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婚姻關系中最不能忍受的問題是什麼
我覺得最不能忍受的問題是不管怎麼說,家庭婚姻問題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作為雙方,他們應該好好反省,讓自己冷靜思考。不管誰對問題的根源負責,看看他們在這件事上扮演了什麼角色,並堅持同理心的原則。事情不是現在這樣了嗎? 男女之間的愛情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但是一旦愛情被放進家庭中,太多的愛情婚姻經不起生活的磨練。
你不能貶低自己,讓愛情自由泛濫。最後,你忘記了回家的路,那是犯了罪而沒有活著的愚蠢。 我的眼睛,看看我面前的這幅畫!不管其他地方的風景有多好,它仍然不屬於你。你一定沒有看山和山的想法。最後,猴子偷了玉米,空手而歸。這不值得花費。 珍惜你面前的人!苦難伴隨著你過來,只有他`她'才是最需要的人。所以說這些問題不能忍受。以上僅此個人觀點。
㈡ 三年之痛、七年之癢,是什麼意思
愛情在第三個年頭,當所有的新鮮與神秘感都盪然無存時,就到了激情勇退,停滯不前的狀態。很多情侶都會在這個時候有了新的想法與感受,而這些想法通常會因為缺乏溝通,或觀點不一而最終導致兩人分手的局面。
婚姻走到了第七個年頭,所有的激情不再,感情升華為親情。當我們拉著對方的手,摸著對方的臉,一切都是如此的熟悉。沒有了新鮮感的生活是否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畢竟這么多年的感情不應該輕言放棄。
(2)婚姻不能承受之痛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一、互相信任
其實這主要是考驗夫妻之間感情的忠實程度。
二、不要放大對方的缺點
無限放大對方的缺點只會更加苦惱。
三、換位思考
相同的問題,不同的立場,換位思考效果也會不同。
四、制定短期目標
制定一個短期內很容易實現的小目標。
五、統一三觀
婚姻三觀既:人生觀,價值觀和金錢觀,統一三觀能走的更遠。
六、有情趣的生活
很多走過幾年的夫妻總是對性感覺荒唐或者避而不談。其實性生活的和諧比以上所有條件更加利於婚姻!
㈢ 婚姻中三年之痛是什麼
許太多的年輕夫妻,都是在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結束婚姻的,這種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如果可以平靜的渡過這七個年頭,婚姻應該可以相對穩定。 因為婚前戀愛如火如荼,一旦真正進入婚姻生活,便感覺婚後生活平淡無味,產生了所謂的「審美疲勞」。結婚三年左右,隨著夫妻雙方了解越來越透徹,各方面的差異開始凸顯,「審美疲勞」就成了婚姻殺手。 從「三年之痛」到「七年之癢」。 而且,現代城市的物質化,現代化,人與人之間都特別的脆弱,敏感。由於人的脆弱而自我保護性很強,從而缺少忍讓性、寬容度,直接導致了婚姻穩定性下降,在建立自己的家庭後不知如何轉變角色,因此缺乏家庭責任感,未能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負心。 殊不知,人與人之間能夠在今生相遇是多麼難得的緣分,但到了婚姻結束的時候都想把對方至於死地,千萬不要這樣。雖然不能一起了,但是我們還是活同一個世界上,我們曾經是真心相愛的,那我們要讓我們曾經愛過的人過得更好,而不是記恨他給了你什麼,我相信每個人的心裡都希望分手後她或他可以過得更好。一定要對得起那份當初你愛過的心。
㈣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到底是什麼意思
語闌珊朋友,你好。你在提問中所說到的這句話的確是出自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成名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或譯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上譯版本的譯文對這段話做出了如下的解釋: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於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於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
以下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在線閱讀地址:(http://www.yifan.net/yihe/novels/foreign/lifelight/lifelight.html
以下則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內容簡介以及賞析:
