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哲學家滿腹經綸,為什麼最後大多都是單身呢
大哲學家選擇獨身有很多原因,而最主要的是觀念、性格和生活使然。對人類而言,獨身並非一件好事,當然也絕非壞事,但對已經在這條路上走完了一生的孤獨思想者來說,這樣的選擇是惟一的。柏拉圖說:「美好的觀念較美人尤為可愛。」這位居於起源地位的古希臘哲學家不僅從審美、政治、道德等層面建立起摧毀家庭和婚姻的理論,而且一直推行著他註定要失敗的偉大計劃。富於戲劇性的是,在一次熱鬧的婚席上,81歲的獨身主義鼻祖在談笑風生之際溘然長逝。
還有一些哲學家因為生活艱難和生命受到威脅而選擇了獨身。在極其短暫的生命中寫下11部哲學著作的斯賓諾莎無力維持生計,靠磨透鏡和朋友接濟勉強度日;哥白尼、伏爾泰深受教會或當局迫害,其哲學生涯是在危險的環境中度過的,盡管有勇敢的女性相伴,但婚姻對他們而言仍是奢侈的。
2. 為什麼很多哲學家不結婚
哲思之辯
歐洲歷史上的哲學家有很多終身當光棍,例如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畢達哥拉斯、芝諾、阿奎那、奧古斯丁、帕斯卡爾、笛卡爾、霍布斯、洛克、斯賓諾莎、伏爾泰、休謨、萊布尼茨、康德、叔本華、斯賓塞、克爾凱戈爾、尼采、維特根斯坦、柏格森、薩特、福柯……假如沒有這些鼎鼎大名的人物,西方哲學史還能寫下去嗎? 當然哲學家也有不選擇單身的,例如黑格爾、費希特、費爾巴哈、謝林、馬克思、詹姆斯、胡塞爾、海德格爾、雅斯貝斯、杜威、羅素……
各行各業都有選擇終生不婚的。但有人統計過,在哲學界從帕斯卡以後算起,超過一半的哲學家沒有結婚,雖然不是嚴謹的統計數據,也能看出哲學家不婚率高於其他行業。
哲學家不結婚是選擇還是無奈?是性格乖戾還是天生的冷淡?或者莫名地恐懼婚姻將帶來的後果?是珍視自己的自由,享受孤獨?或者找不到理想的伴侶?還是受到他們的前輩哲學鼻祖蘇格拉底婚姻的影響?
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婚姻作為反面案例如此深入人心。蘇格拉底說過:「無論如何人都應該結婚,娶到一個好妻子,你可以得到幸福;娶到一個壞妻子,你會成為哲學家。」蘇格拉底被老婆潑一身冷水的故事大家都應該聽說過。蘇格拉底是因為他的老婆而成為偉大的哲學家嗎?其實蘇格拉底的老婆很愛這位智者,只是脾氣有些暴躁而已。
叔本華有一句名言:只有哲學家能從婚姻中得到幸福,但哲學家是不結婚的。羅素認為愛情和婚姻的意義僅在於幸福,而幸福必須建立在自由與自願的基礎上,如果愛情最終只剩下責任,則它將讓剩下的時光都淪為徒勞。
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有責任和義務。愛情要顧及對方的感受,體諒對方,迎合對方,要包容,妥協。愛情雖然甜美,也會帶來苦澀和眼淚。愛情如此,婚姻更不用說了。從理想層面說,因怕對方變心,婚姻把相愛的兩個人綁在一起,形成道德約束。一旦生兒育女,有了愛情的結晶,雙方要共同承擔撫養孩子的責任,愛情會更加牢固。
不理想的婚姻是因方便而結婚,因身份而結婚,因物質而結婚,因一切愛情之外的原因而結婚。
大哲學家選擇獨身有很多原因,而最主要的是觀念、性格和生活使然。有些哲學家本身對愛情婚姻的觀念是扭曲的,有排斥心理,比如叔本華和尼采,他們迴避親密關系是因為心理有嚴重陰影,他們偏執、敏感而易受傷害。很多天才性格孤僻怪異,缺乏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缺少這樣的能力甚至可以看作是天才的特質。
這些是自身原因,當然還有外在原因,比如教育,女性的教育程度低,特別是在20世紀以前,以及在知識和智力上的差距。
要麼孤獨,要麼庸俗。古來聖賢皆寂寞。哲學家終日枯坐而思,他們是孤獨的。尼采說:「從童年起,我就尋求孤獨,喜歡躲在無人打擾的地方。」尼采7歲時說道只有當一個人成為自己的主人時,他才能成為世界的主人。尼采還說不是因為哲人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哲學家智力超群,和俗人很難有共同語言。他們不喜歡和普通人相處,覺得麻煩,無聊,浪費時間。估計他們把妻子當成另一個普通人。他們在生活中難以找到交談的對象,在異性中找到與他們的頭腦相匹配的同類就更難了。哲學家注重心靈,他們更看重靈魂的結合,在他們眼裡沒有精神交流的婚姻一定不算婚姻,他們是完美主義者。
哲學是超凡脫俗的,深奧難懂的。對哲學家而言,哲學思考放在人生最重要的位置,他們不看重財富、情感、地位等等。時間有限,他們花大量時間思考和鑽研,進行創作,投入感情的時間和精力就少了。思考不但令他們富足,而且快樂。
和所謂的兩個人產生的高潮相比,思考宇宙和人生所得的快感即使不是更強烈至少會更長久。柏拉圖說:「美好的觀念較美人更為可愛。」 許多哲學家,都會覺得自己已經與真理結合。他們還可以和自己相結合,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的,他可以愛上自己的另一個她。深度的思考還會轉移人的注意力,包括性慾。
哲學家們更在意自己的思想和著述,而非基因繁衍子孫
哲學家不好相處,不招世俗女性的喜歡,女人會覺得哲學家太乏味無聊。哲學家智商高,情商不見得也高。哲學家能讀懂宇宙和世界,不一定能讀懂女人。有的哲學家身體孱弱,樣貌怪異,試問有哪位女士願意與之交往?
