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被人們奉為聖人的孔子,為何還會與老婆離婚
作為一代聖人的孔子,其實除了在學術上面有著高超造詣外,他在日常生活中其實也是一個普通人。孔子那時候之所以會離婚,其實最主要的願意就是他的婚姻是典型的包辦婚姻。
因為兩個人沒有了共同話題,所以夫妻感情漸漸也是變得單薄了。兩個人也因此經常吵架,雖然在《論語》裡面沒有記載這些東西,但是從孔子的一些言論裡面也能稍微看到他的透露出來的對於婚姻的一種疲憊。而且那時候的孔子常年奔波各國,他和亓官氏見面的機會也就變少了,兩人的心也就慢慢可是疏離對方了。
歸根到底,孔子和亓官氏之所以會離婚還是因為兩個人的婚姻是舊社會的那種包辦婚姻,兩個人的差距太大了,最終還是逃離不過離婚的結果。
『貳』 孔子和老子分別是怎麼看愛情的
孔子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愛情婚姻觀。
老子語錄中處處可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柔弱勝剛強」,「負陰而抱陽」、「牝常以靜勝牡」、「知其雄,守其雌」這樣貴柔崇陰的話。那老子可是把女人放在一個」尊重」的位置。
老子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我想老子也認為「愛情得一」是最好的!
『叄』 孔子自己的的婚姻狀況如何
公元前532年,孔子依照母親的意願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當時孔子十九歲,經太史推薦在季平子手下作了一個管理倉庫的官吏,有了份正式工作和固定收入,可以考慮婚事了。於是孔子的哥哥伯尼便替他拿了雞、大雁和小豬、帛錦等聘禮到亓官姑娘家去提親。亓官兒托伯尼將一塊綉有一對金燦燦鳳凰的刺綉琴套送於孔子作為愛情的信物。於是便結婚大成。這樣看來孔子與亓官兒,既非青梅竹馬,也非兩小無猜。他二人的婚姻是典型的包辦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關於孔子的妻子,歷史上幾乎沒有什麼記載,因此我們無從得知她的相貌品行。作為聖人的妻子大約是那種傳統的賢妻良母,她一生為孔子生下一兒一女。正因為如此,人們對孔子以及他的婚姻生活才多有好奇。人們想知道,被譽為聖人的孔子是否同正常人一樣也有七情六慾。孔子的子弟子路就曾有過這樣的想法,並將它付諸於行動。
一年孔子從齊國回到家鄉曲阜。夜間,子路入茅廁小解,回來後見孔子寢室的燈還亮著,子路想,孔子離家幾年,常言道:小別如新婚,吾何不藉此看看夫子是聖人還是凡人。於是悄悄地走過去,用舌頭在窗戶上舔一小洞,往裡窺去。只見師娘和老師雙雙坐在床頭,師娘依偎在老師懷里,老師用手摟著她,兩人正親熱著哩……
子路這一窺,為我們窺出了一個真實的孔子。孔子同樣也食人間煙火,也有七情六慾。這樣,我們也就能理解孔子為什麼會說出「食色者,性也」這樣的話來。敢情這聖人哪,也是凡人。
在孔子周遊列國的十四年間,亓官兒孤守家園,養兒育女,含辛茹苦,任勞任怨。但是即使是在最孤苦無助的時候,她也沒有拖累孔子。她相信她的丈夫終會事業有成。她理解並支持孔子。當年,孔子辦杏壇,蓋校舍,缺少資金,她便將家傳玉鐲變賣以支持孔子辦學。
公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孔子夫人亓官氏因積勞成疾逝世,這一年孔子六十七歲。妻子的離世,對孔子打擊很大。站在之妻的墓前,孔子行以頭觸地的稽顙重禮,可見,孔子對妻子是心存感激和內疚的。
『肆』 作為聖人的孔子,為何還會離婚
他一年四季都不在家,四處奔波,回家的時間少之又少,沒有過多少家庭生活,很少把精力放在家裡面,他把一腔熱血都灑在了春秋大地上,灑在禮教上,灑在了學生身上,對於他們,他是一個無私奉獻者,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給他打下基礎有很大幫助,對他思想啟發有重要作用。他從小就特別的懂事孝順,喜歡學習就有了後面流傳下來的經典對後人有深遠的影響,當時在的人稱他聖人他的學生上千人,受到大家的尊重。
