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禪語錄經典語錄
一禪:師父,聽說特別想念一個人的時候,那個人就會出現在夢里。
師父:是啊,林深時見鹿,海藍時見鯨,夢到深處自然會見到想念的人。
一禪:哇!聽起來很不錯嘛。
師父:可惜大多數人緣淺情深,林深時霧起,海藍時浪涌,夢醒時只能獨自面對黑黑的夜空,不見鹿,不見鯨,也不見那個想念的人。
一禪:師父,為什麼好多感情最後都無疾而終了呢?
師父:一個人走進另一個人的生命,並肩而行,然後漸行漸遠,最後不告而別,每個人都習慣不動聲色,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百毒不侵。
一禪:那後來呢?
師父:後來啊……就是無數次的驀然回首與恍然大悟,最終人們學會在忙碌和沉默中,藏起自己的心事,只敢在午夜夢回,絕對安全的時候,一個人在記憶中,輾轉反側。
一禪:師父,為什麼偷偷喜歡一個人到頭來卻不告訴她呢?
師父:也許是害怕失去吧
一禪:害怕做不成戀人還失去了一個朋友嗎
師父:不,是怕失去那個人在他心中最美好的樣子。喜歡一個人太久就會成為執念,到頭來卻分不清喜歡的到底是她這個人,還是用痴情為她鑲上了光環,前塵往事斷腸詩,君為汝痴汝不知。莫道世間真意少,自古人間多情痴。
一、人要心靜,言多必失。喋喋不休不如觀心自省,埋怨他人不如即聽即忘。能幹擾你的,往往是自己的太在意,能傷害你的,往往是自己的想不開。你若平和,無人可恨,你若不究,無人能擾。
二、佛說,命運並不是天生註定的,而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當命運不濟時,我們需要去改變它。若想改變命運,最重要的不是改變別的,而是心態。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麼樣的命運。
三、不卑,不亢,心從容;不爭,不喧,心平靜;不攀,不比,心淡然;不怒,不嗔,心隨和;不艾,不怨,心坦然。生命,有長短;生活,有苦樂;人生,有起落。
四、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樣樣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
五、人生在世,總是有些空城舊事,年華未央;總是有些季節,一季花涼,滿地憂傷。許多事,看開了,便會峰迴路轉;許多夢,看淡了,便會雲開日出。學會思索,學會珍藏,微笑領悟,默默堅強。
六、學會放下,懂得從容。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很多不如意,生活中出現不順心的事情,不要心懷不滿、怨氣沖天,也不必耿耿於懷、一蹶不振,是福是禍都得面對,是好是壞都會過去。世間最大的抱憾,是我們近在咫尺,卻不懂彼此的沉默;最大的錯失,是明知前方無路,卻固執得不想轉彎。
七、人生,有多少計較,就有多少痛苦;學會大度,原諒別人的缺點和錯誤。得饒人處且饒人,高抬貴手讓人過。大度的人心胸開闊,不斤斤計較,不記仇,自然快樂也就多了。
八、不要帶給自己煩惱,也不要帶給別人困惱。對自己好,就要用心;對別人好,就要關心。看別人,煩惱起;看自己,智慧生。體諒別人,就會做人;清楚自己,就會做事。人經不起考驗,故不要輕易考驗於人。走入人心很難,走入己心更難。心未定,故一切不定;若確定,則當下就定。心靜則智生,心亂則愚起。
九、走過坎坷,才知平安就好。嘗過酸甜,才知平淡就好。歷盡興衰,才知知足就好。費盡思量,才知糊塗最好。人生最好的活法:且行且惜,不悲不怨,活在當下,珍惜身邊!
十、佛說,當你幸福時,若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這不叫幸福,而是造業;當快樂時,若快樂會導致痛苦,這不叫快樂,而是痛苦尚未成熟;當富有時,若財富源於不正當行業,這不叫富裕,而是累債;當自感聰明,若聰明用於自私,這不叫聰明,而是愚昧。真正幸福和快樂,因為不立於惡,所以不生苦。
B. 禪語感悟人生的句子愛情
1、不管怎麼樣,你都不要放棄希望。只要相信期待就會成真,不論發生什麼挫折,只要期待下去,就會如願以償。
2、喜歡一個人,是不會有痛苦的。愛一個人,也許有綿長的痛苦,但他給我的快樂,也是世上最大的快樂。
3、緣起緣滅,緣濃緣淡,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我們能做到的,是在因緣際會的時候好好的珍惜那短暫的時光。
4、我知道是我的錯,又令你生氣了,但是你也不要把我判了死刑!我要上訴!我要伸冤!我要打電話!給你!