小說中的男主人公托馬斯是一個外科醫生,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因此發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付他眾多的情婦。有一天他愛上一個餐廳的女侍-特麗莎,他對她的愛違反了他制定的原則,甚至娶她為妻,但是托馬斯靈肉分離的想法絲毫沒有改變,依然游移在情婦之間,對全心愛他的特麗莎是一種傷害。特麗莎經常在極度不安的夢靨中醒來,經常猜忌與懷有恐怖想像。
此時德國政治動亂不安,在蘇黎世一位權威醫生希望托馬斯去那裡發展的呼喚下,兩人於是決定去那裡生活。但是面對陌生環境的不安與丈夫仍然與情婦私通,特麗莎決定離開,回到祖國。但是命運與抉擇讓托馬斯回去找她,此後兩人沒有再分離。他們意識到在一起是快樂的,是折磨與悲涼里的快樂,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負擔。後來他們死於一場車禍。
薩賓娜是一個畫家,曾經是托馬斯的情婦之一,也是特麗莎妒忌的對象。薩賓娜一生不斷選擇背叛,選擇讓自己的人生沒有責任而輕盈的生活。她討厭忠誠與任何討好大眾的媚俗行為,但是這樣的背叛讓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於虛無當中。弗蘭茲是被薩賓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為她而放棄自己堅持的婚姻與忠誠,但是由於薩賓納的背棄,讓弗蘭茲發現自己過去對於婚姻的執著是可笑的,純屬多餘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對於母親理想的投射。
離婚後,自由自立的單身生活為他生命帶來新的契機,並且了解薩賓娜只是他對革命與冒險生活的追隨。後來他與他的學生相戀,在實際參與一場虛偽遊行活動後,意識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學生旁邊。一場突然搶劫中,弗蘭茲因為想展現自己的勇氣而蠻力抵抗,卻遭到中擊,在厭惡妻子的陪伴下,無言的死於病榻上。
二、生命的輕與重
它是延伸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Parmenide)在西元前六世紀所提出的問題:
依照巴門尼德的說法,宇宙中分若干相反的對偶也就是分成正--負
就像 光明--黑暗,熱--冷
但"重"和"輕"哪一個才是正,那一個是負?
巴門尼德認為輕是正,重是負,但米蘭坤德拉不這樣認為。
故事中,我認為薩賓娜是巴門尼德哲學下的實踐者(不如說是米蘭坤德拉詮釋輕的實踐者),選擇輕盈生活但卻終生沉溺在虛無的蒼涼感。而托馬斯是靈肉分離的信奉者,並發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付他眾多的情婦,但對於特麗莎的愛,最後他放棄了自己的原則,選擇負擔、與順從自然。托馬斯在生命歷程中看開事業及外物的束縛,並且享受這樣隨遇而安的生活。托馬斯是故事中一個很理想的對於「重」的生活方式與典型,在抉擇時有著灑脫和覺悟,不毀恨也不留戀。
弗蘭茲是理想主義者,個性有許多良善的部分,卻也有著致命的浪漫與聯想力。他生命中的「重」,是出於一種誤解與理想投射,在他意識到非現實的虛偽而想珍惜眼前生活時,卻又因一種對於理想必然的抉擇而喪命。
其實在我感覺里,特麗莎是比較活生生的角色,也許因為她對於自身女體的羞恥感與束縛,讓同樣是女人的我感同身受。在和工程師的外遇中,她選擇抵抗和跳脫,但仍然無奈的淪為一種恐怖的想像與猜忌。
是的,在我們有限的記憶里,人生的確只有存在一次,即使是24個比利,雙方彼此也沒有記憶。德國諺語說:只發生一次的事情等於沒有發生。面對人生看似無意義的選擇與存在的虛無感,讓人覺得所被重視歷史上的事件、人性情慾都淡薄的可笑。在直線式的時間觀里,一切都預先的被原諒,一切都可笑的被允許。故事裡的主角一生就是這樣命定,他們的人生就是如此,主角們面對無從比較的選擇,一步一步建構自己的人生。於是托馬斯、特麗莎註定死於車禍、弗蘭茲死於重擊、薩賓娜死於自然,面對生命的輕與重,他們都付出了代價。
但米蘭坤德拉給了選擇重的人們,有生命充實與甜蜜負擔的悲涼。給選擇輕的人們,有生命輕盈快樂卻終生虛無感。不試著去猜想米蘭坤德拉意圖定論什麼,而是主角面對自己所選擇的人生,是灑脫的,面對變化是隨遇而安的。我想這就是面對抉擇時,所要的心理准備,每一個時刻的選擇都無從比較。歷史事件是沒有重復的,只是近似,也意味在直線時間觀里,每一個人事物也都是獨特的,我們選擇革命和內心始終燃起希望就是因為那份獨特意義。
雖然托馬斯曾經反映出人與人的相遇有許只是偶然的虛無,只是因為六個巧合,所謂得天獨厚的時機只是一種雷同機率的排列,我們人生怕被註定,卻又渴望命運的必然性。但我認為那份偶然卻讓特麗莎全心全意投入他,他仍然是得天獨厚,因為在人生只有一次的條件里,在每個選擇都無從比較里,他還是大獲全勝。
三、媚俗
所謂的媚俗是作勢討好大眾的行為,政客是極佳的代表。當然我還聯想到選美小姐的得獎心得:我希望世界和平!
