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姻資訊 > 普米族婚姻怎麼樣

普米族婚姻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7-15 06:53:03

㈠ 普米族婚禮上有趣的「鎖媒人」是怎麼回事呢

普米族是我國歷史上擁有古老文明的一個民族,雖然我們很少聽到它的名字,但是關於這個民族很多有趣的傳統卻讓人有所耳聞。例如普米族人結婚的時候媒婆不隨著新娘一起跟到新浪家,而是要被關在新娘家贏得比賽才能急忙感到新郎家裡,這就是普米族在婚禮中一條有趣的環節,鎖媒婆。

三、鎖媒人的寓意

普米族是我國雲南邊緣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因為這個民族還在沿用母系婚姻家庭的制度,所以他們中鎖媒人最主要的含義是告誡男方家庭要關心愛護女方,因為新娘是自己千辛萬苦而迎娶回來的。

㈡ 男女朋友第一次到對方家上門,在風俗上各有什麼禮儀規定

首先女方要打扮得端莊大方,穿著得體,舉止落落大方,給男方家長留下個好印象。如果能給男方家長帶點禮物就更能討老人家歡心了。比如說帶點營養品、針織衫什麼的,要實用不要太昂貴的,否則家長會覺得女方不懂理財。女方要表現得勤快一點,比如說吃完飯收拾碗筷,幫著洗碗,這樣男方家長會覺得女孩子很賢惠。男方家庭只要不冷淡女孩子就行了。

(祝你見家長成功哦,我過久也要見家長咯,嘻嘻~)

男方呢,最重要的就是該說話的時候再說,不要口若懸河,不要說大話,會讓人覺得你不踏實。男方最好或者說一定要帶禮物,禮物嘛,不要太寒酸,女的和男的不同,也要實用。男方要多和老岳父岳母多聊聊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說話時面帶微笑,會讓人覺得更易親近。

㈢ 廣西少數民族摸耳朵什麼寓意

草標密碼和揉耳朵表情意
——苗族婚俗
湘西苗族姑娘初次外出結交男朋友苗語稱「講鏈講規」或「溜比溜苟」,直接翻譯就是「放鷹放鷂」和「采果摘籽」。小夥子結交姑娘叫「幫鏈幫規」或「溜背溜喜」,直接翻譯就是「打鷹打鷂」和「攀花摘卉」。
湘西苗族青年幽會也有暗號和密碼,這就是「草標」。雙方只要看到草標 ,就知道各自的行蹤。初相會時,女方如先到達約會地點,必先在約會地點的路口留下一個草標。這個草標的含義只有赴約會的情人知道,有如密碼一般的神奇功力。不過,也有一般人都能看懂的草標。一把草上結個疙瘩,疙瘩結在草尖上,草根朝幽會的方向,則暗示一方先到,示意對方快來。後者看到這個草標,必須留下一個草標,疙瘩結在草的中部。這後面一個草標暗示過路者,山中有情人幽會,請走大路。行人見了這樣的草標,一般都會避開,以免撞見別人的幽會。
居住在雲南南部的苗族,青年男女中有一種打毽活動,十分有趣。毽子就是中國民間都用來踢的那種,打毽的板和乒乓球拍差不多。男女青年在打毽活動中,輸的一方要讓贏的一方「揉耳朵」,不許反抗,但可以跑。如果輸贏雙方的男女沒有情意,純屬比賽,那贏者會使勁揉對方的耳朵,直到對方耳朵發燙為止。如果對打的男女相互有愛慕之意,輸者會主動讓贏者揉耳朵,而贏者是不會使勁揉的,而是紅著臉輕輕摸一下對方的耳朵。也有一輸就跑,贏者假裝追趕,兩人一直跑到無人的場所,傾訴衷腸。
在傳統的踩花山節期間,雲南金平苗族青年到了花山場上,好心的主人早已為青年們准備好了幾套「土電話」,它是用竹筒蒙上油紙、將線從中穿過而成的。男女在「土電話」上,用對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情,詢問對方的情況。唱到興起,小夥子會將「話筒」交給一邊的夥伴應付,自己跑去偷看姑娘的模樣。如果相互不中意,對歌到此為止。如果雙方都滿意,繼續對唱,約定下一次見面的地點。
廣西融水一帶的苗族青年,盛行「種花生」這個交往活動。走寨時,小夥子們向姑娘發出邀請,確定時間地點之後,姑娘們就會按照時間來到小夥子的村寨,他們帶著農具和肥料,上山種花生,期間男女青年談笑風聲,邊勞動邊對唱山歌,互相接觸試探。花生種子播下後,等苗長高時,雙方又要組織一次施肥除草活動,其實是為了創造一次見面機會,這時大家開始物色對象談戀愛。第三次是秋收花生時,大家相邀收花生並聚餐,相好的在一起講悄悄話,還沒有對象的趕緊抓住這最後一次機會。
苗族的婚姻一般分包辦婚姻和自由婚姻兩種。包辦婚姻為父母媒妁說合,媒人往往是由與對方認識或是對方親戚的人擔任。待女方探明男方的情況,徵求女兒的意見後,由媒人再來時說明是否同意。若女方同意,則議定「禮金」,訂婚日期;男方則准備物品去女方家,女方家備酒肉招待,稱為「吃新酒」。男家客人離去時,女方送雞、糯米飯及送給來人每人一根「花椒布」腰帶。
婚期大多是由男家擇定後委媒人於事前幾個月通知女家。婚期臨近,女方全村或全姓的姑娘們,大家共同聚餐,以示送別新娘,稱為「朋友飯」。出嫁當天,女家需派出三種送親人:一是新娘的朋友,為13—16歲的未婚姑娘,需盛裝同新娘前往;二是新娘的親兄弟和家族中的中、青年男子9—15人,與新娘同去同返;三是有3—4個15歲左右的男子,護送新娘到男方村寨附近。新娘到婆家短住幾天就轉回娘家,直到來年二月才到夫家,反復兩三年後,才舉行「煮飯」儀式。從今以後,她就不能再接觸娘家的鍋灶了,再也不能住到娘家了。
苗族的自由戀愛十分普遍,在自由戀愛過程中,雙方相親相愛,定下婚約,到了結婚這一天,卻由父母來決定。
在苗族婚禮中還有高唱酒歌的習俗。婚事喜慶里,苗家的酒歌往往要成套地唱。苗族在婚事禮儀中所唱的酒歌,唱完一套需用八九小時,有時是通宵達旦地唱。在婚禮中,男女雙方都得選派唱酒歌的歌手,選上的歌手稱歌郎。每套酒歌共分九部分:第一部分為攔路歌(也稱攔門歌),當男方歌郎來到女方山寨時,女方聚眾歌郎在山寨的路口迎唱的歌,即叫攔路歌。男方要巧妙地和女方的歌郎對歌,—一解答了對方請問的內容,才被放行進山寨。第二部分叫「十切」,即男女雙方歌郎各唱十段歌,內容反映出雙方所在村寨的風土人情。第三部分叫「公爺進地」,主要唱出男女雙方祖先的淵源所在和遷陡歷程。第四部分叫「結親路」,唱出男女雙方古老婚姻禮儀的形成及其形態。第五部分叫「三代根基」,即男女雙方歌郎敘唱新婚夫婦父輩、祖父輩、曾祖父輩三代的基本情況,以加深兩個姻親家族的相互了解。第六部分叫「鳳親」,歌郎用歌聲介紹男女雙方結婚前的戀愛經歷,比如他們是如何相識的,類似代新郎匯報戀愛經過。第七部分叫「過定」,代表男女雙方長輩對新婚夫婦唱出期望和祝福。第八部分叫「謝主家」,由男方歌郎代表男方向女方親家致謝。第九部分叫「龍船歌」,是整套酒歌的高潮,雙方歌郎要用對唱的形式比輸贏,並邊對唱邊由雙方歌郎扯臘鴨,唱贏者即得臘鴨。
酒歌唱畢雙方酒郎退出歌堂,新婚夫婦入洞房成親。

