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改革開放中國婚姻觀念的改變
一、婚姻觀念
70年代——相濡以沫的愛情。那時的人們一致認為「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就是耍流氓」,更重要的是,當時人們心中沒有婚房這個概念。但是對於結婚所需的東西還是有所講究的,只要家境不錯的人,都會准備「三轉一響」。
80年代——自由戀愛。這個年代的戀愛之風偷偷在年輕人之間颳了起來。80年代是幾代同堂的大家庭,只要家裡騰出一個房間做婚房,兩個人就商量著結婚了。那時的他們講究的是喜慶,什麼東西都別上朵大紅花。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備受推崇的「三大件」、「72條腿」漸漸的退出了人們的視野,取而代之的是「新三件」,電視機,洗衣機和電冰箱。
90年代——大膽擁抱和親吻。90年代正是經濟騰飛之際,人們的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自由戀愛之火熊熊燃燒。在選對象時,不僅要看對方的相貌和身高等在外條件,物質條件也成為人們考慮的因素之一。這個年代的他們,日子好了起來,婚禮講究風風光光和排場,結婚的三大件變成了彩電、空調、影碟機,特別是空調,因為製冷制熱的緣故,成為不少新婚人群的首選。
21世紀——自由戀愛+堅持。如今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從戀愛到結婚,就像取經一般,要勇闖重重關卡,想要取得「革命的勝利,貴在堅持」,有時候反倒羨慕起我們的父輩、祖輩的愛情,因為他們既純粹又簡單;此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一些年輕人對婚姻有了新的見解和看法,更多的是因為面對生活的各種壓力,以及更加強調婚姻的自由和獨立。於是他們選擇了「裸婚」;還有一種現象就是我們身邊的一群年輕人因為追隨時代個性,「跟著感覺走」或是所謂的「一見鍾情」,再者是因為父母逼婚嚴重,於是他們選擇了閃婚。
以前在人們看來即使在婚姻生活中,感情出現問題,修修補補還能過。但現在的我們倘若婚姻生活一旦出現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離婚,而不是冷靜下來,想辦法解決,都不願將就,都不願妥協。
二、結婚形式
改革開放前,婚姻是人們一生之中的重大事件,一要講究門當戶對,二要講究父母之命。父母包辦婚姻的情況在改革開放前是社會大流,80年代初還流行報刊徵婚。改革開放前的傳統婚禮各類習俗較繁瑣,結婚日期講究良辰吉日,需要兩家人決定選取一個宜嫁娶的好日子。結婚當日男方家要派人去女方家將新娘子接過來,有用自行車的、有用馬車的、也有新娘子走過來的。女方家也要准備嫁妝,比如桌子、箱子、被子、茶壺等。新娘子離開娘家前,新郎和新娘要向女方父母跪拜、敬茶,女方父母要對新人祝福。到達男方家時,新娘要跨火盆、撒帳,表示祝福。另外,男女方都要辦酒席來招待雙方的來賓和親戚,來參加酒席的人們要准備份子錢,這是「人情」。結婚當天還有鬧洞房的習俗。
改革開放後,婚禮方式開始呈樹狀發展,婚禮方式各種各樣,開始出現旅遊結婚、綠色婚禮、滑翔傘婚禮、短跑婚禮等各類新穎的結婚形式。「彩禮錢」也呈蓬勃式發展,各地的彩禮錢各有不同,成倍上翻。青年間也少有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婚的,新一代青年更有獨立思想,追求自由戀愛。一些婚禮陋俗也被新一代青年摒棄,比如不文明的婚鬧行為以及鋪張浪費追求「面子」的婚禮需求。他們將辦婚禮的錢用來旅遊,邊旅遊邊結婚,既滿足了浪漫又節省了資金。一些青年更是拒絕高額彩禮,追求平等戀愛,男女雙方通過自己的拼搏掙取結婚財產,通過雙方的努力買車買房。展現了新一代中青年的自立與自強。近年來更是興起傳統婚禮,穿著中國傳統婚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良好傳承中華禮儀之邦的傳統,在婚禮中體現「禮」、「孝」。
婚姻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進程中變化最復雜最富革命性的行為,婚俗的變化與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它忠實地反映出社會政治、經濟和思想觀念的變化,鮮明地體現著時代的特徵。隨著改革開放40年來的變化,我國的經濟,科技,文化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國的綜合國力逐漸提升人們的思想,生活方式生活,理念都有了很大的改變,這對我國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由於這些變化使我國的,婚姻形式有了很大的改變。
三、嫁妝彩禮
