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姻資訊 > 宋朝女人有多少婚姻

宋朝女人有多少婚姻

發布時間:2022-07-07 18:01:35

Ⅰ 宋代的婚姻制度是怎樣的

宋代婚姻形態的幾個特點.
從上面的敘述中,我們大概弄清了不平等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共同本質之後.現
在所要探討的問題是:封建婚姻制度發展到宋代,究竟呈現出了哪些與前代不盡相
同的新特色.
(一),禁止族際婚
我們知道,宋朝的江山是不完整的.宋從開國以來,就受北方民族的威脅,
與其並立的政權就有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因而這樣的社會背景反
映在宋代的婚姻制度上就是禁止漢族同其他民族通婚.也就是禁止族際婚.這也是
宋代民族矛盾突出的重要表現.
宋代禁止族際婚據《宋史·太宗本記》記載,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
年)八月的詔令為憑,這道詔令的內容是:"禁西北緣邊諸州民與內屬戎人昏娶".
值得注意的是,這道族際之間不得通婚的禁令不僅施行於西北沿邊,而且在原則上
適用於東南沿海.在這方面,朝廷身體力行,斷絕了自漢唐以來與少數民族首領"和
親"的慣例.如慶歷二年(公元1042年),遼屯兵幽薊,聲言南下,並派遣大臣出
使宋朝,在提出割地的同時,要求把宋公主嫁與遼興宗之子.宋朝廷則寧肯增加歲
幣,也絕不實行和親,結果"罷結婚之儀".但在北方的遼朝和金朝則均無此禁.
遼開國初,遼太祖阿保機在如何對待族際通婚的問題上,便接受了謀臣韓紹芳的建
議,實行"許婚"政策.會同三年(公元940年),遼太宗又專門下詔:"契丹人接
漢官者從漢儀,聽與漢人婚."後來,遼道宗為了對付境內各族人民的起義,才改
變了這一政策,在大安十年(公元1094年)規定:"禁邊民與蕃部為婚".[6]可是,
這已經是遼朝末年的事情了.至於金朝,對於族際通婚,比遼朝放得更開.不僅從
未禁止,而且予以提倡.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金世宗為了防範在他統治下
的契丹人民的反抗,曾經採取措施.鼓勵契丹族"與女直人相為婚姻"[7]明昌二年
(公元1191年)四月,尚書省為了緩和遷移到中原地區的女真屯田戶與當地漢族人
民的矛盾,提出建議:"齊民與屯田戶往往不睦,若令遞相婚姻,實為國家長久安
寧之計."金章宗當即批准這項建議,鼓勵族際之間"遞相婚姻".由以上可知,女
真族在金代是可以同漢族,又可以同契丹族通婚的.因而,在如何對待族際通婚的
問題,宋朝同遼金等朝所推行的政策差別十分明顯.
我國自第一個朝代——夏建立以來,在婚姻問題上,都不曾明文限制過漢族與
少數民族不能通婚.在漢,唐兩代還大力提倡.從而減少了許多民族矛盾.但在宋
朝,有了明文規定禁族際通婚,與其之前的所有朝代都不同.因此,我們可以說禁
止族際通婚是宋代社會特有的婚姻制度.
(二),禁止異輩婚
宋朝是一個十分重倫理的朝代.這反映在婚姻問題上,則表現在宋代社會嚴禁
婚姻亂倫,反對異輩婚.所謂反對異輩婚,是指宋代十分注重輩分.輩分不可混淆
這一觀念在婚姻制度上得到充分體現.為了防止"尊卑混亂,人倫失序".頒布於
北宋初年的《宋刑統》,就嚴厲禁止異輩為婚,在《名例律》,《戶婚律》,《雜律》
中反復申明此禁.後在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八月,又將其中有關禁止異輩為婚
的條文予以重申,並對起其禁止范圍作了某些擴大.
異輩不婚的原則不僅適用於普通人,即使士大夫和皇帝也不例外.宋代禁止異
輩婚,比唐代嚴格得多且卓見成效.我們知道,在唐代盡管禁止異輩通婚的法律比