鬧洞房解衣扣
——錫伯族的婚俗

錫伯族的婚禮以熱鬧著稱。新娘到男方後,先舉行拜天地的儀式,然後進入洞房由伴娘和男方嫂嫂為其梳頭。錫伯族的姑娘梳一根辮子,正背中間垂下。做新娘要將一條辮子梳成兩條辮子,盤在頭上。晚間鬧新房時,鄰居青年都到洞房唱歌,並拿出一根羊骨頭讓新郎新娘去搶。鬧洞房要到深夜才結束,離去之前,青年們要將新婚夫婦衣服的扣子解開,如果新郎害羞,不讓解衣扣,大家便會大聲喊:「這是老人們的囑托!」鬧洞房者將兩人外衣的扣子都解開然後才會離去。
騎馬迎親與抱木枕頭
——蒙古族婚俗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盛大的節日,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追逐愛情的好機會。在大會上青年男女身穿民族盛裝,參加各種競技活動。在射箭、摔跤、賽馬等比賽中的獲勝者,總能贏得姑娘們愛慕的目光,如果姑娘對哪個小夥子有意,那麼她便會馳馬迎向心中的英雄,丟下一塊手絹,然後調轉馬頭離去。小夥子則心領神會,躬身拾起手絹,策馬追趕姑娘,一旦追上,小夥子就會將一枚戒指珍重地戴在姑娘的手上,一對青年就這樣相愛了。
在蒙古族中還有一種男女相愛的信物叫「哈布特格」,它是佩掛在蒙古袍上的一種飾物,一般都是由姑娘親自綉制。小夥子在擇偶時,都要看對方的「哈布特格」綉得怎麼樣,如果綉得精美,說明姑娘是一個勤勞能乾的姑娘,將來日子一定會安排得很好。
蒙古族的婚禮既隆重又獨特,尤其是鄂爾多斯草原上蒙古族傳統婚禮更具特色。鄂爾多斯婚禮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鄂爾多斯婚禮大多在臘月獲正月間舉行。青年男女經過家長說媒定親之後,姑娘除梳一條大辮子之外,還要在前額兩邊各梳6條小辮,這標志著姑娘已經定親待嫁了。
雙方選定吉日後,分別邀請各自的親朋好友。舉行婚禮那天,來賓們都要穿上漂亮的衣服,騎上高頭大馬,帶著禮物去新郎新娘家祝賀。
新郎迎親都是在傍晚時分啟程,他們帶著弓箭、食品和禮物,騎著駿馬。行前,新郎要把一隻灌滿了酒的小白瓶藏在馬鞍下或馬鬃裡面。
新郎和迎親隊伍在黑夜中到達新娘家。他們按照習慣要先繞著屋子轉一圈,然後將一條哈達獻給那些操辦婚事的炊事長,並贈送一隻剝好的小羊,以表敬意。這時,新郎也將帶來的弓箭放在象徵鄂爾多斯勇敢精神的瑪尼宏旗標前。新娘的夥伴們則迫不及待地在新郎的座騎上尋找那隻小酒瓶。
迎親隊將所帶的禮物和食品逐一交給新娘家。主賓在互換鼻煙壺,表示問候以後,新郎向在座的女方主婚人、岳父、岳母及賓客們行磕頭禮。在女方盛大的婚宴上,人們一邊狂飲,一邊進行饒有風趣的對唱。就在人們痛飲狂歡之際,有人將新郎引進新娘的房間,他在那裡還要經過一番考驗,比如當新郎一坐定,就有人拿來一塊煮熟的羊頸骨,請新郎把它拗成兩斷,意在看新郎的力氣有多大。如果新郎拗不斷,人們便乘機起鬨取笑。當天晚上,新娘還不離開家,她和好友邊說邊哭,依依惜別。為了表達姐妹們的挽留之情,她們將自己身上的腰帶解下來聯結在一起,先從新娘這邊的袖口穿進,再從那邊的袖口穿出,然後其它姑娘也照此辦理,聯結起的腰帶從每位姑娘的袖口穿過後,大夥兒緊緊抱在一起,用這種方式來表達難分難舍之情。
在女家經過通宵達旦歡樂之後,次日凌晨,迎親隊接著新娘要啟程了,由女方賓客組成的送親隊一同前往。在娶親路上,按照習俗,男女雙方都要設法搶先到男家,女方中一人有意搶去伴郎頭上的帽子,挑在馬鞭上,然後扔到地上,讓新郎下馬撿帽,這樣勢必耽誤時間,女方伴娘便可搶先而行。但男方也有高招,在離新郎家不遠的地方設一酒席,招待女方,女方伴娘一喝酒,男方便調換最強壯的駿馬,搶先到家。一路上便是這樣追逐嬉戲,縱馬奔騰,充滿著情趣。
娶親到家後,新郎、新娘還要拿著馬鞭,雙方通過兩堆旺火,以示愛情的忠貞不渝,又隱含著純凈、避邪和興旺之意。
這時新郎的父母出來把新娘迎回洞房。進門後,新郎的母親按照蒙古族婚禮的習慣,將新娘的紅面紗輕輕地揭去,然後新娘向新郎的父母行蒙古禮。接著,新郎手執銀壺,新娘手捧酒盤,逐一敬酒。新郎給女方的送親賓客敬酒;新娘給男方的賓客敬酒。敬酒時,在場的人們歌樂四起,年輕的男女牧民翩翩起舞。這樣的婚禮夜以繼日連續進行兩天,盡興的人們才陸續離去。
居住在內蒙東部以及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地的蒙古族,在舉行婚禮時,還有一種搶枕頭的習慣。
姑娘出嫁前,父母要為她在自己居住的蒙古包旁,搭一個新的蒙古包。出嫁這一天,要把送給新娘的嫁妝,一件件陳設在新蒙古包內。陳設完畢時,女方由四個身強力壯的漢子抱著一個木製的一米多長的大枕頭走向蒙古包,這時男方的四個小夥子便上前搶奪。雙方八人你搶我奪,都不輕易鬆手,直到精疲力竭。之後雙方共同將大枕頭放在床上,便算儀式告一段落

