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姻資訊 > 學佛如何對待婚姻

學佛如何對待婚姻

發布時間:2022-07-18 16:40:23

『壹』 學佛人如何處理夫妻關系

對於婚姻,我也是經歷過很多次爭吵的,也曾經覺得自己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在這里我要感謝上師的加持,讓我度過生活中的難關,挺過了在生活中修行的風雨歷程。同時我對那些為家庭生活而痛苦的人深感擔憂,因而才斗膽談一談我個人對家庭生活特別是夫妻關系的一點體會和想法。
曾經有人說,自己身邊的人是最難度化的,尤其是自己的配偶。一些師兄都深有同感。師父曾說,如果你工作和生活中的關系處理不好,是你的佛沒有學好。然而我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都習慣於找對方的毛病,而不去反觀自己的內心,這是永遠都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的。因為除了佛之外,世間凡夫都不圓滿(連等覺菩薩的修行都尚未圓滿),要找缺點,多得是了。我們遇到這樣的姻緣,都是自己的果報,是自己應該了結的緣分。如果我們看別人的不是,是自己修行不夠;如果我們視眾生為菩薩,則能避免很多煩惱。
對於我們修學密法的行者,最終目的是為成就佛果,然後度化無邊有情。如果我們對自己最親密的人都不能夠容忍,還能夠談對其他眾生的慈悲嗎?我覺得這是假的,不是真正的慈悲,至少是有分別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是平等的、沒有分別的慈悲,是冤親平等的。如果夫妻都是學密法的,生起了嗔恨心,則違犯了「對金剛兄弟起怨嗔」的戒條,後果是很嚴重的,必須極力懺悔。如果認為對方不如自己,覺得實在難以忍受,不可教也,無法度化,而去舍棄,則違犯了「畏難不度退失菩提心」的戒條。師言,嗔心不除只能夠證得阿羅漢果位,這樣就虧大了。生活在煩惱痛苦之中,連法喜都沒有證到啊,活得真苦真累!所謂的苦和樂,都是自心分別執著造成的。若能放下而生起出離心,則能離苦;若能悲憫而生起菩提心,自然能夠包容眾生,也就自然能夠掃除修行路上的障礙了。
我們的修行不被自己的家人所擁護,不能夠歸罪於別人,不能夠一味去責怪他們愚痴、業障深重。作為真正的行者,是不見世間過的,而應該檢查自己有哪些不如法的行為。所謂不如法的行為,是相對來說的,並沒有絕對的標准。作為在家修行的居士,要在生活在修行,必須抱著大乘觀點,絕對不能夠走小乘路線。所謂大乘觀點,即人間佛教精神,這是師父開示的精華之一。而作為密乘學子,更應秉持密乘觀點,不僅僅是大乘觀點。何謂密乘觀點,我的理解是,視上師為佛,眾生為菩薩,娑婆為極樂。為何我們不見極樂,皆因我們自身業障之故,這一點在《法華經》中有依據,本師釋迦牟尼佛能夠當下讓大家見到娑婆世界如極樂世界一樣的功德庄嚴。
如果我們沒有依教奉行,沒有按照師父說的走社會化、生活化、科學化的道路,佛法是不利於弘揚的。首先是不利於我們自身的修行,由於我們的修行與社會格格不入,得不到眾生的擁護,我們的修行處處碰壁。如果我們再生起嗔恨心,嗔火燒毀功德林,修行不退轉才怪。如果我們的修行得不到眾生的擁護,那麼我們想要去弘揚佛法,肯定也是障礙重重,說得天花亂墜也沒有人願意聽。你說佛法再好,不能夠解決實際問題,不能夠解決自己的煩惱痛苦,自己的家庭和工作都是一團糟,誰還會擁護學佛的人,誰還願意擁護佛法?我們自己的煩惱重重,自心沒有調服,如何調服他人?
儒家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關系不好,說明修身不夠。作為佛子,一定要做好和諧社會的楷模。只有家庭和諧了,國家才能夠安定,天下才能夠天平。退一步來說,夫妻之間即使是分手,也應該在無嗔心的情況下好說好散,才是真正的緣分已盡,否則繼續輪回償報,下一次的嗔恨將會變本加厲、更加猛烈。其實我觀察到,每當我自己對妻子生起了嗔恨心的時候,都是因為自己的我執和法執造成的,都是因為自己的心量不夠造成的。當我放下自己的我執和法執,把心量放大時,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菩提心時,嗔心自然轉化了,並不是強行的壓制,那樣是會傷肝傷肺傷身傷心的。嗔心轉化之後,智慧自然生起,我會覺得剛才我在意的那些事情,都是不值一提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兒。有時我會在嗔心生起的時候反觀自心,覺得不過是真如的妙用而已,我完全有信心降服自己的煩惱,只是自己不夠精進而放縱了。更確切地說,這是一種習氣,如同條件反射。但是我能夠照見它,就一定能夠戰勝它。可是如果還沒有照見,那就要繼續在痛苦中煎熬,如繩未斷的牛一樣急得團團轉了。我希望這樣的師兄及時迴光返照,不去死揪別人的缺點不放。師言:「只觀照別人,永不見自性。」我為什麼總是聽到你說別人的不是,而沒有剖析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呢?如果找對了,修行必然進步。見地一到,修證就很容易過去了。關鍵是見惑都沒有改正,思惑就更難了。
我最喜歡的是彌勒菩薩的胸懷,整天都是笑嘻嘻的,能夠容下一切人和事,這是師父說的無量無邊的胸懷。如果我們的心胸能夠包容整個法界,那麼還有什麼東西能夠障礙我們呢,這就是佛的境界,我想這可以稱為法界一心,不知合適否?我們的福報不夠、智慧不夠,都是因為我們的心量不夠造成的。只有具備無量無邊的心量,才能夠具足無量無邊的智慧和福報。我們連自己最親的愛人都容不下,我們還有資格說普度眾生么,我為自己感到慚愧!

