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婚嫁的禮儀習俗有什麼
婚是人生中一件十分繁瑣的大事,各種規矩流程,缺一不可,在這里給各位準備結婚的新人們介紹一下,分享一些經驗,希望可以幫到大家。結婚風俗流程有哪些?方法/步驟訂婚:首先男方需要准備如下:聘金:根據地域差異1萬、6萬6、8萬8、十萬零一(寓意十萬里挑一)、百萬不等。(據了解,唐山聘金一般為3萬—8萬,山西聘金一般為6萬—10萬,河北聘金一般為1萬-3萬,天津聘金一般為5萬-10萬)
金飾(戒指、手鐲、項鏈等),俗稱「三金」。訂婚戒指(鑽戒一隻),禮餅,十全十美, 雙份。(囍盆、牙膏、牙刷、牙杯、針線、頂針、鏡子、皂盒、梳子、手絹),酒水牲禮(酒一瓶、洗手雞一隻)。女方需要准備如下:抬禮品禮:給幫女方抬男方行聘禮品者的紅包禮。甜茶。甜湯圓、點心。招待男方賓客的酒席。
訂婚程序:通常來說,訂婚著重女方的禮俗,結婚著重男方的禮俗,不過現代大多由男女雙方協商合意即可。以下為一般禮俗,可視實際需要或地方習俗,酌情增加或省略。訂婚當天,男方將「行聘禮品」以二、六或十二個紅大盒裝盛。男方親友將甜茶喝完,並將紅包置入杯中。準新娘出堂收茶杯(過程和敬茶同)。奉茶完畢,接著進行「戴訂婚戒指」(或手指);將金、銅戒指以紅線相系,取夫婦同體同心之意或以鑽戒代替。準新娘入座,臉朝客廳大門,向外而坐,兩腳踏在矮椅上。準新郎站在在準新娘在右邊,面對準新娘。準新娘伸出右手,準新郎右手拿戒指。
接下來,該講回門了。回門即女兒偕女婿回女家認門拜親。回門的時間各地不一,古時是結婚第三日、第六日或七、八、九日,也有滿月回門省親的。春秋時期就有回門之俗,後代沿襲至今。由於「回門」是新婚夫婦一塊回門,故稱「雙回門」,取成雙成對的吉祥意。回門時,舊俗規定新娘走在前面,返回男家時,新郎走在前面,因為這次回門是女兒新嫁後第一次回娘家,有的又稱「走頭趟」。在「雙回門」後,一般不準在岳家過宿,必須當日返回男家,因為舊時有新婚一個月內不空房的風俗。新人回門,好事的大兄嫂、小姨子常在餃子內包以辣椒等物,以耍笑新郎。女方宴請親朋好友,新人挨個敬酒認親。返回婆家,結婚流程到此結束!
⑵ 中國結婚習俗都有什麼
大喜之日
結婚前夕
祭拜:男方在婚禮前一天要祭拜天地祖先,告知有婚事要舉行。
安慶禮:依八字、房屋座向……拜母床。
結婚當天
祭祖:男方出門迎娶前,應先祭祖。
迎親: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六的倍數最佳。
燃炮:迎親禮車應於途中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祝。
食姐妹桌:新娘出發前要與家人一起吃飯,表示別離,大家要說吉祥話。
請新郎:禮車至女家時,一男童持茶盤恭候新郎,新郎下車後予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家。
討喜:新郎與女方家人見面問好之後,應持捧花給待嫁之新娘,此時新娘之姐妹或好友應刻意阻擾,經新郎哀求後以九九九元紅包禮成交,喻長長久久。
蓋頭紗:新郎予捧花後,將新娘頭紗放下並挽出大廳。
拜別:新郎與新娘上香祭祖,新娘叩拜父母道別,新郎行鞠躬禮即可。
出門:新娘由一福份高之女性長輩持竹篩或黑傘護走,進入禮車。
禮車:應懸掛一棵由根至葉的竹子,根上掛著蘿卜,意有頭有尾。禮車後方則有朱墨畫的八卦竹飾。
敬扇:新娘上禮車前,由一生肖吉祥之男童持扇置於茶盤給新娘回贈紅包禮。
不說再見:當所有人要離開女方家時,絕不可向女方家人說再見。