串情人咬手背
——瑤族婚俗

秋收過後,藍靛瑤族的未婚青年大都要背著米去串情人。一夥同性別青年按事先約定來到一個瑤家山寨,該寨的異性青年則備下酒菜款待。款待還有儀式,先是客人即興唱起山好水好主人好的贊詞。然後雙方在唱中交流感情。盛宴間眉來眼去對准了象,就成對成雙地到寨子外邊,盡情地傾吐心中的愛慕之情。於是按祖先留下的規矩,由那情郎往愛妹的手上咬一口,再由愛妹朝情郎手上還一嘴,咬這一口還有許多講究,咬重了說是狗咬;咬輕了,表達不了對情人的愛。這一口還必須往手背上,咬手背又不得咬著凸起的骨節處。假若咬的規模位置都合規定入情理,被咬的傷口發炎化膿、表示戀人的情意已經溶入對方的肌體和血液里。再加上互往手上拴了紅、藍絲線(男給女拴藍或黑絲線,女給男拴紅絲線)這對戀人就可以等著良辰吉日成親了。
在金秀瑤山有五個瑤族支系,婚姻習俗各不相同,其中茶山瑤的婚姻習俗別開生面,獨具特色。
茶山瑤多住在河谷兩岸,依山傍水、景色秀麗,每個村寨幾乎家家都有「吊樓」,男女青年住在吊樓里,互相對歌,特別是逢年過節,唱到通宵達旦,傾吐愛慕之心,歌聲娓娓動聽,情意綿綿。
他們在對歌中選擇配偶,在勞動中建立愛情,當愛情種子發芽的時候,男方便托媒去說親,定下過門日期。
接親的日子來到了,一不吹嗩吶,二不抬花轎,三不打鑼鼓放鞭炮。男方派房族兄弟四至六人。半夜點火把去接新娘。接親的這天晚上,女方家裡每一重門都點上一盞油燈(茶山瑤的房屋深而長,一般都有三四重門)照著接親房族。新娘早已梳裝打扮好,等候接親。當男女房親兄弟進屋向女方父母賀喜、道謝,吃罷「領情飯」之後,便把新娘接走。陪同新娘出嫁的有新娘房族姐妹四至六人。熊熊的火光把新娘的臉映得緋紅,這時萬簌俱寂,正是午夜,人們已進入甜密的夢鄉,新娘離開村寨人們還不知道呢?
新娘到新郎家,堂屋早已擺好酒席,酒席很簡單,只有一隻雞和兩三斤豬肉。全家老少和送新娘的雙方同族兄弟姐妹,陪新郎新娘歡歡喜喜進餐,老人講樂話,後生家敬酒,表示祝賀新婚。進餐完畢,婚禮也就結束了。當太陽升上東山,新娘新郎扛著鋤頭雙方下地勞動。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昨天夜裡,寨里又添了一對新婚夫婦。

