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紀伯倫資料50字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散文作家、畫家。生於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里。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志,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毀,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長住,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
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作為哲理詩人和傑出畫家,和泰戈爾一樣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同時,他又是阿拉伯現代小說和藝術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二十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本世紀二十年代初,以紀伯倫為中堅和代表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曾聞名全球。
在短暫二輝煌的生命之旅中,紀伯倫飽經顛沛流離、痛失親人、愛情波折、債務纏身與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區的一個農家。故鄉的奇兀群山與秀美風光賦與他藝術的靈感。十二歲時,因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國的殘暴統治,他隨母親去美國,在波士頓唐人街過著清貧的生活。一八九八年,十五歲的紀伯倫隻身返回祖國學習民族歷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會。一九0二年返美後僅一年多的時間,病魔先後奪去了他母親等三位親人。他以寫文賣畫為生,與為人剪裁縫衣的妹妹一起掙扎在金元帝國的底層。一九0八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資助赴巴黎學畫,並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與指點。一九一一年他再次返美後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創作,並領導阿拉伯僑民文化潮流。當他感到死神將臨,決心讓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燒得更加光耀,遂不顧病痛,終日伏案,直到四十八歲英年早逝。
紀伯倫是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他寫下了傳遍阿拉伯世界的詩篇《朦朧中的祖國》,他謳歌畢生苦戀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 ——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他反對愚昧和陳腐,他熱愛自由,崇尚正義,敢於向暴虐的權力、虛偽的聖徒宣戰;他不怕被罵作「瘋人」,呼籲埋葬一切不隨時代前進的「活屍」;他反對無病呻吟,誇誇其談;主張以「血」寫出人民的心聲。
文學與繪畫是紀伯藝術生命雙翼。紀伯倫的前期創作以小說為主,後期創作則以散文詩為主。此外
還有詩歌、詩劇、文學評論、書信等。《先知》是紀伯倫步入世界文壇的頂峰之作,曾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紀伯倫的畫風和詩風一樣,都受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一七五七—一八二七)的影響,所以,文壇稱他為「二十世紀的布萊克」。一九0八年—一九一0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藝術期間,羅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評價紀伯倫:「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在阿拉伯畫壇佔有獨特的地位。他畢生創作了約七百幅繪畫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國藝術館和黎巴嫩紀伯倫紀念館收藏。
在東方文學史上,紀伯倫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嚴肅與冷峻,又有詠嘆調式的浪漫與抒情。他善於在平易中發掘雋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紀伯倫風格還見諸於他極有個性的語言。他是一個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作的雙語作家,而且每種語言都運用得清麗流暢,其作品的語言風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東西方讀者。美國人曾稱譽紀伯倫「象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早在一九二三年,紀伯倫的五篇散文詩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紹到中國。一九三一冰心先生翻譯了《先知》,為中國讀者進一步了解紀伯倫開闊了文學的窗扉。近十多年來,我國又陸續出版了一些紀伯倫作品。這位黎巴嫩文壇驕子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知音。【選自《人民日報》(國內版)1993.11.12國際副刊】
紀伯倫