潑水:新娘上禮車後,女方家長將一碗清水、稻穀及白米撒向新娘,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並祝女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擲扇:禮車啟動後,新娘將扇子擲至窗外,謂棄壞性子;擲扇後應哭幾聲,且在禮車後蓋竹篩象徵繁榮。
迎娶隊伍以竹篩為先,青竹連根帶葉,竹端系豬肉一片,防邪神白虎。
燃炮:一路燃放禮炮,車抵男方家門時,家人應燃炮竹。
摸橘子:由拿著兩個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輕摸橘子,並贈紅包答禮。
牽新娘:新娘下禮車時,由男方一福氣長輩持竹篩頂在新娘頭上,並扶持新娘入廳。
忌踩門檻:門檻代表門面,故新人應橫跨門檻過去。
新娘入廳後要跨過火盆踩碎瓦片。
敬茶:將新娘介紹給家中長輩認識。
拜天地: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
進洞房:以竹篩覆床,桌上置銅鏡壓驚,新人共同坐在預先墊有新郎長褲的長椅上,謂兩人同心,並求日後生男。然後新郎掀開新娘面紗,合飲交杯酒、吃甜湯,象徵早生貴子。
忌坐新床:婚禮當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
觀禮喜宴:宴請客人,同時舉行觀禮儀式。
送客:喜宴完畢後新人立於門口端喜糖送客。
吃茶:由男方已婚親友喝新娘的甜茶說吉祥話並贈紅包。
鬧洞房。
清朝晚期: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
從故紙堆中讀出文化味,這具體到阿強收藏的500多張結婚證最貼切不過了。
阿強收藏最早的「結婚證」是清朝宣統元年的 「童養婚帖」。該「婚帖」是一張紅色的,字跡由毛筆書寫。整個婚帖沒有任何圖案修飾。
在該「婚帖」的右側有四句話「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前世姻緣,上蒼註定」。
中間注有乾造與坤造,即男女的生辰八字,該「婚帖」上還寫有「聘禮白銀兩百二十兩」。
最後用農歷落款日期:宣統元年(1909年)六月初三,在左側寫有「和合百年」作祝福話語。從收集地來看,這張結婚證應該是當時佛山地區的。
是否相配全憑
媒人一張利嘴
據了解,童養媳在民間多出身於貧寒之家,女方為了免除撫養負擔,便把女兒送往男方,有的男方家長為免去兒子成年後花聘金,也找童養媳。
年齡上,童養媳一般要比其「丈夫」要大。人們往往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概括傳統婚姻。所有婚事都是由媒人往來傳言,再由父母決定,當事人沒有選擇的權力。
在古人認為,聘則為妻,奔則為妾,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是禮,就能得到社會的承認。
竟成一時之風
「姐弟戀」
竟成一時之風
阿強的前輩曾經告訴他,古人很講究生辰八字,八字相匹配則天地結合,陰陽相配。
男方出白銀兩百二十兩的高額聘禮說明男方在當時是相對比較富有的。從該「婚帖」的日期可以看出,童養媳當時只有12歲,其「丈夫」應該在12歲以下。
買來的童養媳主要是照看「丈夫」,陪「丈夫」玩耍、讀書等,作用相當於現在的小保姆。等其「丈夫」長到15歲左右,兩人才正式完婚。
這種風俗當時在佛山也普遍存在。
本世紀初:
舊習消逝 文明結婚時興
一張建國前的結婚證背後有著怎樣的歷史背景呢?
