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家到底怎看待婚姻,為了什麼而結婚
請網路大德開示:《凈空法師講婚姻》《凈空法師談愛情婚姻》《凈空法師對結婚的開示》,講的比較詳細,這里摘錄一點點。
凈空老法師:
--所以,結婚,你看我們中國祖先造的這個字,所以我很反對簡體字,簡體字是把中國文字破壞掉了,中國文字是智能的文字,叫你看這個字你就開智慧了。你看結婚,吉是很吉祥,旁邊亂七八糟給你繞,繞了多少層。婚是什麼?見到女人頭就昏了。所以,頭腦清醒不會干這個事情,這是糊塗事情,不會乾的。你看中國祖先造字,就叫你看到這個字叫你覺悟,你不要昏,不要被這個纏繞了。
今天兒女結婚,最好提醒當事人,你們結婚的目的何在? 如果是為了兩個人相愛,這個婚姻是非常脆弱的。為什麼呢?到哪一天不愛就完了。他的婚姻壽命也就死亡了。這是最危險的。今天社會離婚率為什麼這么高,就是結婚的目的錯了。至少結婚的目的是有共同的願望、共同的志願、共同的生活目標,這樣它才能維持長久,這必須要考慮到的,所謂是志同道合。雙方的興趣相同、志願相同,在社會上願意從事某一種行業,有這樣相同的志趣,維持這個婚姻就會久一點。這是在現實狀況之下,講道義,說不上了,道義現在沒人懂啊。 所以希望這個小孩婚姻美滿,必須提醒他不能夠純粹為感情。要為前途,要為事業真正找到志同道合、互相幫助,這樣的結合,比較上好一點。
所以,要以一生這個生活目標,為思考的第一個重要的標准,不能夠迷在感情上,迷在感情上一定會痛苦。因為感情變化太大了,一個人早晚情緒都不一樣,哪保得了明天是什麼樣的心態!所以說變化太大,靠不住。
真正永遠不變的愛是誰?佛與大菩薩,他們不會變的,他不叫愛,換個名稱叫慈悲;換句話說,慈悲是理性的愛,是永遠不變的愛。世間人講愛就是迷惑顛倒的慈悲,慈悲跟愛是一個意思,同樣一個意思,一個是從感情裡面生的,一個是從理性裡面生的,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
----●古禮婚配是為人倫:
「愛欲榮華」,「愛」是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愛情,這個事情麻煩,慾望!我們中國古聖先賢對於這些事情非常透徹、非常清楚,一點不迷惑,不像西方人。西方人對於愛欲榮華真是迷惑顛倒,我們中國人不迷惑不顛倒,中國人對這個事情早就提出警告了。你們看看古禮,古時候婚配是不是為了愛情?不是的,是為人倫,這個題目就正大光明。為人倫,為傳宗接代、為家族幸福為這個。
婚這個字很有智慧,教你男女結合要記住不要昏,不要搞得昏頭昏腦,見了女人就昏了就完了,這個字的用意在此地。所以我從前在台北有一個老同修,他到台中認識一個女朋友,大概談到婚嫁的事情,他寫了封信來問我,他說結婚好不好?我就寫了一張明信片,寫了一個婚字,寫了大字回了他,他就不結婚了。
我也沒有叫他結婚,也沒有勸他不結婚,就教他把這個字好好的看一看,其實他也搞錯了,這都是偏在兩邊不知道中道。中道是結合之後不昏,這就對了。婚了是錯了,不結婚也錯了,昏了就是凡夫,不昏是小乘不是菩薩,菩薩是結而不昏這就對了。所以他沒有完全懂得我的意思,現在差不多也是五十多歲還沒有結婚。
所以中國的文字不得了,真正智能,是真實的智慧。這是會意,要體會字的意思。所以這是要記住的,「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這個樂是從外面來的刺激,不是真樂,真正的樂是從內心裏面生出來的。(大乘無量壽經大意02-22-08
)
●找對象,一定要找見和同解的:
前兩周我在亨斯維爾,有一位同修來問我,他說他想結婚,問我應該找什麼樣的對象。我就告訴他,我說:你要找對象,一定要找見和同解,六和敬裡面的,必須跟自己在一生當中,奮斗努力的方向相同、目標相同、興趣相同,這樣的結合,彼此互相是一個幫手,互相是一個助手,你的家庭一定會美滿。
