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孤獨感是怎麼來的
孤獨感是一種封閉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絕或受到外界排斥所產生出來的孤伶苦悶的情感。一般而言,短暫的或偶然的孤獨不會造成心理行為紊亂,但長期或嚴重的孤獨可引發某些情緒障礙,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孤獨感還會增加與他人和社會的隔膜與疏離,而隔膜與疏離又會強化人的孤獨感,久之勢必導致疏離的個人體格失常。
柏拉圖在《會飲篇》里有一個小故事,劇作家阿里斯托芬為宴會上的人們講了一則奇妙的寓言:很久以前,我們都是「雙體人」,有兩個腦袋、四條胳膊、四條腿,由於人類的傲慢自大,眾神之王宙斯把人劈成兩半,於是人類不得不終其一生苦苦尋找另一半,但是被劈開的人太多了,找到「另一半」成了最難的事情之一,但是孤獨的「半人」仍然苦苦尋找著。
阿里斯托芬說這就是愛的起源,「半人」這種不完整的狀態更隱喻著個體永遠是未完成的、殘缺的,它訴說著人類精神的孤獨,和人類試圖從孤獨中走出來的焦慮。
在很多哲學家看來,孤獨,乃是人存在的本質。孤獨不是一種心理狀態,而是全人類要面對的客觀事實,是一個「嚴肅的哲學問題」。
第一種認識孤獨的哲學觀點:「我們生來就是孤獨」。
現代人文主義生存哲學,如叔本華和尼采認為,每個人一生下就註定受到生存意志的擺布,對意志的領悟不能訴諸理性,只能求助於神秘的自我體驗,生存意志讓人類欲壑難填,得不到的和暫時得到的都只是痛苦,人生是悲劇、夢幻和泡影,徒勞的行動最後只是一場幻滅。
存在主義先驅克爾愷郭爾說,任何一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他生來獨一無二,不可替代。每個人的一生中,隨時隨地都在體驗著人生的各種各樣的痛苦和磨難,讓人類意識到自己的不確定性和有限、脆弱,並從「死亡」中體會到人的終極性的悲劇下場。
薩特也很悲觀,他認為人生而自由,人就是自由,每個人除了自己之外,沒有其他的立法者。上帝既然已死,一切事情都可能發生,再也沒有別的東西為個體生命提供尺度和參照,因此,每個人都處於孤獨之中,一切都需憑自己決斷。人類無法跟最高的真實對話,也不能再在上帝或者誰那裡找到庇身之所。
空無的萬神殿並未讓人類有成為主宰的勝利之感,反而讓他覺得生命無所依託,孤立奮戰又終歸虛無。這是個體生命的悲歌,孤獨是人類的原罪,每個人都被生命之流裹挾,順從生命的擺布而孤獨無援。
第二種觀點,自我的孤獨來自於和他人的關系。
首先,自我的本質是什麼?在不同的情境里,「自我」都是不同的,我們會在求職時把自己描述成「認真負責、出類拔萃」,甚至「精通office軟體操作」人,在社交網路上給自己貼的標簽則是「貓控」、「二次元少女」「吃貨」、「風一樣的女子」。這意味著,我們看待自己與所處的情境是如此的相關,我們無法抗拒這樣一種感覺:在這些因不同場合而對自我做出不同描述的背後,存在著一個不因背景而改變的「真正的自我」。
離開了特定社會的語境,說一個人「風趣幽默」、「紳士風度」「有教養」是什麼意思?如果沒有置身於那些對「美麗迷人」、「學識淵博」「三觀正確」等品性與你有相似觀念的人當中,這些品性又如何理解?於是,我們認識自我的思維語境,早就預設了他人的存在。海德格爾說,從本質上講我們是共同體的一份子,正是在這個共同體中,我們學會了怎麼樣成為一個個體。卡爾·馬克思更直截了當的說,我們都是社會性的存在,我們只有在一個(特定類型的)社會中才能獲得自己的身份。
澄清了自我,也就不可避免的導向下一個問題:每個人都處在與他人的關系中,與他人共處,為何我們還是孤獨?
