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各地都有哪些奇怪婚俗
貝爾果婚
貝爾果婚 尼瓦爾人是尼泊爾的土著民族之一,也是最富有藝術創造力的民族,如今保留在加德滿都谷地的古代建築,大都來自尼瓦爾人之手。在尼瓦爾人家裡,從古至今沒有一個女人會成為「寡婦」。因為尼瓦爾族女孩成年之前(一般在7-9歲之間),會跟象徵著永恆婚姻的貝爾樹果實舉行婚禮,這個結婚儀式在尼泊爾語中叫「益喜」。
貝爾果婚儀式在尼泊爾語中叫「益喜」。如今已演變為一個盛大節日。所有尼泊爾未成年女孩(據說是12歲之前),只要家境好有條件給孩子裝扮的都可以參與。這一天小姑娘們穿上鮮艷的衣裙,掛滿精緻的首飾,額頭中央點上吉祥紅痣,在祭司的主持下,由母親外婆等女性長輩的陪伴下對著貝爾果行禮。
很多尼泊爾人信仰印度教,而貝爾果婚的新郎就是印度教中的西瓦大神。他們相信,「益喜」後的女孩能夠一生擁有西瓦大神的辟佑。
阿聯酋 電話離婚
2001年6月,阿聯酋的一名男子用行動電話給妻子發了一條簡訊,向她提出離婚,經法院判定,這一離婚程序在法律上生效。這是該國第一起行動電話離婚案。
當地有關法律規定,在符合有關條件時,丈夫只要以口頭或書面形式表達「我要離婚」三次,他就可以主動和妻子離婚。但是,如果丈夫只表達了兩次或更少,那麼,在三個月內,他還可以改變決定。但是作為妻子的女方卻沒有這種權利。
據報道,這位男子給妻子發了內容為「你為什麼遲到?我要跟你離婚」的簡訊後,夫婦倆跑到法院詢問,他們是否已經算是離婚了。該法院家庭咨詢人士稱,這種離婚案被確認為有效。
拼婚
拼婚最初興起於美國、日本,近年傳入中國。2008年,這股風潮終於從北京、上海刮到了廣州,並迅速風靡珠三角。
拼婚-途徑
拼婚這些拼婚者主要在QQ群或論壇上認識,經過一段時間的網上交流,再回到現實生活中,一起操辦婚紗照、酒席和蜜月旅行。其中拍婚紗照、尤其是旅遊婚紗照,是最熱門的拼婚內容。還有新人在拼婚之餘,交到好朋友,計劃一起生寶寶,繼續「拼產房」。
拼婚-具體方面
一、旅遊婚紗照
興起的到名勝景區拍婚紗照的「旅遊婚紗照」,也成了拼婚的最新內容。幾對新人在QQ群里約好婚紗照的外景地點,比如海南三亞、鳳凰古城等熱門景點,然後一起租車、訂酒店房間,合請專業攝影師……如果只是一對新人外出拍旅遊婚紗照,一對一的服務和相關費用比普通的旅遊或婚紗攝影都要貴得多,但如果幾對新人團購,就能談到更低價格。「具體來說,4對新人,一般能便宜一半。」一名從事婚紗攝影的人說。
拼婚二、拼婚紗、拼酒席、拼家電、拼婚車
籌備婚禮時,許多新娘會為租婚紗還是買婚紗而猶豫。租婚紗,一套婚紗不知道被多少人穿過了;買婚紗,那是一次性的消費品,不但價格昂貴,穿過一天後就要束之高閣。於是有人提議,不如兩人合買一套婚紗輪流穿。於是,兩位準新娘各出一半錢,這樣就會節省一定的費用。
買好婚紗,接著就是拍婚紗照了。兩家一起拍婚紗照也會有一定的折扣。之後,還有去酒店洽談婚宴酒席。酒店經理看到一下子來了幾十桌生意,就同意打八折,又節省了費用。「如果一起買傢具家電、購置婚慶用品,豈不是能省更多錢!」於是,兩人到傢具店、家電大賣場,經過討價還價,又省了一大筆錢。
婚禮舉辦前夕,到同一家婚慶公司,循環利用婚禮現場的布置用品,如燭台、拱門、氣球、伴娘禮服等,還邀請同一個主持人。
還一起去批發喜糖、煙酒、請柬等等婚慶用品,使用同一輛賓士牌主婚車。各自的婚禮辦下來,會省一大部分費用。拼婚有利於提高婚姻質量。
兒童新娘-在印度
兒童新娘在印度,每年5月左右都是兒女們舉行「集體童婚」的傳統節日,許多父母都在為10歲左右的年幼兒女張羅婚禮,有的「新娘」甚至還在吃奶,有的甚至是被父母抱在懷里完成結婚儀式的。
6歲出嫁,8歲被趕回娘家
現年11歲的馬尼瑪住在安得拉邦一個貧窮村莊中,她6歲就在父母安排下嫁給了一名20歲的男子。馬尼瑪說:「結婚時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惟一知道的就是必須離開家裡,我不停地哭泣,說我不想離開家,但最後仍然來到了一個陌生人的家裡。」然而,馬尼瑪的婚姻並沒能持續多久,兩年後丈夫就和她離了婚,將她趕回娘家,使她成了一名8歲的離婚。0女人。童婚的夢魘至今仍留在馬尼瑪的腦海中,當記者問她是否還想再結婚時,瑪尼瑪拚命地搖著頭。
每年5月都要舉行集體童婚
在每年5月的結婚旺季中,印度數百個地方都在舉行大型的兒童集體婚禮。許多父母在為10歲左右的兒女張羅婚禮,有的新娘甚至還在吃奶。14歲的簡格麗是眾多不幸兒童新娘中的一個,她11歲就嫁給了一名大她20歲的酒鬼貨車司機,可結婚3天丈夫就出車禍身亡。年僅11歲的她成了寡婦,由於婚禮沒登記,她無法獲得任何賠償。
新娘集市-與相親
新娘集市,其實就是一個相親的集市,在中國古代通過媒人往來傳話,男女雙方約定日子見面,俗稱「相人」、「相女婿」、「相媳婦」等,一般都是男到女家,也有女到男家的。見面這天相親的男女都特別注意個人的形象,力爭給對方留下良好印象。如果男去女家相親,一定要梳洗整容,衣帽一新,痴苶的男娃們,父母或家長還要教他到女家後怎樣敬煙敬酒,怎樣說話稱呼,怎樣端飯待人等,然後在媒人和父母或家長的帶領下前往女家,其舉止大都是拘禁呆板有餘,瀟灑大方不足。
男女相親相中之後,女方父母或家長在媒人陪同下,帶著女兒(或不帶女兒)去男方家「看過活」或叫「看家當」,全面接觸男方家庭成員,了解男方家中地有幾畝、房有幾間、窯有幾孔、畜有幾頭、院落布局、室內擺設,斟酌女兒過了門是否有好日子過。過去有些家徒四壁,室如懸罄的貧寒之家,為了給兒子成就親事,在女方「看過活」這天只得向親鄰借用傢具、擺設、被褥以充體面,矇混過關,討得對方歡心。「過活」看上了,即可順利成親。
新娘集市是說當地民間男女相親,相當一部分是在集上、廟會上男女進行所謂的「會面」。只要雙方互相看上,就可以結婚了。新娘集市也是相親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
走婚
走婚走婚是摩梭人的一種婚姻模式 。摩梭人是母系社會,在日間,男女很少單獨相處,只會聚會上以舞蹈、歌唱的方式對意中人表達心意。男子若是對女子傾心的話,在日間約好女子後,會在半夜的時候到女子的「花樓」(摩梭成年女性的房間,獨立於祖母屋即「家屋」外),傳統上會騎馬前往,但不能於正門進入花樓,而要爬窗,再把帽子之類的物品掛在門外,表示兩人正在約會,叫其他人不要打擾。然後在天不亮的時候就必須離開,這時可由正門離開。若於天亮或女方家長輩起床後才離開,會被視為無禮。
走婚是雲南省少數民族摩梭人的習俗 ,摩梭人除了少數因為要增加家庭勞動人口而娶妻或招婿外,基本上沒有結婚制度。走婚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透過男到女家走婚,維持感情與生養下一代的方式。由於母系社會中由女性當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歸母家生養,生父會在滿月時公開舉辦宴席,承認彼此的血緣關系,避免發生同父亂倫。男性稱女情人為「阿夏」,女性稱男情人為「阿注」。 走婚的男女,維系關系的要素是愛情,並沒有經濟聯系,一旦發生感情轉淡或發現性格不合,隨時可以切斷關系,因此感情自由度較婚姻關系更純粹,但也因此而使得男女關系較為平等,不似其他民族的婚姻關系中牽系極為復雜的經濟社會網路。但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離婚茶
在滇西(指雲南西部)一個叫詩禮的「窮鄉僻壤」,這里生活著祖祖輩輩與泥土打交道的人們。他們在紅土地上生生不息,愛情結婚生兒育女,過著苦蕎巴巴和麵糊的清貧日子。苦日子過不下去了,他們之中的每一個家庭都面臨著婚姻解體的一千種可能。
可是,面對離婚,滇西人沒有城裡人的小氣,他們雖沒有多少文化,可是一旦愛情之舟擱淺在現實的沙灘,他們既不會大吵大鬧,也不會痛不欲生,更不會出口傷人,他們會選擇一個吉日,用喝茶的方式解決自己感情問題,順其自然地走向各自的生活目標里。
搶婚
原始社會的一種婚俗。即由男子通過掠奪其他氏族部落婦女的方式來締結婚姻。亦名「掠奪婚」。產生於母系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室韋、靺鞨等族有搶婚習俗。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有些民族還不同程度地保留這種遺俗。
有償婚
婚姻其一,買賣婚。即以女子為貨品,男方以支付金錢和其他等價物作為成婚條件的婚姻。買賣婚是在私有制和商品交換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是繼掠奪婚之後出現的,盛行於私有制的各個時代,是中國古代普遍通行的嫁娶方法。