『伍』 孔子對愛情,是怎樣看的
《孔子的愛情觀》
——從《關雎》原始談起
胡一帆
摘 要:本文循著人性釋放和張揚的線索,通過男女雙方從偶遇、相識、交往、相知、戀愛、熱戀以至談婚論嫁過程中所引發的生理、心理、情感及行為交互衍變規律的實證分析,驗證並揭示了《關雎》中困擾國人千百年的諸多疑難以及整首詩所表達的真實內涵及其寓意,得出了研究《詩》三百本義必須立足於釋放人之本性、回歸真實生活、細心體悟周遭、透徹文字張力和立足人文陶冶才能體悟和精準把握人性之真善美、人性之輝煌和人性之道的方法,初步界定了《詩》三百是一部集「戀愛指南」、「婚姻生活手冊」、「性學普及報告」……於一體的詩歌總集,並深入闡述了孔子「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愛情婚姻觀。
關鍵詞:人性;興;方法論;孔子;愛情觀
流傳久遠,影響至深且大,最富盛名,被公認為「國風」之始,《詩》三百之冠,文、義、聲、情俱佳,「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關雎》,千百年來卻因未解而呈現得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贊美「後妃之德」耶?因情制禮耶?愛情詩、贊美詩耶?舉賢詩、諷刺詩耶?搶婚背景下貴族婚姻的教育詩耶?反映貴族階層愛情婚姻觀念的詩篇耶?祝賀新婚的歌耶?抑或描述男子的單戀情歌耶?……真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奇特之處:盡管說不清楚,但其魅力居然也還歷久彌新。所以,要通曉看似晦澀難懂之《詩》三百甚或孔子思想,就這首《關雎》的典型意義而言無論如何也是繞不過去的。
那麼,理解整首詩的切入點為何?優美辭章背後的承載物究竟是什麼?其藝術魅力恆久的根源到底在哪裡?……本文將試著跳出那些林林總總的觀點,不再一味糾纏於那些浩瀚無當的考據與訓詁,直接實證以撥開表象,尋求隱匿其間經過凝煉升華的生命體驗,進而辟出一條理解《關雎》以至艱澀難懂之《詩》三百本義的有效路徑。
《關雎》凡五章,每章四句。為敘述方便摘抄全文如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宨淑女,鍾鼓樂之。
眾所周知,素來以物起興的《詩》三百,其多數詩歌的起興句是困惑、妨礙後世解讀時的一個幾乎難以逾越的突出瓶頸,使得千百年來多少文人騷客沉湎、困惑、迷惘其間。那麼上面詩中首句的雎鳩即魚鷹/鸕鶿究竟有著什麼樣的象徵性內涵呢。通過近當代以來的不斷深入研究:聞一多在《神話與詩》中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開創性地把魚連及食魚的鳥作出男女求愛隱語的解釋[1];其後,孫作雲在《詩經戀歌發微》中,提出了《關雎》以魚鷹求魚象徵男子向女子求愛的觀點[2];再後,趙國華的《生殖崇拜文化論》認為鳥與魚分別象徵男女兩性,雎鳩在河洲求魚,乃是君子執著求愛的象徵。[3] [4]……看來,問題的答案漸漸有了些許眉目。
接下來,試著輕輕挑破那層窗戶紙:
首先,魚鷹在中國古代特別是渭水、黃淮、江漢流域一帶甚至於今都是一個及其普通和普遍的水鳥,3000年前的那個年代即便有漁網,其材質和牢固程度幾乎也不具備現今漁網的品質,因而利用馴養的魚鷹進行捕魚就成為非常現實而高效的一種選擇。作為民歌,遠古先民們浪漫到舍近求遠去找什麼虛無的愛情鳥的幾率微乎其微。如果真的認定是什麼愛情鳥的話,那鴛鴦、鳳凰之類倒真的應該成為首選;
