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報道說,在中國每年選擇跨國婚姻、嫁到國外的女性多達四十萬人,有這么多嗎
隨便說幾句吧馬上結婚五年了,上海認識,定居北京,不排除未來幾年回歐洲。 兩個孩子一個三歲一個半歲,老大現在一口中文和中國孩子一樣利索,爸爸的語言偶爾蹦點詞,反倒是爸爸媽媽天天說的英文只能靠幼兒園老師教。 婚後有不少朋友問我,你會覺得和外國人在一起有文化障礙么? 怎麼說呢,語言文化差異,有時候是障礙,有時候也是一個緩沖區。 比如,英語都不是我們的母語,但是我們倆都會的語言就這一種,日常我倆都是英語聊的,但是生氣的時候就不管用了,表達不出來那麼微妙的情緒啊,於是我生氣的時候就憋著,憋著憋著自己想明白了就不吵了。 換成中文的話,不知道多少扎心的句子扔過去了。 還有,語言不太通(他能說簡單中文), 和丈母娘也吵不起來,少了很多麻煩事。有時候有些話題我知道說的太明白了可能有一個人會生氣,抓我翻譯的時候我就開始兩邊糊弄,漿糊搗搗基本就沒事了。基於此,我對讓他好好學中文的事情一直很不上心。我怕他學會了中文和我媽吵吵啊。BTW,婚後我父母和我們一起住的,雖然婚前我倆的設想是自己住,但是生娃之後我要上班,國內的托育服務一言難盡只能給老人幫忙帶。 他也認識到父母幫了多大的忙,現在開始給我叨叨他的國家爺爺奶奶不帶孩子是不對的。。。文化差異是有的,比如我媽對我以女朋友身份第一次去他家沒收到見面紅包耿耿於懷,我一次次解釋他們只會給禮物不會給錢的, 我媽還是理解不了。我老公就對每年春節我們收紅包發紅包表示一臉詫異(也就私底下給我說,該發紅包還是發紅包的),說你把錢給出去,別人又給你包回來,為什麼。 這個老外估計是理解不了我們的人情往來了。 還有,我們在一起沒多久,遇到他奶奶去世了,他們那邊人去世了都要在當地報紙上發訃告,和咱遺失聲明差不多大的幾行字,在寫名字的時候,不光是奶奶的兒女媳婦女婿孫子孫女孫婿孫媳, 二話不說我的名字也是列上去的。 那會我倆還沒結婚,在一起一年左右吧,那感覺,就像是男朋友奶奶去世,你的名字已經作為立碑人,寫在了墓碑上。我悄悄問這個咋回事,人家給我一個莫名其妙加理所當然的表情,是我女朋友,當然要列上去的,難道你不是么? 在這方面我們有一個原則,誰的地盤誰說了算,在中國聽我的,在他家聽他的。 彼此尊重,相安無事咯。 中間的那一方,比如我在連接他和我的家人,他在連接我和他的家人的時候,要做好橋梁作用,好好溝通,偶爾做好屏障,免於一些不必要的壓力。 吃飯也好解決,我比較好養活,在他們家一個月吃麵包也能吃的好,吃膩了沙拉想念炒菜了就自己下廚,想吃什麼自己做,面點米飯炒菜燉湯都能弄,他們愛吃不吃。吃了我高興,不知也不生氣。大家的胃都是有記憶的,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不能太勉強。 在北京多數我做飯,我做了就得吃,不喜歡就自己弄去。 沒那麼多唧唧歪歪。 他為了讓他兒子知道他家的美食,一直堅持在周末做飯,也是不錯。 異國戀,最後走到婚姻,能成的關鍵,在於我倆的想法都不多,沒有一認識就想著哪裡定居哪裡買房什麼時候結婚生娃婚後工資卡要不要上交要不要和爸爸媽媽一起住之類的。如果一開始就想這些,這戀愛沒法談了。當時能開始,能繼續,只是覺得在一起彼此都可以放鬆做自己,喜歡一起呆著一起說很多話,輕松愉悅。 這就足夠走向下一步了。有了這些,就可以對其他的瑣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了。誰的生活不是一地雞毛呢。 我的脾氣比較大,現在為了孩子教育我倆也開啟對吼模式了。
