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姻資訊 > 中國古代婚姻怎麼結婚

中國古代婚姻怎麼結婚

發布時間:2022-10-17 15:30:35

『壹』 古代結婚的流程

源遠流長、縱橫千年的華夏古國,婚 禮儀 俗也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和 文化 底蘊。下面由我給大家整理了古代結婚的流程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古代結婚的流程

三書六禮

「三書六禮」是中國傳統婚俗中較特別的部份,以下是這方面的簡介。

三書

聘書:即訂親之書,男女雙方締造。納吉(過文定)時用。

禮書:即過禮之書,是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徵信(過大禮)時用

迎親書: 即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

六禮

「六禮」是中國古代社會里締造婚姻關系的六個步驟,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納采

「納采」為六禮之首,男方屬意女方時,男家向女家求婚,延請媒人做媒,女家同意後,再收納男家送來的訂婚禮物,謂之納采,今稱「提親」。古時納采禮物用「雁」,這有四個基本含義;一是取陰陽往來,婦人從夫之義。二是不失時、不失節。三是嫁娶長幼有序,不相誇越。四是用雁在當時還有比喻其從一而終、不在醮之義,這是為了強化社會需求,或時刻提醒人們在家庭生活中的行為觀念。在今時今日,男家是用生面,肉包盒擔到女家,女家則需回以紗巾、糖、荖、綢巾、花肚等物。

問名

「問名」即男方探問女子的姓名及生日時辰,以卜吉兆,謂之問名,今稱「合八字」。問名的目的有二:防止同姓近親婚姻;利用問名得來的生辰年月日,占卜當事人的婚姻是否適宜。

納吉

「納吉」即問名,若卜得吉兆,男女雙方八字相夾,沒有相沖,男方使遣媒婆致贈薄禮到女家,告知女家議婚可以繼續進行,謂之納吉,今稱「過文定」或「小定」。

「過文定」為「過大禮」之前奏,通常在婚禮前一個月舉行。男家擇定良辰吉日,攜備三牲酒禮至女家,正式奉上聘書。

納徵

「納徵」即正式送聘禮,男方奉送禮金、禮餅、禮物及祭品等到女家,謂之納徵,今稱「過大禮」。

在對偶婚制時期,聘禮的性質是新郎以贈物表示對女方的好意或尊敬,以此證實自己有維持妻子的能力。另外,聘禮表現出男子能擔任家庭和社會責任的標志,這反映出私有制社會里以及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財富和權力在女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而這種以表達男子維系家庭能力的風俗到現時的階級社會並沒有驟然消失。

男訂過禮

禮金 價錢豐儉由人

禮餅 一擔(一百斤)

海味 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款式與數量視經濟情況而定。通常每款分做兩包,不論多少斤。發菜是不可缺少,其他的有:鮑魚、蚝豉、元貝、冬菇、蝦米、魷魚、海參、魚翅及魚肚等等。

三牲 雞兩對(兩雄兩雌,如父母不全,則一對已足),豬肉三至五斤起雙飛(即一片相連開二)。

魚 大魚或鯪魚,取其腥(聲)氣。

椰子 兩對(如父母不全,則一對已足),取其有椰有子。

酒 洋酒或米酒共四支。

四京果 龍眼乾、品枝乾、合桃乾即連殼花生。

生果 取生生猛猛之意。

茶葉、芝麻 因 種植 茶葉必須用種子,故常以茶葉為禮物,即祝願種植不移之子,亦暗喻好一經締結婚約,便要守信不渝,絕無反悔,亦即所謂「油麻茶禮」。

帖盒(禮金盒) 內有蓮子、百合、青縷、扁柏、檳椰兩對、芝麻、紅豆、綠豆、紅棗、合桃乾、龍眼乾,還有紅豆繩、利是、聘金、飾金、以及龍鳳燭一雙及 對聯 一幅。

備註:所有禮金、禮餅及禮品均需雙數,取好是成雙之意。

女家回禮

女方回禮,必須具備茶葉及生果,其他還有蓮藕、芋頭、石榴、各一對;賀維巾;長褲(長命富貴);皮帶、銀包(內置利是)及鞋一雙(意同偕到老);扁柏、姜;回聘金、茶煎堆、松糕大發、檳椰受一個,余數全回給男家(指一郎到尾)。

備註:切不可送手帕,泛指分手之意。

「請期」即男家請算命先生擇日,確定了娶親吉日後,即派人告知女家,徵求女家的 意見 ,謂之請期,又稱「乞日」,今稱「擇日」。

「親迎」為六禮最後一道程序,即新郎乘禮車赴女家迎接新娘。「親迎」意義有二:男子親自去女家迎接親娘,表現對女子的尊重;表現出男子要求從夫居的強烈願望。

古時,人們對親迎十分重視,若不通過親迎之禮而成親,則被認為不合禮制,會受到世人譏諷。在當時,親迎被看成夫妻關系是否完全確立的依據。凡未親迎而夫死,女可以改嫁。然而一但舉行了親迎後而夫死,按禮俗規定,新娘就只能認命而從一而終了。

古代婚禮流程:

上文曾提及到「親迎」是婚禮中最後一個程序,但也是婚禮當日的第一個過程。由於古人講求禮節儀式,故婚禮的過程也頗為復雜。當中包括花轎迎親、拜堂、宴賓、鬧洞房、合巹、結發及洞房。以下便逐一解釋。

花轎迎親:

花轎

迎親這一天,男家依據女家路程遠近,在上午或下午過禮。過禮之時,由一個可靠的人和媒人率領,將禮物分別由四架抬盒和人挑籮筐送到女家。過禮的隊伍,大鑼大鼓,浩浩盪盪,牽著色彩旗幟,抬著花轎,到女方的家中。迎新隊伍到後,經過一連串的禮節之後,由新娘的哥哥背她上轎,然後把轎門關好,吹鼓手們一陣吹呼,「升轎」奔男家而去。

拜堂:

到達男家後,隨即舉行拜堂儀式。拜堂又稱為「拜天地」,它近似於古代廟見之禮。不過,廟見是對宗廟的先人靈位行禮,而拜堂則主要是對現世的長輩行禮叩拜。從拜的范圍來看,由於家庭大小及尊親多寡不一,所以以事先均請一位熟悉宗族及戚輩的人開列程序單。同時再請一位贊禮人喝名受拜。由贊禮人發號令: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夫妻交拜。接著,在贊禮人引導下,新人逐次揖拜男家尊長,再拜賓朋。其實,拜堂的目的是取得神靈祖靈和現世尊親長輩及鄰里鄉親對婚姻的認可,從而有利於鞏固家族制度。

宴賓:

拜堂完畢,主人家便會舉行婚宴款待親朋戚友。在古代,婚禮筵宴是非堂隆重的事情。舉行婚禮當天,主人家預備好一頓豐富的晚餐,當中包括雞、豬、魚、肉和酒等。富貴人家中還有魚翅,火腿等上等佳餚。但一些畜生在宴客之前,會先供奉祖靈。因此,我們說婚宴其實也是一種宗教儀式。

鬧洞房:

經過一整天的祭祀儀式及婚宴後,新婚的夫婦多麼想安靜下來,沐浴著他們的新婚喜悅。可是,他們還要受到鬧洞房風俗的浸染。在花燭之夜,姑娘和小夥子們闖入洞房或在洞房外鬧騰,使新婚夫婦無法安寢。據說,鬧洞房之風俗,意義頗深。從前新郎新娘在洞房裡第一次見面,通過鬧房的種種逗樂,使這對剛認識的夫婦,彼此丟掉羞澀,愉快地開始新的家庭生活,使新娘馬上適應這陌生的家庭,也同時丟掉新婚之夜的恐懼與不安。

合巹與結發及洞房

「合巹」指新婚夫婦在洞房內共飲「合歡酒」,象徵夫婦以結永好。關於合巹的意象,過去人們多理解為「合體同尊卑」、「夫婦和諧平等」。但這看法沒有反映出合巹的最初意義。就文化人類學的觀點看,合巹表現了生育意象,這一意象是通過模仿 兩性 的交合來實現。

「結發」的意思是女子許嫁後,用纓(一種絲繩)來束著頭發,直到成婚之時,才由新郎親自從她頭發上解下來。後來,傳統的結發儀節有了重大的變化。新婚男女在新房裡各剪下一縷頭發,綰在一處作為兩人結合的信物,稱之為「合髻」。無論結發或合發,都意味著他們的靈魂永結合在一起,永不分離。

經過一連串的儀式後,新婚夫婦便可開始他們第一次的性生活,傳宗接代。當日婚禮的整個過程也就此完畢。

古代結婚禁忌

忌吃喜餅

過大禮時男方送來的喜餅,女方的新娘切記不要吃。喜餅比喻新娘的福氣,吃掉自己的福氣是不吉利的表現。

忌再插香柱

女方將禮餅供奉在神桌時,如祭拜的香柱在香爐中插歪了,切記勿將香拿出再插一次,這在古代是再婚的象徵。

忌搧扇子

不管天氣再熱,在場所有親友不可以搧扇子,因為扇子有諧音“散”,在講究百年好合的大婚日,是不吉利的。

忌說「再見」

當男方親友離去時,女方送門時不可以說「再見」,這樣會有再婚的意思,所以女方送男方回去時,僅以點頭示意。

家姑須迴避

舉行訂婚儀式時,家姑必須迴避,以免造成新娘與家姑日後相處不和。

新房布置

至於新房的布置、新婚的大床,亦要擇定良辰吉日安裝。需放一些吉利好兆頭的 物品 在床上,例如百合、紅棗、蓮子等,意謂一對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貴子之意,並將一把尺子、鏡子、剪刀、利是及嫁娶吉符,放在梳妝桌上,意謂辟邪驅煞,百無禁忌。

送新娘出門

成親之日,新娘出門時,嫂嫂不能相送,因「嫂」與掃帚星的「掃」同音,不吉利,新娘要倒穿鞋子,意為不忘娘家。臨出家門時,須由長輩如伯父,叔父之類抱負而行,至少也得哥哥背出大門,不能自己走出,否則會被視作沒有良心,毫無眷戀娘家之意。同時,女方親友送新娘出嫁時,寡婦、孕婦要避忌送親。

迎娶新娘

迎娶新娘時,新娘出門前必須用紅傘遮道,還要一邊撒米,一邊講些吉利的說話,直至新娘上了花車為止。

看席

新娘初至夫家,姑嫂等要陪她吃飯。別人大吃大喝,而她卻只能幹看,束手端坐,謂之「看席」。

回門

婚後三日,新郎陪妻子一起回娘家,這叫「回門」。回門當天必須在日落之前趕回夫家,不能留宿;萬一因特殊原因回不了家,夫妻倆也應分開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沖撞了娘家人。

『貳』 中國古代婚禮的基本流程

結婚前有說媒,提親,下聘,訂親,最後是迎親

迎親的步驟:抬轎---跨火盆和射箭---拜堂和交杯酒---同心結發和謝媒

抬轎起程:在鑼鼓、嗩吶、舞獅的伴隨下,花轎開始起程。按傳統,新娘應該被兄弟背出來送上轎子。不過現代人多獨生子女,只能由表兄弟或伴郎代勞,通常也改背為抱了。花轎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形式,除非兩家特別近,要不從上海這頭抬到那頭,肯定累趴下。不過按照慣例是要給轎夫紅包的,否則他們會有意顫動花轎,讓新娘「好受」。

跨火盆和射箭:古禮中是新娘坐花轎過炭火盆,不過現在通常都是新娘在媒人的攙扶下直接跨了。然後在下轎之前,新郎還得拉弓朝轎門射出3支紅箭,用來驅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氣。

拜堂和交杯酒:火盆之後有的還要跨過馬鞍,徵兆新人婚後合家平安;然後才由新郎用條紅布包著的秤桿挑開新娘頭上的喜帕,這時,一對新人就該正式拜堂了。拜堂後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交杯酒(合巹酒),而是給雙方高堂敬茶,通常這個時候是弄得一群人聲淚俱下,場面之感人,在熱烈的喜慶氣氛中也透滲透著濃濃的親情。

同心結發和謝媒:現代的娶親儀式,很多都是把該在洞房裡的事搬出來展示。比如說結發,應是新人在洞房裡相互剪些頭發,作為夫妻關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現在則是當眾表演。之後雙方母親同點龍鳳燭,新人交換香書美玉做信物,再請出媒人贈送蹄膀。

『叄』 古人的婚禮在什麼時間舉行 古代結婚流程

古代人結婚比較講究時間,那麼對於古人來說,婚禮是什麼時間舉行最好呢?古代的結婚流程又是怎麼樣的呢?不妨一起來看看下面這篇關於古人結婚的內容。

一、古人的婚禮在什麼時間舉行:

1、日期。

古人婚禮日期是需要算日子的,根據結婚新人的八字來測算適合結婚的最佳日期。這個婚嫁習俗一直流傳到現在,依舊有很多結婚新人會考慮用八字去算一下結婚日期。

2、時辰。

在現代結婚,多數都是中午時刻舉辦婚禮和婚宴。那麼在古代又是什麼時間呢?根據史記記載:“婚者,謂黃昏時行禮,故曰婚”。也就是說,古人的新人結婚是在晚上舉行婚禮的。

二、古代結婚流程:

1、婚嫁六禮。

六禮就是中國古代婚姻的禮儀。婚嫁六禮就是整個婚禮過程,既: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翻譯成白話文的話,就是提親、說媒、下聘禮、算日子、訂婚,娶親,

2、婚禮流程。

(1)迎親

古代結婚的時候,男方需要在媒人的帶領下,抬著花轎前往女方家中迎娶新娘。

(2)拜堂

新郎將新娘迎親到家後,在一個良辰吉時舉行拜堂儀式。主要是三拜,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對拜。意思就是得到上天的保佑,得到祖先的庇佑,得到父母的祝福。

(3)宴席

古人的婚宴也比較講究,也有一些宗教儀式。比如婚宴之前需要祭祖,祭祖完畢之後,才開始正式的婚禮宴席。古代婚宴上常見的有八種食物,比如棗子,花生,雞蛋,蒸糕,紅燒肉,豬肺,豬脊骨,鯽魚。

(4)鬧洞房

古代的鬧洞房跟現在有一些區別,大體鬧洞房環節是:一坐床、二入賬、三戲新郎、四嬉戲說笑、五聽房(在婚房外偷聽)。古代的鬧洞房有可以分為文鬧和武鬧。文鬧就是言語挑逗,嬉戲新娘新郎;武鬧就是需要動手了,比如打女婿,調戲新娘等動作。

(5)入洞房

鬧完洞房後,就是入洞房,這個時間就是屬於新婚夫妻的時間了。夫妻在房間內先要飲“合歡酒”,然後剪下一縷頭發,套在一起,意為“結發”。經過一些禮儀後,就可以正式的夫妻生活了。

結語:

古代的婚嫁是非常講究的,不過也是有特定流程。因此通過上面的介紹,相信對古代婚禮有一定的了解,對想要舉辦古式婚禮的新人們有所幫助。

『肆』 中國古代婚禮習俗

前段時間堂妹結婚,我被選為送親人員之一,和眾親友一起送堂妹到男方家裡。因為男方家距離比較遠,一路顛簸很久才到。但到後心情不是很愉快,感覺到對方好像是不夠熱情的。結婚典禮上也沒讓女方家人參加,只是典禮過後才來招呼我們。這讓我感覺到兩地結婚習俗的差距!因此小編想了解下中國古代的婚禮習俗是什麼樣的。

1、花轎:花轎成為傳統婚禮的核心部分是從南宋開始的。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種。又有龍轎、鳳轎之分。轎身紅幔翠蓋,上面插龍鳳呈祥,四角掛著絲穗,有錢人家娶親為五乘轎,花轎三乘,娶親去的路上迎親太太坐一乘,其餘二乘由壓轎男童坐,迎回時新娘、迎親、送親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藍(或綠)轎,用藍呢子圍蓋,上面插銅頂,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2、旗鑼傘扇:在迎親隊伍之中,花轎之前。令整個迎親儀式熱鬧、壯觀。

3、鞭炮:迎親禮車在行列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表示慶賀。

4、火盆:放置於大門口的一盆火,讓新娘跨過去,寓意婚後的日子紅紅火火。

5、蓋頭:古時新娘身著鳳冠霞帔的同時都用紅布蓋頭,以遮羞避邪,紅色取吉祥之意。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

6、秤桿:入洞房後,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的紅蓋頭,取意「稱心如意」。

7、馬鞍:鞍」「安」同聲,取其「平安」長久之意。多放於入洞房洞房門檻上,讓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馬鞍,一世保平安。當新娘前腳邁入門檻,後腳抬起還沒有落下的時候,需要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福人」把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馬不配雙鞍」的意思。

天地桌:多放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鏡子、算盤、秤稱「六證」。意為「六證」可知家裡糧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壞、容貌怎樣、賬目清否、東西輕重等。民間講只有「三媒六證」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等到吉時,舉行結婚典禮,俗稱「拜天地」,由司儀主持。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最後夫妻交拜。

8、花燭:在婚禮中使用大紅色的成對蠟燭,點燃於廳堂及洞房之內。因其上多有金銀龍鳳彩飾,故稱「花燭」。

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地風俗習慣不同,也形成的很大差異性,小編看過古代的結婚習俗流程後感覺到很傳統很講究。這就是傳統文化中魅力之處。

『伍』 你知道古代婚嫁需要哪些步驟嗎

古時候議親,依據禮法要通過六個流程,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最先要有男方請的媒人到女方家問能不能議親,允許了,女方匯報女人名字,男方回家占卦,獲得吉兆,告之女家,並送聘金,承諾日期,新郎官婚娶新娘子進門。僅有通過這種流程,保證「明媒正娶」,婚姻生活才算是合理合法的。若是談戀愛結親,就沒有納采、問名、納吉等流程,就無需請媒人,即使請了,也是過後彌補,避而遠之數。不請媒人,不按婚儀程序流程走,就為禮法和社會輿論所不可。

三書六禮是古時候中國的傳統式婚姻生活風俗習慣禮儀知識,在其中六禮指從議婚至結婚全過程中的六種禮數。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通過此「六禮」,婚姻生活便宣布創立。翟家為加雙花披紅作交文,御輪三周,先歸。新娘子由其哥哥等用錦衾裹抱至轎內。轎起,女家家屬數人伴送,稱「迎親」,新郎官在家裡迎侯。六禮都進行才可以說成結成夫婦了。想不到古時候結個婚居然有這么多流程,來看那時候完婚也不是哪些容易的事啊。

『陸』 古人結婚的流程是怎樣的也要塞紅包嗎

西周社會,私有經濟更加發展,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制定的繁雜的禮制,對婚姻成立嚴格限定了條件:

1、同姓不婚。周禮對「同姓不婚」規定的非常嚴格,「雖百世而婚姻不得通」《禮記·大傳》。

2、規定成婚年齡。周禮規定,男子二十行冠禮,30歲成家,女子15歲行笄禮,二十而嫁。

3、六禮。《禮記·儀禮》規定:婚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發展歷程

1、六禮形成於西周,另外,三從四德也發端於周禮。三從,就是女子在家服從父兄,出嫁後服從丈夫,丈夫死了要服從兒子。四德,就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要求女子在德的方面遵守孝娣忠信,關鍵是「忠」和「順」;言要「恭」「和」,不能亂說;容應「婉娩」,不可輕佻;功就是要求善操紡績、縫紉、刺綉等「女功」。

