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問世間情為何物神回復是什麼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林淑華是封建家庭中的千金小姐,而徐惠民出身於貧寒之家,在給林淑華做家庭教師時,兩人深深地相愛了。徐惠民為了在上海出人頭地,選擇了在聖約翰大學讀醫科,一路走來分外艱辛,而林淑華為了愛的承諾苦苦地等待了8年,卻只換來兩年的相守。徐惠民婚後兩年的離世。
留給林淑華一生的追憶。林徽因一生中遇到的男人個個都不是凡夫俗子,而且都和這位大才女有著某種程度的志同道合。她和徐志摩分享的是詩意,和金岳霖交流的是學術,只有當梁思成問林徽因「為什麼是我」時,林徽因俏皮地回答:「我會用一生來回答。你准備好了嗎?」
1932年,錢鍾書在清華園認識了無錫名門才女楊絳,一見鍾情,第二年,錢鍾書與楊絳便舉辦了訂婚儀式。楊絳先生回憶說:錢鍾書和我的訂婚,說來更是滑稽。明明是我們自己認識的,可是我們還顛顛倒倒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默存由他父親帶來見我爸爸,正式求親。當年郁達夫在滬上友人家中初識杭州美女王映霞時,展開了強烈而又執著的攻勢。1928年2月,郁達夫的熱情終於打動了王映霞。但由於年齡、性格等諸多方面的原因,郁、王之間漸生罅隙。
後來郁達夫又在家中發現了浙江教育廳廳長許紹棣寫給王映的情書,更傳聞王婚後曾為戴笠墮過胎,致使夫妻反目。最終,二人以協議離婚而分道揚鑣。一個軍校高材生王庚娶了一個才貌雙全的妻子以後,他的同學隔三岔五就來他家裡蹭飯,一來二去把他的妻子都給蹭走了。
這個蹭飯的男子叫徐志摩,而這個才貌雙全的妻子是陸小曼。他們的愛情轟動卻難容於世人。徐對陸用情專一,可是徐死後,陸卻與翁瑞午同居。而他們轟轟烈烈的愛情,我們實在找不出合適的言語來評說。
沈從文愛上了自己的學生張兆和,可又訥於言辭,於是就展開了情書攻勢,一天一封。直到張畢業後回了蘇州老家。沈從文拿著一大包文學名著敲開了張家的大門。沈鼓起勇氣說到:「如果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張父欣然同意。後來張給他發了一封電報,鄉下人喝杯甜酒吧。陳寅恪被聘為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導師後,與趙元任成為同事。
見陳寅恪快40歲了還不成家,趙元任夫婦與他人合謀為媒,將唐篔介紹給陳寅恪。兩人一見鍾情,很快步入婚姻殿堂。一代大儒年近四十才找到自己的家。有人說唐篔好像是專門為陳來到這個世上,陳死後不久,唐也離開了這個世界。
『貳』 為何她32歲和他結為伉儷,兩人相伴60年,四個女兒三個教授一個作家呢
說起民國時期的模範夫妻,趙元任和楊步偉絕對是首屈一指的,他們青年時相識,之後相知相愛,一度攜手走過60年。趙元任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他精通33種方言;而楊步偉則是我國第一位留日的醫學女博士,但是婚後她放棄了事業成為一名賢妻良母。
趙元任和楊步偉此前都因為包辦婚姻有婚約在身,楊步偉17歲左右的時候在祖父的支持下退了婚,為此她的父親曾有8年時間不跟她來往。而在認識楊步偉之前趙元任也有一位訂婚多年的未婚妻,不過當篤定心意之後,他以2000元的青春損失費換回了自由身。