紀伯倫1883年生於黎巴嫩北部山鄉卜舍里。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語、法文和繪畫。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志,態度激進。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毀,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重返波士頓,次年遷往紐約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是黎巴嫩的文壇驕子,作為哲理詩人和傑出的畫家,他和泰戈爾一樣都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樑上的巨人」。並有評論說「上帝的先知於其身復活」。同時,以他為中堅形成的阿拉伯第一個文學流派——敘美派(即「阿拉伯僑民文學」),全球聞名。 紀伯倫青年時代以創作小說為主,定居美國後以寫散文詩為主,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
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苦鬥,譴責貪婪、欺詐和屈從,歌頌自尊、意志和力量。小說以主人公充滿哲學意味的獨白、對話和敘述,特別是被壓迫被損害者充滿激情的傾訴。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聖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 從上世紀20年代起,紀伯倫的創作由小說轉向散文和散文詩,後陸繼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代表作,以一位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愛與美、生與死、婚姻與家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與自由、理智與熱情、善惡與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會問題,充滿比喻和哲理的東方色彩。紀伯倫並自繪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認為要唱出「母親心裡的歌」,作品多以「愛」和「美」為主題,通過大膽的想像和象徵的手法,表達深沉的感情和遠大的理想。思想受尼采哲學影響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憤世嫉俗的態度或表現某種神秘的力量。是阿拉伯近代文學史上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領導過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筆會」,為發展阿拉伯新文學做出過重大貢獻。他的作品已譯成世界多種文字,受到各國讀者的歡迎。最先介紹到中國來的是《先知》(冰心譯,1931)。從50年代起,逐漸為中國讀者所了解。 紀伯倫的主要作品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不以情節為重,旨在抒發豐富的情感。
Ⅱ 關於紀伯倫的論愛
你好,我也是看你的問題,也才發現好覺很奇怪。我翻開我的紀伯倫散文詩全集。裡面的版本是這樣的:
……
愛雖可為你加冕,也能將你們釘在十字架。他雖可助你們成長,也能將你們削砍剪刈。
他們會攀至你們的最高處,輕撫你們在陽光下顫動的最柔嫩的紙條,他也會降至你們的根柢,搖動你們僅僅依附著大地的根須。
愛把你們像麥捆般聚攏在身邊。
他將你們脫粒,使你們赤裸。
……
踏入那沒有季節的世界,在那裡,你會開懷,但不是盡情歡笑;你會哭泣,但不是盡拋淚水。
愛除了自身別無所予,出來自身別無所取。
愛不佔有,也不被佔有;
因為愛有了自己就足夠了。
……
午休,沉思愛的心醉神怡;
黃昏,帶著感激歸家;
睡前,為你心中的摯愛祈禱,唇間吟誦著贊美詩。
中間我略了很多,但是你應該在網上搜得到這個版本的。是,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1月版,由伊宏、伊靜翻譯。
好,下面回答你的問題,我覺得我這本書上的譯本應該比較正確。這些因為是翻譯而來的,所以,看原著英文版會比較靠譜,我搜到的英文版,和中英對照版的鏈接如下,你可以看看,跟我這個翻譯基本是差不多的,只是因為譯者不同而在修辭語氣上略有差異。
網路文庫,中英對照
http://wenku..com/link?url=--ZJ727Hx-a2zp1g6G
豆丁網 ,英文版 http://www.docin.com/p-190526324.html
至於你所提的版本,應該不是翻譯的問題。
1,我在網上也有搜到,但,註明都是出自紀伯倫的先知,(但是,我覺得,貌似,多數情況下,被用在了耽美小說,或者貼吧了,你看內容也能大致讀出來,不得不說,很貼切)我個人並不認為出自紀伯倫的先知里的文章,應該是錯的。至於是不是出自他的其他作品,我不太好說,風格上略有相似之處,但是,讀來陌生,我印象並不深刻,(我讀完了紀伯倫散文詩全集,對這段話沒有太多印象)當然,我並沒有讀完紀伯倫的其他作品。
2、那麼,下面從先知這部作品整體上分析。
在先知這篇作品裡,是紀伯倫化身為先知給奧法利斯城講了很多真理。你仔細留心也能觀察到在他進行講話時,用的人稱大多是:他,你,你們。」他「代指要解釋的對象,如「愛」「婚姻」什麼的,而,「你,你們」是指奧法利斯城的人民。他是先知,以這樣的角度將「真理」即所謂的「他」講給「人們」即所謂的「你、你們」。這段,對話中卻出現了大量的「我」,很難解釋這個我是指代誰。
3、下面從邏輯上分析
這段文字的開頭是跟我所提供的版本差不多的,也就是,跟隨我在第二點所提到的邏輯。那麼,下面的「我」的出現就是跳轉人稱代詞。就是單獨作為一篇文章來說,在邏輯上也是完全錯誤的。作家不會犯這種基本錯誤。
4、下面從紀伯倫的文筆風格上分析
紀伯倫的文筆溫潤而睿智,有時又犀利諷刺。從這段文筆上看,(我們假象是他的其他作品裡的)
如果「我」是指代作者在文中所說的主人公的「我」,我覺得所表現出來的人物內心,性格並不符合紀伯倫在文章中所展現的個人內心。更多的是一種略帶扭曲的愛的表達。是一種渴求對方完美,有力量,又渴求這種美麗和力量是屬於自己。一種極強的佔有欲,控制欲的體現。(所以,你能夠理解為什麼這個在耽美小說里出現了吧!)