我說:不可以談愛情,這個愛情,今天你愛她,他愛你,你們兩個一結合,住上三天,毛病都露出來了,他也不愛她,她也不愛他了,家庭悲劇就產生了。我說那個是虛情假意,是決定不可靠的。他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家庭也建在六和敬的基礎上,才是真正有幸福。不懂得這個道理,要想一生個人幸福快樂、家庭美滿,是非常非常不容易。(認識佛教17-01-04)
●婚姻是道義的結合:
……第四、用現在的話來說,家庭和睦,家和萬事興。古時候男女結婚跟今天意思完全不一樣,古時候我們聽說結婚,沒有聽說離婚的,現在離婚率為什麼這么高,為什麼古時候沒有?這就是結婚的意義不相同。古時候人結婚是為什麼?兩個人有生活共同的目標,互相協助,達到共同的理想目標。
說實在的話,那個目標不是愛情。現在人結婚是為愛情,愛情會變,所以婚變的事情層出不窮。古人是為道義,他明理,他懂道理,他知道應該盡的義務,所以他是義理的結合。今天的結婚是感情的結合,感情非常脆弱,很容易破裂。這是現代婚姻跟古時候的婚姻完全不相同,在義理上講完全不一樣。(大方廣佛華嚴經12-17-0265)
⑵ 佛教怎麼解釋姻緣的
師兄!姻緣也離不開因緣。就是說,首先你們之間得有夫妻的因,然後因緣成熟才會有夫妻的果。如果沒有夫妻的因,不論因緣如何演變,都成不了夫妻的果。如果你們此生註定是夫妻的因緣,那麼無論外人怎麼干擾,障礙如何多,你們都會走到一起。如果沒有遇到,或者遇到沒有走到一起,那就應該知道是無此因,或因緣不成熟。如果有此因,以後因緣成熟了就會再遇到的。如果沒有此因,以後也不會。
師兄,你說得非常對,我們許多人都能有這種感受,一種力量在推動著我們,是在一起的因緣,就往著走到一起。是不在一起的因緣,這種力量就是處處陰差陽錯,總是錯過!
⑶ 佛教如何看待婚姻
對於離婚,佛教經典中雖然沒有明確的論述,但其基本態度是重視家庭穩定,也不絕對反對離婚。如果家庭出現裂痕,佛教提倡破鏡重圓。《四分律》卷三說:「若男女先已通,而後離別,還和合。」就是鼓勵夫妻和好的意思。不過,如果婚姻由於種種原因的確不能維系,佛教徒也是可以離婚的。但如果僅僅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情慾而離婚,在佛教看來是不道德的。
⑷ 佛教怎麼看夫妻
⑸ 佛教對姻緣是如何看待的
隨緣重德,勉強不得,若窮算計,自失道心。真能孝親,結不結婚都是寶;果屬良緣,彼此信解無疑惱。 ☆ 即心即佛,人成佛成。佛菩薩無有定相,隨類化身;清末河北百姓史純印老人在世108年反復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名利,一心念佛!」;孔子曾言:丘聞西方有大聖人。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此「西方有大聖人」即指佛陀,佛陀在人則至善,在王則至明,在天稱天中天,......。佛菩薩在人間皆是大善大愛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得失榮辱逆順成敗,既不著身,也不執心,如此示現成佛之路,不論盛世平世末世!近朱者朱,學佛成佛,所謂不二不共之法也。世間本因緣所幻起幻生,唯一真實的就是佛性本然,所修者僅是克服降服無始以來所積之諸多好惡習氣,消業還願,以清靜復元以至能真實做到自強(平等勤學)自主(能除習氣)及自足(安份不貪)自在(見道元本心)。若這樣顛倒看則是:清靜覺自在,復本必自足,見道能自主,不懈總自強,......。其實自覺或不自覺,人人都在「修行」,生活修行正同時,色空真妄在一起,一旦平等無分別,原來當下才真實。「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從紙上尋佛法。筆尖蘸干洞庭湖。」摘自《達摩寶傳》