5、不管多大多老,不管家人朋友怎麼催,都不要隨便對待婚姻,婚姻不是打牌,重新洗牌要付出巨大代價。
6、生活在沒有的你的世界,比任何一種懲罰都要痛苦,你知道嗎,對我而言,你是任何人都無法取代的。
7、愛情是一條規律,肉慾是一個陷阱,醉和嗜酒成癮是不同的,醉是要某一個女人,嗜酒成癮是要所有的女人。
8、生日是一個舞台,一次考驗,一個機會。戀愛時,男人更會利用這一點;結婚後,女人更會利用這一點。
9、愛一個人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為他的幸福而高興,為使他能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並從中得到快樂。
10、愛情,就以某種匆促的姿態完成了結局,平淡的現實的結局,把所有曾經掙扎過的叛逆和**,全部地淹沒了。
11、躲在某一時間,想念一段時光的掌紋;躲在某一地點,想念一個站在來路也站在去路的,讓我牽掛的人。
12、如果真誠是一種傷害,我選擇謊言;如果謊言是一種傷害,我選則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種傷害,我選擇離開。
13、愛情的天平加上金錢的砝碼,就會失去幸福的平衡。買賣婚姻成交的時候,往往就是愛情悲劇的開始。
14、人生是一幅風景,愛情是一束鮮花。沒有鮮花,風景就不會絢麗,沒有愛情,人生就容易成為荒涼的土地。
15、愛,從來就是一件千回百轉的事,不曾被離棄,不曾受傷害,怎懂得愛人?愛,原來是一種經歷,但願人長久。
16、男人要是愛上一個女人,不管她如何待他,他都愛。溫順也是好,潑辣也是好,不愛了,一切都是錯。
17、在遇到夢中人之前,上天也許會安排我們先遇到別的人;在我們終於遇見心儀的人時,便應當心存感激。
18、意見和感情的相同,比之接觸更能把兩個人結合在一起;這樣子,兩個人盡管隔得很遠,卻也很接近。
19、如果你發現自己放不下對方,那就不要再強求自己去忘記,因為這樣只會讓你更加痛苦,讓一切順其自然吧。
C. 一禪是什麼意思
佛教小乘修行人有四禪八定,四禪是四靜慮、色界定。即色界天之四禪。色界天之四禪與無色界天之四無色定,合之而成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禪。
D. 求一則闡述婚姻的禪理寓言,內容如下
小和尚有一天問老師老和尚是什麼是愛情,老和尚叫他到樹林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朵最大最好的花,但只可以摘一次。小和尚覺得很容易,充滿信心地出去,誰知過了半天他仍沒有回去。最後,他垂頭喪氣地出現在老師跟前訴說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難得看見一朵不錯的,卻不知道是不是最好的,因為只可以摘一朵,只好放棄,再往前走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到發現已經走到盡頭時,才發覺手上一朵花也沒有---」這時,老和尚告訴他:「這就是愛情! 小和尚有一天又問老師老和尚什麼是婚姻,老和尚叫他到杉樹林走一次,要不回頭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樹材,但只可以取一次。小和尚有了上回的教訓,充滿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後,他一身疲憊地拖了一棵看起來直挺、翠綠,卻有點稀疏的杉樹。老和尚問他:「這就是最好的樹材嗎?」小和尚回答老師:「因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見一棵看似不錯的,又發覺時間、體力已經快不夠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來了……」這時,老和尚告訴他:「那就是婚姻!」
E. 禪在生活中:美滿婚姻的原則是什麼,禪宗,禪宗思想
禪在生活中,用禪心去生活,生活會呈現不一樣的色彩。
在生活中,問題最多的便是夫妻之間的相處。
美滿婚姻的原則是什麼呢?看看聖嚴法師是怎麼說的!
