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楊姓是子長父的後代嗎
一、上古八大古姓
原始社會時代,人們有名無姓,稱其名而不冠姓。母系氏族時代各個部落以自己的圖騰為標志,這些圖騰是姓的最早來源。進入父系氏族後,各個部落與鄰近部落通婚,部落內部的人不得通婚,於是各個部落有了自己的姓。姓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別婚姻」,通俗地講則是同姓之人不得婚配,異姓之人才能結婚。
姓是一個部落的代名詞,先秦時代一個部落通常會發展成一個或多個諸侯國,於是氏就產生了,同姓但不同氏,氏的作用是用來區別貴賤的。舉一個例子說明,夏朝建立後,分封了許多同姓諸侯,比如有扈氏、有男氏、褒氏、費氏、杞氏等,他們同為姒姓,但夏後氏最為尊貴,因為夏後氏是夏王室的氏。
上古八大姓
古老相傳,中華的第一個姓是風姓,伏羲與女媧皆為風姓。在神話傳說中伏羲與女媧是一對兄妹,由於天降洪水,世間僅存兄妹二人。為了人類的繁衍生息,兄妹二人向上天祈禱:如果上天允許他們成婚,就將兩堆篝火燃起的濃煙合到一起。伏羲和女媧點燃了各自的篝火,過了一會兒,兩道煙居然合在了一起。伏羲和女媧得到了上天的旨意,就成婚了。
伏羲與女媧生育了四個孩子,其中之一為少典,少典生了黃帝和炎帝。黃帝居姬水,故姓姬;炎帝居姜水,故姓姜。阪泉之戰之,炎帝和黃帝的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華夏族。當時東方的蚩尤興起,他興兵擊敗炎帝,黃帝為了維護炎黃部落的生存,舉兵伐蚩尤。華夏族與東夷族在涿鹿展開大戰,華夏族戰而勝之,蚩尤部大部分融入華夏,少部分南下融入三苗。
女媧
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得姓者十四人,共有十二個姓,分別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黃帝之子並非都是諸侯或者天子,只有諸侯或者天子的姓才會擴大成為八大古姓。除了姬姓、姜姓外,另外六大古姓為:姒、嬴、妘、媯、姚、姞。
姒姓起源於大禹,姒姓是夏朝及夏朝分封諸侯的國姓。大禹是人們對禹的尊稱,這個「大」字的含義跟大秦、大漢、大唐中大字含義一樣。大禹姓姒,氏為夏後,名為文命,字高密,號禹,用今天的通用稱法,大禹姓名為姒文命。越王勾踐的姓名為姒勾踐,因為越國是夏朝王室子弟的諸侯國,建立越國的目的是守護大禹陵。
嬴姓,起源於伯益,伯益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賜姓為嬴姓。大禹死前,指定伯益為繼承人,不過大禹的兒子夏啟取代了伯益,結束了禪位制,建立了夏王朝,推行了家天下制。兩千餘年後,伯益的後裔嬴政統一了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國,開創了皇帝制。
秦始皇
姚、媯同源,都是起源於舜帝。《通志·氏族略》記載:舜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舜帝是中華的第一孝子,他因孝道聞名於天下,堯帝因此禪位於舜。舜帝姓姚,名重華,字都君,國號有虞國,故稱為有虞氏,按現在的姓名規則,舜帝的姓名為姚重華。
妘姓,起源於祝融氏,其後祝融氏發展成了八個姓氏,分別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其中羋姓為楚國國姓,由於楚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故羋姓衍生出了許多氏。《史記·楚世家》:「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楚國人自稱祝融後裔,故崇尚紅色;後來楚國又尊黃帝為始祖,故楚國又崇尚黃色。
祝融
中國姓氏文化是中華民族融合的有力見證。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多元一體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從未間斷。這在姓氏文化的發展上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姓氏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劉姓就有五處起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如陳、田兩姓本是同源,都是陳國公室的後裔。
