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男朋友說看透我了,和他結婚他也不想要了,是什麼意思
人怕傷心,樹怕傷根,愛有多真,恨有多深,我想應該是你說的話做的事傷透他的心了,否則不會說這么絕情的話,如果你還愛他的話,就應該反省自己,和他一起坐下來進行深刻交流,以得到他的諒解,重歸於好。
② 我是90後的可是我感覺我都把愛情婚姻看透了!發現男人真的都是覺得」家花沒有野花香」我覺得還是不要結婚
說到婚姻,就不得不說一下當時媵妾制。周代,諸侯娶一國之女為夫人,女方須以侄(兄弟之女)娣(妹妹)隨嫁,同時還須從另兩個與女方同姓之國各請一位女子陪嫁,亦各以侄、娣相從,一共九人,只有夫人處於正妻地位,其餘都屬於貴妾。媵,相送,引申指陪嫁。諸侯和正妻如亡故或被休徑,不可再娶,應由眾妾中依次遞補,此種制度稱為媵妾或媵婚制度。天子媵嫁,與諸侯相似,唯媵嫁數目更多,連正妻共十二人。這一制度,體現了周人對嫡庶的嚴格區分,但同時也是對多妻的現像的承認,使其明確化和合理化。隨著周王室權威的下降,戰國時代有的諸侯行天子之制,一娶十二女,表示對周天子的蔑視,但仍被視作「僭越」的行為。至後來,有的甚至娶得更多,或一娶再娶,至此,媵妾制即走向沒落。《分羊傳.庄公十九年》:「媵者何?諸侯娶一國而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從;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諸伺一聘九女。」《左傳.成公八年》:「凡諸侯嫁女,同姓媵之,異九則否。」《召南·雀巢》寫的是男迎女送,娶妻嫁女、庄嚴、熱烈、喜慶的婚禮場面,其中的「維鵲有巢,維鳩盈之」(盈,滿也。)更是隱喻了諸侯媵妾眾多。女性的婚姻自主權已經銷聲匿跡,只剩下被選擇的權力。
《小雅·斯干》中有兩章詩句「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禓,載弄之瓦。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離。」若是生個小兒郎,做張小床給他躺,給他穿上小衣裳,拿塊玉璋讓他玩.他的哭聲如鍾響,將來穿上大禮服,便是安邦定國王. 若是生個小姑娘,地上鋪塊小木板,一條小被裹身上,拿個紡錘給她玩,教她說話要謹慎,操持家務多幹活,不給爹娘添麻煩。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女子生來就註定無法與男子享有同等的權利,也沒有同等的期望與責任。社會對女性的期望值非常低,不要求她有自主的能力,只要求她順從。在男權至上的社會里,即便是夫妻之間的婚姻生活也遵循著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
《邶風·泉水》的作者是衛國的女子,遠嫁他國,思念祖國和父母,但又無法回國,只好出遊以排遣憂愁。「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 《毛詩序》言:「衛女思歸也,嫁於諸侯,父母終,思歸寧而不得,故作是詩以自見也。」那麼出嫁婦女都有什麼規矩,為什麼非要「問我諸姑」呢?《禮記·內則》曰:「凡婦,不命適私室,不敢退。婦將有事,大小必請於舅姑。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婦或賜之飲食、衣服、布帛、佩帨、茝蘭,則受而獻諸舅姑,舅姑受之則喜,如新受賜,若反賜之則辭,不得命,如更受賜,藏以待乏。婦若有私親兄弟將與之,則必復請其故,賜而後與之。」這些如今看來有些嚴厲到變態的規矩,便是當時婦女各個階層要遵守的「禮」,而且這是關繫到會不會被「出」的大事。《禮記·內則》有言:「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說,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焉,沒身不衰。」也就是說,自己的媳婦適不適合自己,自己說的不算,爹媽說的算。這是「孝」的一部分,是「禮」的重中之重。
《詩經》中有不少怨婦詩,《周南·卷耳》就是一首征夫怨婦的詩歌。詩中已出嫁成為人妻的女子,全部的情感與依託都系於夫君一人身上。丈夫出征在外,在家中守侯的她不僅要孝敬公婆、養育兒女、操持家務,連本該由丈夫所盡的那份義務也得義無返顧的承擔起來。「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頹。我姑酌彼金櫑,維以不永懷。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痡矣,雲何吁矣!」 同樣是女性,同樣是勞作,此篇中的女子卻已不像《關雎》、《葛覃》中那些女子們專注,而且神情憂郁,動作遲緩,顯然是心不在焉。為什麼呢?原來是思念心上的人兒。想著想著,女子乾脆連筐子也丟棄在一邊,獨自在大路旁發痴。一陣風過,卷耳菜開出的白色小花便在風中簌簌抖動,彷彿是要掙脫莖乾的束縛像蒲公英一樣飛向遠方……內心的幽怨、苦楚、情思、想像除了自己之外,更與誰人訴?
