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拜九叩禮儀步驟
白事中的三跪九叩之禮,有什麼步驟,如何去做?
三跪九叩,是中華民族傳統之禮中的最高級別。白事三跪九叩禮的步驟,意思是一跪三叩,重復做三次,跪是雙膝跪地,叩是頭點地。
一、白事三跪九叩禮步驟。
三跪九叩禮,也叫三跪九拜,是古代傳統禮節中最高的級別,普通情況之下,不會行此大禮。拜神時的三跪九叩禮,是先出左腳,叩頭時手背向上。白事的三跪九叩禮,與拜神略有不同,為先出右腳,叩頭時手心向上。
三跪九叩禮,就是一跪三叩,跪是雙膝跪地,叩是頭點地。白事行三跪九叩禮時,首先是行禮人用自己的腳步測量,從起步至靈柩的距離,而後才會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1.站立在起步位置,雙腳平行自然分開與肩同寬,目視前方,准備起步。
2.起右腳,向前方邁八字大步,走三步,兩腳平行自然分開與肩同寬,站立後目視前方,作揖一次。
3.手放下後,右手扶右膝先下跪,然後是左腿下跪,形成雙膝下跪的姿勢,雙手向上分開與肩同寬,手心向內與頭平齊。向下叩頭一次,手與頭同時落地,手心向上,放在頭兩邊。
4.雙手與肩寬和頭平齊,連續叩頭三次。之後,抬頭挺胸,站起身來,先起左腿,後起右腿。至此,完成了走三步,一跪三叩頭的禮儀。
5.接著,又是一輪開始。站在第三步的這個位置,邁右腳,向前走三步,重復做一跪三叩的動作。總共做三次,即三跪九叩。
6.最後一次結束,站立起來,向前邁三步到達靈堂前面,接過香和紙錢給逝者上香,叩頭。
白事的真正大禮,是一個人的八跪二十四拜,最多的是兩個人一起交叉,走8字形,合計是四十八拜。在三跪九叩的禮儀中,一般是逝者的至親(女婿、妹夫、小舅子、侄子、侄女婿等)。
一跪三叩頭,有的地方,還會增加一個變化,即每一次叩頭前先作揖一次,有空手作揖,也有手持香作揖。這個時候的一跪三叩,實際是一跪、三作揖、三叩首。
二、古代的跪拜禮。
在古書《周禮》中,提到跪拜禮有九種:一是稽首、二是頓首、三是空首、四是振動、五是吉拜、六是凶拜、七是奇拜、八是褒拜、九是肅拜。
在唐人朱法滿《要修科儀戒律鈔》中,介紹了道士的四種拜禮:一稽首、二作禮、三遵科、四心禮。其中,稽首,為三跪九叩,跪三次,叩九個頭;作禮,是拜禮,分一次或三次;遵科,是按規定去做;心禮,是不必動作,心念口言即可。
在封建社會,三跪九叩禮,是參見帝王及祭拜祖先時,才會行使的大禮。這種大禮,始於先秦,在以後的各個朝代均有使用,近代基本未繼續傳承。
古人還有一種三拜禮,即只是拱手拜三次,而不需下跪叩頭,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特殊情況行三拜,表示情真意切;二是主人對眾多客人一起行三拜禮,以示普遍行禮;三是佛教以三拜禮,表示身、口、意三業歸敬。
Ⅱ 女婿參加喪事磕幾個頭
女婿參加喪事磕九個頭。在靈棚內,磕頭是九個,這個時候去磕頭的一般是逝世者的女婿跟逝世者親家後輩,這個時候是一作揖一叩拜,磕頭四個,是四勤,而逝世者子女也隨著叩拜之人作揖叩拜一般是孫子,侄子代謝,然後上前三步,再一叩拜,先舉香在空中轉一圈。
然後敬酒三杯女性不知是否這樣,再後退三步,一作揖四叩拜,磕頭四個,是四懶。前後一共是九個,符合三拜九叩首的說法。
葬禮的概述
葬禮禮儀是各民族傳承下來的一種特殊文化,各個地區差距很大,就是相隔數十里的村落,一些講法和做法也不盡相同。對死者的處理方式。主要包括安葬、殯儀、舉哀等。除近現代才出現的非宗教性葬禮外,各種喪葬儀規均與宗教觀念有關。
從原始社會的舊石器時代起,人類便產生了靈魂觀念。原始人認為,人死靈魂不死,仍能幹預活人的人事、禍福。受這種靈魂不滅觀念的制約及各國各民族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的差異,產生了形形色色的葬禮風俗有的葬禮盛大隆重、有的簡易樸素、有的充滿了宗教色彩、有的科學而又衛生。
Ⅲ 丈母娘去世女婿怎麼磕頭 女婿沒人攙扶 要女婿自己磕頭 應該磕幾個
女婿一般是參照兒子執行的,磕頭是3個。
Ⅳ 請問,准媳婦(女婿)初次上門拜訪,根據習俗,應遵循哪些規矩和禮節
女方去男方家沒什麼太多要求,買點禮物就行了(如果是後去男方家,則是把女方家的回禮帶回就行了),見他的父母大方得得體就行了,老人家給見面禮是隨他家的意思的,沒有固定的說法
男主去女方家要求有四大件,六小件,四大件就是兩條煙,兩份酒,兩只紅公雞(活的),兩條紅魚(活的),六小件是豬肉若干(分兩份裝通常稱六斤十斤的整數),兩斤白糖(分兩份裝),四盒大糕,不同的糕點(每種分兩份裝,要有三樣),男方走的時候,女方家要回禮一半給男方家.給男主的見面禮如果後去女方家則不高於男方給女方家的.如果先去女方家則隨意,最好是給個888.88,999.99之類的,99.9也行啊
這是我家這兒的風俗.僅供參考.