如果「我」是指代其他要描寫的本體(他用了大量的象徵,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來詮釋某個真理)比如你所本來以為的「愛」什麼之類的對象。那麼,你至少能夠哦從這段話的描寫中抽取一些特徵,然後認出他的本體是什麼。我之前也說這似乎是一種扭曲的「愛」,我覺得,這反倒不像是紀伯倫對於愛想要表達的。你讀他的其他作品,就知道愛對於他來說,永遠是純潔而高貴的。同時,我也不是很能想像得出,這里的「我」到底是指什麼樣的描述對象。
OK,做個總結,就是,我沒有搜到這段話是出自哪裡,網上說是紀伯倫的先知,但是,我個人認為(包括客觀證據)是錯的。真正的版本應該是我所提供的那個。
在我對你,也對自己進行了一番解說後,我覺的並不像是出自紀伯倫的手筆了。但是,我對紀伯倫的了解尚淺,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我們可以探討。
Ⅲ 紀伯倫簡介
紀·哈·紀伯倫(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詩人、畫家,是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其主要作品有《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紀伯倫、魯迅和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是近代東方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驅。
紀伯倫出身於馬龍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規學校教育。後隨家庭移居美國。在美國上學時顯露出藝術天賦。後興趣轉向文學,初期用阿拉伯語,後用英語進行寫作。紀伯倫的文學作品受到尼采思想的影響,蘊含了豐富的社會性和東方精神,不以情節為重,旨在抒發豐富的情感。
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在阿拉伯畫壇佔有獨特的地位。他畢生創作了約七百幅繪畫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國藝術博物館和黎巴嫩紀伯倫紀念館收藏。
(3)紀伯倫婚姻如何擴展閱讀:
人物評價:
紀伯倫的文筆輕柔、凝練、雋秀,宛如行雲流水;語詞清新、奇異、俏麗,色彩斑斕奪目;哲理寓意深邃,比喻別致生動,想像力無比豐富;意境堪稱恬淡高逸,超凡脫俗,非同凡響;加上那富有神秘格調的天啟預言式語句,還有那鏗鏘有力的音樂節奏感、運動跳躍感,構成了世人公認的熱烈、清秀、絢麗的獨特風格。——李唯中評
後世紀念:
紀伯倫故居位於黎巴嫩北部省臨海聖谷貝什里,建於1931年6月,最初是一家修道院,1975年改建成博物 館,依雪山而建,傍天然而生,山間瀑布,雪松遍布。為窯洞式巨石壘成的建築,有一道紅褐色的小矮門,僅可一人通過。故居中陳列有440件珍貴的紀伯倫畫作原稿以及中國不同年代出版的《先知》《沙與沫》《紀伯倫全集》《紀伯倫在中國》等漢語和英文版書籍。這些書籍都是中國專家、學者、中國駐黎巴嫩大使送給紀伯倫故居博物館的禮物。
Ⅳ 紀伯倫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哈利勒·紀伯倫,1883年生於黎巴嫩北部美麗的山鄉卜舍里的一個農民家庭。12歲時隨母去美國波士頓。兩年後回到祖國,進貝魯特「希克瑪(睿智)」學校學習阿拉伯文。學習期間,曾創辦《真理》雜志,抨擊時弊,揭露封建禮教和陳規陋習。1908年發表小說《叛逆的靈魂》,激怒當局,被開除教籍。他再次前往美國,後去法國,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和雕塑,曾得到藝術大師羅丹的獎掖。1911年,紀伯倫學成返美,先在波士頓定居,旋即遷往北美阿拉伯僑民文學家匯聚的中心紐約,潛心從事文學藝術創作活動,直到1931年4月10日去世。