夫婦的結合,是同舟共濟、相依為命的兩個人。
夫婦的相處,除了彼此相愛,也要彼此學習著從沖突與矛盾中,做統一與調和的努力;在不斷地溝通、協調、妥協、適應之中,幫助彼此的成長,促進家庭的和樂。
夫妻相待當遵守六個原則:
一、互相感謝,不要計較,但是要有接受對方計較的寬大心懷。
二、互相尊敬,不要輕慢,但是要有接受對方輕慢的寬大心懷。
三、互相禮讓,不要侵犯,但是要有接受對方侵犯的寬容心懷。
四、互相關懷,不要冷漠,但是要有接受對方冷漠的心理准備。
五、互相信賴,不要懷疑,但是要有接受對方懷疑的心理准備。
六、互相諒解,不要誤會,但是要有接受對方誤會的寬宏大量。
因為婚姻關系是終身相守相助的大事,兩個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由於各自身心的失調以及環境的沖擊,難免會有意見及性格上的小磨擦,只要有一方能包容對方,就可以維系夫婦間的和諧。
佛化的婚姻,是共同修行菩薩道的終身伴侶,菩薩是有慈悲和智慧的,學佛的夫妻當以慈悲照顧對方,以智慧照顧自己,如此便能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佛化的家庭是夫婦共同修行菩薩行的道場,所以要學習著用慈悲心、柔軟語,用感激、奉獻和報答的態度,盡心盡力為每一個家庭成員服務。
以佛化婚禮結合的夫妻,一旦有了磨擦吵了嘴,要趕緊念佛,多多拜佛,至誠懺悔。要記得,自己是在佛前宣誓結婚的,所以要隨時提醒自己,用佛化婚禮誓詞中的兩句話「無論富貴貧窮,此誓終身不渝」來共同勉勵。
F. 佛家對男女之間愛情見解
只言見性,不言男女關系。但得見性,男女關系,本來空寂,不假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凈故。
禪宗有句話說:只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前陣子看了《達摩大師血脈論》,其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
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須發,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須發,亦是外道。
問曰:「白衣有妻子,淫慾不除,憑何得成佛?」
答曰:只言見性,不言淫慾。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慾本來空寂,不假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凈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凈,染污不得。
我略微翻譯一下:如果有人證見了自己的清凈本心,了知除此以外沒有別的佛,那麼不一定非要出家剃除胡須與頭發,在家居士也是清靜如佛的覺悟者。如果沒有證見自己的本來覺性,即使出家剃除胡須與頭發,又與心外求法的外道有什麼區別呢。
有人問說:在家居士有妻子,淫慾沒有斷除,憑什麼得以成佛解脫?
達摩大師回答說:只看一個人是不是證見了本來覺性,不論他是否有淫慾的行為。眾生只是因為不見性所以才有種種錯認的妄想執著,但是只要見性了,就會自然明白,淫慾的妄想與這種行為,本來是空寂如同幻化。見性的人,淫慾不是通過修行去刻意斷除,但也不會貪樂執著其中,即使還有殘留的淫慾習氣,也不會再成為惱害。為什麼呢?因為自性本來清凈的緣故。雖然好像暫時「安居」於這個五蘊和合而成的色身當中,但自性的本質遠離於垢、凈,塵世中的一切事相怎麼染污得了呢。
從佛法緣起的角度來看,如開芒所摘錄的經句:
一切恩愛會,皆由因緣合,會合有別離,無常難得久;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這是可以通過思維了知,諦信無疑的。
禪宗的觀點可能與此有所不同,因為從自性、第一義諦出發,如達摩血脈論所說的內涵:不論一個修行人,他所做的事是善還是惡,是執著還是坦盪,只要他是見性了的、不是識心用事,那麼就沒有過疚、是如法的。
有點類似於《維摩經佛國品》上說的:「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隨著修行人了悟自性本來清靜,那麼這位修行人所處的居所、身體上的行為、心中所思、口中所言,都自然清凈沒有染污了。
但血脈論中也有說到:若不見性,得成佛道,無有是處。有人撥無因果,熾然作惡業,妄言本空,作惡無過;如此之人墮無間黑暗地獄,永無出期。若是智人,不應作如是解。
意即:雖然因果的「本質」是空性,但是只要我們顯現在六道中成為生命的形式,那麼因果的作用就不會斷絕——所作的事情就會帶來反作用力(業力)。除非我們處於「自性」中沒有染著、如如不動,不然只要一動念有所染著,就會受到因果(行為的慣性)的報應作用。
只有我們每個人本具的靈覺之性才能抵擋得住「潛意識慣性種子牽引的作用力」,因為靈覺之性本來清凈了無一物如如不動的緣故。
回到題主的問題:佛教的禪宗對男女關系有何見解?
