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朝最美公主,經歷了三朝兩次出嫁,她有著怎樣的傳奇
這個清朝最美公主說的是愛新覺羅•阿圖,父親是皇太極,她的母親是孝庄皇後。她也是清朝最美的公主,是白富美的典型代表。但是古代女子不管是天之驕女還是普通老百姓,自己的婚姻從來都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特別是生在深宮里的女子,一般都是政治聯姻的多。
第二任丈夫色布騰過世後,阿圖就沒再嫁人了。又過了幾年,孝庄皇後身體不適,染上疾病,又想念自己的女兒。於是康熙帝就派人到巴林部落把阿圖接回到北京。最後經歷了三個朝代,兩次出嫁的阿圖,69歲的時候在北京病逝。
⑵ 同為科爾沁女子,大玉兒、海蘭珠、哲哲的命運分別如何
同為科爾沁女子,我認為她們三個的命運都不好。哲哲一生沒有得到情愛,大玉兒也是有一段感情糾葛,海蘭珠更是英年早逝。
這段歷史還要從清朝未入關說起,當時執政的仍然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而這三個女子糾纏一生的正是他的皇八子皇太極。三人均是皇太極的妃子,哲哲和大玉兒在皇太極還未登基繼位時就嫁給了他,海蘭珠則是在他登基後冊封為妃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她們都是政治聯姻的犧牲品。
海蘭珠應該是比較幸運一點的,科爾沁部落將她送給皇太極後,皇太極對她很是寵愛。兩人好像一對剛剛遁入愛河的情侶一樣,後來更是生下一子,可惜這個孩子沒多久便夭折了,海蘭珠更是英年早逝。
⑶ 孝庄太後到底有沒有下嫁多爾袞
」太後下嫁」之說,首先起因於順治五年(1648)多爾袞被封為「皇父攝政王」。這個怪異的稱呼引起了人們的各種猜測。大家認為,皇帝之母屈尊下嫁,才使多爾袞有了這種尊稱。
那麼,我們先來說說歷史上真實的孝庄文皇後。
孝庄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的第二個女兒,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二月初八日。1625年,年僅13歲的她,隨同姑母一起嫁給了後金貝勒皇太極。婚後生育了3女1男(固倫雍長公主、固倫淑哲長公主、固倫淑慧長公主和順治皇帝)。1636年,皇太極稱帝,完善後妃制度,建五宮,封其為永福宮庄妃。皇他太極死後,因是順治帝生母,被尊為聖母皇太後。即至康熙即位,又被尊為太皇太後。
孝庄文皇後天生麗質,臨事處置沉靜果斷,早在皇太極時期,就是贊襄內政的好幫手,為皇太極所倚重,因此也被稱為清朝的「興國太後」。
關於孝庄文皇後下嫁多爾袞一說,在正史中並沒有記載。最早的記載見於當時是南明魯王政權的大臣張煌言的《建夷宮詞》:……上壽筋為合巹尊,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宮昨時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
這首詞寫於順治七年(1650),以當時人記當時事,似是可信。但是,多爾袞在順治五年(1648),就已經被尊稱為「皇父攝政王」了。
後人及野史據此產生「太後下嫁」的猜測,主要有五方面的理由:
一、政治婚姻
皇太極死時,庄妃三十二歲,順治才年僅六歲。在當時,多爾袞是朝中說一不二的人物,甚至連皇帝的大印「玉璽」都被多爾袞搬到自己的睿親王府里,以代統天下。小皇帝隨時有可能被他廢掉。人們認為,孝庄文皇後出於為了保住兒子皇位的考慮,委身屈尊下嫁給了小叔子多爾袞。
二、滿族舊俗
舊時滿州有一種習俗就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也就是說,父親死了,兒子繼承父親的一切財產,同時也要續娶繼母;兄長死了,弟弟繼承兄長的一切財產,同時也要續娶嫂子。因此,當時正值盛年的孝庄文皇後與壯年的多爾袞結合,也是符合滿族老理的。
三、「皇父」稱謂
多爾袞公開以皇上父親的身份自居,稱號由「皇叔父攝政王」變為「皇父攝政王」。人們認為,這種稱謂的變化,只有皇帝的母親下嫁了,才有可能產生,是標志著孝庄文皇後與多爾袞婚姻由隱秘到公開的過程。