B. 為什麼在跨國婚姻上,中國女性比中國男性更受歡迎
這是因為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優勢。因為歐美是強勢文化,擁有對時尚、美、優雅等等的定義權。你看看就不是很多女性願意嫁到非洲、印度等等地方。此外,中國男人由於國家整體處在最激烈的競爭階段而導致男性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因此也沒太多心思可以花在打扮上。
我們這一代中國男人肩負的是復興華夏,我們每一個男人都應該去努力奮斗,我們會很累,我們還沒有條件像外國男人那麼無所顧忌的生活,沒有時間像他們那樣的炫酷耍帥,甚至沒有時間健身與打扮,沒時間長得更高,因為我們要更努力的學習,因為我們先要創造我們更豐富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我們要變得更強大。
C. 盤點名人跨國婚戀 為何多是中國女配外國男
有人說,嫁老外也要嫁好的,免得嫁了個素質比國男更差的,讓你吃不了兜著走。確實,找個外國男人也許需要你處理的細枝末節事情就更多了。 當你們為了把家安在國內還是國外爭吵時,為了讓孩子接受中式教育還是西式教育較勁時,為了信仰差別而傷透腦筋時,你才發現自己選擇了一道不好解的婚姻難題。同時,你也會發現相處中也會有些麻煩,比如總不免面臨在兩地分居,飛來飛去中消磨了感情;外國人開放些,你可能婚後也需要更要同眾多競爭者PK魅力;還有的老外喜歡挑剔你的細枝末節,比如著裝、品位、氣味與偏好等……當然也有人處理得很好,特別是那些老外「中國通」們。 今天,讓我們從名人明星的跨國戀成敗中來吸取智慧,讓跨國戀真正成為你人生的美好點綴,而不是尷尬雞肋。 離異失敗型:名人範例:李玲玉&傑瑞 李玲玉和傑瑞結婚後定居加拿大。兩人都是二婚,對這次姻緣格外珍惜。兩年後李玲玉生下兒子傑西。三年海外生活,李玲玉完全從歌壇消失,家庭主婦的生活讓她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惘,東西方家庭的差異所引發的矛盾卻日益明顯。比如,面對孩子的錯誤時,李玲玉會採取「打是親,罵是愛」的方式,而傑瑞卻很反對打孩子,希望讓他面壁思過,直到他承認錯誤為止。最初李玲玉與丈夫還能平和的商量,後來卻發展到為了某件很小的事也會互相指責。這段曾經幸福的跨國婚姻終於宣告破裂。2005年,李玲玉和傑瑞正式辦理離婚手續,獨自領著五歲的兒子回國定居。 中美心心專家點評:為愛情喪失自我,家教文化沖突難以解決 有調查表明,再婚家庭的離婚率普遍比初婚高。可能因為雙方對婚姻的信心降低,而且更不願意放下自我來包容對方,更容易在小事上較勁。具體到李玲玉和傑瑞,他們之間又存在著文化差異,後來集中爆發在孩子教育方式上。在西方家庭中,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如果父母體罰或辱罵孩子,孩子或鄰居都可以報警,國家也有責任更換孩子的監護權。而在東方家庭中,有著相對穩定的長幼尊卑的次序,長輩對晚輩實施處罰很常見。盡管法律上也有相應的兒童保護條款,但是一般也是「民不告,官不究」。 文化傳統觀念畢竟難以改變,李玲玉也接受不了自己犯錯還得給孩子說「對不起」的平等教育法,她希望維護家長的「權威」;最後,李玲玉無法適應家庭主婦生活,令她喪失了自我,她還需要在事業上有所建樹。中美心心技術支招:1、拒絕全職主婦,堅持獨立自我人格。同老外結婚,最忌諱就是為了對方而放棄了獨立自我發展,從此定居外國,成為家庭主婦。