潑水迎親和摔跤婚禮
——彝族婚俗

每逢快樂的「火把節」或熱鬧的街市,彝族小夥子都要將束上心上人送的花要帶,去尋找情人一起遊玩。彝族小夥子中如果誰束了這樣的花腰帶,就表明小夥子已經有了心上人了。在紅河了兩邊,姑娘和小夥子認識並產生愛情之後,姑娘就會悄悄地綉一條腰帶,上面有花朵、蝴蝶、小鳥等,利用約會的時間,將腰帶送給姑娘。小夥子得到腰帶後,會回贈姑娘手鐲,表示兩人真誠相愛。
彝族認為,清水能驅惡除邪,送走妖魔,帶來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時一定要潑水,為能經受住這個考驗,在迎親時,男家選派未婚伙子去接親時,既要身體強壯,又要精明能幹,既能招架潑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搶走」新娘的艱巨任務,往往在推薦人選時反復審議,擇優錄用,有的不惜長途跋涉,選拔良才。
有些地方彝族的迎親是通過「搶」的方式完成的。在「搶親」的頭一天晚上,姑娘們向小夥子展開了猛烈的水戰。姑娘們用潑、淋、灌、射等各種方式兇猛地攻擊小夥子,使來「搶親」的小夥子難以招架。於是,聰明的小夥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減輕「水災」的襲擊。
經過一晚上的水潑,當早晨來臨時,「搶親」便開始了。這時,姑娘們擁著新娘,小夥子們前去「爭搶」,姑娘們防守嚴格,小夥子必須機靈多變,乘一瞬間出現的漏洞,搶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為行走。可見,把新娘「搶」到婆家是多麼的不容易!但彝族卻認為,婚禮中的這一潑一搶才會驅除邪祟而保證日後生活不受侵擾。
在彝族的婚禮儀式上,還會經常開展一些競技活動,以助婚禮氣氛,而對陣雙方則不用說,肯定是男家和女家。
在雲南姚安的彝族,婚禮上有爬油桿比賽。每到婚嫁的日子,男家事先栽好一棵又高又滑的松桿,剝下樹皮,並在桿上包幾道油紙。比賽時,在新娘到來時,由女方兄弟或表兄弟中選派一人爬油桿,如果女方代表順利爬上油桿,那男方主婚人要飲酒一杯,作為祝賀;如果女方代表未爬上,則由男方兄弟或表兄弟選派一人來爬,方法和禮節和上面一樣。
有的地方的彝族婚禮上,還要舉行摔跤比賽。結婚的前一天,男方派到女方的迎親隊伍里,必須有摔跤隊。他們到女方吃罷酒席之後,第一項儀式就是摔跤比賽。女家的摔跤手作為主方,先站出來說「請」,男家便隨即走出一名摔跤手,比賽就開始了。到全部約定的人數賽完,再由勝方的出兩人表演一場。據說,這項活動是為了紀念一個彝族大力士而形成的

隔街相望找情人
——壯族婚俗

壯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方式有拋綉球、打木槽和對歌等。 拋綉球是壯族趕歌圩時,姑娘們手提五彩繽紛的花綉球,整齊地排隊唱山歌,若見到中意的小夥子,便把綉球拋給他。小夥子接過綉球,如果對姑娘滿意,就把小件禮物纏在綉球上扔回女方,戀愛就這樣開始了。打木槽一般在農歷年初舉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來打槽,擊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大家盡情地歡樂。然後由幾個女子擊木槽數棍後就唱山歌,接著就有許多青年男子拿著木棍,跑到木槽邊來共同敲擊,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慕。
在雲南靖西一帶,有種「隔街相望」的戀愛風俗。每到趕場那一天,青年男女一早就來到街口,男的站一邊,女的站一邊,僅相隔幾步,相互對望。一直站到太陽落山。雙方眉目傳情,如果有意,就示意對方離開大家。在相望過程中,雙方陣營中的同伴有商有量,相互參謀,十分有趣。
廣西都安棉山的壯族「三月三」中有一項特別有趣的「碰雞蛋」的活動。在前一天晚上,青年們特意准備好十幾個染紅的熟蛋,忙得不亦樂乎。游戲開始時,男女雙方各握一個蛋,相對而立,然後手握紅蛋相互對碰。如果雙方紅蛋同時破裂,則被認為兩人的命運相連,有緣分,便將紅蛋互贈吃掉。如果只是單方面的紅蛋破裂,則表示雙方沒有緣分,只好自己將紅蛋吃掉。
一些壯族地區,結婚後,女子有不落夫家的習俗,結婚的當天是在新郎家舉行婚禮,並在當天晚上住在夫家,但第二天新娘就得返回娘家居住。以後,只有到農忙時或節日期間才到夫家參加勞動或居住幾天。這樣要過兩三年後,才可以長期到夫家居住下來。此外,壯族還有「招贅」的習俗,入贅的男子要換成女方姓氏,生兒育女從母姓,並可全部繼承母親的財產。
婚禮上吃豬頭豬尾巴
——赫哲族婚俗

赫哲族結婚的那天,新郎穿袍、披紅戴綠,由大家陪伴下騎著高頭大馬去迎親,冬天後面跟著雪橇,夏天後面跟著彩車。男方去接親的人數要是單數,因為回來時加上新娘正好是雙數。
女方要擺酒席款待男方,新郎要向岳父岳母叩頭。新娘將單辮改梳成雙辮,穿上紅襖紅褲,蒙上一塊紅布,將臉蓋上,由她的兄嫂或姐夫抱上雪橇或彩車。女方的母親和親友帶上陪嫁禮品,陪同新娘送親到男家,但新娘的父親不能去。
送親的人到了男方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酒三杯,同時也給送親的人敬酒。新娘到了男方家,由女賓攙扶下車或雪橇,與新郎拜天地。也有的地方當天先住在別人家,第二天再舉行儀式。婚禮中,先拜祖宗三代,然後由一位長者手持三根捆在一起的蘆葦向新娘訓話,內容是孝敬公婆、尊敬丈夫、好好勞動、不要偷懶等等。
訓話完畢,新郎吃豬頭,表示男人領頭。新娘吃豬尾巴,表示跟隨丈夫過和睦日子。