其實在一個清凈禪者的眼裡,世間的事情本來是怎樣的,那便是怎樣的,不管世事人情是善是惡,緣起如幻化,畢竟是無生。
或許我們向他們問出這樣的問題時,我們想要什麼答案,他們就會給予我們各自想要的答案。
G. 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什麼是婚姻
柏拉圖有一天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
蘇格拉底叫他到麥田走一次
要不回頭地走
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麥穗
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圖覺得很容易
充滿信心地出去
誰知過了半天他仍沒有回去
最後,他垂頭喪氣出現在老師跟前訴說空手而回的原因:
」很難得看見一株看似不錯的,卻不知道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棄,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到發現已經走到盡頭時,才發覺手上一棵麥穗也沒有」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
」那就是愛情」
柏拉圖有一天又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婚姻
蘇格拉底叫他到彬樹林走一次
要不回頭地走
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適合用來當聖誕樹用的樹材
但只可以取一次
柏拉圖有了上回的教訓
充滿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後,他一身疲憊地拖了一棵看起來直挺、翠綠、卻有點稀疏的彬樹
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好的樹材嗎?」
柏拉圖回答老師:
「因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見一棵看似不錯的又發現時間、體力已經快不夠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來了」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婚姻」
柏拉圖又有一天又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外遇
蘇格拉底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
可以來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圖又充滿信心地出去
兩個小時之後,他精神抖擻地帶回了一支顏色艷麗但稍稍焉掉的花
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好的花嗎?」
柏拉圖回答老師:「我找了兩個小時,發覺這是最盛開最美麗的花,但我採下來帶回來的路上,它就逐漸枯萎下來」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外遇」
柏拉圖又有一次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生活
蘇格拉底叫他到樹林走一次
可以來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圖有了以前的教訓
又充滿信心地出去
過了三天三夜,他也沒有回來
蘇格拉底只好走進樹林里去找他,最後發現柏拉圖已在樹林里安營紮寨.
蘇格拉底問他:」你找著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圖指著邊上的一朵花說:」這就是最好看的花.」
蘇格拉底問:」為什麼不把它帶出去呢?」
柏拉圖回答老師:」我如果把它摘下來,它馬上主枯蔞.即使我不摘它,它也遲早會枯,所以我就在它還盛開的時候,住在它邊上.等它凋謝的時候,再找下一朵.這已經是我找著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你已經懂得生活的真諦了。 LZ其實最後的意思就是說:不要期望有童話般的愛情。你和他在一起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他一定和你最配。看上一個一定要去認真對待,不要希望下一個會很好,很多時候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有時甚至什麼也沒有揀到。大家一定要認真。
H. 佛教談好的婚姻是怎麼來的
佛說這個世界名叫娑婆,娑婆漢譯「堪忍」,因此世界的眾生,堪能忍受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欲、嗔恚、愚痴)及諸煩惱而不肯出離,故名「堪忍世界」。而生到這個世界的眾生都是因為淫慾的緣故,眾生在中陰身的時候,看到有男女再行房事,於此二人中喜歡男的,就生做女身,喜歡女的就生做男身。當然未必是人,畜生道等等也是如此。故,婚姻無有好壞,如果硬要區別好壞,那讓人生出出離心的婚姻才算是好婚姻。
至於世間人認為的所謂的美滿的婚姻,皆是因果所造,善因結善果,惡因結惡果。有個禪門公案,供您參考一下。
梁武帝在位時,中國的佛教很興盛。民間凡有婚禮或喪事,都請和尚去念經。今天時代不同了,現在只有喪事,才請和尚去念經;遇有喜事,例如結婚、產子時,卻沒有人請和尚去念經。其實這是錯誤的。無論紅白事都應該請出家人去念經迴向、種福,一方面可以超度亡者,一方面可以為存者增福。
梁武帝時,就有一位志公和尚,是位高僧,他有五眼六通,前因後果一一明了。某次,一個有錢人家有婚事,便請志公和尚去念經。他一踏進門口,便嘆息道:
古古怪,怪怪古,孫子娶祖母。
豬羊炕上坐, 六親鍋里煮。
女吃母之肉, 子打父皮鼓。
眾人來賀喜, 我看真是苦!