⑹ 佛學如何看待婚姻問題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會成為夫妻,除了愛情,也需要緣份。在世間尋尋覓覓,怎麼會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緣天已註定?不僅眾生迷惑,連學佛人也一樣迷惑。再說「婚姻」基本上是每個人一生中都要經歷且相伴一生的,有的婚姻幸福美滿,有的婚姻互相折磨,有的想結不敢結,有的想離不舍離,自己痛苦的同時也在折磨著對方,歸根究底到底是放不下。所以說該結還得結,該離還得離,這是緣分的事
⑺ 佛學如何看待愛情,婚姻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會成為夫妻,除了愛情,也需要緣份。在世間尋尋覓覓,怎麼會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緣天已註定?不僅眾生迷惑,連學佛人也一樣迷惑。
以佛教的觀點,愛情本質上是『願力』和『業力』的結合。所謂『願力』,是主動積極的力量,源自內心的『意願』;所謂『業力』是被動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內心,但卻是『不願』。兩者力量會促使愛情的發生。(當然世間角度,會有各種理由,如溫柔體貼,美麗大方,善解人意,家境富裕等)。
就『願力』來說,如一對夫妻感情本來很恩愛,更希望來生續為夫妻,故在佛前發願,希望來生再為夫妻,甚至生生世世都為夫妻,永不分離,這種願力,將來時機成熟後就會發生(不管人變成什麼模樣)。或者今生相愛至深,因戰亂或家庭反對,以致今生無緣的男女情人,兩人相互約定,希望下輩子再來成為夫妻。因為彼此都惦記這個約定,故在輪回中兩人再次相遇,會有似曾相識的熟悉感,甚至很快便決定共渡一生。
另外一種情況,因受到對方的恩惠,無以回報,如生病被救活,或者幫忙償還債務,或者救回爹娘至親,故願意來生做牛做馬回報,所以因為感恩報恩的心願,來生可能成為妻子侍候,心甘情願,毫無怨言,這種『願力』經過多生多世之後,仍會發生。
就『業力』來說,如一個人欠下巨債,無以償還,雖然今生至死都沒有還清債務(有些人還故意拒還),然後就有一股力量,在未來世發生作用。如果是成為夫妻的情況,先生(太太)便有一種無奈,為何太太(先生)老是折磨他呢?他一點辦法也沒有,只有痛苦往肚吞,承受這樣壓力,兩個就成了怨偶。
又如果在過去生本來為夫妻,先生曾遺棄太太(如另結新歡,或惡意遺棄,或出家隱居)造成太太的怨懟,於是業力的牽引下,今生他便可能遭另一半的遺棄(或者被折磨,以了宿債),這種『業力』,不管天涯海角,時空轉變,不管變成什麼樣子,還是會發生。
由於願力和業力的相互作用,加上兩個的習性、家庭、教育、觀念等不同,並且還和其他人的牽扯,交錯復雜。構成了時間的愛情。
⑻ 佛教文化:佛教是如何看待婚姻的
佛教對婚姻首要的規范就是不邪淫,在這一基礎上強調夫妻之間互相忠誠和尊敬。不邪淫是佛教基本戒律五戒之一,是直接針對在家佛弟子制定的。
⑼ 佛教是如何看待婚姻本質的
其實佛法是這樣看夫妻、子女及男女關系、朋友關系的。佛教發現,今生作為家人、夫妻子女、親友、戀人的關系,前世都有莫大的因緣。能夠在一起,一般分屬下列三種關系:
1、來報恩的:彼此之間和和美美,相親相愛,這是彼此來報恩的;
2、來討債的:彼此之間彼此吵吵鬧鬧,矛盾不斷,卻又不離開,這是彼此來討債的;
3、來還債的:彼此之間彼此關系冷冷淡淡,湊合著過日子,這就是彼此來還債的。
⑽ 佛教中怎麼看待婚姻
佛教只看有沒有緣,不講究八字跟生辰.