『貳』 學佛人怎樣對待婚姻緣分

最好是能超越這一切。什麼叫超越?就是要開悟證悟,要明心見性。你真開悟了證悟了,明心見性了,你就不會受外界的影響,同時也能把所有的這些矛盾和沖突消除。如果修行沒有達到這樣的層次,就要轉變因果。什麼叫轉變因果?就是斷惡行善,斷一切惡業,行一切善業。

夫妻不和,佛在經中講過,這是曾經邪淫的果報。你想改變這個因果,就要斷除邪淫,好好地持戒,這個時候更不能犯戒,不能搞那些不道德的事情。有些人這個時候把握不住,又犯戒了,將來就會有更嚴重的惡報。

學佛的人不能怕現世的報應,要怕造惡業、種惡因。你種下了惡因,將來就要感受果報。種了一次惡因,將來感受果報的時候,不是一次兩次,而是無數次的,是千倍萬倍,而且越來越增長。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就怕造業,不怕現世的報應。

你真想解脫,真想解決這些問題,最好是明心見性,最起碼也要斷惡行善,尤其是斷邪淫。要好好受戒持戒,這樣才能轉變因果。這是唯一的方法,做不到就沒辦法了,只能自作自受。佛講得清清楚楚,以前造的業,尤其是自己的行為不正,現在就要感受這樣的果報。所以應該懺悔往昔所做的惡業。

做懺悔最起碼要具足四種對治力。四種對治力中有返回對治力,就是下定決心,以後縱遇命難也不能犯這樣的錯誤。這就是你懺悔的時候要具足的條件。如果你當時下不了這個決心,懺悔也能減輕點業障,但是不能徹底消盡業障。你當時能下這個決心的話,才算比較圓滿的懺悔。

決心特別重要。也許你以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但是懺悔時必須要有這樣的決心。如果當時你有決心,過後由於煩惱或業力,又沒有把握住,沒有控製得了,又犯了,這也沒辦法,只有再重新懺悔。