2、中國封建社會實行聘娶制方式強迫包辦婚姻制度,秦律、漢律、唐律、明律中都明確了婚姻的程序,婚姻的成立和解除都要經過官府的批准,雖幾經變遷,但基本沒有脫離六禮的范圍。

中國古代結婚流程如下:

1、納采:這是婚禮的第一項,即婚議階段。男家相中某女為議婚對象,即請媒人到女家說親,並請媒人「贄雁」為拜見之禮。說明來意,徵求女方家長的意見。為什麼送雁為禮呢?因為大雁是侯鳥,守時守信用,而且大雁忠貞不二,喪偶後都獨身。以雁為禮,象徵男女雙方陰陽和順。六禮中,除了納征外,其他禮節都以雁為贄見之禮,後來,雁越來越難得,於是以鵝、鴨、雞三禽代替。

結語

六禮程序繁瑣,一般百姓沒有時間也沒有財力承擔,所以只有貴族官員才嚴格遵守。但現在民間風俗也以此為參考,把一些程序合並,1、2項就可以一次完成,3、4也可以合並,到現在民間的婚禮還可看到西周時期六禮的影響。

『柒』 古代婚禮的流程

古代婚禮的流程

古代婚禮的流程,隨著中國風的盛行,西式婚禮不再是唯一的選擇,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舉辦傳統的中式復古婚禮,大紅嫁衣,鳳冠蓋頭,滿滿的中國味,對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是一種很好的繼承延續,今天分享古代婚禮的流程。

古代婚禮的流程1

一、古代大婚3個主要階段

1、婚前禮:即「訂婚」;

2、正婚禮:即「結婚」或「成婚」的禮儀,就是夫妻結合的意思 ;

3、婚後禮,是「成妻」、「成婦」或「成婿」之禮,這表示了男女結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國傳統的結婚習俗里,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主要程序,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禮。

二、古代婚禮流程

1、亮轎:花轎停在新郎家門口,向四鄰昭示。

2、發轎:新郎來到新娘家,迎娶新娘上轎。

3、起轎:轎夫起轎,兩面開道鑼鼓喧天,前往新郎家。

4、中途顛轎:意在擋煞。

5、新娘下轎:地鋪紅氈,新娘鞋不能沾地。

6、三箭定乾坤:射天,祈求上天的祝福;射地,代表天長地久;射向遠方,祝願未來的生活美滿幸福。

7、過火盆:象徵日子紅紅火火。

8、跨馬鞍:馬鞍上放蘋果,寓意平平安安。

9、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

10、掀蓋頭:用秤桿挑下新娘的蓋頭。

11、喝交杯酒:象徵一對新人自此合二為一。

12、敬茶改口:改稱對方父母為「爹娘」。

13、進入洞房:上棗和栗子,寓意「早立子」。

三、古代婚禮必備物品

1、花轎:分四人抬、八人抬二種,又有龍轎、鳳轎之分。轎身紅幔翠蓋,上面插龍鳳呈祥,四角掛著絲穗。

2、旗鑼傘扇:在迎親隊伍之中,花轎之前。令整個迎親儀式熱鬧、壯觀。

3、鞭炮:迎親禮車在行列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表示慶賀。

4、鳳冠霞帔:嫁女的人家無論貧富對嫁衣都十分講究,內穿紅襖,足蹬綉履,腰系流蘇飄帶,下著一條綉花彩裙,頭戴用絨球、明珠、玉石絲墜等裝飾物連綴編織成的「鳳冠」,再往肩上披一條綉有各種吉祥圖紋的錦緞「霞帔」。

5、蓋頭:古時新娘身著鳳冠霞帔的同時都用紅布蓋頭,以遮羞避邪,紅色取吉祥之意。這塊蓋頭要入洞房時由新郎揭開。

6、馬鞍:「鞍」「安」同聲,取其「平安」長久之意。多放於入洞房洞房門檻上,讓新娘跨,表示新娘跨馬鞍,一世保平安。

7、火盆:放置於大門口的一盆火,讓新娘跨過去,寓意婚後的日子紅紅火火。

8、花燭:在婚禮中使用大紅色的成對蠟燭,點燃於廳堂及洞房之內。因其上多有金銀龍鳳彩飾,故稱「花燭」。

9、秤桿:入洞房後,新郎用秤桿挑去新娘的紅蓋頭,取意「稱心如意」。

古代婚禮的流程2

一、古裝婚禮策劃流程

1、迎娶

新郎迎親的車隊要為雙數,比較吉利,新郎必須騎著馬,帶著花轎去迎接新娘,可選擇4到8個轎夫抬。

2、路途

在迎親隊伍出發的時候,應打鞭炮,表示喜慶,然後再敲鑼打鼓的的前往女方家中,女方家中需有男孩或女孩端茶等候,新郎需要給這孩子紅包,方可進入女方家中。

3、討喜

新郎進入女方家裡以後,不能馬上見新娘,必須要伴娘紅包或者回答對問題,方可進入新娘的閨房。

4、拜別

新郎新娘必須在新娘家中祭祖,新娘還有對目前磕頭拜別,父親則把新娘的蓋頭蓋上,然後新郎對新娘的父母行禮過後就可以將新娘領走了。

5、上花轎

新娘在上花轎額時候需要踩著米袋,表示洗去所有的晦氣,等到花轎准備出發的時候,新娘的父母需把一碗清水和一把白米灑在花轎後面,表示女兒已出嫁,等到花轎到男方家中時,也要放氣鞭炮。

6、新娘下花轎

新娘下花轎時需要由男方家的一個小孩送一個橘子給新娘,新娘在摸過橘子之後,要給小孩紅包作為回禮,橘子當天不能吃,需等到第二天。新娘親自將橘子撥開,才可以食用。

7、牽新娘

新郎新娘必須跨火盆,踩過米袋進才能大廳,不可以踩門檻,然後進行三拜九叩,送入洞房。

8、喜宴

菜式不受限制,吃完飯以後,需要進行送客。

二、如何打造一場完美中式古裝婚禮

1、安床

在婚禮前數天,選一良辰吉日,將新人的新床擺放到心房裡,將被褥,床單鋪好,再鋪上龍鳳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紅棗、桂圓、蓮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貴子。抬床的人、鋪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齊全、婚姻和睦、兒女成雙,自然是希望這樣的人能給新人帶來好運。

2、鬧洞房

舊時規定,新郎的同輩兄弟可以鬧新房,老人們認為「新人不鬧不發,越鬧越發」,並能為新人驅邪避凶,婚後如意吉祥。

3、嫁妝

嫁妝是女方家裡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財富的象徵。嫁妝最遲在婚禮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妝除了衣服飾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徵好兆頭的東西,如:剪刀,寓意胡蝶雙飛;痰盂,又稱子孫桶;花瓶,寓意花開富貴;鞋,寓意白頭偕老;尺,寓意良田萬頃等等。當然各地的風俗和講究都不一樣。