四、風水牆
按清早期的喪葬制度,皇後、妃嬪死後都是要與皇帝合葬的。但是,孝庄文皇後死後不但沒有與沈陽昭陵的皇太極合葬,而且被葬在了清東陵的風水牆外。人們據此猜測,是因為孝庄文皇後下嫁給了多爾袞,無顏與丈夫相見於地下;同時,又因她給皇家丟了臉面,因此把她葬在風水牆外,罰她給後世子孫看大門。
五、「太後下嫁詔」
1946年10月,近代學者劉文興在《皇父攝政王起居注》中所撰的跋中寫道,他的父親劉啟瑞在宣統元年任內閣侍讀學士,奉命收拾內閣文庫檔案時,竟然見到了順治時的「太後下嫁詔」。
也有人認為這些證據不足為信。近代清史專家孟森先生就在《太後下嫁考實》一文中,針對太後下嫁說的種種根據,逐一給予了駁斥。
首先,《建夷宮詞》的作者張煌言的身份是故明之臣,本身就對清庭懷有恨意,所作的詩句中有誹謗侮辱之詞,也是可以理解的,即所謂的「敵對者之詞不可信」。
其次,順治稱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寓有中國古代君王稱老臣為「仲父」、「尚父」之意。孝庄文皇後自己還曾認傳教士湯若望為「碼法」(滿語的父親),因此不足為憑。
再次,孝庄文皇後不去昭陵與皇太極合葬,是因為孝庄文皇後死時,皇太極已死去多年,按照古代「卑不動尊」的禮俗,她是不能因為自己,再去驚擾已封土多年的丈夫的。而且,昭陵里已合葬了孝端文皇後,第二個皇後不與丈夫合葬也是有古禮可察的。
第四,孝庄文皇後之所以葬在東陵的風水牆外。是因為,她臨終留有遺言,因與兒孫感情深厚,希望死後也能常伴在兒孫身旁。但是東陵的主陵是她的兒子順治,陵區里的其他任何一個位置,都是由順治陵衍生出來的,只能埋葬順治的後世子孫。這樣,把孝庄文皇後葬在陵區內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不合適的。因此,才葬在了東陵的風水牆外,陵號取「昭西陵」,說明她是與遠在沈陽的皇太極的昭陵是一個系統的,而不是清東陵系統中的。同時,從北京方向去祭祖,首先到的也是孝庄文皇後的「昭西陵」,這也是符合祭祖順序的.
第五,如果是名正言順的成婚大典,宮廷的起居注是應該有記載的.既然是符合滿族舊俗的,就沒有什麼可值得隱瞞的.像《清史稿·多爾袞傳》中,就對多爾袞構陷豪格,強納豪格之妻為妃作了記錄。
最後,就是那份被提到的「太後下嫁詔」。除了劉文興說他的父親劉啟瑞見過,至今,在任何文獻中都沒有人找到相關的記錄。嚴肅的史學家在記載歷史的時候,都不會以野史和傳聞為根據,而在正史里又找不記載,因此,「太後下嫁」說是不足為信的。
最後,建議樓主如果對清史感興趣,可以去看一看《正說清朝十二帝》、《正說清朝十二後》、《正說清朝十二臣》和《正說清朝十二王》這些「正說」系列的史書。裡面對清宮的各種疑案,都從史實出發,給出了詳細的解說。
⑷ 姑姑和侄女都先後嫁給了皇太極,最後這兩個女人的結局如何
自古以來皇帝的後宮就是佳麗三千,裡面也經常上演各種宮斗大戲,從中國帝王時代開始,各色女人也在歷史上扮演著各種角色。上古時期就有娥皇女英兩姐妹共侍一夫,而清朝時期也有姑姑和侄女共侍一夫。她們分別是姑姑哲哲和侄女布木布泰,她們都是來自科爾沁草原的貴族女人,雖然姑侄倆人都嫁給了那個時期的最高統治者皇太極,但是結局卻是不同,姑姑哲哲在冰冷的後宮度過了自己的一生,而侄女布木布泰母憑子貴,成為了萬人之上的掌權太後。
海蘭珠長相很美,進宮後就很得皇太極喜愛,也很快懷孕並且生了男孩,但是出生不久就夭折了,而她也因為失子之痛幾年後便去世了。布木布泰也在海蘭珠孩子夭折的時候生下了兒子順治,但是皇太極當時只顧著失子之痛的海蘭珠,並沒有關注這個剛出生的兒子,後來皇太極也在兩年後因為思念過度去世。皇太極死後,布木布泰的兒子順治登位,因為兒子還小,很多事情只能布木布泰親自處理,於是她便成了坐擁天下的太後。
⑸ 孝庄太後下嫁之謎,七大佐證,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風卷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古代有嚴肅的封建等級制度,地位較高女子嫁給地位低於其的男子,稱為下嫁,女人自然當屬皇帝的女兒最高貴,所以無論嫁於誰都屬下嫁,那麼為何曾輻助三朝的太後還會有下嫁之說呢?