其次,在古人性觀念中,魚的外形是女陰崇拜的象徵,魚的多子是生殖崇拜的象徵,至今在有些文學作品比如肖復興的《八大胡同捌章》或坊間或中醫里都有把女陰稱作「魚口」的說法。另外,眾多鳥銜魚或鳥啄魚形[5]的出土文物或繪畫,一方面驗證了鳥作為男根崇拜的象徵;另一方面也確證了鳥銜魚代表著男根和女陰也即男女之間的交合。如果理解僅僅停留於此的話,那麼以魚鷹捕魚起興的真實用意依然如霧里看花而不得要領。這里的關鍵,也即以此物來起興的最根本原因源於不管是出於求生存、活下去、物種繁衍傳承的本能訴求,還是像問貓為什麼天生就捉老鼠這樣幾乎沒答案的自然現象一樣,魚鷹捕魚幾乎是勿庸置疑、天經地義之事。對比之下,除了具備能動性的特有思維之外,人和動物並無本質差別,那麼「食色性也」的男女之事就再自然不過了。基於這種考慮,選擇常見的,有點黑不溜秋,一點也不光鮮的魚鷹之捕魚來表現那層特殊的寓意,顯然更容易被大眾理解和接受;
其三,仔細觀察魚鷹捕魚前的動作,下水前的魚鷹一般都會發出「關關」的鳴叫,捕到魚之後,口中有魚當然也就不再、也無法鳴了。當然,多少賦予「關關」之鳴為男性對女性的渴慕之意的理解或發揮倒也未嘗不可。但是,這得有個前提,那就是這個魚鷹必須呆在河邊或河灘上,如果把魚鷹圈到漁民家的後院里、放到樹林間甚至沙漠中,那這個魚鷹再如何瘋狂、歇斯底里的「關關」也是枉然,嚴重的話非給折騰成神經病不可。因此,配合上「在河之洲」這個先決條件,它就有了用武之地,同時也給整首詩早早地渲染出了一幅青水靈動、鳥鳴河洲、色彩斑斕、盡情收獲想像力的美好意境。至於把「河」解讀成「黃河」則賦予了一首簡單民歌太多或過於崇高的內涵。
至此,「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所起興的內容已經非常清晰:它以最常見的魚鷹捕魚來隱喻男女之間最初的交往動機甚或誘因是以自然賦予的性——這種不能遏制甚或壓制的天經地義的人類本能——為起點,並在具備合適環境因素的條件下而得以漸次展開的。
緊接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兩句就由前面單純的物象描繪轉向了人。否則,魚鷹是魚鷹,魚還是魚;君子是君子,淑女還是淑女。魚鷹捕魚或君子追求淑女還天天照常發生,白描下來也僅僅是忠實的記錄而已。但經過人的思維以「賦、比、興」等手法加工溝通後,此時的物及物象便被賦予了濃郁的人文情愫,也即,男女在互相傾慕與交往下的單純傳宗接代式的動物本能,被超越並升華為綜合肉體和精神享受的情感交融,此交融糅合在美妙的自然意境下,人物一境的審美情趣也隨之油然而生。
這時,人們就大可發揮豐富的想像空間了:是男子在河邊邂逅了佳人?還是女子春心盪漾下有意或無意的誘惑?抑或是?……總之,在本能驅使之下,容貌嬌好、風情澀澀抑或品德賢良的好姑娘對情竇初開的小伙兒顯然一再印證著那天然的不可抗拒的磁吸效應。那股魔力,一下子把潛意識里貯存的直覺美感——觸電、激顫、一見鍾情、相見恨晚——在瞬間激活了。因此,渴望與其成為相悅的伴侶,則成為小伙兒極其自然的「非分」之想。這種念想或原始的沖動就像「老和尚告訴小和尚,山下的女人是老虎,看見了就要躲開,但結果呢?小和尚偏偏說喜歡老虎」這個小故事反映的異性相吸之自然規律一樣,是無法遏制也是堵不住的,況且,堵——往往是最愚蠢的辦法。至於把「君子」解讀成「貴族男子」之類,則明顯把階級意識形態等強行引入單純的民歌之中,如此有意或無意地掩蓋人性中人之本能的普遍性,離題也就更遠了。
既然有「非分」之想,那就是一個正常男性應有的生理和心理反應,也就是「君子」了。否則,看見「窈窕淑女」居然沒有一點兒心思或是硬生生壓抑那天經地義的人類本能,那就跟把魚鷹拽離河灘,與河水隔絕,到河邊也不讓下水,甚至魚的影子也不給瞅瞅一樣危險,直至心理的扭曲甚或變態,若把這時候的男性稱為「小人」,實在是不但濫用了「小人」這倆字,而且還污衊了那魚鷹,更奢談「君子」!想想千百年來被假仁義、非道德的封建禮教殘害、毒化了多少代的國人心靈及其性壓抑的程度,心裡就恐怖得直打寒噤。
