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婚姻資訊 > 瑤族人怎麼看待婚姻

瑤族人怎麼看待婚姻

發布時間:2022-06-27 12:22:42

⑴ 瑤族男人嫁到女方家後就改姓他女家的姓,那麼在家族成員中他具有平等的地位嗎

瑤族男人嫁到女方家後就改姓女家的姓,而嫁過去的男人和女家的人地位都一樣,並沒有什麼不平等一說。瑤族是我國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我國華南地區分布范圍最為廣泛的少數民族,瑤族歷史源遠流長,是中國古代九黎中的一支,瑤族人民都很長壽,是公認的最長壽的少數民族。

不同於其他民族,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喜歡留長發。古籍中曾記載有瑤族人民「椎髻」的事情,「椎髻」就是留很長的頭發將其盤在頭頂的意思。瑤族人不僅留長發,還喜歡穿五顏六色的衣服。

新中國成立後,瑤族人民不在禁止與外族通婚。有資料記載,如今瑤族與其他民族的通婚率已經高達26.46﹪,這已經是一個很高的比例了,要知道瑤族總人口已經有280多萬人了。如果有機會的話你們可以嘗試嫁入瑤族姑娘家中,你要知道,嫁郎的地位是和家中其他人一樣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⑵ 瑤族民俗