任何事都是,我們下決心以後要盡量做。但是肯定也有做不到的時候,也有做錯的時候,這也要重新如理如法地懺悔。我們是學佛修行人,在這個過程中,盡量要圓融,要容納,盡量不要傷害對方。你盡心盡力了,緣分到了,也只能隨緣。

婚姻的事,有的想結不敢結,有的想離不敢離,心裡很痛苦,這也是自己放不下。該結還得結,該離還得離,這是緣分的事。有修行的話就能解決,沒有修行的話也改變不了,只能隨著緣分走。

什麼事情都是,最好是保持自然。你特意離婚,這是個錯誤;你執著不離婚,這也是個錯誤。該離就離,要把握這樣的狀態。但是要保持適度,這是很難的,有智慧才能把握得住。什麼時候該離,什麼時候不該離,沒有智慧,就分不清。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么!

學佛的人也不是堅決不能離婚,學佛的人也不是必須要離婚,一切都要隨著緣分走。我們要盡心盡力,盡量別傷害對方,別傷害眾生。我們對這些眾生,包括家人,沒有什麼惡意,不自私的情況下怎麼都行,不會造業。

如果是惡意的,特別自私的,肯定會造業。自己最清楚自己,自己看看,我們想離婚或者不想離婚,是惡意的還是善意的?是自私的還是不自私的?如果是不自私的,就沒有什麼罪過。你為了自己的利益堅決不離,這也是造業。

任何時候都要觀察好自己的心,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這是最重要的。剛才我們講的超越因果,轉變因果,都在這里。自己的心態把握住了,會取捨了,就行了。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不用考慮那麼多。但是我們現在總是考慮很多。

現在很多人,不管是大人物還是普通人,都是為了各自的名利。結婚離婚也是,根本不觀察自己的心態,不調整自己的心態,而去考慮這邊、考慮那邊,總是想不開。很多人都是為了面子,為了各種利益,都是自私的。

其實把自己的心放平放正了就行了,對一個有修行的人來說很簡單。

看自己的發心動機,你今天要離婚是為了什麼?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對方?為了自己還是為了眾生?你如果是為了對方,為了眾生,不自私、不自利,沒有惡意的情況下,不會擔因果,離婚也是個好事,也是一種行善。你自私自利,惡意的,也不考慮對方,只考慮自己的名利,怕失去自己暫時的利益堅決不離,你是在造業!你為什麼不離婚,或者你為什麼離婚?看自己的心,你是最清楚自己的,用不著問別人。

大乘和小乘有區別。大乘佛法里完全看發心和動機,不看結果。佛經里講得清清楚楚,大乘佛法是心地法門。什麼叫心地法門?動機善,一切善;動機惡,一切惡。小乘不一樣,不是只講動機,還要看結果。為什麼?他還有自私自利,心不是完全清凈,所以他還要看結果怎麼樣。大乘就不用了,完全是為眾生的。比如你一點點也不自私,完全真心實意地為對方做事情,對方也知道你是真心的,萬一做錯了,他知道這個結果,也不會怪你的,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結婚也好,離婚也好,也沒什麼。但是我們這些凡夫把世間的瑣事看得特別重。「結婚是大事,離婚也是大事啊!」

所以它們的變動對我們的打擊特別大。但是對一個修行人來說,這都不算什麼事,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都離不開無常的本性。對於有修行的人來說,都是小事――世間的瑣事,無所謂!一切隨緣,緣來緣去,緣聚緣散,該聚聚,該散散,該來來,該去去。沒有什麼,這是很正常的。有智慧的人就是這樣。

什麼夫妻,再好也就一生一世,幾十年,很短暫!這是按時間來說。按事情來說,夫妻之間有什麼重要的事?除了學佛修行是大事,除此以外還有什麼大事?