我想人都逃脫不了這樣的媚俗,說著漂亮話,抑或討好大眾,這是必然的。除了商業利益、信仰、交際、流行種種,人都渴望活在群眾里,有著相同認同會感到安定、喜悅、驕傲,人只要活在世俗就很難逃脫與背棄。當然過度的媚俗是很膚淺浮濫的,媚俗也是有程度的,比媚俗又更加媚俗時,它的動機與企圖、它的罪惡、它的欺瞞是讓人深痛惡絕的。意識形態是一種媚俗,取悅著社會階層的高地位的人-統治階層,所以媚俗和政治成了緊密相隨的關系,是一種相對的曖昧。媚俗討好大眾、也控制大眾,告訴人們隨著流行的中心走你就能安然無恙,所以面對撒賓娜的反叛與自覺,我感到同情,因為過多的脫離媚俗,會讓自己遭到不幸。
而我也有這樣的反叛性,反叛權威,但卻又不自覺的使用媚俗的手段。於是我知道唯有離開這里(人世),才能脫離反叛找到真正寧靜。
四、誤解
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和看法有時候是出於一種誤解,在自己想像的國度里,所有的事件都有我們詮釋的意義。隨著年紀與時機,弗蘭茲無法參與薩賓娜過去經驗,因此面對符號的象徵意義是沒有共識的。於是我想到,經常有人這麼說:「雖然你的過去我沒有參與,但你的未來一定有我。」這必須出自一個前提,必須極有相同的經驗與詮釋在能讓彼此相容,否則就如同特麗莎認為的:應該用偉大的愛成就自己的愛人。但她沒有做到,因為在生命的抉擇中,我們必然的會這麼做,為了生活的意義,也是為了自己的情緒而活著,我們的過去是有極大意義的,因為它象徵充實又飽暖的累積。所以有著同樣的過去的人們應該竊喜,因為彼此可以證明彼此的存在,所以人必須是社會性且團體性的,這是擁有思想與情緒的人們追尋存在意義的必要條件。
弗蘭茲是聰明也是愚昧的,在他良善又過度羅曼蒂克的想法里,有著別於其他人的極大誤解,但是他卻也為這樣的人生勇敢付出並努力不懈。我認為他象徵很多芸芸眾生,許多有著對偉大信仰而有偉大誤解的人們,他們享受人生體驗,即使出自非精確的自覺與聯想,也賣力的活著,也是世俗里,絕大多數的「好」人。
五、性愛二元論
我不是絕對的信仰者,對於這一部分,我仍然追尋自己的認同與情緒,也許會和人發生單指性的經驗,也許有出自愛的肉慾經驗,我都不排斥,但必須有很多的前提,就像那六個巧合一樣,歷程必須有著舒服愉悅的感覺。
討論時,我都說我外在想奉行薩賓娜,但內在確是標準的特麗莎,這是一種矛盾,也因為這樣的矛盾讓我想嘗試不同的形式與愛情,或許我是十分貪心的,想將好處一並占盡。
六、我的選擇
其實我這二十二年人中當中,絕大多數的時候都處在一種虛無感,對我而言這是十分不幸的。但是我卻不斷的選擇背棄與逃脫,選擇離開強大的質量引力,選擇讓自己像是氫氣一樣,因為我害怕被註定。
在我思維里,歷史是永劫回歸的浩劫,不斷的傷害,卻又不斷的被遺忘,每當時間淡薄每一種激情時,我都特別害怕它(事件)將卷土重來。我知道我會隨著歲月與必然,慢慢的挑起重,選擇無可避免的人生,我也仍然樂觀期望。
七、對作者的寫作手法心得
