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誰知道浙江嘉興地區的婚嫁習俗啊
說親
舊時婚姻多憑媒妁之言,都由男方請媒人先往女方提親,稱「報吉」。女方同意後,交出寫有女兒生辰八字的紅帖,即「庚帖」,稱「出帖」,俗稱「出八字」。男方取得庚帖後,壓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爐下三天,稱「壓庚」,然後請算命先生算男女生辰八字是否相剋,稱「合婚」。如五行相沖相剋,則退回女方「庚帖」,並附送一些禮物示歉。新社會實行婚姻自主,但農村不少地區仍流行說親。城市男女青年大多數為自由戀愛,也有經人介紹而相識,徵得家庭同意確定婚姻關系的,稱之為「找對象」。
訂婚
嘉興訂婚舊稱「安心」。合婚後,如婚姻可成,男家即送「安心禮」至女家。富家送「安心禮」,用一塊金筀,上鐫吉祥花紋,還有一個金錠、一對金如意,取「決定如意」的口彩。女方受禮稱「受茶」,並向男方答禮,然後請至親吃安心酒,公布婚約。貧家送禮視經濟情況而不同。民國時期,城市有地位人家,訂婚亦舉行儀式,也有男女雙方交換照片的。舊時男女雙方「文定」即訂婚後,逢節日男方應送禮到女方家,如粽子、月餅、雞、魚、豬蹄膀、糕點等,用竹籃或木籃裝盛,故稱「送禮籃」。此俗建國後城鄉仍流行,但城市為簡,一般在中秋和春節男方向女方饋送一些禮品。
准日
即男女雙方確定婚期。據《嘉興府志》記載:「……將婚請期曰准日」。又據《古禾雜識》記載:「……請期曰准日,則男宅投之以茶,女宅報之以糕,糕必返半焉,謂之兩頭高」。民國時期,此俗似流行,富裕男家須購辦首飾(金戒、手鐲等2至4件)、果盒(盒內分兩框,一置桂圓,一置茶葉)及聘禮數十元至數百元,由媒人送至女家。女家亦備糕盒及和合(傳說中的和合二仙人)一座(置玻璃盒中為綢或紙製成),座下紅綢包庚帖,回贈男家。在准日之前,媒人先須「話親」,即男家托媒人往女家提議迎娶,女家故意不允,至少往返三次才答應。農村禮儀較簡,男方選定結婚日期,提早半年通知女家,稱「對盤」,又稱「行大盤」。托媒人送禮,有綢緞、布料、首飾及禮金,禮金為數亦甚可觀。也有女方討價還價,至使男方送追禮的。此俗建國後農村仍流行,時有為追索聘禮,男方因貧窮,無法滿足女方要求,造成婚姻糾紛,不少男方為行聘負債累累。
迎娶
據《古禾雜識》記載:「禾俗重親迎豪家富室必盛騶從,鳴鑼喝道,居然官長也。新郎雖白衣亦蟒服數珠,甚至僭逾有戴紅頂者。戚友少長,衣服甚都,導於輿前,謂之陪娶。新娘乘彩輿,燈光映射,婢媼隨其後,手爇安息香,氤氳之氣達數百步」。這是清代嘉興城豪富之家結婚迎新的排場。民國時期,城市居民結婚,新娘仍乘花轎或綵船,新郎著長袍馬褂,也有穿西裝的。新娘戴鳳冠霞帔已少見,一般著粉紅綉花旗袍,有些用兜紗,為粉紅色。迎娶至男家,新娘出轎後舉行文明結婚儀式。有證婚人、主婚人、介紹人、司儀、儐相等,只行鞠躬禮,不跪拜。當日宴請賓客,擺宴席多少桌,視經濟狀況而定,多請廚師到家中操辦。建國後,70年代前,城市迎親儀式從簡,新郎新娘或步行或騎自行車迎娶。婚禮在男方家中舉行,中午新郎由親友陪同,在新娘家吃喜酒,晚間則在男家宴請親友賓客,酒席不過數桌。幹部結婚儀式更簡,一般只向親友同事分送糖果,宣布結婚。70年代後期婚禮漸趨奢華,迎娶用三輪車(人戲稱「大篷車」)數輛滿載新娘嫁妝,結隊而行,引人矚目。80年代中期後,大操大辦之風興起,迎娶都用小轎車,有的濫用公車,少者一二輛,多者七八輛,車前玻璃窗上貼大紅雙喜字,新郎新娘由儐相陪同,迎娶時鳴鞭炮,雖新房近在咫尺或新房即在原地,必乘汽車沿街游駛。新娘大多披白色婚紗,新郎則穿黑色西服。晚間男女雙方家長及親友同至酒家飯店赴喜宴,新郎新娘由儐相陪伴,立酒家飯店大門前迎候賓客,新郎向賓客一一敬煙,新娘手持錢包,對小輩分送禮金,一般數十元。酒席價每桌數百元(80年代末一般每桌200元至250元),由男女兩家合辦,費用由男方負擔。酒席畢,剩菜如雞鴨魚蹄膀等大菜,由雙方各自拿回家去。80年代末,時興拍攝婚禮錄像。