這就是我們剛開始講的超越因果。已經超越了這一切,就不會執著這一切,所以對他來說不會有任何的障礙。現在我們這些人當中也是,有的夫妻兩個,一個有修行,學得好;一個沒有修行,學得不好。

沒有修行的,就整天煩惱痛苦;有修行的人,也不煩惱,也不痛苦了,看著對方可憐。這是有修行與沒有修行的差別。在同一個環境里,面對著同樣的事情,一個煩惱,一個不煩惱;一個痛苦,一個不痛苦。不僅不煩惱不痛苦,還可憐他,還想救他,這是菩薩行。

有修行與沒有修行的差別,不是有神通沒有神通,不是有能量沒有能量――其實剛才說的那些才是最大的神通,最大的能量。內地情況比較復雜,夫妻之間,有的家庭是男的信佛,女的不信;有的是女的信佛,男的不信。這個情況要注意。學佛修行不會影響你的工作,不會影響你的生活。既然不影響工作和生活,也不會給對方造成不利的影響。如果你因為學佛修行給對方造成了不好的影響,那你肯定有過錯,肯定有不對的地方。

你要學佛修行,但是得也看具體情況,時間要把握住。去做這些功德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能因為學佛修行影響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你特別執著家裡的佛龕、佛像,什麼也不顧,還整天誦這個念那個的,對方肯定受不了。如果對方不反對還行。對方還不是特別同意,你就不能太執著這些,自私地去學修。

隨時都可以修啊!包括擦地,洗臉刷牙,做飯吃飯,都可以變成修行。收拾衛生,刷牙洗臉,做飯吃飯,這都很正常,過日子么!平時也是,年紀大的,叫「老伴兒老伴兒」,就是伴兒么!你也不能總不陪伴他,你也應該跟他聊聊天,這都行!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都要發心。你陪他,都是為了他好,也不是貪著這些,而是為了救度這些有緣的眾生,這不會有什麼過失。

以前佛派舍利子去度皇宮里的眾生,舍利子整天給他們講法,領他們念誦,結果誰也接受不了。舍利子實在救度不了他們,就回來了。佛陀說,還得文殊菩薩去。文殊菩薩到了王宮里,也沒有給他們講什麼,念什麼,就是陪他們吃喝玩樂,最後把他們都度化了。這是方便么!文殊菩薩也不是為了自己吃喝玩樂,也不是貪著於這些,完全是為了眾生。

為了救度與自己最有緣分的眾生,你吃喝玩樂都行!但是要看你的心態。找借口不行!現在有的人找借口,他自己想喝酒,說,「為眾生喝點!」他自己想吃肉,說,「為眾生吃點!」那你就是貪著於這些,自己想吃想喝,然後找借口,這肯定不行,肯定會造業。有的人自己真不想干這些事,沒有辦法的,不是自己貪圖這些,完全是為了對方,這就不會造業。

自己一定要把握住,別人愛怎麼說就怎麼說。現在不信心因果的人很多,我們都是學佛的人,學佛的人是講因果的。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權利再大,實力再強,長得再美也沒有用,在因果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你再聰明也欺騙不了它,再厲害也對付不了它。我們最要害怕的就是因果,別的都沒有什麼可怕的。

取捨因果非常重要。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會有浪費,不會有差錯,都在我們的阿賴耶當中記得清清楚楚。「不是不報,時候沒到。」所有的這些,不管是善還是惡,到時候一定會現前,一定會報應的。報應有過程,因緣具足的時候,果報才會顯現,之前不會隨隨便便的顯現。

比如說播種,有的要好幾年才能結果,有的幾個月就能結果,有的幾天就能結果,不一樣。因果也是,有的現世現報,有的來世再報,有的可能要很多生生世世再報。比如我們今天做功德了,做善業了,再微小也有果報,它不一定什麼時候結果。雖然做了非常微小的善業,但是惡業做得多,肯定會先下地獄,在地獄里感受很多劫的痛苦,最後慢慢才托生為人了,才顯現善的果報。

因果不會有差錯,不會浪費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的是瓜,不可能得豆;你種的是豆,不可能得瓜。首先把這些道理弄明白。什麼也不懂,你怎麼取捨因果,怎麼修啊?聞思修特別重要,這是有次第,有程序的。有的人說不用聞思,直接修就行了,那是不可能的。你得先聽聞,然後思惟,弄清楚了,然後再去做,這樣才不會做錯。沒有聞思直接去做,一定會錯!什麼叫盲修瞎煉?沒有聞思地修,這叫盲修;沒有聞思地煉,這叫瞎煉!

