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評價李玫瑾教授
學校的兩大名人之一
只要她上課,沒有逃課的,甚至會有別的系、別的年級的同學溜來聽課,座無虛席,洗耳恭聽
她經歷的案例令人心驚膽戰,她講述的隱情讓人唏噓不已
她講授的關於原生家庭、兒童教育、婚姻家庭的內容我們都認認真真記下
她是個很好的妻子和母親,她說的下班回到家的那種狀態我很嚮往,我也很羨慕她女兒
⑵ 育兒專家李玫瑾的女兒現狀如何平庸的一生,卻過得很幸福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很多父母都會感到迷茫, 所以有些父母也會選擇尋求專家的幫助。 有些人認為專家擁有更為豐富的 育兒 知識,所以能夠培養出更為出色的孩子。正因如此, 很多父母在 育兒 方面也會選擇向專家學習。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正因如此, 她在 育兒 領域有著極高的權威。 而大眾也理所當然的認為她的女兒在讀書、工作等各方面都會足夠出眾。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李玫瑾教授更加註重孩子的心理教育, 她認為心理陽光比智力更加的重要。所以很多父母都會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李玫瑾教授卻相反,她曾經說過,她寧願自己的女兒考不上 名牌大學,也一定讓她生活的快樂。
而在女兒寫作業的問題上,李玫瑾教授在訪談中曾經表示, 她要求女兒必須在晚上十點就上床睡覺, 而女兒作業沒寫完,她會在作業本上寫下一段話告知老師女兒作業沒寫完的原因, 因為她擔心女兒超過十點睡覺, 隔天會因為睡眠不足所以沒辦法專心聽課,所以希望老師能夠諒解。
而她女兒的學習成績並不出眾,特別是在數學科目上, 她女兒的數學曾經考過15分。 而女兒表示自己已經很努力在學數學,但卻怎麼都聽不懂。而李玫瑾教授也給予了女兒鼓勵, 後來也建議女兒選擇一個不考數學的專業。
而女兒一直對音樂感興趣,也提出想要當音樂老師,而李玫瑾教授也選擇支持了女兒的選擇。 而現在她的女兒已經成為了一名音樂老師, 雖然平庸,但卻過得很幸福。
看到李玫瑾教授女兒的現狀,不少人提出了質疑,有網友說到:" 自己女兒考15分還有臉教育別人怎麼當父母。"
甚至有的網友認為,普通父母也能夠教出這樣的孩子, 所以專家養成一個平庸的女兒是不值得炫耀的。
很多父母無法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他們會認為, 孩子平庸就意味著父母教育的失敗 。
然而有數據顯示, 社會 上有5%的孩子長大後會成為精英, 而85%的孩子過上平庸的人生 ,而10%的孩子會因為各種原因,會成為 社會 的底層。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夠成為精英, 但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快樂的成長。
平庸並不是失敗, 有遠見的父母也不會怕孩子平庸 ,平庸並不是碌碌無為,所以他們更怕的是孩子不幸福、不快樂。
著名學者周國平曾經說到, 如果一個人已經盡了力,但得到的結果卻不是最好的, 而只是次好,甚至是次次好,那也應該坦然地接受這個結果。同樣的,如果孩子已經盡力了,那麼無論結果如果, 父母都要坦然去接受它。
每一個孩子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而父母要做的就是 將選擇的權利還給孩子。 就像李玫瑾教授的女兒對數學不感興趣,而她並沒有逼女兒去學, 而是給予孩子適當的建議 ,並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作為父母, 千萬不要拿孩子的不足去和別人的優點相提並論 ,而是應該要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過上幸福、開心的生活。
每一個孩子的性格特點不同, 所以適合的教育方式也就不相同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因材施教。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也要認識到, 教育是為了讓孩子過上他們想要的生活 ,而不是為了讓孩子去實現父母的慾望。
