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姻資訊 > 匈奴的婚姻繼承製度叫什麼

匈奴的婚姻繼承製度叫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06 21:25:17

① 匈奴的習俗「父妻子繼,兄死娶嫂」,是不是惡俗

匈奴的父妻子繼,兄死娶嫂的民族習俗,對於農耕社會的中原漢族來說實在是一個很難接受的事情,是一種完全違背倫理道德的惡俗,但是匈奴人卻不以為意,也因此他們在中原漢人的眼中,就屬於沒有開化的野蠻人一般。

當年王昭君出塞遠嫁的就是匈奴,她原配丈夫去世後,漢成帝讓她遵從匈奴的風俗,繼續留下來,王昭君就嫁給了自己丈夫的兒子,匈奴人把這種婚姻制度稱為收繼婚制,並且世代都相傳著,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定原因的。

守護家族財產

不管你什麼時期,財產金錢對於一個家族的發展的延續有著莫大的作用。古代的家族人數是十分龐大的,親戚間的走動也是很密切的,家族財產有時候還要跟這些親戚一起分,同樣也有財產的繼承,妻子就有繼承丈夫財產的權利,作為部落制度下的匈奴人,女性也兼具著繁衍子孫興旺部落的重任,所以他們是不會讓女性隨便改嫁到其他部落中去的。

時代是在不斷進步的,人們思想也在不斷受到沖刷,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不符合時代精神的習俗也被迅速的淘汰掉了,匈奴人這樣的婚姻制度是永遠都會被道德倫理排斥的。

② 匈奴為什麼會有「父妻子繼,兄死娶嫂」的習俗

匈奴是古代著名的草原民族,匈奴人與我們中原的漢人本身同屬於華夏民族,是華夏民族的兩個分支,本身血脈相連卻曾是我國數百年的強鄰。

自東周開始,歷經秦、漢等三個朝代始終與我國紛爭不斷,最終被漢武帝窮盡全國之力打得大敗,大部分遷至歐洲的鹹海以西,後在南北朝時期被徹底消滅,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雖然匈奴早已不在,但古匈奴人留下的很多文化卻深深影響著後來的歷代草原民族,尤其是「父妻子繼,兄死娶嫂」的傳統,甚至在一千多年後的蒙古時期還依然被傳承著,這是為什麼呢?

也許是因為匈奴人與我們都是華夏民族的分支,本身同屬一脈的原因,所以在我國古代乃至於近代中也有一種與匈奴人「父妻子繼,兄死娶嫂」比較近似的婚娶方式,那就是兄弟共用一妻。

這種婚娶方式大多出現在亂世年間的窮苦家庭,因為家庭貧困,又需要傳承血脈,所以兄弟間很多會共娶一個妻子,讓她來為這個家族的兄弟們繁衍子嗣。但相比於匈奴人,我們的這種傳統就只能算是一種窮苦家庭的無奈之舉了。

③ 匈奴的收繼婚制度到底是什麼

由漢代劉歆所著,東晉葛洪抄錄的歷史筆記小說《西京雜記》當中有記載,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因為家道中落,被迫入宮作了宮女。而在當時為了能夠有出頭之日,得到皇帝青睞,很多的宮女們都選擇用錢去賄賂宮里的畫師希望他們把自己畫的貌美一些,但唯獨王昭君無錢支付,加上其本身老實本分、只會踏實做事,所以一直得不到出頭的機會。再後來,南匈奴請求和親,當時在位的漢元帝顯然不會真拿自己的女兒前去受苦,於是打算從宮女中挑選宮女來充當公主與匈奴和親,而最後王昭君則被選定成為了這次和親的對象。

而且這種做法還有一個最大的作用那就是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本來就人口不多的部落氏族勞動力不會對外流失。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匈奴的繼承製度它是根據民族部落本身特定的地理環境和人情風貌而制定,在當時匈奴內部條件來說,是存在一定合理性的。

但無論怎麼說,作為像匈奴這樣少數游牧民族的女性,她們始終是沒有社會地位,沒有對人生的選擇權利,僅僅被視作為一種財產被繼承者所繼承。在今天看來,還是過於悲涼了一些。

④ 匈奴為何流行兒娶後母,兄弟娶嫂或弟媳的收繼婚制

司馬遷的《史記》明確地記載了匈奴人的婚姻制度,就是收繼婚制,其內容就是:父親去世,兒子娶沒有血緣關系的後母為妻,兄弟去世,剩下的兄弟娶他們留下的妻子(嫂子或弟媳)為妻,這對漢人來說,是無法理解的。

事實上,並非只有匈奴有這樣的收繼婚制,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游牧民族幾乎都有這個制度,比如鮮卑、柔然、突厥、蒙古等等,都有這樣的習俗,這個制度可以稱為游牧民族的特性,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游牧民族會出現這種收繼婚制呢?