不僅僅是我們學佛,要學世間的學問,知道世間上的道理,也需要聞思啊!佛法和世間上講的這些道理一樣,都需要牢記在腦子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實在行動上。你得先把這些道理弄明白,然後再在實際行動中去做,這才是修行。

包括結婚離婚,家裡這些瑣事,也是這樣。都變成學佛修行了,那就不是瑣事了,那是大事。如果沒有變成修行,那就都是瑣事,沒有什麼意義。都是一樣,離不開痛苦的本性,離不開無常的本性,離不開空性的本性,都是如幻如夢的。你看電視里演的那些,都有意義嗎?

佛講得多好啊,如果沒有智慧的話,結婚也好,生孩子也好,上班工作,都離不開痛苦。結婚是為了快樂,生孩子也是為了快樂,結果你看,都是痛苦的。沒有結婚還沒有那麼多事,結婚成家,事就多了。沒生孩子還行,沒有那麼多負擔,一旦生孩子了,你看,負擔多重!增加煩惱,增加痛苦。

佛講的,都離不開痛苦,難道不是嗎?哪個不是苦?苦苦,變苦,行苦,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不欲臨苦??離不開這些苦。

然後佛講了無常。一切諸法都離不開痛苦的本性,離不開無常的本性,都是如幻如夢的。這三個道理弄明白了,才是看破,才能看淡;你把這些事看破了,看淡了,才不會執著,才放得下;真放下了,才是解脫,才能輕松自在,之前是不可能的。

如果結婚、離婚這些家裡的瑣事引起了你的煩惱,你就沒有修行了。真有修行的話不會這樣。你有看不慣的事,說明你沒有智慧;你有看不起的人,說明你沒有慈悲心。有慈悲心的人,不會有看不起的人;有智慧的人,不會有看不慣的事。在已經開悟、證悟的人的境界里一切都是平等的,沒有好與壞的分別。

但是對沒有開悟的人來說不是這樣的。沒有開悟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時候肯定有好和壞,有好人和壞人,有好事和壞事,有好和不好的地方。有娑婆世界,也有極樂世界;有善,也有惡;有菩薩,也有凡夫。這都是自己的心。

南◎無◎阿◎彌◎陀◎佛

五台山文殊道場

『叄』 作為一個學佛之人應該如何對待夫妻房事生活

出家之人:戒淫,包括身、口、意。

在家之人:戒邪淫:合法婚配的正常行淫不是邪淫。

非時(月經期、產褥期)、非地(不是自家卧室或暫時屬於自己的卧室)、非願(一方不願)、非法(未婚同居、嫖娼賣淫、通姦)都是邪淫。

(3)學佛如何對待婚姻擴展閱讀:

如果遵從佛法基本教義,那怕是只做到了大部分,居家生活與修行,都會得到現實的幸福與安樂。

但是,事實上這種情形並不多見,反而不理想的狀況甚多,城市背景的中青年似乎更為突出。不少人學佛學得很辛苦,不少學佛青年,都走了一些彎路,有的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不僅使人想起「邯鄲學步」的成語,一味模仿別人,非但沒有學到別人的長處,反倒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忘記了自己的本分和責任。

在台灣弘揚佛法數十年的南懷瑾先生曾說過:「佛法唯絕頂聰明的上士和一聽就信的下士好學,中等人最不好學,一些人不學佛還起碼是個正常人,一學佛便弄得神經兮兮的,連個正常人也做不成了。」這真是過來人的經驗之談。

佛法的修學,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次第的,若不善學,難得實益,反而會受損害。

『肆』 淺談學佛修行人應該怎樣對待愛情與婚姻(絲絲天樂原創)