前代嚴密得多.但是,唐代異輩婚的現象並不比魏晉南北朝時期少.那是因為,唐
朝的最高統治者便立法犯法,帶頭實行異輩婚.皇帝與後妃輩分不合的事情簡直不
勝其舉.如徐堅的"長姑為太宗充容,次姑為高宗婕妤."[9]徐氏兩姐妹居然分別
嫁與太宗,高宗兩父子.而高祖女常樂公主,肅宗女郜國公主,代宗女昇平公主的
女兒分別做了中宗,肅宗,憲宗的皇後.則是姑奶奶把女兒嫁與侄孫子.這3位皇
後分別比中宗等3位皇帝高了一輩.而在民間,唐代異輩婚的事例也不少.如據《太
平廣記》卷160《秀師言記》條記載,崔昭與李仁鈞是表兄弟,但崔昭竟把自己的
親生女兒嫁給李仁鈞做妻子.又據當代史學大師陳考證.大詩人白居易的父母是舅
舅與親甥女結為夫妻.
然而,在宋代異輩婚是絕對不行的.不但普通人不可以,即使士大夫,皇帝也
不行.因而,在宋代的官場斗爭中,只要抓住對方這方面的把柄,即可將其置於尷
尬的境地.僅以歐陽修為例,他先後遭到過兩次這樣的攻擊.一次是在慶歷五年(公
元1045年)八月,歐陽修的政敵誣告他與其外甥女張氏有不正當關系.這還了得,
仁宗立即下令追查,後來盡管查明並無此事,但歐陽修任然被貶官.另一次是治平
四年(公元1067年)三月,神宗即位之初,歐陽修的政敵又誹謗他與其大兒媳婦
吳氏有苟且行為,建議朝廷將他"貶竄".這一次,歐陽修可不答應,他立即杜門
不出,躺倒不幹,並接連上了三道奏疏,請求朝廷一定要把這件事弄個水落石出.
大臣吳充作為吳氏的父親,歐陽修的親家,也把這件事視為奇恥大辱,"上章乞朝
廷力與辨證虛實,明示天下,使門戶不致枉受污辱."[10]結果很快查明,此事純屬
捏造,歐陽修的政敵因此被貶官.上述事實表明,在宋人看來,長輩與少輩關系曖
昧尚且是個十分嚴重的問題,更不用說異輩為婚了.因此,宋人是十分反對異輩婚
的,不只是朝廷限制,就連民間的輿論也不允許,在這一點上唐朝與宋朝是有很大
的區別的.
(三),廢止收繼婚
宋代社會重倫理,還有一點重要的表現是"廢止收繼婚".收繼婚指的是兒子在
父親死後娶後母為妾,弟弟在哥哥死後娶寡嫂為妻,哥哥在弟弟死後娶弟媳為妻.
當然,這是原始社會群婚習俗的殘留,有著防止家庭財產不分散,勞力不外流的用
意.這種風俗風行於某些地區,與那些地方男多女少的人口構成,可以節省一筆嫁
娶費用等情況有關.然這一婚姻習俗早在先秦時期,就遭到了人們了指責,被輕蔑
的稱為"蒸報",並採取了"叔嫂不通問"[11]一類的防範措施.到了漢代,法律明
文禁止收繼婚,倘若違犯,便屬於"禽獸行,亂人倫,逆天道,當誅".[12]魏晉南
北朝時期,後趙的建立者石勒也曾經"不書禁國人不聽報嫂".[13]可是在實際生活
中,收繼婚未見其止.就漢代而論,燕王劉定國,江都王劉建,南利侯劉寶無不與
其父親"爭妻".當然,在中國歷史上最負臭名的"蒸母"者,要算隋煬帝.當隋
文帝彌留之際,"姿貌無雙"的宣華夫人陳氏"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文帝
得知此事,氣急敗壞:"畜生何足付大事"!可是,他已病入膏肓,力不從心,文帝
死的當天晚上,陳氏即被"太子蒸焉".此後,"容儀婉嫕"的容華夫人蔡氏"亦為
煬帝所蒸".[14]
禁止收繼婚的法令,待到了唐代已經相當嚴密.但是唐代社會的實際情況與法
律的有關規定相差很遠.最高統治者實行收繼婚的事例就不少.如唐太宗便收繼了
其弟李元吉的妃子楊氏.而盡人皆知的武則天14歲時就做了唐太宗的才人.唐高
宗在其父死後,居然把武則天封為昭儀,最後武則天還坐了皇後的位置.可在宋代,
禁止收繼婚的法律規定雖與唐代完全相同.但是,宋代譴責收繼婚的社會輿論之強
烈,絕非唐代可比.北宋時,程頤就指斥唐朝的最高統治者"其妻則娶不正".抨
擊唐太宗"其惡大",而"娶元吉之妻"即是重要證據之一,並由此發出浩嘆:"唐
之有天下數百年,自是無綱紀".[15]
與前代情況不同,宋代最高統治者絕無收繼婚後母,寡嫂之例.皇親國戚並不