在阿強的收藏中,幾張建國前的結婚證就反映出當時的結婚方式,其中一張是日期為1930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
記者發現,這對廣東新人結婚證書字體開始使用「變體」,書寫順序也由從右至左變成從上到下。該證書的圖案和花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結婚證的上方左、右各有一個面帶微笑的小天使,手裡牽著一條紅色的絲帶,帶有明顯的西洋色彩;而在結婚證的底邊有兩個重合的心,由絲帶串在一起,寓意天賜良緣、永結同心。
但令記者感到奇怪的是,該婚書上依然註明了男女傳統的生辰八字。收藏這個結婚證的阿強告訴記者,這時的「文明結婚」已經不是婚禮的形式了,而是帶有自由戀愛和自願結婚的意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經不重要了。但由於「大媒做見證人」的習俗依然根深蒂固,所以這時的婚禮雖然具備了西方的婚俗,但在形式上卻擺脫不了傳統的舊俗,是一個過渡時期。
據悉,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建國前中國結婚方式發生一些轉變,青年男女開始了一種新的結婚方式,即男女雙方經人介紹或自己相識,經過一段時間交往、戀愛,經雙方家長同意而結婚組成家庭,一些青年男女甚至選擇在教堂結婚。這種結婚方式比傳統的婚姻相對簡單,稱之為 「文明結婚」。
辛亥革命前,「文明婚禮」已經在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少數人中出現。辛亥革命後,對婚姻方面有過某些改革。而自由戀愛者多實行新潮的「文明結婚」。
結婚證開始
加蓋政府公章
「文明結婚」把舊式的從「請庚」到「收奩」的禮節,往往簡略為訂婚、行聘禮,或者這兩項也沒有。「結婚之日,當由男方父母各給以金戒指一枚,禮服一襲」。婚禮有主婚人、介紹人、證婚人參加,他們和新婚夫婦都要在結婚證書上蓋印。
阿強介紹,能夠接受新式婚姻主要有兩種人,其一是相對比較富有的人,並接受過西方教育,第二種是基督教徒。而他收藏的這張則屬於當時佛山「名門望族」的結婚證書,此時的 「結婚證書」已將過去的「媒人」稱為「介紹人」,稱謂進步了許多。證婚人主要請的是社會上比較有威望和地位的老人或政府官員。
該「結婚證書」上還出現了政府的公章。阿強說,建國前,法律規定男女雙方結婚必須先訂婚,然後才能結婚。出現公章也說明男女結婚不再是自己的私事,而是納入了統一管理
⑶ 中國結婚習俗有哪些
中國傳統婚禮習俗包括:三書六禮、安床、鬧洞房、嫁妝、上頭、撐紅傘。
三書六禮:三書包括聘書、禮書和迎書,指的是禮聘過程中來往的文書,「聘書」——訂親之書,在訂婚時交換;「禮書」—禮物清單,當中祥列禮物種類及數量,過大禮時交換;「迎書」—— 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接新娘過門時用。六禮是指由求親到說媒到迎娶完婚的所有手續。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六個步驟。
安床:即在婚禮前幾天,選一個良辰吉日,在新人的新床上鋪好被褥床單,再鋪上龍鳳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紅棗,桂圓,蓮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貴子。而做這些事的人必須是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齊全,家庭和睦的好命人,因為這樣可以給新人帶來好運。
鬧洞房:老人們認為新人不鬧不發,越鬧越發,而且還認為鬧洞房可以驅邪避訊,婚後能夠如意吉祥。
嫁妝:嫁妝一般在婚禮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妝的多少代表著女方家庭的地位和財富,一般除了衣服飾品,還有一些象徵衣衣比較好的東西,比如剪刀象徵蝴蝶雙飛,花瓶象徵花開富貴,鞋寓意白頭偕老,這些都根據各地的風俗習慣而定。
