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姻資訊 > 西周貴族婚姻是為了什麼

西周貴族婚姻是為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2-09-04 17:31:04

❶ 西周到春秋時期的婚嫁習俗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文化制度建設較為完整的一個時期,以禮儀、宗法為標志的社會規范在此時初見端倪,而婚姻制度的逐步完善也為後世的發展奠定了一些原則。

西周春秋的貴族,上自周天子、諸侯,下到一般貴族,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婚姻,《詩·大雅·思齊》說周文王之妻「大姒徽音,則百斯男。」《詩·毛傳》認 為「大姒十子,眾妾則宜百子也。」若按一女生十男孩計算,周文王至少有妻妾十餘人。這種婚姻的史實,近現代發現的西周春秋墓葬中也有所透露,陝西寶雞茹家 庄的西周中期墓葬中,發掘出一座夫妻妾三人合葬墓,晉侯墓地發現一組一夫二妻的並穴合葬墓。西周春秋貴族多妻的來源較復雜,歸納起來主要有:(1)通過婚 姻禮儀正式迎娶,也就是《禮記·內則》所說的「聘則為妻」。從周天子到一般的貴族,他們的正妃或嫡妻大多是經婚姻禮儀娶來的。(2)正式迎娶時的娣陪嫁。 娣陪嫁亦即一女出嫁,她的女和妹妹陪嫁。同時還要由兩個與女方同姓的諸侯國各送一女隨嫁,稱為「正媵」,正媵也要由娣、隨嫁,這就是所謂「諸侯壹娶九 女」。媵嫁制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也有反映,《詩經》中「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指的是那些女子哭泣,是因為害怕隨嫁。(3)私奔為婚,亦即《禮記·內 則》所說的「奔則為妾」。(4)轉房,即父終,子妻其庶母;兄終,弟妻其嫂;叔終,侄妻其嬸。在多妻的制度下,天子可以「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八十一 御妻」,諸侯有夫人、世婦、妻、妾9人,除天子諸侯外,地位稍低的卿、大夫是一妻二妾,士是一妻一妾,只有平民才是一夫一妻制。

由於 妻妾來源多雜且數量多,很容易引起貴族家庭內部矛盾。為了調節這些矛盾,克服一夫多妻婚姻的弊端,西周春秋時期,逐漸形成了一些有關貴族妻妾名份、地位的 禮法規定。首先,嫡妻的地位高於妾,有權干涉妾的各種事務。其次,妾不得成為嫡妻,其子也不享受嫡長子的權力。再次,與妾名份不同。在婚姻關系方面,妾本 人具有獨立的婚姻權力,而女至娣則依附於嫡妻,本身沒有獨立的婚姻權力。嫡妻死後,娣可以合法地「繼室」,沒有嫡妻之名,卻有嫡妻之實,妾卻沒有這種權 力。

❷ 什麼是「士庶,不婚」中國古代為什麼會存在這樣的婚姻制度

士,一般是指名門望族,庶,則一般是指普通老百姓或者有點錢的地主。士庶不婚,就是士庶不能結婚。原因很簡單,門不當戶不對。古人講究門當戶對。其實現代人也講究。這是封建時代的一種習俗。

古代人主要有著三種不婚的禁忌習俗,分別是:同姓不婚、士庶不婚、居喪不婚。就是說講究門當戶對,不是一個等級的不能通婚,特別是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當時地主階級中高門望族是士族,小地主是庶族。他們要結婚講究門當戶對,士族是不會和庶族之間是不會相互通婚的。



(2)西周貴族婚姻是為了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婚姻制度原則

1、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求。雖然古代男子可以有妾有婢,但法定的妻子只能有一個。也就是說只有一夫一妻是合法的婚姻,只有正妻所生的子女為嫡系,其他皆為庶出,在家庭關系中處於比較低的地位。