自我被哲學家們認為是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東西,薩特說「他人即地獄」,在《存在與虛無》中,薩特把我們與他人的關系從本質上定義為沖突。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力圖按照某個形象創造自我,這樣,他人就外在於這種創造,他們是我們創造自我的工具,或者尚待加工的材料,或者是創造自我的討厭的障礙。他人提出種種要求,設定期望,來限制我們的能力,規制我們的行為,於是也就干涉了我們創造自我的自由。我們藉由他人的存在更加意識到個體孤獨無依,體會到個體生命與他人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是孤獨的源泉。
⑵ 為何在婚姻中我們依然常常感覺孤獨
婚姻中的孤獨是彼此重新回歸理性的重要標志。 很多結婚多年的夫妻常常會感到孤獨。在某種程度上,一個人在婚姻中開始感覺孤獨時,正是婚姻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標志。所有人結婚時,都期待「高山流水遇知音」,遇到的另一半可以完全消融自己對生命的孤獨感。希望他(她)能分享自己最隱秘的心事,自己的心律跳動哪怕如蝴蝶展翅般輕微,他都能理解傾聽。希望和他(她)合二為一,化蝶一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不分。希望他(她)能夠像父母一樣愛自己愛得無私,或者無微不至。……弗洛伊德在《愛欲與文明》一書中認為,正是這些消除個體孤獨的渴望,是人們渴望戀愛,結婚的重要內在推動力之一。因此,在幾乎所有的婚姻起初,夫妻雙方都是帶著放棄自我之心而奔向對方的。他們會想:為了讓我徹底消除個體的孤獨感,那麼就讓我徹底放棄自我,和愛人合二為一吧。他們都明白,放棄自我是消除孤獨感的必要代價。而哲學家柏拉圖則認為,能夠體會到孤獨感是一個人意識到自我存在的重要標志。可是,在起初熱烈的放棄自我奔向對方時,大多數人會碰壁而歸。他(她)大多時候根本做不到完全理解自己。他(她)也根本不能像父母愛自己一樣無私,包容。他(她)有時根本沒有耐心傾聽自己,和他相處長時間後,你依然感覺孤獨。這時,抱怨,失望,沖突等便產生了。大多數人會覺得,我這樣熱烈地奔過去,為什麼會鎩羽而歸?難道是他不愛我嗎?他不是我當初想找的那個人嗎?准備完全放棄自我的心受此挫折後,彷彿突然冷靜了。這其間可能會經歷許多爭吵,但是夫妻雙方會漸漸從狂熱中冷靜下來,他們開始帶著重新審視的眼光看對方。原來你並不能真正地和他化蝶般的合二為一,理想的愛情和婚姻常常只存在於別人的傳說中。你還是你,他還是他,你們只不過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因緣相會在一起,婚姻只是互相陪對方走一段人生路。個體的孤獨感重新回來了。一個人會感到,原來婚姻也解決不了那麼多的事情,自己的孤獨還得想辦法自己去緩解,而不能完全求諸於對方身上。當一個人這樣想時,婚姻才真正進入了一種長治久安和理性的狀態。他會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苛求,多一些反省自身;他會知道,面對永恆的孤獨,每個人只能走自己的朝聖路,而所謂的夫妻就是當你在朝聖時,能夠陪你在身邊的人——但請記住,他並不是你想找的佛。
⑶ 成家的男人為什麼反而時常會覺得孤獨呢
成家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男人到中年,有太多的責任壓在他的肩膀上。恐怕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因為如此,他才會感覺那麼疲憊。一直都在付出,卻沒有一個人看得見;
一直都在努力,卻沒有一個人理解。男人到中年,他不敢有任何的鬆懈和偷懶。即便是所有人都不理解他,依舊還得扛著淚水與汗水死撐著。生活壓力很大,父母的醫療、子女的教育,這些東西就像是一座巨山,時刻壓在他的心口。更不敢抱怨,因為他是一個男人,承載著父母、子女和配偶的希望。
成家的孤獨,往往都來自他最愛的人,給不了他想要的精神陪伴和支撐,卻一直在索取和壓榨。我們不應該對一個中年男人如此苛刻,反而,我們應該給這樣的男人更多一點寬容和理解。
⑷ 相愛的兩個人在一起還會有種孤獨感,為什麼會這樣呢
1.之前的婚姻戀愛階段,其實是兩個人不必為了一份結婚文件限制的責任而共同努力的階段。如果他們達成一定程度的相互協議,婚姻自然會到來。然而,在愛情階段和婚姻階段,結果往往不盡人意,因為一種錯覺:想著愛情就是我愛你,你愛我,沒見面就想對方,有信心就想和另一半說說話。沒錯,這種感覺一定是愛,但是在兩個人相處和生活久了的過程中,光有我愛你你愛我的激情是遠遠不夠的。
4.我們需要關注自己,關注或解釋自己的真實經歷,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例如,在親密關系中,我們可能會因為伴侶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而感到沮喪。這個時候,很多人會指責對方「你對自己的感情不負責任,你總是丟下我一個人……」這種行為往往會導致雙方開戰,進一步加劇問題。
⑸ 婚姻里,為什麼會出現無處不在的孤獨感和愛意
婚姻生活時間長了,兩人漸漸地熟悉到淡若一杯水的程度,不再相膩了,交流少了,或懶得交流,若時間悠閑,沒有太多的愛好,孤獨充滿空虛感,覺得日子過得了無生趣。
⑹ 婚姻中的失望和孤獨感來自哪裡
婚姻中的孤獨是彼此重新回歸理性的重要標志。 很多結婚多年的夫妻常常會感到孤獨。在某種程度上,一個人在婚姻中開始感覺孤獨時,正是婚姻走向成熟和理性的標志。所有人結婚時,都期待「高山流水遇知音」,遇到的另一半可以完全消融自己對生命的孤
⑺ 在婚姻中感到孤獨,你們有過這種經歷嗎為什麼
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不過那是彼此短暫分離後產生的孤獨感,婚姻中心靈與情感上的孤獨有別於短暫分離帶來的孤獨,因此夫妻雙方應從瑣碎中適時地走出來,互相給對方多一些關心,多一些慰籍,多一些理解,在瑣碎中製造快樂,在平淡中創造驚喜,在履行婚姻的責任和義務的同時給婚姻錦上添花。
⑻ 結婚了之後覺得很孤獨,說明了哪些問題呢該怎麼辦
女性在面臨結了婚以後總是會覺得一個人相處特別的孤獨,這當中就能夠說明一些年輕人在考慮結了婚以後,就面臨著沒有朋友。在這樣的情況下,年輕人大多數都是把自己的心思都放在了家庭的問題上,根本就沒有心思去和其他人一起玩耍。既然年輕人能夠感受到結婚後的孤獨感就應該自己默默的承受,或者是可以考慮和老公多聊聊天,向老公說明一下自己的孤獨感。
如果女性在婚姻相處的過程中感覺到自己沒有朋友也可以選擇偶爾和閨蜜逛逛街。如果閨蜜也是結了婚的狀態,那麼會發現兩個人非常的有話題聊,但如果閨蜜是沒有結婚單身的情況下,慢慢的彼此之間溝通交流的時間也會變得越來越少。因為單身的人和結了婚的人,在思想交流上所交流到的事情也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