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釋秦晉良緣的意思
我們常用永結秦晉之好來比喻聯姻,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秦晉之好的來歷,更不知曉歷史上真有其事。 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各民族處於迅速發展和急劇變革的時代。在這期間,我國各民族以華夏族各諸侯國為中心,經過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爭斗和融合,奠定了中華民族發展的基礎。「秦晉之好」就是這種融合的典型代表,它不僅僅是華夏族內部聯姻,更反映了當時華夏族與周邊各民族,尤其是戎狄民族的廣泛交流與融合。 當時,秦國和晉國是兩個相鄰的大國。秦國地處今甘肅東部和陝西中部地區,在戎狄中發展壯大。因秦人在和戎狄的交往中融合了戎狄的習俗,因而受到華夏諸國的歧視,被稱之為「秦戎」、「狄秦」等。但經過不懈努力,秦國勢力比較強大,而當時的晉國已經是中原的強國。 秦穆公為了實現霸業,主動與晉國結好。晉獻公於公元前654年將其女兒伯姬嫁給了秦穆公。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秦晉之好」的開端。 後來,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的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分別逃往他國避難。晉獻公死後,夷吾許以割讓河東五城作為條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順利繼承了王位,稱為晉惠公。但他不僅不履行與秦國的獻城承諾,而且三番五次挑釁秦國邊境。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飢荒,晉惠公派人向秦國求救,秦國不計前嫌提供援助。可是事後晉惠公並未感恩圖報,反而在兩年後趁秦國發生旱災之際,發動大軍進攻秦國。秦穆公派軍與晉戰於韓原,晉軍大敗,晉惠公被俘。晉國被迫割讓河東五城歸秦,同時晉惠公以太子圉入秦為人質才得以脫身回國。太子圉到秦國後,秦穆公為了籠絡他,把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他,由此兩國親上加親,秦國歸還了晉國河東五城。秦晉兩國以黃河為界重修舊好。 按理兩國關系應該是很穩固的了。可是當太子圉聽說自己的父親晉惠公病重時,害怕國君的位置會被傳給別人,於是就扔下妻子懷贏,一個人偷偷跑回晉國。第二年,晉惠公死後,太子圉就成為晉國君主,這就是晉懷公。從此晉國跟秦國不相往來。 秦穆公聞知此事後大怒,立即決定幫助重耳當上晉國國君,還要把女兒懷贏改嫁給他,當時公子重耳尚在國外避難。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護送重耳返回晉國,東渡黃河,佔領狐。秦國和重耳的代表在郇會盟和談。晉國同意立重耳為國君,遂入都城絳,公子重耳就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秦晉兩國遂和好如初。
(望採納,謝謝)
2. 歷史上的秦國和晉國之間究竟關系好到什麼程度
秦晉之好,實則是政治聯姻,跟歐洲王室們互相聯姻,卻又打得不可開交,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目前文獻中可見的第一次秦晉聯姻發生在春秋中期,晉獻公與齊姜所聖的女兒、申生的同胞姐姐伯姬與秦穆公任好締結了婚姻。
二者的聯姻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
首先,這與秦獻公制定的對外政策有關。自叔虞封唐以來,晉國最初不過是個“河汾之東方百里”的小國。曲沃代翼後,晉國的小宗獲得了國家的統治權,對內實行“盡殺群公子”的無公族制度,對外開始征伐周邊同姓小國,開疆擴土。
秦晉之好,不過是兩國尋求共同利益組建的同盟手段之一,隨著利益的分歧,當事人有可能成為政治聯姻的犧牲品。而且,秦晉聯姻確實一度影響了兩國的政治局勢,發揮其特有的政治輔助功能,但它卻無法擺脫其局限性而左右政治局勢。隨著爭霸戰爭的發展,秦晉兩國都會拋棄彼此的恩惠及姻親,來捍衛其至高無上的國家利益。
3. 秦國和晉國之間的秦晉之好背後有什麼暗流涌動
秦晉之好這個成語是指兩家幾代聯姻,寓意著有兩家關系極為親密。然而真正的秦晉之好是這個樣子嗎?秦國與晉國幾代聯姻不假,但這種政治聯姻只是表面現象,兩國為了各自的利益使聯姻成為陰謀,其實充滿了戰爭與算計。
4. 秦晉之好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產生在什麼時候結果是什麼呢
秦晉之好是我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典故,那大家知道秦晉之好,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嗎?它發生在什麼時候?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簡單的講一講秦晉之好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以及它出現的時間。
在此之後,秦晉之好就成了一個歷史典故,秦晉聯姻也被傳為千古美談。
5. 歷史上秦國和晉國之間的關系有何變化
秦晉之美是一個中國成語和歷史典故,意思是春秋時期,秦晉一代以上的人結婚。兩個家庭之間的婚姻。春秋時期,為了與中原建立友好關系,秦國的牟公向晉獻公求婚。晉獻公把大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晉國公子重耳在秦母公的幫助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成為「春秋五帝」中的晉文公。
因此,晉國的大臣冼振認為秦國是晉國爭奪中原霸權的潛在敵人。【今朝】為了挫敗秦國東進中原的戰略企圖,消除隱患,晉國決定向秦國復仇,發動了孝伐。據《春秋》、《史記》等文獻記載,晉軍與姜戎埋伏在蕭山(今河南陝西縣東),將秦軍全部殲滅。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孝伐曾被用來破壞秦晉國的同盟關系。小戰之後,兩國進行了多次直接的較量。在晉楚爭霸的過程中,秦國從支持晉國轉變為與楚國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