志公祖師說,真是古怪得很啊!什麼事古怪呢?孫子娶祖母。當這孫子一出生的時候,他的祖母就有病了,一直到臨終時,她還掛念著孫子,恐怕沒有人照顧他,「將來誰幫助他成家立業呢?」因此當她咽下最後一口氣時,手還拉著孫兒的手,戀戀不舍地死去了。到了陰間,見到閻羅王,她就痛哭流涕地哀求,說:「閻羅王啊!請你做一點好事啦!我世間的孫兒沒有人照顧他,請你讓我回去照顧他好嗎?」閻羅王慈悲為懷,答應她的請求,說:「好的!你可以回去照顧他。你本來是他的祖母,現在你就回去做他的太太吧!」祖母業不由己,就又投胎到陽世做個女孩子,長大後就和她的孫兒結婚。只是改頭換面,穿另一件衣服,大家就都不認識了。但是志公祖師認識,所以說:「古古怪!怪怪古!孫子娶祖母。」
志公祖師又見到一個小女孩正啃著豬蹄,他就說:「女食母之肉。」這女孩的母親造了很重的罪業,所以托生變成豬了,現在被人屠宰做了美食,所以小女孩吃她母親的肉。又看見院子里有個男孩子正高興地拍打驢皮鼓,志公祖師就說了:「子打父皮鼓。」男孩的父親也因為造罪,托生為驢,死後被人剝了皮做鼓。可是這小男孩不知是他父親的皮做成的鼓,只會歡喜地玩耍打鼓。
志公祖師又往炕上一望,全都是往昔被吃的豬牛羊,而今轉變為人,互為親戚。在鍋里所煮的肉類,卻是六親眷屬啊!所以志公祖師說:「你們大家到這里都說大喜大喜,恭喜主人娶媳婦,其實我看這真是苦啊!」人人在輪回里互相還報,互相殘殺,互相食啖,真是苦不可言!從古以來,你若不吃它的肉,它就不會吃你的肉。有人說:「法師你講的話,我怎麼樣也不相信。」你不相信,我也沒有辦法,那你就盡管去試一試啰!又研究這個『肉』字:
『肉字裡面兩個人,里邊連著外邊人,眾生還吃眾生肉,仔細思量人吃人。』
I. 佛教對婚姻的看法如何
婚姻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家庭的必要條件,和其他社會組織形式一樣,都是有共同的思想基礎才聚合在一起,是正常的社會現象,只是由多人變成男女雙方。
佛教並不幹涉世俗人的社會組織——家庭,但是有個前提,就是婚姻的基礎一定是有共同的利益基礎和思想基礎,否則就不會穩定。沒有共同利益、共同思想的婚姻,覺得不會產生穩定的家庭。比如,因為人的貪欲而聚合在一起:貪戀性色、貪戀財富或地位、為子嗣而結合等等,都是不同的貪念的表現,這樣的婚姻必然是不幸福的。再有婚姻雙方沒有共同生活目標,彼此不能互相進步,而是貪圖個人享受,或好逸惡勞,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這樣的婚姻也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仍然未脫佛法因、緣、果的解釋。
對於出家人,則沒有這樣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普通人眼中的束縛,所以佛經中也說:出家為最樂。這里並不是說出家是快樂,而是說出家是修行人的最好方式。
但是未出家的世俗眾也不是不能解脫、不能快樂。佛教僧團有「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婚姻也一樣:如果在家庭中也有「和敬」,則家庭和諧,社會穩定。在這里,戒,指的是建立共同的規矩制度原則,雙方共同維護和諧局面。
J. 佛教怎麼看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