2、同姓不婚也是締結婚姻的一個前提。西周實行同姓不婚原則,主要基於兩點:首先長期的經驗證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男女為婚會影響整個民族的發展。其次禁止同姓為婚,多與異姓通婚,是為了附遠厚別,即通過聯姻加強與異姓貴族的聯系,進一步鞏固天下與宗法制度。

❸ 中國西周時期婚姻制度是怎麼樣的

據記載,西周時期就有了掌管婚姻事務的機構——媒氏。《周禮·地官·媒氏》:「掌萬民之判」。「判」就是判合,男女相匹配。可見,媒氏就是婚姻管理機關。
一、 婚姻關系的締結
1、 締結婚姻的限制性條件
(1)西周時,締結婚姻關系,男女雙方都必須嚴格服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禮記·曲禮》:「男女無媒不交」;「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2)同姓不婚
有學者指出,殷商時期有可能實行族內通婚。這種情況到西周時被完全改變了。按照周禮的規定,「娶妻不娶同姓」(禮記·坊記)。姓原是古代氏族的標志,同姓則同族,血緣關系較近;反之,不同姓則不同族,血緣關系較遠。當時的人們可能已經認識到族內婚配不利於後代的繁衍。所謂「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同姓不婚,懼不殖也」(《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國語·晉語》四)。當然,倡導族外婚還有其政治目的。「取於異姓,所以附遠厚別也」(《禮記·郊特牲》)。所謂「附遠」,就是通過聯姻與血緣關系遠的異性貴族建立姻親關系。通過族外通婚這種頻繁的政治聯姻,可以用甥舅關系將各異姓貴族緊密聯合起來。周族之所以能夠控制廣大地區,與其積極與各族聯姻有一定關系。所謂「厚別」,就是嚴格別於同宗,以防紊亂倫常。因為既然禁止通行親族通婚,那麼即使血緣關系親密的男女之間也應當有所迴避。「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同食」、「男女不同衣裳」、「男女授受不親」等等禮的要求即是從此而來。
(3)關於結婚年齡
西周禮制規定,男子二十歲「冠而列丈夫」(將頭發全部挽至頭頂結為發髻,戴上保護發髻的小帽子「冠」),表示成年。女子則十五歲為「及笄」(也是將頭發梳理為垂於腦後的發髻),是為成年(《春秋穀梁傳·文公十二年》。男女未達到成年年齡不得成婚。
《周禮》記載: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女子因故晚嫁的,最多不超過二十三歲。有的史籍說女子十五而嫁。說法不一。但是,後來的結婚年齡顯然是大大提前了。《韓非子》:男子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據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記載,漢代結婚年齡是男子十五六歲,女子十三四歲,其後的情況也基本如此。歷代法律也大都是提倡早婚的。
(4)其他不宜締結婚姻的情況
儒家禮制規定,父母死後子女應服喪三年,在此期間不得嫁娶,以示孝道。

二、 締結婚姻的程序
根據儒家經典的記載,我國傳統的婚聘禮儀,最突出、最典型的是「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或稱納成、納幣)、請期、親迎。
六禮是西周時就已確定了的,其內容儀注都比較復雜。但當時有所謂「禮不下庶人」的框框,並未達於民間。至漢代,六禮才開始普遍施用,但違禮之舉亦不罕見。元始四年(公元4年),立王莽女王氏為皇後,僅有納采、問名、卜吉及遣使奉迎等程序。東漢以後,社會動盪,婚姻儀式更大為簡化。隋唐以後,六禮被人們有意識地增減,如在宋代,常常是並問名於納采,並請期於納征,六禮僅存四禮。南宋時,朱熹又將納吉並入納征,實際上六禮只剩下納采、納征、親迎三禮。明初,官方命令士庶都要遵守《朱子家禮》行事。到了清代,又加入了成婦禮、成婿禮等禮節,但這可以看作是親迎禮的延續。從大的方面著眼,後世婚禮大都未脫周代六禮的大框架,而是在這個框架中有所增減。增減的大體輪廓是,前五禮多有合並、減損,而最後的親迎則不止是迎婦到家,而是顯著地增益,除了成婦禮、成婿禮之外,還有很多儀俗,在時間上甚至延續到親迎後的第三天。

