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從東床快婿到榜下捉婿,為何是門第觀念的另一種延續
在傳統的古代社會,婚姻算是頭等大事。哪怕是出身名門望族的世家,也非常注重一段好的姻緣。而在古代婚姻的發展過程中,擇婿是一個頗為講究的事情,直到現在,都還有不少名人軼事流傳。
世人比較熟悉的典故,有魏晉時期的東床快婿,也有兩宋時期更有榜下捉婿。從表面上看,古人的擇婿標准看似發生了明顯改變,但實際上,這卻是一種門觀念的另類延續。
東床快婿,也叫東床坦腹,始終被人津津樂道。故事的主人公,正是大名鼎鼎的書聖王羲之。俗話說,出名要趁早,王羲之在年輕時,便擅長繪畫書法,並氣度不凡,深受家族中的長輩稱贊。
(一)東床坦腹,家世是魏晉士族之間通婚的基礎
當時,太傅郄鑒的女兒已經到了及笄的年紀,於是他便向王導商量,要在王氏家族中尋求一個後輩子弟當女婿。為此,王導讓所有適齡的子弟都前往東廂房。不久之後,郄鑒的代表便來挑選姑爺了。
而想要做到這一點,便需要家族與家族之間的"門當戶對",這便是門第觀念最初成型的階段。一個人的婚姻雖然是頭等大事,可在"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之下,即便是出身高門的女子,也成為了一件籌碼,用以維系彼此之間的關系。
(5) 宗法觀念的遺留
總的來說,門閥之間的聯姻,沒有什麼感情可言,它始終為家族利益而服務,是家族與家族之間維系關系、拓展勢力與共享特權的必要手段。
為了達到這種目的,家族對待聯姻對象的考慮,也尤為慎重。所謂的門當戶對,便是看這場婚姻背後的利益,是否能如願進行等價交換。由此,門第觀念逐漸成型,並影響著後代。
而從源頭上來看,這種觀念最早又起源於奴隸制時期,是一種宗法思想。大貴族與大貴族之間通婚,小貴族與小貴族之間聯姻,平民只能娶平民,奴隸更是被隨意買賣。
古代結婚場面
這種現象,已經牢牢印刻在社會與人們的思維觀念中。即便宗法制沒有繼續延續下去,這種門第等級的觀念,也始終根植在大多數人的意識中。
魏晉時期的門第觀念,對後世的影響,是頗為深遠的。當士族門閥制度逐漸確立時,它便是一種不容更改與挑釁的規則;即便門閥士族被瓦解,門第觀念也會"與時俱進"地改變自己的存在方式。
(1) 門閥制度下的根深蒂固
據《梁史·侯景傳》記載:梁武帝在位時,東魏的大將軍侯景來降。為此,梁武帝很是開心,並給予了侯景很高的榮耀與賞賜。
可沒過多久,侯景便提出要與王謝兩家通婚。不曾想到,一向對侯景很寬容的梁武帝竟然拒絕了。他說:"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
梁武帝的話外音很明顯:以侯景的身份地位,只能在二流的朱、張之下,他就算找人聯姻,也只能選擇三流的家族。至於一流的王謝之家,那想都不要想。
顯然,在門閥制度已經確立的南北朝時期,就連皇室,也無法直接干預他們的通婚。可見當時的門第觀念,是不可撼動的。
南齊有個官員,叫做王源,出身士族之家。他貪圖一個富商的聘禮,想要把女兒嫁出去,顯然違反了士庶不通婚的要求。於是不少士族紛紛站出來,稱王源"唯利是求,玷辱流輩,莫斯為甚",還要求免去他的官職。
士庶不通婚,反映的便是門第觀念。盡管沒有任何一條法律這樣要求,但它的確是籠罩在絕大多數士族心中的一條不容更改的鐵律。
(2) 宋代榜下擇婿
在唐高宗時期,以長孫無忌為首的甘隴貴族集團,被李治借著武則天的手除掉。自此以後,門閥制度便逐漸走向了衰弱。
當時社會中的聯姻,已經不再看家世了。正所謂,"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唐宋年間的婚姻,已經不把看對方的姓氏與出身了。
在宋代,流行一種頗為奇葩的擇婿方式,叫做"榜下捉婿"。在科舉考試放榜那天,不少達官貴人便會來到提前在榜下候著,一旦出現新科進士,他們便會被一擁而上的家丁給捉去。有些豪門家中,便提前准備好了一切,只待將人捉來,便會安排好成親事宜。
當然,進士中的一些好苗子,往往會被朝中大員提前"預定"。歐陽修在第一次見自己的恩師胥偃,就直接與後者的女兒定了親。待歐陽修高中進士之後,他便立即與胥偃之女完婚。在宋神宗時期,還有個大臣叫蔡卞,他在高中之日,便立即被王安石選為了女婿。
縱觀宋朝歷史,每一屆的進士無論其美醜好壞,幾乎都會被朝中大員先挑一遍,然後再給剩下的達官貴人選擇。有的進士在考試之前,便已經成家立業了。但為了自己日後前途,甚至再會行再娶之舉。
(3) 門第觀念"換湯不換葯"
其實,無論是東床快婿,還是榜下擇婿,其實都是換湯不換葯。在魏晉時期,門閥制度盛行的年代,世家之間聯姻的首要標准,其實是看對方的家族與姓氏。
因為當時的選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才子依靠自己的家族與姓氏,便能輕松步入仕途,這便是他們自帶的優勢。
到了唐宋時期,門閥士族早就傾頹下去,由於科舉制的盛行,導致讀書人這個階級更加搶手。在《宋史》中有傳的臣子,其中半數是出身於平民之家,但他們的身份卻始終都是士子。
結語
所以說,古代貴族擇婿的標准,始終有著門第觀念。魏晉時期,士族與庶族之間有門第之差;而在宋代,讀書人與非讀書人,也有著明顯的門第之差。
綜上可知,這種等級森嚴的門第觀念,是因為封建官僚體系對於自身利益的主動維護。無論是門閥子弟,還是進士出身的讀書人,他們在各自時代都是最有可能掌權的那一批人。所以這些貴族的擇婿標准,也自然是在這個標准上進行的。
Ⅱ 魏晉南北朝的士族制度具體內容是什麼
在於以譜牒門第為標准,以豪強家族、九品中正制度以及封建庄園經濟為基礎;高門大姓與寒第下層壁壘森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望族」;士族地主在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享有特權,其社會地位不因政治升降而受影響,庶族子弟工作事務煩瑣,官職升遷機會較少,難以同士族聯姻往來,「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決定整個魏晉南北朝諸領域官僚門閥特色。士族制度盛行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歷史現象,隨著南北經濟文化差異縮小、科舉選吏制度打擊、中小地主力量興起和唐末農民起義的沖擊,士族制度最終走向崩潰。
門閥制
門閥制
魏晉南北朝雖處於長期分裂對峙狀態,但在政治經濟制度上多有建樹,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均田制是這一時期初創的政治、經濟制度。
士族制度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歷史現象,它的特點是按門第等級區別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不同地位;從歷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個萌芽、形成、充分發展(又稱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長過程;我們應本著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觀點,把士族制度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實事求是、一分為二的分析和評價。