瑤族民俗風情
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勞勇敢的瑤族共有213.4萬多人,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國南方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的山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有得天獨厚的植物、動物、礦藏等資源。如有「綠色寶庫」之稱的江華瑤山,號稱為廣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國、「杉木之鄉」的金秀大瑤山……
瑤族有自己的語言,瑤語屬漢藏語系瑤語族瑤語支,但情況比較復雜,一半以上的人說「勉」話,屬苗瑤語族瑤語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說「布努」語,屬苗語支;廣西地區有的說「拉珈」語,屬壯侗語族。多通漢語、壯語,無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口頭文學極為豐富。
瑤族的自稱有勉、門、敏等63種,他稱有390種,如盤瑤、藍靛瑤、紅頭瑤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瑤錦、瑤服,古老的傳說,動聽的瑤歌,優美的舞蹈,獨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瑤族婦擅長織染、刺綉,服飾花紋圖案精美,富於變化。支系稱謂大都以服飾而定,如頭飾內以板支托者,稱頂板瑤;穿靛藍衣服的稱藍靛瑤。瑤族語言支系復雜,有多種方言,沒有文字,通用漢文。瑤族為了紀念先祖,農歷10月16日定為「盤王節」瑤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風神等,對生活和生產中的活動也要佔卜吉日、祭祀神靈。瑤族宗教信仰復雜,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異。
【禮儀】
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與漢族地區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凡是進入瑤家的客人,都會受到尊重和熱情款待。饒有風趣的「掛袋子」與「瓜簞酒」,是瑤家待客的典型禮節。客人到了瑤家,只要把隨身攜帶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掛鉤上一掛,就表示要在這家用餐。不用事先說明,主人自然會留客人在家裡就餐。如果不懂這個規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邊,主人就認為你還要到別處去,吃飯的事往往落空。
瑤族對祖先很尊敬,習慣在進餐之前先念祖先幾輩姓名,表示祖先先嘗後子孫才能受用。尤其對豐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節日必備豬肉、雞、鴨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飯座次也有講究:老人和尊貴的客人須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熱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雞冠獻給客人。瑤族在向客人敬酒時,一般都由少女舉杯齊眉,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為客人敬酒,被視為大禮。
瑤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禮。臘肉、山珍野味和土特產,是瑤家待客最常見的菜式。客席上,金黃厚實的臘肉奉為上品,主人會熱情地把大塊臘肉夾給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歡,都應當接受,這樣主人才會高興。
瓜簞酒是瑤家招待客人的特製酒。這種酒用糯米製成。它釀成糊酒後,摻上清泉水或涼開水,飲用時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連液帶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時,由家裡最年輕的姑娘斟酒盛飯,主人則頻頻向客人夾菜敬酒。此時,客人不必拘束過謙,應大大方方開懷暢飲。這樣,主人認為客人看得起瑤家,就會越發高興,備加親熱。如果拘謹見外,反而不受歡迎。
在達山瑤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習慣敬三大碗。名為「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瑤族老人也喜歡飲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飲料。款待客人時,雞、肉、鹽一排排地放在碗里,無論主客,必須依次夾吃,不得紊亂。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飯都由婦女代為裝飯。 鹽在瑤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瑤區不產鹽,但又不能缺少鹽。鹽在瑤族中是請道公、至親的大禮,俗叫「鹽信」。凡接到「鹽信」者,無論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丟開,按時赴約。
【服飾】
瑤族過去因其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曾有「過山瑤」、「紅頭瑤」、 「大板瑤」、「平頭瑤」、「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傳統特點,尤其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瑤族婦女善於刺綉,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綉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綉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發盤髻,並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著大褲腳長褲。 瑤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志著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