買賣婚的方式多用於買妾。《禮記-曲禮》:「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有時也用於買妻。買賣婚手續簡便,如同去市場購買物品。買賣婚的對象通常是女奴隸、奴婢、或為生活所迫而鬻賣的良家妻女。據史書記載,婦女被出賣時按色論價,如估價不實,賣出還可以索回再賣。處境最慘的是被賣來賣去的的婦女。
按中國封建法律規定,某種犯罪的婦女可以由其夫嫁賣,某種犯罪婦女或罪犯家屬則由官府嫁賣。這種嫁賣是一種懲罰措施。
在整個古代,買賣婦女無時不有,如果遇到災荒瘟疫的年月,就更為常見。
其二,交換婚。亦稱互易婚,即雙方父母各以其女交換為子婦或男子各以其姐妹交換為妻婚姻。
其三,勞役婚。即男方為女家服一定勞役,以此作為成婚條件的婚姻。由於以力代財,所以這種婚姻中男子的地位較低。
聘娶婚
聘娶婚聘娶婚自古以來是中國婚姻形式中最廣泛、最持久、最正宗的婚配。最初,這種婚態表現為男方送一定的禮物、金錢給女方家裡,女方若是接受了男方送的禮物,婚約就算成立。傳說這種聘娶婚起始於伏羲氏,當時」以儷皮為禮「,即以雌雄一對鹿皮作為婚姻的聘禮。此後,聘娶婚的內容和程序逐漸增多,除預備聘禮外,還有接待應酬媒妁,聽從父母意旨,祭告祖先等形式。
如:《禮記·曲禮》「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齋戒以告鬼神。」
《禮記·文王世子》:「娶妻必告(廟)。」
《詩經·齊風·南山》:「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戰國以後,文人們把各地的流風遺俗以及散見於前人著說中的記載收集、編撰成《六禮》,並逐漸成為統一的聘娶形式,歷代流傳。
『貳』 民俗:請即將出嫁的姑娘吃飯,稱作什麼飯
民俗:請即將出嫁的姑娘吃飯,稱作離娘飯
魯南山區婚禮習俗離娘飯
在魯南山區一帶流傳著一種「離娘飯」的習俗,顧名思義是離開母親的最後一頓飯,有道別餞行之意。「離娘飯」一般在婚期的頭天晚上進行。據說,新娘只有吃好這頓飯,將來的日子才能甜美幸福。飯桌上按長幼落座,新娘的母親張羅酒菜,並要親自掌勺。主菜是新郎家上午派人送來的一隻公雞和一隻母雞。這道菜稱「離娘飯」,意味著女兒離開娘以後定會大吉大利。另外,配有一碗水餃,一碗面條,一碗大米干飯。餃子預祝新人早生貴子;面條則喻婚姻天長地久;大米干飯就是白頭偕老之意。飯菜備齊,母親落座,新娘首先起來,端起米飯遞給父親,父親接過繞桌一周遞給哥哥,哥哥端起碗舉給新娘,新娘馬上銜上三口,吐在早就放在桌子上的手帕里,嬸子或嫂子迅速將手帕包攏裝進新娘的衣袋,讓她第二天帶到夫家去。隨後,大家開始吃喝談笑,新娘要說些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叔嬸哥嫂教育之情的話,長輩們要再對新娘交待一番,充滿了依依惜別之情。這時新娘悲喜交集,情不自禁落下淚來。弟侄見了,高興地叫,說這是給他們留下的「金豆子」,引得新娘破涕而笑,大家也就含笑同樂。隨即席散人去,各自為明天的出嫁儀式做准備。
『叄』 詩經里婚禮習俗
1. 內婚制
"內婚制",就是群婚中的血緣婚,是同一血緣同胞兄弟姐妹之間的婚姻。《詩經》所處時代正是我國從氏族社會走向階層社會一個過渡性時期,血緣的內婚制已基本上瓦解,而比較落後的蠻夷之國如楚、齊等國的貴族,仍然保存著這一風俗。詩經中的《南山》就是內婚制這種特殊婚姻制度的反映,從詩中能夠讀出齊襄公與其同父異母妹妹文姜之間的戀情。
齊國統治者將手工業作為立國之本,所以一邊鼓勵發展農業,另一邊組織婦女從事織作。婦女們在經濟上取得了獨立,就有不出嫁的習俗和自由,但也可以自由地選擇對象,,包括自己的兄弟在內。齊國當時的一種婚俗是長女不嫁,因為這些長女能夠自力更生,但根本原因是當時貴族間流行"內婚制"。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從《詩經》窺探我國古代婚禮習俗
2. 媵婚制
"媵婚"是西周時出現的一種陪嫁制婚姻形態,指新娘出嫁時,必須以這位新娘的妹妹或侄女、侄子陪嫁。其陪嫁人員也有明確的次序,新娘有妹妹者,必須以新娘的妹妹陪嫁,新娘沒有妹妹者,則必須以新娘的侄女陪嫁,妹妹、侄女均沒有者,則以新娘的侄子陪嫁。
天子娶妻,必須有三個諸侯國均送女陪嫁天子之妻,而且每個諸侯國必須要有三個女子陪嫁,加上天子之妻所在國的陪嫁女子,就有十二個女子陪嫁。這種媵婚制度顯然違反了一夫一妻制度,但在西周、春秋時期卻也已經制度化。
探究其原因,首先,這種"媵婚"制是原始的群婚制和西周以來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在宗法制度下結合的產物。同時,隨著私有制的出現,男子在社會中的作用增大,地位提高,對女子就有了諸多限制,要求自己的妻子絕對忠於自己。但丈夫掌管家庭的財產大權後,卻可以擁有多名配偶,逐漸形成一夫多妻制度,春秋時期的"媵婚"制度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
其次是宗法制度的影響。西周以來,血緣宗法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財產的繼承權在自己的血緣內順利代代相傳。媵婚制在客觀上可以保證嫡長子繼承製這種血緣傳承製度的順利實施。
媵婚制這種婚姻形態在《詩經》中也有反映。如《韓奕》這首詩就描寫了韓侯娶妻時,陪嫁的女子多得像彩雲一樣,緊緊跟隨他的後面,也表明了諸侯地位顯赫。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從《詩經》窺探我國古代婚禮習俗
3. 收繼制
"收繼制"也叫"烝報收繼制"。因實行收繼制時要祭祀祖先,以希望在心靈上得到安慰,故此稱。
"烝婚"是指父親死後,兒子娶庶母;"報婚"是指兄長或者叔叔死後,弟弟娶寡嫂,侄子娶嬸母。也就是說寡居的婦女可以由原丈夫的親屬收娶為妻子。
詩經中《牆有茨》雲:"牆有茨,不可埽也。"收繼制是在當時社會被人們所公認的一種家庭制度,是符合周代當時道德的婚姻形式。
首先,這是家族或國家立宗種與繁殖人口的需要。在宗法禮制社會里,男女婚姻宗旨就是傳宗接代,維持本宗族人口的繁衍,後繼有人。另外,這是外交、政治聯盟的需要。春秋時期,稱雄爭霸,此起彼伏,為鞏固本國的地位,國與國之間往往以婚姻為手段,建立聯盟以提高增強國家地位。
《詩經》體現的古代婚姻愛情觀念
一、"戀愛自由,婚姻自由"觀念
《詩經》中談到男女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的詩篇很多。首先是與男女相遇、約會有關的詩。如《鄭風·野有蔓草》篇中講一對男女在野外因邂逅而產生了戀情。
其次是表達自由與相思。《鄘風·柏舟》記載了一位少女要求婚姻自由的呼喊。《詩經》中的第一篇《雎鳩》描寫某一男子對一女子的相思之情。戀愛是自由的,如果一方不中意對方,也可以拒絕,如《詩經·召南》中的《行露》篇就描寫了一位女子拒婚時的情況。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從《詩經》窺探我國古代婚禮習俗
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觀念
《詩經》時代是禮樂時代,禮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婚禮則是禮制中十分重要的。所以男女婚嫁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當男女到了合適的婚嫁年齡,要由媒人介紹。《詩經》中不同詩歌都表達了對媒人的重視。如《衛風·氓》篇中就有因為沒有良媒,所以不能成婚的情況:"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除了媒人之外,父母的態度也是婚姻是否能成的關鍵。《齊風·南山》篇中講娶妻時應當么辦,"必告父母。"《鄭風•將仲子》也有類似描寫,這首詩細膩的表達了姑娘內心的矛盾與痛苦,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只能向愛人表達自己內心的痛苦。《詩經》中存在的婚姻愛情觀念,反映了婚姻和戀愛自由,男女間可以不受干擾的戀愛,但不得不說同時也存在著婚姻由父母長輩做主的現實。兩種觀念看上去矛盾,但實際上共存。