⑶ 「80、90後的婚姻為什麼大多煎熬」00後一語道破! 你知道嗎
導讀:最大的00後如今也不過19歲,但是如今的00後可是後生可畏,他們對於婚姻、家庭、愛情的認識和理解,不僅更加有見解,而且更加成熟化。
05
阿蓮的這段已經離異的婚姻,其實她自己也有過錯。和前夫吵架的時候,不僅不去反思,還拿著手機一邊吵架一邊玩游戲。前夫一看阿蓮這樣的架勢,也這樣一邊吵架一邊玩游戲,兩人越看對方越不順眼。
或許阿蓮的狀態不是個例,或許00後的阿帆見解的非常到位,因為畢竟有很多年輕人都是很少時間實際的人與人交往。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剛出生的嬰兒只有被大人抱,直接接觸人的皮膚才會有人氣。那麼在人的成長環境中,實際的人際交往也是尤為重要,才能學會如何與人交往相處。
而類似於阿蓮這樣情況的女人,最大錯誤就是太沉醉於網路虛幻,而忽視了現實生活。
現在阿蓮離婚帶著孩子,日子過得也非常辛苦。可是人生就是這樣,往往只有經歷了,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也希望年輕男男女女們能夠明白,婚姻絕對不是兒戲,步入婚姻應當要慎重再慎重,尤其是兩個人是否適合要孩子,更需要慎重考慮,否則在沒有做好准備的時候就迎接了新生命,卻又沒有辦法對新生命負起責任,這對於孩子來說,將是最大的傷害和不公平。
⑷ 李玫瑾教授:養兒有三忌,養女有五忌,父母若懂孩子能少走彎路 ,怎麼了
經濟情況好了,一個家庭的孩子也少了,在教育孩子方面各位家長都下了不少功夫。但有時對育兒理念的錯誤理解,反而可能「辦了壞事」。
李玫瑾教授曾分享過教育兒子和女兒的差別,她認為養兒子和養女兒不相同,包括性格塑造的側重點也不一樣,需要因材施教。
但具體怎麼教,許多家長心裡也犯懵,要麼溺愛生禍端,要麼矯枉過正。
01案例
王先生夫妻倆結婚比較晚,30多歲才有了一個兒子。
妻子對兒子十分疼愛,不求有什麼大出息,只要平安健康就好,以至於事事包辦,生怕孩子有什麼危險,寧可自己多做點。
其實無論男孩還是女孩,教養過程中,父母都不能大包大攬,盡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責任心,為長遠發展做打算,別讓孩子走彎路。
切勿為了一時的愛,耽誤了孩子的一生,這便是「害」了。
舉報/反饋
⑸ 李玫瑾結過幾次婚
李玫瑾結過1次婚。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
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由此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課題研究
李玫瑾
1987年參與國家哲學社科重點項目《中國現階段犯罪問題研究》
1995年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有組織犯罪心理研究》
1997年主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校級項目《犯罪心理研究》
1996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城市犯罪綜合治理與社會穩定機制研究》
1999年主持公安部部級項目《社會心理調查研究》
2000年參加全國婦聯《反對與制止家庭暴力》項目
2000-2001年承擔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與英國使館文化教育處合作項目《未成年人犯罪預防與受害保護》等。
2001年主持公安大學引智項目《犯罪偵查與心理畫像》。
⑹ 李玫瑾自己結過婚么
情感的牽掛使我們與其他的人生有了緊密的聯系。那些號稱一無牽掛的人其實最可悲,他們活得輕飄而空虛。與平庸妥協往往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
⑺ 嫁錯人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嫁錯人那真的是一種悲痛欲絕的體驗,估計都要懷疑人生的意義了,想要生命再來一次。
真正聰明的女孩,從不著急把自己放入一段感情中,她明白,好的愛情必須是讓自己更好,而不是委屈自己成全對方,勉強自己取悅對方。