【習俗】
到瑤家做客,還要懂得當地的禁忌,否則會引起主人的反感。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里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徵喪事;忌坐門檻;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說「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說「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等。
崇拜盤王的瑤族過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瑤族過去則禁食母豬肉和老鷹肉。湘西南辰溪縣農歷七月五日前禁食黃瓜。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有的地方產婦生產後頭幾天禁食豬油。瑤族祭神,一般用豬、雞、鴨、蛋、魚等食品,忌用狗、蛇、貓、蛙肉。
【婚俗】
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許多瑤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機會進行擇選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雙方的家長就可通過媒人去說親,並以豬肉和酒為禮品。舉行婚禮時,都要大擺筵席,按傳統習慣,婚宴上必須要請寨老參加,新郎新娘飲交杯酒。但不與他族通婚。家庭組織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同姓通婚不忌諱。藍靛瑤上門入贅較盛行,白頭瑤流行「搶婚」習俗。
瑤族實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與他族通婚,網氏族五代以外即可結婚。婚姻有的由父母包辦,也有自由戀愛結合的。由父母包辦婚姻者,往往幼小就被父母許配他人,假如父母已經死亡,便由兄嫂、叔伯作主。自由選擇配偶的主要方式是對歌。
對歌一般在春節和外寨青年男女來本寨踩歌時進行,也有本寨青年男子相互邀約到友鄰村寨對歌。對歌地點一般選擇在村寨附近,屆時男女各為一方,以彼問此答方式進行對唱。山歌曲調簡單,但歌詞復雜,視男女對歌感情深度而變化。經過集體對歌的觀察、比較、考慮後,若某一小夥子對某一小姑娘發生好感,便可與小姑娘單獨對唱,但地點只能在眾人所能見到的地方,雙方有了一定了解後,男方即向女方透露求婚意見,如雙方情投意合,便可相互贈送小件飾物作為信物。在部分地區的瑤族中,互贈信物時小姑娘要咬小夥子的胳膊,倘若小夥子的胳膊被咬而積濃,則表示有緣,否則婚姻難成。
對歌是長期流行在瑤族社會中的一種自由婚姻形式,因而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便逐漸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規則。如同村寨青年男女不能對欲,老人在場不能對歌;自己家中的人更不能對歌;男女二人不得單獨或在僻靜地方對歌等。瑤族婚姻盛行說媒,即使是通過對歌選擇的情侶,也要通過說媒訂婚。說媒時通常由男家選派媒人向女家遞送煙葉,以示求婚,此即調之「問煙」,女方父母收下煙葉,則表示同意求婚,如果退回煙葉,則表示拒絕。也有通過對歌選擇,然後說媒而結婚者。
瑤族婚姻中,舅父享有優先娶外甥女為兒媳之權,只有舅父無子時才能嫁與別人。家中有長女出嫁,要由舅父舅母為之主持婚禮,次女出嫁便由大姐和姐夫主持婚禮,並由大姐為之梳頭。家無男嗣者,普遍實行招贅上門。寡婦一般受到社會同情,且可以改嫁,如系缺顧者,財產由原夫兄弟平分,寡婦可以帶走屬於本人的私房物。維持瑤族家庭婚姻生活的准繩是習慣法。未婚男女私通,如被發現,須請「瑤目」殺雞為之「洗臉」認錯,如女方懷孕生子,一般即結為大妻。有婦之夫與未婚女於通姦懷孕,男方可納為妾,反之,男子則要受罰。有婦之夫與有夫之婦通姦,被本夫發現,便由「瑤目」罰通姦之夫五元半開(解放前雲南通行的一種貨預),歸之本夫;繼續與人通姦,則受重罰。離婚被瑤族視為嚴重的事情,雙方實在不能和解時,須由「瑤目」斷處,否則會受到寨民的譴責。雙方自願離婚者,離婚時,當事雙方各攜砍柴刀一把,竹簡一節(或蒲木片一節),遠成材寨,到山上把竹筒破作兩半,各執一半,立即向相反的方向走開,表示各走各的路,永不回頭;或以絲線一節,用刀裁斷,各執一截,表示一刀兩斷。若一方主動提出離婚,另一方不同意,主動提出離婚一方須退賠另一方結婚時的部分禮金。
【食俗】
瑤族一日三餐,一般為兩飯一粥或兩粥一飯,農忙季節可三餐干飯。過去,瑤族常在米粥或米飯里加玉米、小米、紅薯、木薯、芋頭、豆角等。有時也用「煨」或「烤」的方法來加工食品,如煨紅薯等各種薯類,煨苦竹筍、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區的瑤族,有冷食習慣,食品的製作,都考慮便於攜帶和儲存,故主食、副食兼備的粽粑、竹筒飯都是他們喜愛製作的食品。勞動時瑤族均就地野餐,大家湊在一塊,拿出帶來的菜餚共同食用,而主食卻各自食用自己所攜帶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種瓜類、豆類、青菜、蘿卜、辣椒,還有竹筍、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黃花等。瑤族地區還盛產各種水果。蔬菜常要製成乾菜或腌菜。雲南的一些瑤族喜歡將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鹽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過之後,蘸用鹽和辣椒配製的蘸水,以保持各種不同蔬菜的原味; 肉類也常要加工成臘肉。廣西的瑤族烹調肉類一般用干炒、水煮,放鹽調味,用佐料的較少;而肉類則要做成味道十分濃郁的菜餚,鮮肉或臘肉,先炸烤焦黃,然後再煮。
瑤族人喜歡吃蟲蛹,常吃的有松樹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瑤族人還喜歡利用山區特色自己加工製作蔗糖、紅薯糖、蜂糖等。
瑤族人大都喜歡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紅薯等自釀,每天常喝2、3次。雲南瑤族喜用醪糟泡製水酒飲用,外出時,常用竹筒盛放飲時對水。
廣西地區的瑤族還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認為這種茶有提神、清除疲勞的作用。很多地區的瑤族喜歡打油茶,不僅自己天天飲食,而且用油茶招待賓客。
典型食品:瑤族人口較多,分布較廣,各地均有獨具一格的風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紮。
