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婚姻制度的起源是什麼
起源於父系社會
在母系社會,對於女性來說,可以非常明確的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撫養長大就行。但是慢慢到了父系社會,男人的財產想要傳承下去,就得確定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於是最早的婚姻制度就出現了。
婚姻制度為了確保女性的貞潔,確保自己血脈的純潔性,慢慢的形成了一種社會契約。這種社會契約起源於父系社會,所以具有很強的男權主義思想,比如物化女性,把女人財產化。
婚姻的未來
工業社會的發展會越來越細,而我們也開始越來越回歸自身,對於自我中「自由」的追求在物質豐富時代將成為主流。
同時隨著整體社會文明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讓生存變得不再成為一個問題。這時候婚姻這種社會契約在經濟合作方面的必要性越來越低,而在追尋自由上又開始成為了一種束縛。
2. 中國最早的「婚姻」一詞,是從何演變而來
傳說中最早的婚姻關系是「伏羲制嫁娶,女媧立媒約」,但是原始社會流行群婚和班輩婚,不存在婚禮制度,直到商朝的時候,才出現關於婚姻的一些理解,比如「親迎於庭,親迎於堂」等。
納采就是男方讓媒人去提親,女方要是覺得適合就會把自己的芳名告訴男方,納吉就是現在的算八字,看般配嗎。納征是下聘禮:請期就是選擇結婚的黃道吉日,共牢合巹就是洞房和喝交杯酒了。
古代婚禮儀式定型是在唐朝,後世一直沿用,直到近代收到西方文化的沖擊才產生了一點改變。現在的中式婚禮其實是中西式融合下的產物。一場盛大的婚禮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特別是一場隆重的中式婚禮更讓人喜歡。
3. 最初的婚姻制度是什麼出現在什麼時候同姓不婚出現在什麼時候
中國最初的婚姻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三點: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出現在西周時期,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說法。
4. 中國在那個朝代出現婚姻法的
婚姻制度最初發生的原因與時代,現在難以查證。夏周商婚姻制度一直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延續到清朝。
5. 中國的傳統婚嫁制度源於何時,根在何處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自古以來中國固有的習俗。想要追究中國婚嫁制度的由來,就得回到幾千年前。中國婚嫁制度的奠基者就是伏羲,伏羲最大的功績就是創立了男女的婚配製度,最終使得人類的體質和智力都有了一個質的飛躍,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基礎,幾千年的婚姻制度也開始進步了。女性在家庭當中的地位慢慢的從從屬變成了平等。夫妻雙方變成了一種平等的合作關系,這時候的婚姻制度變成了一種經濟制度。雙方在一起生活,經濟上一起付出,遠比一個人要生活容易的多。
以後的婚姻關系或許會演變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吧,變成人與人之間的一種關系。
6. 婚姻制度起源是什麼
我就說中國的哈,老外的傳說太多,不知道。傳說: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婚姻",姓氏與婚姻是一同產生的。
7. 婚姻制度是伏羲發明的嗎
1、婚姻的來源
婚姻對於現代人來說,越來越成為了一種選擇,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而不是必須。
對於人來說,沒有什麼東西是必須的,除了死亡。
那麼婚姻是怎麼來的呢?最早的婚姻制度,是為了保證血緣的純潔。
在母系社會,對於女性來說,可以非常明確的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撫養長大就行。
但是慢慢到了父系社會,男人的財產想要傳承下去,就得確定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於是最早的婚姻制度就出現了。
婚姻制度為了確保女性的貞潔,確保自己血脈的純潔性,慢慢的形成了一種社會契約。
不過歸根結底,因為這種社會契約起源於父系社會,所以具有很強的男權主義思想,比如物化女性,把女人財產化。
女人從獨立的個體變成了丈夫的私有財產和附屬物,所以婚姻制度的起源是一種產權制度。
那麼古代中國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裡面,小妾所生的孩子沒有繼承權也可以理解了,產權分配在於一夫一妻中的妻。
所以農耕時代的婚姻制度,歸根結底是男權社會的產權界定製度,這里的女人更多的是一個「人工智慧」助理而已。
2、婚姻的發展
婚姻制度的來源,歸根結底是因為生產力的變化,生產有了剩餘,有了繼承的需求,也就有了這份社會契約的發展。
那麼工業時代呢?農耕社會的生產模式決定了男性勞動力的重要性,但是工業時代一個紗廠的女紡織工完全可以產出同等於其丈夫的生產價值。
這個變革,直接決定了女性獨立運動的產生和發展。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了經濟實力,自然而然傳承了幾千年的婚姻制度也開始被女性所排斥。
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也開始慢慢的從從屬變成了平等,夫妻雙方變成了一種平等的合作關系。
這時候婚姻制度,變成了一種經濟制度:雙方一起生活,經濟上的產出,遠比比一個人單個的生活更多。
所以男女分工的意識在婚姻里漸漸成型,特別是西方社會,男女在婚姻中的分工開始了多樣化。
