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姻資訊 > 佛教中的婚姻怎麼看

佛教中的婚姻怎麼看

發布時間:2022-10-06 04:34:42

① 佛教對婚姻的看法如何

婚姻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家庭的必要條件,和其他社會組織形式一樣,都是有共同的思想基礎才聚合在一起,是正常的社會現象,只是由多人變成男女雙方。
佛教並不幹涉世俗人的社會組織——家庭,但是有個前提,就是婚姻的基礎一定是有共同的利益基礎和思想基礎,否則就不會穩定。沒有共同利益、共同思想的婚姻,覺得不會產生穩定的家庭。比如,因為人的貪欲而聚合在一起:貪戀性色、貪戀財富或地位、為子嗣而結合等等,都是不同的貪念的表現,這樣的婚姻必然是不幸福的。再有婚姻雙方沒有共同生活目標,彼此不能互相進步,而是貪圖個人享受,或好逸惡勞,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這樣的婚姻也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仍然未脫佛法因、緣、果的解釋。
對於出家人,則沒有這樣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普通人眼中的束縛,所以佛經中也說:出家為最樂。這里並不是說出家是快樂,而是說出家是修行人的最好方式。
但是未出家的世俗眾也不是不能解脫、不能快樂。佛教僧團有「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婚姻也一樣:如果在家庭中也有「和敬」,則家庭和諧,社會穩定。在這里,戒,指的是建立共同的規矩制度原則,雙方共同維護和諧局面。

② 佛家如何看待愛情和婚姻的

佛家認為感情和婚姻和世間萬物一樣,本質上都是「空」,是形形色色的幻象,是稍縱即逝的波動。
佛家不反對紅塵中人的愛情和婚姻。但是認為這對於少數有慧根或者覺悟的人來說,沒什麼意思。真正有智慧的人,更應該追求人生和世界的真諦,追求永恆,而不是把人生消耗在這沒有意義的舉動中去。

③ 關於佛教的婚姻觀

在很多的人的眼中,婚姻是很可怕的東西,你一旦結婚了,就會被束縛住,佛教的婚姻觀是怎麼樣的呢?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佛教的婚姻觀,歡迎大家閱讀。

佛教的婚姻觀篇一
婚姻是業力、因果的產物

依佛法的觀點,對婚姻的基本看法則是——婚姻是由於人們內在的愛欲需求,累世的會聚因緣,以及業力的牽引,導致今生男女兩人遇合,組成家庭,乃至生兒育女。這中間,有其必然的因果關聯。一對美滿的家庭如此,一段痛苦的婚姻也有其必然性。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婚姻的美滿與痛苦,來自各人前世與今生的行為和造作,非是上天安排,也非他人強加。故每個人都要為自己過去、現在、將來的行為負責。同時,佛教也教導人們要遵從所在國家的 法律 、道德,保持和維護家庭的穩定和幸福,從這個觀點出發,也可以說佛教是反對離婚的。問:常聽佛教中講業力,請問什麼是業?什麼是業力?答:業,即行為或造作之義,它包羅了思想、語言和行為的方方面面。我們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都叫做業,如好的思想、好的行為叫做善業,壞的思想、壞的行為就叫做惡業;業力:善惡之業有生起苦樂果之力用,稱為業力。善業有生樂果的力量,惡業有生惡果的力量。佛經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斯里蘭卡那蘭陀長老在《覺悟之路》中指出:「在這個世界上,發生在任何一人身上的任何事,都是其本人應得的。……我們對自己的幸福快樂和痛苦憂惱負責,自己創造自己的天堂,自己挖掘自己的地獄,自己是自己命運的設計師。」又如在生活中,當一位母親對自己的孩子說:「做一個好孩子,你將得到快樂,我們就會喜歡你。但是,如果你不聽話,你將得不到快樂,我們也不會喜歡你了。」這時,她 教育 孩子的也正是業的思想。我們常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就是業力因果最通俗的說法。婚姻是業力、因果的產物,它固然是今生的努力所為,但也包含了前世的因果。如有的人一輩子小心謹慎,為人厚道,婚姻卻屢遭挫折;有的人雖然未經努力,而幸福婚姻卻如影隨形,得來全然不費功夫。這種看似不合理的差異,除了三世因果說,確實很難解釋得清楚。婚姻的偶然中也有其必然性。
佛教的婚姻觀篇二
婚姻源自愛欲心