這種矛盾,也反映出西周至春秋時社會發展的復雜。周王朝實行教化,所以婚姻由長輩做主這種觀念被社會廣泛接受;但民間有原始社會的遺風和人類追求自由的本能,就使自由婚姻的情況出現了。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從《詩經》窺探我國古代婚禮習俗
三、"門當戶對"觀念
"門當戶對"就是指男子和女子出身要一致,出身良賤不同的男女不得為婚。
《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里的"君子"並非泛指一般男子,而是指貴族男青年;"淑女"也不是泛指一般女子,而是指貴族女青年。"君子"求"淑女",意在門當戶對。
《衛風•碩人》先從庄姜的身世寫起,體現她的身份與衛侯相配。
四、"嫁娶及時"觀念
古人對於婚期、婚時、婚齡都是頗為講究的。《衛風•氓》中"秋以為期"就是說女子與氓約定以秋天為婚期。《邶風•匏有苦葉》的"士如歸妻,迨冰未泮"也說明婚嫁是在秋冬時節。秋冬是收獲之後較為空閑的日子,並且此時人們經濟上相對寬裕,因此選擇在秋冬時節舉行婚禮是合乎情理的。
在周代,男子的適婚年齡在二十到三十之間,而女子的適婚年齡在十五到二十之間。實際上,當時人們普遍實行早婚,因為早婚才可早育以繁衍後代增添勞動力。因此當男女到了適婚年齡,父母親友就要開始為其婚事做准備,而未婚男女也會抓緊時機尋找意中人。
《詩經》中《召南•摽有梅》篇便是最好的證明,詩篇寫待嫁女子見梅子成熟落地,感嘆青春去不復返,希望有男子能勇敢地向自己求婚。
『肆』 結婚的習俗
納采
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雙方約定進行「納采」禮的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隻活雁作為贄見禮物(最初用活雁作為贄禮,即取雁為候鳥,秋南飛而春北歸,來去有時,從無失信來作為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徵;又取雁飛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須長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後來也用羔羊、白鵝、合歡、膠漆等作為贄禮的),來到女家大門外,對女家擯者(輔助行禮的人)說:「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賞給某某(婿名)一個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據祖先遺下的規定,讓我來向您家主人請求舉行選擇貴府小姐的儀節。」 女家主人得到通報後親出大門迎接,賓主互作一揖讓之後,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達前來行納采禮節的意思。主人答禮,收下活雁並謙讓一番。媒使見婚事得到女方家長的正式應允,就告辭回去復命了。 催妝 送妝 鋪房 這三項儀節在先秦文獻中未見記載,是後代在婚禮的演變中發展出來的。
催妝
是男家派人攜禮催請女家及早為新娘置妝的儀節。宋代,親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則答以金銀雙勝御、羅花璞頭、綠袍、靴等物。
送妝
是親迎前數日,女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嫁妝往往用箱籠裝著,也有人家為炫耀陪嫁,將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盪盪地送至男家。嫁妝通常有箱櫃、被褥、首飾、衣服、綢緞、文房四寶及金銀器皿等,還有以田地房屋、店鋪、當鋪作為陪嫁的。浙江一帶,嫁妝中有一種叫做「子孫桶」的(大桶上有一大蓋,為新娘生育時用),桶中盛有紅蛋、喜果、謂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紹興一帶,還有送「女兒酒」作為嫁妝的,即在女兒滿月或數歲後,即釀酒數壇埋入地下,待女兒出嫁之日,取出作為嫁妝禮品送至男家。
鋪房
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的儀節,有時和送妝同時進行。宋代,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鋪設帳幔、被褥及其它房內器皿,並且備禮前來暖房。然後以親信婦人或從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許外人進入,以待新人。鋪房人必須是福壽雙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現代有些地方還流行此俗。
親迎
是新郎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節,也是古今婚禮中最為繁縟隆重的儀節。 椐《儀禮.士婚禮》記載,結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結婚禮服——系有淺紅色花邊的純衣(絲質衣服),頭上戴著「次」(編好的假發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著保姆,新娘的女隨從則披著白黑色相間的外衣,站在後面。 當新郎穿著禮服,帶領著墨車(新郎坐車)、彩車(新娘坐車,設有幃簾)、從車、僕人等迎親隊伍來到新娘家大門外時,女家主人親自出來迎接,經過一番揖讓,雙方來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過稽禮(古代跪拜禮中最重的一種,需磕頭至地多時)的大禮之後,新娘就從房裡走到東階上她父親跟前,父親告誡她道:「今後要時刻小心、恭敬、謹慎,不要違背你公公婆婆的意願。」同時,將一件衣服給她,作為告誡的證物。接著,新娘再來到西階上她母親跟前,母親給她在腰間繫上一條帶子,並接上佩巾,然後告誡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務。」 隨後,新娘隨新郎下堂來到大門口,新娘披上御塵的外套登上彩車,並從新郎手中接過駕車的帶子。於是,新郎駕著彩車往前走,在車輪轉了3周後,新郎將車子交給駕車的,自己則乘坐墨車先走,因他還要到自己家門前迎候新娘。
親迎
流傳到後世,多以花轎、喜車、綵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結婚禮服多為綉有龍鳳圖案和彩飾的鳳衣鳳冠,垂下絲穗以遮面,也有以紅巾一帕、紙扇一把以遮面的。當新郎親迎來到女家時,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轎,新娘的親友則要當眾試才——請新郎賦詩,新郎在當場吟誦了「催妝詩」後,新娘方始起身上轎。上轎前,女家先使一婦人手持燈或鏡子向轎中照一下,謂之「照轎」,認為這樣可以壓邪。 近代,花轎起轎後,女家在門口潑上一盆水,原意是認為水可以滌除污穢,當然也可以壓邪治鬼,後來演變成「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祈祝女兒出嫁之後和婆家關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轎
在迎歸男家的路上,前呼後擁,好不氣派:最前面的是開道的,緊隨的是執事的、掌燈的、吹鼓奏樂的,然後才是新娘的花轎。沿路吹吹打打,呈現出一派喜慶景象。 花轎迎至男家,鄰人鄉親還要索取吉利錢,謂之「攔門」:送親者以銅錢向空中揚撒,兒童爭著去搶,叫做「撒滿天星」,另有一個手執花斗,將所盛之穀物、豆子以及金錢、果子等物望門而撒——據說是用以禳避阻擋新婦進門的煞神——稱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轎了,但雙腳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條、氈席或麻袋。因古人認為,地與天都是神聖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腳一旦與土地接觸,難免會觸犯地神,因此,必須鋪上氈或席來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婦家》詩記敘了這一習俗:「青衣轉氈褥,錦綉一條斜。」宋代改氈為席,稱做「傳席」或「傳袋」,即以席或麻袋輾轉傳遞,直到洞房前,席諧音「息」(即小兒、後代),袋諧音「代」,都是傳宗接代的意思。後來也有使女家親戚中力氣較大者抱新娘下轎登床的,演變至今,已成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轎、下轎的了。 當新娘來到新房門前時,還要從馬鞍上跨過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壓邪的。