4、上頭

上頭是男女雙方都要進行的婚前儀式。也是擇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頭婆梳頭,一面梳,一面要大聲說: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發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地,四梳梳到四條銀筍盡標齊。

5、撐紅傘

迎親的當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攙扶中娘家門,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或伴娘在新娘頭頂撐開一把紅傘,意為「開枝散葉」,並向天空及傘頂撒米。

6、新人著裝

新郎可以穿長袍,新娘披戴鳳冠霞帔。鳳冠是飾有銀質或其他質地的鳳凰模型,霞帔則是紅色的披肩,一般來說,新娘穿紅綢襖褲,綉花鞋,上綉鴛鴦、梅花、蓮花等吉祥圖案。

三、古典婚禮服裝

1、秀禾服

秀禾服其實又稱龍鳳褂,起初是源自滿洲,而且有兩大樣式的,一種是直衣擺的,一種是水波式樣的衣擺。但不管是哪一種,都給人大氣富貴、婉約典雅之感。如果新娘選擇了端莊喜慶的秀禾服,新郎應穿中山裝改良的上衣,上面的'暗花和刺綉也要與新娘的服裝相搭配。

2、旗袍

在民國時期,它可以女性國服,當然在現代人眼中,它依然是美麗動人的國粹精品。因為它最能體現出新娘的嫵媚動人風姿。如果新娘選擇了旗袍,新郎的禮服可以選擇中山裝或者黑色的西裝。

3、鳳冠霞帔

它可以稱之為古裝嫁衣中的經典嫁衣。在古代,它是女子的一種身份象徵,非常高貴莊重。依照我國古典婚禮文化來說,新娘穿鳳冠霞帔,新郎是要穿狀元服。

古代婚禮的流程3

一、說媒

在古代,如果你看上了哪家姑娘,不會和現代一樣自己上門去追求,而是找一個經驗豐富的媒婆為你去姑娘家說媒,如果姑娘也對你有好感就會對父母說:「終身大事全憑父母做主」,而如果姑娘對男方不是很滿意則會對父母說:「還想再給父母盡兩年孝」。

二、提親定親

經過說媒階段,如果姑娘比較滿意男方,和男方對上了眼,那麼這時候男方就要准備上門提親。了解雙方的家庭狀況、個人性格等等信息,如果都沒問題了就將親事定下來,反之就不會繼續下面的步驟。

三、三書六禮

雙方都比較滿意的情況下,男方就要開始准備三書六禮,其中的三書指的是:聘書(訂親的證明,在六禮中納吉的時候交給女方),禮書(相當於現在的彩禮清單),迎書(相當於現在的結婚證,證明姑娘已經嫁給男方)。

六禮則是指納采(男方要送將近30中禮物給女方)、問名(將男女的年庚八字進行匹配)、納吉(將庚貼於神前請示)、納征(彩禮和嫁妝)、請期(確定結婚吉日)、親迎(接親)。

四、成親

完成以上步驟之後,只要再完成最後一步,兩個人就可以算是正式的夫妻了。男方將女方接親至家中拜堂成親,主要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這樣就算禮成了。新娘送入洞房中等候,而新郎則是陪賓客喝晚宴。直到晚宴結束,新郎就會和新娘入洞房,傳宗接代了。

『捌』 古代結婚流程

古代結婚流程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迎親,一共分這六大步驟。
第一步:納彩
甭管你怎麼認識這個姑娘的,比如小編小編看上這姑娘了,小編求小編爸小編媽去給小編提親,還是你爸你媽知道了,有這么一個姑娘還沒出閣,想去提親,都得找這個大媒,就這個媒婆。在古代時候這個媒婆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結不起婚最大的原因就是請不起媒婆,在中國古代都是男方到女方家去提親,很少很少幾乎沒有說女方到男方家提親的,這個基本是搶親,除非是一個女土匪或者是一個女流氓,所以這個媒婆就來了。但是這個媒婆不能空手來,她得帶點禮品,但這個禮品不是很貴重,像今天一樣,你第一次去老丈母娘老丈人家,帶兩瓶酒帶兩條煙就差不多了,你不能把房票帶去吧,你給老丈人一台賓士車,小編承認有土豪,但是這樣的人太少了,所以這個媒婆就來了。納彩就把男方家裡的情況介紹一下,比如他爸是干什麼的是為官的,還為宦的,還是為禍的。這個男的情況介紹一下,大概是一個什麼情況,念過書,沒念過書,是經商的。

第二部:問名
如果對方的老爺子和這個老太太還行,就到了下一步問名,就是把你們姑娘生辰八字給媒婆,媒婆得對對八字。這個古人都比較迷信。你得把女方的生辰八字和男方的生辰八字對一下,如果行再結婚。

第三步:納吉
得到了女方的生辰八字,那男方的生辰八字就很容易拿到了,所以找一個會看事的人。什麼叫會看事的人,在小編印象里就跟諸葛亮差不多,懂周易懂八卦什麼奇門遁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能看個風水,就這么一個人,這個能看事的人呢,十有八九就說你們倆姻緣合適,因為這個人畢竟收了你的錢,而且呢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樁婚,小編理解的就是白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雞猴不到頭,小編就知道這點膚淺的東西。

第四步:納征
老頭只要一點頭,那就第四步了,納征。納征就是下聘禮,男方家就根據男方家自身的這個條件,比如說這家裡特有錢,就綾羅綢緞,金銀財寶,豬牛羊家畜,然後是加上生活用品等等,送到女方家。這個時候呢也得是媒婆干,但是呢男方家還要派一個人,這個人叫大寮,就相當於咱們現在婚禮的主持,就是什麼事都張羅的人叫大寮,所以他和媒婆一起去送聘禮,回來的時候不能空手回來,要拿兩樣東西,第一樣東西呢就做衣服的尺寸,因為要給新娘做衣服,你得有尺寸。第二個呢得拿到新娘的小日子,就是新娘哪天來大姨媽也很重要。

第五步:請期
第四步完成,這個事基本就定了。那第五步呢就是請期。男方家會找人選幾個特別吉利的日子給女方家送去,多找幾個不能找一兩個,為什麼?如果你只找一個給女方家送去了,這個日子是女方她爸的爸的忌日,你說今天能結婚嗎?肯定不行,所以多找幾個吉日。