享有突破這一婚姻禁忌的特權.如仁宗時,洪州別架王蒙正"與其父婢霍私通",
盡管他是真宗劉後的哥哥劉美的親家,而霍氏又並非他父親的妻妾,僅僅是侍婢而
已.可是,朝廷發現此事,立即作為要案,進行嚴肅處理.不僅王蒙正本人被"除
名,配廣南編管,永不錄用",而且他的女兒和親屬也受到株連.又如,孝宋時,
徽宋鄭後的侄子,保信軍節度使鄭藻"娶嫂".[16]這一奇聞一經傳出,滿朝大臣莫
不驚詫,紛紛上書彈劾.因此,在宋朝社會輿論與政府法令相結合,在社會上形成
一股禁止收繼婚的強大約束力.而正是這樣,宋代社會才會出現了"事繼母孝","事
寡嫂謹"的美德.
上述種種不僅對當時的社會有影響,對後世的婚姻習俗也都產生了不忽視的影
響.在今天,漢族居住的地區,異輩婚早已成為歷史,而收繼婚也僅局部地存在於
某些邊遠地區,並被看成是"奇俗".我想,這些改變要從歷史上找原因的話,大
多與宋朝的嚴格禁止有很到的關系吧!
(四),寡婦再嫁問題
在本文剛開頭時,曾說過在封建社會男女地位十分不平等.反映在婚姻上,講
的是單方面的"一夫一妻"制,有的只是"夫休妻"的制度.而女子不管在怎樣的
情況下,都是不可再婚的.如若不然,就會被社會輿論譴責,認為不守婦道.而每
當提到宋代婚姻制度的又一大特色時.人們立即想到的便是:男子可以再娶,女子
不可再嫁.雖然男尊女卑,夫主妻從由來已久.從總體上說,整個中國封建時代已
無疑是封建禮教居於統治地位的時代.不過,禮教束縛畢竟有個由松而緊的發展過
程,貞節觀念終究有著從寬到嚴的前後演變.問題在於,這一過程的轉折點何在
人們通常把它確定在唐宋之際:認為唐代禮教束縛不嚴,宋人貞節觀念頗重.而其
主要依據是:唐代婦女改嫁者甚多,宋代極少;唐代法律准許婦女再嫁,宋代不許;
唐代社會輿論並不譴責婦女再嫁,而宋代提倡死守貞節.但是否真的如此,值得更
進一步的推敲.
其實,關於宋代婦女再嫁的事例很多.如大詩人陸游的妻子唐婉,在和陸游離
婚後而改嫁.又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母親謝氏,王安石的兒媳龐氏,岳飛的前妻
劉氏等等.而這些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而人們之所以大都認為唐代的婦女改嫁較多,
宋代較少.都是從這樣一些數據來看的,唐代共有公主210人,除幼年早死,出家
入道,情況不明的外,已婚公主130人.其中二嫁者27人,三嫁者3人,改嫁公
主共30人.佔全部已婚公主的23%;而宋代共有公主88人,已婚公主41人,其
中改嫁者不過2人,僅佔全部已婚公主的5%.並以次作為典型材料,作出唐代婦
女改嫁多而宋代少的結論 .但是,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只是皇室,而是整個社會.
就整個宋代社會而言,宋代婦女再嫁者不是極少,而是較多.當然,這樣的結論並
不是無史料可尋的.這是有現存的洪邁所撰的《夷堅志》一書為例.這本書雖然取
材傳聞,有似小說家言,未必事事有據,但從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上說,其價值未
必沒有正史高.這本書中所載的婦女改嫁的事竟達61例之多,其中再嫁者55人,
三嫁者6人,而改嫁的時間可考者有41例.從這也說明,宋代婦女再嫁者並不少.
而關於唐代社會上婦女再嫁也有一本書《太平廣記》,其性質與《夷堅志》相似,
這本書記載的唐代婦女再嫁的事例不過41例,比之宋朝要少了許多.
然在法律上,如果不允許婦女再嫁的話.何以宋代婦女再嫁者這么多.而且宋
皇室中公主也有改嫁.再我們來看一些宋代法律條文實行中的一些例子.如在仁宗
時,參知政事吳育的弟媳"有六子而寡",寡後多年未嫁.御使唐詢抓住此事,大
做文章,竟向皇上控告吳育:"弟婦久寡,不使再嫁".[17]還有在紹興初年,鼎州