當然,男性的「非分」之想如果再進一步深化甚或落實到行動中時,則就是後續各章所表述的內容了,否則就只當是欣賞擦肩而過的風景時心起漣漪而已。遺憾的是,雖說聞一多、孫作雲、趙國華諸先生跨著了解讀《關雎》的門檻兒,但後續的闡釋依然陷入了前人刻板教化、牽強附會、不知所雲的窠臼,原因在於第二章的「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再次祭起以物起興的大旗,平地突兀出來成為阻礙理解的第二道屏障。
顯然,僅僅是「吹皺一池春水」倒也罷了。一旦那「非分」之想欲要掀起滔天巨浪想剎車都難。所以,情節的發展就不會僅僅停留在像《清明上河圖》「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所描述的序幕階段,劇情肯定會穿越序幕向著不斷呈現人性精彩和光輝的篇章繼續演繹和深入。
小伙兒萌生愛意,「來電」時的電壓徒然加大,那麼與「窈窕淑女」成為相悅伴侶的強烈渴望足以促使他必須和一個幾乎陌生的或從未由此出發點交往過的姑娘建立起所謂溝通和交流的渠道。但懵懂未開、初陷愛河的他對於該如何接近自己傾慕的姑娘,顯然毫無經驗,甚至看一眼、想一念心跳就加快、手心就出汗、臉色就潮紅、激情就盪漾……至於如何再深入行動起來就更加茫然不知所措了,猶如對付水裡長得或蔓延分布得高高矮矮、長短不齊(即「參差」)的「荇菜」一樣不知怎樣著手才是,甚至根本無從下手。盡管業務如此的不熟練,如此的「參差」,小夥子們通常會開動大腦,積極想辦法開展情報收集、情況分析、火力偵察,觀察她、靠近她、接觸她、試探她……等「左右流之」的一系列業務。常見之「流」、秘密之「流」、悄悄之「流」的活動大致如下:
壯起膽子若無其事地跟蹤姑娘直至其家記下街道門牌,然後調動一切可能的關系或渠道查找到姑娘的詳情,轉悠徘徊於其家、工作地或附近;如果是校友或同學,就會有意無意地尾隨女同學又保持恰當距離地出沒於倩影留痕的教室、圖書館、食堂、小路以及各類場合;如果是同班,條件就更優越了,諸如故意借些學慣用具、請教一些「難題」、有一搭沒一搭的沒話找話、製造一些小事故……來創造一些時機或借口展開接觸;如果場合恰當,利用一些事件(學習、競賽、演講、競技等)展示自己的某些才華以引起姑娘的關注也是常有的;甚至策劃不期而遇或英雄救美式的逼真場景也在情理之中,……五花八門,不一而足。總之,不管怎麼「左」,如何「右」,林林總總的這些只不過是進入實質前的外圍工作罷了,其「流」向的目標始終是令其怦然心動的「窈窕淑女」。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參差荇菜,左右流之」所興之事:實際上是活靈活現、極其逼真地描繪了小夥子在追求心儀姑娘前期因面臨的情況復雜自己經驗又匱乏,通常會表現出單純、矛盾、無措、情怯的「參差」心理以及極富靈活、跳躍、創新(即「左右」)的觀察、靠近、接觸、試探等「流」之行為的變遷規律。至於把「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解釋成少女在河邊左采荇菜、右采荇菜的實景,實在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和發揮!
通常,上述「左右『流』之」的開展異常隱秘,甚至小伙兒自身也不曉得什麼時候就進入了角色陷進那種狀態,被「流」的姑娘可能根本不曉得自己已經遭到小伙兒的強烈關注並被落實了那麼多的計劃或方案。其實,隨著觀察、靠近、接觸、試探……估計姑娘的一舉一動、一笑一顰、一言一行早已塞滿、占據了小伙兒的全部世界,剎那間覺得(也明白)她就是那朝思暮想的情人了!這時「窈窕淑女」的概念恐怕就要賦予或放大至更新的內容了——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表達姑娘在小伙兒心目中的崇高性和神聖性大致相距不遠。否則,也就不會有《情義無價》這首歌所唱:有誰知道情義無價,能夠付出不怕代價,任憑愛在心頭掙扎,幾番風雨幾絲牽掛,走在你身後,矛盾在心頭,……我愛你,愛你,卻難以開口,只好偷偷地走在你身後!