這本書既倒敘又插敘,第三人稱中又夾雜自己議論,讀起來不是很好懂。要多看幾次才能明了他們人物間的關系,而作者寫作又擅長諷刺與夾雜嚴酷的真理,所以某方面是很沉重的看完這本故事。但是在與小組討論的時候,除了逐漸釐清一些脈絡,也對故事中性愛方面的露骨寫法進行十分大膽的討論。例如弗蘭茲騎著薩賓娜背叛他的妻子,薩賓娜騎著弗蘭茲背叛弗蘭茲本身這一句話非常帶有趣味與反諷,還有對於托馬斯和薩賓娜大膽的情慾表現與滿足,讓我感到一種羨幕。
當然我對故事中歷史戰爭背景也有很深的感受,但是不能因此有過多同情而忘記四個人物的一生抉擇才是故事重點。其實我蠻欣賞作者某些對事物看法的犀利和諷刺,雖然過度定義某些角色的心情或是想法會使讀者的詮釋有點偏狹,以及議論式的導讀故事讓讀者缺乏自由,不過作者本身的思想內涵和素養都極佳的狀況下,我認為還是可以被允許的,甚至成為一種特色。只是看的時候真的要多瀏覽幾次,並思索才能更精確的貼近作者欲表達意念。
這裡面夾雜許多有趣的想法,例如糞便,是一種形而上的媚俗,還談到亞當和夏娃就是因為吃了善惡果,懂得羞恥才對排泄產生骯臟感覺,或許在天堂里,沒有所謂的偏見、刻板印象、意識型態,人類十分純粹,以及真正自由。但是不管怎樣想,我們活在這里、在這當下,我們必須擺脫原罪對我們的束縛,擺脫人類對人類的束縛,而不要無條件投降。
而且我想作者是不是深深痛惡笛卡爾,指責「我思,故我在」的理論貶低了動物的靈性,使人們成為自然界的權威,擺弄其他的生物自主權。還有讓托馬斯奉行這樣的原則殘害特麗莎。而偏重於尼采「悲劇可以激發力量」,背負重擔可以充實人生的美學概念。總之不管怎麼說,我覺得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書,激盪出很多不同想法,真的很有趣。
八、角色分析-個人課堂分析部分
特麗莎
餐廳女招待 / 攝影師
美麗、佔有欲強,看似柔弱的女子,愛情是她生命的全部,經常對不忠的丈夫感到無奈與悲傷,妒忌與不安化為她的夢饜。她也經常利用她的柔弱讓托馬斯產生同情來掌握他。有一天意識到偉大的愛是成就對方時,托馬斯卻告訴他說其實他很幸福,讓特麗莎有一種悲涼的快樂。
母親
特麗莎的母親年輕時候是個美麗卻又放盪的女人,因有了孩子嫁給了特麗莎的父親。隨著歲月老去,特麗莎的母親變成粗俗又低劣的女人,對特麗莎充滿憤恨與怪罪,認為是特麗莎的誕生造成她悲慘的結局,特麗莎因此經常想逃脫那樣的環境。
邂逅
托馬斯與特麗莎初識於三個星期前捷克的一個小鎮上,兩入呆在一起還不到一個鍾頭,她就陪他去了車站,一直等到他上火車;十天後她去看他,而且兩人當天便做愛。不料夜裏她發起燒來,是流感,她在他的公寓裏呆了十個星期。
她原本是一個布拉格酒店的侍女,在自認許多機緣下(書、六、長凳、貝多芬音樂),遇見她在等待的男人-托馬斯,於是特麗莎和托馬斯燃起一段激情,並且在托馬斯幫助下當了攝影師,然而事業不是她的理想,托馬斯才是她的全部。而托馬斯與多位女性保持性友誼的關系特麗莎充滿妒嫉和難受,經常有著恐怖的夢靨,夢靨就是讓自己變成行屍走肉的軀體。
認識的第七年,她和托馬斯離開去蘇黎世生活,特麗莎不安痛苦的心情經常在忌妒情緒下不斷壓抑,有一天她選擇離別想要擺脫這樣的恐懼與不安。但她內心知道托馬斯會回來找她,於是他們又共同生活。