士兵周的妻子向政府報告:"夫死無以自存",請求居喪"改嫁"."令行禁止","政
以猛聞"的知州程昌寓,不止"與之錢,使殮死者",並且"從其情,准許她提前
於服喪期間另嫁".[18]不只是這些例子,在宋代的法律,《宋刑統》中,禁止的只
是居喪改嫁,強迫改嫁,背夫改嫁以及嫁娶有夫之婦,但這些條文基本上抄自《唐
律疏議》.這些怎麼能說唐代法律准許婦女再嫁,而宋代不許呢
再說在宋代社會的輿論上,宋代的社會輿論是否真的譴責婦女再嫁.我們也可
舉例說明.在宋代所謂"節婦"當中不乏再嫁的婦女."節婦"是封建時代的道德
楷模,改嫁婦女在宋代不會因其改變而被另眼相看.只要他們做出了某種符合封建
道德規范的行為.仍然完全有資格推崇為"節婦".如當時著名的"淮陰二節婦",
便是兩位再嫁婦女.一位是張生的妻子卓氏,她在紹興末年被金軍頭目俘獲之後,
"即與之配".不久金軍潰敗,卓氏趁機拔刀斬其後夫,再尋訪前夫,破鏡重圓.
另一姓氏無可考,只知她夫死改嫁,"居三年,生二子"後方知後夫竟是殺害前夫
的兇手.於是馬上"走投保正,擒盜處官".這兩位婦女,不但未被譴責,還受到
人們的稱贊,贊許"此二女相望於百年間".[19]其次,在宋代業已改嫁的母親仍然
是兒子盡孝的對象.相反,如果事之不恭,倒要遭社會輿論的非難.如在乾道年間,
孝宗還為一再嫁婦女親自舉行葬禮.試想,如果社會輿論果真普遍譴責婦女再嫁的
話.又何以有以上的事,又何以,宋代婦女再嫁不是我們想的那麼難,而是較容易.
因此,不管是從宋代的法律上,還是宋代社會的輿論上,都並非人們常說的宋
代婦女再嫁是受法律限制,輿論譴責的.但是,說宋人貞節觀念頗重者也並非純屬
虛構.那是因為在宋代出了一大批的理學家.他們提出了許多不利於婦女的觀點.
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程頤的那句名言:"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20]可是,
就我們所知,理學似乎並不是宋朝政府的官方哲學和主要統治思想.眾所周知,宋
代學派林立,各有各的思想,是互不相讓的.理學只是其中的一個派別,它的思想
並未能在宋代獨霸社會.而對我國明,清時期的制度較了解的人都知道.理學的那
些說法似乎在明,清時期更為流行.而宋只不過是其興起的時期.
(五),榜下擇婿
宋代是個文人輩出的時代.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從來就認為,只有習武之人
才能威脅到趙家天下,而習文之人再厲害也不可能推翻一個政權.因此,他大量重
用文人.不但文官用文人擔任,就連武官也用文人擔任.這樣可以說宋朝是文人的
天下,是讀書人得志的黃金時代,這也是為何宋代社會文人輩出的原因.而宋代婚
姻的"榜下擇婿"就與這些文人有關.
以上說過,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的時代.朝廷大量使用文人做官.文人的地位可
以說是空前提高.文人做官的途徑,便是通過科舉考試.宋代的科舉制度比前代更
為完善.因此,文人只要通過了科考便可平步青雲.而宋代所謂的"賢才","良婿",
通常指的就是考上科舉的進士,只要中了進士,那就是"一日成名天下知"[21]了.
宋代是婚姻不問閥閱的時代,再加上朝廷所實行的政策.使得當時的達官顯貴,富
室豪商在選擇女婿時"一不問家世","二不問人品","三不問婚否".只要是考中
了進士就是他們選擇的對象.這種現象的出現使得考中進士的人十分搶手.有時,
有的大家族由於晚了,而未能招得進士為婿,後悔不已.因此,後來每逢到科舉考
試揭曉的那天,官僚地主家庭一大早便紛紛出動"擇婿車",到"金明池上路",爭
相選擇新科進士做女婿,一日之間"中東床者十之九".[22]在宋代史籍中,不乏這
類記載,如真宗時,范令孫"登甲科,人以公輔器之".宰相王旦立即"妻以息女