所謂愛情就是人際間吸引最烈的形式,是一個體(人)對異性個體產生浪漫色彩的高級情感,或彼此的相愛。研究和觀察表明:愛情的動力和本質就是男女之間的性慾,是延續種屬的本能。簡言之,愛情就是異性間的精神欣賞,肉體追求。盡管愛情會凋零,婚姻有不幸,但是,由於愛情具有非常濃郁的神秘、浪漫的色彩,所以千百年來,一直是人類社會激烈爭論的話題,也被世人強烈執著著,絕大多數人把獲得愛情當做人生的最高價值和最終目標,誠如一位名人所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愛情是支持世人堅強生存下去的強勁力量。因而,各民族的詩歌都熱烈而振奮地贊頌人類愛情的巨大,使它成為源遠流長永恆藝術的主題。站在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立場上,從世間法的眼光看,愛情至少有四方面的積極作用:一是使個體(人)獲得生理、心理的快慰和滿足;二是愛情以婚姻的形式組建家庭成為人類社會最小的單元體,利於社會安定團結;三是繁衍後代使人類種屬得以延續;四是使人為了獲得愛情而努力去從事世間的種種事務,促進了社會發展。當然,從醫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愛情還會給個體帶來諸多好處,這里不再贅述。因此,愛情也是人類社會不應缺少的食糧。所以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天經地義,追求理想的愛情、永恆的愛情也就成為人們尋求幸福生活的美好目標。 那麼,站在洞徹宇宙人生真相的立場,以出世間法的眼光來看愛情究竟是什麼呢?這要從我們本具的佛性說起。佛性本來清凈無染,沒有男女相,沒有五欲,由於無明分別念起產生業識妄相,則有了眾生對愛情的迷惑顛倒。由於戀愛者執取的對境是自己能取心識中的愛染相,故,所謂的「愛情」就是戀愛者本人的一種強烈的我執與我愛,是戀愛者,或戀愛雙方對對方我執最大限度滿足的表現。簡單說,戀愛者執著所愛的是他自己,是對自己的最大滿足。這種一個個體對另一個異性個體的精神依戀和肉體貪著,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生死無明,愛情本身是貪嗔痴的產物,是眾生生死輪回的因、輪回的果。正是因為有了「愛」這種業力,才感召人有了「有、取」,有了「生」,有了死,輪迴流轉的種子就這樣在我們的阿賴耶識中,生生世世染污,深深種埋,並難以清凈。由於能所皆妄,本來皆空,因此,愛情是虛幻的。美麗的愛情、幸福的婚姻,只不過是夢中幻影罷了,因緣聚則有,因緣散則無,終不可得,因而,世上根本沒有永恆的愛情,執著就是痛苦的根源。所以了斷情慾,才是我們出離生死的根本。誠如以上那位名人所說:「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因此,一個真為眾生離苦得樂,發誓成佛的修行者,必定是現實生活的一個清醒者、理智者、智慧者,在通達真理中放下對愛情的貪著,並在對異性的精神依戀和肉體執著的桎梏中,獲得情感的升華、心靈的自由、欲求的超越、煩惱的解脫,常樂我凈理應是行者歷劫終不放棄致力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無上目標! 愛情的產生是受我們過去世業力的推動呈現的一種因果,從了義上講有無愛情,是否擁有愛情婚姻都是自己的因緣果報。因果雖不可抗拒,卻非不可轉化。出家、在家學佛,雖果位有高下不同,但絕不能一概而論。