【節慶】
瑤族除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盤王節、祭春節、達努節、耍歌堂、啪嗄節等。節日里因為人多,飯一般不用鐵鼎鍋煮,而用木甄蒸,這種飯香氣更濃。每逢節日。瑤族人家還要做粑粑。節日菜餚主要是雞、鴨、魚、豬肉、豆腐、粉絲以及各種蔬菜。 有的地方瑤族四月八還要煮烏米飯。在湖南江水縣的瑤族姑娘,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過「野餐節」時要吃花蛋,製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們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時,小夥子不許偷看,違者還要受罰。
耍歌堂是連南排瑤祭祀祖先、慶祝豐收的大型娛樂活動,多在農歷十月十六日以後進行,時間的長短各種不一,約為3-9天。屆時家家備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瑤族祭神,一般用豬、雞、鴨、蛋、魚等食品,忌用狗、蛇、貓、蛙肉。瑤族辦喪事,必須砍牛祭祀。砍牛的頭數視家庭情況而定,有的殺7、8頭之多。辦喪事酒席,有些地方以豬肉豆腐為主。
瑤族盤王節:農歷十月十六日是瑤族最隆重的盤王節歌會。在遠古時代,瑤山評王和高王作戰。評王懸賞招賢,能取高王首級者, 願將最美麗的三公主嫁與他。不料第二天,一條名叫盤戶的彩狗竟銜來高王頭顱。評王不失諾言,將心愛的三公主許配彩狗,並封彩狗為盤王。新婚之夜,彩狗竟變成一個魁偉健壯的男子,公主大喜。以後,公主為盤王生下六男六女,傳下瑤家十二姓。有一天,盤王上山狩獵,不慎被一隻羚羊觸下懸崖身 亡。兒女們聞訊,捕到羚羊,剝羊皮製成長鼓,憤然起舞,以報父仇。以後,每逢這天,瑤民便匯聚一起,載歌載舞,紀念盤王。到今天,「盤王節」已逐步發展為慶祝豐收的聯誼會。青年男女則藉此機會以歌道情,尋覓佳偶。
姑娘街:是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期舉行。每逢這個街期、各族姑娘換上艷麗的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湧向集市。節日的小鎮,一派歡樂氣氛,在廣場上,各族姑娘圍成圓圈,在樂器的伴奏下歌舞。還有陀螺比賽也很引人注目。陀螺是用堅硬的木頭做成,比賽時,兩組相隔一定距離,各組的人輪流用自己旋轉的陀螺去碰擊對方旋轉的陀螺。擊中後被擊的 陀螺依然在旋轉者為勝。除此以外,街頭巷尾擺滿了五彩絲線、花邊、銀器、首飾等商品及各種美味小食。男男女女,熙熙攘攘,把大街擠得水泄不通。在歡樂的人流中,有身著桃花圖服裝,佩戴耳環,手鐲的 瑤族姑娘;有穿大領短衣、百褶裙,頸間套有三、四條項鏈的 苗族姑娘,有身著黑色衣褲,胸部佩戴大銀環——「批索」的哈族姑娘,有身穿鑲有花邊,綉著美麗圖案服裝、頭戴銀泡泡 「雞冠帽」的彝族姑娘。她們成群結伴,在集市上出售自己帶來的農副產品,並在貨攤前選購花邊,五彩絲線和耳環、手鐲等銀質首飾。夕陽西下,小鎮上人們陸續散去,而城外田野卻歌聲悠揚。各民族一對對男女青年,在山坡、樹下、溪邊、湖畔,縱情歌唱。歌聲、琴聲和歡笑聲交織在一起,盪漾在「姑娘街」上。 瑤族的春節 瑤族人民過春節有一項別致而風趣的活動一一演「耕作戲」。大年初一,人們聚集在村寨的廣場先要觀看「耕作戲」。「耕作戲」由一人扮牛,一人伴扶犁的農夫,一人扮荷鋤的農夫,三人載歌載舞,看完後,青年男女縱情歌舞。歌舞中,姑娘們如果看中意中人,就把自己精心綉制的花帶或自己配戴的銀飾,掛在小夥子腰間,以示愛慕,有些地區的瑤族新婚夫婦,則在新春佳節帶上禮品,到岳父家拜年,女家必須設宴招待。席間,岳父唱山歌祝願新婚夫婦辛勤勞動,和睦相處,白頭到老。
「趕鳥節」:每年二月初一,是瑤族人民的「趕鳥節」。年年到了這一天,不管天晴下雨,方圓五、六十里的山寨男女青年,穿上一色寶藍襯白鑲邊的節日民族服裝,扎著彩色的頭帕,套著綉花的鞋襪,撐著青布洋傘,一夥伙,一群群, 聚會山頭。對男對女,或四男四女,對坐於青草坪、岩頭上,或依偎茶樹蔸、松樹下,甜蜜地對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謎 子歌,從日出到月升,渴了,喝一捧清泉:餓了,吃幾個粑耙。鳥雀忘了歸巢,唱歌人不想回家,直到夜露濕透了頭帕, 他們才男送女,女送男、送過嶺,送過山,送一程,唱一段,快進寨門了,才含情脈脈,依依不捨地分開。這一天,青年們忙著趕會對歌,尋找知音;老年人便在家裡,把連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捏成銅錢大小,戳在竹枝枝上,插在神壇邊或堂屋門旁,名叫「鳥仔耙」,任鄰居小孩們取食。說是烏雀啄了耙粑,就會把嘴殼粘住,再也不會糟蹋五穀了。到了晚上,耕山人過寨串火塘,品嘗各家的「鳥仔耙」,希望有個好兆頭。
倒稿節:農歷十月十六日,是瑤族人民傳統的歡慶豐收的日子。這時,稻子、紅薯、包穀、粟米等農作物都己收割完畢,瑤族人民把這一天定為「倒稿節」。在這一天之前,誰種誰收,不準亂割濫收,否則按鄉規民約處以罰款。過了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撿成果,誰收誰得,不得干涉。
「歌堂」節:是瑤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唱歌求偶的節日。按傳統習慣,每三至五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歷十月十六日舉行歷時三天、九天不等。當節日到來之前,各家各戶都得事先通知遠近的親友前來觀光。節日之夜,男女青年圍著篝火,對唱情歌,以歌傳情,歌長情深,通宵達旦才罷休。節日期間,人們穿著新衣裳,戴上新頭巾,插上錦雞毛;街頭巷尾,熙熙攘攘、好不熱鬧。「耍歌堂」開始,即把祖公的牌位從廟中抬出來巡遊、拜祭。後面伴隨有鑼鼓和腰鼓隊,燃放土銅炮。當中老年人抬著祖公神像巡遊街巷時,廣場上聚集著一群群女青年、男青年則 兩個一對、三個一夥,對著年輕姑娘唱起歌來。參加唱歌的青年,有時達八、九十對。小夥子一支又一支,姑娘們仔細地打量著唱歌的小夥子,暗暗地選擇心愛的人。小夥子們也盡情地唱呀,求得姑娘的歡心,白天在歌堂上認識後,晚上便可獨自向姑娘們唱歌求愛。節日期間,每戶人家做二十至三十斤的糯米糍粑,招待親戚朋友。每戶還出若干水酒(七斤左右),供人們任意飲用。
【建築】
瑤族民居善於因地制宜,有「半邊樓」、「全樓」和「四合院」之分。
「半邊樓」一般為五柱三間,兩頭附建偏廈,或一頭偏廈,或一頭偏廈前伸建廂房。大門多在屋頭上層屋場偏廈間。此種建築多為紅瑤所建。
「全樓」相對「半邊樓」而稱;一般建於沿河一帶或半山較平坦的一層地基上。規模及附屬建築與「半邊樓」同。花瑤、盤瑤多居「全樓」。
「四合院」在較平坦的地面上連接修建四幢「全樓」合成的房屋,中間有一小塊方形空地庭院,故稱「四合院」。這種建築僅為沿河一帶紅瑤富裕人家所居。