「一切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愛欲是三界眾生輪回的根本。如《圓覺經》雲:「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也就是說有愛欲之心,就會輪落三界之中而不得解脫。佛教把有意識的生命稱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認為其組成要素:除地、水、火、風、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識」,即有知覺與認知的功用。在《增一阿含經》卷十二「三寶品」:「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雲何為三,於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若無外識應來報,便不成胎,……」這段話說明受胎,除了父母外,還要有外識(神識)前來參與才可。「神識」即現代人所說的靈魂,「神識」之所以來投胎,驅使它的力量就是愛欲心。對普通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兩件事,就是「飲食男女」。飲食是維持肉體生命的存在所必須,而男女欲愛則是維持人類種族延續的必要活動。古人說:「飽暖思淫慾」,在飲食、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男女慾望的滿足,往往上升成為第一需要。 兩性 之間的迷戀,經過多生累世的熏染,於是在人們的意識深處,它已經變成了一種習性,以至變得痴迷堅固。故佛陀曾指出:眾生對淫慾的執著,甚深甚巨;如果對世上還有一種事物,其迷戀程度若能與它相等的話,那麼,便沒有任何眾生能超越生死,我也無法度眾生了!如《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由此可見,淫慾的力量何等巨大,這也是眾生始終在六道中的輪回之因。《佛說四十二章經》又雲:「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佛言:愛欲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佛說八師經》:「淫為不凈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馳,傷命而早夭。受罪頑痴荒,死復墮惡道;吾用畏是故,棄家樂林藪。」下面,我們來看看愛欲在婚姻中的作用。就男女的感情產生來說,最核心的元素是情慾(貪)。男女從相識到產生感情,是因為彼此愛慕的欲貪,因此通過交流、協調,而有可能發展成為夫妻。從貪的角度來分析男女的感情。貪的對象有很多,其中色貪第一、眷屬貪第二,其它還有財、名、食、睡等,譬如有人貪對方的美貌,有人貪對方的錢財,有人貪對方燒的好菜,有人貪甜言蜜語等,這都是貪著。但是男女之間最深的貪著是情慾,這是維系男女感情最根本的東西。男女的情慾有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本質是一樣的,但是程度有差別。

(1)色:也就是貪著外在的美貌;

(2)情:所謂情是兩個人心靈有了溝通點,不管任何溝通點,都會產生情。不但男女之間如此,朋友之間也是這樣;

(3)愛:愛已經是一種執著,就是不管你愛不愛我,反正我愛你!這跟情是不一樣,它是不需要溝通的;

(4)淫慾:淫慾是生理的反應,不管有沒有色、情、愛,它是一種經常出現的生理需求,屬於 動物 性(眾生性)的層面。這四個層次,就是男女之間互相貪著的情執。所以如果沒有 辦法 超越這四個層次,就一定會墮入男女情慾的漩渦而苦惱。因為有愛欲,我們心性便無法達到最深刻的純凈。不少男女今天為什麼會離婚?一定是彼此的貪著已經沒有了,或是外面的貪著比對妻子的貪著更強烈;今天為什麼他會愛一個不該愛的人,而舍棄他該愛的人,就是因為他煩惱、愚痴,善性太弱了。如果人的心靈純凈,他站在任何角度,都會把他的煩惱降伏,讓他的善性激發,面對再大的困難,他都不會使感情破滅。今天我們看到任何感情的案子,都可反省到人性的缺憾,知道必定是有煩惱障蔽人的心性,讓他陷入愚痴執著的狀態,而造成錯誤的 決定 。所以如何激發人的善性,降伏人的煩惱,才是徹底解決人與人之間感情問題的關鍵。
佛教的婚姻觀篇三
婚姻的本質——是無常、無我、無自性和唯識的。

