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22年春分男屬鼠女屬牛能訂婚嗎
2022年春分男屬鼠女屬牛能訂婚的,只要兩個人相愛,情投意合,任何節氣任何屬相都可以訂婚。
Ⅱ 春分結婚好嗎
其實哪一天都有人結婚的,你能說哪一天有什麼不好。
其實關鍵是你們倆口子的感情好才是真的,千真萬確的不然否定,其他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計。
你可能要講究一些習俗或者腦子里還是有舊思想的吧?
其實哪一天都可以,這樣你們情投意合,感情的事就是水到渠成。
你愛對方嗎?對方能把終身託付給你嗎?
你們互相愛慕,喜歡信任,有情人終成眷屬。
使用哪一天都是好日子。
Ⅲ 春分為什麼不能結婚
春分節氣為什麼不能結婚?春分不能結婚說法由來?
春分為四離日之一,忌結婚;
民間認為,結婚的日子,要避開四立四至前一天,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前一天不可用,宇宙氣場處於混沌未開狀態,傳統習俗中認為此為四絕日及四離日,在此時結婚為不吉。
另外,婚嫁擇日禁忌還有很多,例如需要避開農歷的三月、七月和九月,這三個月份分別適逢「清明」、「盂蘭」和「重公」,均為傳統的「鬼節」,不宜辦喜事。「六月娶半年某」,六月等於半年,六月嫁娶有「半年夫妻」之兆。同時傳統命理學講,婚嫁之日還要避開雙方父母的生日,如果結婚吉日與父母生辰相同,那就會相沖犯煞,不利於兩人的幸福。
結婚要避開哪些月份?
四月
四月不結婚是很好理解的,現在人諱言數字「4」,認為4和死諧音,不吉利,現在用4的很少。古代人結婚,有五個月份是要避開的,不宜結婚,理由非常奇葩其實,古人也是這么認為的,4與死諧音,在四月結婚會極為不吉利,誰願意在結婚後出現不好的事呢?所以為了避諱,古人很少在四月結婚。
五月
古代人是非常害怕五月的,因為五月是個惡月,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月的惡日,人人唯恐避之不及。所以,生在五月或五月五的嬰兒,往往會起名叫鎮惡、去邪。《呂氏春秋·仲夏紀》記載,五月,「陰陽相爭,死生之分」,所以,君子要「齋戒、止聲色,薄滋味,定心氣。」意思就是讓人們齋戒,不進行房事活動,要少吃少喝。另外,五月也被為是五毒在人間肆虐的日子,什麼蜈蚣、蛇、老鼠都跳出來作怪,古代人結婚,有五個月份是要避開的,不宜結婚,理由非常奇葩還有鬼魅。瘟疫、毒氣等惡物群魔亂舞,不宜結婚。
六月
至於古人禁在六月結婚的理由,更是非常奇葩。古代有個說法,叫做「六月娶半年妻」,這是啥意思呢?就是說六月是一年十二月的一半,到了六月,這一年就過了一半。要是在選擇在六月結婚,那麼就意思著夫妻雙方只能甜蜜到年底。古代人結婚,有五個月份是要避開的,不宜結婚,理由非常奇葩到了年底,便會諸事不順,要麼離異,要麼,反而倒霉的事一撂一撂。
七月
和五、六月相比,七月更慘。五月只是個惡月,而七月則是個鬼月。五月五是惡月中的惡日,而七月十五則是鬼月中的鬼日,而這一天,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鬼節。每到七月,地獄、閻王殿里的大小鬼們都會從陰間來到陽間作亂。為了不觸犯這些鬼怪神靈,人們不敢在這七月結婚,忍著吧。
Ⅳ 24節氣的寒露不宜婚嫁嗎
寒露的由來
寒露在二十四節氣中排列十七,於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節。史書記載「斗指寒甲為寒露,斯時露寒而冷,將欲凝結,故名寒露。」「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每年10月8日或9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我國古代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寒露,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在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通緯•孝經援神契》:「秋分後十五日,斗指辛,為寒露。言露冷寒而將欲凝結也。」此時氣溫較「白露」時更低,露水更多,原先地面上潔白晶瑩的露水快要凝結成霜了,且帶寒意,故名寒露。
24節氣源自關中長安,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產物。早在春秋時期,古人就根據天象和物象,用圭表測定日影的方法測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節氣,後來逐漸改善充實,到秦漢時確立了24節氣,用於指導民間農作物生產。
24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 (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具體日期推算有一個復雜的公式,小寒一般是公歷1月5日—1月7日,庚寅年的小寒為2011年1月6日0時55分。
「結婚想選個大吉大利的日子是老百姓的心理需要,但和節氣確實沒有聯系。」傅功振說,希望大家不要過分拘泥,正確對待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