二、百家姓
秦朝統一全國後,廢除分封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先秦時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已然失效。反秦戰爭,楚漢戰爭過後,七國貴族死傷殆盡,貴族精英統治模式不再適合國家統治,在貴族精英統治模式下發展出的「氏所以別貴賤」已沒有存在的必要,故秦漢之際實現了姓氏合一。
《百家姓》,是一篇關於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獻記載,成文於北宋初年。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68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124個。《百家姓》中不僅僅包含了漢族的姓氏,還包括了宋朝以前漢化的少數民族姓氏。
《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於宋朝的吳越地區,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主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
《百家姓》並沒有包含全部的中華姓氏,清代出版的《千家姓》共收錄了1594個姓氏。出現在中國文獻上的姓氏則有5662個,其中單姓3484個,復姓2032個,三字姓146個。
每一個姓氏背後,都有年深月久的歷史和極其豐富的故事。中國姓氏文化,不僅直接地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而且也形象地記載了中華民族交流融合、生成生長的歷程。
2010年國家出版了一本《中國姓氏大辭典》,收錄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絕大多數漢字姓氏,數量竟達23813個:其中,單字姓6931個,復姓和雙字姓9012個,三字姓4850個,四字姓2276個,五字姓541個,六字姓142個,七字姓39個,八字姓14個,九字姓7個,十字姓1個。
中華姓氏樹
三、姬姓對應的百家姓
姬姓是名副其實的萬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華夏民族姓氏的起源,姬姓有長達五千年的歷史。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姓氏有411個,占《百家姓》總數568姓的72%,由這411個姓衍生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
姬姓的得姓始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黃帝因長居姬水,故以姬為姓。姬姓得以發揚光大,得益於西周的分封諸侯制,許多周室宗親被分封為諸侯,這些姬姓諸侯以國為氏,於是就衍生出了許多姬姓諸氏,姓氏合一後,由姬姓產生的姓氏最多。
黃帝
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朝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周王室及其遺民是周氏來源的最大一支。
吳氏源於周朝分封的吳國,吳國是周文王的叔伯太伯、仲雍所建。周文王姬昌的爺爺古公有三子,其中三子季歷的兒子為姬昌,古公想讓姬昌繼承家族,就有意把繼承權交給三兒子季歷。太伯、仲雍兄弟倆深知父意,於是南走吳越地區,建立吳國,季歷取得繼承人位置並傳給姬昌。
鄭氏源於姬姓,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在鄭國,遠祖為鄭桓公。公元前375年,鄭國被韓國所滅,鄭國公室子弟以鄭為氏,以紀念亡國。