婚姻建立在愛欲的基礎上,是諸因緣合和的產物,愛欲是內因,其它的條件均是外緣。它的本質,是「緣起性空」,虛幻不實的。即:事相上是有的,本體(自性)上則是「空」的。一般人聽見「空」,便以為一無所有,空空如也的意思。其實,空是無自性義:即萬物萬物皆是發展、變化的,有條件的;非永恆不變、無條件的存在。不僅愛情、婚姻是有條件的,世間萬事萬物均是因緣合和而成的。雖然沒有永恆不變的愛情和婚姻,但是有條件的、因緣聚合的婚姻,還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所謂:有因有緣則諸法(事相)生,無因無緣則諸法(事相)滅。固定的、一成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希望完美、希望永恆的觀念,來自我們內心深處的執著慾望,這——就是痛苦的根源。愛情的真相是什麼?大概很少有人說得明白。在愛情中的人們很容易痴迷,相信「愛你一萬年」的諾言。如流行歌曲中唱的那句:「一份真愛,如果要讓我定出它的時間界限,我希望是:一萬年。」這句話,讓許多青年男女感動得如痴如醉。但科學與實踐證明,這是不可能的,愛情、婚姻不過是諸因緣——包括生理 化學 (激素)的作用結果。愛情與婚姻,並非如詩歌唱頌的那般純潔、高尚、永恆。人們發現:現實中長久的婚姻,往往平淡無奇,而那些震撼人心、離奇凄美的愛情,則如夜空中的流星——閃亮耀眼卻又短暫,令人掬捧出無數眼淚!
佛教的婚姻觀篇四
凡夫皆執著於婚姻家庭

(一) 財欲,財即世間一切之財寶。謂人以財物為養身之資,故貪求戀著而不舍。

(二) 色慾,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貪染,而起造諸種淫慾之事。故心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

(三) 飲食慾,飲食即世間之餚膳眾味。謂人必藉飲食以資身活命,故貪求戀著而無厭。

(四) 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謂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故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息。

(五) 睡眠欲,謂人不知時節,怠惰放縱,樂著睡眠而無厭。

5:愛欲源自「我見」,其過患是無休止的輪回

一般人的愛欲,主要是五欲中的食慾、色慾,表現在對異性的追求、家庭的迷戀,對所愛事物的執取不舍等;這種貪欲是一強大的潛在心力,它是絕大多數生命痛苦的主要根源。正是這種大小不一的貪欲,引導眾生往復輪回於此婆婆世界,迫使眾生執著於生命的一切形式。愛欲心強的人,則對五欲均有很大的貪愛與佔有欲,既使他們在生活中,早已出人頭地,家庭、權力、財富、名譽等等,應有盡有,但他們還是會無止境地向攝取一切。個別人還可表現為強烈的征服欲,除了佔有、征服世間的名、利、異性外,其慾望還擴大到對事業、國家,甚至對世界、太空的佔有與征服。如中外 歷史 上的暴君:秦始皇、希特勒等等。通常說來,感觀享受是凡夫俗子最大的快樂。毫無疑問,對這些遷流不定的物質快感的期待、滿足和回憶,確實會給人帶來一種短暫的快樂,但是它們都是迷幻不實的假象。根據佛陀的教誡,超越物質享受,超越生死系縛更為快樂。古德雲:「一燈能破千年暗,」只要我們覺悟到生死輪回的根本源自「我見」,「欲愛結」就會被逐漸解開,系縛我們的無明、貪愛的力量就會失去作用,超越生死,解脫自在便能得到。但要從愛欲執著中超越出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僅一般人執著於婚姻家庭,就是一些已經學佛的居士,面對家庭婚姻變故,思想上往往也是多年不能適應。

佛教的婚姻觀相關文章:

1. 佛家關於愛情的經典語錄

2. 佛教經典愛情語錄

3. 佛家經典愛情語錄大全

4. 聽佛說愛情經典感人語錄

5. 佛說愛情的經典句子

6. 80後的婚姻觀語錄

④ 請教高僧大德,佛的婚姻觀是怎麼樣的.