我有個朋友,最近和她的男朋友吵架分手,分手的理由非常簡單。出門趕高鐵的路上,男生拎著很重的行李箱,走到一半他說我拎不動了,你幫我拎一下。
好的愛情並不是風花雪月,而是在平淡的日子裡,也能感覺到對方的寵溺。不好的愛情會讓你變得自私、易怒、敏感、悲觀,就像我這位女性朋友。
而好的愛情會讓你覺得每一句情話,每一次牽手都是生活和愛情的儀式感。這大概也是這位台灣媽媽想要告訴女兒的。
誰不喜歡風花雪月的浪漫?但比風花雪月轟轟烈烈更動人的,是細水長流般的寵溺,你欣賞我的生活情趣,我感恩你寬容陪伴。
⑻ 李玫瑾: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4組家庭真實對比,哪種更適合孩子
李玫瑾: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4組家庭真實對比,哪種更適合孩子
在如今 社會 里,也受傳統文化的影響:「男主外,女主內」這句話一直都被我們提起,意思就是爸爸和媽媽,在家庭中的角色不同,為家庭分工做的事情有不一樣。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這句話就不適合用了,更多的聽說是:「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那麼,家庭中爸爸媽媽對教育孩子定位,到底是在哪一種模式下,會更加適合孩子的成長呢?帶著這個問題,下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白:
嚴,並不是以嚴肅的態度批評打罵,而是嚴厲的管教,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
慈,並不是護著慣著順著哄著的教育模式;慈我們可以理解為:堅定而溫和的大愛。
在家庭中對孩子的教育,必須是爸爸媽媽相輔相成的,也不會一味的嚴,也不會一味的慈。肯定會有人在不同的家庭環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孩子才會在約束中帶著愛 健康 的成長。不同的家庭,說不定也有不一樣的角色扮演,對於教育男孩和女孩都是不同的,看看4組家庭他們是怎麼分工的。
家庭1:
嚴父 慈母 男孩子
對於男孩子的管教,最好的還是交給爸爸了,畢竟男人才是最了解男人,孩子性格的形成,人生的三觀,影響最大的就是爸爸。一個嚴厲的爸爸,對於家庭中,話語分量是非常強的。在這種氛圍下成長的男孩子,具有陽剛之氣,責任感,有承擔壓力的勇氣。
而媽媽在這家庭里,就是成為互補,更多的教育孩子人生的道理,孩子的內心善良而外表強勢。同時有一個慈母,未來也會懂得尊重女性。
家庭2:
嚴父 慈母 女孩子
很多人都說兒女是爸爸前世的情人,但是如果在家庭教育中,爸爸教育嚴厲的話反而會令女兒產生抗拒,因為女孩會有很多的小心思都會和爸爸分享,但是爸爸角色的嚴謹,所以女兒的想法和小心思都會收在心裡,比較容易自卑,不知道怎麼與男生交往。
總結:家庭1與家庭2, 嚴父慈母這樣的教育模式,其實更加適合家庭中有男孩子 。強母必弱兒,這是一個教育上一個基本認同的觀點。但是嚴父慈母就不適合於家庭中有女孩子,嚴父的角色更加容易適合女孩子自卑,也會對女孩子未來的戀愛婚姻有所影響。
家庭3:
慈父 嚴母 男孩子
這組合就是典型的強母必弱兒,強母的角色在家庭中具有很強的話語權,往往導致缺失孩子在成長中所需要的向爸爸學習的男子氣概,在這種家庭下成長起來的男孩子都是沒有主見,並且會害怕媽媽也會服從媽媽的建議,在媽媽的背後都會藏著一個畏畏縮縮的孩子。
家庭4:
慈父 嚴母 女孩子
這樣的組合卻非常適合女孩子的成長了,女孩子在成長中可以得到爸爸的愛,媽媽的管教也是同步進行,這種女孩會比較聽話。在媽媽的影響下也會有自己堅強的一面,因為在媽媽從小管教強勢下。這樣的女孩也會更加勇敢,不會害怕遇事,也不會害怕被別人欺負。
總結:家庭3與家庭4, 慈父嚴母這樣的教育模式,更加適合女孩子的成長 ,父親給予的關愛是非常重要,讓她有愛的溫暖也不會造成性格上缺失。但是對於男孩子來說,母親的強勢卻是對人生有著重大的影響,導致了男孩子缺失陽光之氣。
當然了,以上的說法也是因人而異的,並不能一棒子打死。 李玫瑾教授在教育下總結出的經驗來說,男孩子還是嚴父慈母模式下,會更加有利孩子的 健康 成長;女孩子需要在慈父嚴母教育下更加懂得愛和堅強。
最後來說,教育,其實就是:「教」和「育」。家庭中父母的角色應該怎麼分工合作,怎麼樣的角色模式,還是根據自身情況決定。但是各位家長還是需要注意了,「嚴父慈母」和「嚴母慈父」不管哪種嚴厲都必須有一個底線原則,慈愛也必須有一個圈定的范圍。教育其實就是「陰陽平衡」一個好人,一個壞人,這樣的生活方式教育模式才會更加適合孩子的 健康 成長。
