬亂頭發挽個結。人們一看,知道這女人已結婚,其他男子再不能另有打算,否則就犯了部落法規。」
黃帝講完這個主張,立刻就得到常先,大鴻,力牧等人的支持。眾群建議叫倉頡寫個法規,公布於眾,這個主張很快就得到各個部落群民的支持擁護。人們都爭著為自己兒女挖洞穴(房)、壘高牆,凡兒女們一婚配,舉行儀式後,就把他們送入洞房。群婚這一惡習就這樣逐漸消失了。
但是,千百年來的習慣勢力,是最可怕的勢力,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徹底改變過來。也有一些群民一時不習慣一夫一妻制夫妻生活。據說,有一對狩獵能手,男的叫石礅,女的叫木苗。兩人由雙方家長說好婚配。舉行婚禮後,雙雙送入洞房。生活了不到十天,石礅開始覺得整天只陪伴一個女的,有啥意思,還不如群婚好,喜歡哪個就陪哪個,一天可找兩三個。木苗也覺得入了洞房不自在,整天陪著一個男人過,實在沒樂趣,不如群婚自由自在,看上哪個男的就相愛幾天。過幾天不喜歡了再找別的男人,多自由,由於兩人都產生不願過一夫一妻制生活的念頭,有天晚上,趁著深更夜靜,兩人雙雙越牆,各自逃跑了。
石礅和木苗都逃進了大森林,一時找不見有人煙的地方,心越急,路越迷。身上又沒帶狩獵工具,生怕野獸侵害。天亮後,又渴又餓,兩人不知不覺地又走到一起了。為了保存生命,兩人只好相依為命。整天摘野果,采蘑菇充飢。因迷路,一時走不出大森林,真不知如何是好?現在,他倆才意識到,眼下誰也離不開誰。有一天,兩人實在又渴又餓又累,雙雙躺在一棵大樹下休息。一群蜜蜂在他兩頭上嗡嗡盤旋。石礅折了一根樹枝,左右亂打,驅散蜂群。不料蜜蜂發怒,把兩人蜇得鼻青臉腫。石礅發現蜂群是從樹縫里鑽出來,取出隨身帶的擊火石,他叫木苗拾乾柴,迅速點燃一堆大火,他倆從火堆里抽出火棍,朝著大樹身上裂縫,一個勁燃燒。剎那時,蜜蜂燒毀了翅膀,再也飛不起來。火焰從樹縫伸進去燒毀了蜂巢,蜂蜜從樹縫滲流出來。開始,他兩人不知流出是什麼東西,只是聞著芳香撲鼻,石礅用手蘸了一點,放進嘴裡用舌頭一舔,非常香甜。他又叫木苗嘗了一次,二人斷定無毒,趕忙拾了一些樹皮,把流出來的蜂蜜全都盛起來。兩人只好整天在森林裡采蘑菇,蘸蜂蜜充飢。就這樣在大森林裡度過了整整一個月,幸虧被黃帝手下狩獵能手於則發現,才把石礅和木苗救回來。
小兩口在大森林裡經過一個多月折騰,擔驚受怕,整天提心吊膽,只怕野獸前來襲擊。誰也不願分開,誰也離不開誰,夫妻感情越來越深,才真正懂得了愛情的滋味。回到部落後,石礅和木苗再也沒有分開,小兩口從此建立起一個幸福家庭。這就是「入洞房與度蜜月」的來歷,一直流傳至今。——海天考研 竭誠為您提供
❾ "婚姻"一詞的由來
「婚姻」一詞是表示男婚女嫁這件大事,在很多古書中「婚姻」這個詞,常寫成「昏姻」,可見「婚姻」是從「昏姻」變化來的,那麼「婚」和「昏」這兩個字為什麼可以通用呢?
原來在2700多年前的周朝,婚禮並不是像今天這樣是在大白天舉行,而是在昏暗的夜間進行的。有一本古書《白虎通》,其中關於《嫁娶》是這樣寫的:「昏時行禮,故謂之婚也。」意思是說:嫁娶的儀式是在昏暗的夜間舉行的,所以才叫做婚啊!
我國古人歷來把男人當作陽,女人當作陰;白天當作陽,黑夜當作陰,所以男
人娶女人往女家迎親在黑夜進行,也表示陽去陰來的意思。
為了讓迎親的氣氛與昏暗的黑夜相對應,新郎必須穿黑衣、戴黑帽、蹬黑鞋(這種打扮如今在北方很多農村還在流行),新娘乘坐的花轎也是黑色,專門有人高舉火把為新人開道。
古代這種結婚儀式在黑夜裡操辦,總有很多不方便之處。到了唐朝,黑夜迎親這一風俗就漸漸改在白天了,但「昏姻」一詞永遠留在古書中了。
選自:《中國民間掌故精選》
❿ 商業一詞的由來
您好
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認為,宇宙間的萬物是由
金、 木、 水、 火 、土所謂"五行"組成的.這是"物".而自然
界除了物外,還有時和空,即物不能離開時空而獨立存在.於是
與五行對應的方位出現了.即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
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因南北方為"火 水",人無法用手提,而"金木"可
用手提或拿.故"物"謂之"東西".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