不過和西方不同,中國是最近幾十年才開始走入工業化,所以5000年來刻印在我們思維模式裡面的男權思想,可以說根深蒂固,這也是為什麼現在我們甚至還能在農村看到女性不能上桌的習俗的原因。
現在的主流婚姻價值觀,早已形成了一種共識:一個平等、尊重、共同承擔風險的利益共同體。
8. 婚姻的起源與演變
婚姻的演變過程分為幾個階段:
1、前婚姻時代的血緣團體。即同一原始群體內的男女,在兩性關系方面是雜亂的,沒有任何限制。不僅在兄弟姐妹間,而且在父母子女直系血親間都沒有禁忌。這一時期存在於人類最初數以百萬年計的漫長時代。
2、群婚制。隨著原始社會不斷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人類從最初毫無限制的兩性關系中,逐漸演進為各種群婚制的兩性結合的社會形勢,開始形成了最初的婚姻制度。群婚制,指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為夫妻的婚姻形式。
最大的特徵在於,兩性關系受到一定范圍的血緣關系的限制。期間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先經歷了血緣群婚制,排除了直系血親間的兩性關系,即不同輩分的男女間不得結婚;再經歷了亞血緣群婚制,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間的通婚。這從而引起了母系氏族的產生,使人類婚姻由族內婚向族外婚發展。
3、對偶婚制。指一男一女在或長或短的時間內,過著相對穩定的配偶生活的婚姻形式。即一個男子在許多妻子中有一個主妻,一個女子在許多丈夫總有一個主夫。
其產生於原始社會晚期,是從群婚向一夫一妻制的過渡形態,從血緣結構上為父系氏族和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現居住在雲南瀘沽湖畔的摩梭人,其帶有神秘色彩的「走婚」,其實就是對偶婚的開殘留形態。
4、一夫一妻制。指一男一女結為夫妻的婚姻制度,它既不是自然選擇規律作用的結果,也不是男女性愛的結果,而是私有制確立的必然結果。形成了以男子為中心的婚姻家庭。它經歷了長期的演變過程,包括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四個歷史時期。
它應涵蓋以下三層含義:
1、以男女兩性結合為基礎;
2、以共同生活為目的;
3、具有夫妻身份的公示性。它應包括各種合法婚姻和違法婚姻,能將其與婚前行為、納妾、姘居、非婚同居等現象區分開來,而應避免和結婚、婚姻關系等法學念混為一談。
9. 婚姻制度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
《易經》的《序卦傳》說:「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這是古代哲學家所推想的社會起源。他們以為隆古的社會,亦像後世一般,以一夫一婦為基本,成立一個家庭,由此互相聯結,成為更大的組織。此等推想,確乎和我們根據後世的制度,以推想古代的情形的脾胃相合。所以幾千年來,會奉為不刊之典。然而事實是否如此,卻大是一個疑問了。自有歷史以來,不過幾千年,社會的情形,卻已大有改變了。設使我們把歷史抹殺了,根據現在的情形,去臆測周、秦、漢、魏、唐、宋時的狀況,那給研究過歷史的人聽了,一定是一場大笑話,何況邃古之事,去今業已幾萬年幾十萬年呢?不知古代的真相,而妄以己意推測,其結果,必將以為自古至今,不過如此,實系因緣起滅的現象,都將認為天經地義,不可變更。這就將發生許多無謂的爭執,不必要的保守,而進化的前途被其阻礙了。所以近幾十年來,史前史的發見,實在是學術上的一個大進步。而其在社會組織方面,影響尤大。據近代社會學家所研究:人類男女之間,本來是沒有什麼禁例的。其後社會漸有組織,依年齡的長幼,分別輩行。當此之時,同輩行之男女,可以為婚,異輩行則否。更進,乃於親族之間,加以限制。最初是施諸同母的兄弟姊妹的。後來漸次擴充至凡同母系的兄弟姊妹,都不準為婚,就成所謂氏族了。此時異氏族之間,男女仍是成群的,此一群之男,人人可為彼一群之女之夫;彼一群之女,人人可為此一群之男之妻;絕無所謂個別的夫婦。其後禁例愈繁,不許相婚之人愈多。於是一個男子,有一個正妻;一個女子,有一個正夫。然除此之外,尚非不許與其他的男女發生關系。而夫妻亦不必同居;其關系尚極疏鬆。更進,則夫妻必須同居,一夫一妻,或一夫多妻。關系更為永久,遂漸成後世的家庭了。所以人類的婚姻,是以全無禁例始,逐漸發生加繁其禁例,即縮小其通婚的范圍,而成為今日的形態的。
10. 最早的婚姻法是哪一年
法律分析: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婚姻法,自1950年5月1日起施行 。1950年4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這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婚姻法,自1950年5月1日起施行 。內容以調整婚姻關系為主,同時涉及家庭關系方面的各種重要問題。「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主義婚姻制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全文分為8章,包括原則、結婚、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父母子女間的關系、離婚、離婚後子女的撫養和教育、離婚後的財產和生活及附則,共27條。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四十一條 婚姻家庭受國家保護。
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保護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合法權益。
第一千零四十二條
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
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