拜堂
:是新娘過門後拜見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親戚及夫婿的儀節。 先秦時,新娘拜見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後,由贊者引帶著去見公婆。新娘雙手捧著盛有棗子和栗子的竹盤,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臉向東行拜禮,然後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盤擺在席上,公公用手撫了一下,站起來回拜,新娘再行拜禮,然後下堂,從女隨從手裡接過盛有肉乾的竹盤,走到婆婆的坐席前,進行如同剛才一樣的儀式。 接著,贊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種以甜酒賜給新娘的禮節,然後,新娘再用根據規定準備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饋食禮」,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後要由她來照料。 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獻之禮」賜還給媳婦。 再公公婆婆和媳婦相互敬酒之後,公公婆婆由西階下堂,新媳婦由東階——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顯示新媳婦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婦的資格。 再拜見公婆後第三個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婦要到夫家的祖廟行「廟見之禮」——即拜見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靈。經過這一系列儀式,新媳婦才算正式成為夫家家族中的一員。 從漢魏到唐代,北方一帶,拜堂有在「青廬」中舉行的。所謂「青廬」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設一帳幕,新娘從特備的氈席上踏入青廬,公公婆婆則踏著新娘的腳印隨後而入,以壓媳婦的銳氣。新娘入門後,先拜豬圈及灶,然後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見公婆及親戚。 後來,逐漸把拜堂這一儀式改在新婚之夜進行。新郎迎請新娘進門後,各執一端用紅綠彩緞結成的同心結,並立在高燒大紅龍鳳喜燭的堂前,請男家福壽雙全的太太,以秤桿或機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後依次拜見公婆及尊長親戚。這時,拜與被拜的雙方往往要互贈禮物。最後夫妻交拜,禮畢之後,新人由親友送入新房。
酒筵合酒
古往今來,酒筵幾乎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流傳到今天,「吃喜酒」已成為民間行婚禮的簡稱。 當然,酒筵有蘩有簡,規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義,則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因此,酒筵也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節。 先秦時代,新郎新娘的酒筵並不和眾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專設一席,新郎新娘在司儀的指揮下,相對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飯菜酒食之後,即告撤席,時間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義的儀式無過於「合酒」了。 「合酒」,是以線相連,新郎新娘各執其一,相對飲酒的儀式。酒杯一分為二,象徵夫婦原為二體;以線連柄,則象徵兩人通過婚姻而相連;合之則一,象徵夫婦雖兩體猶一心。新婚夫婦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調制的菜餚,同喝一杯,象徵夫妻間互敬互愛、親密無間。 由於這一儀式意義深遠,所以後來的婚禮中都少不了這一節目,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名稱有所不同(「飲交杯酒」)、器皿也有所變化、飲酒的形式也不一樣。 秦漢以後,在婚禮酒筵前後,又增加了「撒帳」、結發等儀式。當新郎將新娘迎入新房後,兩人一起在婚床帳中女左男右對坐,隨後由前來參加婚禮的女賓或司儀邊唱邊向帳中拋灑金錢彩果,即所謂「撒帳」。接著,將一些預先從新郎頭上取下的頭發交給新娘,讓她和自己的頭發梳結在一起,稱為「結發」。 這以後,新郎就從床上下來,到外室接受親友道賀,招待眾人參加酒筵,而新娘則仍然在帳中繼續安坐,直到酒筵結束,新郎再度回房為止。
鬧房
在近代,這是新婚夫婦在婚禮之夜在新房接受親友祝賀、嬉鬧的儀節,民間有「新婚三日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的說法。 在先秦時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結束,標志著婚禮之夜儀式的基本結束,接下來,新郎新娘就安寢了。 大約在漢代時,參加婚禮的賓朋不甘就此罷休,於是就有了「聽房」的做法:新婚之夜,愛看熱鬧的人悄悄來到新房窗外,偷聽新郎新娘的言語及舉動,以此為笑樂。 傳衍至晉代,民間已有戲弄新娘的習俗:於大庭廣眾之前,以各種怪問題來難新娘,甚至對新娘施以種種惡作劇。 後來流行的「鬧房」,可能就是這一習俗的演變。 各地的「鬧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鬧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時鬧過了頭,往往給主賓雙方帶來尷尬和不快,但因為它給婚禮增加了熱烈的氣氛,所以後來的婚禮中往往少不了這一節目。編輯本段北京結婚禮儀保親
所謂保親,就是介紹婚姻。父母給子女選擇配偶,一般都是由親友來保親,俗稱「說媒」。其程序通常是這樣的:通過媒人介紹,男女雙方父母同意後,首先要各寫一個「門戶帖」,將男女雙方的姓名、年齡、籍貫、祖孫三代名號、官職等寫在上邊,讓媒人互相傳遞給對方父母過目。 在這之後,男方主婦擇吉日去女家探視,實際上就是去摸清女方家的各種情況,如其家庭成員的官職地位、財產狀況及姑娘的德才和容貌。
合婚
經過互相查訪、探視,雙方父母均無異議後,下一步就是「合婚」。男女雙方各用一叫順紅紙的摺子,上書「生辰八字」,將男女雙方出生的值年、值月、值日、值時的天乾地支列於紙上,然後請「星命家」測看男女雙方「八字」,俗稱「批八字」,這就是所謂「合婚」。 按照中國舊式婚制,一般必須經過星命家推算,認為男女屬相相合才能結婚,以免婚後夫妻相剋或妨礙家運。在老北京有所謂「十二屬相相合」說法:「青兔黃狗古來有;紅馬黃羊壽命長;睡鼠黃牛兩興旺;青牛黑豬喜洋洋:龍雞更久長。」此外,還有所謂「十二屬相相犯」的說法:「白馬怕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錯,龍兔淚交流,金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 經過命館先生的一番推算後,男女的婚事才會有結果。一般情況下,命館先生根據「乾造」(男方)和「坤造」(女方)的生辰八字及屬相,寫出鑒定(如「子與丑合」等),再根據「黃道吉日」和喜神方位,擇定迎娶日期,並將這些東西寫在一個紅紙摺子上。這個紅紙摺子,就是所謂「龍鳳帖」。在傳統婚制中,這個「龍鳳帖」特別重要,它相當於今天的結婚證書。只有取得了它,才算完成了合婚手續。