Ⅳ 山東冠縣老丈人去世女婿怎麼叩拜
最好24拜,不會的話就12拜,還不會就9拜,實在不行就4叩首,愛咋咋地!
Ⅵ 農村女婿給岳母行祭的步驟,希望有知道的友友們提供幫助,非常感謝,急!急!
各地方的風俗不完全一樣啊,一般在剛去世的7個『七』里,每個『七』你們都要場參加祭奠的(通常是親戚協商後決定誰做的),但其中第5個『七』必須是兒子做,第6個『七』必須由女兒女婿負責做,可以請人念經、做道場等,一切費用有你們承擔;以後就是去世的百日進行祭奠,頭三年的的清明、冬至都必須到墓地祭奠,然後做三周年的祭日,再以後就是逢十的祭日進行祭奠,女兒女婿都應該到場,並負責或者送錫箔之類的祭品;叩拜是在長子及其他兒子、孫子、媳婦、女兒、女婿、外孫、侄子等親戚依此叩拜。(如果沒有兒子的,女婿要行'兒子'的責任)
Ⅶ 女婿結婚時可以雙膝下跪叩拜岳父嗎
結婚時女婿可以雙膝下跪叩拜岳父岳母的,以後岳父岳母便和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跪拜是不丟人的,
Ⅷ 農村女婿給岳母行祭的做法步驟
各地方的風俗不完全一樣啊,一般在剛去世的7個『七』里,每個『七』你們都要場參加祭奠的(誰負責做由家屬和親戚協商定),但其中第5個'七'必須是兒子們做,第6個『七』必須是由女兒女婿負責做,可以請人念經、做道場等,一切費用有你們承擔;以後就是去世的百日進行祭奠,頭三年的的清明、冬至都必須到墓地祭奠,然後做三周年的祭日,再以後就是逢十的祭日進行祭奠,女兒女婿都應該到場,並負責或者送錫箔之類的祭品;一般叩拜次序:叩拜是在長子及其他兒子、孫子、媳婦、女兒、女婿、外孫、侄子等親戚依此叩拜。 (如果沒有兒子的,女婿要行『兒子』的責任啊)
Ⅸ 雙方親家第一次見面作為未來女婿該怎麼在酒桌上敬酒
雙方親家第一次見面,作為未來女士應該先給女士的父母。敬酒。再給自己的父母敬酒。最後再給對方女士的親戚,同輩敬酒
Ⅹ 侄女婿如何叩拜
祝壽風俗是人生禮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尚書》記載:「五福,一曰壽,二曰福,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壽居五福之首,可見古人對壽是非常重視的。祈福求祥,盼望壽運長久,祖祖輩輩已約定俗成,由此也帶來了隆重的祝壽風尚。
祝壽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優良傳統,受歷朝歷代的推崇。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愛戴(孝敬)老人,追求長壽之事不泛其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上層統治集團已經出現了原始形態的祝壽活動。《詩經》中所用「萬壽無疆」;「南山之壽」這樣的頌句,在今天的祝壽活動中仍十分常見。應該說,春秋戰國以後的獻酒上壽活動雖然並不一定與特定的生日在一起,但由於活動本身具有「為人上壽」的特點,因此仍然可以說是今日祝壽禮儀的雛形。秦王嬴政為自己長壽不老,曾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各3000人,東渡入海尋求仙葯。漢高祖劉邦,捧酒為壽,唐宋以來,皇帝壽誕日為自己制定了專門的節日進行祝賀。從古至今,這種習俗一直源遠流長,相延不斷。