";[23]仁宗時,翰林學士胥偃初會到歐陽修,便"一見奇之",認為"子當有名與
天下",待歐陽修"登弟,及以女妻之";[24]神宗時,蔡卞"登科"宰相王安石馬
上"妻以女".[25]凡此種種,舉不勝舉.
榜下擇婿既然風靡一時,達官顯貴之間勢必為此展開激烈爭奪.如洪皓"登政
和五年弟",正紅得發紫的王黼,朱靦二人"皆欲婚之".但洪皓"力辭",[26]一概
予以拒絕.這時,軟的不行,有的達官顯貴便來硬的.據《宋史·馮京傳》記載,
外戚張堯佐在仁宗時就對狀元馮京採取過極其粗魯的行為.另據《皇朝名臣言行錄》
卷三《太師徽制傅忠肅公(察)》記載,徽宗時還發生過蔡京強逼進士傅察為婿是
事.這兩件事雖然馮京和傅察最後總算是推脫了.可這樣擇婿,哪裡的擇,分明是
搶,是捉.由此,南宋人朱域乾脆把榜下擇婿,叫做"榜下捉婿".
宋代榜下擇婿之風的盛行,無疑是直接地被當時的政治制度所決定的.與其時
中上層社會的心理狀態,也關系極大.如果說魏晉南北朝時期在嚴格的門閥政治下,
形成了"崇尚閥閱"的社會心理.婚姻"重其門第"即是"尚姓"的表現.那麼兩
宋時代在典型的官僚政治下,便形成了"崇尚官爵"的社會心理,而榜下擇婿即是
"尚官"的反映.宋代也確實是個"尚官"的時代,宋人把宋代社會稱為"官人世
界"[27]可謂一語道破.
(六),婚嫁失時
宋代出現了結婚年齡增大的趨勢.從某種角度上說,榜下擇婿之風的盛行,多
多少少對其有些影響.由於宋朝對讀書人的優待,使讀書人都把考中科舉作為自己
的目標.讀書人都講"先立業,後成家".因為只有考中了進士,便什麼都有了.
即如宋真宗寫的這首詩一樣:"富家不用賣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
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
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這就造成了許多男子"壯年未
娶".
據陳師道《後山詩話》記載,有個杭州舉子中弟時年逾古稀,以致友人風趣地
祝賀道:"應是窮通子有時,人生七十古來稀.如今始覺為儒貴,不著荷衣便著誹."
而像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又如,在宋高宗時,有個叫陳修的"年七十三"才登科,
"尚未娶",實在是個"老大難".他本人束手無策,只能"凄然出涕".宋高宗乃
"出內人施氏嫁之,年三十",以致好事者大開其玩笑:新人若問郎年幾 五十年
前二十三.[28]司馬光在講到婚齡時,曾經指出:"男不過三十,女不過二十耳,
過此則為失時矣."[29]可見,男性讀書人假若堅持"榜下娶妻",難免造成婚姻"失
時","壯年未娶".
男子婚嫁失時是由於"先立業,後成家"的原故.而女子婚嫁失時,大多是因
為婚嫁之費猛增的原因.在"風俗奢靡,日甚一日"[30]的宋代,婚嫁之費項目繁
多.光大擺酒宴一次,花費就十分驚人.榜下擇婿之風,使進士"娶妻論財".如
淳熙年間,太學生黃左之登第後,做了汝陽王生的女婿,便"得奩具五百萬",頓
時"花窮薄為富豪".[31]可見,在宋代要得一"佳婿",要付出多麼大的代價.
在當時就連神宗的弟弟楊王趙顥"有女數人,婚嫁及期,私用不足",[32]不得不
不向神宗伸手,預借俸料錢.因此,"有生一女而種杉萬根者,待女長則鬻杉以嫁
資".[33]如不早種杉作準備,事到臨頭不是債台高築,便是嫁女失時.
總之,宋代社會婚姻制度的現象.還是由當時的政治決定的.宋代社會的婚姻
制度可以說是多種多樣的.這些制度不隻影響了當時的社會,也對後面的社會造成
了一些影響.我們通常說到宋朝,對於這個朝代的認識,大多也只鑒於宋詞,而並
非對這個時期的其他方面有更深的認識.其實說來,宋代社會的魅力不只限於宋詞
上,也不只是在婚姻制度上.