放定
放定,俗稱「訂婚」,就是確定婚姻關系的手續。老北京的放定,有放小定和放大定兩種形式。放小定也叫「過小帖」,是舉行一定的訂婚儀式,因為規模比較小,故稱小定。男女雙方經過命館先生推勘後,便選定一個「黃道吉日」舉行放定禮。 一般情況下,男方給女方一個或一對金屬戒指,讓女方戴在手上。有些大戶人家,則特別講究,在放小定時,男方要送女方四樣金銀首飾,即一對戒指、一對鍋子、一對耳環、一個頸圈。其用意,無非是表示男方以「家法」約束姑娘,意在使其過門後穩重。放定禮後,姑娘便改變頭型發式,由過去留辮子不扎辮根,改為紮上紅辮根。女方家人便約束少女,不準外出,籌辦嫁妝;而男方則開始籌備婚娶。 放大定,也稱「過大禮」,指男方向女方送彩禮,以便確定婚期。放大定意味著男女雙方聯姻已成定局。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禮,多是在這時進行,這無疑是買賣婚姻的集中表現。 父母將女兒嫁出去,如同賣出一件商品,公開要價,有時雙方討價還價。如單獨放大定,禮品要比放小定時更多一些,由男家送給女家一些首飾、衣服之類;而富者當然很講究,正如北京童謠所唱:「小姑娘,做一夢,夢見婆婆來下定,真金條,裹金錠,桃紅裙子扎金鳳,綉花鞋,蝴蝶兒夢。」
迎娶
迎娶也叫「迎親」,或「親迎」,是舊式婚禮最熱鬧的一步。當年有一首童謠唱道:「大姑娘大,二姑娘二,小姑娘出門子給我個信兒。搭大棚,貼喜字兒。牛角燈,二十對兒,娶親太太兩把頭,送親太太大拉翅兒。八團褂子大開楔兒,四輪馬車雙馬對兒」,反映了迎親時的熱鬧情景。 迎娶儀式一般在上午舉行。首先由娶親太太到喜房給天地爺上香,新郎按娶親太太的意思,上前磕三個頭。新娘上轎後,娶親隊伍便抬著花轎往男方家中趕。當娶親隊伍臨近家門時,一般都要令吹鼓手們鳴鑼奏樂。當新娘到喜房後,由娶親太太給新娘擦胭脂抹粉,加以修飾。這道禮儀俗稱為「開臉」,表示新娘從此由少女變成少婦了。隨後,在娶親太太主持下,新郎新娘,給天地爺上香,叩三個頭,叫做「拜天地」。拜罷,夫妻對拜,行新婚之禮。 迎親儀式結束後,首先要進行的是「坐帳」。新郎、新婦雙雙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新郎將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應該壓倒女人一頭,也表示男女已同床。娶親太太說幾句吉祥話後,便把帳子一拉,謂之「撤帳」。 接下來,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喝時以紅頭繩將兩個酒杯系在一起,娶親太太將一杯遞與新郎,送親太太將另一杯遞給新娘,各飲半杯,再予互換,意思是「千里姻緣一線牽」。然後,新婚夫婦同吃「子孫餃子」、「長壽面」。吃時,通常男家安排一男孩隔窗大聲問道:「生不生?」娶親太太或新郎回答說:「生!」表示生育後代。
鬧洞房
舉行婚禮的當晚,一般都要「鬧洞房」。在北京及北方許多地方,都流行著「三日無大小」的鬧房風俗。持老觀念的人認為,越鬧越發,不鬧不發,甚至有「人不鬧鬼鬧」的說法。 鬧房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向新人拋撒糖果、喜果;有的則對新人勸酒,甚至灌酒;還有的將蘋果用線拴在帳上,讓新人對啃。本來美妙的洞房花燭夜,變成了難熬的惡作劇。
回門
洞房花燭夜後,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親三代,並拜見父母等長輩,定名分,認大小。 婚禮舉行後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與父兄親友行回見禮。這就是所謂「回門」,也叫「回酒」。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趕著馬車來接新婦,新婦臨行前,向公婆叩頭,然後與新郎坐馬車到娘家會親。到娘家後,新婚夫婦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親牌位行禮,然後給女方父母及長輩們行叩首禮。 見完禮後,便擺開宴席,請新婚夫婦喝酒。飯後,新郎獨自回家,新娘則要到晚上才能回來。到了此時,一場富有戲劇色彩的婚禮才告閉幕。編輯本段少數民族地區結婚習俗說到中國的傳統婚俗,人們便會想到什麼「三書六禮」「三拜九叩」這些繁俗禮節。但一提到我國少數民族的結婚思緒[1],便不會有太多的印象,其實由於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使得各地的婚俗都呈現出很大的不同,而正是這些絢麗多姿的婚俗習慣構成了人類社會中一道亮麗風景線。
辣子面
白族人婚禮以熱烈隆重而著稱。因白族話中「辣」與「親熱」諧音。因此,當新郎進入洞房時,新郎的伴郎們即將辣子面撒入早已准備好的火盆里,一時辣味四溢,嗆得新郎和新娘一陣大咳。接著,新人在新房裡吃喜飯、喝喜酒,在飯菜及酒肉中同樣調入很濃重的辣子面,辣得新郎新娘難以下咽。這時鬧喜的人們便爆發出一片歡聲笑語。
夾生飯
居住在滇南哀牢山的葉車人,其婚禮多在黃昏時分舉行。當新娘被接到夫家後先要進入大房,向供桌上象徵祖先歇腳處的一塊篾笆叩頭,面向酒席長輩行埋頭禮,表示心甘情願嫁給新郎,海枯石爛心不變。在婚禮中,要吃夾生飯,這夾生飯必須蒸至5成熟,使其外熟內生。葉車族人認為新娘吃夾生飯是添丁的好兆頭。
離娘飯
在魯南山區一帶流傳著一種「離娘飯」的習俗,顧名思義是離開母親的最後一頓飯,有道別餞行之意。「離娘飯」一般在婚期的頭天晚上進行。據說,新娘只有吃好這頓飯,將來的日子才能甜美幸福。飯桌上按長幼落座,新娘的母親張羅酒菜,並要親自掌勺。主菜是新郎家上午派人送來的一隻公雞和一隻母雞。這道菜稱「離娘飯」,意味著女兒離開娘以後定會大吉大利。另外,配有一碗水餃,一碗面條,一碗大米干飯。餃子預祝新人早生貴子;面條則喻婚姻天長地久;大米干飯就是白頭偕老之意。飯菜備齊,母親落座,新娘首先起來,端起米飯遞給父親,父親接過繞桌一周遞給哥哥,哥哥端起碗舉給新娘,新娘馬上銜上三口,吐在早就放在桌子上的手帕里,嬸子或嫂子迅速將手帕包攏裝進新娘的衣袋,讓她第二天帶到夫家去。隨後,大家開始吃喝談笑,新娘要說些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叔嬸哥嫂教育之情的話,長輩們要再對新娘交待一番,充滿了依依惜別之情。這時新娘悲喜交集,情不自禁落下淚來。弟侄見了,高興地叫,說這是給他們留下的「金豆子」,引得新娘破涕而笑,大家也就含笑同樂。隨即席散人去,各自為明天的出嫁儀式做准備
雞肉為媒
傣家青年男女社交戀愛,傣語稱為「約騷」。當地漢族稱為「串姑娘」。傣歷新年那一天,傣家竹樓里到處可聞一片殺雞聲,雞燒好後,便見姑娘穿上盛裝,把雞肉拿到集市上去賣,等候自己喜歡的小夥子來買。興高采烈的小夥子紛紛前來問價,如果姑娘說:「吃了再稱。」吃後又加倍要錢,便是不喜歡了。若姑娘喜歡買雞肉的小夥子,姑娘便會遞給小夥子一個凳子,讓他坐到自己身邊。這時,小夥子說:「我們傣家有句俗話:『一起吃才香,一起抬才輕』,來我倆一起吃,雞肉才會更香。」姑娘對說:「我們傣家也有句俗話:『放開來吃才香,放開來才利索』,這里人多嘴雜,乾脆我倆抬到林子里去吃。」
雞眼為證
苗族人在選擇結婚良辰吉日時,南方父母一定與媒人同赴女方家商定。女方家殺公雞一隻,煮熟之後,雙方共同觀看雞眼,此禮儀一般在深夜舉行。如果雞的雙眼全睜或全閉,則表示吉利;如果雞眼一隻睜著一隻閉著,則認為不吉利。看完雞眼,雙方就開始協商婚期,一般訂在「午日」或「子日」,苗民認為這兩個日子是大吉大利之日。
同飲雞酒