縱觀全部的佛法,都在力說性愛乃欲界生死根本,卻也非教人一概不娶不嫁,愛情婚姻既能障道,但也非必然障道。釋迦牟尼佛在成家後出家,以示現一生補處菩薩成佛,和大乘經中講到,佛陀以成家戀愛作為度化眾生的一種方便,說菩薩隨順眾生愛欲以結緣度化的功德,這些實例都有其深刻寓義。因此一個學佛修行人,可否有愛情婚姻,完全應該根據行者的具體因緣情況決定。如果你志求高遠,特別喜歡清凈的梵行,有堅定的行願力,具有出家的因緣福報,那就徹底了斷塵緣,以出家的方式一心一意弘法利生,完成自他二利;如果不能出家,你有得到愛情成家的因緣果報,那就隨順緣起建立家庭。筆者認為:一個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應該用智慧去抉擇觀照,依著菩薩學處,才能正確認識,對待和解決好愛情婚姻這一人生重要關鍵的問題。要知道:真正的出離是對五欲六塵的不染著,故不論在家、出家,是否擁有愛情婚姻生活,都應本著「無依無著智慧立」的精神勤修戒定慧,放下對一生一切幻相的執著,努力破除我執我愛,將狹義的我愛升華為廣義的博愛,在生活中應該常常反觀自心,力修不凈觀、慈悲觀、空觀等對治貪嗔痴,最好能在認證本覺中,面對任何對境都能隨時將心安住法界本體,這是消除貪嗔痴,盡除業障,放下執著,轉化習氣和性慾煩惱的最好方法。作為在家學佛者,特別是志求一切智的菩薩而言,婚姻生活更是一門寶貴的修學法門!要立足於「性空緣起,緣起性空」的世出世間法則,積極幫助、照顧、度化好自己身邊最親近、最有緣分的人,如達真上師所言:「結緣是為了了緣,好好地結緣,好好地了緣」。既不能沉溺於愛情,把它當做人生的最高價值和最終目標,使自己的心相續充滿了貪嗔痴慢疑,如此,不但不能生發起出離心,反而會造作種種業,不但不能獲得解脫,反而會貽誤了完成度化父母眾生的大業。但也不能對性慾的生發、婚姻的存在產生反感,進而採取壓抑放棄、置之不理的方式,走進「婚姻恐懼症」和「禁慾」的誤區,從而導致生理心理疾病和婚姻危機的出現,給對方和家庭帶來傷害不幸。要知道:學佛修行放下萬緣,不是要人無情,而是要不執著,離開了五欲六塵,也就離開了修行的對境,沒有五欲六塵,就沒有凡夫,也就找不到佛了。因此,我們要積極學會能善於利用一切對境和有限的生命時間,來盡快完成自他二利的偉大事業,徹底解決生死的根本大問題。要明白: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觀緣起及心離染著,在六塵不染六塵,居五欲不貪五欲,如此經常思惟觀察緣起,日久便可融入心無掛礙的心境。在歷境練心中,常修愛別離苦,常思苦、空、無常,對世間幻相徹底看破放下,著力磨礪自己的修學功夫,在真正意義上的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和空性智慧的攝持下,藉助因緣道用,珍惜緣分,盡職盡責,忠於家庭,忠於愛情,在淡化精神依戀和轉化情慾中好好用功證道。 總之,愛情婚姻的本身就是性空緣起,緣起的本性就是佛性。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緣果報,隨緣自在,自在隨緣。追逐、放棄愛情都是一種過錯,不管是否擁有愛情婚姻,都應在智慧攝受下行持佛法。正如上師達真堪布講的:「有智慧有也行,沒有也行;沒有智慧有也不行,沒有也不行」。感恩上蒼我們所擁有的,感恩上蒼我們所沒有的。作為修行人我們應該時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時時刻刻感恩這一切。