婚後楊步偉不再做醫生,而是隨著趙元任職務的變動跟換居住地,不過在照顧家庭之餘她熱心公益,而且出版了《一個女人的自傳》等著作。趙元任和楊步偉婚後生了四個女兒,大女兒趙如蘭是哈佛大學教授,大女婿卞學鐄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二女兒趙新那回國後擔任長沙礦冶學院教授,二女婿黃培雲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女兒趙來思是作家,三女婿波岡維作是華盛頓州立大學數學教授;四女兒趙小中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後來和邱宏義離婚。
『叄』 我國將如何強化結婚頒證儀式感
我國將強化結婚頒證儀式感會在婚前要探索開展婚前輔導,開發婚前輔導課程,幫助當事人做好進入婚姻狀態的准備,努力從源頭上減少婚姻家庭糾紛的產生。
將頒證儀式引入結婚登記流程並實現頒證常態化,通過引導婚姻當事人宣讀結婚誓言、領取結婚證,在莊重神聖的儀式中宣告婚姻締結,讓當事人感悟銘記婚姻家庭蘊含的責任擔當。推廣體現優秀中華文化的傳統婚禮,組織舉辦集體婚禮,倡導健康文明、簡約適度的婚俗文化。
(3)對趙元任婚姻有什麼感悟擴展閱讀
80年前的「社會名人頒證」:
實際上,早在80年前,我國就有「社會名人頒證」的典型案例,那就是「民國第一紅娘」胡適先生。胡老師平素工作兢兢業業,教學政務科研纏身,百忙之中但凡有人找他主持婚禮,一概來者不拒。為近百對新人證婚,有著撮合成很多眷侶的佳話。
有一天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和中國第一個留美醫學女博士、民國女廚神楊步偉要請胡老師吃飯,善解人意的胡老師預料到二人會有「小動作」。
果不其然,胡老師赴宴那天,飯後趙、楊二人突然即席宣布結婚!胡老師當然是有備而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獻上賀禮,並當場作了見證人與證婚人,這樁「閃婚」「閃證」的奇事,上了第二天各大報紙的「熱搜」。
『肆』 趙元任的人物評價
「中國語言學之父」。
「替我國音樂界開一個新紀元」。(蕭友梅)
「他的學問的基礎是數學、物理學和數理邏輯,可是他於語言學的貢獻特別大。近三十年來,科學的中國語言研究可以說由他才奠定了基石,因此年輕一輩都管他叫『中國語言學之父』(father or Chinese philology)。」(羅常培)
「趙元任可以稱為中國第一代語言學家,我學語言學是跟他學的,我後來到法國去,也是受他的影響。」(王力)
「趙先生永遠不會錯」。(美國語言學界)
「趙元任,趙元任,在我青少年時代,到處都是趙元任的影子。」(陳原)
一是他以現代的語言作為語言學的研究對象,給中國語言學研究開辟了一條新路;二是他給中國語言學的研究事業培養了一支龐大的隊伍。(呂叔湘)
「像這樣一位從事理科、文科研究博學多能的學者,對音樂來說,頂多是個業余的了,但是他的貢獻卻遠遠超過許多時尚的作曲家和理論家。他對音樂愛好雖然是業余的,但下了工夫。一切基礎音樂知識都掌握了,還經常在鋼琴上分析一切他能彈的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甚至近代作品。他的這些活動是研究、分析、學習,也是他的娛樂鑒賞。他的創作是興之所至寫出來的。他是語言學家,他的創作在詞曲結合上有獨特的見解與成就,值得後代人認真學習。」(賀綠汀)
