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李玫瑾:如何給孩子找對象,睜大眼睛看清這2點
孩子找對象,挑對人很重要。
李玫瑾教授說: 「每個人都是有來歷的。想認識一個人,一定要了解他的過去。知道一個人的過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現在。知道一個人的過去和現在,才能預測他的未來。」
一個人的成長在家庭,所以探究他的來歷,我們往往要追溯到他的家庭成員。李玫瑾教授表示掌握這2點,將對孩子的婚姻至關重要。
大多數人二三十歲時談戀愛,他們的父母通常是五六十歲,家裡的老人大概是七八十歲。如果對方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健在,說明家裡的基因不錯。哪怕家裡只有一位長壽老人,也是能說明這家人有長壽基因的。
這是從生命 健康 上來考慮,而且,老人的長壽還能反映出他們的生活方式良好,飲食合理。
最主要的是,家有長壽老人,說明子女對待老人不錯,這家人秉性沒有太大問題。試想,如果子女不孝,啃老或是算計老人錢財,對待老人態度惡劣,老人生活得戰戰兢兢,又怎麼能活得開心長壽呢?
老人長壽,也意味著老人教子有方,子女孝順,家庭和睦。好的家風,是可以代代傳遞的,進了這樣的家庭,又怎會不安心呢?
了解過家裡老人之後,就需要了解對方父母了。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兩人結婚,婚床上睡的是六個人,除了夫妻,還包括對方的父母。
這就足以看出,婚姻,其實是2個家庭的事。
一個人的根在原生家庭,從小所處的環境和所受的教育,會影響他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和對方聊一聊他的父母。如果他談起自己的父母,一臉幸福,滔滔不絕,比如說到:他父母感情很好,爸爸幽默、媽媽賢惠。
這種人的家庭就非常好,說句誇張的話,可以閉著眼和他結婚。
因為大家在這一點上都能達成共識,那就是幸福有愛的家庭,教出來的孩子同樣有愛。
如果對方談起父母,一臉不耐煩,還總是抱怨:「說他們有什麼意思,你是跟我過,跟他們沒關系,我們家的事你少管。」
又或者是「我爸是酒鬼,一發瘋就打我媽。」「我媽就愛打麻將,輸了錢就和我爸吵。」
這種要麼是原生家庭帶給了他創傷,要麼就是家風不好,父母酗酒,母親不顧家,這些情況的家庭一定要慎選。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起點,孩子站著父輩的肩膀上看世界,良好的成長環境,和睦的家庭背景,會讓孩子擁有一個 健康 平和的好心態。
這樣的孩子一般心理 健康 ,在日後的婚姻生活中也會比較好相處。
沒有完美的婚姻,也沒有完美的伴侶。
即便婚前精挑細選,處處考察,經歷了考驗步入了婚姻。但並不代表婚後的生活就能夠一帆風順。
再好的戀人,再濃烈的親密關系,都需要兩人共同維系,用心經營的。
婚姻生活里守住底線,把握大原則和關鍵問題,其他細枝末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好了,不必計較較真。
婚後生活相處慢慢磨合,多看對方的優點,少看對方的缺點,兩人互相包容,攜手前行,才是婚姻的相守之道。
② 年輕人的婚姻全靠父母在維持,父母真的應該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嗎
我覺得父母不應該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對雙方都沒有任何的好處,而且也會帶來一些比較嚴重的後果。
一、不會有感激