Ⅱ 宋朝離婚自由二嫁為皇後,女郎們婚嫁自由諸位看官真的想太多嗎

2020年上半年,良心製作團隊正午陽光帶著宋朝題材大劇《清平樂》向我們講述了王凱飾演的宋仁宗一生的家、國、情懷。人人都以為做了皇帝便是天下第一人,其實不過是一個犧牲了自我和身邊人幸福的“孤城”寡人罷了。今天咱們繼續“品”仁宗年間那些事。

《清平樂》中曹皇後

之後憑借著良好的家世和自身過硬的品德,被呂夷簡等大臣推薦,最終成功二婚嫁入皇家。那麼宋朝的女子在什麼情況下可以合離再婚呢?

宋朝沿襲唐律,在男女婚姻關系方面規定有所開放、緩和,實在過不到一起也不強求,但是要有前提條件,否則女方提出“離婚”就得受到懲罰,最嚴重的要坐牢!


《宋刑統·卷十二戶婚律》,就曾記載,

若夫妻不相安諧者,不坐”,議曰“若夫妻不相安諧,謂彼此情不相得,兩願離者,不坐。


這條規定也許可以解釋曹皇後的第一次“合離”,夫妻兩個人感情不和諧,雙方都願意“離婚”,這種是最和平的合離方式。“不坐”也就是和平分手,男女雙方都沒有牢獄之災。

Ⅲ 古人結婚都早,但是宋朝為何那麼多「剩男」、「剩女」

大多數的人都選擇了讀書,因為讀書耽誤了結婚。宋朝可以說是學者的天堂,宋朝人想要讓自己以後的日子過得好,最好的職業就是做文官。因為這個思想,宋朝的很多人都在學習考官。一年不成就兩年,兩年不成就三年,就這樣因為讀書影響了耽誤了自己的終身大事。

宋朝的男人不結婚,宋朝的女人想結婚也沒有人結,所以自然就剩下了。也是受當時思想的影響,宋朝女人選男人時不會問男人的家庭背景,只問男人是否是進士。一聽是進士,宋朝的女人兩眼都放光。其實女人現實不是我們這個時代開始,宋朝的女人就已經很現實了,不過個人覺得這也無可厚非,因為為了自己的一生著想,沒有什麼可說的。

Ⅳ 宋朝歷史上有哪些和親公主,她們分別嫁給了誰呢

宋朝(960年—1279年)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國祚319年,一共經歷過十八個皇帝。

960年,後周將領發動陳橋兵變,將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陳橋兵變的現象發生在自己的身上,通過酒宴暗示高級將領們交出兵權,史稱「杯酒釋兵權」。之後他採取了重文抑武的方針,剝奪武將的兵權,讓文官帶軍,在軍事制度方面也做了很多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976年,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基本統一了全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宋真宗趙恆繼位後,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宋朝逐漸步入盛世。1126年,金軍攻入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與後宮嬪妃,史稱「靖康之恥」,北宋至此滅亡。


