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民間傳說中月老專門主管人間婚姻,月老這個稱呼怎麼來的
月老(yuè lǎo),別名柴道煌,民間又稱月下老人、月下老兒,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是中國民間傳說中主管婚姻的紅喜神,也就是媒神,是天庭的一位上仙。月老這一形象最初在唐朝小說家李復言的小說集《續玄怪錄》的《定婚店》中出現。
記載了唐朝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巧遇月下老人。宋城縣的縣令知道了這件事情,就把韋固原來住的旅店題名為"定婚店"。 月老由此而來,此後世代相傳,男女老少咸知。月下老人後來也成為媒人的代稱。
王氏襁褓中時父母雙亡,跟著靠賣菜為生的奶媽陳氏艱難生活,後來陳婆打聽得她的叔叔王泰當了刺史,便送與王泰收養。王泰當作親生女兒一般對待,撫養至十六歲時把她嫁給韋固。聽完妻子敘說,韋固大為詫異,想起了當年龍興寺前遇見老翁對月翻書事,認定這月下老人正是主管人間婚姻的媒神,逢人便津津樂道這樁奇遇,至遠近皆知。
② 把媒人稱"月老",有何典故,出處哪裡
月老,別名柴道煌,民間又稱月下老人、月下老兒,是中國民間傳說中主管婚姻的紅喜神,也就是媒神,是天庭的一位上仙。其形象常被塑造成白鬍長須,臉泛紅光的慈祥老者;左手持著姻緣簿,右手拄著拐杖。 月老以紅繩相系男女,確定男女姻緣,體現了唐朝人對愛情與婚姻「前世註定今生緣」的認知態度。《浮生六記》:「世傳月下老人專司人間婚奐鶳,今生夫婦已承牽合,來世姻緣亦須仰藉神力。」
③ 想知道月老是誰呀
月老是中國神話傳說中專管婚姻的神仙。
月老,在中國民間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相傳,他是中國民間傳說中主管婚姻的紅喜神,也就是媒神。唐代小說《續玄怪錄》中有一篇《訂婚店》,其中詳細地講述了月下老的故事。傳說,中秋節那天,月老常拿著青囊,內中裝滿紅線,為人間有緣人牽線。
簡介
舊時杭州的西湖邊上,便有一座月下老人祠,懷春的少女,慕偶的寡男,進去燒香、抽簽、許願的,絡繹不絕。
祠中的神簽,七七四七九支,第—支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末—支是:「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極為巧妙地點出了人們對月下老人祈求的主題。
④ 中國風俗中的愛情與婚姻之神是誰呢
月老
即月下老人 月老在中國民間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主管著世間男女婚姻,在冥冥之中以紅繩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緣。月老這一形象最初出現在唐人李復言的小說集《續玄怪錄》的《定婚店》中。月下老人以赤繩相系,確定男女姻緣,反映了唐人姻緣前定的觀念,是唐人命定觀的表現之一。
出處
小說言及:杜陵韋固,少孤,思早娶婦,然而,多方求婚而終無所成。元和二年,韋固將往清河,旅次於宋城南店,有客為其撮合清河司馬潘昉之女,期於南店西龍興寺門口相見,韋固由於求婚心切,夜半即前往會面之地,在那裡,他遇到了月下老人: 斜月尚明,有老人倚布囊,坐於階上,向月檢書。固步覘之,不識其字,既非蟲篆八分科斗之勢,又非梵書因問曰:「老父所尋者何書?固少苦學,世間之字,自謂無不識者。西國梵字,亦能讀之,唯此書目所未睹,如何?」老人笑曰:「此非世間書,君因何得見?」……固曰:「然則君又何掌?」曰:「天下之婚牘耳。」……因問:「囊中何物?」