只有自始至終保持獨立個性自我,擁有事業和經濟來源,才能贏得老外對你最大的尊重。 2、了解對方的文化特點,建立兼容化文化環境。跨國婚姻面臨的文化分歧非常常見。分成生活觀念、情愛觀念、宗教信仰、育兒觀念等多方面。建議你們每周設立一個家庭日,針對發生的文化沖突進行探討,還可以請教文化心理專家出面指導,讓家庭建立起雙文化兼容的環境。 3、培養兼具東西方優勢性格的孩子。在育兒方面,東西方文化各有優勢。西方文化下的孩子更加獨立自主,但可能跟父母關系不親;東方文化下的孩子則依賴聽話一些,但卻比較孝順。跨國戀家庭中的孩子可以吸取雙方的優勢,變得既很獨立,又很孝順。 坎坷喪偶型:名人範例:張愛玲&賴雅 在美國,張愛玲邂逅了美國白人作家甫德南·賴雅。在優雅的環境和浪漫的心境中,36歲的張愛玲與65歲的賴雅產生了忘年之戀。婚後兩個人確實有一種相依為命的感情,但新婚剛兩個月,曾有過中風史,身體羸弱的賴雅又一次中風,並接近死亡。為了愛玲,他保證不死。此後兩人飽一頓飢一頓,住處也沒有保障,為了糊口,張愛玲不得不寫一些「爛」劇本。年老多病的賴雅卻越來越依賴她,甚至根本無法離開她。後來,賴雅癱瘓了兩年,全由張愛玲照料。她為此做出了最大的犧牲,才華全都浪費在繁忙照顧中。1967年,賴雅在張愛玲的身邊走完人生。 中美心心專家點評:戀父情結導致拯救心態,精神至上帶來生活缺憾 賴雅身上所閃耀的才學、仁慈與人性光輝感動了張愛玲。張愛玲有著濃重的戀父情結,父母離異後,父親另娶,同她之間出現很多矛盾。張愛玲其實一直在尋找一種父愛的感覺。而大她接近二十歲的賴雅則正好具備這種特質。但同時賴雅也具備張父的羸弱多病等特點。張愛玲抱著拯救父親的心態,想要幫助賴雅。 然而,東西生死觀大不同。西方人將生死看得比較超脫,如果身體確實惡化到難以挽回的地步,很多人願意坦然面對死亡,希望有尊嚴的離開人世。東方人盡管有著「死者為尊」的習俗,卻比老外更加「惜命」,如果是自己的親人患上不治之症,無論代價有多大,有沒有希望,都會將生命盡可能延長。張愛玲拚命為了賴雅的病而拚命掙錢,讓她付出了較大的代價。中美心心技術支招:1、不做對方的拯救者,也不讓對方來拯救自己。張愛玲與賴雅間的婚戀透露著拯救色彩。戀愛時,張愛玲總是把自己的錢拿出來資助賴雅。在賴雅生病後,張愛玲更是擔任了拯救者角色。但再是親密的夫妻,都難以掌握生老病死的盾牌,我們要先服務於自己的生命,發展出最好的自己,然後力所能及地幫助對方。 2、了解並平息潛在的戀父情結,不要輕易地做出自我犧牲。張愛玲對大她三十歲的賴雅依然有一些戀父心理情結,這無形中讓賴雅多了心理負擔。而為了救治賴雅,她不斷奉獻,最後導致自己文學天分的耗盡,這種自我犧牲有點過多了。也許以不犧牲自我的心態去對待對方,對方反而會更快樂輕松。 3、接受並順應跨國戀情問題,學習平靜接受死亡。由於中西方文化對生死的看法不大一樣,西方人更為超脫,他們也並不像東方人這么惜命,更看重生命的質量。因此,他們養生方面不如中國人,壽命也不如國人。嫁個老外,常會碰上對方「先走」的情況。此時,你要學習抱著同樣超脫的態度,感恩彼此曾有過的精神收獲。 成功圓滿型:名人範例:沈丹萍&烏韋 號稱「跨國戀」第一人的沈丹萍,嫁給外文出版社編輯德國人烏韋,兩個人安家北京,已經攜手走過25年,並有了兩個女兒。這么多年,雖然有磕磕絆絆,但是烏韋總是高姿態地主動和解。烏韋也說:「我不怕別人說怕老婆。」烏韋平時錢包里全是妻子和孩子們的照片,走到哪兒都不忘給人介紹並贊美家人。而沈丹萍則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也贏得了他外國朋友的喜歡。他們也會有一些小摩擦,比如,烏韋比較浪漫,經常安排旅行,回來可能就會喝上一杯當地的小酒,放點音樂回味;而潔癖的沈丹萍可能就打掃起屋子來,破壞了氣氛。