寧福帝姬趙珠串,宋徽宗之女嫁為兗王完顏宗雋之妾,後入宮服侍金熙宗完顏亶

令福帝姬趙金印,宋徽宗趙佶之女,先進入金國洗衣院,長大後嫁為金熙宗完顏亶之妾

華福帝姬趙賽月,宋徽宗趙佶第十九女,先進入金國洗衣院,長大後嫁為金熙宗完顏亶之妾

慶福帝姬趙金姑,宋徽宗趙佶第二十女,先進入金國洗衣院,長大後嫁為金熙宗完顏亶之妾,之後改嫁金代貴族齊國王完顏晏

純福帝姬趙金玲,宋徽宗帝十八女,先進入金國洗衣院,長大後嫁為金朝國相完顏撒改長子完顏宗翰之妾.

Ⅳ 探秘古代女子婚姻的真實狀況,有沒有震到你

朱買臣發跡前,窮屌絲一個。開始時夫妻兩人日子還算過得風平浪靜。可有一天妻子「精神病」突然發作,苦日子過不下去了。一哭二鬧三上吊,非要離婚不可。無奈之下,朱買臣被迫同意。

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私奔的故事更是世人皆知。明末思想家李贄力挺這件事: 卓文君再嫁司馬相如「正獲身,非失身」,「當大喜,何恥為?」

王娡這個女人,你如果陌生的話,漢武帝劉徹該是你熟悉的帝王吧。王娡最初嫁給金王孫,後來其母臧兒找來算命老先生算一卦,說是王娡將來必定是個大富大貴之人,臧兒於是死纏爛打把女兒從金家強行接回,使用手段把王娡送進了太子宮中,不久王娡暗結珠胎,誕下皇子劉徹。

看來,只要你顏值高,連太子都不嫌棄你是「二手貨」。

聽說「河東獅吼」這個典故嗎?它是蘇東坡對朋友陳寄常怕悍婦老婆的形象寫照。「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下心茫然。」怕老婆怕到這種地步,也是醉了。

在宋朝時期,女子改嫁更是尋常事。

范仲淹曾把守寡的兒媳嫁於學生王陶為妻,程頤也把喪夫之後的外甥女再嫁他人,王安石兒媳寵氏、岳飛前妻劉氏、陸游前妻唐婉都改適他人。甚至李清照主動與張汝舟離婚。南宋孝宗更親自出面為一個兩度嫁夫的婦人主持葬禮。女子在宋代的地位可見一斑。

宋朝皇室也沒有歧視改嫁經歷的女性。四川人劉娥,原是銀匠龔美之妻,後改嫁襄王趙元侃,他就是後來的宋真宗,劉氏被冊為皇後。宋仁宗皇後曹氏也是改嫁女,慈聖光獻是也。

Ⅵ 歷史揭秘:宋朝為何會產生大量剩女

宋朝之所以會產生大量的剩女,是因為當時的皇帝重用文人,而且宋朝給予官員的福利待遇也是歷史上最優厚的,所以導致很多男人都苦讀詩書,期待有一日可以高中,從此踏入仕途,而女人們也都不急於婚配,希望可以遇到金榜題名的男兒郎。

所以,全國上下符合參加科舉考試的男人,重要的關注點都是在准備參加科舉考試,同樣,誰家的未婚女子也都希望能找到一個文官當夫婿,就因為這樣,青年女子都不急於談婚論嫁,為了能有機會成為文官夫人,不約而同的主動晚婚。