PS: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作者刪除!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我的關注和支持,每日更新創作路上感謝大家的陪伴;我會繼續努力!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幫銳媽 育兒 大網路點亮下方大拇指並轉發、也可以在文章下面評論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⑼ 李玫瑾「育兒經」受追捧,但她女兒卻是普通人,網友:人設翻車了
相信大家對於李玫瑾教授並不是很陌生。李玫瑾教授任教於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是很多人公認的 育兒 專家。許多家長都非常認可她的 育兒 觀念。
在大家看來,李玫瑾教授 育兒 經那麼受追捧,那麼其教育出來的孩子也一定很優秀。但是,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李玫瑾教授的女兒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優秀,她只是一位普通人,只是一名小學教師,跟許多人一樣,她從事著很平凡的工作,過著很簡單的生活。
其實李玫瑾的女兒在小時候學習成績非常差,常常考試不及格。但是即使這樣,李玫瑾並沒有像大多數父母一樣責怪自己的女兒。她知道自己的女兒已經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李玫瑾看來,成績並不重要,孩子的身體和快樂才是最重要的。正是在這樣開明的家庭教育下,李玫瑾女兒的生活現在過的很幸福和滿足,她的女兒也曾親口說過她很快樂。
看到李玫瑾的女兒如今的現狀,很多網友都質疑李玫瑾教授的 育兒 觀,並吐槽其人設翻車。
雖然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以後的發展道路有著很重要的影響,但是孩子是普通人就意味著父母教育方式失敗了嗎?
其實只不過是很多父母不肯願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名不同人,她們會理所當然把其歸結為父母教育的失敗。
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別的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時擁有高智商和好的發展機遇。
有些孩子很努力,但是他們卻很難成功,因為他們沒有擁有一個好的智商;有些孩子即使擁有高智商,也很努力,但是缺乏運氣和好的發展環境,其也不可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所以導致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的因素有很多,父母的教育並不是其唯一的影響因素。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的那樣,任何東西都沒有孩子的快樂重要。我們也曾說快樂是一個人的能力,如果一個人連快樂都失去了,那麼就意味著其失去了一項很重要的能力。
在孩子階段,一個人的快樂能力是父母給予的。但是反觀 社會 ,許多父母卻剝奪了孩子的快樂能力。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在孩子本該享受快樂的時候給孩子施加了很大的壓力。但是在巨大壓力下,許多孩子都沒有達到父母預期的結果。所以,在孩子童年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小心保護好孩子的快樂。
當孩子成年之後,孩子的快樂需要自己去創造,孩子需要用他們的努力去提高他們的快樂能力。
結語:孩子的快樂是最寶貴的財富。對於父母來說,要善於挖掘孩子身上的各種優點,學會欣賞自己的孩子。同時要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讓孩子快樂的成長和發展!