因為年輕人的婚姻如果全靠父母來維持的話,時間一長就會被子女當做理所應當的事情,自然而然也就產生不出來什麼感激之情。尤其是如果父母有一天失去了幫助他們的能力,反而會得到他們的埋怨甚至憎恨。所以還不如一開始就不幫他們,讓他們自己獨立的生活,在他們有實在有困難的時候幫助他們一把,反而能夠讓他們感激父母。
通過以上幾點我們就可以看出來,有時候老人不遺餘力的幫忙,並不能夠真正的幫到子女,反而會養成他們的惰性。最好的方法是放手讓他們自行成長,能這能夠讓他們體會到生活的不易,也能夠讓他們成長起來,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③ 李玫瑾教授:養兒有三忌,養女有五忌,父母若懂孩子能少走彎路 ,怎麼了
經濟情況好了,一個家庭的孩子也少了,在教育孩子方面各位家長都下了不少功夫。但有時對育兒理念的錯誤理解,反而可能「辦了壞事」。
李玫瑾教授曾分享過教育兒子和女兒的差別,她認為養兒子和養女兒不相同,包括性格塑造的側重點也不一樣,需要因材施教。
但具體怎麼教,許多家長心裡也犯懵,要麼溺愛生禍端,要麼矯枉過正。
01案例
王先生夫妻倆結婚比較晚,30多歲才有了一個兒子。
妻子對兒子十分疼愛,不求有什麼大出息,只要平安健康就好,以至於事事包辦,生怕孩子有什麼危險,寧可自己多做點。
其實無論男孩還是女孩,教養過程中,父母都不能大包大攬,盡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責任心,為長遠發展做打算,別讓孩子走彎路。
切勿為了一時的愛,耽誤了孩子的一生,這便是「害」了。
舉報/反饋
④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去對待兒女的婚姻大事
作為父母,如果希望好好對待兒女婚姻,必須先摒棄虛榮之心。必須擁有:寧可拆座橋,不毀一樁婚的態度。客觀為子女提出建議,讓子女通過自己的分析做出最終選擇。
⑤ 李玫瑾告誡父母應該怎樣對孩子才不會讓孩子一直否定自己
作為父母,總是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父母的培育至關重要,對孩子的期望是壓力,也是動力。但是有些父母完全枉顧孩子的自身水平,給孩子超出自身水平的期望,一旦孩子表現得不夠好,就處處否定孩子,甚至經常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節目《少年說》里,一個女孩問她媽媽:為什麼你看不到我的努力,只看得到別人家孩子的好呢?媽媽回答:我怕你驕傲。女孩聽完就哭了,她很委屈父母總吝嗇他們的誇獎,從來不會去肯定自己,總是對她的要求非常高。
愛孩子,從肯定孩子開始,不要用否定來讓孩子的一生耿耿於懷。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父母培育孩子要不間斷地強化他們身上的優點,讓孩子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而不是用否定來不間斷打擊孩子,讓孩子的內心黯然無光。
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地以為,你的嚴厲與打擊是為了孩子好,教育是循循善誘,從來不是盲目的嚴厲。希望每一個家長都能肯定自己的孩子,讓孩子更快樂地成長。
⑥ 李玫瑾:12歲以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再向父母傾訴心事?
刷微博時看到一個熱門話題:不再和父母傾訴心事的理由。
為什麼孩子越長大,越不願意和父母說心裡話?
只因為:「 你和孩子之間的關系,完全是種因得果的。 」
比如說,孩子不小心打翻了一杯水。
這件小事處理起來原本很簡單:把水漬擦乾凈,把杯子碎片清理干凈就行了。
可一般父母是怎麼做的呢?