逮新娘和鎖媒人
——普米族婚俗

雲南邊緣地區的普米族,姑娘出嫁時,必須由男方前去「逮捕」新娘。迎親那天,男方要派媒人、兩位伴娘和幾個精明強悍的小夥子前去迎親,在女家的巧妙配合下,裝模裝樣地將姑娘搶走。即將出嫁的新娘在父母的有意安排下到山上或田間勞動,迎親的人來後,由一位小夥子找到姑娘,對她大聲說:「你已是xx家的人了,xx家請你去吃茶,跟我們去一趟吧!」說完上前迅速「逮」住假裝要逃跑的姑娘。這時埋伏在新娘周圍的幾個美麗健壯的姑娘便一擁而上,對「逮捕」新娘的「兇手」拳打腳踢,甚至撕壞或扒下他的衣服,逼迫他投降交出新娘。隨後,大家一起簇擁著新娘回到女家舉行出嫁禮,唱歌喝酒,為她送行。
當新娘的兄弟將新娘從閨房中背出來,隨新郎的接親隊伍上路之後,媒人不僅不能隨隊伍離開女家,反而要被女家扣留下來,送到一間屋裡鎖起來,同時被被「關押」的還有女方的一位歌手。在「監牢」中,兩人要比賽唱歌,決定勝負。屋外則由兩個姑娘手拿鑰匙守門。主客雙方對歌後,一直要到媒人唱贏了,守門的姑娘才會開鎖放人,媒人就會去追送親的隊伍。媒人鑰匙唱不贏,就得去向女方父母敬酒或送錢,這樣即使媒人出了「監牢」,走到村寨口,女方村寨中的各家各戶都要來敬酒,無論媒人酒量再大,最後也會爛醉如泥。如果不想喝,就得和敬酒者一一對歌,比贏了,可以不喝他手中的酒。突破這道防線,媒人就算完成任務,趕上接親隊伍。
普米族婚禮上,還有十分奇特的吃羊睾丸的儀式。新娘到新郎家後,首先要和新郎同吃一碗「接嫁飯」,飯中有羊睾丸,取意今後能生兒育女繁衍後代。接嫁飯由新郎送一口給新娘吃,再由新娘送一口給新郎吃,如此直到將這碗飯全部吃完。
吃完接嫁飯,一對新人在脖子上拴上五綵線,舉行祭祀祖先活動,並將酥油抹在新娘的前額,一旦抹上酥油,新娘從此就是男家的人了。

耳朵里插鮮花
——基諾族婚俗

基諾族青年的戀愛比較自由,而且充滿了詩意。當姑娘對小夥子有意後,她就會送小夥子一朵美麗的鮮花,如果小夥子也愛這位姑娘,受到鮮花後,他就可以向這位姑娘提親。
在雲南的基諾族青年中,還有「丟包」擇偶的風俗。在村子裡的檳榔樹下,男女青年分兩邊站立,一隻只用彩布做成的菱形荷包,系著兩條綵帶,象彩蝶一樣在空中飛舞,時而升高,時而降低,飛向對方的懷抱。
參加「丟包」的青年男女,耳朵里的竹管里都插著「獨喬花」、「布希花」、「麥西花」,場面十分好看。
在基諾族中,有一個叫「尼高作」的竹樓,是青年男女聚會的地方。每到夜晚,姑娘們打扮得漂漂亮亮,一齊相約來到「尼高作」,點燃花梨木,放進竹筒悶出黑汁,用黑汁擦黑牙齒,然後就作針線、織布;小夥子們耳朵里插著美麗的鮮花也來到「尼高作」,他們邊做篾活邊與姑娘們談唱,表達相互愛戀的心情。
在「尼高作」,青年男女不得有越軌的行為,否則就是對竹樓主人的不敬,要受到懲罰。相愛的人可以到曬台上去親熱,一個小夥子也可以去幾家「尼高作」。玩到夜深,大家要回家休息。這時,姑娘悄悄地用腳踩一下情人的腳背,然後點著火把先走了,這是留小夥子夜宿的暗示。小夥子得到暗示後,馬上起來跟著姑娘走,到了姑娘家,先用屋外的水洗腳,然後進姑娘房裡睡覺,至第二天雞鳴時離去。對此,姑娘父母一般都不幹涉,有的父母還會偷看,不滿意就立即將小夥子趕走,滿意的就會讓小夥子第二天與姑娘一起去背水、煮飯,小夥子回去後就會請人來提親。
基諾族的婚禮上要將一隻碗打碎,再包起來交給舅父保存,離婚時將所包破碗扔掉。在婚禮那天,新郎家要殺一頭豬,一半給新娘家。下午,新郎和父母去新娘家接親,男方要送給女方母親1.5元做「奶母費」,給女方舅父2.5元作「接人費」。新娘離開村寨時,原來的相好會用清水或淘米水潑她,表示對她不忠於愛情的報復。
到了新郎家的樓梯口,新郎的母親要給新娘一個雞蛋,在她手上拴一根紅線,在手腕上繞三圈。新郎的父親要給新娘一個雞腿,也在她手上拴紅線,以示將新娘的心拴住了。

舅舅試新郎
——門巴族婚俗

門巴族舉行婚禮當天,新娘裝扮一新,由兄弟姐妹和姑舅等親戚簇擁著前往男家。新郎一方早已請媒人帶著幾個機靈的人去路上等候迎親,他們拿著幾竹筒酒,請新娘中途喝三次。竹筒邊抹上酥油,象徵吉利。新娘一行進村,新郎父母馬上請他們進屋坐下,擺上酒菜款待客人。酒菜必須先放在新娘舅舅面前,因為他是最尊貴的客人。這時,新娘的舅舅看著擺好的酒菜卻不吃,故意挑毛病,什麼酒釀得不好、肉切得不勻、你們這是看不起我等等,每說一句,就用手猛擊桌子,假裝生氣的樣子。新郎家就得向他道歉,重新布置酒菜,直到舅舅滿意了,大家才開懷痛飲。其實,這是舅舅戲劇性的挑剔,為的是考驗男方和新郎的誠意。席間新娘輪流給大家敬酒,大家還有請新郎新娘對飲,比比誰喝得快。據說,誰喝得快,誰將來在小家庭中的權力就大。酒席中,大家還盡情歌舞,祝願新人幸福美滿。