❹ 論述西周婚姻制度

西周婚姻制度婚姻締結的三大原則即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凡不合此三者的婚姻即屬非禮非法。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求。雖然古代男子可以有妾(媵嫁制度)有婢,但法定的妻子只能是一個。也就是說只有一夫一妻才是合法的婚姻;只有正妻所生子女為嫡系,其他皆為庶出,且在家庭關系中處於比較低的地位。「同姓不婚」也是締結婚姻的一個前提。西周實行同姓不婚原則,主要基於兩點:首先,長期的經驗證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男女為婚會影響整個民族的發展。其次,禁止同姓為婚,多與異姓通婚,是為了「附遠厚別」,即通過聯姻加強與異姓貴族的聯系,進一步鞏固家天下與宗法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西周時期婚姻制度的又一原則。在宗法制下,必然要求由父母家長決定子女的婚姻大事,通過媒人的中介來完成;否則即是非禮非法,稱為「淫奔」,不為宗族和社會所承認。

❺ 根據西周貴族婚姻制度的特色,西周封建制的目的是建立以下哪一種形式的國

西周實行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奴隸主國家政權,分封的對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異姓功臣貴族、同姓王室貴族、先代帝王後代和遠氏族部落首領)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被封諸侯的義務是:要服從國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貢獻財物,要派兵隨從周王作戰;周王先後分封的重要諸侯國有:魯、齊、燕、衛、宋、晉等;分封的作用是: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拓展了疆域。春秋時期,分封制崩潰。崩潰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諸侯國為爭奪土地、人口及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不斷進行兼並戰爭,形成了諸侯爭霸的局面。葵丘會盟,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認,標志著分封制崩潰。秦朝統一後,建立郡縣制,分封制結束。

❻ 4.結合西周婚姻制度,思考締結婚姻的目的是什麼

恩格斯曾說,生產包括生活資料生產,同時也包括人類自身 的生產、種族的繁衍。每個人,無論時間空間,都受勞動和婚姻 兩種制約,這也是人與動物的根本不同點。了解婚姻是了解各 種社會關系的窗口。西周的宗法制度構成西周社會的基本結 構,而婚姻關系在整個社會關系中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之一,兩 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現有的文獻中,研究宗法制度的例 子不勝枚舉,研究西周婚姻制度的也很多,但是研究二者關系的 很少,本文試圖通過對西周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的分析,進而對 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詳細的探討。

一、西周宗法制度分析

宗法制度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存在的一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 的家族組織與國家制度相結合,以保證血緣貴族世襲統治的政 治形式,宗法制度是從原始社會後期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到 西周時才形成嚴密制度。其核心內容,是在維護父權的基礎上 進一步突出兄權,確保嫡長子繼承的世襲特權。

宗法制度實用於王、諸侯、卿、大夫、士內部。按照宗法制的 原則區分「大宗」和「小宗」,「大宗」和「小宗」是在嫡長子繼承 制的前提下為處理嫡長子和他的嫡庶之間的關系而設的。具體 來講,周王自稱是上天的「元子」(長子),代表上帝統治人民,他 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長子繼承, 世代保持「大宗」地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 臣」是最形象的說明。「西周是一個天子為總族長的龐大的宗族 體系。異姓諸侯通過聯姻與周人的宗族體系連為一體,周天子 稱同姓諸侯為伯父、叔父,稱異姓諸侯為伯舅、叔舅,這樣,國家 就宛如一個龐大的家族系統形成族權與政權的結合。」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殷商制度論》中曾指出:「周人制度之 大異於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父之制;並 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二曰廟數之禮;三 曰同性不婚之制。」可見王國維在探究商周之間制度變革的問 題時,血緣關系規范上的種種變化以及與之相關的禮法和宗法 制度已經被認為是關系全局的事情。