趙元任的歌曲作品,音樂形象鮮明,風格新穎,曲調優美流暢,富於抒情性,既善於借鑒歐洲近代多聲音樂創作的技法,又不斷探索和保持中國傳統文化和音樂的特色。他十分注意歌詞聲調和音韻的特點,講究歌詞字音語調與旋律音調相一致,使曲調既富於韻味,又十分口語化,具有獨特的風格。此外,他在創作中還注意吸收民間音樂語言,如《聽雨》是將常州地方吟誦古詩的音調加以擴展,《賣布謠》是在無錫方言音調基礎上創作的以五聲音階為主的曲調;《教我如何不想他》吸收了京劇西皮原板過門的音調;《西洋鏡歌》採用了民間拉洋片小調作素材;《老天爺》則具有北方民間說唱音樂的風格。他在創作中對和聲的民族化,作了有益的探索和試驗,常採用平行四、五度進行,大調主三和弦上附加六度音程,以及小七和弦與調式和聲的手法等。他也十分注意鋼琴伴奏在歌曲整體中共同塑造形象和刻畫意境的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
『伍』 民國語言大師寫下一奇聞,全文96個字讀音字字相同,為何至今無人超越
李賀在《秋來》中提到:秋魂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詩人主要是憑借這兩句詩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悲苦之情,然而李賀所被美名的稱號和詩聖、詩神不一樣的是,李賀的名號是詩鬼。主要是因為李賀的詩中多有一些鬼怪題材的因子,所以才有了這一名號。然而在民國時期有一位文學才子也被稱之為是鬼才,他便是趙元任。
1960年,這篇文章被《大英網路全書》收錄在中國語言方面的科目當中,成為了教育書籍當中一篇不可缺少的文章。但是這篇短篇並不是趙元任先生生平最為優秀的文學代表作品。其實在1931年前後這篇文章被發表出來時,也僅僅只是為了表示自己不願意支持漢字與拼音融合的趨勢,但是時代是在進步的。事實也證明漢字和拼音所融合之後的教育結果,也受到了更多人的歡迎。
『陸』 我國首個女醫學博士楊步偉,出身名門,嫁奇才老公是怎麼回事
楊步偉的一生是幸福美滿的,她和丈夫相守相伴將近六十年,恩愛到老,她也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當時的選擇、當時的堅持沒有錯。就她所處的年代來說,楊步偉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傳奇女性,她敢於打破封建的牢籠,敢於追求自己的幸福,她是勇敢的,亦是偉大的。婚前,她用自己的所學發揮自己的光和熱,婚後,她雖然為了照顧家庭放棄了一些,但是她還是活出了自我,創造了自己的價值,這樣的女性是可愛的,亦是可敬的。
『柒』 趙元任的人物軼事
清末,趙元任的祖父在北方做官。年幼的趙元任隨其家人在北京、保定等地居住期間,從保姆那裡學會了北京話和保定話。5歲時回到家鄉常州,家裡為他請了一位當地的家庭老師,他又學會了用常州方言背誦四書五經。後來,又從大姨媽那兒學會了常熟話,從伯母那兒學會了福州話。
當他15歲考入南京江南高等學堂時,全校270名學生中,只有3名是地道的南京人,他又向這3位南京同學學會了地道的南京話。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這些客人恰好來自四面八方,趙元任居然能用8種方言與同桌人交談。
1920年當時適逢美國教育家杜威和英國哲學家羅素來中國講學,清華大學派他給羅素當翻譯。他在陪同羅素去湖南長沙途中又學會了講湖南話。由於他口齒清晰,知識淵博,又能用方言翻譯,因而使當時羅素的講學比杜威獲得更好的效果。從此,趙元任的語言天才得到了公認,他自己也決定將語言學作為終身的主要職業。 趙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樂,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當地人都認他做「老鄉」。