愛情是一種感性的沖動,而哲學是一種理性的思維,兩者相沖突。愛情是現實的、感性的、經驗的;哲學是冰冷的、理性的、超驗的。哲學家把浪漫的愛情留給詩人。激情澎湃、在女人堆里打滾的是詩人。
愛情是一回事,婚姻是另一回事,婚姻意味著世俗的家庭生活,沒有人能在婚姻中獨善其身。家庭是吃喝拉撒、各種賬單、吵鬧喧囂。都說維持婚姻的秘訣,就是當自己沒有結婚。雖然這樣可以緩解矛盾,但畢竟不是一個人生活,有了子女更是不同。撫養兒女是父母必須挑起的重擔,家庭生活中的瑣事使人精力分散。婚後哲學家難免被家庭拖累,而且這是長期的事。家庭生活不但會擠兌思考寫作的時間,也會影響情緒。思考需要安靜,需要精神上的充分自由,假如老婆一天到晚在身邊叨叨,這輩子跟你真是瞎了眼了,你怎麼能專心思考。哲學家需要的是不被打擾、平和沉思的生活。
更有甚者,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連普通人都知道的道理,哲學家應該更能看清。
有些哲學家不看重性,認為性慾是較低級而應被節制的,康德甚至認為性對身體有害。一般人脫離不了動物的屬性,哲學家可以。再說現代社會不需要結婚也可以解決性需求,事實上有許多途徑,還可以搞非異性戀。對社會來講,婚姻是必要的,對個人,特別是哲學家而言,是可有可無的,繁衍後代這種任務交給俗人就好了,讓我們哲學家偷回懶,好好享受智慧的美妙。哲學家不認為人的不朽是通過基因遺傳繁衍子孫,他們自己的思想和著述才是不朽的。
哲學家對世界有獨特看法,對婚姻當然亦然。有的哲學家認為選擇不婚,是對另一半最大的負責,克爾凱戈爾就是這么想的。像克爾凱戈爾和尼采終身和女人沒有多少親密接觸的是少數,大部分不結婚的哲學家其實都有過愛情和性經歷。雖然獨身,有些還風流成性,像伏爾泰、叔本華、薩特就屬於這種類型。薩特和波伏娃彼此都認定對方是自己的精神伴侶,他們覺得結婚完全沒有必要。不接受任何宮方榮譽的薩特有許多性伴侶,還勾引朋友的老婆。《中午的黑暗》的作者柯斯勒因為薩特和他的老婆調情,而把杯子砸向他的頭,卡繆想勸架,也挨了柯斯勒一拳。波伏娃也是愛情里的一把好手。
歷史上中國男人受無後為大的思想的影響,不能不走上婚姻之路,獨身者簡直如鳳毛麟角:把僧人玄奘和蘇曼殊,以及惠能排除在外,古代不婚的只能列出蔡倫、鄭和一類的人,現代知名的只有陳岱孫和金岳霖。金岳霖這個近代哲學家因為愛上林徽因而終身不娶,大部分人是因為林徽因而知道他。其實中國近代很多哲學家只能算哲學教授,在西方哲學教授是進不了哲學史的。中國歷史上有思想深度的哲學家屈指可數的。
人的內心越豐富,對外界的要求就會越簡單,簡單到極致應該就是獨身,因為他是從內心的精神而非外界的物質獲得滿足。
3. 為什麼一些偉大的哲學家跟老婆的關系很不好
首先是哲學家的思想與俗世格格不入再者哲學家並不是不嚮往愛情,而是他們的心靈太豐富,感情太強烈了,以至於在俗世中非常難找到可以與其相匹配的人,愛情其實也是哲學,哲學家也有愛情的,愛情不是婚姻,只是他們的愛情沒有開花或是沒結果,但他們愛過。哲學家和愛情的距離並不遙遠,無論尼采,康德,叔本華,還是黑格爾,說哲學家和愛情的距離遙遠未免牽強了,情感本就是哲學的主題之一。毛姆《月亮和六便士》里的天才畫家思特里克蘭德說,「我不需要愛情。我沒有時間搞戀愛。這是人性的弱點。我是個男人,有時候我需要一個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慾得到了滿足,我就准備做別的事了。我無法克服自己的慾望,我恨它,它囚禁著我的精神。我希望將來能有一天,我會不再受慾望的支配,不再受任何阻礙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為女人除了談情說愛不會干別的,所以她們把愛情看得非常重要,簡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們還想說服我們,叫我們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愛情。實際上愛情是生活中無足輕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慾。這是正常的,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疾病。女人是我享樂的工具,我對她們提出什麼事業的助手、生活的伴侶這些要求非常討厭。」在我所認識的西方哲學家裡,大部分人都在感情方面上交了白卷,如:克爾凱郭爾,WITTGENSTEIN,尼采,康德,叔本華,黑格。大家倒是評評理,難道哲學和單身就得掛鉤嗎,為什麼都不能像馬克思叔叔學習呢?:)假如哲學家自己本身經歷就很悲傷,那麼我們這些世俗的人怎麼敢去受這些人思想上的影響,畢竟性格思想決定一生啊。
4. 為什麼大部分哲學家的婚姻都不幸
學家是孤僻的,不斷的思索者.他們有著深邃的精神境界,天衣無縫.