踢沙折枝試情意
——京族婚俗

居住在廣西南海邊的京族青年男女,每到「唱哈節」,就會成群結隊,相互對歌。在海邊的沙灘上,小夥子看中了意中人,便會一步一步靠近姑娘,走到姑娘面前的小夥子什麼話也不說,只是用腳尖輕輕將沙子撩向對方,或是折下一根樹枝,把樹葉撕碎,拋到姑娘身上。如果姑娘萌發了情思,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回敬小夥子,表示接受了。
青年男女在對歌中相互鍾情了,就分別去找「蘭梅」(京族語媒人),把自己想好的一首愛歌,代為傳唱給對方,同時還送去一隻繪有花草的木屐。
通常由「蘭梅」代為傳唱的愛歌,都是寄情於物的。送的木屐如果正好是左右成對,那這樁事就成了。一般情況下,由於「蘭梅」從中撮合,是不會不成對的。但如果撮合了木屐仍舊不成對,那男女雙方會認為命不相合,也就算了。
互傳木屐成對後,便由「蘭梅」選定佳期,進行「聯親」。男方將裝滿檳榔、茶葉、冰糖的禮盤,請兩個特別會唱歌的男女送到女方家中。女方接禮盤的也是兩個特別會唱歌的男女,在接送過程中,大家都以歌代話,一唱一答,情意綿綿。唱到盡興,女方歌手才會將禮盤接下。
接下來,當晚就由歌手帶著新郎來到女方正式「認親」。在「認親」的過程中,也是全部以歌代語,。
為了探測男方的才學和智慧,女方歌手還一邊唱,一邊用一些預設的麻煩,來戲弄對方。因此,如果沒有察覺,就會惹起女方故意的鬨堂大笑,使新郎面紅耳赤,陷入窘境。
第二天就是正式婚禮,這天新郎是不出面的,男方挑選兩三對歌手做代表,前往女方接新娘。女方也有相當數量的歌手伴著新娘等候著。這時女方的大門是關得很嚴的,在屋前的大路和林中設立三到關卡,每過一道關卡,就要對歌,贏了方能過關。過了三關才到新娘家門口,這時女方歌手會站起來,雙方共唱祝願歌,入坐喝酒。
宴罷,女方歌手同男家的歌手一起,簇擁著面罩紗巾的新娘,拜別父母出門而去。他們每行一步就停一回,每停一回就對一輪歌......

㈣ 普米族小伙兒從訂婚到結婚都需要干什麼呢

要先求親,然後再祭鍋庄,再然後就要選日子,最後開始行婚禮。而且根據他們民族的習俗,在行婚禮的時候,他們還需要進行對歌。普米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一般分布在雲南和四川一帶。因為是少數民族,所以他們的婚禮習俗和我們大不相同,在初期,他們甚至還留存著走婚制度。在一夫一妻制之前,他們還是群婚的狀態。

到了第二天天明,女方要由弟弟親自扶上馬,且飲下“出村酒”,然後才能到新郎家舉行婚禮。好不容易到了婚禮,婚禮上還有別的事情要做。首先,婚禮的主持人會拿著一根棍子,上面纏繞著彩色的布條,用這根棍子蘸上酥油,而後指點鍋灶、神台和大門,最後還要在新郎新娘的頭上指點。然後他們還要敬鍋庄,敬完鍋庄之後,新郎新娘還要拜天地拜神仙,這些禮節結束之後,就要開宴席了。宴席一般要在男方家裡開,開宴前,大家要唱歌,開宴後,人們依舊要在這邊載歌載舞到天亮,來慶祝婚禮。

㈤ 婚姻中的茶文化是怎樣的

在我國古代茶文化中,茶壺中的茶和水的組合,就像婚姻中的夫妻,從相遇、相知到相愛,時間就這么悄然滑過,在歲月的長河裡,留下了茶那淡淡的苦澀與細品之下淡淡的回甘。

茶文化的禮儀內涵,浸滲或吸收到婚姻之中,是與我國飲茶的約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禮儀相聯系的。自古以來,男娶女嫁時,男方要用一定的彩禮把女子交換或買過來。在眾多的婚禮用品中,把茶葉列為必不可少的首要禮物,俗稱"女子受聘",謂之"吃茶"、"吃茶",把訂婚的定金稱為"茶金",把彩禮稱為"茶禮"等。這是我國古籍中關於以茶為禮的遺跡。

在我國各族婚禮中有很多應用茶葉的習俗。比如訂婚也叫送酒和過茶等,民間稱法很多,差不多一地方一個說法。在舊時,訂婚是確定婚姻關系的一個重要儀式,只有經過這一階段,婚約才算成立。

我國各地訂婚的儀式相差很大,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即男方都要向女家送一定的禮品,把親事定下來,而茶就在其中。

如在京津和河北一帶農村,訂婚也稱"送小禮",送的小禮中,除首飾、衣料和酒與食品之外,茶是不可少的。所以,舊時問姑娘是否訂婚,也稱是否"受茶"。送過小禮之後,過一定時間,還要送大禮,也稱"送彩禮"。

大禮中,不管家境如何,茶葉、龍鳳餅、棗、花生等一些象徵性禮品,也是不可缺少的。

茶葉還帶有"從一"的含義。女方收到男家的彩禮以後,隨即也要送嫁妝和陪奩,經過這些程序以後,才算完聘。女方的嫁妝也隨家庭經濟條件而有多寡,但不管怎樣,一對茶葉罐和梳妝盒是省不掉的。

茶葉在婚禮中作為"從一"的象徵,過去主要流行於漢族中間。但我國多數民族,都有尚茶的習慣,所以,在婚禮中用茶為禮的風俗,也普遍流行於各個民族。

如雲南佤族訂婚,要送三次"都帕",即訂婚禮。第一次送"氏族酒"6瓶,不能多也不能少,另再送些茶葉、芭蕉之類,數量不限。第二次送"鄰居酒",也是6瓶,表示鄰居已同意並可證明這樁婚事。第三次送"開門酒",只1瓶,是專給姑娘母親放在枕邊晚上為女兒祈禱時喝的。