農村婚禮民國時期大多沿襲舊俗,迎親前女方索禮,如「謝娘籃」、「請坐禮」、「搶舅禮」等,甚至女方父母有索「肚子痛錢」的。俗稱「發轎還要銀百元,媒人隨轎送五盤」。男方娶親要挑選已婚青壯年人抬轎或搖船,如花轎迎娶,轎前要由父母雙全的兩童男提燈。迎娶或派人或新郎親迎,必須見門作揖,女方才將一道道門打開。女方上轎前,先隔門檻由女方親戚傳遞嫁妝,男方候接,嫁妝一般少於男方禮金。然海鹽澉浦一帶,歷來講究嫁妝的豐盛,稱女兒為「賠錢貨」。嫁妝中馬桶必備,俗稱「子孫桶」,紅漆,內放一包花生,兩個染紅的半熟雞蛋。當新娘上轎時,轎前鋪蘆席(或米袋),新娘踏著上轎,意為不帶走娘家的泥土,也有舅父或兄弟抱上轎的。新娘上轎必須哭,稱「哭發哭發」。一般新娘是小聲哭泣,母親是大聲哭泣。新娘上轎後,先由母親喂飯,然後由兄弟扶轎桿,起轎旋三轉,才於鼓樂聲中抬往男家。乘船迎娶時,有的地方船上置兩根帶泥的青竹。新娘上船後,急速行駛,竹篙撐岸,以不沾水為吉。船出港後,本村青年往往先在船必經的橋上討喜錢,稱「攔水港」,不滿足要求則阻撓不放行。至男家門前時,依次鋪五隻麻袋,喜娘扶新娘踏麻袋進門,傳遞麻袋鋪路,稱「傳代」。用五隻袋,兆「五子登科」。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先、父母及互拜之後,「吃壽面」,父母朝南坐(如有一亡故,也要虛設盅筷),新郎新娘跪著敬酒。禮畢,新郎持紅綢帶牽著新娘,由兩青壯年持一對花燭導入洞房。洞房坐床男東女西,傳說新娘坐床面積多,兆婚後怕老婆;新郎坐得多,則兆婚後妻子怕丈夫,故互不謙讓,緊靠而坐。坐床後,新郎用秤桿(寓稱心如意)或甘蔗(寓節節高,老來甜)挑起新娘蓋頭的紅紗巾。喜娘將棗子、花生、糖果等向新房床帳內四處拋撒,稱「撒帳」,也有的撒到新房四角和客人面前。海鹽一帶有《撒帳歌》:「撒帳東來撒過東,夫妻雙方多和睦,撒帳南來撒過南,人丁興旺子孫多……」。平湖農村,舊時有吃「小夜飯」的習俗,即婚禮結束,長輩從新娘的箱子里取出兩碗合在一起的冷飯,上放幾根鹹菜,讓新郎新娘並肩坐,各自把鹹菜冷飯吃完。
建國後,農村婚禮習俗有所變化,迎娶不用花轎,代之以船。訂婚時彩禮很重,迎娶前,新郎仍須備名目繁多的禮金。近十多年來,有以自行車迎娶的,婚後和城市一樣,外出旅遊度蜜月。自80年代以來,農村之喜酒與城市相似,新娘參與酒席,向賓客敬煙敬酒。喜宴一般也以冷盤、熱炒為主,配以全雞全鴨點心等。以瓶裝酒取代家釀米酒,每桌酒席所費約二百元左右。
城市農村新郎新娘舉行婚禮之日,男女方家長和近親長輩須向新郎新娘致送「紅紙包」,俗稱「見面鈿」。
結婚後第二天,新娘的兄弟前往探望,男家設宴招待,稱「望潮」。嘉善一帶俗稱「通灶囪」,嘉興俗稱「吊煙囪」。民間相傳,昔時有新娘受婆家姑娘、妯娌捉弄,將煙囪堵死,新娘燒飯時煙霧彌漫,受到公婆指責。其兄弟來探望,發現蹊蹺,用長竹竿通煙囪,煙道暢通,煙霧消失,飯菜燒好。此傳說含有娘家兄弟為保護新娘在夫家地位之意,此俗建國後仍流行。
回門
清代稱「對月」、「望對月」。即結婚一個月以後,夫隨妻回娘家探望,新郎帶去一桌酒菜,俗稱「桌面禮」,岳父母也送見面禮。此俗建國後農村仍流行,回門不限於滿一月,多數三天就回門。
❷ 嘉興男人怎麼樣