接下來,也可能那姑娘不經意間的一瞥一笑或正常友好的表示或動作,往往鼓舞著小伙兒浮想聯翩,以致不管白天或黑夜、不論睜眼或閉眼、不講幹活或學習,……總之,小伙兒滿腦子都是姑娘的音容笑貌——魂牽夢繞之,不可自拔之,欲罷之不能,以致往往會陷入自我臆想的或積極策劃的如何追求姑娘的一系列一幕幕場景之中,也即「寤寐求之」。當然,這里的「求」尚未付諸行動,更多地表現為單戀或單相思。
隨著傾慕的積累和發酵,加之那麼多「左右流之」的活動鋪墊,作為一廂情願的小伙兒可能自己都覺得時機氣氛成熟了,可能某一天某一時刻小伙兒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哪兒來的勇氣或豪氣,以滿懷希望的忐忑心情向姑娘勇敢表白時,結果常常是自己心目中美麗夢幻般的肥皂泡「破滅」了,也即「求之不得」。
原因在哪裡?除非一見鍾情或芳心早已戚戚焉式的一拍即合,一般情況下,往往處於被動地位的姑娘面臨小伙兒或莽撞、或愣頭青似的、或從不熟悉的人的求愛或表白時,其第一本能反應是覺得太突然害怕,下意識的自我保護或出於其他考慮,羞澀含蓄的姑娘往往會選擇謹慎、理性或「冷水泡茶慢慢濃」式的「拒絕」,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拒絕」絕非也不同於斷然的、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或故意的拒絕。因為,任何一個女孩子在被人追的時候,都有著復雜的、開心的、惶恐的、欲拒還迎的、和自己斗爭的、怕受到傷害的矛盾心理。然而,不明就裡的小夥子們往往被這種「拒絕」「打」得直發懵,隨即陷入「寤寐思服」式的相思之苦和愛的煎熬之中。
……
煎熬,似乎凝滯了時空,似乎停滯了思想,似乎天崩地裂,似乎世界的末日已降臨,……小伙兒整個身心都處於一種恍恍惚惚、思維木然、天地唯我苦難、像丟了魂兒似的「半神經病」狀態(即「悠哉悠哉」),翻來覆去的睡不著覺,反反復復的猜測(即「輾轉反側」)那究竟是不是真的。殊不知,「拒絕」之後,那芳心也像懷揣著小兔子一般撲撲亂跳啊,也在暗自思忖,那個小伙兒是誰啊,他真的喜歡我啊,什麼時候再出現啊!也許心裡升起一連串的遺憾、後悔呢!因此,「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的何止是小伙兒一個人啊——一副偉大、純真、搖曳多姿的初戀畫卷撲面而來。
即便是處於「悠哉悠哉」的「半神經病」狀態,但在小伙兒的自我思想斗爭中則通常會出現一會兒滿懷的希望一會兒徹底的絕望、一會兒天堂一會兒地獄、忽而痛不欲生忽而甜蜜陶醉、忽冷忽熱……交織、復雜而又矛盾的心理。此心理的消極方面,則會使面臨挫折的小伙兒,選擇離開,把自己緊緊保護起來,默默地舔舐傷口,再次遇到那姑娘,眼神多半漠然起來,不再搭理那姑娘;但,也許在驀然之間,發現自己生活的全部幸福、生活的唯一意義,就是看到她,聽見她的聲音,和她在一起。如此,整個「悠哉悠哉,輾轉反側」的周期就會縮短許多,這時,最初姑娘的「拒絕」反而會引發小夥子強烈的征服慾望、不甘失敗的勃勃雄心、背水一戰的錚錚豪情,也往往會促使他重新思考應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但這種思考依然處於那種交織、復雜而又矛盾的心理狀態下,而且小伙兒面臨的問題依然是全新、嶄新和陌生的,一時找不到更好的解決之策也在情理之中,也就是說,他再一次進入了「參差荇菜」的棘手境地,只不過,此「參差荇菜」非彼「參差荇菜」罷了。
『陸』 聖人孔子為什麼會離婚
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千古名言:“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翻譯一下就是,這個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難以接近,跟他走近一些,她跟你耍性子,遠離了,又怪你冷落了她。要知道,孔子作為一代宗師,甚至連不同個性的子弟都能做到有教無類,但對於女人,卻也忍不住發出這樣的感慨,可見孔子也曾深受女子所傷。