但是,烏韋也能從中國女性性格的角度加以諒解。中美心心專家點評:認同接納對方文化,抓大放小高姿態 雙方融合得不錯。西方人往往會有些理想主義,熱衷於追求藝術、宗教、愛情的浪漫等;東方人則比較「入世」,會活得更加實際一些,希望為自己謀求更多財富,更高地位等。但烏韋在中國工作已經二十多年,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中國通,雙方這方面的差異兼顧得不錯,在現實的基礎上兼顧了浪漫。 德國男人總的來說,做是非常嚴謹守規則,他們認為愛就是百分之百的理解,相互妥協。烏韋又是一個高知識分子,比較冷靜有素養,遇到事情不急不躁,能夠用「打太極拳」的迂迴戰術哄老婆,自己先吃點虧,換來老婆開心,家庭和睦。而在大方向上,兩人也實現了自我價值,沈丹萍對老公的工作也有幫助推動作用。同時,雙方做到了讓對方文化氛圍中的人基本滿意,這成了婚姻幸福的基本保證。成功法寶:1、功利現實與浪漫精神兩不誤。中國人講的是一種實利主義的浪漫,很難純粹。而西方人則在講究精神化時可以很超脫。這樣文化的兩個人相處,得學習化解差異:對方禱告的時候你最好保持安靜,別拿柴米油鹽說事;而當你拜關公財神的時候,對方也能幫著燒柱香,如此相互理解。 2、尊重雙方生活習慣,日子順風順水。他喜歡安安靜靜度周末,你可能喜歡呼朋喚友卡拉OK和麻將;他喜歡跟你探討「愛情」,你也許拉他一起看《金婚》……學習欣賞這種差異,同時為了對方生活也適當服務奉獻,生活就會順風順水一些。 3、建立協商機制,約束雙方行為。在跨國戀家庭中,一定要建立協商機制。比如,雙方分開最長不超過多久,紅顏(藍顏)知己達到什麼樣的度能容忍,對雙方父母什麼樣的方式更適當,對孩子怎樣教育可做,怎樣不可做。對於老外那種邏輯性很嚴密的頭腦來說,他們很需要這樣的協商去約束行為。 HER深度分析:跨國戀,為何多是中國女配外國男? 09年伊始,上海社會科學院教授張結海出了一本《中國男人調查》。對中國男性的形象進行了調查、分析。結果,中國男人幾乎在所有正面形容詞上得分都低於西方男人。中國男人唯一打敗了西方男人的一項是「顧家」。可能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很多A等女人願意找一個外國男人來共同生活的原始心理原因。從心理根源來講,中國獨特的以家為中心的集體主義文化,很容易讓中國男人顯得依賴性有餘,獨立性不足,很難富有高創造性,高野心,高勇氣。個體主義文化的西方家庭則更容易培養出獨立性高,有擔當能力,心理成熟的男性。同時,西方擁有傳統的紳士情結,對待女性更懂得情趣,富有吸引力;而中國幾千年來的男權主義傳統,讓一些男人不太懂得照顧女性的內心世界,顯得粗糙有餘,細膩感不足。當然,中國男在顧家方面確實略勝一籌,但在其他素質方面還是要向西方男人多學習的。
D. 為什麼跨國戀不被人看好,跨國戀什麼時候也成了原罪
只是,無論男同胞們有怎樣的不滿,一個難以迴避的現實是:隨著中國實力的不斷增長,類似的跨國戀情會越來越多。
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會遠赴非洲大陸工作,也會有越來越多的非洲人來到中國淘金,這種雙邊的人員流動,只會越來越多,隨之而產生的跨國婚姻、混血子女,也會越來越普遍。
而一個正常的大國國民心態,對此應該感到高興,而不是相反。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在全球的觸角越來越廣,我們在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深。