關於性格方面,這樣比方:北方男人打的天下,南方男人去守,應該是最科學的安排。嘉興男人更是如此,缺的那份打天下需要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但守天下因為要在平靜中求得萬物萬事運作的平衡,才不至於讓到手的天下在失衡的傾斜中又落入敵手,因此更強調睿智,嚴謹,以靜制動,在時時刻刻的精密算計嚴密防守中求得穩扎穩打。 北方男人,大凡對自己能力有些信心的,問他希望太太在外邊工作,還是留在家裡,十有八九的北方男人會鏗鏗作響地拍打自己的胸脯,「不就是養活一個人嘛,全包在我身上了」。但也有前提,就是我養你,你得盡婦道,燒煮汰買這些雜碎活你得自覺全包了才好。而嘉興男人隨手就幫太太做了家務,不象有的北方男人那樣把男人做家務上升到國恥的高度。至少本小編很樂意為家人分擔家務小事。 一個漂亮女人如在北方地界上如五彩的大篷車穿梭在一馬平川,即便沒有弄出任何聲響來也足以吸引北方男人的目光。追逐近了,北方男人身上勃發的激情氣息,難免會讓漂亮女人產生一些有關人身方面的擔憂。而南方男人看漂亮女人象欣賞花園里的花,愛花賞花可不去折花,花兒放鬆了,就長勢良好。這個方面小編覺得很深刻。 嘉興男人在乎實際得失。一個嘉興的出租汽車司機候人,必是要求乘客先交了押金再走。換了北方司機,能抖膽要押金的已只剩一個半個,不是膽小,而是「面矮」,大老爺們為10塊錢張一回口,丟不起這個臉。開口要了,換來人家乘客「嗤」的一聲,臉上就說什麼也掛不住了,好了,快去快回,不要了。心裡打鼓乘客不會一去不復返了吧?等了個把小時終於確認今天倒運陪了個10塊錢,晦氣。轉念又想,不就10塊錢嗎,一會兒掙出來就當什麼事沒發生得了。嘉興司機雖招來不屑,實則主持了交易公道的原則,於理於利均行得通。而北方司機損失了10塊錢,卻以為我拿你當人看,是你不夠意思,你欠我的,於情我坦盪盪。至於是10塊錢值得還是面子值得,想必不同的人有不同觀點。 要說南方男人更智,北方男人偏勇還是更適合一些的。看中國史事,北方大漢南征北戰,擴張性一覽無余。中國版圖最大的元朝就是北方大漢打到了萊茵河畔。北方多英豪,為信念寧願捨生取義。南方更多風流才子智多星,顛袖弄墨,運籌帷幄天下事。南方男人北方男人這種種特點,說來說去還是與所處地域有關。有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多山,南方多水,近山者義,近水者智,然也。分析得很是富有哲理。
❸ 為什麼全國只有嘉興這邊有「兩頭」的新婚姻方式呢
其實不只是嘉興有這個「兩頭」式婚姻,其它地方也有。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看看,啥叫「兩頭」?其次,民間為什麼會興起「兩頭」現象?其三,「兩頭」對男女雙方都有哪些好處?最後,「兩頭」式婚姻會不會在未來大行其道?
啥叫「兩頭」式婚姻?
其實,所謂「兩頭」式婚姻就是男女雙方,既不是男方娶了女方過門,也不是女方招了男方為上門女婿。男女雙方家裡都預留了小夫妻的住所和生活空間,小夫妻可以在男女雙方家裡輪換居住。也可以自己買房子居住,但是生養的孩子如果是2個就隨男女雙方姓氏各一個,也各隨男女雙方父母撫養。這樣,男女雙方父母都得到贍養,而雙方家庭也各自可以傳宗接代了。
民間為什麼會興起「兩頭」現象?
其實,民間之所以會興起兩頭現象。是因為,我國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計劃生育以來,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而,作為獨生子女父母,他們需要兒女贍養,而且,需要傳宗接代。而,女兒嫁出去,一般生的孩子隨父姓,這就讓傳宗接代落空。再加上,女孩子嫁出去,將來回來贍養父母往往得不到夫家支持。所以,才發展出「兩頭」式婚姻。
「兩頭」對男女雙方都有哪些好處?