孝庄太後本名為“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布木布泰蒙語意思為“從天而降的貴人”,“博爾濟吉特”是滿文譯法其在蒙語里為“孛兒只斤”,此姓氏看似平凡,實則極不尋常,在歐亞大陸建立王朝,在印度建立莫卧兒帝國的成吉思汗其本名就是“孛兒只斤·鐵木真”,而“布木布泰”也一生也頗具神奇色彩,十三入盛京,嫁給了努爾哈赤(清太祖)的兒子皇太極,也就是努爾哈赤之後的第二任君王,大清帝國的實際建立者。
皇太極為拉攏蒙古科爾沁部落先後共娶了科爾沁部落三個博爾濟吉特女子,分別是布木布泰的姑姑哲哲(皇後)、布木布泰(庄妃)布木布泰的姐姐(宸妃),其中布爾布泰是三人中最不得寵的,但最後其兒子福臨卻繼承皇位成為了皇上,民間傳言說福臨為布爾布泰同多爾袞所生,皇太極死後,多爾袞輔佐福臨當了皇上(福臨並不是最佳繼位者,也並非長子,後文將會詳細講解),金庸先生的小說中就講到兩人私通殺了皇帝,好幾部影視劇更是將孝庄太後和多爾袞這段盛京城的“傳奇愛戀”反復上演,給大眾留下了頗深的記憶。
未葬昭陵
孝庄太後死後並未下葬昭陵,清史考證,清東陵所有別葬諸後,都葬於風水牆內,而獨有孝庄太後葬於風水牆之外,且此前一直在“暫安殿”存放約40年,直到雍正年間才下葬,且雍正帝也並未親自主持,為此有人猜測,是因為孝庄太後下嫁多爾袞死後無顏面面對皇太極而不願合葬,又或者是因為其下嫁讓兒孫覺得顏面盡失不願讓其與皇太極合葬,難道真的是由於上訴兩個原因才未合葬嗎?
當然這也都是猜測,事實上不合葬之說是有文獻記載的,《清史稿》有記: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此時已是太皇太後的布木布泰已病入膏肓,臨終前對孫子康熙說‘太宗逝去安葬已久,不能因為來改動,況且我心中不舍戀你們父子,當於安葬在離你們近些的地方,我心中就無憾了’。”
關於孝庄太後不願合葬,除了下嫁之說的解釋外,有學者認為皇太極死後已有孝端太後與其合葬,況且皇太極生前起初對孝庄寵愛,但海蘭珠進宮後便只對其專寵了,也許孝庄是心有不甘後者是心有怨恨,這些我們都已無從得知。
為保護皇位,委屈下嫁?