即使拋開國家民族這樣的大道理,哪怕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也應時刻牢記這樣的道理:他人的生活,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可以不理解,可以不喜歡,但是尊重別人的選擇,是一種起碼的修為。
E. 和外國人結婚的利與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學習和就業,很多外國人因為旅遊來到中國,最終卻被中國吸引而選擇留下,中國對於外國人的吸引力不斷加大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朋友現在有機會有條件走出國門去外國生活、旅遊和學習,在這一來一回之間,很多跨國的戀愛就自然的產生了。談戀愛總免不了到談婚論嫁的階段,和外國人結婚如何呢?F. 中國女性嫁老外、跨國婚現象會不會朝著人數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龐大的方向發展
這個問題是兩面性的,男性也可以和外國女生結婚。這些年來,隨著一帶一路的推行。跨國婚姻已不再單純的是中國女性嫁老外,越來越多的男性也加入到了跨國婚姻的行列。東南亞泰國、寮國、越南等國,都是典型的女多男少的國家,當地女性很多都無法在國內找到另一半,所以她們也都接受跨過婚姻。
G. 在美國兩年終於知道為什麼大家搶著嫁老外
在美國呆了將近兩年,也看到很多中美聯姻,而且不少人過得很幸福。前些時候和一個朋友聊天―他來自台灣,在美國求學後在一直在摩根斯坦利上班,我們也聊到中美婚姻,他說從他的了解看,中美婚姻,如果一方不是為綠卡或為對方的錢財外, 甚至比中中婚姻更穩定。 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女性對跨國婚姻的憧憬是來源於對現實的考量: 1)比如綠卡。即使求學在美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綠卡依然是很多人奮斗多年還是渴望而得不到的東西,就更不要說那些以訪問或旅遊為名然後滯留在美國希望哪天能變成合法移民的人了。和美國人結婚,就是合法取得綠卡最便捷最順暢的手段了,當然其中有些人被騙財騙色,因為婚姻目的不純,就難免保證婚姻的質量,連對方的人格也保證不了。 2)美國人身後的國家吸引力。美國的整體富裕程度和社會文明度、有序性、社會福利(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能夠得到的保障)等也是很大的吸引力之一,尤其是對國內的非富非貴群體而言。來美國前我有個很好的朋友,他是當地聞名的醫生和教授(在全國他也小有名氣),他就堅決反對我去美國,他的理由是我自己本身就過得不錯想找什麼樣的人都可以,為何要到美國,因為在他看來中國已經足夠富裕能夠給一些群體提供很好的物質生活。單純在物質方面,很多中國人的生活確實遠比美國人富裕,甚至闊綽,但是離真正的品質生活還差得很遠,社會大環境也還需要多年的提升。 當然也有人愛慕對方的錢財,還有很多人因為對異國生活和異國文化的不了解而導致的盲目嚮往,比如很多人認為跨國婚姻浪漫,以為老外都很富裕,嫁給他們就衣食無憂,甚至過錦衣玉食的生活。 對於因為綠卡,因為錢財,或者因為虛榮等而嫁給老外的女性,我想婚姻是否幸福她們有些人也許不介意(國內的某電視徵婚節目上,不是有女孩說寧願在寶馬里哭也不願再自行車上笑嗎),也許她們也覺得幸福,因為每個人的人生觀不同,對於幸福的界定就不一樣。 