二、西周婚姻制度分析

《禮記》有言:「男女有別然後父子親,父子親然後禮作,禮

作然後萬物安」,「昏禮者,萬世之始也」,在宗法制度的條件下, 婚禮和繼承製度構成了西周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

隨著禮的成熟與完備,西周的婚姻制度相比夏商時期已經 相當系統和完善。西周統治者承襲了夏商王族的一夫一妻多妾 制,這也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則。按照西周宗法制度的要 求,正妻只有一個,正妻所生的叫「嫡系」,其他妾所生的叫「庶 出」,正妻與其所生的子女在家庭的地位與妾以及妾所生的子 女的地位截然不同,而這種庶嫡之分,正是為了保證家族延續和 維持正常家庭關系的需要,對於維護和延續宗法制有重要意義。

除了一夫一妻多妾制以外,西周的婚姻制度還有兩個重要 原則,其一就是王國維所說的「同姓不婚」,其二是「父母之命, 煤妁之言」。同性不婚之原則我們將留在下一部分詳細說,這 里著重分析一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詩經》說:「娶妻如之 何,必告父母」「賢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在宗法制度下,婚姻 並非建立在男女雙方相愛的基礎上,雖然《詩經》里也有「執子 之手,與子偕老」的綿綿情話,但是這畢竟不是普遍現象,大多 數婦女是被迫結婚,作為繁衍後代、維系宗族的工具,而她們的 婚約僅僅是「父母之命」,或者是媒人簡單幾句話語的產物。在 當時,沒有經過家長同意的婚姻之事被稱為「淫奔」,為禮法所 不容。這里的禮法指的就是《周禮》,西周時期沒有成文法,《周 禮》在當時充當的就是法律的作用,完全具備法的性質,結婚也 要遵循禮法。

三、宗法制與婚姻的關系

西周的宗法觀念滲透到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 面,婚姻制度是怎樣反映宗法制度,他們兩者之間的關系又是怎 樣的呢?我們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從婚姻的內涵看。

魏斯特馬克(E. Westermark)在《婚姻》一書中這樣說:「婚 姻即經過某種儀式之男女結合,為社會所許可者,此種制度必以 社會之許可為其特徵,到處皆然。」這個定義被普遍認同,即它 必須經過法律的許可和承認,而在中國古代沒有婚姻法的情況 下,婚姻的社會性質屬於禮制范圍。所以西周時期,《周禮》實 際上充當著婚姻法的角色。「《周禮》蘊含的是一套在西周社會 占統治地位的價值觀念和價值體系」。「禮」可以分為抽象的精 神原則和具體的禮儀形式,精神原則方面禮的核心在於「親親」 「尊尊」,在於強調等級差別;從具體的禮儀形式可分為「五禮」、 「六禮」、「九禮」,而不管那種分類方法,其中都包括冠婚之禮。 由此可見,禮在婚姻制度中發揮著莫大的作用,婚姻禮儀也是反 映周禮無處不在的一面鏡子。從另一個角度,我們說,西周的宗 法制度構成西周社會的基本結構,而我們前面也提到,西周的禮 儀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禮記》說:「夫禮始於 冠,本於婚,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鄉射,此禮之大體也」。 二者是怎樣的關系?事實上,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只不過宗法制 是屬於一種政治制度,而禮制是保證國家機器和社會秩序正常

❼ 簡述西周時期實行"同姓不婚"的原因.