夢靨
特麗莎對於自己的肉體有一種莫名的羞恥感,她在與母親作戰,是在期待著找到一個與別人不同的軀體。母親對肉體暴露的忝不知恥的行為在特麗莎心中留下巨大的陰影,所以對於托馬斯外遇的行為,使她聯想自己只是物化的肉體,是巨大肉體集中營的女人,她想解放的是封閉在肉體內的靈魂。
背叛
特麗莎想知道托馬斯外遇的感覺,於是和一個自稱是工程師的男人上了床,但是不安的猜忌讓特麗莎陷於一種恐怖的想像之中,深怕會因此失去托馬斯,她認為托馬斯愛的是她的忠誠。
她的全部
特麗莎對托馬斯說,「你的工作對你來說意昧著一切;我不在乎我干什麼,我什麼都能幹。我只失去了一樣東西,你失去了所有的東西。」
軟弱
她總是對自己說,她用了自己一生的軟弱來反對托馬斯。我們所有的人總是傾向於認為,強力是罪犯,而軟弱是純真的受害者。但現在特麗莎意識到,在她這裏真理恰恰相反。即使是她那些夢,在一個男人的感覺中僅僅是軟弱而非堅強的夢,也展示了她對托馬斯的傷害,迫使他退卻。她的軟弱是侵略性的,一直迫使他投降,直到最後完全喪失強力,變成了一隻她懷中的兔子。她無法擺脫那個夢。
卡列寧
托馬斯買來安慰和陪伴特麗莎的一條狗,是特麗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後來因為癌症死去。
終局
後來特麗莎說服托馬斯搬到鄉村過著寧靜恬淡的鄉村生活,特麗莎過的與羊群、牛等與動物相處的生活。然而怕丈夫不忠的不安從未停止,她一直誤會丈夫與情婦通信,後來誤會解開後,她發現自己經常用軟弱來禁錮丈夫的行為,當她以為自己使對方陷於不幸時,托馬斯卻說他很快樂。
㈤ 八年之痛是什麼意思
關於婚姻一直有七年之癢、八年之痛的說法,其實不管是七年之癢還是八年之痛,都是婚姻的一種現象,兩人從熱戀到步入婚姻的殿堂組建自己的小家庭,朝夕相處難免會產生視覺疲勞。
尤其是婚後所面臨的一些瑣事,會讓人漸漸地淡忘當年戀愛的感覺,不管是七年之癢還是八年之痛,對於婚姻中的兩個人來說都將是一場考驗。
夫妻在婚後的狀態
1、結婚第一年,其實是興奮期,也稱之為磨合期。在這一年內,大家會放棄戀愛時的散漫,並逐漸去承擔婚姻給予的元素;
2、結婚第二年,是女人生娃,男人相對清閑的時期,多數男人會攜帶著即將做父親的喜悅,期待一個新生命的誕生,當然,也有一些男人會將老婆孕期視為自己空床期,並在婚外沾花惹草;
3、結婚第三年,孩子一歲,這時,男人逐漸感受到了身上的重擔,為此,會將賺奶粉錢視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為此,這一年,男人會在工作中努力奮斗;
㈥ 婚姻變故:生活中,有哪些不能承受的婚姻之痛
以上三點,夫妻分居,離婚,和喪偶,是婚姻變故常見的三種形式。有些是可以避免的,有些是無法挽回的。
但不管怎樣,婚姻變故,成了我們生活中不能承受的婚姻之痛。
這種痛,對每個遭遇婚姻變故的人的影響程度也有深有淺。有的人,很快走出,並開啟自己新的感情和人生。有的人,可能影響一輩子,無法走出這種痛!