我也看到不少純粹的婚姻,不為對方的綠卡,不為錢財,不為虛榮,真的只為在人群里找到了那個尊重自己,愛惜自己並懂得自己的人。還有一種跨國婚姻,最初女方是出於無奈而被迫找老外的,但是最後不少人過得很幸福。我兩年前去廣州辦簽證就遇到不少的例子,她們大都40以上,帶著孩子,相貌一般,身材一般,在國內的婚姻市場上,她們顯然是無望的那種。 我問過一些嫁給老外目前生活的很幸福的人,他們如果以後離婚,希望找老外還是老中,大多數人還是希望找老外,在家庭經濟上矛盾很大的就希望找華人。以下是她們為何還要嫁老外的原因: 1) 美國人重視家庭,樂於陪伴伴侶和孩子。 國內現在很多人還是認為美國人隨便,以為美國男人下班後就是夜夜笙歌的生活,這是對美國人最大的誤讀之一。筆者在國內時,曾經也有這樣的看法,證據就是美劇《慾望與都市》,來美國生活兩年後才發現絕大多數人的生活與之相去甚遠,我還曾經告訴我同事說我以前以為他們也是那樣瘋狂生活的,她們大笑,說,在你們中國人的眼裡我們那麼隨便啊!她們說市區里也的確有少數人過著那樣的生活,但是絕大多數人都是下班就回家,做做家務,陪伴妻子和孩子,哪個家庭的丈夫有外遇,連鄰居都會瞧不起。 從我了解到的美國人看―我先生的同事、朋友、家人,我的同事,全都是下班就回家,盡管他們中大部分人都是所謂的事業成功人士,當然客觀上講,這除了和美國重視家庭生活超過事業、朋友的文化有關外,美國社會少有應酬、少有公款吃喝的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人們更多的回歸家庭。 國內的有些成功男士忙著應酬,吃喝,按摩,甚至包二奶的時候,他們的美國同伴卻在家裡幫著帶小孩,煮飯,修剪草坪,和妻子一起看電視,看書,或者去看音樂會,這兩種生活,作為妻子的你,選哪樣?國內不少男同胞視事業地位為重(因為有錢有權美女就會自來),美國男人更重視家庭幸福,有時間陪伴家人,伴隨孩子成長。 2) 美國人真心欣賞、稱贊自己的妻子,他們不重對方的容貌、身材、年齡。 咱們同胞也許會帶著自己年輕漂亮的妻子到處炫耀,但有多少人會真誠的稱贊自己既不年輕又不美貌的妻子?很多人寫文章說老外的審美觀有問題,因為這些老外總是誇獎,甚至娶那些在他們看來既老又丑的中國女性(這樣的刻薄說女性他們倒是應該檢查自己的修養和真正的審美情趣的),其實人家審美觀沒有問題,而是人家更重視女方的情趣愛好,性格和修養,而且他們普遍認為每個女人都是美的,只是看在哪個方面而已。 我認識的那個住在弗羅里達的女孩子(她其實也32歲了)告訴我,她很享受她的跨國婚姻,她說對方除了不像我們男人在經濟上那麼大方而外,其它的她都很滿意。她來自河南,用我們中國人的審美觀看就是一般品貌、身材,但是她家先生就是覺得她漂亮性感,即使早晨起床臃腫著一張臉,或是隨便穿個體恤在家裡閑逛時!另外一個我認識的嫁給老外的華人女性40多歲,她也覺得和美國人在一起很輕松,不必介意臉上的雀斑和眼睛下面的皺紋以及曬黃曬黑的膚色,反正他們都覺得你好看。把你帶出去參加Party, 他們不會覺得我這成功男士身邊應該有怎樣樣貌出色的女人。 中國很多男人本身天性喜歡年輕漂亮的女子,同時擁有年輕漂亮的女子也會在眾人前帶給他們驕傲。而美國人就不會因為哪個朋友娶了如此的女子而羨慕,他們更在意的是是否擁有真正適合自己,真正幸福的婚姻。筆者的一個朋友在國內時曾經交往過一個事業非常成功的人,他就講過,他熱烈追求她的原因除了因為大家很談得來以及她的素質不錯外,他說他也虛榮,覺得如果娶到她帶著她去見他的朋友會比較有面子。