以匈奴為代表的游牧民族主要有三個非常有特色的習俗:

一、隨水草而遷居,沒有固定的住所

但是又不能把孤兒寡母從自己的屬民中趕走,那樣人口會更加少,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有一個男人出來娶了寡母,而孤兒就成為男人的兒子,這樣男人就成為一帳家族中的主人,同樣男人娶寡母還能繼續生育人口,這是一舉多得的好處,也是匈奴收繼婚制最大的作用。

兄弟去世,剩下的兄弟娶嫂子或者弟媳為妻,也是同樣的道理,有的家庭是父子一家人,有的家庭是兄弟一家人,不管是父子還是兄弟,為了達到保護孤兒寡母和繼續生育人口的作用,所以收繼婚制應運而生。

這是歷史的產物,也是游牧民族的一個特性,漢人無法理解,但是游牧民族是用自己民族的歷史發展得出來的正確經驗。如果沒有收繼婚制,游牧民族的人品可能會更少。

除此之外,匈奴人還把女性當成生育的工具,如果父親去世,沒有兒子的,或者兄弟去世,沒有兄弟的,他們留下來的妻子還會有其他的男性來娶,為了就是不浪費任何一個生育人口的機會,這是游牧民族遺留下來的原始社會風俗,是特定的歷史產物,有一定的合理性。

⑤ 在匈奴的婚嫁習俗中,特殊繼婚制是什麼意思

繼婚制就是父死子繼,或者兄死弟及,兒子可以在父親手裡繼承他們的財產甚至是女人,如果沒有兒子,就由他們的兄弟繼承

⑥ 當時的匈奴為何會出現子娶母、弟娶嫂的老婆繼承製現象呢

這種情況叫收繼婚並不是老婆繼承製,並且收繼婚並不是匈奴獨有,接下來的異族建立的朝代也都存在著收繼婚的現象,漢民族之前的華夏族也存在著收繼婚的現象,只不過儒學興起後,漢族人認為這是一種亂倫,是以慢慢禁止了這種習俗。

不過並沒有完全禁止,在接下來的朝代時有發生,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面對中華大地的漸漸胡化,其中就有收繼婚的泛濫,他曾下令禁止收繼婚即兄亡收嫂,弟亡收婦者,各絞。在朝廷的打擊之下收繼婚這種現象慢慢消失。當然這些說的都是漢族的情況。

最後一種因素,他們認為這樣可以親上加親。

特定條件下形成的特定習俗,我們不能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待,就像古代允許一夫一妻多妾現在只允許一夫一妻一樣,我們不能說那時政策不合理。要用代入的眼光去看,許多問題就會豁然開朗。

其實不止是匈奴,在中古時期,游牧部族都存在這種收婚制的習俗。

而且不止華夏的游牧部落有這種習俗,世界各國的游牧部族都有這樣的習俗。比如中東的閃米特人阿拉伯人都是這樣。

之所以存在這樣的習俗,原因主要是為了繁衍,延續種族。當然,有的時候也是為了政治的需要。

號稱史上第一個漢奸的中行說(月,但拼音打不出來),曾經這么勸說老上稽粥單於的:「」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

⑦ 古代匈奴族奇特的婚俗制度都有哪些

公元前3世紀前後,匈奴人登上了歷史舞台。這時正值原始氏族社會過渡到奴隸制社會時期,氏族社會的各種風俗習慣,仍有許多的遺留。蒸母(雖不是生母)、報嫂的風俗,就是其中之一。他們認為,嫁入本氏族的女子,仍是以氏族對氏族,而不是以個人對個人。女子嫁到夫家,她不僅屬於夫家的一個家庭成員,同時也屬於夫家氏族中的一個氏族成員。如果夫死之後,妻若改嫁,其勢不僅脫離夫家,而且也脫離夫家的氏族。為了把她們約束在本氏族之中,除生母外,全由兒子或兄弟繼承她們的婚姻關系,使她們不能脫離夫家的氏族共同體而單獨採取個人行動。如公元前31年(成帝建始二年),呼韓邪單於亡故,其子雕陶莫皋繼位為復株累單於,復妻其後母王昭君。後漢書·南匈奴傳道:「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勒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於閼氏焉。」
在匈奴人的婚姻關系中,除了有「妻後母、報寡嫂」的習俗,還有一種婚姻關系即「和親」。大單於把自己心愛的女人、女兒們,作為拉攏對發展、鞏固自己民族有利的勢力的政治外交手段,使其為我所用。如漢武帝時,漢歙(xi,音西)侯趙信,(原歸附漢朝的匈奴小王)投降匈奴,因為他長期在漢,熟悉漢朝的軍、政情況,大單於遂封他為「自次王」(意為尊重他僅次於單於自己),以姊為妻之,與他共謀圖漢。以上這些婚姻現象,匈奴人一直延續至公元4世紀初。自匈奴之後的北方游牧民族也都有這種習俗。

⑧ 匈奴「父妻子繼,兄死娶嫂」的婚姻制度,目的何在

在我國古典的四大美女之中,王昭君或許是最值得稱頌的人,西施一笑,吳王夫差滅國;貂蟬一笑,呂布和董卓為此反目;楊貴妃一笑,唐明皇從此不早朝,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而王昭君卻為了大漢朝的和平,願意委身下嫁匈奴,從此在那異國他鄉唯有對著明月寄託哀思。