運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士族制度的產生、發展、衰落消亡的過程和科舉制度產生的必然性。
一、概念:
士族——是以家族為基礎,以門第為標准,在社會上形成的地主階級中的特權階層(享有很高的政治、經濟特權的豪門大族)。世族又稱門閥土族,是地主階級中的一個特權階層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稱寒門。
二、特點(特殊地位)
(1)政治上:
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很重要官職;(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經濟上:
士族佔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庄園經濟;(品官占田蔭客制為士族制度提供經濟保障;)
(3)社會生活:
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
崇尚清談,占據高級文官職位。
三、演變
(1)萌芽(東漢)
政治:自漢武帝以來崇尚儒術,官僚多以經術起家,至東漢 時逐漸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狀況。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夠憑借家世出身參與政權。
經濟:西漢中後期,土地兼並十分嚴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體的豪強地主勢力。東漢政權是在豪強地主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因此,豪強地主在東漢王朝享有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他們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權,經濟上兼並土地,經營庄園,漸成割據,逐漸成為名門大族。士族地主(又稱世族、門閥地主)在東漢開始形成,為後來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制度的確立提供了階級、經濟基礎。
(2)形成(曹魏、西晉)
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統治階級頒行各項法令,從制度上維護士族地主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權。曹魏政權實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標志。
(2)鞏固(西晉)
西晉建立後,司馬氏為取得世家大地主的支持,對他們繼續實行放縱和籠絡的政策,從而形成了典型的門閥政治。
(3)鼎盛(東晉)
東晉時士族制度得到充分發展,進入鼎盛階段。原因是東晉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東晉政權是司馬氏皇權和以王、庾、桓、謝諸大姓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處於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吳姓士族的聯合專政,這種政治格局一直延續到東晉末年,長達一個世紀之久。那時士族門閥的勢力足以與皇權並立,甚至超越皇權,皇帝都要依賴士族的支持,門閥政治達到鼎盛。這一時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祿,壟斷政權,經濟上封錮山澤,佔有大片土地和勞動力,文化上崇尚清談。為維護這種制度,東晉南朝時,士族非常重視編撰家譜,講究士族世系源流,作為自己享有特權的憑證,於是譜學勃興,譜學專著成為吏部選官、維持士族特權地位的工具。
這一時期土族政治上擁有特權,清官要職被士族壟斷;經濟上擁有田莊,佔有大量土地人口,還經常與官府爭奪勞動力人口;文化上家學傳承,占據壟斷地位,還大興譜牒之學,崇尚清談玄學,擅長長書法、繪畫等藝術;社會上不與庶族通婚往來等。士族把持大權,卻不願涉身實務,在優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4)漸衰(南朝)
東晉後期到南朝時期士族制度逐漸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於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級官職。特殊的社會環境使許多士族不思進取,沉溺於清閑放盪的生活,不屑於政務軍務。加之士族是近親聯姻,身體素質極差,因此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以後,一些庶族出身的將領脫穎而出,顯示出較高的政治、軍事才能,聲望與權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齊、梁、陳開國諸帝均為庶族將領。南朝帝王雖無法改變高級士族壟斷高官的局面,但卻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卻握有實權的職務,在實際執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權。這一時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農民起義的打擊;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中受到打擊、削弱。上述三種原因相互作用,極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階級、經濟基礎。
到了南朝時期,由於門閥世族自身的腐朽。喪失了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統治能力;社會階級矛盾的沖突和激化,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機以軍功崛起,在鎮壓農民起義的同時,進而典掌機要,控制地方,統帥軍隊,以武功稱帝,如劉裕、蕭道成等,打破了門閥地主一統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時雖據高位,卻已無實權,走向必然的滅亡。後經侯景之亂、隋滅陳等變化,門閥等級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躍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兩代,廢止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終於使產生於魏,盛行於晉的門閥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終消亡。