民間自古就有尊老敬老的美德,給老人祝壽是其主要的表現形式。年高齡長者為壽,莊子說:「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古人有 「六十為壽,七十為叟,八十為耄,九十為耋,百歲為星」之稱。祝壽多從60歲開始,習慣以虛歲計算,且老人的父母均已過世。開始做壽後,不能間斷,以示長壽;祝壽重視整數,如60、70、80等,逢十則要大慶。尤為重視80大壽,隆重慶祝老人高齡;祝壽有「慶九不慶十」之說。如老人過60歲壽辰,並不是整60歲才做壽,而是59歲,「九」取長久之意,認為九是最尊,最大的數字,希望老人從做壽開始越活越長久;祝壽時,一般定於生日之日,要設壽堂,向被慶賀的長輩老人送「壽禮」,還要一定的拜壽儀式,參加壽宴等等。由於家庭經濟狀況存在差異,祝壽的規模也不盡相同。但不論繁簡厚薄,皆表達了兒女的一片孝心和祝福老人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
壽 堂 壽堂設在家庭的正廳,是行拜壽禮的地方。堂上掛橫聯,主題為壽星的姓名和壽齡,中間高懸一個斗大「壽」字或「一筆壽」圖,左右兩邊及下方為一百個形體各異的福字,表示百福奉壽,福壽雙全,希望老人「壽比南山高、福如東海大。」兩旁供福、祿、壽三星。有的奉南極仙翁、麻姑、王母、八仙等神仙壽星畫像。有的還掛「千壽圖」、「百壽圖」、「祝壽圖」等壽畫,壽畫中多以梅、桃、菊、松、柏、竹、鶴、錦雞、綬帶鳥為內容,以柏諧百,以竹諧祝,以鶴諧賀,象徵長壽。堂下鋪紅地毯,兩旁壽屏、壽聯,四周錦賬或壽彩作襯托。壽屏上面敘述壽星的生平、功德,顯示老人德高望重,地位顯貴。壽聯題辭內容多為四言吉語。堂屋正當中擺設有長條幾、八仙桌、太師椅,兩旁排列大座椅,披紅色椅披,置紅色椅墊,桌上擺放銀器、瓷器,上面供奉壽酒、壽魚、壽面、壽糕、壽果、壽桃等。「酒」取久為諧音,有長久之意;「魚」象徵富裕,年年有餘;「面」寓意長,所以吃壽面有延年益壽之意;「果」表示功德圓滿、碩果累累; 「糕」含義高,為諧音,有高山之意,希望老人高福高壽,延年益壽。糕要盡量疊高,正好應了那句壽比南山高的祝詞;說到壽桃,在神話傳說中,當年西王母祝壽時,曾經在瑤池設蟠桃會招待群仙,因而後世民間祝壽要用壽桃,均為討個吉利、吉祥。供照明的有壽燭、壽燈(長壽燈)等。祝壽的文章稱壽序、壽文、壽詩等,都是一些贊頌溢美之辭。
壽 禮 祝壽禮品多由家裡子女後輩准備,外甥、女婿要送厚禮,也有親戚、朋友、鄰里饋贈。壽禮品種豐富多樣,因人而異。既有壽金,也有食品、衣物,食品要以老人平時喜歡吃的為主,但不能缺少壽桃、壽糕和面條。壽桃一般用面自己蒸制,也有用鮮桃的。壽糕指壽禮糕點,多以麵粉、糖及食用色素混合蒸製成形,飾以各種圖案。現在賀壽,有的改送生日蛋糕,親戚鄰里大多上壽禮。
叩拜儀式 為老人祝壽注重隆重、喜慶、團圓,常言道:「家有一老,實為一寶」 。壽慶當日,雞鳴即起,家中拜壽儀式,親朋好友攜禮前來祝賀。被祝壽的老人為「壽星」,胸前戴紅花,肩上披「花紅」,也就是紅色緞被面,儀式中總管、司儀、禮筆披紅戴彩,壽星老人身穿新衣,朝南坐於壽堂之上,接受親友、晚輩的祝賀和叩拜,六親長輩分尊卑男左女右坐旁席。儀式全程由司儀主持,一切就位後,壽星命令「穿堂」,兒孫們按照順序依次走過壽堂,司儀逐一報詠。拜壽開始,鳴炮奏樂,長子點壽燈,壽燈用紅色蠟燭,按壽齡滿十上一株。接著邀請長輩即壽星的姑舅或叔父講一點概括性的賀壽話語,長子致祝壽辭,千恩萬謝老人養育之恩,深情贊頌老人一生功德,壽辭語言懇切,飽含熱情。叩拜分團拜、家庭拜和夫妻兩口拜等形式,不出「五服」的須磕頭,其餘行禮。叩拜時,先由長子長媳端酒上壽,壽星執酒離座,到堂前向外敬天,向內敬地,然後回座。兩口拜也叫對對拜,順序是兒子與兒媳上前先叩拜,再由女兒與女婿叩拜,接著侄兒媳、侄女婿、孫子媳、孫女婿、外孫子媳、外孫女婿等依次拜壽,沒有結婚的孫子孫女以及重孫們集體團拜。拜壽中,壽星給每位參拜者發一個小禮品,這叫「回禮」,禮品有銀戒指等,孫子輩的發小紅包。叩拜結束時,事先指定一孫男或孫女向壽星唱祝壽,壽星和顏悅色補贈禮品。叩拜儀式後,壽星以及姑親還要講些答謝或感受的話語,接著壽星給子孫們分發蛋糕,拍照合影,直到長子熄滅壽燈時祝壽才宣告結束。眾賀客來拜,壽星一般迴避直接受拜。客到時,招待賓客向上堂空位拜揖,由子孫答拜。有的殷富人家祝壽時雇戲班演壽戲,戲班到家中慶賀,一般至深夜始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