她後來嫁給老美,也開玩笑問過她先生,帶她出去見朋友等有沒有覺得一點驕傲,他倒反問為什麼,給他講了理由後,他就更百思不得其解了,他說我娶你不是因為你所謂的「條件」好,而是覺得我們志趣相當,追求相似的生活,他還說你當然漂亮,但是別人為什麼要羨慕我呢? 3) 現實原因:對於大齡、離婚帶著孩子尤其是相貌、身材普通的女性,老外是無奈的又是最好的選擇。我想,絕大部分人的第一選擇還是國內的男同胞,畢竟跨國婚姻要克服很多障礙,比如語言,比如文化,比如怎樣融入另外一個不同的社會,很多人還要放棄自己穩定的工作在異鄉一切從頭開始。漂亮的,或者但年紀輕的在國內的戀愛市場上是很容易找到比較理想的伴侶的,但是三十多歲,四十多歲,離了婚,又不漂亮,還帶著孩子的女性會發現自己幾乎被擠出了婚姻的市場。40歲的成功男士(或者只是工作好點的)如果再婚,大多數會希望找30歲以下的,如果女方條件好(長的漂亮)就是不在意對方是否結過婚的,大都也會要求對方沒有小孩。 而西方的男士更欣賞成熟的年紀偏大的女性,對方有無小孩皆可,很多人還喜歡對方帶著孩子,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樣輕易就能當了父親,那是多好的事。前些時候MSN報道了一個跨國官司,那個小孩的生母突然去世,於是那個繼父和生父就不惜一切打跨國官司爭奪孩子的監護權,最後生父奪回了孩子,那個孩子的繼父一家都陷於悲痛之中,因為他們已經養育了那個孩子一年多,付出了太多的感情。我看了這個故事唏噓不已,而且這樣的事在美國很常見。因此,和國內帶著孩子的女性非常難找到結婚對象相比,在美國,一個人帶著孩子,堅強、積極地生活的女性反而非常更受他們的尊重和愛慕。 4) 外國人比較在意儀表,禮節,謙讓女性。大多數美國男性都熱衷體育,熱愛健身,很多人即使到了50、60歲,依然很在意自己的體重和形體。
H. 跨國婚戀成功率高嗎
我覺得跨國戀的話成功率往往不是很高。首先,你要有資本足夠的資本。能夠漂洋過海。只是為了見一面而已。再者,你要有很高的學歷。交流也是一個問題。不要以為說哦,我在什麼網上認識一個外國的朋友。這就算是一個跨國戀情了。沒有。只是第一步而已。接下去的各種困難。是不能夠以常人想像的。所以。也只是想想而已吧。哈哈。
I. 兩性之間吸引力的來源在哪裡
第二個呢叫做神秘感,其實這個神秘感呢就是像它對你的探索,就是說你給它展示了只是一部分,他才有神秘感,你不要完全去展示出來,就像現在大家玩手機游戲的話都會找到這么一個規律,就是說你玩完上一關,它才會給你解鎖下一關,它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關口都給你公開開放,你想光顧哪一塊是不可能的。它必須給你封閉一部分。
J. 戚薇李承鉉秀恩愛:跨國婚姻也能幸福,秘密在哪裡
不管是戚薇和李承鉉的跨國婚姻,還是其他明星的婚姻,還是普通人的婚姻幸福。吃葯維持這樣的婚姻,保持婚姻幸福的秘密就在於兩個人能夠保持良好的溝通、懂得互相尊重、懂得互相忍讓、懂得傾聽和觀察、能夠互相信任,如果這些都能做到的話,那麼幸福婚姻就是手到擒來的事情。
確實,最近看了戚薇和李承鉉在綜藝節目《我家小兩口》中的表現,被他們不做作而且相對很輕松的相處方式被感動了。在他們的相處過程中,觀眾很明顯地看出他們婚姻生活是非常幸福的。
所以說,一對夫妻是否能夠維持幸福的婚姻,我覺得最關鍵的應該是良好的溝通,如果溝通上不順暢的話,那麼其他一切都是白搭。如果兩夫妻在一起生活缺少應有的溝通,那麼可能就沒有什麼事情是順利的了同,那麼這樣的婚姻也不可能會長久的下去同,肯定會走向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