二戰後,他到法國參加會議。在巴黎車站,他對行李員講巴黎土語,對方聽了,以為他是土生土長的巴黎人,於是感嘆:「你回來了啊,現在可不如從前了,巴黎窮了。」
後來,他到德國柏林,用帶柏林口音的德語和當地人聊天。鄰居一位老人對他說:「上帝保佑,你躲過了這場災難,平平安安地回來了。」
1920年,英國哲學家羅素來華巡迴講演,趙元任當翻譯。每到一個地方,他都用當地的方言來翻譯。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學長沙話,等到了長沙,已經能用當地話翻譯了。講演結束後,竟有人跑來和他攀老鄉。 1920年9月18日晚,估計北京城門已關,趙元任不能回清華園,在親戚家借住,並打算和舅父談解除婚約事。在表哥家中,趙元任認識了森仁產科醫院的女醫生楊步偉。
趙元任和楊步偉初次見面,談論的什麼話題,不清楚,但兩人互有好感,這是肯定的。次日,女醫生楊步偉回請趙元任的表哥,他也同時被邀請。他們一起,先到中央公園遊玩,一起共進晚餐。趙在當天的日記上說:楊大夫是百分之百的開通。楊步偉也有個家庭安排的未婚夫,那個婚約被她解除了。看得出,趙元任對楊步偉醫生沖破舊禮教,解除家庭包辦婚約,非常同情和贊賞。
此後,趙元任幾乎每兩天去森仁醫院一次。到了9月25日,他向楊步偉告別說:我恐怕太忙(他當時正在受以梁啟超等名家為首的'講學社'所邀請給來中國講學的英國哲學家羅素當翻譯),如果我不能再來,希望不要介意。可是當晚他又去了。
這時,趙元任對楊步偉已經有愛情的感覺了。於是,加緊解除包辦的婚姻,直到1921年5月下旬,女方陳家才同意解除婚約,但需趙元任提供陳女士學費2000元(比青春損失費好聽)。趙元任在日記中寫道:我和這個女孩訂婚十多年,最後我終於得到自由。
1921年5月25日,趙元任和楊步偉開始結婚准備工作,草擬並印製結婚通知書;自擬並手書結婚證書,貼四毛錢印花;到中央公園自拍多張合影,挑選在格言亭一張作為結婚照;租了北京東城小雅寶胡同四十九號作為結婚用的房子,一樓一底,房間極舒適,還有屋頂花園。5月31日,趙元任和楊步偉適當布置房子後,當晚請了胡適和女醫生朱徵在客廳共進晚餐。飯後拿出結婚證書請兩位朋友作為結婚證人簽名。 為了合法化,貼了四角錢印花稅。
趙元任回憶說:在我們寄給親友的通知書上,我們說,接到這項消息的時候,我們已在1921年6月1日下午三點鍾東經百二十度平均太陽標准時結了婚。除了兩個例外,賀禮絕對不收,例外一是書信、詩文,或音樂曲譜等,例外二是捐給中國科學社。
第二天,北京《晨報》以特號大字標題《新人物的新式結婚》。婚後,楊步偉舍棄了自己擔任的醫院院長和婦科主任職務,當起了相夫教子的賢妻。二人和睦相處,一對恩愛伴侶相攜走過60多年。 趙元任回國後,在清華大學教授多門課程。他與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一起被稱為清華「四大導師」。然而,這樣一位大師卻終生在逃避「當官」。
1945年,抗戰勝利,身在美國的趙元任一家,從廣播中聽到日本投降、二戰結束的消息,欣喜若狂。他們開始做回國的准備。次年8月,趙元任二女兒新那和女婿培雲啟程回國。臨別前,趙元任夫婦囑咐女兒:「我們明年就回來,等我們」。
當時中央大學遷回南京,想聘請趙元任先生回國任教,趙先生馬上答應了,還辭掉了哈佛的教職,但是,1946年夏,時任教育部長的朱家驊發電報催趙元任從美國回國,出任南京中央大學校長。這個請求把趙元任嚇著了,趙元任回電:「幹不了。謝謝!」他一再推辭無效,就不敢回國了。