佛教的婚姻觀

在婚姻的條件上,佛教強調尊重當事人的意志,明確反對將自己的信仰強加於婚姻,主張可以與不信仰佛教的人士通婚。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反對種族和階級歧視。在佛教看來,婚姻的基礎應當是當事者的感情,而不是宗教信仰。在早期佛典中,曾經多次記載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結婚的故事。

佛教核心的婚姻道德規范是不邪淫,在這一基礎上強調夫妻的互相忠誠和尊敬。

不邪淫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五戒」之一,是直接針對在家佛教徒制定的,是佛教徒的道德底線。對於出家人而言,第一大戒是不淫,即斷絕任何性關系,否則即被逐出僧團。對在家人來說,在尊重個人意志,合乎國家法律或社會公共習俗的前提下結成夫婦關系,是人類繁衍的健康基礎,也是有史以來人類最重要的生活形式,因此夫婦間正當的性生活是必要的。可以說,佛教對出家人的要求是禁慾,對在家人的要求是節欲。

不邪淫的內容是禁止一切不正當的性愛關系。什麼是不正當的性愛關系?具體說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夫妻之外,與其他男女、畜生等發生的性關系;二是在夫妻之間,貪戀性愛,不注意地點時間的反常性行為,比如妻子懷孕期間可能傷及胎兒的性生活等。

在不邪淫的基礎上,佛教提倡夫妻間的相互尊重,取長補短。《善生經》是指導在家居士生活的重要經典,在夫婦關繫上,它指出:妻子對丈夫要敬愛服侍,料理家務;丈夫對妻子要提供服飾飲食,忠誠愛護。

「不滿意於自己的妻子,與娼妓廝混,與他人的妻子糾纏,這是人毀滅的原因。」(《Sutta-nipata》108,《南傳大藏經》第24卷,第40頁。)

如果發生性關系,其基本原則是絕對不能插足已婚婦女,破壞他人的家庭:

「不能在獨身狀態中生活的人,至少,不應破壞他人妻子的貞操。」(《Sutta-nipata》396,《南傳大藏經》第24卷,第143-144頁。)

⑤ 佛教的婚姻觀

《經》言:情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深不墮輪回。就是因為我們有牽掛、不舍和貪婪,才生生世世輾轉於這娑婆的世界。

當知一切因緣際會,譬如潮汐漲落,無法預測,掌控,也強求不得,你只能默然接受。也許命運早已安排了一切的聚散,一切的起滅,行過你身邊的每一件事物,都是與你結了緣法的,你的家人,愛人,朋友,仇人,陌生人,甚至開在你身邊的一朵花,你腳下的一株草,一陣拂過你耳畔的風,甚或,你去過的每一個地方。

佛法如何看待婚姻,我從以下五個方面談一談:

1、婚姻是因果業力的產物。

2、婚姻的本質是無常。

3、婚姻源自愛欲之心。

4、凡夫皆執著於婚姻家庭。

5、愛欲源自「無明」,其過患是無休止的輪回。

1、婚姻是因果業力的產物

佛法是講因果的。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也就是說,世間任何事物,不會獨立存在、發生,它是有前因的,也會產生後果。婚姻是由於人們內在的愛欲需求,累世的會聚因緣,以及業力的牽引,導致今生男女聚和,組成家庭,乃至生兒育女。

這中間,有其必然的因果關聯。一對美滿的家庭如此,一段痛苦的婚姻也有其必然性。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婚姻的美滿與痛苦,來自各人前世與今生的行為和造作。

同時,佛教也教導人們要遵從國家的法律、道德,保持和維護家庭的穩定和幸福,從這個觀點出發,也可以說佛教是反對離婚的。

2、婚姻的本質—無常

婚姻是建立在愛欲的基礎上,是諸因緣和合的產物,愛欲是內因,其它的條件均是外緣。它的本質,是「緣起性空」,虛幻不實的。

愛情的真相是—無常

近年來言情小說,言情電影電視劇的泛濫,眾生沉迷在劇中男女愛情的宣言。

但科學與實踐證明,這是不可能的,愛情、婚姻不過是諸因緣——包括生理化學(激素)荷爾蒙的作用結果。

愛情與婚姻,並非如詩歌,電影電視劇演的那般純潔、高尚、永恆。愛情,則如夜空中的流星—短暫易逝。

3、婚姻源自愛欲心

《圓覺經》雲:「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也就是說愛欲之心,就是輪回的因。

在《增一阿含經》卷十二「三寶品」:「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因緣識來受胎,雲何為三,於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處與共止宿,然若無外識應來報,便不成胎」這段話說明受胎,除了父母外,還要有外識(神識)前來參與才可。