王氏源於姬姓,周靈王之子太子晉,稱王子晉,因直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後來秦滅六國,部分六國王室後裔也以王為氏,比如齊國王室一支就改氏為王,其後代王莽建立了新朝。
春秋諸侯國
魯氏為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嫡長子伯禽之後,以國名為氏。公元前256年,魯國被楚考烈王滅掉,魯頃公姬仇被迫遷居下邑,其部分後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魯氏,望出扶風郡。魯氏族人大多尊奉周公姬旦為得姓始祖。
曹氏源於姬姓,周文王第十三子曹叔振鐸,受封於曹,建立曹國,後為宋國所滅,子孫便以國為氏,曹叔振鐸亦被認為是曹姓始祖。
蔡氏源於姬姓,武王滅商後,封其五弟叔度於蔡,史稱蔡叔度。周成王時,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於蔡,新蔡國在河南的上蔡縣。楚滅蔡後,國人以國為姓,散居各地。
蔡文姬
楊氏源於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晉武公(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宣王時期,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為楊侯,春秋時楊為晉所滅,其後裔以楊為姓。
毛氏,本姓姬,是黃帝後裔,周武王母弟毛叔鄭之後。毛叔鄭始建有毛國,後遷於今陝西岐山、扶風一帶,再後舉國避難於河南滎陽地區。在毛伯鄭的後裔子孫以及國民中,皆有以先祖爵號、封國之名為姓者,史稱毛氏正宗。毛氏族人大多尊奉毛叔鄭為得姓始祖。
衛氏源於姬姓,周文王第九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稱康叔,後來轉封衛地,國都在殷商舊都朝歌,管理商朝的遺民。後來衛國又遷到今天的河南濮陽,衛國被秦所滅後,衛國貴族子孫便以國名衛為氏。大名鼎鼎的商鞅就是衛國公室後裔,本名衛鞅。
衛鞅
管氏源於姬姓,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其三弟叔鮮於管地,建立了管國,讓他與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遺民。管叔後來興兵作亂,被周公旦誅滅,其後代子孫以管為氏。春秋時期,大名鼎鼎的名相管仲就是管氏名人。
張氏源於姬姓,出自上古黃帝之孫姬揮,張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這一支張姓以青陽為發源地,是為清河張氏,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李氏源於姬姓,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後裔,名巴人,居鍾離山。周武王滅商後,封巴人於巴(今重慶的巴南區)稱巴子國。當然李姓的主要一支來源於嬴姓,後面再說。
蔣氏源於姬姓,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在蔣,建立蔣國。蔣國滅亡之後,姬伯齡的後裔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氏,稱蔣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蔣氏正宗。
韓氏源於姬姓,晉國六卿之一的韓厥受封於韓原,後來韓氏建立韓國,韓國被秦國攻滅後,韓國公室子弟以韓為氏。
韓雪
魏氏起源於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諸侯國魏國,冊封地於今山西芮城縣北。後魏國被晉國消滅,封給大夫畢萬,後人以邑為氏,尊畢萬為得姓始祖。
杜氏源於姬姓,周宣王時,唐杜國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杜伯風流瀟灑,杜伯與宣王的寵妃有了矛盾,最終宣王殺了杜伯。杜伯死後,其子孫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國的遺族便以國為氏,稱為杜姓,他們尊杜伯為杜姓的得姓始祖。