其實,生活總是多變的,任何事故都是偶然與必然的結合,我們能避免能解決的盡力盡量去解決,真的解決不了,不幸遭遇,我們也要堅強面對。不能承受也得承受,用我們的堅強和樂觀,去相對減輕這種痛之重!
㈦ 男人不能承受之痛是什麼
俗話說「女為悅己者容」,即女人在外表上的高成本投資絕大部分是為了取悅於男人。因為虛榮的男人往往對漂亮的女人嚮往不已,如若有一天能娶漂亮的女子為妻會感到一種成就感,也是自己能力的體現。但是結為夫妻之後看著妻子瘋狂般地透支金錢又後悔不已,甚至痛不欲生,並從經歷中悟出了一個道理:高成本美貌女子只適合用來欣賞,是不適合用來結婚的。這就像18世紀法國文學家貝拿爾·翁特尼爾曾經說過的:「美人對眼睛來說是極樂,對心靈來說是地獄,對腰包來說是煉獄。」大多數男人難以承受高成本美妻帶來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
晚林經人介紹認識了比自己小三歲的阿弘,第一次見面時就驚嘆於她的美貌,並與她閃電結婚。晚林認為自己能娶到這樣美貌如仙的女人真是幸福極了,有這么漂亮的妻子陪伴著過日子,讓自己在朋友面前也掙足了面子。但是他隨後發現現實並不像他想像的那麼美好,就在他開始籌備婚禮時,就感覺到了某種問題。首先在買房子上,阿弘要求環境、地段、面積、布局樣樣都要隨她所願,只要有一樣達不到她想要的標准,就會耍小姐脾氣。
晚林只是一家公司的普通中層管理人員,論收入算不上財大氣粗,哪有大把的銀子來揮霍?他對阿弘的這些要求開始感到不滿,但又一想,婚姻是人生的大事,房子是女人的安全處所,不可馬虎對待,就依著阿弘的標准把這些年來的積蓄幾乎都搭上了,總算上演了一場浪漫的婚禮。
但是兩人生活到一塊兒,晚林才發現阿弘的小姐脾氣遠非像他所想像的那樣偶爾使點小性子而已,妻子是一個非常注重趕時髦的女性,往自己外表上的投資可說已經到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地步了。只要商店裡出現了什麼時尚玩意兒,都不會逃過她的眼睛,哪種衣服時髦她就緊跟潮流,尤其感到節假日的時候阿弘還與小區里的全職太太上街購物「血拚」,而且還相互攀比,一個款式買兩件不同的顏色配不同的外套,但是新鮮勁一過就丟到一邊不穿了。
晚林看著阿弘如此的「身手不凡」,想到每個月要還的購房按揭貸款心裡就著急,就勸阿弘不要過度消費,阿弘不但不高興,而且動不動就拿離婚作為擋箭牌。有一次,阿弘要買一條1000多元的背包,晚林覺得太貴,和顏悅色地勸說阿弘省一省,但是沒想到立馬被否決了:「背包都捨不得給我買,你根本不是真心愛我。戀愛時感覺你很痴情,原來都是假的,你不愛我就離婚。」
晚林常常為此感到苦惱不堪,想想自己辛辛苦苦養家,卻得不到妻子的認可,不是嫌棄自己薪水不夠豐厚,就是向自己抱怨說很多喜歡的東西只看得起卻買不起,心裡就感到很疲憊。如今,再有朋友說自己有艷福,娶了個漂亮妻子,心裡一點也興奮不起來了,本來高大英俊的他卻常常是一副疲憊不堪的樣子。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展示美乃是人的天性,追求美、享受美是人的一種本能。但是如果把那些高成本的女人娶進門,對於男人不再是輕易的享受,而是對精神層面的勇氣和經濟方面的實力的雙重考驗,沒有實力的一般男人都會選擇敬而遠之。對於女人來說,如果為了引起更多異性的好感而追求不切實際的高消費的話,不但不會帶來生活上的幸福,而且還容易帶來生活的負累,影響到感情上的幸福。
每個女性身上都有吸引異性的獨特之處,都有值得對方去欣賞的地方,但是某一天一旦成為了男人的「附屬品」,女人也就失去了自身原本可愛的東西,就會為此付出高成本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