===============
正信的佛教
事實上,佛教的本質,並沒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別,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內容,到處都是一樣。佛教是從大覺的佛陀——釋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來,那是充滿了智能、充滿了仁慈、充滿了光明、清涼、安慰的一種言教,根據這種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團形態,便是佛教。
所謂正信,就是正確的信仰、正當的信誓、正軌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賴。正信的內容,應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必須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須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須是必然性的。換一個方式來說,便是過去一向如此,現在到處如此,未來必將如此。
凡是對於一種道理或一樁事物的信仰或信賴,如果經不起這三個條件的考驗,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個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時代的考驗,通不過環境的疏導,開不出新興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無可諱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教的流行地區,尤其是在中國,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數的士君子所專有,至於民間的正信,始終未能普及,一般的民眾,始終都在儒釋道三教混雜信仰的觀念中生活,比如對於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產物。
佛教如何適應民間信仰的要求?
所謂民間信仰,是跟民俗相關的宗教行為,也是原始型態的宗教現象,自從人類文化開始以來,即已普遍地發生在各個民族之間。那是為了紓解心中的困擾、家庭和社會的糾紛、自然環境的折磨,在一時間無法以人的體能、智能所能解決的情況下,唯有訴求於神明的指引、援助、救濟、保佑,利用求簽、問卜、降靈、牽亡、扶鸞、牲供、許願等方法,以達到與鬼神溝通的目的。佛教不主張類似的行為。
民間信仰是諸神雜糅的,宋以後即有儒、釋、道三教並收,神、仙、佛、菩薩不分之勢。清末民初以來,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謂五教同源的民間宗教,通過靈媒、術士、鸞壇、乩童,以及靈簽、筊杯等的人員和道具,請到自稱為是某神、某仙、某聖、某賢、某菩薩、某古佛的無名鬼神,來為祈願的民眾決疑指點,以滿足他們的需要。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理性疏導,修善積福、懺悔誦經,來達到祈求的目的。此在一神教的信仰者卻是以唯一的神,作為祈求的對象。民間信仰也將各宗教的教主等,當作諸神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宗教,均有其教主、教史、教理、教儀、教團的傳承;民間信仰則是多神崇拜。所以,正統的佛教寺院不應設置簽筒、鸞壇、筊杯,也不供奉各種地方色彩的諸神偶像,以免染上了民間信仰的色彩,而被誤為多神的崇拜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民間信仰的流類。
佛教如何因應社會大眾,對民間信仰需求的滿足?此應著重對於信仰諸佛菩薩功能的提倡,或者對於某些常用經咒效驗的闡揚,比如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的靈驗,是無微不至、無遠弗屆、無時不應的。觀世音菩薩稱為廣大靈感、救苦救難、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稱為無上醫王,又名無量壽及無量光。這些佛菩薩,能夠使人有求必應,求長壽得長壽,求智能得智能。釋迦牟尼佛是盧舍那佛 的千百億化身之一,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的導師、長夜的明燈、苦海的慈航;一切諸佛,均能於一切時一切處,接受到任一眾生的呼救,具備救濟眾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諸大菩薩也都具足六種神通,隨時、隨處、隨類攝化,普應一切眾生的合理祈求。那麼人人只要選定一佛,或一菩薩,或一特定的法門和經咒,就可輕而易舉地達到民間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況尚能更進一步,由民間信仰的宗教層次,進入自利利他、解脫自在的境界。
佛教內的密教有種種不同目的及不同層次的修煉法,中國的天台宗乃至華嚴宗,也編有各種禮懺儀軌及修證儀軌,依之修持各經所宣示的法門,此已不同於民間信仰的多神崇拜;唯追溯佛法的源頭,並無多樣化的儀軌可求。佛說無量法門,而其任何一法,只要專心修持,就能成為一切法的總持,所以《楞嚴經》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任一法門就等於一切法門,具足一切法門的功用。《維摩經》更加開示出不二法門,否則,容易和民間信仰混淆,與多神信仰合流,而予人以神佛不分的印象。
再深一層說,作為一個佛教徒,如果為了滿足不同的願望,而經常變換修行的方法和崇拜的對象,便會失去中心的目標。正信的佛教徒,信仰三寶是為學佛、修法,是學佛的慈悲與智能,以佛法的正確指導,修行專一的法門,以達成持戒、修定、發慧等一貫的目標。只要不離三寶的原則,日復一日地,以看佛書、做佛事、持戒、布施、禮誦、懺悔等為日課,縱然不求現實利益,現實的利益也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摘自-聖嚴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