古氏源於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後代子孫,以古為氏。
顏氏源於姬姓,周武王時分封了一個姬姓邾國,為魯國附庸。邾挾之後,至於夷父,字顏,又稱邾顏公。邾國被楚國滅掉後,顏公的支庶子孫有人以祖父的字為姓,稱顏氏。周公的長子魯侯伯禽被封於魯。伯禽的子孫有人被封在顏邑,遂以封邑為姓,稱顏氏。
顏丹晨
西周時期,僅僅是分封的姬姓諸侯就有53個,這些諸侯國亡國後以國為氏;部分諸侯國的公室子弟又出展出了其他的氏,因此源於姬姓的姓氏太多,再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2. 姓氏婚配一覽表
有些地方婚俗中,流傳著姓氏婚配相生相剋的說法,據說對婚姻有著一定的影響。一起來看看兩姓不合不通婚表和姓氏相剋大全,僅供參考。
一、姓氏婚配一覽表:3. 中國的哪幾個姓氏不能通婚,其中哪個姓氏和曹操有關聯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姓氏起源各有故事,這些故事記錄著這些姓氏的興衰成敗。
而在各個時代之中,姓氏之間也各有淵源。他們之間的恩怨情仇便影響了後世之人的往來,有的姓氏本是同根同源,他們自然應當定下不可結親的規矩。而另一種不可結親則是由於血海深仇。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三對姓氏便都是由於一段糾葛,前人定下規矩禁止兩個姓氏之間通婚。其一是楊潘不通婚,在坊間多數人認為,在北宋年間,朝中奸臣潘仁美設計陷害楊家七郎,並使得楊家將滿門慘死。民間對於楊家將都贊賞有加,而此賊子害楊氏一門虎將皆命喪黃泉。
於是,兩兩個姓氏之間便結成了世仇。元明時期,楊氏家族更是派出了後人去追殺潘氏之人,如此仇恨,百年未解。楊氏家族將世仇記入了族譜,皆告誡後人禁止與潘姓通婚。
其二是施鄭不通婚,在清朝初期,鄭成功是赫赫有名的將領,可謂是精忠報國。而他與手下施琅卻有一段解不開的仇恨恩怨。本來施琅是鄭成功的得力助手,施琅也是非常要較真且自信的人。
他與鄭成功在很多正事上面有意見分歧。倆人常常吵得面紅耳赤,多有矛盾。而鄭成功終究是將領,他有一次終於無法忍受,便下手殺了施琅的親人。
操氏的族譜上,寫著這樣一句話:「操女不嫁曹郎,操郎不娶曹女。操姓人要記住,我們身上流著梟雄的血,要發奮讓操姓聲名遠揚。」原來,有說法稱,操姓本是曹操的後人,當初司馬家族亂權的時候,曹操的孫子,也就是曹丕的兒子曹霖,為了保全族人,將家族改為了操姓,避免了曹氏血脈被趕盡殺絕。也就是說,操姓與曹姓本是一家。如果是這樣,那麼這兩大姓氏不能通婚,無可厚非,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4. 漢民和回民的曹姓是一家嗎
曹姓回族是由咸陽李姓,入贅改宗而來,咸陽李姓是贏姓的變種。所以曹姓回族和曹姓漢族不是一個祖宗。
5. 曹姓和楊姓9月份可以結婚嗎
兩個姓根本不可以結婚
6. 姓馬家和姓曹家能否婚配,馬姓和曹姓不能聯姻
提起姓馬家和姓曹家能否婚配,大家都知道,有人問馬姓和曹姓不能聯姻?另外,還有人想問我姓曹,老婆姓馬,女兒叫什麼好,哪位高手幫幫忙。謝謝,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姓馬的和姓曹的難道註定不能在一起么,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馬姓和曹姓不能聯姻?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
有人還說過星座配對呢
就算是馬吃草那也是你吃她你管著她怎麼不好呢??
可以叫馬槽。
能啊,以後寶貝叫馬曹。
香女開河為救鄉親