曰:「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則潛用相系,雖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此繩一系,終不可避。君之腳已系於彼矣,他求何益?」(文據《太平廣記》(中華書局,2003),下文同。) 這個於月下倚布囊、坐於階上、向月檢書的老人,就是後來在民間被奉為婚姻之神的月下老人。只要他用囊中紅繩把世間男女之足系在一起,即使「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他們也會成為夫妻。
⑤ 媒人又被稱為「月下老人」,這是為什麼呢
媒人在古代都是需要給未婚男女進行許配牽線的,所以媒人又被成為月下老人,代表牽紅線的人。
月老在中國的定義,就向外國對丘比特的定義一樣,就是負責男女婚配之事的神仙。
⑥ 什麼是月老
月老是中國民間傳說中主管婚姻的紅喜神。 月老別名柴道煌,民間又稱月下老人、月下老兒,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是中國民間傳說中主管婚姻的紅喜神,也就是媒神。月老形象最初在唐朝小說家李復言的小說集《續玄怪錄》的《定婚店》中出現。此後世代相傳,男女老少咸知。月下老人後來也成為媒人的代稱。 關於月下老人的形象,清人沈三白《浮生六記》中說:「一手挽紅絲,一手攜杖懸婚姻簿,童顏鶴發,賓士在非煙非霧中。」 《續玄怪錄·定婚店》中說:「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則潛用相系,雖讎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 吳楚異鄉,此繩一系,終不可逭。」白話意思是只要其用囊中紅繩把世間男女之足系在一起,即使經歷「仇敵之怨,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等折磨,也會化解一切最終成為夫妻。
⑦ 什麼是月老
月下老人是我國神話傳說中專管婚姻的神,又稱「月老」。據沈復《浮生六記》說:「一手挽紅絲,一手攜杖懸婚姻簿,童顏鶴發,賓士開非煙非霧中。」我國不少地方都有月老祠。唐·李復言《續幽怪錄·定婚店》記載:唐朝韋固路過宋城,遇一老人在月光下翻檢婚姻簿子。指媒人。
在神仙的家族中,有位專管人間婚姻的月下老人,傳說,誰與誰能成夫妻,都是月下老人事先用紅繩系足選定的,所以民間多有給他塑像、立廟,以求佑護的。
舊時杭州的西湖邊上,便有一座月下老人祠,懷春的少女,慕偶的寡男,進去燒香、抽簽、許願的,絡繹不絕。祠中的神簽,七七四七九支,第—支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末—支是:「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極為巧妙地點出了人們對月下老人祈求的主題。
且說這位月下老人第一次被人發現,是在唐代。
唐太宗貞觀初年,有位韋固,少年便喪父母,總想著早點完婚成個家,然而多處求婚,沒有一次成功的。這—回他來到宋城,住在店中。同宿的客人,介紹他與前任清河司馬潘防的小姐議婚,講好次日早晨在店西邊的龍興寺門前與對方碰頭。韋固求婚心切,天剛蒙蒙亮就跑去了。這時,月兒將落,但月光還明亮,只見一位老人靠著背袋坐在台階上,借著月光兒檢視文書。一瞧那文書,卻是一個字也不識。韋固便好奇地問:「老伯您看的是什麼書呀?我小時候也曾下過苦學功夫,字書沒有不認識的,就連天竺的梵文也能夠讀懂,唯有這書是從來沒見到過的,怎麼回事呢?」老人笑著說:「這不是世間的書,你哪有機會看到?」韋固又問:「那麼它是什麼書呢?,」老人說:「幽冥界的書。」