上頭:婚前擇良辰吉日,男女雙方在在各自的家中由梳頭婆梳頭,一面梳,一面要大聲說: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發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齊。
撐紅傘:迎親當天,新娘站在露天處,由姐妹或伴娘在新娘頭頂撐開一把紅傘,意為「開枝散葉」,並向天空及傘頂撒米。
⑷ 結婚後有什麼風俗
結婚後的風俗各地不同,普遍主要有以下風俗:
1、鬧洞房
新婚之夜,城鄉均有鬧洞房的風俗,俗稱「三日不分大小」,長輩晚輩,濟濟一堂,喧鬧歡笑,認為越鬧城發,一直鬧到深夜。在鬧新房的同時,親友要茶盤盛紅棗、花生、桂圓、瓜子向新廊、新娘撒去,並唱撒帳歌,以取「早生貴子」之義。
2、回門
婚後第三天,夫妻雙雙到女方家中去省親,稱為「回門」,去時女在前,回時男在前,必須當天去,當天回。過去回門 小轎,現在步行或坐車。
同時在「回門」的當晚,舉行一次「賀號」的儀式,由親友用紅牌子寫上新郎的名字,敲鑼打鼓,燃放鞭炮送上門。從此以後,別人再也不能喊新郎乳名了,新郎家則設宴待親友。
⑸ 中國結婚的風俗
遼寧漢族結婚習俗
一.「喜車」出發
新郎由長輩、童男、童女等相關接親人員乘車出發,一般來說,去時人員是單數,回來則是雙數。
二.「喜車」到達新娘家
(1)敲頭道門;
(2)進門後,向女方父母鞠躬、改口,佩帶胸花
(3)敲二道門,此時新娘的同學和朋友可「堵門」逗趣;
(4)進二道門後,向新娘獻手捧花(也可擺出單膝跪地造型);
(5)互相佩帶胸花(一般雙方都將胸花佩帶至對方左側胸前);
(6)新郎、新娘吃「喜面」,(一碗面條、兩雙筷子、兩個荷包蛋);
(7)新郎、新娘與女方父母及親屬合影留念;
(8)抱起新娘上「喜車」,在「喜車」上,新郎給新娘穿「踩堂」鞋。
三.「喜車」返回新房
(1)「喜車」在前,新娘的父母、親屬、賓客按順序坐隨後車,沿另一條行車路線開往新房;
(2)新郎、新娘下「喜車」後,燃放禮賓花、踩響球等;
(3)新郎母親將新娘手中的鮮花或「喜盆」接過(俗稱聚寶盆);
(4)新娘向男方父、母鞠躬、改口、佩帶胸花;
(5)新郎、新娘在「喜車」前與男方父母合影;
(6)新郎、新娘在「喜車」前與雙方父母合影。
四.參觀新房
(1)進入新房後,新郎、新娘喝紅糖水;
(2)新娘坐在「喜床」上,俗稱「坐福」
(3)新郎、新娘在「喜床「上合影
(4)邀請雙方親屬、朋友參觀新房,並與新郎、新娘合影留念。
五.「喜車」抵達酒店
(1)新郎親朋在酒店門前迎候,再次放禮賓花、踩響球等;
(2)新郎、新娘在宴廳門前迎賓;
(3)主持人選擇吉時主持典禮。
六.拜席及四彩禮
(1)新郎、新娘,在「拜」席時按照先娘家席,後婆家席,先親屬,再領導、再同志、再鄰居,後同學、朋友之順序進行敬煙或獻花;
(2)敬娘家煙時,由新娘持煙,新郎點火,新娘要加以介紹。給婆家花敬煙時,新人角色互換;
(3)新郎父母或兄長在新郎、新娘「拜」席一段時間後,向客人敬酒,順序同上;
(4)宴席中,有客人離開時,新郎、新娘相送至酒店門口;
(5)男方父母適時給女方來賓中的小孩賞錢;
(6)如果酒店給老丈人桌加菜時,新娘父親要給廚師賞錢;
(7)新娘父母要離開時,新郎父母應為其送上四彩禮:離娘肉一塊(要帶皮、帶兩根肋骨);魚品一份;粉條一把;大蔥數棵,用紅絲線系活結。
七.團圓飯
新郎父母和家人接受新娘、新郎的敬酒,並對他的婚姻表示祝福。
滿族
⑹ 中國婚姻習俗
中國省市較多,每個地方的結婚風俗都不一樣,現在大多數的結婚流程都比較的固定。在古代,結婚要講究的風俗就會多了。
各地結婚風俗之北京:
男方送彩禮—然後女方送嫁妝—出嫁,婚車接新娘—婚禮婚宴—洞房—回門,這是目前大部分地區比較常見的婚禮風俗和流程了,南北方的不同可能在婚宴時間的不同。
各地結婚風俗之重慶
重慶只有4金,沒有彩禮一說,一般男方會給1-2萬給女方,少的幾千,不給也可以的,之後也不需要訂婚,直接就結婚了。另外結婚的新房是雙方出錢買的,如果男方沒有錢,女方多出一點也是無所謂。
重慶土家族結婚風俗:哭嫁
土家姑娘的結婚喜慶之日是用哭聲迎來的。新娘在結婚前半個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餘,至少三、五日。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頭」、「哭戴花」、「哭辭爹離娘」、「哭辭祖宗」、「哭上轎」等等。