小時候,每到傍晚時分,我和村裡的小孩總喜歡來到村裡池塘邊的一棵大榕樹下,圍攏在頭發花白的李阿爺身邊,聽他講的神奇故事。這些愛恨情仇、是非分明的故事滋潤著我們的童年。而香女的故事,就是其中一個至今還記憶猶新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間,電白有一條上鄭村,附近無江無河,出奇乾旱,農民的農作物幾乎年年都被旱死。一個姓李的農民生了一個滿身飄香的女兒,善良又漂亮,人見人愛,人見人敬。皇帝得知有如此貌美神奇之女,就特地派一個姓曹的欽差大臣(也是太監)和另一名太監來逼香女入宮。香女深知,「一入宮門深似海」,一生要服侍皇帝,再也見不到父母,再也見不到親人了!她恨死了荒的皇帝,表示死也不進宮。太監威脅香女不進宮就要全家抄斬,株連九族,全村受害。顧全大局的香女有什麼辦法呢,心一橫答應了。這時她心裡想著常年遭受乾旱的鄉親們,心生一計,對太監說,要進宮可以,但一不坐車,二不騎馬,要坐船去!但這里既無江河又無海,要坐船就得開一條河。為了向皇帝邀功,太監哪有不應承之理,馬上下了一道命令,要當地官紳開挖一條可以通航的河流。官紳抓來無數群眾,要他們不分晝夜挖呀挖。香女不顧太監的阻攔,也來和鄉親們一起挖河。香女一邊挖河一邊傷心哭泣,她不停地想:河開通了不入宮就得死。死倒不要緊,就是年老的父母放心不下。思前想後,香後不思飲食,憂憤成疾,病倒了,怎麼醫治也。不久河開通了,河水源源不斷地流進久旱的農田,鄉親們的莊稼有救了,香女的心願實現了,就在太監逼她上船時跳河自盡,化作碧波盪漾在家鄉的懷抱里。
香女死後,兩個太監被皇帝大罵了一頓,兩人互相埋怨,大打一場,一個,另一個怕朝廷治罪,吞金自盡了。而在上鄭村,父老鄉親們無限感激和懷念香女,便把這條河稱做「香女河」。(葉藍)
註:①上鄭村在茂港區七逕鎮馬鹿、新屋仔一帶;
馬孔陽:十分鮮明耀眼。適用於男孩取名字。出自《詩經•豳風•七月》「載玄載黃,我朱孔陽。」
說句實話,取名確實需要考慮很多因素。須根據姓氏配合將要用的字,去其忌諱用字,根據時代特徵,取其字的理、意、、象、音等,看是否是命主所需,配合命主姓氏將其合理搭配,使之大氣、順耳能寄寓某種深意,姓與名渾然一體,名如其人,這才是真正到家的好名字。漢字就是漢字,每個字均因它的根、意、聲、形不一而有其五行屬性。
以上就是與馬姓和曹姓不能聯姻?相關內容,是關於馬姓和曹姓不能聯姻?的分享。看完姓馬家和姓曹家能否婚配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7. 曹姓的含義和發源
曹姓的主要來源有兩個:一是古帝顓頊玄孫陸終的後代。陸終有六個兒子,其中第五個名叫安,因幫助禹治水有功,被封在曹,後代有人把曹作為姓。另一個來源是出自姬姓。周武王姬發把曹挾改封到了邾,同時把自己的弟弟振鐸封在了曹,建立了曹國。發展和演變:曹姓還有其他兩個來源。一是在現在的烏茲別克,曾經有過一個曹國,當地人有的人遷居中原,就以曹為姓。另外一個來源比較有名,東漢時期,曹參之後曹騰,官至大鴻臚,無後,死後由養子曹嵩繼任。曹嵩原來姓夏侯,過繼給曹騰後改姓曹。曹姓名人,較早的要數《春秋》記載的曹劌;其次是漢初大臣曹參。至於曹操,其實他真姓是夏侯。 曹植,著名詩人;曹丕之子,為魏明帝;曹丕之孫為魏國皇帝。其後裔曹霸,武衛將軍,又極善畫馬。三國後,唐時詩人曹松,宋初名將曹彬,元代畫家曹之白,明時文學家曹學檢,明理學之冠曹端。清著名作家曹雪芹。
8. 曹姓不能和哪些姓結婚
你說的這些都是封建迷信的說法,如果遇到那個真正你喜歡的,他也真心喜歡你的人,就不要錯過
9. 周,李兩姓歷史上能結婚嗎
摘要 雙方沒有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就可以結婚了
10. 姓朱的不可以和哪些姓結婚
一、朱姓和哪個姓不能通婚:
朱姓和李姓不能通婚,這兩個姓氏就是世仇。之所以不能通婚,有兩大原因。
1、在唐朝末年的時候,朱溫篡奪了唐建立了後梁,至此李唐王朝就徹底的滅亡了。李家對朱家就恨之入骨了,李家就自動的不和朱姓人通婚了。
2、明朝的皇帝是朱元璋,不過明朝最後也完了,就朱姓倒霉了。當時是李自成發動了農民起義,崇禎自縊身亡。如果沒有李自成的話,朱家可沒有那麼快覆滅。這件事情就讓朱家對李家恨之入骨了,然後就成了世仇了。
除了這兩個姓氏,還有楊姓和潘姓也不通婚,這還要從楊家將說起:
都知道潘仁美這在歷史上還是一個大奸臣,和楊家將是各種斗,最後陷害了楊家將,導致了楊家被滿門抄斬了,從此,兩家見面就不說話了,據說楊家還追殺過潘仁美。這個說法是來自民間傳說。
二、朱姓和哪個姓相剋:
1、曹姓和朱、豬、馬相剋,諧音:吃草。
2、豬、朱和郭相剋,諧音:豬入鍋。
3、沙和豬、朱,諧音:殺豬。
4、康和豬、朱,意思:豬姓得福,康姓衰敗。
5、蔡和豬、朱,意思:蔡姓衰敗,朱姓得福。
6、舟、鄒、周和豬、朱,諧音:豬吃粥,朱姓得福,周姓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