後來在趙夫人的提議下,他決定再在美國呆一年,等到中央大學校長確定之後再回去。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逃官事件。一時不回國,他便接受了加州大學的聘請暫時去加州。在回國途中「路過」加州,怎料到竟路過了30餘年,成了他一生居住最長的地方。 20世紀20年代,趙元任為商務印書館灌制留聲片,以推廣「國語」(即普通話)。有一則軼聞,難斷真假,但頗可見趙氏當年的風光。趙元任夫婦到香港,上街購物時偏用國語。港人慣用英語和廣東話,通曉國語的不多。他們碰上的一個店員,國語就很糟糕,無論趙元任怎麼說他都弄不明白。趙無奈。誰知臨出門,這位老兄卻奉送他一句:「我建議先生買一套國語留聲片聽聽,你的國語實在太差勁了。」
趙元任問:「那你說,誰的國語留聲片最好?」
「自然是趙元任的最好了。」
趙夫人指著先生笑曰:「他就是趙元任。」
店員憤憤:「別開玩笑了!他的國語講得這么差,怎麼可能是趙元任?」 趙老是中國第一位用科學方法作方言和方音調查的學者。他的耳朵能辨別各種細微的語音差別。在二三十年代期間曾親自考察和研究過吳語等近60種方言。
趙元任對方言的研究非他人所能及,他會33種方言。他的治學嚴謹和刻苦,令人嘆為觀止。
1927年春天,趙老在清華大學研究所擔任指導老師時,曾到蘇南、浙江專門調查吳語。經常是一天跑兩、三個地方,邊調查邊記錄,找不到旅館就住在農民家裡。一次,他和助手夜間由無錫趕火車去蘇州,只買到硬板椅的四等車票。由於身體太疲乏,上車後躺在長板座上就呼呼地睡著了。等醒來時,滿車漆黑,往外一看,才知道前面幾節車廂已開走,把這節四等車廂甩下了。助手問他怎麼辦?他說:「現在反正也找不到旅館,就在車上睡到天亮吧!」助手見他身體虛弱,勸他每天少搞點調查,他詼諧地說:「搞調查就是要辛苦些,抓緊些,否則咱們不能早點回家呀!將來不是要更費時間,也更辛苦嗎?」
在那次調查吳語的行動中,他不辭勞苦,經鎮江、丹陽、無錫,每站下車,再乘小火輪到宜興、溧陽,又轉回到無錫等地,冒著嚴寒,輾轉往復,深入群眾,多訪廣納,記錄了大量的當地方言。3個月後,回到北京,他把調查的材料寫成一本《現代吳語研究》。在出版此書時,語音符號採用國際音標,印刷廠沒有字模,他和助手就自己用手寫,畫成表格影印,每天工作在10小時以上。這本書出版後,為研究吳語和方言作出極為珍貴的貢獻,趙元任也成為中國方言調查的鼻祖。 1936年,趙元任在「百代」公司灌錄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唱片,近半個世紀以來一直膾炙人口。
1981年當他最後訪問北京期間,多次被邀請唱這首歌。一次在音樂學院唱完這首歌後,人們向他提問:這是不是一首愛情歌曲?其中的「他」究竟是誰?趙老回答說:「『他』字可以是男的,也可以是女的,也可以是指男女之外的其它事物。這個詞代表一切心愛的他、她、它。」他說這首歌詞是當年劉半農先生在英國倫敦寫的,「蘊含著他思念祖國和懷舊之情。」
趙老當時還向大家講了一段有關這首歌曲的趣聞。他說,當時這首歌在社會上很流行,有個年輕朋友很想一睹歌詞作者的風采,問劉半農到底是個啥模樣?一天剛好劉到趙家小坐喝茶,而這位青年亦在座。趙元任夫婦即向年輕人介紹說:「這位就是《教我如何不想他》的詞作者。」年輕人大出意外,脫口而出說:「原來他是個老頭啊!」大家大笑不止,劉半農回家後,曾寫了一首打油詩:「教我如何不想他,請進門來喝杯茶,原來如此一老叟,教我如何再想他!」
趙元任從20年代到30年初所作歌曲的歌詞,大部分系劉半農所作。當1933年劉半農因病逝世時,趙老曾深情地寫一輓聯:「十載奏雙簧,無詞今後難成曲;數人弱一個,教我如何不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