(5)消亡(唐末)
隋唐時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一是隋唐科舉制的實施使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過考試參加到政權中來,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礎「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的推行使一部分無地少地的農民得到了一些土地,也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其禁止無限占田和隨意買賣土地的規定,多少起到了抑制土地兼並和保護自耕農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經濟基礎。二是唐朝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三是農民戰爭進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從此,存續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終在歷史舞台上消失。
四、形成原因
(1)歷史根源:東漢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2)政治原因:魏晉政權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於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勢力,維護政治特權的工具。
五、衰落原因
(1)自身腐朽:腐朽奢華的生活、與身俱來的特權導致士族缺乏執掌政權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2)東晉、南朝統治集團內部斗爭激烈,庶族乘機逐漸典掌機要;
(3)侯景之亂的沖擊。晉朝南渡士族「寢略殆盡」;
(4)隋唐科舉制的實行動搖了士族的政治基礎;
(5)唐末農民起義的打擊。(徹底掃盪結束士族制度)
(6) 隨南方社會生產力發展,庶族勢力得到發展,望寒力量發生變化。必然一起上層建築的調整。
六、影響
士族制度貫穿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突出的政治特點,也是西晉政治腐敗黑暗的表現,決定了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門閥特色,對後世影響深遠。
消極作用:
士族制度的政治、經濟特點,決定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往往特別尖銳,導致南北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士族田莊經濟強化了封閉的自然經濟,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士族是地主階級中的腐朽集團,越到後期愈發腐朽,是一群社會寄生蟲。
客觀上的積極作用:1.經濟上,士族田莊經濟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士族佔有大量勞動力,強化了封建依附關系,在魏晉動盪的政治局勢下,編戶農民依附於世家大族,有較為保障的生產條件,這對封建經濟的發展顯然有利;而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相對安定,作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來南方立國創業,客觀形勢使得他們成為開發南方經濟的組織者,他們在南方建立的田莊、山墅,畢竟對江南荒丘山澤地區的開發起了推動作用。2.民族關繫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動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優裕,有條件從事文化事業,部分士族蔑視禮法,倡導個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像和浪漫色彩,因而東晉南朝時期在哲學、文學、書法、繪畫、科學上有較多的成就,並且富有特色
七、庶族
與士族對立的是庶族:
南朝世家大族的社會地位,比起他們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來,更顯得優越。世族、寒門兩者身份高下不同,「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視寒素之子,輕若仆隸,易如草芥,曾不以之為伍」(《文苑英華》卷七百六十引《寒素論》)。因此,這兩個階層之間是不相往來的。寒人雖致位通顯,上升為貴戚近臣,倘不自量而往見世族,亦不為世族之所禮接,甚至會受到侮辱。如宋孝武帝母路太後兄路廢之孫路瓊之,和王僧達做鄰居,瓊之「嘗盛車服詣僧達,僧達將獵,已改服。瓊之就坐,僧達了不與語,謂曰: 身昔門下騶人路廢之者,是君何親」(《南史·王弘傳子僧達附傳》)。於是叫左右把路瓊之坐著的床燒掉,搞得路瓊之下不了台。宋吳郡張敷為正員中書郎,中書舍人秋當、周赳以為與張敷是同僚,商量是否應該去拜訪他。周赳說:「他倘若不招待我們,我們會很難堪,我們還不如不去。」秋當說:「我們也已經有相當地位了,既是同事,隨便坐坐總可以。」這樣,他們兩人就決定去看張敷。張敷「先設二床,去壁三四尺。二客就席,敷呼左右曰: 移我遠客」(《南史·張邵傳子敷附傳》),表示不願意和寒人共坐。秋當、周赳二人感到很窘,只得退出。齊中書舍人紀僧真,曲掌機要,曾請求齊武帝蕭賾:「臣出身本系武吏,榮任高官,又替兒子娶得舊門荀昭光家的女兒作媳婦,現在我沒有其他要求了,只請求陛下允許臣列入士族!」齊武帝說:「由江斅、謝淪,我不得措此意,可自詣之。僧真承旨詣斅,登榻坐定,斅便命左右曰: 移吾休讓客。 僧真喪氣而退。告武帝曰: 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南史·江夷傳曾孫斅附傳》)。世家大族社會地位的優越與對當時官位身份的嚴格區別及世家大族之排斥寒流,即此敝端,已可概見了。