1、不利遺傳基因。

同姓結婚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近親繁殖,這與遺傳基因有著密切關系。據說在周代,人們就已經懂得了這個道理,認識到近親繁殖的危害。

2、出於政治需要。

禁止同姓成婚,在客觀上會促進與異姓之邦的聯姻,以此擴大和加強與異姓集團的政治合作及軍事聯盟。其目的在於擴充勢力范圍,向一統天下邁進。應該肯定,「同姓不婚」的政策,在政治上還是起到了積極作用的。

3、崇尚倫理道德。

古時大多把同姓看成血親,因此把同姓成婚與至親、嫡親兄弟姐妹通婚等同看待。《通典》一書,就將同姓嫁娶視為獸行,故而當絕。

4、防止同姓內部爭斗。

因為文化漸進,任何人之間,妒忌之心,漸次發達,爭風吃醋的事漸多,必有因爭色而致內斗的,於是逐漸加繁其條例,最後,遂至一切禁斷。


(7)西周貴族婚姻是為了什麼擴展閱讀

我國古代婚姻生活中有「同姓不婚」的習俗,它大概始於周代,一直延續至民國年間。

周代同姓不婚是周先族實行族外婚時遺留下來的規定。由於周先族屬於氏族部落,所以實行外婚制一定要靠姓氏來區別。春秋時代,有人從生理上作解釋,同姓婚配會造成不育或後代畸形。《左傳》有語:「男女同姓,其生不繁。」

戰國以後,以氏為姓,自漢代始,姓氏不分,因此同姓不婚多有不禁。但到了唐代對同姓結婚不僅強調循古制,並有法律限制。宋、金、元代均與唐代相同。《明律例》、《清律例》以後比較開通。明清律分同姓同宗為二,並禁止其通婚,雖表面上合乎舊制,但實際上同姓同宗也可以結婚。清末刪律,只禁同宗婚而不禁同姓婚。

這一禁律創自周代。《魏書·高祖紀》記載:「夏殷不嫌一姓之婚,周制始絕同姓之娶。」自周以降,歷代相承,不令為禮教所倡導,而且從唐朝開始還被規定進了法律條文。唐代法律規定,同姓相婚的處徒刑二年(《唐律·戶婚》)。

宋代法律規定與唐相同。元代規定:「同姓不得為婚,截自至元八年正月二十五日為始,以前者准已婚為定,以後者依法斷罪,聽離之。」(《元典章》)《明律例》與《清律例》也均規定同姓為婚的各杖60並勒令離婚。

❽ 如何評價西周的婚姻制度

西周的婚姻制度比較重要,它奠定了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基礎,西周以後歷朝歷代基本上沿襲西周建立的婚姻制度,沒有太大發展。

西周法律規定,婚姻關系的締結和解除都需要一定的程序。婚姻關系的締結有其原則,按周禮規定,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西周締結婚姻要經過六禮。丈夫可以以七種理由休棄妻子,被稱為七出(七去);但當出現三種情況,丈夫不得休棄妻子,三種情況被稱做三不去。

❾ 西周婚姻制度有哪些影響

西周的婚姻制度對後世影響極大。西周時期,締結婚姻有三大原則,即一夫一妻制、周姓不婚、父母之命。凡不合此三者婚姻即為非禮非法。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求。雖然古代男子可以有妾有婢,但法定的妻子只能是一個,而且只有正妻所生子女為嫡系,其他皆為庶出,在家庭中處於較低的地位。「同姓不婚」是西周時締結婚姻的一個前提。西周實行同姓不婚原則,主要基天兩點:首先,長期經驗證明,同姓通婚會影響整個家庭、民族的發展;其次,禁止同婚通婚,多與異姓結好,可以「附遠厚別」,即通過聯姻加強與異姓貴族的聯系,鞏固自己的統治。「父母之命,媒說之言」是西周締結婚姻的又一原則。《詩經》即說:「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在宗教法制下,必然要求由父母家長決定子女的婚姻大事,並通過媒氏的中介來完成。否則即是非煽非法,稱為「淫奔」,不為宗教和社會承認。

❿ 西周禮制下的婚姻禮俗是怎樣的

傳說在遠古時期,洪水經常泛濫,幾乎所有的人和動物都被淹死了,只剩下了伏羲和女媧兄妹。太白金星叫他們結婚,生育後代,但他們認為兩人是兄妹,便不肯答應。太白金星告訴他們說,如果不這樣的話人類就會滅絕。