第三點在於匈奴看來也是對婦女一種保護,那就是當時丈夫要是死了的話,古時候的女子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改嫁,一種是守寡。可是要知道古時候守寡哪有那麼容易,古時候婦女一般很少拋頭露面,更別說出去工作了。

所以一旦死了丈夫對於她們來說其實跟慢性自殺也沒有兩樣了,假設和丈夫還有孩子的話,那麼誰會願意帶著個「拖油瓶」呢?所以與其這樣便宜了別人,倒不如說自己去笑納,一來解決了生育問題,二來免得這些小孩跟了別人之後面臨改性的命運。

雖然古時候匈奴和漢朝文化習俗不同,可是傳宗接代的思想是差不多的,一旦嫁給他們他們的孩子就不再跟隨夫姓了,對於他們來說這一脈就斷了,所以與其這樣倒不如由沒有血緣關系的兒子或者兄弟來傳承這一脈的姓。

⑨ "匈奴人為何會""父死娶母、兄死娶嫂""呢"

在古代君王的眼中,匈奴是一個特別棘手的勢力,也是一個很難能夠徹底鏟除的隱患,因為他們一直生活在邊疆地區,對於中原君王的政權來說是一個潛在的威脅。有很多的君王都曾經選擇戰爭的方式,想要徹底的鏟除他們,但是都以失敗告終,於是就想出了和親這樣一個非常和平的方式,企圖用血緣關系搭建兩股勢力之間一個和平溝通的橋梁。匈奴人有一個非常奇葩的習俗,就是父死娶母,兄死娶嫂,這樣能夠最大程度的保證匈奴內部人丁興旺而且能夠讓喪偶的女人和孩子得到保護。

保證內部的繁衍生息

在匈奴人的眼中,女人最重要的一個責任就是繁衍後代,所以女人在他們的眼中也是能夠保證自己的家族興旺,人丁旺盛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匈奴人的眼中,如果女人喪偶之後選擇外嫁的話,就相當於流失了一個能夠讓自己的種族繁衍生息下去的工具,所以肥水不流外人田,嫁給自己內部的男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自己家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一定的保證。

⑩ 匈奴「父妻子繼,兄死娶嫂」是惡俗嗎

在古代,大多數匈奴人和其他游牧民族都有“父、妻、兄、死、嫂”的婚姻習俗。我們現在通常稱這種婚姻制度為”收養婚姻”.它的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至少在當時不能被稱為庸俗。《匈奴史記傳》記載匈奴有一個婚姻習俗,“父親死了,妻子是繼母; 兄弟死了,都帶著(通過假的)妻子。”。從我們現代遺傳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方法是相對科學的。父親死後,可以與繼母結婚,但絕對不能與生母結婚,以避免血緣婚姻。兄弟的妻子,一般沒有什麼血緣關系,也可以結婚。事實上,這種婚俗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


漢軍跑出城外,俘虜了幾名匈奴士兵,撤退了,西鹿全曲與漢朝和解的企圖被挫敗了。匈奴人不僅有步步為營的婚姻習俗,其他游牧民族也有這種制度。與匈奴同時期的岳石、烏孫、柔然和其他部落,以及一千年後的蒙古部落,都遵循這種婚姻制度。事實上,漢族早期也有類似的婚姻習俗。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秦、楚、齊、晉、魏有一種婚嫁習俗,名為“珍寶婚”。有一個叫”婚姻報告”的組織,意思是兒子娶了他的母親,他的哥哥娶了他的嫂子,他的侄子娶了他的姑姑,等等,這在當時是合法的。比如《魏宣公正御一江》 ,一江是魏宣公的母親。還有一個晉獻公叫“那裡” ,嫁給了父親吳公

閱讀全文

與匈奴的婚姻繼承製度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易游戲健康系統怎麼換綁 瀏覽:493
如果你變身美女第一件事會做什麼 瀏覽:387
哪個美女dj 瀏覽:346
胸有成竹講的是哪個人物的故事 瀏覽:555
經濟法人源於哪個文獻 瀏覽:725
大國經濟是怎麼體檢的 瀏覽:629
婚姻不安是什麼意思 瀏覽:445
男人的婚姻什麼時候脆弱 瀏覽:957
無性婚姻該如何解決 瀏覽:176
愛情中的水果是什麼 瀏覽:756
中國第一美女保鏢為什麼一直未嫁 瀏覽:29
美女說上火了怎麼辦 瀏覽:1000
帶著孩子尋夫哪裡才是幸福的彼岸 瀏覽:643
6位數愛情密碼是多少 瀏覽:437
什麼叫非行政事業編 瀏覽:258
故事領域興趣認證怎麼過 瀏覽:236
健康文胸怎麼穿 瀏覽:637
上海跟杭州哪個城市美女多 瀏覽:570
溫州蒼南人才引進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808
怎麼讓愛情幸福下去 瀏覽: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