各地結婚風俗之山東
新娘出門不回頭也不能哭,新娘新郎同一側下車,有身孕的不宜參加婚禮,在新娘家吃餃子時,碗內要留下雙數。
各地結婚風俗之上海
新娘出門前吃一碗蓮子、百合煮成的甜粥,寓意出嫁後能過甜蜜無憂生活。女家需要全福女性長輩或女司儀撐起紅傘伴著新娘走,保護新娘不受妖邪入侵。
新娘出門前要多帶備一雙全新的綉花鞋,待新娘登上轎子後,便要立即更換新鞋,表示新娘離家嫁作人婦,便不會帶任何屬於女家的東西到夫家,寓意將以後的生活交託於丈夫手上。
各地結婚風俗之廣東
婚禮前,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迎親的聘禮,廣州的風俗是要送雞(意味著有生氣)、椰子(有爺有子,天倫之福)、禮餅(送給女方的親戚),而且還要送禮金。
男方送聘禮叫「過大禮」,女方也需要「回禮」。其中一些重要的禮品,盡量要親自找來,比如:龍鳳餅一對、唐餅數個(約八個)、龍鳳燭一對、對聯一幅及生果等。
新娘梳妝打扮好之後,母親端上煮熟的—只全白羽毛的雞,俗規雞頭、雞屁股一定要吃掉,取意「好頭好尾」。婚禮上父親為新人送上親手釀的女兒紅
⑺ 中國結婚習俗都有什麼
一、交杯酒與結發夫妻
「合巹」這個詞對於現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新郎與新娘的「交杯酒」卻是每一個結過婚或參加過婚禮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巹」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內共飲合歡酒。巹是飄之意,把一個匏瓜剖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各拿一個,用以飲酒,就叫合巹,合巹始於周代,後代相巹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來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飲合巹酒,不但象徵夫妻合二為一,自此已結永好,而且也含有讓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禮記》所載:「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
宋代以後,合巹之禮演變為新婚夫妻共飲交杯酒。《東京夢華錄·娶婦》記載:新人「用兩盞以彩結連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飲訖,擲盞並花冠子干床下,盞一仰一合,谷雲大吉,則眾喜賀,然後掩帳訖。」這個儀式的象徵意義是意味深長的。
用綵綢或彩紙把兩個酒杯聯接起來,男女相互換名,各飲一杯,象徵此後夫妻便連成一體,合體為一。當然很多情況下,「惟新婦羞澀,不肯染指一嘗」。(民國:《解縣志》)
飲過之後把杯子擲千床下,以卜合諧與否,如果酒杯恰好一仰一合,它象徵男俯女仰,美滿交歡,天覆地載,這陰陽合諧之事,顯然是大吉大利的了。民國時期,山西民間結婚,拜天地之後,「導入洞房,婿先進,上床踏四角,新娘繼入,坐床後隅,飲交杯酒,是日『合巹』,合巹之後,尚有謁祖日見勇姑等禮,大抵於結婚之翌日行之」。(民國:《浮山縣志》)
今天,山西農村青年的婚禮上,交杯酒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形式比古代要簡單的多。男女各自倒酒之後兩臂相勾,雙目對視,在一片溫情和歡樂的笑聲中一飲而盡,或者是在洞房或是在舉行婚禮的大廳、飯店、酒樓。按民俗傳統,交杯酒是在洞房內舉行的,所以都把合巹與入洞房連在一起,但不管此俗的表現方式有何不同,其寓意與心態都是一致的,結永好、不分離的暗示對於新婚夫妻今後長期的婚姻生活都會產生影響。
當人們置身於偏僻山村的婚禮中,不管平常人們的生活多麼艱辛,但通過交杯酒所洋溢出的歡笑,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照婚禮習俗,在交杯酒過後,常常還要舉行結發之禮。結發在古代稱合髻,取新婚男女之發而結之,新婚夫妻同坐於床,男左女右。不過,此禮只限於新人首次結婚,再婚者不用。人們常說的結發夫妻,也就是指原配夫妻,娶妾與續弦等都不能得到結發的尊稱。