伏羲和女媧提出條件說,如果能將割成許多段的竹子再接起來,就可以結婚。後來果真把竹子接上了,而且下許多竹節。兩人還是不願答應。

伏羲和女媧又提出條件說,從兩座山上往下滾兩個盤石磨,如果石磨能滾合到一起,就可以結婚。但是當石磨又合在一起後,他們仍然不肯答應。

這時,女媧又出了一個主意,如果伏羲能夠追上自己,就可以成婚。結果,伏羲始終追不上女媧。後來,一隻烏龜教伏羲從山的另一面沿著相反的方向追趕。女媧沒有防備,被伏羲追上。就這樣,兩人只好成婚。

由於伏羲、女媧的成婚,才傳下了後世的人類。而伏羲追女媧,也成為了我國最早的婚禮儀式。

在氏族社會,男女之間的婚配,大都實行氏族外婚或部落外婚。男子成婚,必須要到另外一個氏族或部落去尋找配偶。在當時女性比較少的情況下,男子要得到配偶,是非常困難的事。一旦得到配偶,哪怕是搶來的,全氏族或部落的人都要為此而慶賀,有時還要設宴歡慶。這就是婚禮的原型。

蒙古族是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很久以來就實行氏族外婚。由於居住地域遼闊,部落之間相距很遠,給通婚和貿易帶來很大的困難。所以,在古代蒙古族中,姑娘遠嫁和搶婚現象是很普遍的。一旦成婚,必然飲酒作樂,表示慶賀。

此外,婚禮的功能還在於通過一定的形式向族人和社會宣告婚姻的成立,以便得到社會的認可。

據北宋劉恕的《通鑒外紀》記載,在上古的時候,男女無別,從太昊開始才設嫁娶之宜,以儷皮即成雙的鹿皮為禮。從此,儷皮就成了經典的婚禮聘禮之一。之後,除了儷皮之禮之外,還必須先稟告父母。

在一夫一妻制時期,婚姻以男女互愛為基礎,但必須徵求父母的意見,父母不能專斷。如游牧在額爾古納河畔的鄂溫克族,在男女因相愛訂婚前,必須經家長表示意見,男方家長要向女家贈送馴鹿、酒和灰鼠皮作為聘禮。結婚時,雙方家長要給新婚夫妻贈送馴鹿,作為他們共同生活的物質資料。

儒家典籍《儀禮》中的《婚禮》篇規定,用雁、儷皮作為婚禮物品,與鄂溫克族以馴鹿作聘禮是相通的。說明雁與儷皮是古老婚俗的遺習。

進入階級社會後,婚禮改用布帛、金銀及牛馬等大牲畜,男子娶妻所用的聘禮,更顯得大氣而莊重。

古代祭祀神媒,表達了人們"聯婚姻、通行媒"的美好願望。而在締結婚姻的過程中,媒人佔有特殊的地位。

媒人是在一夫一妻制形成後才出現的。這時的媒人,大都是本氏族中享有威信的長者。他們受男方家長的囑托,為青年男女的婚事奔走,認為這是成人之美。在兩家遇到麻煩時,媒人也積極想辦法從中斡旋,從而受到人們的尊敬。

西周時期,奴隸主貴族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血緣關系的氏族組織,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血緣關系、政治關系高度一致的宗法政治制度。以政治、血緣雙重標准構建"家"、"國"一體的宗法政權體制。

"家"是西周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以血緣上的親疏和血統上的嫡庶為標准,整個社會被劃分成不同層次的"大宗"、"小宗"。在西周典型的宗法政治體制下,婚姻制度具有明顯的宗法特徵。

根據西周宗法制度,婚姻的目的在於延續血脈,《禮記·婚義》中記述婚姻"合兩性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宗法制度注重親疏、嫡庶的區別,為明確嫡庶,西周實行一夫一妻制。