居住在貴州省織金洞風景區新莊村邊遠山區的苗族人忠厚老實,勤勞樸素,他們的戀愛方式是在「曬月亮」、跳花節、對歌、趕街等集體活動中認識結交。提親這天,男方家請人帶來兩只大紅公雞到女方家來,但這兩只雞必須當眾殺死,用兩滴血放在酒里混合後讓男女雙方飲下,表示百年到老;雞心、肝不切破按原樣煮熟吃下,表示永遠不變心;雞腸子也不切斷,吃了後表示連接一起,永不分離。吃這些東西時,有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說一些吉利話和比喻詞,這樁事就算定下來了,這就叫吃雞酒。 居住在黔東南台江的苗族人,在吉日來臨時,男女雙方為婚事忙個不停。女方一般要舉行祭祀儀式,特請司儀將少許酒和供物扔在地上,說些吉利話,祝福待嫁女兒婚姻美滿幸福。這時男方司儀從口袋掏出幾毛錢交給女方司儀,二人喝糙米釀制而成的交杯酒,意即已為男女青年搭好了婚姻橋梁。午後,迎親隊伍便在司儀的帶領下浩浩盪盪從女方家出發去迎娶新娘。編輯本段婚禮禮儀的為什麼?為什麼在婚姻典禮時,新娘總是站在新娘的左邊? 古時候,盎格魯撒可循的新郎常常必須挺身而出,以保護新娘子免得被別人搶走。在結婚典禮時,新郎讓新娘子站在自己的左邊,一旦情敵出現,就可以立即出佩帶在右手的劍,英勇擊退敵人。 為什麼鑽石訂婚戒指要戴在左手無名指上?[2] 古人認為左手無名指的血管直通心臟,中古世紀的新郎把婚戒輪流戴在新娘的三支手指上,以象徵聖父、聖子、和聖靈三位一體,最後把戒指戴在左手的無名指上。於是左手無名指就成為所有英語系國家傳統戴婚戒的手指。 為什麼新娘要戴手套? 在中古世紀時,準新郎提出來象徵愛的信物,以穩定心上人的心。當時許多紳士送手套給心上人表示求婚,如果對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時戴著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應求婚。 什麼新娘要戴面紗? 最初,新娘的面紗象徵著青春和純潔。早年,基督徒的新娘戴著白色面紗,已表示清純和歡慶;或戴藍色的面紗,以示如聖女瑪麗亞的春節。據說,當年瑪紗?華盛頓的孫女妮莉?華樂斯在結婚時別出心裁的披著白色的圍巾,掀起一時風尚。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紗的習俗的由來。當年瑪紗的未婚夫見她站在蕾絲窗簾後,驚為天人,贊歡不已。這給了她在婚禮時戴白紗的靈感。 為什麼新娘穿白色禮服? 自羅馬時代開始,白色象徵著還清。在一八五零年到一九零零年間,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徵。到了本世紀初,白色代表純潔的意義就遠超過其他。
『伍』 從詩中看古代婚姻習俗
從《詩經》看我國古代的婚姻狀況(一)
--------------------------------------------------------------------------------
發布時間:2002-9-28 文章來源:本站 文章作者:宋書亭
本文緊密結合詩經原著及我國古代的歷史情況,以馬克思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的觀點從如下四個方面闡述了我國古代的婚姻狀況;
一、古代反映在婚姻上的道德觀念
主要從婚姻關系應怎樣確定和維護一夫一妻制等傳統道德方面論述古代反映在婚姻上的道德觀念。
二、古代戀愛及婚姻的形式
主要論述了古代的戀愛方式及成婚方式。
三、古代婚姻在程序及陪嫁制度
主要論述了與古代成婚方式相關的各種不同形式的婚姻程序,反映了古代婚姻的不同習俗,並論及陪嫁制度在詩經中的反映。
四、古代婚姻的流弊
從理論與實際結合的角度談了我國古代婚姻的兩大流弊及其成因,文末引到婦女解放的重大課題上,並指明其途徑。
本文所指的古代,是指《詩經》的內容所反映的時代,具體地講,是指春秋中葉以前的時代。
時代不同,社會風俗不同,婚姻狀況也就有所不同。今天的婚姻狀況固然同古代的婚姻狀況有著歷史的必然聯系,但由於時代的變遷,社會條件的改變,同一歷史現象的今天和昨天又決不會是同一個面貌。從另一方面說,我們對於昨天的研究,也正是為了發展的今天。 我國古代的婚姻狀況從《詩經》的內容中得到了較全面的反映。下面,我就從這一角度出發,從如下四個方面作一闡述。
一、 古代反映在婚姻上的道德觀念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是我國封建社會不可違逆的定格,誰違反了這一社會化了的定格,便被視為叛逆的行為,便會為社會所不恥。這一定格雖然是出自封建統治者維護封建秩序的需要,但它卻並不是封建統治者的創造。因為這一現象,早在《詩經》中已有了明確的記載。如《齊風·南山》中即說:「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又說「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豳風·伐柯》中也說:「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從此可以看出,這一定格確實是奴隸社會甚或奴隸社會以前社會的產物,在奴隸社會這一定格即已納入了婚姻道德的規范,封建統治者只不過是承斷並發展了它而已。
當人類社會進入了文明階段以後,伴隨著男權的確立和一夫一妻制的形成,維護一夫一妻制也便自然地成為一種道德,誰不遵守這一道德信條,那怕你是國君或貴族宗室也要受到譴責。《詩經》中對於有損於一夫一妻制這一道德信行條的穢行淫亂的諷刺可以說是比比皆是。如齊襄公之妹文姜本已嫁魯恆公為妻,可是文姜返齊又兄妹通姦。對於文姜的淫盪穢行在《齊風·南山》、《齊風·敝笱》和《齊風·載驅》中都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在《敝笱》篇中甚至把文姜比作魚樑上的任那魚兒來往游盪的破爛魚簍(所謂「敝笱在梁,其魚魴鰥……敝笱在梁,其魚魴……敝笱在染,其魚唯唯……」。)在《載驅》篇中對文姜的返齊心切之情則更是進行了絕妙的諷刺:「魯道有盪,齊子發夕」,「魯道有盪,齊子豈弟」。你看為了及早兄妹「相會」,文姜天沒亮就出發了。「魯道有盪,齊子翱翔」,在魯國那平坦的大路上,文姜簡直像只自由的鳥兒在抖翅飛翔,又像條活潑的魚兒在逍遙游盪。確實文姜太自由了,她已經自由到兄妹亂倫的地步。
陳靈公肆淫於夏姬,國人便作了《陳風·株林》一詩諷刺他。
至於衛宣公上蒸其母、下占兒媳的醜事,則在《邶風·新台》和《鄘風·鶉之奔奔》中進行了諷刺和譴責。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曾說過:「奴隸制與一夫一妻制的並存,受男性完全支配的年青美貌的女奴隸的存在,使一夫一妻制從其開始之日起,就具有了一種特殊的性質,使它成為只是對婦女的一夫一妻制,而不是對男子的。即到了今日,它還保存著這樣的特性。」上文所引證的發生在統治階級間的這種亂倫關系我們完全把它看成是這一特性的變態和發展,同時我們又可以把它看作是對偶婚的時代發生的對女性的驚奪事情的殘余或形變。
但話又說回來,社會發展到一夫一妻制的階段,保護女性的貞操、維護一夫一妻制畢竟已成了一種社會公德,因此,不僅要對那些從來不受道德約束的統治者的違德行為予以遣責,就是下層人的違德行為同樣也要進行譴<S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責。如《衛風·氓》便是對「二三其德」的負心男子的遣責,而這一男子也不過是一個一般平民而已。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的國家的起源》一書中還曾經說過:「自對偶婚發生的時候起,便開始了劫奪及購買女性的事情」並認為這是當時「求妻方法的徵兆」。這種現象到了一夫一妻制的奴隸社會後,仍有殘餘存在。對此,《詩經》當中也有反映。例如《豳風·伐柯》一篇即是「寫奴隸社會沒有媒人可不行的買賣婚姻」。(袁愈、唐莫堯所著《詩經全譯》)不過,至了奴隸社會後,這種「買賣婚姻」已成了人們相互警惕甚或是譴責的事,可見,這種「買賣婚姻」,那時已成了人們婚姻觀念上的不良的違德行為。
由上可知,我國在奴隸社會時期,在婚姻上已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民族色彩的道德觀念,這些觀念的基本點還在於婚姻關系應怎樣確定和維護一夫一妻制上。歷史發展到後來,尤其是封建社會,這一基本點則幾乎成了傳統的道德(當然任何時代的統治者們是都不會受這些道德的限制的),即使到了今天,它其中的某些成分(例如維護一夫一妻制)還仍然是婚姻道德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而其中的另一方面(如婚姻關系應怎樣確定)則是逐漸被打破,逐漸被新的婚姻道德所替代——什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啦,什麼禁錮婦女的「貞操觀念」啦等等,這正是婚姻道德觀念這一問題上的變化和發展。不過,我們不能不承認,即使在今天,其殘余還是仍然存在的,尤其是那些文化、經濟比較落後的地方,這些殘余就更多一些。
一、 古代戀愛及婚姻的形式
(一) 首先談一談古代的戀愛方式
關於古代的戀愛方式,從大的方面說,基本上有兩類:自由戀愛及他人作合。