輕則對孩子大吼大叫,重則把孩子暴打一頓。
這樣做的後果是,孩子以後不一定就不再毛手毛腳打翻東西了,但一定會記住:犯錯,會讓父母生氣,也會讓我受懲罰。
於是,等孩子再遇到問題,為避免沖突和懲罰,他就會不想再讓父母知道,哪怕自己委屈得要死。
於是,孩子和父母間的那道門,就這樣,重重地關上了。
而這一點,也在眾多網友紛紛的留言里得到了印證:
「我小時候有一次感冒咳嗽了,被我媽聽到以後,直接沖我大吼大叫,罵我沒用為啥老是咳嗽。
所以, 以後生啥病都不敢說 。」
「我現在20多了,在家裡盛飯端飯都小心翼翼怕摔了,怕聽到玻璃/陶瓷摔碎的聲音。
不知道為啥小時候我爸媽那麼大反應,什麼粗心大意、馬大哈、不仔細、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學校里發生的事 我從來不會跟父母說,他們會從中挑毛病 。
即使這件事和我無關,他們也會說不好好上課,凈關注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只會指責你這件事做的不對那件事做的不好……」
當孩子跟父母求助,當孩子跟父母坦露心跡,當孩子跟父母真誠聊天時
他們得到是冷冰冰的說教、蠻橫的指責,甚至是自取其辱的感受。
一而再,再而三,那孩子自然就沒了溝通的慾望。
每一個不想跟父母交流的孩子,只不過是,在心裡積攢了太多的失望和疼痛。
別讓你的溝通方式,毀了孩子的一生
沉默,不過是孩子,擔心遭到喋喋不休的批評、說教、指責。
寡言,不過是孩子,害怕遭到劈頭蓋臉的責罵、諷刺、羞辱。
作家七堇年就曾在寫給媽媽信中袒露心跡:
有時候我寧願你打我,也不要說那些語言暴力 。三天兩頭的每一句「我是真後悔要了你/你看人家XXX再看看你自己/你能不能少給我添麻煩/沒有你我過得好得很/.......」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從小生活在父母不會好好說話的家庭里的孩子,最後怎麼樣了?
有網友回答說:即使如今我已經為人父母,回首往事,感覺自己依然是一個咬著拳頭、強忍著抽噎的孩子。內心永遠都有一個小小的黑屋,門外響起粗重的敲門聲,那個熟悉的嘲諷和打擊不停剜著他們的心。
更多的網友自卑、孤僻、冷漠,找不到活著的意義。
《有愛好好說》一書指出:
當聽到父母那些傷人的話時,34%的孩子變得意志消沉,不願開口說話;
而高達80%的孩子會憤怒的反抗,心生仇恨。
而他們的反抗方式,通常比較極端。
前不久,江蘇揚州一個11歲女孩,因寒假作業沒做完和媽媽發生爭吵,一氣之下跳樓了。
花一樣的年紀,就這樣沒了,真的太可惜了。
有人批評現在的孩子太玻璃心。
可事實上,每一次過激事件的背後,都不只是當下的沖動,而是無數次情緒的累計、無數件小事的堆積。
一直的批評、否定、指責,讓孩子根本沒有和家長傾訴的想法,甚至會覺得說也說不通,只能全憋在心裡。
可人的情緒總需要一個出口,孩子的世界就那麼大,他們找不到出口,就只能撕開自己當出口。
你指責孩子,他不會停止愛你,但是會放棄愛自己。
別讓你的溝通方式,毀了孩子一輩子。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從來不是暴力溝通
海明威說:「每個人都需要有人和他開誠布公地談心,一個人盡管可以十分英勇,但他也可以十分孤獨。」
孩子不願意跟家長說心事,並不代表他心裡沒有事可以說。
《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顯示,無論男生還是女生,他們對父母其實有很多方面的訴求。
而且年齡越大的孩子,越希望父母關注自己的心理活動。
因為進入青春期之後,他們面臨更多的挑戰,更需要家長的支持、陪伴、指導。
暴力溝通,顯然不是解決親子問題的有效途徑。
心與心的交流,才是打通親子關系的關鍵渠道。
如何促成這樣的溝通呢?
(1)情緒第一位,不要在情緒激動時做無效溝通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中說:「想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說話的語氣和方式。」
什麼樣的語氣和方式呢?