世家大族為了要表示自己門第族望的特別優越,為了不使混淆所謂「士庶天隔」的界限,他們就必須不與寒門庶族通婚。所以世家大族對婚姻的選擇,特別重視門第,高門望族一定和高門望族結親,吳郡顧、陸、朱、張四姓也一定自擇素對,或者和會稽孔、魏、虞、謝四姓結親。一方面他們不以連姻素門出身的南朝帝室為殊榮;另一方面,他們也以「營事婚宦」,不得及其門流為恥。因為「婚宦失類」,就會受到本階層人士的排斥和非難,他們金字招牌的門第就會變得不光彩,他們以後的政治前途就會黯然失色的。
然而南朝寒門出身的將帥,也有很多位至三公,任總方面。他們在政治上的勢力既是那麼大,所以有少數世家大族與這一批暴發戶結起親來,如琅邪王錫(王尊七世孫)以女妻沈廢之子沈文季,陳郡謝超宗(謝玄玄孫)「為子娶張敬兒女為婦」(《南史·謝靈運傳孫超宗附傳》),謝脁妻王「敬則女婚,像「東海王源(王朗七世孫)嫁女與富陽滿氏」滿璋之子滿鸞,滿氏「下錢五萬,以為聘禮」;南齊御史中丞沈約上表彈劾,以為王源曾祖位至尚書右僕射,王源本人及其父祖也都位列清顯,而滿璋之雖任王國侍郎,璋之子滿鸞任吳郡主簿,可是滿氏的「姓族,士庶莫辨」,「王、滿連姻,實駭物聽」,玷辱世族,莫此為甚,故請政府革去王源官職,剔出士族,「禁錮終身」(《昭明文選》卷四十沈約《奏彈王源》)。可見寒門、世族的界限,還是極嚴格的。
社會上士庶的區分愈嚴,世家大族愈互相標榜門閥,「競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史通·邑里篇》),郡望習慣上已經變成了他們的商標。自西晉末年中原世家大族開始播遷渡江,一個世家大族,在其原籍是人人知其為世家大族,用不著自行表祿,遷徙到其他地方以後,就不然了。琅邪王氏、太原王氏是世族,其他地方的王氏就不是;陳郡謝氏、濟陽江氏是世族,其他地方的謝氏或江氏就不是,一處地方,新遷來一家姓王或姓謝的,誰知道他是哪裡的王氏或哪裡的謝氏呢?如此,就不得不鄭重聲明,我是琅邪王氏或太原王氏而非別的王氏,是陳郡謝氏、濟陽江氏而非別的謝氏、江氏了。可見所以重視郡望,是講究門閥制度的必然結果。……
由於重視門閥,於是譜牒百氏之學,遂成為專門的學問。平陽賈淵,祖弼之,父匪之,祖孫三代以譜學名家。弼之,晉太元中撰十八州士族譜。宋劉湛、齊王儉、梁王僧孺均撰定《百家譜》,俾便吏部詮敘之用。「有司選舉,必稽譜籍,而考其真偽」(唐人柳芳語),故宋、齊以下,不熟悉譜學的,即認為不能居吏部之職
Ⅲ 散佚是什麼意思
散佚的意思是散失。
散佚拼音:sàn yì,詳細解釋:散sàn分開,由聚集而分離:分散。解散。渙散。散落。散失。散逸。分布,分給:散布。佚yì同「逸」。放盪:淫佚。佚游。美:佚女。姓。佚dié古同「迭」,輪流,更替。
造句
1、這是從默塔藏品中發現的第二部「散佚」的電影。
2、在林古度詩散佚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本文力圖勾勒林古度詩歌創作的情狀,並對林古度詩歌風貌及前後詩風的變化作整體的把握。
3、李紳的不少詩歌都散佚了,從僅有的作品中,可將其詩歌創作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4、然而,其作品散佚情況十分嚴重。
5、從陳垣的散佚文章和著作的部分早期版本,可以看到他對基督教信仰的表達、他的宗教經驗及有關於「罪」的信仰告白等,這些也進一步印證了他的基督教信仰。
6、許多散佚的神話還活在少數民族的口頭傳說之中。
7、頻一生詩作甚多,大多散佚。
8、但越縵之著述散佚狀況、愛情詩詞、藏書校書等未有人做研究。
9、中國神話散佚很多,僅存的文獻又很分散,難以尋查。
10、人們又是多麼的渴望能找到一個可以徹夜交心的人,像散佚的詩篇,矢志尋覓與自己押韻的詩行。
11、然而,一方面由於時代久遠,賈仲明的許多作品均已散佚,再加上其「燕坻」文人的特殊身份,後人對賈仲明及其戲曲作品的了解還有待進一步的加深。
12、李白作品的大量散佚,自唐李陽冰始,至清人王琦及今人詹鍈先生一直認為,原因在於安史之亂。
13、由於該篇在傳抄過程中部分內容散佚,因此其補文、引文的真偽以及主旨的探求在「龍學」界頗有爭議。
14、印度的梵文經典已經散佚失傳了,殘留下來的很少。
15、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故其書散佚而其學不傳。
Ⅳ \" 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的出處
鄭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第一》開篇即雲: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此近古之制,以繩天下,使貴有常尊,賤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譜牒之學,家藏譜系之書。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故其書散佚而其學不傳。
Ⅳ 士族和庶族有什麼區別
士族——是以家族為基礎,以門第為標准,在社會上形成的地主階級中的特權階層(享有很高的政治、經濟特權的豪門大族)。世族又稱門閥土族,是地主階級中的一個特權階層。 特點(特殊地位) (1)政治上: 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很重要官職;(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經濟上: 士族佔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庄園經濟;(品官占田蔭客制為士族制度提供經濟保障;) (3)社會生活: 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 崇尚清談,占據高級文官職位。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稱寒門。 演變 (1)萌芽(東漢) 政治:自漢武帝以來崇尚儒術,官僚多以經術起家,至東漢 時逐漸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狀況。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夠憑借家世出身參與政權。 經濟:西漢中後期,土地兼並十分嚴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體的豪強地主勢力。東漢政權是在豪強地主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因此,豪強地主在東漢王朝享有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他們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權,經濟上兼並土地,經營庄園,漸成割據,逐漸成為名門大族。士族地主(又稱世族、門閥地主)在東漢開始形成,為後來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制度的確立提供了階級、經濟基礎。 (2)形成(曹魏、西晉) 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統治階級頒行各項法令,從制度上維護士族地主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權。曹魏政權實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標志。 中國東漢後期至南朝末年在社會上有特殊地位的官僚士大夫結成的政治集團。東漢時期,士人主要通過察舉、徵辟出仕。被舉、被辟的人成為舉主、府主的門生、故吏。門生、故吏為了利祿 ,甚至不惜諂附、賄賂以求固結。大官僚與自己的門生、故吏結成集團,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東漢後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這些人都是最大的地主,而且世居高位,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領袖。所謂門閥大族,就是在經濟、政治、意識形態上具有這些特徵的家族。東漢時期選士首先看族姓閥閱,所以門閥大族的子弟在察舉、徵辟中照例得到優先。門閥大族是大地主中長期發展起來的一個具有特殊地位的階層。當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們聯結、周旋。門閥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勢力更具有壟斷性,實際上統治了這些州郡。 漢末社會中的世家大族,魏晉時稱為士族,影響很大,名士多出於這個階層,或者在政治上與這個階層結合在一起。曹操由於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說來不為名士所尊重,故而一再發布「唯才是舉」令,選用那些不齒於名教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但曹操不但沒有籠統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強調的德行標准,而且很重視對名士的爭取。曹操死後,曹丕 在尚未代漢稱帝之前,採納了陳群建議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實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權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裡,中正采擇輿論,按人才優劣評定品第高低,多少改變了東漢末年名士品評人倫、操縱選舉的局面。 (3)鞏固(西晉) 西晉建立後,司馬氏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對他們繼續實行放縱和籠絡的政策,從而形成了典型的門閥政治。 西晉時雖仍襲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評定者家世的封爵與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選擇人才的作用,以致於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為鞏固士族力量的工具。西晉規定高官顯爵者各按官品高下佔有田地,並在全國范圍內以法令形式承認私家依附農民。雖然法令規定免除國家租稅、徭役的戶數,但在佔有大量田地情況下,高官顯爵者必然擁有更多超過法令規定的從事勞動的依附人口。在佔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礎上,後漢、曹魏以後世代高官而且世襲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擁有特殊優越地位,形成門閥士族。 (4)鼎盛(東晉) 西晉亡後,在門閥士族的擁戴下,東晉王朝得以建立,東晉時士族制度得到充分發展,進入鼎盛階段。原因是東晉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東晉政權是司馬氏皇權和以王、庾、桓、謝諸大姓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處於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吳姓士族的聯合專政,這種政治格局一直延續到東晉末年,長達一個世紀之久。那時士族門閥的勢力足以與皇權並立,甚至超越皇權,皇帝都要依賴士族的支持,門閥政治達到鼎盛。這一時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祿,壟斷政權,經濟上封錮山澤,佔有大片土地和勞動力,文化上崇尚清談。為維護這種制度,東晉南朝時,士族非常重視編撰家譜,講究士族世系源流,作為自己享有特權的憑證,於是譜學勃興,譜學專著成為吏部選官、維持士族特權地位的工具。這一時期土族政治上擁有特權,清官要職被士族壟斷;經濟上擁有田莊,佔有大量土地人口,還經常與官府爭奪勞動力人口;文化上家學傳承,占據壟斷地位,還大興譜牒之學,崇尚清談玄學,擅長長書法、繪畫等藝術;社會上不與庶族通婚往來等。士族把持大權,卻不願涉身實務,在優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但統治階級內部,存在著北人士族與南人士族、北人士族中的上層與下層、皇室司馬氏與僑姓大族、各大族之間、中央與地方(揚州與荊州)等錯綜復雜的矛盾。終東晉一朝,門閥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桓玄曾一度推翻司馬氏統治,自立為帝,後失敗被殺。 (5)漸衰(南朝) 東晉後期到南朝時期士族制度逐漸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於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級官職。特殊的社會環境使許多士族不思進取,沉溺於清閑放盪的生活,不屑於政務軍務。加之士族是近親聯姻,身體素質極差,因此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以後,一些庶族出身的將領脫穎而出,顯示出較高的政治、軍事才能,聲望與權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齊、梁、陳開國諸帝均為庶族將領。南朝帝王雖無法改變高級士族壟斷高官的局面,但卻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卻握有實權的職務,在實際執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權。