70年代彩禮與嫁妝流行「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車、手錶和縫紉機,這彰顯了家庭的生活水平,人們普遍認為有了這三樣東西才「體面」。而且都是要有牌子的,手錶是上海牌的,自行車是鳳凰牌的,縫紉機是蜜蜂牌的。
② 傳統親屬制度對我國現代婚姻家庭制度的影響有哪些
親屬制度反映了家庭形式,婚姻制度起源於原始的習俗發展。傳統親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現代婚姻家庭制度的自由,婚姻關系稱呼因此更加正式謹慎。
③ 年輕人的婚姻觀受到了哪些影響
隨著全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一體化,我們不僅可以足不出戶知聞天下事,外國的文化也陸陸續續傳到中國,他們的思想也深刻影響著我們,我總結有三個因素:社會經濟的發展,思想觀念的變化,以及追求個人幸福主義。
首先是社會的經濟告訴發展,但是年輕人忙著事業,根本沒有時間去談戀愛,更別說結婚了,也有很多人認為結婚的成本太大了,尤其是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剛剛工作幾年事業還沒穩定,而結婚的彩禮,嫁妝,婚禮,宴席,婚房,車,這些剛剛工作的年輕人哪來的那麼多錢,所以這些年輕人是有史以來最累的一代吧,他們的發展水平已經遠遠落後於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
④ 19世紀後期,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一些有識之士就主張「斷發易服」「廢止纏足」,並要求改革傳統的婚姻
A |
⑤ 你覺得什麼是中國傳統式婚姻
中國傳統結婚習俗之結婚儀式
1、祭祖: 男方在出門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發: 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
3、燃炮: 迎親禮車行列在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4、等待新郎: 禮車至女方家時,會有一男童侍持茶盤等候新郎,新郎下車後, 應賞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方家。
5、討喜: 新郎應持捧花給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時,新娘之閨中密友要攔住新郎,不準其見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條件要新郎答應,通過後才得進入。
6、拜別: 新人上香祭祖,新娘應叩拜父母道別,並由父親蓋上頭紗,而新郎僅鞠躬行禮即可。
7、出門: 新娘應由福高德劭女性長輩持竹篩或黑傘護其走至禮車,因為新娘子在結婚當天的地位比誰都大,因此不得與天爭大。
8、禮車: 在新娘上禮車後,車開動不久,女方家長應將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車後,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以後的一切再也不予過問,並祝女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擲扇: 禮車起動後,新娘應將扇子丟到窗外,意謂不將壞性子帶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擲扇後必須哭幾聲,且在禮車之後蓋「竹篩」以象徵繁榮。
10、燃炮: 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樣要一路燃放禮炮。
11、摸橘子: 迎新車隊到達新郎家時,由一位拿著橘子或蘋果的小孩來迎接新人,新娘要輕摸一下橘子,並贈紅包答禮。這兩個橘子要放到晚上,讓新娘親自剝皮,意謂招來「長壽」。
12、牽新娘: 新娘由禮車走出時,應由男方一位有福氣之長輩持竹篩頂在新娘頭上,並扶新娘進入大廳。進門時,新人絕不可踩門檻,而應橫跨過去。
13、喜宴: 時下頗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禮,大都在晚上宴請客人同時舉行觀禮儀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禮服,換上晚禮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 喜宴完畢後,新人立於家門口送客,須端著盛香煙、喜糖之茶盤。
15、鬧洞房: 新人被整之災情大小,端視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禮上戲弄別人,或平素待人夠不夠忠厚等。
⑥ 中國古代婚姻到近代婚姻有哪些變化
一、中國傳統包辦婚姻