第六步:迎親
那最後一步就是迎親了,娶親當天新郎穿著高頭大馬,然後媒婆和大寮還有迎親的人坐著車,然後敲鑼打鼓帶著八抬大轎到新娘家去迎接新娘,再把她接回來,然後大家再回來拜天地,然後吃吃喝喝送入洞房,這個婚禮就結束了。

『玖』 中國古代結婚的步驟

中國古代婚禮,完整的婚禮習俗在古代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禮。但是明清以後,山西各地完整的六禮已經不復存在,如大量地方誌中所載的,「婚禮各處不同,大約六禮之中,僅存其四:問名、納采、請期、親迎而已,亦有不親迎者。」
舊時結婚儀禮,從古代「六禮」(一納采、二問名、三納吉、四納征、五請期、六迎親)演變而來。
提親
男女婚姻大事,依父母之命,經媒人撮合,認為門當戶對,互換「庚貼」(年齡、生辰八字)壓於灶君神像前凈茶杯底,以測神意。如三日內家中無碗盞敲碎、飯菜餿氣、家人吵嘴、貓狗不安等「異常」情況,則請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無相尅。舊時有人迷信所謂六年大沖、三年小沖;男婚年齡逢雙,女子十九不嫁;謂雞狗(雞犬不和)、龍虎(龍虎相鬥)、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難相配,待認為周全後始議親。
定親
定親前議親,議親始議「小禮」,在買賣婚姻年代均討價還價。一般「四洋紅」或「六洋紅」(綢緞衣料四至六件),金戒子兩只、金耳環一副;聘禮,小禮三十六,中禮六十四,大禮一百廿(銀圓);食品,個數「六十四」,即包頭64對、油包64隻、麻餅64隻等,尚有老酒2擔至8擔不等,故生囡有「老酒甏」之稱。定親後,男方將上述禮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女方回禮多為金團、油包及閨女自做的綉品。定親憑證,男方送「過書」,俗稱「紅綠書紙」(紙張兩層外紅內綠),女方送「回貼」認可,俗稱「文定」。故舊時夫妻吵嘴,妻子常說我是有「紅綠書紙」的,以此抑制丈夫。繼「文定」後擇吉迎娶,由擇日店揀「好日」的日子。親友送禮,婚禮多是現金,或喜幛、喜軸,並書以「百年好合,五世其昌」、「天作之合」等。送嫁禮多為綉花或綢緞被面、被頭或日用器物,亦有送紅棗、花生、桂圓、蓮子,寓「早生貴子」意。舊時有媒人首次進門不能喝茶的習俗,謂「媒不飲茶」,說喝了茶要沖淡婚事。又稱媒人為「媒百櫥」,媒成能吃上「百餐」,要酬以「謝媒酒」,但婚後如夫妻不和或婆媳不睦,媒人有調解責任。
成親
請吃酒迎親日子叫「好日」。俗諺「請吃酒,掗拜生」,好日前新郎拿著紅紙「知單」請長輩親友吃喜酒(好日酒),長輩要在自己姓名下寫上個「知」字。好日前有待郎、待嫁習俗,雙方父母親請子、女吃包子、蚶子、肘子、栗子、蓮子,討「五子登科」彩頭。好日前三五天,男方送女方「轎前擔」,一般為鵝2隻、肉l方、魚2尾等。看嫁資男方去女方搬嫁資(嫁妝),女方置嫁資於廳堂,讓人觀看,稱「看嫁資」。器物披掛紅色綵線,衣服等薰以檀香,箱底放數枚銀元,俗稱「壓箱錢」。嫁資搬到男方,亦陳列於廳堂供人觀看,亦叫「看嫁資」。由阿婆取女方鑰匙包,取鑰開箱,俗稱「掏箱」。安床伴郎迎親先一日,男方要「安床」,由一位「全福」婦女,取24雙筷子系扎紅線,安放新郎席子下,稱「安床」。婚前一至三天夜裡,由一個父母雙全的小儇(男孩)伴新郎同睡,睡於床的里邊,稱「伴郎」。晚上要給這個小儇吃包子、花生、雞蛋,寓「包生兒子」意,待「好日」那天早晨離開時,要給紅包,俗稱「挈出尿瓶」。享先好日先一二天,男家向貰器店貰得花轎和婚禮器物,掛燈結綵,以上等筵席款待賀客,稱「細便飯」。好日五更時辰,男家以全副豬羊或五牲福禮及果品,在廳堂供祭「天地君親師」,俗稱「享先」。早餐興吃「享先湯果」。坐花轎寧波閨女出嫁均坐花轎。傳說南宋小康王(高宗)逃難至明州,金兵追急,賴一女子相救得脫,後找恩女不得,詔明州女子出嫁可享半副鑾駕待遇,鳳冠霞披,並坐花轎。花轎,俗稱「大紅花轎」,有四人抬、八人抬之分。20年代寧波美球針織廠趙姓廠主的兒子成親,特約貰器店製作一頂上等花轎,精工細鏤吉慶故事人物300餘個,名「美球轎」,貰器店化本錢5000元,趙家首次貰用付費500元。這頂八人抬花轎,抬轎者穿一色特製的緞子馬褂,炫耀一時。坐花轎尚含有明媒正娶、原配夫人之意,女子一生只能坐一次。故夫妻吵嘴,妻子帶在嘴邊一句話:我是大紅花轎抬進門的,又不是走上門的,以此來炫耀高貴。迎親日,花轎出門,以凈茶、四色糕點供「轎神」。放銃、放炮仗,大紅燈籠開路,沿途吹吹打打。新郎不到岳父家迎親,以喜娘(送娘)為使者,持名貼前往。開面女家喜娘用五色棉紗線為新娘家絞去臉上汗毛,俗稱「開面」(含有現在美容意),客人興吃「開面湯果」。花轎臨門,女家放炮仗迎轎,旋即虛掩大門「攔轎門」,待塞入紅包後始開。花轎停放須轎門朝外,女家有人燃著紅燭、持著鏡子,向轎內照一下,謂驅逐匿藏轎內的冤鬼,稱「搜轎」。女家中午為正席酒,俗稱「開面酒」,亦叫「起嫁酒」。上轎新娘上轎前,經男方喜娘三次催妝,佯作不願出嫁,懶於梳妝(當然也有封建婚姻確實不願者),而後坐娘腿上,娘為女兒喂上轎飯,寓意不要忘記哺育之恩。較異習俗有三:其一,「哭上轎」。女兒上轎,母親哭送,哭詞多為祝頌、叮囑話,有:「囡啊囡,儂抬得去呵,烘烘響啊!儂獨自去呵,領一潮來啊!」「儂敬重公婆敬重福,敬重丈夫有飯吃」等,新娘動了感情含淚惜別。其二,「抱上轎」。