古代婚俗中,結發含有非常莊重的意義,後來這一習俗逐漸消失,但結發這一名詞卻保留下來了。結發夫妻受到人們的尊重,結發向征著夫妻永不分離的美好含義,如同交杯酒一樣,在農村仍然得到大多數人的充分肯定和贊許。
在男人們可以娶妾、養姨太太的時代,結發夫妻就顯得尤為突出。以至於不論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新科進士,還是突發橫財的商人地主,在攀援富貴、尋花問柳、續納小妾之時,一般都要對結發夫妻保持一定的尊重。
在中國人的心理和情感上,從古至今,漫漫幾千年,尤重結發夫妻。
因為結發意味著「第一次」。在男女授受不親,人們一生中深交的異性寥若星辰的情況下,結發,意味著第一次接受了異性的新鮮,第一次發出會心的微笑,第一次品嘗了愛的幸福,第一次組建了屬於自己的家庭。所以,無論如何,這個第一次都是彌足珍貴,值得珍惜的。
此外。結發還具有庄嚴、神聖、天意、緣份等等得到社會認可的深層含義,在此基礎上,婚姻的雙方產生了義務和責任感。
--------------------------------------------------------------------------------
二、鬧洞房的秘密
鬧洞房是婚禮的最後程序,也是任何婚禮都不可少的內容,它是婚禮的高潮,也是最熱鬧最有趣的節目。
新婚之夜,親戚朋友圍坐房中,對新娘百般戲謔,稱之為「鬧房」、「戲新娘」。鬧的方式各種各樣,各地有同有異。總括起來可分為文鬧和武鬧兩種。文鬧以較文雅的方式,往往都是向新娘出謎語、對對子,請其講述戀愛經歷及平常不見於口的男女之事,山西民間有稱「說令子」,妙趣橫生,迫使新娘無法對答而大出洋相,藉以取樂。「是夕,好事者多以談諧語編為詞調,強使新婦歌之,名曰『鬧房』。近則變本加厲,慶賀之忱出以戲謔,抑失禮之甚矣。」(民國:《翼城縣志》)武鬧是使用較為粗野的方式,不僅口出穢言,還對新娘動手動腳,頗有惡作劇的性質。
鬧洞房時,平輩的、晚輩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紛紛擁入新房,喜笑逗樂,尤其是新郎的朋友,他們極盡所能,想出種種方式,讓新娘當眾表演,以逗樂取笑,俗話說「三日沒大小」,除了爹媽都能鬧。這期間,人們之間隨隨便便的關系是禮俗所允許的,很多禁忌都被解除了,頗似西方文化中的狂歡節。因此,無論如何戲鬧,如何難以接受,新娘是萬萬不能反目生氣的。如若氣走了鬧洞房的人,將被視為是新娘的任性,人緣不好,日後的光景就不會好過。
鬧洞房是對新婚夫妻的一種祝賀方式。在民俗中,人們認為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崇,為了趨逐邪靈的陰氣,增強人勢的陽氣,才鬧洞房的,所以民間俗語說「人不鬧鬼鬧」。
鬧房在功能上也是對新婚夫妻的考驗,包括機智與耐心,原本是一種「關口考驗」,但在民間往往行之過分,成為陋俗。
鬧洞房的習俗起源甚古,《漢書》記載「燕地嫁娶之夕,男女無別,僅以為榮。」(《漢書》,《地理志》)鬧房之俗可能起源於「聽房」。在新婚之夜,親朋好友在洞房窗外竊聽新媳婦的言語和動作,人們感興趣的無非就是男歡女愛之事。從性心理的角度講,這種舉動似乎正是弗洛伊德理論中的「意淫」之舉。以後逐漸演變成為戲弄新娘的鬧洞房。此種風俗行至唐代,風行民間,不但男方親屬,賀賓客朋都有戲弄新娘的權利,連不相乾的陌生人,也可以中途阻攔,品頭論足,撫摸取笑,需索於難。這種習俗由古至今,已由個人行為變為集體行為。
綜觀鬧洞房之俗,驅動人們聽房、鬧洞房的心理動機是復雜的。
首先,這是一種人們性意識的外化與下意識的沖動,人們從鬧房戲婦與撫婦之中,表現了對異性的某種挑逗,發泄出來之後便可克服既羨且忌的心理,以達到性在「下意識」界域的某種平衡,這種對異性的態度與行為在平時是受到嚴格限制的,鬧洞房正好提供了一種機會。
其次,鬧洞房是傳統婚姻中包辦婚姻的產物。因為只有在新婚典禮之後,激動的新郎才可搞開新娘的紅蓋巾,這對新人以前不相識,無相交,更無情感的溝通,第一次見面便要共墮愛河,顯然是陌生和難堪的。因此,鬧洞房習俗可以消除彼此的距離和陌生感,協調倆人之間的緊張氣氛,融洽感情。無疑,洞房之鬧是百米賽跑前的必要准備。