她們還有等待的希望,那些被丈夫拋棄的女子卻只能剩下滿腔的哀怨與不甘了。《氓》是《詩經》里棄婦詩的翹楚。詩中的女主人公以無比沉痛的口氣,回憶了戀愛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後被丈夫虐待和遺棄的痛苦,讀之感人心弦,催人淚下。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以桑葉之潤澤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顏亮麗。「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以桑葉的枯黃飄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棄。「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與士耽」,則以「戒鳩無食桑葚以興下句戒女無與士耽也」。(《詩集傳》),《詩經》的好處在於往往言人所不到,發人新見。我們多習慣以鳩毒比愛情,把痴情不悔說成是含笑飲鳩酒。而《詩經》里則以桑葚比喻愛情。桑葚是甜的,斑鳩吃多了容易醉;愛情是美好的,人太迷戀則易上當受騙。至於後面那幾句:「於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男人沉溺於愛情猶可解脫。女子一旦墮入愛河,則無法掙離。從桑葉青青到桑葉黃落,不僅說明了女子年齡增長,容顏由盛到衰,更暗示了時光的推移。 「自我徂爾,三歲食貧」,一般以為女子嫁過去三年,但另有一種解釋:「三歲,多年。按『三』是虛數,言其多,不是實指三年。」不管是哪種解釋,女人都不可能老掉牙,實際上是說女子嫁過去好幾年,為男人忙得心力憔悴,未老先衰,所以色衰愛弛。夫妻關系漸漸不和,終至破裂。女子不得已又坐著車子,渡過淇水,回到娘家。她反覆考慮,自己並無一點差錯,而是那個男子「二三其德」。在這里女子以反省的口氣回顧了婚後的生活,找尋被遺棄的原因,結果得到了一條教訓:在以男子為中心的社會里,只有痴心女子負心漢!
《氓》中女子的遭遇,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情與禮的矛盾,以及夫權對女子的壓迫。當時的女子為禮教所縛,一旦離了男子,便是千夫所指,無疾而死。所以即使這男人再不中用,有了他在人前也好像有了塊遮羞布——你畢竟是個有人要的女人。亦是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那時的女子寧願守著一個男人一輩子當怨婦,也不願被休下堂當棄婦,而且一旦被休就好像性命攸關的大事那樣。令人欣慰的是,這個婦人不是忍氣吞聲,不是低眉順眼,也不只是哀傷痛悔,卻說「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既是你變了心,咱們的關系就此斷了吧。她決然而去,是怎樣的剛烈和堅強。《氓》所反映的女子悲劇性,正如白居易說得「為君一日恩,誤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將身輕許人!」
回到之前所說的《衛風•碩人》這首詩,從作者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庄姜出身高貴,容貌美艷,但是這么一個高貴美麗的女子,婚後的命運確是相當的凄慘。《毛詩序》雲:「《碩人》,閔庄姜也。庄公惑於嬖妾,使驕 上僭,庄姜賢而不答,終以無子,國人閔而憂之。」庄姜婚後並沒有得到衛庄工的寵愛,因為庄公寵辛嬖妾,而庄姜沒有機會侍寢,所以沒有生子。在當時的社會里,一個女人得不到男人的寵愛,又沒有兒子,不管這個女人出身多麼高貴、容貌多麼美艷,在君權、男權為中心的社會中,她只是男人的一個器物,能不能被專寵是決定她們地位,命運,甚至是生存權利的關鍵。庄姜的悲劇也可以看出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在諸侯各國的後宮極為普遍。