新娘由兄長抱上轎,進轎坐定後,臀部不可隨便移動,寓平安穩當意。其三,「倒火熜灰」。新娘座下放一隻焚著炭火、香料的火熜,花轎的後轎杠上擱系一條席子,俗稱「轎內火熜,轎後席子」。起轎時,女家放炮仗,並用茶葉、米粒撒轎頂。新娘兄弟隨轎行,謂之「送轎」。城區抬花轎要繞至千歲坊或三法卿(地名)等處,以討「千歲」、「三發」彩頭。兄弟送至中途即回,且要包點火熜灰回來,並從火種中點燃香或香煙,返家置於火缸,俗稱「倒火熜灰」,亦稱「接火種」。拜堂花轎進門,男家奏樂放炮仗迎轎。停轎後卸轎門,由一名五六歲盛妝幼女(俗稱「出轎小娘」)迎新娘出轎,用手微拉新娘衣袖三下,始出轎。新娘出轎門先跨過一隻朱紅漆的木製「馬鞍子」,步紅氈,由喜娘相扶站在喜堂右側位置。是時,新郎聞轎進門,即佯躲別處,由捧花燭小儇請(找)回,站左側。喜堂布置與各地相同,拜堂儀式則稍異,有主香公公,多由新郎祖父或祖伯叔擔任。主香者和新郎、新娘皆遵贊禮聲動作。贊禮者喊:行廟見禮,奏樂!(樂起)主祝者詣香案前跪,皆跪!上香,二上香,三上香!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贊禮者接著贊唱:升,平身,復位!跪,皆脆!接唱:升,拜!升,拜!升,拜!又唱:跪,皆脆,讀祝章!由一個十三四歲小儇跪在右側拜佛凳上讀畢(事先念熟,不可讀錯)。贊禮者又唱:升,拜!升,拜!升,拜!整個過程總稱為「三跪,九叩首,六升拜」。最後贊禮者唱:禮畢,退班,送入洞房!其間,新郎、新娘在拜堂時,有搶前頭跪習俗,謂誰跪在前面,以後就可管住後者,致鬧出邊拜邊踢墊子,新郎拂袖而起拒拜的笑話。
繁縟的拜堂儀式畢,由兩個小儇捧龍鳳花燭導行,新郎執綵球綢帶引新娘進入洞房。腳須踏在麻袋上行走,一般為5隻,也有10隻麻袋,走過一隻,喜娘等又遞傳於前接鋪於道,意謂「傳宗接代」、「五代見面」。入洞房後,按男左女右坐床沿,稱「坐床」,由一名福壽雙全婦人用秤桿微叩一下新娘頭部,而後挑去「蓋頭篷」,意示「稱心如意」,謂「請方巾」。新郎稍坐即出,新娘換妝,客人吃「換妝湯果」。而後,新郎、新娘行「拜見禮」,論親疏、輩份依序跪拜見面,稱「見大小」。拜時起樂,堂上擺大座兩把,受拜者夫婦同坐,如一個已故,則亦按男左女右就坐,另一把空著。拜畢賜紅包給新娘,俗稱「見面錢」。公婆可不掏紅包,謂「媳婦自家人」。新娘與同輩見面則作揖,若小輩拜見時,新娘亦給「見面錢」。之後,舉行「待筵」,新娘坐首席,由4名女子陪宴勸食,新娘多不真吃。筵畢,喜娘陪新娘至廚房行「親割禮」,有撈粉絲、摸泥鰍等習俗,謂之上廚。賀郎酒拜堂晚上,男家為好日正席酒,叫「賀郎酒」,新娘須逐桌逐位為長輩和客人斟酒,酒要斟滿又不可淌出。酒飲狀元紅,菜多鴛鴦名,樂奏百鳥朝鳳、龍鳳呈祥。席間,新娘在上熱菜(換湯)時,喜娘喊:新娘子換湯(換妝)作揖啦!宴後,喜家請有福有德的座客兩人至洞房,向新郎、新娘行「三酌易飲」禮,每進一次酒(新人只啜一口)相互交換下酒杯。主賀者須邊唱賀郎詞,戲謔、祥和兼有,諸如:第一杯酒賀新郎,有啥閑話被裡講,恐怕人家要聽房。第二杯酒賀新郎,房裡事體暗商量,謹防別人要來張(看)。第三杯酒賀新郎,祝願夫妻同到老,早生貴子狀元郎。是夜,有吵新房習俗,諺雲:「三日無大小」。成親那天新娘不多與客人說話,吵房時先逗新娘開口,看其衣裳紐扣,五顆紐扣說是「五子登科」,看其腳髁頭,說是看老壽星。鬧至午夜始散。新郎隨出送客,喜娘始鋪被褥,新娘即賞以紅包,喜娘嫌不足則佯立不走,待增加後才出。新娘關房門,新人共吃「床頭果」。新郎上床,新娘「坐花燭」,花燭不可吹滅,燭盡方可上床。尚有在白天做好手腳,夜裡撬門跳窗進新房挪走新郎衣裳,吵房成功,新人要罰出糖果、香煙錢。
成親後
回門成親次日起床,須由新郎開房門。是日,男方備轎請阿舅,阿舅受茶點三道後,退至阿妹新房歇息。午宴,請阿舅坐首席,稱「會親酒」,忌用毛蟹(娘舅謔稱毛蟹)。宴後,用便轎接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稱「回門」。隨轎送「望娘盤」一擔。岳父母家宴請「生頭女婿」,忌用冰糖甲魚。宴畢返回,新娘一出轎門,賓客中愛鬧者預先以二三十條長凳從轎前鋪接至新房門,架成「仙橋」,要新郎攙扶新娘從「橋上」過,客人歡笑催促,若步履穩健,則在新房門前「橋頭」凳上再疊長凳一條,並遞上一隻油包,要新娘口咬油包走過,美其名曰「鯉魚跳龍門」。第三日,「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新娘下廚,煮糖面分贈四鄰。滿月盤新婚彌月,岳父母家遣人送禮品一擔,謂「滿月盤」。又送禮券若干,金額不等,供婿家酬謝襄辦婚事人員,俗謂「花笑票」。舊時貧富懸殊,以上所述系富庶和中等人家。至於貧窮人家則用硬紙板剪個雙喜字,貼上金紙,牆上一掛,一對花燭,一頂蹩腳花轎,便拜堂成親。入民國後,繁褥婚俗漸變。五四運動後,知識青年中始有文明結婚。l936年鄞縣縣政府頒布《鄞縣新生活集團結婚規則》,但未能推行。結婚中迷信和繁褥習俗有所改變,但仍興新娘坐花轎、結婚拜天地。新中國成立後,《婚姻法》作保障,男女婚姻自由,婚禮從簡,吃些糖果,或辦酒數席,家人親友歡聚慶賀。80年代,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興起迎親坐轎車,索高聘禮,大操大辦酒席,講排場、比闊氣之風重新滋長。有些農村舊式婚俗,有所抬頭。婚事新辦、婚事簡辦亟須大力提倡。