中國傳統家庭中男性多佔有絕對領導權,女性則是婚姻生活的附屬品,女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家庭誕下子嗣、傳宗接代。《禮記・昏義》記載:「婚姻者,將
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2]。愛情在古代婚姻中多不佔主要方面,在這樣的情況下,婚姻不單單是兩個人的事,而是牽扯到兩
個家庭甚至是兩個家族。
中國古代社會的男女雙方結婚必須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姻由家長掌控,若不經過父母或媒人同意,兩人自由結合的婚姻是不被認可和保護的,
不合禮法,甚至被嘲笑和鄙視。《戰國策·燕策》記載:「處女無媒,老旦不嫁,舍媒而自銜,幣而不售」[3]。在封建時代,作為婚姻當事人的青年男女大多沒
有權利在自己的婚姻問題上有自主權,尤其是女性,更是處在「任人宰割」的悲慘境地。
封建制度下的門第觀念深入社會各個階層,「門當戶對」多成了古代婚姻家庭的標准,像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橫跨在追求愛情的青年男女之間,適婚男女只能在
與其門當戶對的家庭范圍內選擇結婚對象,選擇配偶的范圍大大縮小,甚至出現了「老夫配少妻」、「佳人配愚鈍」的婚姻家庭,但他們大多並未對這種婚姻模式多
做抨擊。
二、中國近代婚姻觀念變化
中國封建社會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時期,終在清朝後期衰落,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的同時也為中國帶來了文明開放的氣息,中國近代的婚姻觀念發生了翻
天覆地的變化,婚姻改革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大地上拉開了序幕。傳統的家長式包辦婚姻逐漸被拋棄,越來越多地適婚青年在婚姻選擇上有了自主權,新的婚戀觀漸漸
被人們接受,愛情開始注入到新的婚戀觀中,古代處於男性主導下的女人受到了平等的待遇,在兩性關系中逐漸得到了自由和尊重。
1、兩性關系趨向平等
中國封建社會的男性在婚姻家庭中居於主導地位,而女性從出生到婚後始終被視為男性的附屬品與生兒育女的工具,幾乎沒有獨立的人格和地位。而近代以來,
隨著西方文明的湧入,中國傳統婚姻觀念受到了很大的批判,國人開始學習西方的文明婚姻,倡導一夫一妻制,遵守夫妻平等的原則。女性作為獨立的個體開始受到
尊重,逐漸擁有了極大地自主權,夫妻關系平等的觀念漸漸深入人心,在人們的婚姻家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傳統的以男性為主導的婚姻逐步向兩性平等獨立過
渡。
2、適婚男女婚姻自由
眾所周知,封建式的婚姻是兩個家庭甚至兩個家族的事情,男女雙方多沒有選擇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適婚男女必須遵循的原則。近代隨著西方平等觀
念的深入傳播,越來越多的青年男女開始主張婚姻自主、戀愛自由,傳統的包辦婚姻受到沖擊和打壓,許多開明的父母也漸漸接受了子女自由戀愛而結成婚姻的事
實。1920年初,《婦女雜志》開展了「婚姻自由是什麼」的討論。人們指出,「自由戀愛的結合,才算真實、正確、含有意義的婚姻,才算婚姻自由」[4]。
適婚男女可以自主選擇婚姻,婚姻的決定權在自己手中,這與古代傳統婚姻相比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3、選擇伴侶的標准發生變化
譚嗣同在《仁學》中主張「夫婦擇偶判妻,皆由兩相情願」。近代以來,傳統的擇偶標准受到了猛烈的沖擊。在新的婚姻觀念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青年男女在
選擇結婚對象時更加註重對方的才學品德、兩人的共同興趣,多將愛情與心靈合一作為擇偶的最高標准。結婚前雙方要互相了解,然後戀愛,最終步入婚姻的殿堂。
瑞典婦女運動家愛倫凱說:「不論怎樣的結婚有戀愛才算得道德,若沒有戀愛,即使經過法律上的結婚手續,也是不道德」[5]。
4、結婚的初衷發生了變化
近代受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開始將婚姻的締結建立在感情基礎之上,結婚的初衷發生了變化,結婚不再僅僅是為了生理需求和傳宗接代。陳望道在《我的婚
姻問題觀》一文說:「真正婚姻的結合,當然應該是直接的內心的結婚,換句話說,是該以戀愛為基礎,而且該以戀愛為界限」[6]。越來越多的青年男女提倡婚
姻是愛情至上的結合,把感情作為婚姻締結和維系最重要的因素。
除上述變化之外,婚禮風俗、離婚自由、寡婦再嫁等方面漸趨開放,婚姻的媒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雖然沒有根除不良風氣,但是卻撼動了封建婚姻觀念並推動其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