『伍』 佛法怎樣使婚姻幸福

婚姻不幸福是長年累月的積怨造成的,想要改變這一切擁有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就要有效的化解這些積怨,用佛法中所講述的道理作為新的生活的准則,必然能夠挽回,但是,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實現,從寬容別人、找自身問題下手,是方法。

阿彌陀佛

『陸』 佛教的教義中,如何看待婚姻呢,就我所知道的,佛教主張人離開家,稱為出家

在佛法中,出家是個很嚴肅也很慎重的事情。比如首先要徵求父母同意,父母不同意,都不可以出家。 另外佛法非常重視在家人的修學,也鼓勵普通人在家修學佛法,並不不偏廢世間的勞動,工作,學習。 佛法講因果,一個人是否學佛,是否出家,皆是因緣和合而定,並非能強求的。 佛法的出家,並不完全指頭世間的家庭,更是出「...煩惱家」「輪回家」的意思。出家了,就是要放下小我,為教化救度眾生,荷擔如來家業盡力!所以古人常說,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之。 正信的佛教,既然不強求人出家,自然也是以正常的心態看待世間人的婚姻。在家學佛有在家學佛的軌范,結婚生子,也不耽誤在家學佛,只要按照正確的方法去修學即可。

『柒』 婚姻不好佛教怎麼處理

佛教對婚姻的基本看法是——婚姻是由於人們內在的愛欲需求,累世的會聚因緣,以及業力的牽引,導致今生男女兩人遇合,成家,乃至生兒育女。無論美滿的家庭還是痛苦的婚姻都有其必然性。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其因果關聯。婚姻的美滿與痛苦,來自各人前世與今生的行為和造作,非是其他。故而每個人都要為自己過去、現在、將來的行為負責。同時,佛教也教導人們要遵從所在國家的法律、道德,保持和維護家庭的穩定幸福,從該觀點出發,可以說佛教是反對離婚的。但另一方面,佛教中也沒有不準離婚的明確依據,如果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就要好聚好散。
佛教認為,因為有愛欲,我們心性便無法達到最深刻的純凈。不少男女為什麼會離婚?一定是彼此的貪著已經沒有了,或是外面的貪著比對妻子的貪著更強烈;今天為什麼他會愛一個不該愛的人,而舍棄他該愛的人,就是因為他煩惱、愚痴,善性太弱了。如果人的心靈純凈,他站在任何角度,都會把他的煩惱降伏,讓他的善性激發,面對再大的困難,他都不會使感情破滅。面對婚姻中的不如意,只要我們覺悟到生死輪回的根本源自「我見」(一種強大的潛在心力),「欲愛結」就會被逐漸解開,系縛我們的無明、貪愛的力量就會失去作用,超越生死,解脫自在便能得到。但要從愛欲執著中超越出來,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不僅一般人執著於婚姻家庭,就是一些已經學佛的居士,面對家庭婚姻變故,思想上往往也是多年不能適應。所以,面對婚姻的不如意,如能挽救,就要雙方心平氣和的懇談,找出問題所在,也可求助朋友、親人等,一段時間後,看雙方關系能否改變。如果不能改變,那就和平解決,盡快放下執著之心,讓自己從「貪痴嗔」中解脫出來,獲得心靈的自在。

『捌』 佛學如何看待婚姻問題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會成為夫妻,除了愛情,也需要緣份。在世間尋尋覓覓,怎麼會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緣天已註定?不僅眾生迷惑,連學佛人也一樣迷惑。再說「婚姻」基本上是每個人一生中都要經歷且相伴一生的,有的婚姻幸福美滿,有的婚姻互相折磨,有的想結不敢結,有的想離不舍離,自己痛苦的同時也在折磨著對方,歸根究底到底是放不下。所以說該結還得結,該離還得離,這是緣分的事

閱讀全文

與學佛如何對待婚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芳村哪個醫院可以做健康證 瀏覽:860
白子幸福美滿的白子是什麼意思 瀏覽:965
狼幸福後會變成什麼 瀏覽:315
100個童話故事書有多少字 瀏覽:60
星雲的故事講了什麼 瀏覽:596
故事吧是什麼意思 瀏覽:62
1991年羊婚姻如何2017 瀏覽:437
勵志音樂愛情在哪裡 瀏覽:151
沒有婚姻經歷該怎麼辦 瀏覽:828
婚姻法有什麼補償 瀏覽:77
醫學是什麼事業 瀏覽:890
當幸福來敲門評價為什麼高 瀏覽:885
新安民間故事有哪些 瀏覽:308
什麼屬相走不上事業大運 瀏覽:785
健康的花什麼樣 瀏覽:340
愛情期間錢怎麼花 瀏覽:897
九棵樹健康證在哪裡辦 瀏覽:625
幸福樹怎麼用硫酸亞鐵澆灌 瀏覽:298
大陸農村題材愛情電影有哪些 瀏覽:860
最正婚姻觀是什麼 瀏覽: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