從《詩經》可以看出,古代的自由戀愛方式多種多樣的,而在這眾多的自由戀愛的方式中,約會是通常的方式。如:《召南·草蟲》寫一女子涉山等待情人之情,寫出了她沒有見到情人時的憂傷和見到情人後的喜悅心情。
《邶風·匏有苦葉》寫的是一痴心女子在河邊耐心等待情人的情況。
《邶風·靜女》寫的是男女幽會於城隅及男子接受女子贈物後的無比欣喜之情。
《王風·丘中有麻》寫一女子盼望情人前來幽會時產生的種種懸想。
《鄭風·山有扶蘇》寫一女子與情人相會時的戲謔。
《鄭風·豐》寫一女子後悔失信於自己的情人,盼望著情人前來與她一道乘車以償素願。
《鄭風·子衿》寫的是一個女子等候情人時「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焦急心情。
《陳風·東門之池》是「男女會迂之詞」(朱熹語),「更可以說是男思女的一首戀歌」(藍菊蓀《詩經國風今譯》)。
《陳風·東門之楊》寫男女相約,私會於黃昏之後。
《小雅·隰桑》則是一女子自述見到情人後的高興心情。
從此我們可以看出,一是「約會」(或稱「私會」)是那時男女自由戀愛的主要形式,也是必然的形式;二是這眾多的約會之中,大部分是寫女子的,是女性佔了主動。之所以這樣,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這些詩篇基本上都是出自男人之手,於是乎,私會一事,便以寫對方為快了。另一個原因則是那時的女子確實如此。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婦女的所謂「貞操」觀念,是經歷了產生、發展一直到最終的消亡這樣一個漫長的過程的。大家知道,史前的蒙昧時代的女性是不會有貞操觀念的,因此,恩格斯在論述「血緣家庭」時曾說過,在這家庭的第一個階段里,「婚姻集團」只是「按照輩分而區分的」,即使是「兄弟與姊妹」「也一概互為夫妻。」這在當時「乃是自然而然的事」(上引均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直到群婚制被「對偶家庭」排擠了的時候,才大抵要求女性嚴守貞操,可見,婦女的貞操觀念是產生於「對偶家庭」階段。隨著「兩性共同婚姻的范圍地不斷縮小」而對婦女貞操觀念遵守的要求卻在逐漸地加強,尤其到封建社會的末期,這一歷史現象便發展到了它的最高峰,這時的婦女就簡直成了「大門不能出,二門不能邁」的家庭束縛物了。可是話又說回來,如果我們上溯歷史的話,那麼情況則是這樣:在婦女的貞操觀念上,封建社會的初期要比末期淡薄得多,媽隸社會要比封建,社會淡薄得多,奴隸社會的女性雖然已被社會要求保守貞操,但也決不會象封建社會的婦女那樣嚴格。可見她們主動地尋求異性,比較坦然地選擇配偶是很現實的事,尤其是在民間,就更是自然的事了。正因為這樣,所以在《詩經》中便自然地反映了這一現象。所以我說,那時的女性確實如此。另外,女性在感情的要求上更強烈些,因而在作品中就要反映出來,可能也是一個原因。關於此點,在《召南·摽票有梅》表現的是一個女子以執著的熱望希望男方前來求婚;而《衛風·有狐》則寫的是一個寡婦想嫁給一個貧窮的光棍,雖然她還沒有嫁給他,但「心之憂矣,之子無裳。……心之憂矣,之子無帶。……心之憂矣,之子無服。」這個光棍的一切卻早已掛到她心上了。
男女約會有時又以出遊的方式出現。如《王風·君子陽陽》寫的就是情人相約出遊的無窮樂趣,《鄭風·溱洧》也寫的是青年男女春遊之樂。
當然,男女約會有時又會互有贈答,甚或有時又不免有戲謔之辭。如《邶風·靜女》就寫了約會之時女方向男子贈送「彤管」和「荑草」的事,《衛風·木瓜》也寫的是男女相愛,互有贈答的事。而在《鄭風·山有扶蘇》和《鄭風·褰裳》中則都寫了約會時女子對情人的戲謔。
自由戀愛的另一個方式是「會舞」。《陳風·東門之枌反映的就是這種情況:「榖旦於逝,越以鬷邁;視爾如荍,貽我握椒。」良辰吉日,眾多的青年男女一道前往,婆娑起舞之間,看見那錦葵花般的美人,贈一把香椒便算是定情。這種「男女聚會歌舞」(朱熹《詩集傳》) 以定情的方式可能有一定的區域性,但起碼可以說它確實反映了陳國地區的相戀方式。
與自由戀愛方式並存的還有他人作合的的介紹方式,這一方式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婚戀要通過中間媒介——媒妁的撮合。應該說,在一夫一妻制的奴隸社會這是一種較普遍的方式。關於這一方式,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詩經》中《召南·鵲巢》、《召南·何彼稼矣》、《齊風·著》諸篇中那種明媒正娶的迎親之情看得出來。
(一) 關於古代的成婚方式
古代的成婚方式不外乎下列四種,即私合,正娶、私成明娶、強占。
《召南·野有死麕》和《大雅·生民》兩篇反映的即是「私合」這種情況。《野有死麕篇寫一是一青年獵人與一年青姑娘私合於效外之事。《生民》篇則記述了周始祖後妻稷誕生的經過。後稷是怎樣誕生的呢?是因為他的母親姜( 0 為「克( )克祀」而「履帝武敏歆」( 欣然踐帝足拇指), 而懷孕生下後稷的。在這里,一方面為了表現周始祖後稷的神聖而把他的誕生予以神化,另一方面也掩蓋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拿今天的眼光來看,姜( )所生活的時代尚處在「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階段,這時還正是群婚制的時期,所以姜( )究競與誰交合已無從知道了(當然,那時的人們做出這類的事是自然的,並沒有任何恥辱的意味,只是後世周人有了恥辱感之後,才不願意把他們祖先的母親說成有什麼私合之事而編造了這么一個神化故事而已), 因此我們可以說,後稷確是一個野外交合的產兒。
我在前面已經提到,明媒正娶應是一夫一妻制的奴隸社會的普遍現象,因此《詩經》的不少篇目都寫到了這種情況。如《召南·鵲巢》和《召南·何彼稼矣》都寫到了貴族女子出嫁時的鋪張、庄嚴與奢華,顯然這都是正娶,所以堂而皇之地進行了宣揚。《齊風·著》則寫的是新嫁娘被迎至夫家初見到夫婿的情景,詩中寫到了新郎在不同的地點等待新娘的情況:「 俟我於著乎而……。俟我於庭乎而……。俟我於堂乎而。」 從中可以看出,新娘接來後,新郎是從門屏邊把新娘一步步迎到廳堂的。這顯然也是正娶。
《衛風·氓》反映的則是另外一種情形,從詩中看,女主人與氓是從小相處(「總角之宴,言笑晏晏」),長大後又自由戀愛成婚的,他們的結合雖沒有他人介紹,但卻是明娶的——「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所以這種成婚方式我們只能稱之為「私成明娶的方式。
從《詩經》中看,還有一種不正常的成婚方式,這一成婚方式的基本特點是用強力手段非法予以佔有,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叫它為「強占式」。如《邶風·新台》和《鄘風·鶉之奔奔》兩詩中所諷刺的衛宣公築新台強占兒媳的醜事就是統治者用強力或輔之於種種欺騙手段所獲取的不正常婚姻,這可以說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強占式」成婚方式。
『陸』 海南的習俗
1、換花節
每逢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海口市瓊山區府城將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府城元宵換花節。
2、冼夫人文化節
每年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四天的冼夫人文化節(原稱軍坡節)。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
3、三月三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歡度「三月三」的習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農歷「三月三」期間)均舉行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融旅遊、文化、民俗、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大型旅遊文化節慶活動。
4、南山長壽文化節
「南山長壽文化節」是三亞市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慶活動,每兩年在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期間舉辦,活動為期一周。
