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父母怎樣運用佛法給兒女求婚姻
摘要 婚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無緣不聚。從佛教講
⑵ 佛教中怎麼看待婚姻
佛教只看有沒有緣,不講究八字跟生辰.
===============
正信的佛教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能、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處如此,未來必將如此。
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經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個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無可諱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所專有,至於民間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眾,始終都在儒釋道三教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於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產物。
佛教如何適應民間信仰的要求?
所謂民間信仰,是跟民俗相關的宗教行為,也是原始型態的宗教現象,自從人類文化開始以來,即已普遍地發生在各個民族之間。那是為了紓解心中的困擾、家庭和社會的糾紛、自然環境的折磨,在一時間無法以人的體能、智能所能解決的情況下,唯有訴求於神明的指引、援助、救濟、保佑,利用求簽、問卜、降靈、牽亡、扶鸞、牲供、許願等方法,以達到與鬼神溝通的目的。佛教不主張類似的行為。
民間信仰是諸神雜糅的,宋以後即有儒、釋、道三教並收,神、仙、佛、菩薩不分之勢。清末民初以來,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謂五教同源的民間宗教,通過靈媒、術士、鸞壇、乩童,以及靈簽、筊杯等的人員和道具,請到自稱為是某神、某仙、某聖、某賢、某菩薩、某古佛的無名鬼神,來為祈願的民眾決疑指點,以滿足他們的需要。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理性疏導,修善積福、懺悔誦經,來達到祈求的目的。此在一神教的信仰者卻是以唯一的神,作為祈求的對象。民間信仰也將各宗教的教主等,當作諸神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宗教,均有其教主、教史、教理、教儀、教團的傳承;民間信仰則是多神崇拜。所以,正統的佛教寺院不應設置簽筒、鸞壇、筊杯,也不供奉各種地方色彩的諸神偶像,以免染上了民間信仰的色彩,而被誤為多神的崇拜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民間信仰的流類。
佛教如何因應社會大眾,對民間信仰需求的滿足?此應著重對於信仰諸佛菩薩功能的提倡,或者對於某些常用經咒效驗的闡揚,比如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的靈驗,是無微不至、無遠弗屆、無時不應的。觀世音菩薩稱為廣大靈感、救苦救難、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稱為無上醫王,又名無量壽及無量光。這些佛菩薩,能夠使人有求必應,求長壽得長壽,求智能得智能。釋迦牟尼佛是盧舍那佛 的千百億化身之一,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的導師、長夜的明燈、苦海的慈航;一切諸佛,均能於一切時一切處,接受到任一眾生的呼救,具備救濟眾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諸大菩薩也都具足六種神通,隨時、隨處、隨類攝化,普應一切眾生的合理祈求。那麼人人只要選定一佛,或一菩薩,或一特定的法門和經咒,就可輕而易舉地達到民間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況尚能更進一步,由民間信仰的宗教層次,進入自利利他、解脫自在的境界。