事實上,孔子的婚姻也確實很不幸福,以至於他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公開離婚的名人。據史書記載,孔子這輩子只有過一個妻子,叫做亓(qi)官氏,是宋國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人。當時是在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19歲的孔子剛考上公務員,並當上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官吏,不僅收入穩定,還讓人羨慕,所以也就可以考慮結婚的事情。
由於孔子的父親在他三歲就去世,孔子的哥哥伯尼雖然身有缺陷不能做繼承人,但對於他這個弟弟還是很關心的,所以他便帶著雞、大雁和小豬等聘禮到亓官姑娘家提親。亓官姑娘覺得孔子條件還不錯,就托伯尼帶回一片綉有金燦燦鳳凰的刺綉琴套送給孔子,於是兩人很快就結為夫妻。
據說,孔子對亓官氏的恨意久久不能釋懷,以至於在亓官氏死後,他的兒子孔鯉因為思念母親,所以在亓官氏逝世一周年時仍然穿著孝服哀哀哭泣。孔子聽到後,問誰在哭,學生告訴他是孔鯉,孔子直接發飆說:“這個行為有點太過了啊!”孔鯉聽說之後,便脫去喪服不再哭泣。
雖然說,孔子認為孔鯉太過分,主要是因為按照當時的禮法,親人去世一年過後,就不應該再穿喪服哭泣,否則有悖於禮制。但從另一方面,也證明孔子對亓官氏確實沒有太多感情,否則他實在沒必要這樣做。
但是,讓孔子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極力想推開和忘記的這個女人,卻在宋朝時被宋真宗趙恆追封為“鄆國夫人”,隨後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 ,從此被儒家後世尊為聖母,成為和孔子永遠聯系在一起的夫妻。甚至,在孔廟中的寢殿中,還開專門供奉孔子夫人丌官氏的專祠,讓她陪伴孔子世世代代,不知孔子泉下有知,又會作何感想?
『柒』 聖人孔子真的離過婚嗎,為什麼要離婚
根據歷史資料中的記載,關於孔子的夫人描述非常的少,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就是孔子也踐行了現代的“一夫一妻制”。當時,孔子和亓官氏經過媒妁之言,最後終於決定在一起了,既然如此那麼很多人就會好奇,他們又為什麼會離婚呢?
03:孔子和亓官氏之間已經沒有什麼感情了。
我們喜歡一個人,就算是他充滿了缺點,我們都會認為他是優點。但是一旦不愛了,優點也會變成缺點。而孔子後來對亓官氏很挑剔,經常給亓官氏甩臉色。比如,吃飯的時候,如果覺得菜不好吃,就責怪亓官氏。其實,孔子認為“不好吃”是假,內心只想擺脫她而已,只是可憐了亓官氏一直不知道自己老公為什麼突然之間就變了,也不知道去如何挽回,導致最後孔子直接把她送回娘家了。
『捌』 孔子嫁女是歷史故事嗎
孔子嫁女是歷史故事
孔子嫁女
真想不通,那天孔子是怎麼想的,他突然決定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公冶長。
公冶長什麼人啊? 一個進過監獄的人。
要說孔子門下三千弟子,三千弟子中還有七十二賢人,肯定要帥的有帥的,要有錢的有大富豪,有權有勢的肯定也不少,孔子怎麼偏偏就把女兒嫁給了公冶長。是公冶長長得帥?歷史上可沒記載他長的很特別有型,是公冶長能說會道,把孔子迷糊暈了,論語里也沒這么記載,倒是記錄了孔子另一個弟子宰予口齒伶俐,擅長辭辯,那是公冶長家裡有錢?更不是了,公冶長自幼家貧,有時衣食不保,那是不是因為公冶長是國家公務員,雖然現在沒有錢,以後保不準會越來越發達?答案是公冶長從前不是政府里的人,現在也不是政府里的人,未來也沒到過政府里做過事。要不公冶長德行好,但是在孔子弟子們的眼裡德行好榜上有名的是顏回、閔損、冉耕、冉雍,公冶長根本不在圈裡,要麼是公冶長文學才華出眾,真是可惜,孔子弟子文學方面受到大家稱贊的只有兩人:言偃、卜商。 七十二賢中,公冶長沒有到前五名,也沒有排到前十名,而排到了二十名。
公冶長最擅長的絕活是懂鳥語。可是懂鳥語又怎樣,鳥兒們又不是神仙,能變出金銀財寶,也不能讓公冶長陞官發財。
公冶長,公治長,你說你是怎麼入了孔老聖人法眼的?