兩頭」式婚姻的好處顯而易見。那就是,一方面不用男方支出龐大數目的彩禮錢,減輕了男方的家庭負擔。另一方面,女方雖然結了婚,但沒有離開家庭,作為父母指望女兒贍養得到了滿足。男方也娶了兒媳婦,當然也會在男方家裡居住,男方父母也有了指靠。生的孩子各隨兩家姓氏和歸各家撫養,這樣雙方家庭都能夠傳宗接代,無疑是最優的解決方案。
「兩頭」式婚姻會不會在未來大行其道?
實際上,不光是嘉興,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類似的情況。但,這樣的情況會不會沖擊我們傳統的婚姻習慣,被越來越多人效仿呢?我相信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因為,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我國獨生子女家庭相當龐大,但國人傳統思維和習慣還是根深蒂固。比如說,傳宗接代思想。還有一個就是雙方老人的贍養問題。如果不能在大眾模式下得到解決,那麼民間的新思維和解決方式將會鋪展開來。
接下來聊聊嘉興這邊的「兩頭」——
關於禮金:兩頭中女方不出嫁,男方不入贅,所以男方不用出禮金,女方也不用置辦嫁妝。在舉辦婚禮的時候,各自辦婚禮。
關於房子:兩頭這樣的嫁娶方式中,很多都是兩家共同買房,作為新人的婚房。如果不買房的,則兩邊家裡都會裝修新房,夫妻兩個兩邊走動居住。
關於孩子:兩頭一般都會生兩個孩子,一個隨男方姓一個隨女方姓。有些夫妻不願意生兩個的,則會採取姓氏疊加的方式,或者婚前商量好,孩子隨誰家姓。並且男方父母女方父母都叫爺爺奶奶。
關於父母養老:兩頭這樣的嫁娶方式中,兩邊都是需要夫妻兩個當家的,所以父母年紀大起來後,兩邊的老人都需要贍養照顧。那很多人就會問,難道嫁出去的就不用照顧贍養了嗎?打個比方,如果家裡有個兄弟當家的,你作為姐姐嫁出去的,在父母需要住院以及百年的時候,都是弟弟做主操持,出嫁的女兒是協助幫忙。
關於兩邊親戚:姑娘嫁出去後,很多親戚也就不來往了,但在兩頭這樣的嫁娶方式中,兩邊家裡的親戚都是來往的,比如看望病人、紅白事這些,人情方面都是需要出席的。
由於當年的計劃生育政策,出現了大量的獨生子女,而很多家庭經濟條件都不錯,也不願意讓自己的獨女出嫁,家產給了親家。也有很多人特別在意姓氏的傳承。所以就產生了兩頭這樣的嫁娶方式,把顧慮的問題折中的方式解決了。
如今很多人說兩頭中矛盾重重,你家我家分的太清,其實無論哪種嫁娶方式,只要兩個人用智慧把兩家的關系協調好,都是可以長長久久,過的幸福美滿的。
。!
南通地區百分之九五的比例
❹ 請問 浙江 嘉興,結婚男方要准備些什麼啊聘禮得准備多少啊雙方都是普通農村人家。
結婚男方要准備新房, 雙方都是普通農村 聘禮得准備 5w以上 但要看在什麼鎮啊,要是王店的話生活條件比較好,應該要的比其他鎮要高,但有沒有要20W的啊。要不你就嫁到女方好了。讓他們拿20W好了。
❺ 婚姻問題,浙江嘉興地區
嘿嘿,不明白,我不是嘉興的。
我認為,現在婚姻雙方不管是不是所謂的兩頭開,不嫁不娶。其實長輩只是想得到以後的養老問題。
如果你是一個孝順的兒子,我感覺這種兩頭開你應該會理解和支持的。
個人見解,如有不對請諒解。
❻ 嘉興的進來,婚禮風俗問題!
怎麼可能呢?你老婆家裡很需要錢是吧?想賣個女兒賺點?太不要臉了!
我是嘉興本地人,一般現在房子男方負責,女方負責家電,
婚禮費用男方出男方的幾桌,女方出女方的幾桌,當然雙方客氣可以請客!
結婚是雙方平等的事,沒有誰送給誰,賣給誰的說法!
我結婚時女方的結婚所需物品男方送,我的物品女方送!
你老婆家這樣的情況,等於把女兒賣了@丟嘉興人臉啊,她家太需要錢了!
❼ 嘉興本地人嫁溫州人,溫州人人品好嗎,能嫁嗎
……請不要帶地域歧視,哪裡都有人品好的人,哪裡都會有人品差的人,如果是嫁過去的話希望可以先多了解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