雲南西北納西族稱訂婚為"送酒",送酒時除送一罐酒外,還要送茶2筒、糖4盒或6盒,米2升。

雲南白族訂婚多數和漢族一樣,禮物中少不了茶。如大理區洱海邊西山白族"送八字"的儀式中,男方送給女方的禮物中就都有茶。

新娘過門以後第二天,新郎、新娘早晨起來以後,先向親戚長輩敬茶、敬酒,接著是拜父母、祖宗,然後夫妻共吃團圓飯,至此方宣告婚禮結束。

再如洱源的白族男女合過"八字"可以成婚的話,男方要向女家送布1件,豬肉3塊,火腿1隻,羊1隻,茶葉2兩,銀圈1個,耳環1對和現金若干,並附"八字貼"一張。

女方把禮物收下,婚事也就算定了下來。居住在雲龍的白族訂婚的禮物為衣料4包,茶2斤,豬肉半片或豬腿1隻等。

很明顯,洱源白族結婚時,茶葉不送新娘及其父母,只送給其弟弟,這種茶,在婚禮中就不具有漢族那樣的特殊含義。

漢族"吃茶"和訂婚的以茶為禮一樣,茶在這里都帶有"從一"的意思。但我國其他兄弟民族結婚時贈茶和獻茶,則多數只作生活中的一種禮俗。

普米族嗜好茶葉,他們從訂婚到結婚也很繁瑣,訂婚以後要二三年才結婚。

寧浪地區的普米族結婚,還殘留有古老的"搶婚"風俗。男女兩家先私下商定婚期,屆時仍叫姑娘外出勞動,男方派人偷偷接近姑娘,然後突然把姑娘"搶"了就走。邊跑邊高聲大喊:"某某人家請你們去吃茶!"女方親友聞聲便迅速追上"奪回"姑娘,然後在家再正式舉行出嫁儀式。

非常清楚,這里所謂請大家"吃茶",和漢族婚俗中所說的"吃茶",明顯不是同一回事。

西北的裕固族在結婚第一天,只把新娘接進專設的小帳房,由女方伴新娘同宿一夜。第二天早晨吃過酥油炒麵茶,舉行新娘進大帳房儀式。

新娘進入大帳房時,要先向設在正房的佛龕敬獻哈達,向婆婆敬酥油茶。進房儀式結束後,就轉入歡慶和宴飲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向新郎贈送羊小腿的禮俗,實際是宴飲時由歌手唱歌助興的一種活動。

儀式開始,由兩位歌手,一位手舉帶一撮毛的羊小腿,一位端一碗茶,茶碗中間放一大塊酥油和四塊小酥油。茶代表大海,大塊酥油代表高山,然後說唱大家喜愛的"謠答曲戈"。這里,在裕固族的婚儀中,茶又只代表大海的意思。

與茶有關的婚俗,最有趣的當推閩南和台灣。閩台婚姻禮儀總稱為"三茶天禮"。"三茶"即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同房見面時的"合茶"。

在古代的閩台文化中,男方隨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親、相親,女方的父母就習慣叫待字閨中的女兒端茶待客,茶杯斟滿後,依輩分次序分送到男方親客手中,由此拉開了"相親"的序幕。男方家人乘機審察姑娘的相貌、言行、舉止,姑娘也暗將未來夫君打量一番,當男到女家"送定"時,由待嫁女端甜茶,閩台民間叫"金棗茶",請男方來客品嘗。

喝完甜茶,男方來客就用紅紙包雙數錢幣回禮,這一禮物叫"壓茶瓶"。到了娶親這一天,男方的迎娶隊伍未到女家,女家就要請吃"雞蛋茶",即在甜茶內置一個脫殼煮糖的雞蛋。

男方婚宴後,新郎、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蜜餞、甜冬瓜條等"茶配"的茶盤,敬請來客,此禮叫"吃新娘茶"。來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紅包置於茶杯為回禮。

結婚成親的第二天,新婚夫婦合捧"金棗茶",每一小杯加兩粒蜜金棗,跪獻長輩,這就是閩南、台灣民間著名的"拜茶",也是茶禮在婚事中的高潮。倘若遠離故鄉的親屬長輩不能前往參加婚禮,新郎家就用紅紙包茶葉,連同金棗一並寄上。

此外,在閩南和台灣等地,茶樹是締結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徵。

我國大多數民族,都嗜好飲茶,我國各族婚禮,五光十色,在婚禮的每一個過程中,往往都離不開茶禮。如果把我國婚禮中派生的茶文化現象全部搜集起來,則將是一幅極其絢麗的歷史風俗長卷。

㈥ 普米族走婚形式是什麼樣的「阿注」生活又是什麼樣的

普米族的走婚形式其實跟摩梭人的走婚大同小異,都是由男方上門拜訪,在女方家住宿,但在普米族,走婚有個專屬名詞,叫做“阿注”。“阿注”生活指的是,男人們每天在自己家和女方家往來,早上的時候從女方家離開,回家吃早飯,整個白天都在自己家勞作,等到深夜的時候,他們再到女方家裡留宿。男方一般白天不會在女方家裡,包括早飯、晚飯,他真的就只是夜晚來歇息而已。

如果要解除阿注關系,其實也很簡單,男方可以不上門拜訪,女方可以不接納男方進門或者提前告知男方不要再來,並讓他將自己的東西帶走,阿注關系就解除了。隨著長阿注在走婚形式當中的地位越來越穩當,普米族在延續走婚的同時還誕生了一種“認子”的習俗,阿注之間是可以生育孩子的,孩子一旦生下來,就歸母族,而認子就是給孩子增加了與生父的聯系。