孔子的理由是:公冶長雖然進過監獄,可那不是他的錯呀。他的原話是:「公冶長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縲紲指的就是監獄。可依照我們現在的審美眼光來看,只要住過監獄,不管是什麼理由,那都是在一潔白的牆壁上潑了一層糞,臭不可聞。
公冶長是如何吃官司的呢?這跟他懂鳥語有關,傳說是這樣的:有一天,公冶長聽到一隻鷂鷹說:「公冶長,公冶長,南方有一隻死獐,你吃它的肉,我吃它的腸。」公冶長跑去果然得到一隻獐,可是他吃了肉卻忘了把腸子拿給鷂鷹吃。鷂鷹懷恨在心,決定報復,過了一些時日,鷂鷹又像上次一樣告訴公冶長有死獐,看到很多人圍著看,公冶長怕被別人搶走,就老遠喊:「是我打死的,是我打死的。」結果他跑去一看竟然是一具屍體。公冶長於是被大夥兒押到了縣官面前,他是有苦說不出,於是就被關到了監獄。傳說畢竟是傳說,公冶長究竟為什麼被關到監獄,歷史沒有透露出只言片語,但是公冶長住監獄確實受到了孔子的同情,估計當時很多人和孔子一樣覺得公冶長住監獄定不是公冶長的錯,要麼是代人受過,要麼是被人黑。
當孔子把決定告訴孔小姐時,不知孔小姐是怎麼想的?孔媽媽是怎麼想的?大概孔小姐和她的媽媽都默認了孔子的決定,覺得這門親事也還不錯,孔小姐相信老爸的眼睛,孔媽媽嘆了口氣也將就同意了。孔子的學生們呢?也沒有哪個表現出驚詫、吃醋、憤慨,一切波瀾不驚,大家都很順其自然,這也許只是千千萬萬普通婚姻中的一樁。孔子嫁女,公冶長娶妻,大家依照風俗祝賀一番也就罷了。
其實孔子把婚姻看得很重,他甚至認為「大婚,萬世之嗣也。」他甚至向魯君倡導,應該戴著禮帽親自到女方家中去迎接美人,弄得魯哀公直搖頭。如此看重婚姻大事的孔子為什麼把唯一的女兒嫁給了公冶長?我覺得這跟孔小姐有關。歷史上的孔小姐是什麼樣,誰也不知道,因為歷史沒有記載,但是可以推測出來,孔小姐沒有特殊美貌,如果有早就引得孔子三千弟子中的很多人「寤寐求之」,留下些許小故事了;孔小姐可能也沒有特殊才華,如果有也早就被作為美談廣為流傳了。孔小姐可能既不聰明也不美貌,就是普普通通一個小女子,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她性格比較溫和。在這種情況下,孔子也只能給他找一個差不多匹配的人得了。因為孔小姐姿色平平,如果找一個有錢郎君可能駕馭不了,因為孔小姐沒有足夠的才華智慧,找一個才華橫溢的,很可能會被嫌棄。
『玖』 孔子為什麼要休妻,難道是因為沒有愛情嗎
孔子曾經說「唯女子和小人難養也」,難道這就是他休妻的理由嗎?當然不是這樣的,孔子和自己的妻子沒有愛情可言,他也不幸福,不希望再重復這樣的生活了。
孔鯉的母親當時就已經被休會娘家住著了,但是在她死後,孔鯉還是可以為她守喪的,但是他只有一年的時間,孔子覺得,一年之後,自己的兒子應該就是沒什麼感覺了,就不會再繼續哭了,但是相反了,孔鯉還是會流淚不止。孔子看到他這個情況就有點生氣了,覺得這個不符合常理,就批評了自己的兒子。
但是我們現在的時代離當時太遠了很多的事情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去具體考證了,為世人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已然很偉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