這一時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農民起義的打擊;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中受到打擊、削弱。上述三種原因相互作用,極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階級、經濟基礎。到了南朝時期,南朝宋武帝劉裕從東晉門閥專政、王權弱小、方鎮割據的積弊中汲取教訓,努力加強皇權,因而南朝世家大族雖然在社會上經濟上的優越地位未變,不僅擁有大量田地,而且封山占水,實行庄園經濟,佔有廣大田莊山澤和附屬於土地上的大量依附人口,但實際軍政實權大為削弱,政治權力主要已不在他們手中。南朝士庶之別非常嚴格,士族通過仕宦途徑和婚姻關系來維護門閥制度,形成封閉性集團。士族所居官都是被認為「清顯」的職位,一般不理政事。士族中又有高低階層之分,兩者之間一般也不通婚,低級士族擔任的某些官職,高級士族不屑擔任。侯景之亂使世家大族 遭受沉重打擊。承聖三年(554),西魏軍攻佔江陵,俘衣冠士族數萬口,驅入長安為奴婢。這是對南方門閥士族的一次沉重打擊。在陳朝,無論僑姓士族或江南士族,不僅政治上早已無所作為,社會聲望和經濟地位也都一落千丈,門閥制度已經沒落到徒具軀殼了由於門閥世族自身的腐朽。喪失了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統治能力;社會階級矛盾的沖突和激化,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機以軍功崛起,在鎮壓農民起義的同時,進而典掌機要,控制地方,統帥軍隊,以武功稱帝,如劉裕、蕭道成等,打破了門閥地主一統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時雖據高位,卻已無實權,走向必然的滅亡。後經候景之亂、隋滅陳等變化,門閥等級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躍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兩代,廢止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終於使產生於魏,盛行於晉的門閥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終消亡。 (6)消亡(唐末) 隋唐時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一是隋唐科舉制的實施使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過考試參加到政權中來,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礎「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的推行使一部分無地少地的農民得到了一些土地,也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其禁止無限占田和隨意買賣土地的規定,多少起到了抑制土地兼並和保護自耕農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經濟基礎。二是唐朝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三是農民戰爭進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從此,存續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終在歷史舞台上消失。 形成原因 (1)歷史根源:東漢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 (2)政治原因:魏晉政權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於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勢力,維護政治特權的工具,) 衰落原因 (1)自身腐朽:腐朽奢華的生活、與身俱來的特權導致士族缺乏執掌政權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2)東晉、南朝統治集團內部斗爭激烈,庶族乘機逐漸典掌機要; (3)侯景之亂的沖擊。晉朝南渡士族「寢略殆盡」; (4)隋唐科舉制的實行動搖了士族的政治基礎; (5)唐末農民起義的打擊。(徹底掃盪結束士族制度) 影響 士族制度貫穿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突出的政治特點,也是西晉政治腐敗黑暗的表現,決定了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門閥特色,對後世影響深遠。 消極作用 士族制度的政治、經濟特點,決定了魏晉南矛盾往往特別尖銳,導致南北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士族田莊經濟強化了封閉的自然經濟,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士族是地主階級中的腐朽集團,越到後期愈發腐朽,是一群社會寄生蟲。 客觀上的積極作用 1.經濟上,士族田莊經濟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士族佔有大量勞動力,強化了封建依附關系,在魏晉動盪的政治局勢下,編戶農民依附於世家大族,有較為保障的生產條件,這對封建經濟的發展顯然有利;而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相對安定,作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來南方立國創業,客觀形勢使得他們成為開發南方經濟的組織者,他們在南方建立的田莊、山墅,畢竟對江南荒丘山澤地區的開發起了推動作用。 2.民族關繫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動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優裕,有條件從事文化事業,部分士族蔑視禮法,倡導個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像和浪漫色彩,因而東晉南朝時期在哲學、文學、書法、繪畫、科學上有較多的成就,並且富有特色。
Ⅵ 有誰知道中國古代「士」的演變史,或者對「士」的看法
專題二十八:士族制度的形成、鼎盛和衰落(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雖處於長期分裂對峙狀態,但在政治經濟制度上多有建樹,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九品中正制,士族制度、均田制是這一時期初創的政治、經濟制度。