皇太極死後,關於皇位繼承,福臨並不是最佳選擇,而是大皇子豪格肅親王,豪格27歲就憑軍功晉封到和碩肅親王同等級別,並掌工部,與多爾袞實力相當。《清史稿》有記:
“皇太極有十一個兒子:孝庄文皇後生了世祖福臨,敏惠恭和元妃科爾沁氏生第八子,懿靖大貴妃阿巴海博爾濟吉特氏生襄親王穆博果爾,元妃紐祜祿氏生洛博會,繼妃烏拉那拉氏生肅親王豪格、洛格,側妃葉赫那拉氏生承澤郡王碩賽,顏扎氏生葉布舒輔國公,此後還有鎮國公高賽與鎮國將軍韜塞二子。洛格、洛博和八皇子(宸妃所懷,早夭),都早逝,並無封號。”
由此看來皇位的人選就只剩豪格、福臨、葉布舒(17歲)、碩賽(16歲)高賽(7歲)常舒(7歲) ,無論怎樣排列,皇位的繼承都不會是福臨,世人因此認為,孝庄太後為保兒王位而選擇下嫁,事實上王位的選擇是由議政王大臣商議決定的。
《清宮稿·索尼傳》中記載:
“先帝這么多兒子,必要選其中一個,他不是不知道。到了晚上,圖賴叫來索尼,告訴他是時候定皇子了,黎明,兩黃旗大臣們商量好,聚集於大清門前,兩旗的士兵拿著弓箭,包圍了正個宮殿,到崇政殿。諸王大臣東西分兩面列坐,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勸睿親王登基稱帝,睿親王有些許猶豫,豫親王說“否則,那就立我。我名字在太祖遺詔的選擇中。”睿親王曰:“肅王也在其中,不單單是你。”豫親王又說:“那就立禮親王。”禮親王曰:如果立睿親王為王,才我國之福啊。如果不是,應立皇子。我老了,怎能勝任呢?“乃定義奉世祖即位。”
豪格與多爾袞在能力上都是絕佳的選擇,但是因為關於王位繼承豪格同多爾袞各自成為兩派而爭鋒相對,無論選誰都會造成王室血爭的局面,為此只能選擇出一個第三者,所以福臨繼位,而關於保皇位而下嫁,也不一定就是事實,《清宮懸案》一書中提到按照清初八旗制度,孝庄太後繼承皇太極的“兩黃旗”遺產,而若是她下嫁多爾袞,依禮制則不能擁有兩黃旗身份,因為攝政王妃是沒有資格擁有兩黃旗的,如此這般,那豈不是更加不能同多爾袞抗衡,多爾袞若想登上皇位可就容易多了。
論證如此種種,可得知這位歷經三朝的傾城女子絕不是平凡的池中之物,史料中的蛛絲馬跡並不足以評定其傳奇一生,這位精通權術的美貌妃子的婚姻狀況到底如何,千百年來,終究仍是一個不解之謎。
⑹ 海蘭珠嫁給皇太極後,過得幸福嗎
海蘭珠以26歲的高齡,嫁給了皇太極。婚後,寵冠六宮,十分幸福。為什麼說海蘭珠婚後十分幸福呢?
海蘭珠比妹妹布木布泰晚進宮,可是地位卻比妹妹高。
海蘭珠比妹妹大4歲。妹妹布木布泰13歲嫁給皇太極,被封為側福晉。9年後,海蘭珠嫁給了皇太極。
海蘭珠一來,就力壓妹妹布木布泰和娜木鍾、巴特瑪璪,不僅獨寵後宮,而且成為僅次於大福晉的側福晉。位居後宮第二位。皇太極登基後,海蘭珠被封為東宮宸妃,賜居「關雎宮」。
皇太極頻繁地祭奠海蘭珠,月祭、大祭、冬至祭、去世周年祭……以此來表達對海蘭珠的愛與無窮無盡的思念。
為了海蘭珠薨逝,皇太極連元旦大賀都免了「以敏惠恭和元妃喪,免朝賀,停止筵宴樂舞」。皇太極痛苦不已,他悲痛欲絕,每當想起海蘭珠都淚如雨下。
皇太極自己不宴飲,不娛樂,也禁止王公大臣宴飲。據史料記載,在海蘭珠的喪期內私自作樂的人,有數十人被罰。其中郡王阿達禮和輔國公扎哈納差點被奪去王爵和公爵;其餘人,有的被沒收家產、有的被罰銀、有的被鞭笞、有的被貫耳鼻。
從此以後,皇太極的精神和肉體,迅速萎靡不振,他沒再帶兵打仗。2年後,皇太極追隨海蘭珠而去。
在封建社會,在帝王之家,海蘭珠能得到丈夫如此的厚愛,實在是幸福不過的事情了。她是最幸福的後宮妃子。
⑺ 布木布泰十三歲就嫁給了皇太極
這個你不能以現在的眼光去看,在清早期的時候,普通人的壽命也就是40多歲,能活到60歲,那都已經是很稀少的了,而現在,人的壽命基本上能達到70到80歲,比過去的歲數翻了一番,所以說,布木布泰13歲的時候,你算算相當於現在的多少歲?而且古代人結婚那麼早,也是跟他的壽命短有關系,惡性循環了,壽命越短,越想著早早的生孩子,越早早的生孩子,對身體的損傷越大,所以說不木不泰13歲嫁給皇太極,很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