紀伯倫從18歲起就開始自己的創作。他的創作活動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前期以小說為主,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後期則轉向散文和散文詩的寫作,大都用英文寫作。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1905)、《叛逆的靈魂》和中篇小說《折斷的翅膀》(1911)等。《折斷的翅膀》寫東方婦女的悲慘命運和她們與命運的苦鬥,反映那個時代阿拉伯婦女低下的社會地位和苦難命運,深刻地揭露宗教勢力和封建習俗的兇殘冷酷。他用阿拉伯文發表的作品還有散文《音樂短章》(1905),散文詩集《淚與笑》(1913)、《暴風雨》(1920),詩集《行列聖歌》(1918),以及《珍聞與趣談》(1923)、《與靈魂私語》(1927)等。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1918)。此後陸續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1920)、《先知》(1923)、《沙與沫》(1926)、《人之子耶穌》(1928)、《先知園》(1931)、《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是紀伯倫用全部心血澆灌出的一株奇葩。作者以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愛、婚姻、孩子、飲食、工作、歡樂與悲傷、理性與熱情、法律、自由、友誼、美、死、宗教等26個一系列人生和社會各個方面的問題,是一個飽經滄桑、歷盡人間坎坷的過來人的經驗之談。紀伯倫並自繪了充滿浪漫情調和深刻寓意的插圖。
紀伯倫是第一個使用散文詩體的作家。到了20世紀20年代,一個以散文和散文詩為主流的阿拉伯文學流派就形成了,這就是「敘美派」文學。他和艾敏·雷哈尼、米哈伊爾·努埃曼一起組織和領導了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學團體「竺會」,他們已經成為「敘美派」的代表人物,為創立阿拉伯語的新文體——散文和小說,為發展阿拉伯新文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紀伯倫的作品已被譯成多種文學,在世界各國廣為流傳。
Ⅳ 紀伯倫的人物家人
紀伯倫的母親名叫卡米拉,她的第三次婚姻嫁給了紀伯倫的父親哈利勒生下了紀伯倫,還有紀伯倫的2個妹妹。
紀伯倫的父親是一個本分的山民,為人不錯,對工作也恪盡職守,但因為無法面對生活的壓力而以嗜酒作為逃避,以至於一家人生活日益窘迫。
在紀伯倫的印象中,父親經常喝醉回家,並且借著醉酒對家人十分粗暴。紀伯倫與父親的關系也日益緊張。
1891年,紀伯倫8歲的時候,紀伯倫的父親因為被人誣陷而入獄,他們的房子和財產也被沒收。紀伯倫的母親決定去跟隨他的舅舅去美國。盡管1894年,紀伯倫的父親無罪獲釋,但是他媽媽依然下定決心要去美國。
相反,紀伯倫對母親的愛卻日益增加,母親溫柔善良,為一家人的生計苦苦操持,沒有一句怨言。母親也成了紀伯倫心中愛與美的化身,而母親的這種愛,正是紀伯倫最需要的,也是每一個孩子都需要的。因此,母親成了紀伯倫心靈和感情的支柱。
Ⅵ 紀伯倫到底愛過幾個人,他和瑪麗到底相差幾歲 梅婭和他又是什麼關系
哥們,很感謝你提了這樣的一個問題,讓我對這位黎巴嫩的天才作家又多了幾分了解,我在網上查了好久,沒找到你的答案,很是可惜,不過我還是找到一點我自己很受感動的東西,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2010-02-03 17:02:04 來自: Vivi
紀伯倫全集的評論 5
在網上搜遍了,終於在孔夫子舊書網上找到最後一個賣家。原價98的他賣300。收到書,雖然有些舊,但我還是如獲至寶。
————————————————————
當我僅僅讀紀伯倫的作品時,我讀出他的孤獨。我一直想為什麼他的戀人瑪麗會拒絕他的求婚。我甚至對瑪麗的拒婚有些抱怨。
我能理解英國詩人葉芝被拒婚的原因,葉芝終身愛慕的茅德岡說「永遠也不要嫁給一個多愁善感的詩人」。我不了解葉芝,不知道他真實性格中是否也多愁善感。茅德岡最後嫁給了一個軍官。確實有像茅德岡這類野馬似的女人存在,她們只會被力量之美所馴服。
但通過讀紀伯倫的作品,我發現他不只是個多愁善感的詩人,他更多地像個鬥士,充滿了陽剛之氣。他怎麼也會被拒婚呢。
於是帶著問題閱讀了《全集》中的《情書集》。
非常地不可思議,紀伯倫同時愛兩個女人。起初我不能接受,感覺太別扭。但當我看到1911年瑪麗的一則日記時明白了。
瑪麗記錄到:「對於紀伯倫,另有一份愛在等待他。這愛不同於他對我懷有的愛,這是神啟之愛,並將結成他的婚姻。他最偉大的作品,將由這愛而產生;他最大的幸福,他嶄新、充實的生活,也將由此而生。這一切用不了許多年就會發生。對於那場愛中的女子,我只是一個階梯。盡管我多情的眼睛在哭泣,我卻是懷著歡欣想起她的。我不想擁有紀伯倫,因為我知道:她正在某個地方為他成長,他也在為她而成長。」