因為一夫多妻,所以女人之間就有了競爭,於是女人們就用各種方法來討男人的歡心,結果就很有可能違背了「婦德」。在《詩經》中我們可以看到《盪之什·瞻昂》「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梟為鴟。婦有長舌,維厲之階。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匪教匪誨,時維婦寺。」智慧男子創業能,有才女子亂國政。那個聰明女人啊,像貓頭鷹發怪聲。她有長舌善逞辯,產生邪惡埋禍根。大亂非是從天降,生自工讒此婦人。勸諫國王聽不進,婦人內侍言必信。《正月》中「赫赫周宗,褒姒滅之」這一句也表達了相同的思想。君王因為寵幸妃子而誤國,這樣的女子就是妖孽,所以能迷惑男人。於是無「德」的女子便成了「紅顏禍水」。把一個國家滅亡這樣的責任歸咎到女人的紅顏上,這不能不說是女性的悲哀。
三.根源初探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明確的得出一點:女性地位卑賤,男性意志主宰女性的社會地位與婚姻生活,即使再美麗,賢德的女子也難逃被拋棄的命運。那麼是什麼導致這樣的局面呢?這是身為女性的我們不得不思考,並面對的一個嚴肅的話題。
我們可以套用無數的專家曾經總結過的那個原因:封建社會制度的不斷加強,導致女性地位的降低,對女性的傷害也日益加深。但,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反觀自身,從女性本身的角度去發現原因。在我看來,女性的依賴心理、從屬意識,無不是她們最終淪為男性附屬品的真正原因。從第一個甘於這樣的女性開始,到整個社會風氣的形成,不能不說是女性的悲哀。
參考文獻:
1.《詩經講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夏傳才 2007年5月
2.《詩經今注今譯》 河北人民出版社 王延海 2000年1月
3.《中國文學史》 復旦大學出版社 章培恆、駱玉明
4.《我生之初尚無為-詩經中的美麗與哀愁》 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辛然 2006年1月
我是90後的可是我感覺我都把愛情婚姻看透了!發現男人真的都是覺得」家花沒有野花香」我覺得還是不要結婚
③ 離婚女人揭露婚姻現實:男人嫌棄你但卻不離開你的原因是什麼
一個人,如果在動了感情的情況下,還能保持理智和思考,想著自己的利益。
那麼毫無疑問,等感情沒了的時候,就更加的只會考慮自己的利益了。接下來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與自身利益直接掛鉤的。
最起碼,他會盡量的、最大化地避免自己的損失。
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
好聚好散,說起來容易,一旦落實到現實戀愛、婚姻中,「好聚」是挺容易的,但是「好散」的前提往往要建立在彼此之間沒有利益,或利益分配ok的情況之上。
確實,男人一般是不會輕易離婚的。
像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
當妻子感覺日子實在是過不下去了,主動與丈夫提出離婚,而這個時候,丈夫通常都會選擇胡攪蠻纏、死皮賴臉的方式,勢必拖耗到最後。
就是不想離婚,不願意離婚,哪怕知道日子過不下去了,清楚夫妻沒有感情了。
最起碼,能夠保持婚姻的完整,至於這段婚姻還有沒有靈魂,不重要。
為什麼說男人不到逼不得已,是不會同意離婚的?原因很簡單,他們都是理性動物,會考慮幾個方面。
一般來說,男人不願意離婚的原因,逃不過以上七點。
遇到這樣的情況,女人首先要判斷和思考一下,他是因為什麼原因,才導致的不願離婚,如果遇到了善良重情的人,要好好珍惜的。
過日子本來就是那樣,沒有完美的,也沒有更好。
婚姻出現了問題,去找原因、找問題,只要兩個人願意努力,不一定非得鬧到離婚的地步,而且離婚,不是解決婚姻問題的方法。
就是一種結局,感情的一種結局。
反之,如果遇到了那種自私無情,只是在利用你的人,也要懂得及時止損、當機立斷。以免到頭來遭受更大的傷害。
④ 突然看透了老公看透了婚姻,以後該怎麼相處
照顧好自己, 別去管他了, 對自己好點,別受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