佛教內的密教有種種不同目的及不同層次的修煉法,中國的天台宗乃至華嚴宗,也編有各種禮懺儀軌及修證儀軌,依之修持各經所宣示的法門,此已不同於民間信仰的多神崇拜;唯追溯佛法的源頭,並無多樣化的儀軌可求。佛說無量法門,而其任何一法,只要專心修持,就能成為一切法的總持,所以《楞嚴經》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任一法門就等於一切法門,具足一切法門的功用。《維摩經》更加開示出不二法門,否則,容易和民間信仰混淆,與多神信仰合流,而予人以神佛不分的印象。
再深一層說,作為一個佛教徒,如果為了滿足不同的願望,而經常變換修行的方法和崇拜的對象,便會失去中心的目標。正信的佛教徒,信仰三寶是為學佛、修法,是學佛的慈悲與智能,以佛法的正確指導,修行專一的法門,以達成持戒、修定、發慧等一貫的目標。只要不離三寶的原則,日復一日地,以看佛書、做佛事、持戒、布施、禮誦、懺悔等為日課,縱然不求現實利益,現實的利益也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摘自-聖嚴法師
⑶ 佛教對姻緣是如何看待的
隨緣重德,勉強不得,若窮算計,自失道心。真能孝親,結不結婚都是寶;果屬良緣,彼此信解無疑惱。 ☆ 即心即佛,人成佛成。佛菩薩無有定相,隨類化身;清末河北百姓史純印老人在世108年反復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孔子曾言:丘聞西方有大聖人。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此「西方有大聖人」即指佛陀,佛陀在人則至善,在王則至明,在天稱天中天,......。佛菩薩在人間皆是大善大愛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得失榮辱逆順成敗,既不著身,也不執心,如此示現成佛之路,不論盛世平世末世!近朱者朱,學佛成佛,所謂不二不共之法也。世間本因緣所幻起幻生,唯一真實的就是佛性本然,所修者僅是克服降服無始以來所積之諸多好惡習氣,消業還願,以清靜復元以至能真實做到自強(平等勤學)自主(能除習氣)及自足(安份不貪)自在(見道元本心)。若這樣顛倒看則是:清靜覺自在,復本必自足,見道能自主,不懈總自強,......。其實自覺或不自覺,人人都在「修行」,生活修行正同時,色空真妄在一起,一旦平等無分別,原來當下才真實。「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從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干洞庭湖。」摘自《達摩寶傳》
⑷ 佛家到底怎看待婚姻,為了什麼而結婚
請網路大德開示:《凈空法師講婚姻》《凈空法師談愛情婚姻》《凈空法師對結婚的開示》,講的比較詳細,這里摘錄一點點。
凈空老法師:
--所以,結婚,你看我們中國祖先造的這個字,所以我很反對簡體字,簡體字是把中國文字破壞掉了,中國文字是智能的文字,叫你看這個字你就開智慧了。你看結婚,吉是很吉祥,旁邊亂七八糟給你繞,繞了多少層。婚是什麼?見到女人頭就昏了。所以,頭腦清醒不會干這個事情,這是糊塗事情,不會乾的。你看中國祖先造字,就叫你看到這個字叫你覺悟,你不要昏,不要被這個纏繞了。
今天兒女結婚,最好提醒當事人,你們結婚的目的何在? 如果是為了兩個人相愛,這個婚姻是非常脆弱的。為什麼呢?到哪一天不愛就完了。他的婚姻壽命也就死亡了。這是最危險的。今天社會離婚率為什麼這么高,就是結婚的目的錯了。至少結婚的目的是有共同的願望、共同的志願、共同的生活目標,這樣它才能維持長久,這必須要考慮到的,所謂是志同道合。雙方的興趣相同、志願相同,在社會上願意從事某一種行業,有這樣相同的志趣,維持這個婚姻就會久一點。這是在現實狀況之下,講道義,說不上了,道義現在沒人懂啊。 所以希望這個小孩婚姻美滿,必須提醒他不能夠純粹為感情。要為前途,要為事業真正找到志同道合、互相幫助,這樣的結合,比較上好一點。
所以,要以一生這個生活目標,為思考的第一個重要的標准,不能夠迷在感情上,迷在感情上一定會痛苦。因為感情變化太大了,一個人早晚情緒都不一樣,哪保得了明天是什麼樣的心態!所以說變化太大,靠不住。