「神識」之所以來投胎,驅使它的力量就是愛欲心。

《佛說四十二章經》雲:「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由此可見,淫慾的力量何等巨大,這也是眾生始終在六道中的輪回之因。

《佛說四十二章經》又雲:「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佛言:愛欲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佛說八師經》:「淫為不凈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馳,傷命而早夭。受罪頑痴荒,死復墮惡道;吾用畏是故,棄家樂林藪。」

愛欲之心即是貪著,婚姻之中,對方貪著對方的色、情、愛、欲……等等。

凡夫皆執著於婚姻家庭

我們希望擁有婚姻和建立家庭,這個慾望是與生俱來的,這個欲求潛藏於內心深處,生生世世,根深蒂固,它就是佛法所說的「愛欲」。愛欲,包括了性慾,但它的范圍更廣。愛欲,即貪愛之法。與愛著、愛染、愛執同義。愛,意為貪戀執著於一切事物。欲,又作樂欲,意謂希求、慾望。

愛欲主要表現在財欲、色慾、飲食慾、名欲、睡眠欲等五欲之中。

(一) 財欲,財即世間一切之財寶。謂人以財物為養身之資,故貪求戀著而不舍。

(二) 色慾,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貪染,而起造諸種淫慾之事。故心貪求戀著,不能出離三界。

(三) 飲食慾,飲食即世間之餚膳眾味。謂人必藉飲食以資身活命,故貪求戀著而無厭。

(四) 名欲,名即世間之聲名。謂人由聲名而能顯親榮己,故貪求樂著而不知止息。

(五) 睡眠欲,謂人不知時節,怠惰放縱,樂著睡眠而無厭。

  情為苦之本,一切眾生執著、追求、嚮往、貪執。

俗話說:

夫妻本是同林鳥,

大難臨頭各自飛。

善導大師言:

父母妻兒百千萬,

非是菩提增上緣。

念念相纏入惡道,

分身受報不相知。

師父上人言:愛一個人要愛到凈土。所以愛要建立在解脫上。只有同念佛名,同生西方。才能實現永久的團聚。故言: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

⑥ 佛教是如何看待婚姻本質的

其實佛法是這樣看夫妻、子女及男女關系、朋友關系的。佛教發現,今生作為家人、夫妻子女、親友、戀人的關系,前世都有莫大的因緣。能夠在一起,一般分屬下列三種關系:
1、來報恩的:彼此之間和和美美,相親相愛,這是彼此來報恩的;
2、來討債的:彼此之間彼此吵吵鬧鬧,矛盾不斷,卻又不離開,這是彼此來討債的;
3、來還債的:彼此之間彼此關系冷冷淡淡,湊合著過日子,這就是彼此來還債的。

⑦ 佛學如何看待婚姻問題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會成為夫妻,除了愛情,也需要緣份。在世間尋尋覓覓,怎麼會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緣天已註定?不僅眾生迷惑,連學佛人也一樣迷惑。再說「婚姻」基本上是每個人一生中都要經歷且相伴一生的,有的婚姻幸福美滿,有的婚姻互相折磨,有的想結不敢結,有的想離不舍離,自己痛苦的同時也在折磨著對方,歸根究底到底是放不下。所以說該結還得結,該離還得離,這是緣分的事

⑧ 佛教對夫妻緣分的解釋,佛教中怎麼看待婚姻

提起對夫妻緣分的解釋,大家都知道,有人問中怎麼看待婚姻,另外,還有人想問里夫妻緣是什麼樣的?_,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怎麼解釋姻緣的?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中怎麼看待婚姻,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對夫妻緣分的解釋

怎麼解釋姻緣的?

1、對夫妻緣分的解釋:中怎麼看待婚姻

只看有沒有緣,不講究八字跟生辰.說夫妻之間的緣分。

===============夫妻姻緣。

正信的

事實上,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的分別,就是,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是從大覺的——的智海之中流來,那是充滿了智能、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而建立的形態,便是。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必須有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處如此,未來必將如此。

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或信賴,如果經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一個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而不是正信。

但也無可諱言的,正信的在教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以及少數的士君子所專有,至於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眾,始終都在儒釋道三教混雜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的崇拜以及人死即的信念,都不是的產物。

如何適應的要求?