不要在情緒激動時跟孩子講道理、爭執,更不要咄咄逼人地「吵贏」孩子。
人與人的交流,80%是情緒,只有20%是內容。
孩子對內容的理解力不一定強,但對家長的情緒感受力卻一定敏銳。
一旦大人的火氣上來了,孩子的脾氣也會上來。
湖北咸寧有一個17歲男孩,也因和父母吵架,想從11樓跳下。
消防員將其救下時,他手裡還揮舞著水果刀,激動地叫嚷:「讓我去死!」
家不是一個講理的地方,如果說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那麼跟孩子吵架就是最愚蠢的教育,只會將孩子生生推離自己。
因為,吵得最凶的時候,往往是彼此想要爭個輸贏的時候。
跟孩子爭輸贏, 你有多對,就有多錯!
就算吵贏了孩子,也會輸掉孩子。
(2)蹲下來,去理解孩子的世界
美國心理學家德華·桑代克說:「 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減少與孩子的沖突,贏得孩子的信任。 」
想起前段時間看的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帶著5歲的女兒參加節日晚會,零食、糕點、水果、還有各式各樣的禮物……
媽媽帶著女兒四處參觀,感受著節日的氣氛,她以為女兒也會很開心。
但女兒全程沒有一絲笑容,多次央求離開無果,只能躺在地上撒潑打滾。
媽媽一頓訓斥,制服了女兒,可在蹲下去,給女兒穿蹬掉的鞋子那一刻,她驚呆了。
因為,她眼前的世界,沒有零食、沒有點心,只有來來往往、密密麻麻的大腿和鞋子。
原來, 孩子的高度,看見的世界,與成人所見完全不同。
當父母站在自己的立場思考問題,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孩子就會成為最大的問題。
當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孩子的感受,那一切問題就都不是問題。
教育孩子,從來不是嘴上功夫。
重要的是,蹲下來,站在他們的高度和角度去看世界,聆聽他們的心得與想法。
(3)孩子越長大,家長越要少說話
李玫瑾說:「 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12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 」
一句話道出親子教育的本質,孩子越長大,父母越要少說話,閉嘴比喋喋不休的說教更有效。
閉嘴並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從說教改為傾聽,去理解孩子的想法。
孩子不一定想聽父母說,但一定願意被傾聽。
因為傾聽,就是願意把他的話當回事,願意與他建立 情感 鏈接。
這樣,孩子才會感覺到自己被尊重,被愛著。
感覺被愛的孩子,才願意打開自己,向父母敞開心扉。
加拿大心理治療師克里斯多夫·孟說:「在親密關系中,沒有什麼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
孩子不願意跟父母說心事,這個問題並非無解。
當你和孩子之間不再有責備、羞辱、批評、苛求、一方對另一方的打壓。
傷害就消失了,沖突也就不那麼尖銳了。
當你願意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納他的想法,尊重他的行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進行引導。
這樣的親子關系,又能差到哪呢?
好的教育,就是好的關系。
而好的關系,一定有愛的流動、良好的溝通。
作者簡介:李核桃,社科圖書編輯,正走在婚姻路上,探求著 育兒 密碼。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
⑦ 女兒早戀做父母的如何去跟她交談
發現孩子早戀,切不可這么做:
1.不可打罵
發現孩子早戀後不可以簡單粗暴的對待,不可以打罵孩子,畢竟是未成年人,逆反心理特別嚴重。這樣做只會加大他的逆反心理。讓他排斥你,認為你剝奪了他的真愛,要拆散他們。
2.不可鬧到學校
這種事情我們那時候還是比較多的,我高中的時候一個同學談戀愛了,他的媽媽跑到學校找校長、找輔導員。這樣的後果就是他們兩人沒畢業就雙雙出去打工,離開了學校。必將學生還是要面子的。
3.不可私下找對方
如果你私下找對方小孩,如果被自己的孩子知道了,不管你對對方說了什麼,自己的孩子肯定會先抱怨你,這樣也不好。