士族制度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特有的歷史現象,它的特點是按門第等級區別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不同地位;從歷史上看,士族制度有一個萌芽、形成、充分發展(又稱鼎盛)、衰落和走向消亡的漫長過程;我們應本著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觀點,把士族制度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實事求是、一分為二的分析和評價。
運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士族制度的產生、發展、衰落消亡的過程和科舉制度產生的必然性。
1、概念:
士族——是以家族為基礎,以門第為標准,在社會上形成的地主階級中的特權階層(享有很高的政治、經濟特權的豪門大族)。世族又稱門閥土族,是地主階級中的一個特權階層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稱寒門。
2、特點(特殊地位)
(1)政治上:
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很重要官職;(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經濟上:
士族佔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庄園經濟;(品官占田蔭客制為士族制度提供經濟保障;)
(3)社會生活:
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
崇尚清談,占據高級文官職位。
3、演變
(1)萌芽(東漢)
政治:自漢武帝以來崇尚儒術,官僚多以經術起家,至東漢 時逐漸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狀況。曹魏實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夠憑借家世出身參與政權。
經濟:西漢中後期,土地兼並十分嚴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體的豪強地主勢力。東漢政權是在豪強地主支持下建立起來的,因此,豪強地主在東漢王朝享有政治上經濟上的特權。他們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權,經濟上兼並土地,經營庄園,漸成割據,逐漸成為名門大族。士族地主(又稱世族、門閥地主)在東漢開始形成,為後來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制度的確立提供了階級、經濟基礎。
(2)形成(曹魏、西晉)
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統治階級頒行各項法令,從制度上維護士族地主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權。曹魏政權實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標志。
(2)鞏固(西晉)
西晉建立後,司馬氏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對他們繼續實行放縱和籠絡的政策,從而形成了典型的門閥政治。
(3)鼎盛(東晉)
東晉時士族制度得到充分發展,進入鼎盛階段。原因是東晉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東晉政權是司馬氏皇權和以王、庾、桓、謝諸大姓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處於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吳姓士族的聯合專政,這種政治格局一直延續到東晉末年,長達一個世紀之久。那時士族門閥的勢力足以與皇權並立,甚至超越皇權,皇帝都要依賴士族的支持,門閥政治達到鼎盛。這一時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祿,壟斷政權,經濟上封錮山澤,佔有大片土地和勞動力,文化上崇尚清談。為維護這種制度,東晉南朝時,士族非常重視編撰家譜,講究士族世系源流,作為自己享有特權的憑證,於是譜學勃興,譜學專著成為吏部選官、維持士族特權地位的工具。
這一時期土族政治上擁有特權,清官要職被士族壟斷;經濟上擁有田莊,佔有大量土地人口,還經常與官府爭奪勞動力人口;文化上家學傳承,占據壟斷地位,還大興譜牒之學,崇尚清談玄學,擅長長書法、繪畫等藝術;社會上不與庶族通婚往來等。士族把持大權,卻不願涉身實務,在優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4)漸衰(南朝)
東晉後期到南朝時期士族制度逐漸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於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門閥士族特別是高級士族憑借門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級官職。特殊的社會環境使許多士族不思進取,沉溺於清閑放盪的生活,不屑於政務軍務。加之士族是近親聯姻,身體素質極差,因此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以後,一些庶族出身的將領脫穎而出,顯示出較高的政治、軍事才能,聲望與權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齊、梁、陳開國諸帝均為庶族將領。南朝帝王雖無法改變高級士族壟斷高官的局面,但卻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卻握有實權的職務,在實際執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權。這一時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農民起義的打擊;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中受到打擊、削弱。上述三種原因相互作用,極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階級、經濟基礎。