再者,在興旺發家的心理趨動下,大多數的新婚之家,都存在著既苦於眾親友之鬧,又樂於讓其鬧的雙重心理。
鬧房可以使雙方的親友們熟悉起來,顯示家庭賓朋滿座,興旺發達,增進親友間的溝通與感情,以及鄰里間的和睦。
熱鬧是中國人生活的美學理想,鬧洞房正是臻於此境的手段。熱鬧了才能形成喜事喜慶的氛圍,鬧是一種快樂的場景,是一種歡騰與興旺發達的象徵,只有鬧、大鬧特鬧,喜慶才有市場,財路才可大開,人丁才能興旺。
--------------------------------------------------------------------------------
三、洞房驗貞
在中國,性行為是一種受習俗高度制約的行為。人們不僅對公開的、合法的性關系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而且習俗的規范試圖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縫隙之中。
在《詩經》中,我們可以談到許多婦女與情人們私奔的故事,至少在孔子時代,社會上層中,男女之間的性關系之混亂多少有如墮落的羅馬時代。當時離婚很容易,再婚也並不難,少女的貞操還不是人們特別關心的問題。
然而,隨著儒學的興起,特別是宋代的理學泛濫之後,婦女被認為要對社會道德負起責任,理學家們強迫婦女生活在禁閉的世界裡,寡婦再嫁是道德上的罪惡,極其珍視婦女的貞潔。
此後,中國人對於婦女貞潔的崇拜也就成了一種心理上的痴迷。這種痴迷的一個惡劣的例子便是所謂的「洞房驗貞」。這種習俗把新娘子的貞潔與否,變成了一種當場驗明並有眾人在一旁作證的赤裸裸的處女檢驗,可悲的是,新郎並不以為這是對自己情感的褻讀,新娘也不覺得是對自身人格的侮辱。習俗已經扭曲了人們的心靈。
洞房驗貞的習俗在民間被稱作「驗紅」、「授巾」,古已有之。一般是在結婚之日,由新娘之母送給女兒或者女婿的白色巾帕,以為初行房事時之用,民間也稱「喜帕」。
舊時,歷朝定婚禮,都有授巾之禮。有的地方如廣東,授巾之後,新郎新娘關門入室,雲雨作愛,而新郎的父母親友則在門外靜候,風流之後,新郎手捧朱盤,盤內放著所授之巾,蓋以紅帕,其所示新娘為處女新紅,眾人皆大歡喜,紛紛表示祝賀,並以燒豬送於新娘娘家。在此之前,娘家人一直揣惴不安,惟恐新娘不見處女紅。
由於處女膜是否破裂成為檢驗貞女的唯一標准,一旦未見其紅,新郎與家人便要歸因於新娘不貞,至少在心理上要產生很大的猜忌與不和,形成隔膜。輕者使新娘無言以對,受辱終生,在婆家和丈夫面前無地位,重者由媒人遣送女子返回娘家。
重視處女紅,是中國社會的普遍觀念。善於觀察的文人們又把其賦予了浪漫的情調。
王實甫的《西廂記》在記述了張生與崔鶯鶯的幽會之後,特別提及香巾,他寫道:
「(後庭花)春羅兒瑩白,早見紅香點嫩色,燈下低睛覷,胸前著肉揣,暢奇哉,渾身通泰,不知春從何處來。」
劇作家湯顯祖在其《邯鄲夢》那頗具艷麗色彩的對白中曰:「好夫妻進洞房花燭,……大河犯客槎,猛擒拿,無媒織女容招嫁。休計掛,沒嗟呀,多喜檀郎蘸眼驚紅乍,美人帶笑吹銀蠟。今宵同睡碧窗紗,明朝看取香羅帕。」
陶宗儀的《輟耕錄》記載了一個人娶新娘後未見處女紅,文人袁可潛贈與如夢令一首「今夜盛排宴筵,准擬靈芳一遍,春已去時,問甚紅深紅淺,不見,不見,還你一方白絹。」
今天,在山西農村,驗紅之俗已不多見。但有些地方常在新婚的第二天早上,把見紅的白毛巾放在新房外的明眼處,以示外人表明新娘是處女。
--------------------------------------------------------------------------------
四、婚禮習俗
完整的婚禮習俗在古代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但是明清以來,山西各地完整的六禮已經不復存在,如大量地方誌中所載的,「婚禮各處不同,大約六禮之中,僅存其四:問名、納采、請期、親迎而已,亦有不親迎者。」(乾隆:《平陽府志》)
解放以後,在婚禮形式上新舊相間,而新的婚禮形式逐步在取代舊的形式。新的,較為文明和現代的婚禮形式在民國期間就已在山西各地開始實行,作為一種新的婚禮習俗,我們把它詳述如下:
「結婚證書,仍用向來紅柬,但主婚人、證婚人、介紹人、新郎、新婦,俱署名耳。其結婚儀式,系就庭前設禮案,奏樂,由司儀人入席面北立,宣唱:「男女賓人席」而北立。男女族主婚人人席,而南立。男女族全體人入席,而東西立。證婚、介紹人入席,而南立。糾儀人人席,而北立。男女賓相引新郎、婦人席,俱面北立。
奏樂。證婚人讀證書,並為新郎新婦交換飾物。新郎、婦行結婚禮,東西向立。雙鞠躬。奏樂。
主、徵婚人致訓、箴詞,新郎、婦謝證婚、介紹人,三鞠躬。
男女賓代表致頌詞、贈花,兩鞠躬。奏樂。
新郎、新娘致謝詞,兩鞠躬。
女賓代表唱文明結婚歌。
證婚人、介紹人、男賓、女賓俱退。
新郎、新娘謁見男女主婚人及男女全族全體禮,奏樂,男女主婚人及各尊長面南立,三鞠躬,男女平、晚輩面東而立;兩鞠躬。男族女族全體行相見禮,東西相向立,兩鞠躬。
男女嬪相引新郎、新娘退。男女兩家主婚人及男族、女族全體、糾儀人、司儀人俱退。禮畢筵宴。」(民國十二年:《臨汾縣志》)
今天山西農村的婚禮習俗也大體如此,僅是在內容與形式上更富有一些時代特色。
參考資料:http://www.ty.com/sxsu/qiao/3.4.htm
⑻ 中國人傳統的結婚習俗有哪些
我感覺中國的婚禮習俗特別多,而且還特別的講究,每個地方的習俗還都不一樣。
由於中西開始結合,現在的婚禮有很多流程和西方婚禮很相像,就比如說交換戒指。戒指和婚姻是永遠的結合,戒指代表著永恆的愛情,它應該是愛情的象徵,象徵著永恆,見證著美滿,一般當新人在酒店的舞台上進行婚禮的時候,有一個環節就是夫妻雙方交換戒指,這個時候婚禮就進入了一個小高潮。然後就是扔捧花,這一點應該也是從西方傳過來的,一般未婚的女孩都會蜂擁而至,到台前去接新娘扔下來的捧花。據說如果你是接到捧花的人那下一個遇見美滿愛情的就是你。
⑼ 中國傳統結婚習俗
您好。
結婚風俗就是結婚的禮節。中國古代有「六禮」之說,現今部分地區也有這個習俗,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我國古代有「六禮」之說,現今部分地區也有這個習俗,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實際上各地區民間約定成俗的婚禮習俗並不完全為這六禮所限,它將相親、訂婚階段的過程簡化,比如,將請期(商定迎娶日期)並於納吉(送禮訂婚)中。而親迎之後的合巹(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鬧洞房和婚後的「回門」等儀禮過程受到更加的重視。
在古代,男方下帖,下帖的基本步驟是:男家經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後,放在家中一個具有占卜意味的場所,比如壓在香爐下或放在神像前等等,放三日,如果在這三天中家中的人都平安,就代表這姻緣取得了神的同意,占卜成功。如果這三日中發生意外,即便是打碎了一隻碗,就要把生辰八字退給女方,這婚姻不成。有的地方是拿到女方八字後,請卜卦者排比,若男女雙方八字相合,則議婚告成。現代人多用第二種,特別是父母為子女相親時。八字這一關過了,男方才下帖。帖子用紅紙把男女雙方的姓名、生辰八字並排寫好,送往女家。女家接下帖子,就表示答應這門婚事。取八字、下帖子目的在於「詢察天意」,這一婚俗行為表示「婚姻天定」的觀念。
在迎娶階段,女方准備的嫁妝多是成雙成套的被褥、衣服、櫥櫃等。新郎新娘在結婚當天,婚禮舉行前的清晨,在各自的家中都要「上頭」,即挑選有福氣的老者為之梳頭,同時說一些吉利的話。
新娘還要開臉即整眉光面。在惠安一帶,新郎上頭時,給他梳頭的老者要拉著一個下男孩的手,用梳子、虱篦分別在新郎頭上梳三下,口中念道:「三下木梳三下虱篦,生子孫一大陣」。
新房裡的便桶在婚禮那天要讓一男童溺尿。在新床上撒紅棗,花生,桂圓,蓮子等吉祥果品,代表「早生貴子」的美好祝願。
當新郎領著花轎來到男方家門時,一些地方的習俗要婆婆拉著媳婦走過場院中麻袋鋪著的路,身後的麻袋要人不斷傳到前面待踩,這叫傳種(宗)接代。(待)。有的為了避邪氣,要跨火盆。
當夫妻拜堂時,主持人口中高聲念誦祝詞,有的地方要穿插吃子孫餑餑、喝和合湯等。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