4.溝通
和自己的孩子溝通,告訴他你知道他早戀了,但是這個時候不要提出反對。其實早戀交男女朋友不可怕,可怕的是交到壞朋友。然後通過一些關系比如:同班同學之類的了解一些對方。如果不是壞人不需要擔心。
5.多陪
其實大多數人早戀都是家長造成的,自己對孩子不夠關心,沒有時間陪孩子,所以他們在外面需求關注。多陪他們時間長了就自然而然的結束了。畢竟早戀根本不懂什麼是愛。
父母如何與孩子談早戀問題
1.父母發現情況,必須要鎮靜。當發現孩子有早戀現象時,家長不要慌張,更不能大聲訓斥孩子,要和孩子與朋友般地交流。當孩子沒有親自告訴你時,不能使用威逼利誘形式,否則,孩子不會把心中的秘密告訴你,甚至會尋找精神寄託,更陷入早戀之中。那我們應怎樣和孩子交流呢?你可以問孩子,你覺得你們班誰比較好呀?比較漂亮呀?等等問題。孩子會不由自主地把班裡的一些事情告訴你。你可以轉移話題,班裡有哪個男孩喜歡我家閨女了?也許孩子會害怕告訴你實情,因為擔心被罵。如果她不說,你就笑著說,「我家閨女這么優秀,有追求者是正常的。是嗎?「如果孩子回答是,告訴你,你已經打開孩子的心扉了。你可以與孩子交流,聽聽孩子對男生的評價,了解孩子所想,我們才能有相對應的引導方式。
2.把早戀問題放在桌面上來說,不要躲躲閃閃。當孩子把身邊的一些早戀現象告訴你時,你可以問孩子,你覺得他們這樣好不好?聽聽孩子說說理由。也許有些孩子說,我好羨慕他(她)哦。你不能馬上批評孩子,否則,孩子會不再告訴他真實的想法。你羨慕他們什麼呢?用心聽孩子說說。然後,你舉例子說自己孩子身上的優點,這些優點是讓人羨慕的。再以談話方式說說早戀對中學生的危害。讓孩子明白其中的利害關系,知道自己現在應該怎樣做。
4.與孩子一塊面對早戀問題。當孩子告訴你,班裡有女同學喜歡他,寫小紙條給他時,你應怎樣處理呢?我覺得,我會告訴孩子,不管男女同學,你比較優秀,同學之間喜歡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把這種喜歡表達出來,影響到對方的話,你覺得這樣好嗎?如果把喜歡埋在心裡,以後是一種美好回憶了。然後和孩子商量解決辦法。
⑧ 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女孩未來陽光氣質好
女孩所受的教育,直接影響了她後半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婚姻觀。
如何教女孩獨立、學會正確待人、擁有被尊重的權利等是父母們最應該重視的。李玫瑾教授曾不止一次在講座上談到對女孩的教育,她說想要女孩未來更陽光、有氣質,父母在教育時要遵循這4個原則。
我家大寶就是個女孩,對她的教育從來沒有過鬆懈,專門為女孩設計的繪本也沒少准備,但有些繪本蘊含的道理少,起不到太大的教育作用。
⑨ 父母在對子女的婚姻方面該當什麼角色
參謀~~
家長的生活閱歷很豐富~~所以對於看人,總會有一些心得~~
所有的忠告都只是參考~~
最終成家的是子女,並非家長~~
所以,最好讓子女自己做決定~~
而父母,做個稱職的參謀~~
(個人意見而已啊~~)
⑩ 父母該如何解決子女婚姻中出現的問題
父母婚姻出現問題,除了會對孩子心理造成嚴重的傷害,孩子的智力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有研究表明,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大的創傷,就會導致大腦具備更高級功能的部分暫停工作,他的大腦發育、學習能力、決策能力以及社交能力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大腦負責思考、學習、控制和分析的部分都會中斷工作,讓孩子無法進行正常的思考。
如果父母因為婚姻問題離異,作為子女年齡還小,可能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所以,建議父母做到以下幾點:
父母離異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也許是一生的,撫養孩子的一方一定要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引領孩子,讓孩子的心靈創傷盡量得到修復,如果教育方法得當,孩子同樣也可以得到比較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