到了南朝時期,由於門閥世族自身的腐朽。喪失了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的統治能力;社會階級矛盾的沖突和激化,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機以軍功崛起,在鎮壓農民起義的同時,進而典掌機要,控制地方,統帥軍隊,以武功 稱帝,如劉裕、蕭道成等,打破了門閥地主一統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時雖據高位,卻已無實權,走向必然的滅亡。後經候景之亂、隋滅陳等變化,門閥等級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躍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兩代,廢止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終於使產生於魏,盛行於晉的門閥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終消亡。
(5)消亡(唐末)
隋唐時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一是隋唐科舉制的實施使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過考試參加到政權中來,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礎「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的推行使一部分無地少地的農民得到了一些土地,也保證了農民的生產時間,其禁止無限占田和隨意買賣土地的規定,多少起到了抑制土地兼並和保護自耕農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經濟基礎。二是唐朝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三是農民戰爭進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從此,存續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終在歷史舞台上消失。
4、形成原因
(1)歷史根源:東漢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
(2)政治原因:魏晉政權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於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勢力,維護政治特權的工具,)
5、衰落原因
(1)自身腐朽:腐朽奢華的生活、與身俱來的特權導致士族缺乏執掌政權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2)東晉、南朝統治集團內部斗爭激烈,庶族乘機逐漸典掌機要;
(3)侯景之亂的沖擊。晉朝南渡士族「寢略殆盡」;
(4)隋唐科舉制的實行動搖了士族的政治基礎;
(5)唐末農民起義的打擊。(徹底掃盪結束士族制度)
6、影響
士族制度貫穿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突出的政治特點,也是西晉政治腐敗黑暗的表現,決定了這一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門閥特色,對後世影響深遠。
消極作用:
士族制度的政治、經濟特點,決定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往往特別尖銳,導致南北長期分裂割據的政治局面。士族田莊經濟強化了封閉的自然經濟,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士族是地主階級中的腐朽集團,越到後期愈發腐朽,是一群社會寄生蟲。
客觀上的積極作用:1.經濟上,士族田莊經濟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士族佔有大量勞動力,強化了封建依附關系,在魏晉動盪的政治局勢下,編戶農民依附於世家大族,有較為保障的生產條件,這對封建經濟的發展顯然有利;而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相對安定,作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來南方立國創業,客觀形勢使得他們成為開發南方經濟的組織者,他們在南方建立的田莊、山墅,畢竟對江南荒丘山澤地區的開發起了推動作用。2.民族關繫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動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優裕,有條件從事文化事業,部分士族蔑視禮法,倡導個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像和浪漫色彩,因而東晉南朝時期在哲學、文學、書法、繪畫、科學上有較多的成就,並且富有特色
Ⅶ 宋朝時期為何會出現高們女子低嫁的現象,擇婿觀念有什麼改變
自古以來,門當戶對的婚姻模式一直為人們所尊崇。因為婚姻並非只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家人之間的事情。兩家結秦晉之好,大多時候都需要有相當的經濟基礎,有共同的話題,才能長長久久地維持著和睦的關系。而在宋代,這種門當戶對的擇偶觀已經發生了改變,尤其是對於女子來說,很多時候仕宦人家的女子或是富家女往往會下嫁家境貧寒的男子,而不是在同圈層中尋找夫婿。
其實,宋代擇婿觀念的改變,“高女嫁低男”的現象以漸成風氣。一場婚姻背後的操作者,實際上是男女雙方的父母,這其中可以看出婚姻已經成為一樁生意,既然是生意,那麼締結婚姻更多是為了家族的利益,而非是男女雙方的兩情相悅,自由戀愛。當然,這其中有人能在婚後的相處中日久生情,生活越過越美好,但也有人會在婚後生活相看,最後男子出門尋花問柳,女子成為這深閨怨婦,一生都在無盡的怨恨中度過。
Ⅷ 「不問閥閱、問門第」,宋朝宗室婚姻的風氣是什麼呢
“不問閥閱、問門第”可以說是宋朝宗室婚姻的風氣,在宋朝宗室想要結婚一般都會選擇武將之家,一般都是皇室的女兒嫁個武將之子,或者皇室之子娶了武將之女,這就是當時宋朝的風氣,在宋朝之前宗室想要結婚都要看對方是不是門閥世家,門閥世家指的就是這個家族的上幾輩是不是都是貴族,如果不是那是肯定不被接受的。
這是一場含有政治關系的聯姻,而且效果也確實不錯,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門當戶對,大家彼此之間會互相關照,也使兩個家族能夠越來越好,其實這種聯姻方式不僅出現於宋朝,在現在也是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