韋固問:「幽冥界的人,怎麼會跑這兒薴呢?」老人說:「並不是我不應當來,卻是你出門太早,所以遇上了我。幽冥界的官吏,都各主管著人間的事,當然要常來人間了。又問:「那麼您主管的是什麼呢?」老人答:「天下人的婚姻簿子。」韋固聽大喜,忙問:「我韋固孤身一人,願早完婚娶,生下子嗣,十來年中多處求婚,都沒有成功的。今天有人約我來商議向潘司馬的小姐求婚,可以成功嗎?」老人答:「機緣還沒到。你的妻子,現剛剛三歲,要十七歲才進你家門。」韋固大失所望,順便著問一句:「老伯背袋中裝的是啥?」老人說:「紅繩子,用它來系該做夫婦的男女之足。當地們坐下時,我便悄悄地給他們繫上,那麼,即使他們原生於仇敵之家,或者一貴一賤像天地懸隔,或者一方跑到天涯海角當差,或者吳地楚國不同鄉,只要這繩—系,誰也逃不脫。你的腳,已繫上那位的腳了,追求別的人有什麼用處?」韋固又問:「那麼我那妻子在哪裡呢?她家是干何營生的?」答道:「這店北邊賣菜陳婆子的女兒。」韋固說:「可以見一見嗎?」老人說:「陳婆子曾經抱她到這兒賣菜。你跟我走,可以指給你看。」
天大亮,想等的人不見來。老人便捲起書背上袋子走路,韋固趕緊跟上去,一路跟進菜市場,有個瞎了隻眼的婆子,抱著個大約三歲的小女孩—一那女孩穿得破爛,模樣兒也十分難看。老人指點他看說:「這就是你的夫人。」韋固一見不由大怒,說道:「我殺了她,行不行?!」老人說:「這人命中註定將享受爵祿,而且是靠了你才能封為縣君的,怎麼可以殺得了呢?」說完老人便消失了。
韋固回店後,磨快—把小刀,交給他的僕人說:「你向采干練能辦事,如替我將那女孩殺了,賞你一萬錢。」僕人應允。第二天,僕人身藏,小刀來到菜市,在人群中向女孩刺上一刀,整個集市轟動起來。僕人乘亂狂奔逃了回來。問:「刺中廠沒有?」僕人說:「本來想刺地心的。不想只刺中—了眉心。」此後,韋固又多方求婚,仍然沒一次成功的。
十四年後,因為朝廷念其父生前有大功,任命韋固為相州參軍。刺史王泰讓韋固兼職治理刑獄,認為韋固有才幹,便把女兒嫁給他。小姐年齡約十六七歲,容貌美麗,韋固極是滿意。只是她眉間常貼著塊花鈿,就是洗臉時也不取下來。完婚年余,韋固再三問戴花鈿的緣由,夫人才傷心流淚說:「我只是刺史的侄女,不是親女兒。以往父親曾做宋城縣令,死在任上,當時我尚在襁褓中,母親、哥哥又相繼亡故。只在宋城南剩有一處莊田,和奶媽陳氏住在那兒。莊田離旅店近,每天賣蔬菜度日。陳氏憐憫我幼小,一刻也不願分別,所以常抱著我上菜市。一天,被一喪心病狂的賊子刺了一刀,刀痕至今仍在,所以用花鈿蓋上。前七八年,叔叔到附近做官,我才跟他來這里,如今又把我當親生女兒嫁給您。」韋固問:「陳氏—隻眼是瞎的么?」夫人說:「是呀。你又怎麼知道?」韋固坦白承認道:「刺你,是我指使的。」於是將前面發生的事,敘述一遍。夫妻二人經這番波折,更加相敬相愛。後來生下兒子韋鯤,做到鎮守邊關的雁門太守,王氏夫人被封為「太原郡太夫人」。
韋固的故事傳開後,人們都知道有位神仙管人間婚姻的,只不知他姓甚名誰,只好稱為「月下老人」,簡稱為「月老」。他的神祠、塑像便在各地興建起來。
⑧ 月老為什麼要叫月老
【含義】月老即月下老人 月老在中國民間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主管著世間男女婚姻,在冥冥之中以紅繩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緣。
【出處】這一形象最初出現在唐人李復言的小說集《續玄怪錄》的《定婚店》中,小說言及:杜陵韋固,少孤,思早娶婦,然而,多方求婚而終無所成。元和二年,韋固將往清河,旅次於宋城南店,有客為其撮合清河司馬潘昉之女,期於南店西龍興寺門口相見,韋固由於求婚心切,夜半即前往會面之地,在那裡,他遇到了月下老人:
斜月尚明,有老人倚布囊,坐於階上,向月檢書。固步覘之,不識其字,既非蟲篆八分科斗之勢,又非梵書因問曰:「老父所尋者何書?固少苦學,世間之字,自謂無不識者。西國梵字,亦能讀之,唯此書目所未睹,如何?」老人笑曰:「此非世間書,君因何得見?」……固曰:「然則君又何掌?」曰:「天下之婚牘耳。」……因問:「囊中何物?」曰:「赤繩子耳,以系夫妻之足,及其生,則潛用相系,雖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此繩一系,終不可避。君之腳已系於彼矣,他求何益?」(文據《太平廣記》(中華書局,2003),下文同。)
這個於月下倚布囊、坐於階上、向月檢書的老人,就是後來在民間被奉為婚姻之神的月下老人。只要他用囊中紅繩把世間男女之足系在一起,即使「仇敵之家,貴賤懸隔,天涯從宦,吳楚異鄉」,他們也會成為夫妻。
月下老人簡稱「月老」,是婚姻之神。
典出唐朝李復言的《續幽怪錄·定婚店》:
唐朝韋固年少未娶,某日夜宿宋城,在旅店遇一老人,靠著一口布袋,坐在月光下,翻看著一本書,像在查找什麼。韋固問老人家在翻查什麼? 老人答到:「天下人的婚書。」韋固又問袋中何物 ? 老人說:「袋內都是紅繩,用來系住夫婦之足。雖仇敵之家,貧富懸殊,天涯海角,吳楚異鄉,此繩一系,便定終身。」這就是流傳千人的俗語「千里姻緣一線牽」的來歷。
韋固十分驚奇,忙打聽自己的婚事。月下老人翻書查看,笑著對他說:「足下的未婚妻,就是店北頭賣菜的老太婆的三歲女兒。」韋固一聽勃然大怒,悻悻返回店中。十年之後,韋固因立軍功迎娶相州參軍的女兒,韋固才知道此女正是過去月下老人提及的三歲小女。韋固見天意不可違,真是千里姻緣一線牽。宋城的縣宰知道這件事後,把那間客棧定名為「定婚店」。
牽紅線的老人,從此稱為「月下老人」。
紅娘這個人物「成名」於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西廂記》的故事,原出於唐人元稹的《鶯鶯傳》。北宋以後,這個故事廣泛流傳,士大夫「無不舉此以為美談,至於倡優女子,皆能調說大略」(宋趙令畤《〈蝶戀花〉鼓子詞序》)。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秦觀、毛滂曾用《調笑轉踏》,趙令畤曾用《商調蝶戀花鼓子詞》歌詠這一故事。到了南宋被民間藝人改編為話本《鶯鶯傳》和官本雜劇《鶯鶯六幺》。金代董解元進一步把這個故事改編為《西廂記諸宮調》(俗稱《董西廂》)。王實甫的《西廂記》就是在歷史上流傳的崔、張故事,特別是在《董西廂》的基礎上的再創造。紅娘這個人物在崔、張故事中以一個婢女的身份出現,在元稹的《鶯鶯傳》中雖有其名,但並不十分重要,是一個平凡的女婢,從唐到宋的流傳過程中她的地位也一直如此,自《董西廂》起,才對這個形象進行了成功的創造,使之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然使其真正的大放光彩,成為不朽的藝術形象,進入許多中國人的心中,卻是始於王實甫的《西廂記》。
人家月老和紅娘沒有關系。。。
⑨ 月老是主管婚姻的神仙,「月老」的稱呼是從何而來的呢
。在《續玄怪錄》中有這樣的記載:唐朝有一個叫韋固的人,有一次他路過宋城,借宿在宋城的一家客棧里,與同住客棧的張姓旅人交談甚歡,這個旅人聽說他還沒有娶妻,便答應把原清河太守潘昉的女兒介紹給他,雙方約定第二天早晨在龍興寺門前碰頭,由旅人告訴他女方的迴音。
聽完妻子敘說,韋固大為詫異,想起了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認定這月下老人正是主管人間婚姻的媒神,逢人便津津樂道這樁奇遇,以至於遠近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