活動以「生態健康、國泰民安、長壽延生」為主題,生動地展示海南省長壽島形象,推動老年旅遊事業的發展,一貫地倡導「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養」的社會主張,繼續弘揚中華民族「敬老、尊老、孝母」的優良傳統,為提高老人生活品質,增進老人身心健康而努力。
5、海南島歡樂節
海南島歡樂節由海南省政府和國家旅遊局主辦的全省性旅遊節慶,每年11月舉行。作為新策劃的旅遊節慶活動,該節的特點是「旅遊搭台,唱旅遊戲」。歡樂節在全省旅遊市縣舉行,各地不同特色的活動,讓遊客可以有多樣的選擇。歡樂節強調歡樂性和參與性。
6、萬寧文燈節
在萬寧市,放文燈是盛行已久的民間娛樂習俗,在興隆景區,凡逢節日、慶典或大型活動,都有放孔明燈的習俗,來乞求保佑。在首屆中國青年歡樂節暨第五屆海南島歡樂節這個特別的節日里,萬寧興隆旅遊區變成了天上燈市,在興隆康樂文化廣場上,人們齊聚一起共放文燈,放飛心願。
萬寧文燈節是歡樂節的重頭戲之一。本屆文燈節活動突出「青春歡樂喜洋洋,萬寧文燈呈吉祥」的主題,把濃郁的海南文燈文化、黎苗族文化、萬州美食文化、溫泉文化與在興隆地區21個國家歸國華僑的異域文化、風情相互交融。
『柒』 南山人民的民風和民俗是什麼
吃南瓜江南各地過中秋節,有錢人家吃月餅,窮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風俗。
「八月半吃南瓜」的風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腳住著一戶窮苦人家,雙親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黃花,美麗、聰明、善良、勤勞。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年老多病,加上缺衣少食,病在床上,奄奄一息。那天八月十五,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現兩只扁圓形野瓜。她采了回來,煮給父母吃。香噴噴、甜滋滋,兩老吃了食慾大增,病體也好了。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發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采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那一天,江南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
『捌』 南山竹海的民俗風情
溧陽一帶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民間都要吃烏飯。烏飯是由山上野生的烏桕樹葉搗碎,用其汁浸泡稻米而成。烏飯出鍋後色澤烏亮,清香撲鼻,入口爽滑糯軟,易於消化。
溧陽烏飯的由來十分奇特,相傳南山裡有戶人家,男主人體弱多病,女主人姓劉名青提,膝下有一子目蓮。因為丈夫的突然病故,劉青提怪罪菩薩,所作所為觸怒了佛祖,佛祖將她打入十八層地獄受苦受難。目蓮天天給娘送飯。有一天他夢見娘餓得皮包骨頭,原來娘沒有吃到他送的飯。目蓮於是上山尋覓百種草葯,回家搗碎煮飯,最後發現烏桕樹也能把米染黑,於是便做成烏飯給娘吃。餓鬼見是烏飯,都不敢搶食,劉青提得以天天飽腹。佛祖為目蓮的孝行感動,又見他專心侍佛,功德圓滿,便敕封他為地藏王菩薩,時為目蓮的生日農歷十月三十日。
每年的四月初八,正是烏飯樹葉吐翠泛青的時候,為紀念目蓮救母,民間就家家吃烏飯,代代相傳至今,逐漸成了一種鄉土風俗。
『玖』 廣東有什麼民族風俗
客家風俗習慣
(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及進步,有一些會被慢慢改變或簡化,主要的風俗是不會改).
風俗是一個民族在生產、服飾、飲食、居住、婚姻、喪葬、節慶、娛樂、禮儀、信仰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經常重復出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就是人們自覺的喜好、風氣、習尚和禁忌等,它流行於民間,為大眾所自覺傳承。
從古至今,自中而外,風俗總是一個極富魅力的迷人世界。
風俗是一面鏡子。無論哪個民族,只要展示出自己的風俗,不正是像鏡子一樣地照出了自己的風貌乃至風韻嗎?
風俗是一個萬花筒。無論哪個民族的風俗,從衣食住行到婚嫁喪葬,從節日歲時到信仰崇拜,不正是像萬花筒一樣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嗎?
風俗是一部社會生活的活教材。無論誰要了解和認識一個民族,最佳的途徑就是先了解其風俗,看一看這個民族吃什麼,住什麼,穿什麼,用什麼;看一看這個民族如何種田,如何種樹,如何飼養牲口,如何做工,如何經商;看一看這個民族過些什麼節日,信仰什麼樣的神明,便可知道這個民族的社會概貌。風俗不正像一部活教材向世界各民族展示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和社會生活的風姿嗎?
漢族文化歷史悠久,風俗源遠流長,已有上下5000年連綿不絕的歷史。這一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比擬的歷史優勢,使得漢族的風俗,無論哪一種、哪一類,都格外豐富而迷人。
客家保留的傳統風俗,大都是唐宋時期中原地區移民帶來的。客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數民族,同時將其風俗也吸收、融合於自己的風俗之中,又在與其他地區、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們的良風美俗,加上客家人口眾多,居住地域廣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風俗在傳承和變異中,顯得特別豐富多彩,包羅萬象。
客家的風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為漢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風俗具有凝聚力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盡管客家風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風俗的基本內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元宵節吃湯圓,這無論是哪一個省、哪一個地區,也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處西方民族包圍之中的客家人後裔,都無一例外。
客家風俗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地演變和發展。本文所記述的客家風俗,有的現在傳沿於民間,有的則過去曾在民間流行。雖然有些帶有相當濃厚的迷信色彩,但為了保證其真實和完整性,仍照實收錄。
廣東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還保留著獨具特色的民族風俗:
長鼓舞 每逢節日喜慶,嘉賓來訪,瑤族必跳長鼓舞歡迎。相傳很久以前,盤古王的女兒莎十三妹與人間的一個小夥子結為夫妻。一個惡人想害死年輕人而霸佔十三妹為妻。盤古王得知此事,把莎十三妹召回天庭。莎十三妹告訴丈夫,只要到南山上砍棵琴樹做長鼓,等到盤古王婆誕那天擊鼓跳上360圈,就可上天庭與她團圓了。從此後人每逢盤古王婆誕那天就要跳長鼓舞。
開唱節 瑤家風俗規定,從農歷二月初二起一直到七月初七,是不準唱歌和談情說愛的,否則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七月初七,傳說是瑤族的祖先?盤古王的誕辰。盤古王開天闢地,在勞動中編造了歌,所以粵北連山一帶的瑤族人把這一天定為「開唱節」。
瑤族婚趣 瑤胞婚俗饒有風趣,至今還保留著「男嫁女」,「兒女從母親」的習俗。新婚之日,新郎步行到女家,男女雙方的親友到女家參加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