從瑪麗的信中看出她全身心愛紀伯倫,她因為他自己53歲才結婚。如果不是愛,怎麼會甘願獨身那麼多年。而她拒絕紀的求婚是因為她靈魂太高尚,她認為紀伯倫的內心需要一份神啟之愛,那份愛會激發出紀伯倫更燦爛的創作火花。因此她不敢自己占據那個寶座。而這份神啟之愛就是詩人葉芝所遇到的那樣的愛。
很可惜,凡事都有代價,瑪麗是紀伯倫一生的貴人,可以說沒有她很難有紀伯倫的成功。所以紀伯倫決心用一生的愛來回報他的這位恩人。哎,我有時想,如果他們之間沒有瑪麗經濟資助這回事,說不定那愛情的火花反倒更真切。所以我理解瑪麗日記中反復提到的痛苦。
紀伯倫一生的分分妙妙都是激情澎湃,他太天才了,這讓他有種使命感,「來到世間是要說一番話」,他不能浪費一分一秒,甚至沒時間全情投入戀愛中,沒時間結婚生子。這大概也是瑪麗深思熟慮之後拒婚的另一個原因:她怕耽誤紀伯倫的時間。
紀伯倫48歲英年早逝,不知道純精神戀人梅亞算不算他的神啟之愛,目前我還沒讀到他和梅亞之間的情書集。但總感覺精神之戀不是神啟之愛,有時想如果紀伯倫遇到意義如同葉芝的茅德岡似的女人,那該是番什麼景象。紀伯倫的創作激情將會被激發到何種地步。不過我偏愛紀伯倫,心想如果遇到,他的茅德岡一定會愛他的。
紀伯倫確實是個天才,是個性極豐富的人,是個高尚的人。
如果他能像泰戈爾活到80歲,真不敢想像他該傑出到什麼地步。
我喜歡紀伯倫的作品勝過喜歡泰戈爾的作品,我喜歡紀伯倫的性情也勝過喜歡泰戈爾的性情。
這段話應該也不分的回答了你的問題吧?
Ⅶ 紀伯倫的基本資料
紀伯倫是黎巴嫩作家、詩人、畫家,是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
他的畫風和詩風一樣,都受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影響,所以,文壇稱他為20世紀的布萊克。1908年—1910在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藝術期間,奧古斯特·羅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評價紀伯倫:這個阿拉伯青年將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紀伯倫的繪畫具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在紀念館收藏。在東方文學史上,紀伯倫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在美妙的比喻中啟示深刻的哲理。
另一方面,紀伯倫風格還見諸於他極有個性的語言。他是一個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作的雙語作家,而且每種語言都運用得清麗流暢,其作品的語言風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東西方讀者。
美國人曾稱譽紀伯倫像從東方吹來橫掃西方的風暴,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視為東方贈給西方的最好禮物。
(7)紀伯倫婚姻如何擴展閱讀:
紀伯倫墓地位於黎巴嫩北部省臨海聖谷貝什里,紀伯倫棺木安放在山下石室里,墓前有一處馨香的玫瑰園,在那裡可以眺望整個小鎮。紀伯倫墓誌銘為:我就站在你的身邊,像你一樣地活著。把眼睛閉上,目視你的內心,然後轉過臉,我的身體與你同在。
1981年紀伯倫逝世五十周年之際,黎巴嫩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決定該年為紀伯倫國際年,為此成立了國際委員會。決定在他故鄉貝什里舉辦展覽會,展出他的手稿和畫稿,並在貝魯特、巴黎和紐約舉行紀念活動。
Ⅷ 紀伯倫的《談婚姻》原文
談婚姻(選自紀伯倫《先知》)
大師,婚姻又怎麼講呢?
他回答說:
你們一塊兒誕生,你們也將永遠合一。
當死亡那白色的羽翼擊毀你們歲月的時候,你們也將合一。
是的,當你們靜心回憶上帝的時候,你們也將合一。
讓你們的合一之中,留有距離。
讓天風在你們之間舞盪。
彼此相愛,但不要鍛造愛的鎖鏈:
讓他在你們靈魂的海岸之間,做流動的大海。
斟滿彼此的酒杯,不要從一隻杯中啜飲。
彼此饋贈麵包,不要取食同一個麵包。
一起快樂地舞蹈,歌唱,卻要彼此孤獨。
就像那琵琶的弦亦是孤獨的,雖然它們偕同樣的旋律顫動。
彼此奉獻你們的心,卻不要彼此佔有。
只有「生命」的手,才能容納你們的心。
佇立的時候,要若即若離:
神殿里的柱子,也是彼此分立的,
橡樹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陰影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