Ⅶ 為什麼宋朝女人大多晚婚晚育

認為多半是起源於宋真宗趙恆當權的時候,興盛於宋徽宗時期。其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道教的盛行,從而導致民間禁慾主義的興起;另一個則是科舉制度主導下的「及地熱」,正所謂「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娶老婆的事兒可以先放一放。
當時宋真宗和宋徽宗都十分的迷戀道教,從而使得整個國家都有了些政教合一的味道。像《宋史》中所記載的很多名臣,一般都是在30歲之後才結婚的,甚至還有的在花甲之年才成家,且都是在考取了功名之後。在禁慾主義者面前,所有的女人是如同空氣般的存在。
另外描寫宋徽宗時代故事的《水滸傳》也能發現不少的端倪。比如晁蓋,是東溪村的首富,最起碼也有40歲了,還沒娶老婆;李逵,估計沒有40也有30好幾了,也沒見他著急要娶妻;林沖,38歲時被高俅陷害發配滄州,為此寫了一封休書,「自蒙泰山錯愛,將令愛嫁事小人,已經三載。」可見他也是35歲才結的婚。所以說小說的作者肯定不是信手拈來,而是根據當時的社會風氣進行的再創作,有時代的烙印。
至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訓,在宋朝也是同樣的不好使兒。《四朝見聞錄》中曾記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位名叫韓南的書生,經過多年的苦讀終於考中了進士,完了瞬間便有人來「捉婿」(宋代的一種婚姻文化,即在發榜之日各地富紳們全家出動,爭相挑選登第士子做女婿)。他並沒有回絕,不過卻寫了一首詩奉上:「讀盡文書一百擔,老來方得一青衫。媒人卻問余年紀,四十年前三十三」,看到沒?他都已經73歲的高齡了,居然還沒結婚,實在是難以想像。
其實這也不怪當時的男人對於科舉極為熱衷,因為在當時只要是考中了舉人或是進士,立刻就是鯉魚跳龍門,名利雙豐收,成為富豪擇婿的首選。不過這其中能夠當官的人畢竟是少數,能夠搶到當官的做女婿也是十分不易的,因為這搶女婿也是有潛規則的,一般來說都是朝中大官近水樓台先得月。
比如宋真宗時期有一位名叫高清的新科進士,品學平平,宰相寇準卻將自己的侄女搶先嫁給了他,寇準侄女死後,另一位宰相李沆又將女兒嫁給他續弦。就這樣,很多人今年搶不到,就等明年,明年還搶不到,那就再等後年,就這樣等來等去,閨房中的女人不想晚婚晚育也不成了。
由此可見,宋代女人的婚姻實屬無奈。

Ⅷ 宋代女子難嫁,是「女多男少」,還是有別的原因

我們當下,因為傳統觀念影響,很多家庭,特別是農村出來的,大多都想生男孩。以至於,導致了今天男多女少的社會現象。男多女少以後,光棍也就比較多了。這也是我們目前,所面臨的一個難題。

在古代歷史上,就有這樣一個朝代,與我們當代恰恰相反。我們現代是男子不好娶媳婦,而那時候,反而是女子不好嫁出去。這個朝代,就是宋朝。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蘇轍嫁女如此,透過他也可以想像,當時宋人嫁女的情景。因此,說宋女難嫁,並不是別的原因,而的確是因為家裡沒那麼多錢嫁女,乾脆就不嫁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閱讀全文

與宋朝女人有多少婚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蒼南縣婚姻介紹所在什麼地方 瀏覽:138
一個女人一生的愛情是什麼 瀏覽:961
愛情沖突怎麼取捨 瀏覽:357
哪個帥哥美女送 瀏覽:274
如何培育健康的黴菌 瀏覽:377
婚姻多少年才能穩定不變 瀏覽:183
美女幾次點贊為什麼不回 瀏覽:291
發改委事業編怎麼改革 瀏覽:232
山東哪裡美女多淄博 瀏覽:50
怎麼形容被愛情折磨 瀏覽:39
錄制故事需要用到什麼軟體 瀏覽:255
婚姻不堅固怎麼辦 瀏覽:218
長治事業編工資多少 瀏覽:230
景洪市辦理健康證要做哪些項目 瀏覽:776
水瓶座對愛情是什麼看法 瀏覽:805
幸福路口到甘泉堡多少公里 瀏覽:94
一天走什麼步健康 瀏覽:988
怎麼形容科幻故事 瀏覽:667
人間的幸福在哪裡 瀏覽:964
幸福生活張嘉譯主演一共多少集 瀏覽: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