所謂,是跟民俗相關的行為,也是原始型態的現象,自從人類文化開始以來,即已普遍地發生在各個之間。那是為了紓解心中的困擾、家庭和的糾紛、自然環境的折磨,在一時間無法以人的體能、智能所能解決的情況下,唯有訴求明的指引、援助、救濟、,利用求簽、問卜、降靈、牽亡、扶鸞、牲供、許願等方法,以達到與神溝通的目的。不主張類似的行為。如何看待夫妻緣分。

是雜糅的,宋以後即有儒、釋、道三教並收,神、、、不分之勢。清末民初以來,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謂五教同源的,通過靈媒、、鸞壇、,以及、筊杯等的人員和道具,請到自稱為是某神、某、某、某賢、某、某古的無名神,來為祈願的民眾決疑指點,以滿足他們的需要。所不同的,是以理性疏導,修善積福、,來達到祈求的目的。此在一神教的者卻是以的神,作為祈求的對象。也將各的等,當作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均有其、教史、教理、教儀、的傳承;則是多神崇拜。所以,正統的院不應設置簽筒、鸞壇、筊杯,也不各種地方色彩的偶像,以免染上了的色彩,而被誤為多神的崇拜就是,就是的流類。二婚緣分。

如何因應大眾,對需求的滿足?此應著重對於諸功能的提倡,或者對於某些常用經效驗的闡揚,比如、王的,是無微不至、無遠弗屆、無時不應的。稱為廣大靈感、救難、;稱為無上醫王,又名壽及光。這些,能夠使人有求必應,求長壽得長壽,求智能得智能。是盧舍那的千百億化身之一,他是世界的、人天的導師、長夜的明燈、苦海的慈航;一切諸,均能於一切時一切處,接受到任一的呼救,具備救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諸大也都具足六種,隨時、隨處、隨類攝化,普應一切的合理祈求。那麼人人只要選定一,或一,或一特定的和經,就可輕而易舉地達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況尚能更進一步,由的層次,進入自利利他、自在的境界。

內的密教有種種不同目的及不同層次的法,中國的天台宗乃至宗,也編有各種禮懺儀軌及修證儀軌,依之各經所宣示的,此已不同於的多神崇拜;唯追溯的源頭,並無多樣化的儀軌可求。而其任何,只要專持,就能成為一的,所以《》有二十五種圓通,任一就等於一切,具足一切的功用。《維摩經》更加出不二,否則,容易和混淆,與多神合流,而予人以分的印象。解釋父母拆散姻緣。

再深一層說,作為一個,如果為了滿足不同的願望,而經常變換的方法和崇拜的對象,便會失去中心的目標。正信的,是為學、,是學的與智能,以的正確指導,專一的,以達成、、發慧等一貫的目標。只要不離的原則,日復一日地,以看書、做事、、、禮、等為日課,縱然不求現實利益,現實的利益也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摘自-嚴

以上就是與中怎麼看待婚姻相關內容,是關於中怎麼看待婚姻的分享。看完對夫妻緣分的解釋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閱讀全文

與佛教中的婚姻怎麼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街拍美女的微博有什麼用 瀏覽:92
男生愛情里怎麼成熟 瀏覽:618
什麼叫幸福模樣 瀏覽:303
雞和羊的愛情如何 瀏覽:238
和鼎健康座椅艾灸儀多少錢 瀏覽:378
家庭經濟困難要怎麼寫居委會證明 瀏覽:874
石首晚上哪裡美女多 瀏覽:423
領導幹部事業編制怎麼改革 瀏覽:629
lol中路美女英雄有哪些 瀏覽:392
什麼是愛情故事理論 瀏覽:881
婚姻調解去哪裡找 瀏覽:288
事業單位升副科要多久 瀏覽:328
南橋哪裡可以補辦健康證 瀏覽:84
杭州健康通預約時間怎麼看 瀏覽:421
什麼叫喇叭褲背後的故事 瀏覽:501
哪裡要用到健康證 瀏覽:405
安徽事業單位筆試一般多少分 瀏覽:855
鹽城婚姻要多少財禮啊 瀏覽:630
社會經濟政治是什麼 瀏覽:852
美女江山一起什麼生肖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