真正永遠不變的愛是誰?佛與大菩薩,他們不會變的,他不叫愛,換個名稱叫慈悲;換句話說,慈悲是理性的愛,是永遠不變的愛。世間人講愛就是迷惑顛倒的慈悲,慈悲跟愛是一個意思,同樣一個意思,一個是從感情裡面生的,一個是從理性裡面生的,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
----●古禮婚配是為人倫:
「愛欲榮華」,「愛」是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愛情,這個事情麻煩,慾望!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對於這些事情非常透徹、非常清楚,一點不迷惑,不像西方人。西方人對於愛欲榮華真是迷惑顛倒,我們中國人不迷惑不顛倒,中國人對這個事情早就提出警告了。你們看看古禮,古時候婚配是不是為了愛情?不是的,是為人倫,這個題目就正大光明。為人倫,為傳宗接代、為家族幸福為這個。
婚這個字很有智慧,教你男女結合要記住不要昏,不要搞得昏頭昏腦,見了女人就昏了就完了,這個字的用意在此地。所以我從前在台北有一個老同修,他到台中認識一個女朋友,大概談到婚嫁的事情,他寫了封信來問我,他說結婚好不好?我就寫了一張明信片,寫了一個婚字,寫了大字回了他,他就不結婚了。
我也沒有叫他結婚,也沒有勸他不結婚,就教他把這個字好好的看一看,其實他也搞錯了,這都是偏在兩邊不知道中道。中道是結合之後不昏,這就對了。婚了是錯了,不結婚也錯了,昏了就是凡夫,不昏是小乘不是菩薩,菩薩是結而不昏這就對了。所以他沒有完全懂得我的意思,現在差不多也是五十多歲還沒有結婚。
所以中國的文字不得了,真正智能,是真實的智慧。這是會意,要體會字的意思。所以這是要記住的,「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這個樂是從外面來的刺激,不是真樂,真正的樂是從內心裏面生出來的。(大乘無量壽經大意02-22-08
)
●找對象,一定要找見和同解的:
前兩周我在亨斯維爾,有一位同修來問我,他說他想結婚,問我應該找什麼樣的對象。我就告訴他,我說:你要找對象,一定要找見和同解,六和敬裡面的,必須跟自己在一生當中,奮斗努力的方向相同、目標相同、興趣相同,這樣的結合,彼此互相是一個幫手,互相是一個助手,你的家庭一定會美滿。
我說:不可以談愛情,這個愛情,今天你愛她,他愛你,你們兩個一結合,住上三天,毛病都露出來了,他也不愛她,她也不愛他了,家庭悲劇就產生了。我說那個是虛情假意,是決定不可靠的。他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家庭也建在六和敬的基礎上,才是真正有幸福。不懂得這個道理,要想一生個人幸福快樂、家庭美滿,是非常非常不容易。(認識佛教17-01-04)
●婚姻是道義的結合:
……第四、用現在的話來說,家庭和睦,家和萬事興。古時候男女結婚跟今天意思完全不一樣,古時候我們聽說結婚,沒有聽說離婚的,現在離婚率為什麼這么高,為什麼古時候沒有?這就是結婚的意義不相同。古時候人結婚是為什麼?兩個人有生活共同的目標,互相協助,達到共同的理想目標。
說實在的話,那個目標不是愛情。現在人結婚是為愛情,愛情會變,所以婚變的事情層出不窮。古人是為道義,他明理,他懂道理,他知道應該盡的義務,所以他是義理的結合。今天的結婚是感情的結合,感情非常脆弱,很容易破裂。這是現代婚姻跟古時候的婚姻完全不相同,在義理上講完全不一樣。(大方廣佛華嚴經12-17-0265)
⑸ 佛教是如何看待婚姻本質的
其實佛法是這樣看夫妻、子女及男女關系、朋友關系的。佛教發現,今生作為家人、夫妻子女、親友、戀人的關系,前世都有莫大的因緣。能夠在一起,一般分屬下列三種關系:
1、來報恩的:彼此之間和和美美,相親相愛,這是彼此來報恩的;
2、來討債的:彼此之間彼此吵吵鬧鬧,矛盾不斷,卻又不離開,這是彼此來討債的;
3、來還債的:彼此之間彼此關系冷冷淡淡,湊合著過日子,這就是彼此來還債的。
⑹ 佛教如何看待愛、婚姻及家庭的重要性