據《禮記·曲記》記載,西周時期,"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恭候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明媒正娶的嫡妻只有一個,不得以妻為妾,也不得以妾為妻。

同時,婚姻關系的成立,必須得到家庭與社會的認可。就家庭而言,首先必須經父母同意,沒有父母同意,男不得婚,女不得嫁。就社會而言,男女締結婚姻,必須經媒人說合。"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這一原則,為後世沿用,並逐漸形成制度。

古代的婚姻禮儀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6種禮節,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這一娶親程式,周代即已確立,最早見於《禮記·婚義》。

古時男家去女家迎親時,均在夜間。並且迎親的人均穿黑衣,車馬也用黑色。此俗與後世以白天迎親、穿紅色服飾的婚俗,迥然不同。

"六禮"的名稱和儀式,在古代婚姻制度發展史上影響十分深遠。以後各朝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雖不一定經過六道禮儀程式,但"六禮"的名稱卻一直相傳下來。

古代對剛入門新婦的姿態也很有講究。西周時期,要求男方先到女方的家廟拜祭其祖先,然後再用車接女方到男家。將女方迎進男方家門後,還要舉行夫婦同器共餐、共飲交杯酒等儀式。次日尚須留在家中以謁見舅姑。如舅姑先已去世,則3個月後在家廟祭奠舅姑,此稱為"廟見之禮"。廟見完成後,該女子便正式成為家族正式成員。至此婚禮始告完成,婚姻最終成立。

在我國古代,解除婚姻關系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稱為"七出三不去"。

"七出"又稱"七去",是西周時確立的男方家可以休妻的七項條件。《大戴禮》中記載"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口多言,去;盜竊,去。"只要女子有其中的任何一條,夫家就可以合禮、合法的解除婚姻關系。

解除婚姻關系也有一些限制性條件,按西周的禮制,女子在三種情況下,可以不被夫家休棄,即所謂"三不去"。具體為"有所娶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

意思是說,女子被休棄時娘家已無親人的,不能休妻;女子嫁入夫家後與丈夫一起為公婆守孝三年的,不能休妻;女子嫁入夫家時貧賤以後變得富貴的,不能休妻。

按照禮制的要求,"妻者,齊也",夫妻應為一體,貧賤時娶之,富貴時休之,義不可取,故不能休妻。對男家任意出妻的限制性規定,雖是出於維護宗法倫理秩序的需要,但也反映了我國古代婚姻制度中人道主義精神的一面和對婦女合法權益的特別保護。

"七出三不去"的影響也極為深遠,漢唐乃至明清,各代法律中關於解除婚姻的條件和限制的相關規定,大體均未超出其范圍。

閱讀全文

與西周貴族婚姻是為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樣去介紹一個美女 瀏覽:723
幸福出行共享電動車如何收費 瀏覽:511
423愛情暗語什麼意思 瀏覽:119
事業單位退休工資指數怎麼算 瀏覽:547
樹和風箏的故事主要講的是什麼 瀏覽:290
68在愛情中代表什麼 瀏覽:275
蘇州健康證在哪個區辦理 瀏覽:493
健康管理生活的方式有哪些 瀏覽:270
美年大健康怎麼預約不知道卡號 瀏覽:970
慶余年有什麼美女 瀏覽:811
萬科美女在哪裡 瀏覽:256
房產視頻為什麼要掛幸福里app 瀏覽:672
二十四節氣寫了哪些故事 瀏覽:785
美女寫字時頭發怎麼畫 瀏覽:896
吉大數量經濟招多少 瀏覽:66
交警大隊的事業編是什麼編制 瀏覽:582
塔羅看事業用什麼牌陣 瀏覽:411
旅行經濟能帶動什麼 瀏覽:894
國內哪個省盛產美女 瀏覽:720
男女對現在婚姻怎麼看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