而真正的哲學家是完全獻身於哲學的,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每天閑庭信步,結婚後的小事處理事情應得心應手,很愜意很快樂.他們是快樂的,所以不需要結婚來尋找慰寄憂傷的心.
就象他所說的,一個不快樂,多一個人也不會快樂.
普通人只有在戀愛(或者接近死亡)的時候才接近哲學家
5. 叔本華說,只有哲學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學家是不需要結婚的。我的見解。
婚姻只是生活的一個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它不值得用全部的智慧和能力去應付。
6. 為什麼很多哲學家不結婚
其實很多人也應該為此表示質疑吧,哲學家們這么厲害,為什麼有的居然不結婚呢?那麼我們就來一一的說一下其中的原因吧。
第三,哲學家不適合結婚,哲學家們因為有著一雙敏銳的眼睛和聰明的頭腦,以及智慧的心臟,他們往往不適合作為結婚對象,即使是有女朋友,也很有可能把對方逼走,因為哲學家們確實是不適合長期在一起的,他們的感情很脆弱,缺乏這安全感,所以說大部分的哲學家即使是有女友,最後也不一定走到一起。
所以說,哲學家可以比作是人間的仙子,他們懂事故卻缺乏經驗,因此,往往都是孤獨一生的結果。
7. 為什麼很多哲學家不結婚,他們對婚姻是什麼樣的態度
大哲學家選擇獨身有很多原因,而最主要的是觀念、性格和生活使然。有些哲學家本身對愛情婚姻的觀念是扭曲的,有排斥心理,比如叔本華和尼采,他們迴避親密關系是因為心理有嚴重陰影,他們偏執、敏感而易受傷害。很多天才性格孤僻怪異,缺乏生活能力和社交能力。缺少這樣的能力甚至可以看作是天才的特質。
哲學家智力超群,和俗人很難有共同語言。他們不喜歡和普通人相處,覺得麻煩,無聊,浪費時間。估計他們把妻子當成另一個普通人。他們在生活中難以找到交談的對象,在異性中找到與他們的頭腦相匹配的同類就更難了。哲學家注重心靈,他們更看重靈魂的結合,在他們眼裡沒有精神交流的婚姻一定不算婚姻,他們是完美主義者。
8. 為什麼很多哲學家不結婚
其實很多人也應該為此表示質疑吧,哲學家們這么厲害,為什麼有的居然不結婚呢?那麼我們就來一一的說一下其中的原因吧。
第三,哲學家不適合結婚,哲學家們因為有著一雙敏銳的眼睛和聰明的頭腦,以及智慧的心臟,他們往往不適合作為結婚對象,即使是有女朋友,也很有可能把對方逼走,因為哲學家們確實是不適合長期在一起的,他們的感情很脆弱,缺乏這安全感,所以說大部分的哲學家即使是有女友,最後也不一定走到一起。
所以說,哲學家可以比作是人間的仙子,他們懂事故卻缺乏經驗,因此,往往都是孤獨一生的結果。
9. 為什麼大部分哲學家的婚姻都不幸
哲學家是孤僻的,不斷的思索者.他們有著深邃的精神境界,結婚後的小事處理事情應得心應手,天衣無縫. 而真正的哲學家是完全獻身於哲學的,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每天閑庭信步,很愜意很快樂.他們是快樂的,所以不需要結婚來尋找慰寄憂傷的心. 就象他所說的,一個不快樂,多一個人也不會快樂.
普通人只有在戀愛(或者接近死亡)的時候才接近哲學家,所以對他們而言婚姻就是愛情的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