㈦ 普米族的婚喪

依據傳統的習慣,普米族的婚禮多選擇在冬天農閑的季節舉行。具體的婚禮形式各地不一。
普米族的婚姻制度:1、一夫一妻制度。2、民族內婚制。3、嚴格外族通婚制。4、自由婚戀制。

寧蒗地區保留著古老的「搶婚」習俗。「搶婚」是相愛的青年男女因婚姻受阻而採取的一種「生米做成熟飯」的結婚方式。男女雙方事先暗中商定婚期。結婚那天,姑娘仍若無其事的外出勞動。男方則派生辰屬相相合的人暗中跟蹤,看準時機後突然搶奪。搶得之後便高聲呼喊:「某某人家請你去吃茶!」姑娘佯裝反抗,早有準備的親友們聞訊後也迅速出擊,與迎親的人展開激烈爭奪,由於人多勢眾,終將姑娘奪回,然後簇擁她回家,舉行隆重的出嫁儀式。盡管女方家長不同意這門親事,但此時也無可奈何,只好默認,並准備豐盛的食物,為女兒出嫁進行慶祝。
蘭坪、維西等地普米族的婚禮則是在「對歌」聲中進行的。從新郎去女方家接親,到新娘步入洞房的整個過程中,《出嫁歌》、《梳妝調》、《認親調》、《開門調》、《送親調》、《聚會調》等歡樂的歌聲連綿不斷,整個婚禮喜慶、歡樂、吉祥。
在部分普米族的婚姻習俗中,還留存著「不落夫家」的習俗。從新婚之夜開始,新郎新娘可同居一室,但三年內不能發生性關系。婚後第三天,新娘便返娘家「回拜」,並長住於此,過起不落夫家的生活。隔一年後,男方要第二次去迎娶。可新娘在婆家住不上幾天,又偷偷地跑回娘家。一年後,男方再次派人接回新娘,此時,新郎新娘方開始真正的夫妻生活。新郎總是希望新娘早日受孕,而新娘卻仍要設法返回娘家。當她懷孕後,娘家便通知男方舉行坐家儀式,從此新娘才定居男家。按照舊的習俗,姑娘婚後起碼要三回三轉,甚至七回八轉。男家每迎娶一次,她就逃回一次。民間認為,如果一迎二娶後就坐夫家,那是一件不光彩的事。這種婚俗,當地人稱之為「三回九轉婚」。在這種傳統習俗的影響下,即使女方願意坐夫家,通常也要按四次迎娶的老規矩辦,否則,就會遭眾人恥笑。
普米族有獨特的喪葬習俗。在人病危時,要通知近親進行探視,人去世後,家人立即爬上屋頂鳴槍放炮,吹牛角報喪。同族人聞訊趕來幫助料理後事。先以樟腦樹皮加香料煮水凈身。然後用酥油、鹽塗抹屍體,再捆成坐姿,外裹麻布,放入一糊泥的大竹籮中,存放於後室,擇日發喪。
出殯時,由四人將棺木抬至火葬場進行火葬,次日由死者子女到火葬場揀回十三塊遺骨,放入骨灰罐中,同一氏族的骨灰罐放在一個墳山上,有的普米村落的喪葬活動中,還要舉行給死者指路的「給羊子」儀式。儀式開始,巫師先為死者指點祖先的名字,交待歸家路線,並牽來一隻純白綿羊作為死者的化身。先在羊耳朵上撒點酒和糌粑,如羊搖頭,就表示死者喜歡領受,全家吉祥平安。隨後死者家屬跪著請羊喝酒,向它磕頭。這時,巫師一刀刺入羊體,迅速取出羊心,放在靈桌上,然後為死者念「開路經」,並具體指點死者應走的路線。言語中包含著對死者的安慰,也透露著生者的希望。「給羊子」 儀式期間老人們要長開天闢地以來的所有古歌,對青少年進行教育。儀式持續四天,直至將骨灰罐送往罐罐山葬禮方告結束。

㈧ 民族婚禮

市場有,總有人想標新立異。

不過困難也同樣有,首先策劃活動能否成功一個標準是能否引起互動,而按照人們現有習慣和觀念,並且他們對於婚禮大多之前沒有經驗的,也不可能為這個婚禮參加培訓。這樣在實際操作時操辦人可能會很吃力。想像一下,到時會不會浪漫不足,洋相有餘?

因此,對於這些新鮮事物,我認為作為經營者還是需要親身到各地考察,吃透這些活動的味道。當自己能成為一個少數民族婚禮文化的專家,並寫得出一兩篇文章或者員工培訓教材時,再投入也不遲呀。同樣,也不必怕別人會先你一步開業,只要他基礎與你一樣,那麼他也也要吸收同樣的知識,否則,這個投資人的結果會成為你的反面教材。

最後,還有很多道具和服飾的配備,投資人也要好好琢磨一下。

與普米族婚姻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沅江事業單位面試完什麼時候體檢 瀏覽:456
愛情山在哪裡原唱 瀏覽:507
事業單位無職務的人員怎麼稱呼 瀏覽:542
健康二維碼怎麼下載安裝 瀏覽:592
經濟師在哪個網上查 瀏覽:930
你喜歡聽哪些童話故事 瀏覽:383
哪些有趣的美食故事 瀏覽:838
到烏鎮景區玩到哪裡住經濟實惠 瀏覽:487
穿泳服的美女電影都有哪些 瀏覽:880
考上事業單位後還有哪些流程 瀏覽:19
經濟降低房價是什麼意思 瀏覽:642
太原市哪裡有美女 瀏覽:920
婚姻如何由壞變好 瀏覽:531
社會在轉型什麼樣的人生活會幸福 瀏覽:28
看美女跳舞的軟體有哪些 瀏覽:306
1974屬虎女2021年婚姻運勢如何 瀏覽:596
為什麼會出現婚姻變成墳墓 瀏覽:404
陷入愛情感覺怎麼樣 瀏覽:503
美女被豬拱了怎麼辦 瀏覽:58
相愛就是幸福怎麼說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