『拾』 古代結婚的流程

古代婚姻是要經過六禮才能結婚的,古人對婚姻是非常重視的,必須經歷六禮之後才能結婚,所以六禮是必須要走的程序,而不會像現在人一樣為了利益或者是為了彩禮金錢而結婚,而結婚流程這要比現代人繁瑣。。

第一納彩
在中國民間的婚姻中,媒人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中國禮俗一再強調「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的所謂緣分。男女雙方必須要經過媒人說合才能夠結成連理。在搓合成功一對男女後,媒人可接到一些錢財,這筆錢財被稱之為謝媒禮。

這筆錢一般由男方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則由女方支付,在成親的前一天,連同送媒人的雞、鴨、肘子、鞋襪、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導接親,稱之為圓媒或啟媒、發媒,謝媒禮的錢數由主家的經濟狀況決定,而且必須用紅紙封好,稱為紅包。

第二問名
在經媒人說合之後,男方一般會提出看一看,這種在媒人的帶領下到女方家裡作初次訪問的活動,就稱之為相親,也稱問名,相親的日子由男方提出,由媒人決定時間並通知男女雙方,雙方都應做好准備。男方要帶一些禮物,禮不在多,表表心意而已,若能因此打動對方父母的心當然就更好了。作為主角的男女二人都應盡力收拾打扮得得體漂亮,以獲取對方的青睞。中國是一個含蓄的民族,這種事當然不會明明白白地說出來,全靠男方和媒婆察言觀色。當然,女方也可能會去男方家「拜訪」,這在有的地方叫做「看當」。若女方父母不願意接受款待,執意告辭,表明這門婚事難以告成。

如果女方父母要款待男方,這說明男方已得到了女方家裡的同意。若遲遲不備飯菜且任由男方告辭出門,則說明這門婚事即將告吹。

第三納吉
在中國的傳統觀念中,選擇結婚的日子也是十分講究的,人們認為結婚日子的選擇關繫到男女雙方以後的幸福。這個選擇良辰吉日的活動就叫「擇期」,或叫「納吉」。擇期的任務一般由星相學者或算命先生完成,文化水平高的家長當然也可以自己看「皇歷」或自己推算決定。婚期決定後,雙方父母就可以發出請柬,邀請親朋好友來參加婚禮

第四納征
相親之後就可履行一定的結婚程序,這個過程稱為「過禮」也稱為納征。過禮」在婚禮中是一件大事,婚事的主動者,應向對方送一筆厚禮。各地風俗不同,所送之禮也有差異。有的地方要求禮物至少要包括豬肘子一個,酒兩瓶,雞鴨各一隻,給對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襪各一雙,包封一個,給姑娘給姑娘一些什麼訂婚之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雙方分別協商好,不能由男方給多少算多少。

第五請期
在經過「過禮」後,男女雙方可議定結婚的日子,請期為婚姻六禮之一,俗稱送日頭、提日。這是男方擇日,用紅箋書寫男女生庚、迎娶時日時辰,這叫做請期禮書,由媒妁攜同禮書禮炮禮燭送往女家,經女家復書表示同意,然後女家再以禮餅分贈親朋。

第六親迎親迎古時候中上人家都是新郎親自前往女家迎娶新婦;中下人家則略之,僅由媒妁代往迎娶。
迎娶之際新郎偕同媒人到女家迎娶,陪同的親朋大都是六人或八人。如果是七人則車未到女家門前時,先請一人下車步行,喜車再開到女家大門前。到達女家新娘先拜祖宗,再叩別雙親,於擇定的時辰隨新郎從西階步出,由年高多福的好命人扶持上花轎(或喜車)。迎娶到男家廳堂,新郎新娘一齊拜天地祖先,而後行交拜禮。交拜後送入洞房並坐於案前,點燃花燭飲合巹酒至此才禮成。

迎娶方式有單頂娶、雙頂娶兩種。單頂娶即新郎在家不親迎,而由媒人領新娘轎單頂至女家迎娶。雙頂娶即男家備子婿轎、新娘轎雙頂,新郎同至女家親迎。 新婦婚衣出婚當天新婦內穿白布短衫白布裙(此套衫裙須保存一生,「張穿」時再穿之),腹掛肚裙,裙內裝放鉛錢(鉛緣音同,娶意姻緣)、烏糖、五穀、豬心(取意夫婦同心)等十二種物件。

別雙親,於擇定的時辰隨新郎從西階步出,由年高多福的好命人扶持上花轎(或喜車)。迎娶到男家廳堂,新郎新娘一齊拜天地祖先,而後行交拜禮。交拜後送入洞房並坐於案前,點燃花燭飲合巹酒至此才禮成。

婚姻是人與人之間最重的關系,一方面是人生歷程中最重要的轉變階段;另一方面也是人群與人群聯合的橋梁。因此,不管是以個人的立場或是社會的觀點,婚姻現象都是很重要的社會事實;(1男人最怕入錯行,女人最怕嫁錯郎。女人嫁人如同男人選擇職業,最怕選擇錯誤。
願天下夫妻都願歲月相守,清貧無患與你談笑折柳共度春風!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婚姻怎麼結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70後喪偶婚姻怎麼樣 瀏覽:98
婚姻問題如何定製 瀏覽:437
如何查連續七天健康碼 瀏覽:310
東鳳鎮和三甲鎮哪個經濟好 瀏覽:150
總會有什麼也不想的幸福時刻吧 瀏覽:556
龍山健康申明卡怎麼填 瀏覽:782
宜賓幸福家園天福屬於什麼社區 瀏覽:617
你和百度地圖有什麼故事 瀏覽:613
結婚什麼都要的女人很幸福 瀏覽:330
普惠健康保每一年保費是多少 瀏覽:599
帶愛情的成語有哪些 瀏覽:883
如何讓故事戲劇化 瀏覽:629
事業單位換崗職稱怎麼辦 瀏覽:884
如何看待老城經濟發展 瀏覽:246
幸福車行賣什麼電動車 瀏覽:429
如何把故事做成書頁 瀏覽:115
枇杷和琵琶之類的故事還有哪些 瀏覽:305
什麼婚姻家庭篇 瀏覽:991
清遠市食品健康證去哪裡辦 瀏覽:340
cf劇情故事在哪裡 瀏覽: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