⑽ 李玫瑾教授女兒平凡也幸福:接受子女的平庸,比逼著他優秀更重要
"不能容忍孩子不夠優秀是種什麼樣的心態?"知乎上一位家長的提問和分享,引來近170萬網友的圍觀和熱議。
很多家長也坦誠,自己嘴上說著孩子 健康 平安就好,但實際上行動卻很誠實,特別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的優秀後,會忍不住地想給孩子"施壓"。
而另一邊,被"施壓"的孩子又怎樣了呢?
一位網友分享,她說自己是在父母嚴格管控下長大的,而她也的確做到了大家眼中的"優等生",但她內心一直很缺安全感,可能潛意思里總覺得自己如果不夠優秀就沒臉見父母,也很難感到快樂。
還有一位網友作為過來人現身說法,因為親爹物理很厲害,而自己作為物理渣,在老爸眼裡連平庸都夠不上,絞盡腦汁地幫他補功課,而其實這名網友並不是說真的笨,只是不擅長物理,後來轉了金融。
很多接受不了兒女平庸的家長,總得經過一番歇斯底里,才漸漸地和自己、和孩子達成和解。
李玫瑾教授研究青少年心理多年,在 育兒 領域有著自己的一套見解,很多人覺得,她這樣懂教育,兒女應該能成長為很優秀的人吧。真是這樣嗎?
根據李玫瑾自己的描述,女兒從小學習就不是太好,特別數學總是不及格,而李玫瑾教授在這件事上的態度卻和很多家長不一樣。
因為從老師那邊了解到,女兒對數學一直很努力很認真,但成績就是沒提上去,於是李玫瑾教授沒有逼著女兒努力去提高成績,而是幫她找擅長的方向。
雖然很多老師說按照女兒成績差,可能考不上大學,但李玫瑾一直堅信女兒不比別人差,不過是剛好不擅長數學而已。
李玫瑾教授女兒在摸索中找到方向,通過藝考的方式考上了重點大學,大學畢業後成為了一名音樂老師。
也許,在很多人眼裡,當上音樂老師不是特別出色的事,但平凡不代表沒出息,普通卻幸福的人生,也不失為一種追求。
有一個很火的BBC紀錄片叫《人生7年》,這部紀錄片花了56年的時間,追蹤了14個7歲孩子,並每隔7年拍攝記錄下他們的人生軌跡。
這14位當年被選中的孩子,如今已經50多歲,曾經他們都過夢想,也曾被父母給予厚望,而如今無一例外的,他們都過著普通的生活。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有這么一句台詞:
如無意外,我們的孩子終將平凡。
然而,這樣的事實,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輕易接受。
不願接受孩子的普通,大約是做家長的通病。
孩子童年時期的恐慌,很大程度上是源於父母對兒女的過度期待。
有些家長給孩子報了一堆的課外班,一堆的興趣班,但孩子依舊逃不出平庸的影子。
雖然孩子的平庸讓家長感到失望,但再平庸的孩子,也是家長的寶貝,為了孩子的能更 健康 陽光的成長,不妨試著接受子女的平庸,這比逼著孩子變優秀要來得重要。
家長要明白,平庸不等於沒出息,世界上能夠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的人寥寥無幾,與其給孩子定一個可望不可即的目標,不如專注孩子自身,挖掘孩子的長板。
別拿孩子和其他人對比,其實,如果父母足夠細心,就會發現孩子有許多別人家孩子沒有的優點。
孩子未來的一切都是未知的,也許孩子不是大眾觀念中的人上人,但每個人的追求的東西都不盡相同,何苦逼著孩子去追隨和復制他人的成功。
與其逼著孩子變得"優秀",不如坦然接受孩子的平庸,和孩子一起探尋有著更多可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