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血肉發膚,生於父母;三綱五常的道德倫理,子女都應聽從父母。
⑵ 古人結婚必須要遵從父母之命嗎不聽話會怎樣
古代人怎麼找對象呢?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在封建保守的古代社會,古人是不能自由戀愛的。古人如果想脫單,想婚配,還是得依靠兩個至關重要的人,一個是父母,另一個就是媒人,也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這個故事就是將“父母之命”和“門當戶對”兩個婚配原則結合在了一起,這是時代造成的悲劇。
⑶ 古代婚姻為什麼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因為古代禮教很嚴格,看電視經常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以結婚生子都要聽爹媽的。
都說現在很開放,但很多人相親都必須找中間人,去說媒。否則搭不上話的,,更別說古代了。所以。嘿嘿嘿,你懂的,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古代的分量了吧。
⑷ 在中國古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允許自由婚姻的,婚姻必須由父母安排,為什麼要這么做
有紀年朝代開始,封建社會中,婚姻一貫是遵循著(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 ),講究的是門當戶對,這樣家長們才放心孩子的前程和美好未來
⑸ 中國古代為什麼會出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首先,你要搞清楚古代人和現代人的區別。
第一,同年齡段的古代人跟現代人比起來,知識水平和閱歷是相當低的。
獲得一定的知識和閱歷,有兩個方法,一是讀萬卷書,二是行萬里路。但古代教育不普及,交通不發達,更沒有網路這種東西,許多人一輩子都是文盲,從來沒有離開過出生地。這樣就造成大部分古代人都相當的愚昧無知。
第二,由於醫學不發達,為避免婚前夭折,來不及完成人生大事,古代結婚年齡相當早,很多男女甚至在十二三歲就結婚了。但是,人類大腦卻需要到20歲以後才能發育成熟。所以,古代大部分婚齡男女其實都還是孩子,區別只在於是大孩子還是小孩子而已。
那麼綜上所述,問題來了:一個懵懂無知,沒有生活閱歷和經驗,大腦發育尚不成熟的孩子,是否有精準的判斷力,能正確的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結婚對象,以便使自己的婚姻生活幸福美滿?
當然不能!就算是在教育普及,信息爆炸的今天,還不時聽說有姑娘小伙遇上渣男賤女呢,更別提古代那種情況,讓他們自己去選擇對象,無異於是給詐騙犯送人頭。
特別是女孩,更吃虧,因為男孩子好歹是不會懷孕的,但是女孩,一旦偷嘗禁果,在沒有有效避孕措施的情況下,懷孕是早晚的事。而一旦懷孕,在古代那種醫療條件下,無論流產或者生育都有可能要人命,就算最後人沒事,也很可能引發其他後遺症,基本上女孩子一輩子就毀了。
那麼如果讓她嫁給孩子父親?那這女孩以後在婆家的地位會高嗎?婚姻會幸福嗎?現代不還有不少准兒媳懷孕就藉此不給彩禮的婆家嗎?
所以說,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實是古代父母們為了保護自己孩子,為了孩子們以後的婚姻幸福而採取的一種措施。畢竟在那種條件下,讓生活閱歷豐富的父母們為孩子選擇結婚對象,比讓懵懂無知的少男少女自行選擇更加靠譜。
當然也有父母看走眼,被欺騙,忽視兒女意願或者乾脆拿兒女婚姻做交易的例子,但是總的來說,世上還是希望自己兒女幸福的父母多。
當然,隨著時代發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規則在現代人婚姻中已經不適用了,但是奉勸各位準備結婚的男女們,父母的意見還是要參考。父母讓你嫁娶的人,你可以不嫁或是不娶,但父母堅決不讓你嫁娶的人,你還是三思而後行,好好考慮一下為好,畢竟在婚姻這樣的人生大事上,慎重一點沒什麼不好的。
⑹ 古人的婚姻真的是「父母之言,媒妁之命」嗎不聽會如何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並不是人類一開始就存在的。在人類社會的早期,人類的戀愛是自由戀愛,進入宗法社會之後,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才成為締結婚姻的唯一被社會認可的手段。
⑺ 古人的婚姻:為什麼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前段時間,有朋友感嘆:現在的婚姻,約束太多,要是能像古人一樣能夠娶三妻四妾就好了。
我只能苦笑一下,然後告訴他,古人的婚姻並非如你想像的那樣完美與自由,事實上,古人的婚姻,比我們想像的要復雜得多,光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夠你受了。
他搖頭表示不信。
我說:所謂的父母之命,講的是古人的婚姻大都是由父母操辦的,由不得自己做主,很多人都是到了洞房那一晚,才看清楚新娘的真面目,因此,是美是丑,是好是壞,你並沒有機會選,也就是說,父母說好,那就是好,不關你的事,盡管她是你的妻子。這還不算,更要命的是「媒妁之言」,所謂的「媒妁之言」,說的是不僅你沒有機選擇你的妻子,就連幫你選的父母,也是聽信於中間的媒人的那三寸不爛之舌,也沒有辦法對你的妻子進行全面的了解或評估。
因此,你的婚姻,很大程度上其實是掌握在媒人的手上,這其實也是古代媒人吃香的真正原因。
那麼,古人的婚姻,為什麼要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呢?
其實古人之所以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的,首先,相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古人的個體意識較弱,而家族的意識往往更強,因此,古人的婚姻不是夫妻二人的事情,而是事關兩個家族的大事。也就是說,對於古人來說,婚姻的真正意義在於「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意即橫向連接兩個家族,縱向連接無數代以來的祖先與無數代以後的子孫。因此,在古代,大多數的婚姻並不是個人的選擇。
其次,古人成婚的年齡較小,大多數人結婚都在十二到十六周歲之間,在這個年齡階段,就算是可以自己選擇,他們也不會有真正的認識,還不如父母操辦的好。這其實也是婚姻需由父母操辦的原因之一。
第三,古人男女雙方的廉恥意識較強,男女單獨接觸的機會非常少,自由戀愛機會並不多,因此,說白了,他們也沒有太多的選擇。
所以,在古代,絕大多數人還是很認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種配婚的方式的,否則,這個傳統也不會流傳了幾千年之久。
【問過藍天】專注國學、佛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贊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論語》《禮記》
⑻ 為什麼中國古代人的婚姻都要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主要是封建時代的思想,天地君親師,以及百善孝為先,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想想人都是父母的,何談自由,並且古禮講究,女性,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使青年男女,無法結識,就只能通過父母,和媒妁之言,而且古人講究門當戶對,所以自由戀愛的下場一般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