命運對佛教徒來說,命運是人類創造的,和「業力」類似,他投入多少精力就得到多少成果。譬如,一個人可能註定碰到厄運,但是如果他行善,他可以改變命運,誠實、真誠及有愛心是改變命運的基本重要修持。身為佛教徒,我們相信轉世及業力,你在這一世所做的將決定你的下一世。今天的你是前世所做的結果。明天的你則取決於你今天所做。因此,你可以改變你的命運。但是,如果你認為你的命運是註定的,你將受到局限,因為你將會接受命運。佛教認為只要你努力,一切都可以改變。愛佛陀說我們應該用心去愛每個人。盡管如此。世間有很多種愛,而多數男女之間的愛通常源自慾望。這種愛並非永久或深切,很少會一直到永遠。因為當你遇到一個更漂亮或英俊的人,你的情感可能會改變。但是深切的愛應是無條件的。愛不應該源自慾望,而應該來自關懷,例如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承擔、犧牲及信任是維持關系的必要因素。婚姻現代社會有很多人不想結婚,因為他們害怕承擔及失去自由。他們也擔心必須很努力地工作來養家,包括重大的責任。但是,如果你有耐心,肯付出很大的努力,你的婚姻將會美滿。佛陀說我們必須幫助他人,並為他人的利益努力。因此,在婚姻中,你作出幫助他人的承諾。你可以和家人分享快樂,為他們付出所有的努力及耐心。這些都是佛教徒的修持。這並不容易辦到,但是你如果嘗試,你是可以克服困難和障礙的。關鍵在於嘗試及你付出多大的努力。
家庭佛教鼓勵佛教徒組織家庭。你的父母那麼善待你。或者,當你組織家庭時,你可以通過與家人分享你的愛和關懷來報答父母對你的恩惠,俗語說,行善從家開始。身為佛教徒,這是開始修持的最好方法之一。愛家人和照顧家人是愛別人甚至敵人的第一步。你若不愛家人,怎麼開始愛別人?當被問及現今人們最常向仁波切提出的最迫切問題是什麼時,這些問題是「如何致富及很多的家庭問題。」雖不足以為奇,但卻令人感到難過。仁波切認為現今多數人的問題是他們要立即看到成果。這情況是不會發生的。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事。一些人說他們昨天祈禱,但是今天也是沒有得到任何東西。這是需要時間的。致富是一生的過程,不是一天的事。即使你得不到所祈求的,你也應該繼續修持。當你有了家庭時,溝通是非常重要,因為你必須和不同的人相處。每個家庭成員都應該花一點時間聆聽另一位成員的心聲。若每個人只願說,而沒人聽,是不可以解決問題,反而令問題更糟。對家庭來說,耐心、以溝通促進相互了解及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自尊及自私的心理將使家庭生活不愉快,並帶來更多阻礙。婚姻必須建立在責任和承諾上,而不單單是愛情。許多已婚人士因為遇到英俊男士或漂亮的女士而分心。因此,你必須堅守承諾和責任。無條件的愛和承諾是良好關系及美滿婚姻的關鍵。雖然不容易做得到,但是我們應該嘗試。(節錄自蘇曼噶旺仁波切《良言》)
⑺ 佛家如何看待愛情和婚姻的
佛家認為感情和婚姻和世間萬物一樣,本質上都是「空」,是形形色色的幻象,是稍縱即逝的波動。
佛家不反對紅塵中人的愛情和婚姻。但是認為這對於少數有慧根或者覺悟的人來說,沒什麼意思。真正有智慧的人,更應該追求人生和世界的真諦,追求永恆,而不是把人生消耗在這沒有意義的舉動中去。
⑻ 佛教如何看待婚姻愛情
結婚是緣分,離婚同樣也是。你看,婚字是女和昏的結合體,提醒男同志不要被美女昏了頭,女士不要做昏女,那麼,結字呢?前邊一個絞絲,代表麻煩,後面一個吉字。整個意思就是不要怕麻煩,不要做昏女,不要被美女昏,就可以結婚。總之,隨緣就對了。
⑼ 佛教對婚姻的看法如何
婚姻是社會的基本組成部分——家庭的必要條件,和其他社會組織形式一樣,都是有共同的思想基礎才聚合在一起,是正常的社會現象,只是由多人變成男女雙方。
佛教並不幹涉世俗人的社會組織——家庭,但是有個前提,就是婚姻的基礎一定是有共同的利益基礎和思想基礎,否則就不會穩定。沒有共同利益、共同思想的婚姻,覺得不會產生穩定的家庭。比如,因為人的貪欲而聚合在一起:貪戀性色、貪戀財富或地位、為子嗣而結合等等,都是不同的貪念的表現,這樣的婚姻必然是不幸福的。再有婚姻雙方沒有共同生活目標,彼此不能互相進步,而是貪圖個人享受,或好逸惡勞,或游手好閑不務正業,這樣的婚姻也會帶來不好的結果,仍然未脫佛法因、緣、果的解釋。
對於出家人,則沒有這樣的責任和義務,也就是普通人眼中的束縛,所以佛經中也說:出家為最樂。這里並不是說出家是快樂,而是說出家是修行人的最好方式。
但是未出家的世俗眾也不是不能解脫、不能快樂。佛教僧團有「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婚姻也一樣:如果在家庭中也有「和敬」,則家庭和諧,社會穩定。在這里,戒,指的是建立共同的規矩制度原則,雙方共同維護和諧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