⑶ 瑤族婚禮習俗與漢族不同的婚禮習慣有哪些

瑤族,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語言分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瑤族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國華南地區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是中國最長壽的民族之一,傳說瑤族為盤瓠和帝嚳之女三公主的後裔 。

⑷ 瑤族的習俗特點

1、瑤族的婚俗

自古以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都是適齡男女必說之事。中國傳統,女方嫁給男方,生的子嗣歲隨父親姓,這也成為千百年不變的規定。但在我國少數民族當中,嫁郎嫁女都有一個樣的說法。

2、爬樓

茶山瑤年輕人「爬樓」聚居在廣西大瑤山的瑤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響,在婚嫁上基本保持著傳統習俗。

這里生活在大瑤山的茶山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意即住在山上的人。茶山瑤的小夥子為了尋求愛情,至今流行著的「爬樓」風俗,獨具民族風情。茶山瑤村落一般依山傍水,較大而集中,其住宅均為兩層木樓。

門面和吊樓部分,雕龍刻鳳,塗油抹彩,好似一頂花轎懸掛山中。清靜的吊樓是成年姑娘社交活動的場所。走進吊樓樓的大門,便會發現聚居在廣西大瑤山的瑤族同胞,受居住地域的影響,在婚嫁上基本保持著傳統習俗。這里生活在大瑤山的茶山瑤。

3、嫁女又嫁郎

瑤族自治縣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瑤族自治縣,境內因匯聚著盤瑤、花藍瑤、茶山瑤、山子瑤、坳瑤等5個支系的瑤族而被稱為「世界瑤族之鄉」。

已故的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說:「大瑤山的瑤族是全國支系較多,民俗表現最為典型的。目前世界人類研究的兩個民族熱點,其中就有瑤族。世界瑤族研究中心在中國,中國瑤族研究中心在金秀。」

瑤族群眾在生活中形成了深厚質朴、絢麗多彩的瑤族文化和風俗習慣。瑤家婚嫁禮儀,涵蓋了瑤族豐富。盤瑤婚期大多在秋收之後,春節之前,分「嫁女」和「嫁郎」兩種。舉行正式婚禮之前,必須經過擇偶、提親、訂婚等過程。

婚宴「正酒」三餐,「偏酒」(早餐、宵夜)六餐。第四日早上親客告辭,男家各送一份「奶頭禮」(亦謂小源禮),即:送岳父母豬腿各八至九公斤,其它豬肉四到五公斤。第四或第五天,夫妻回門住一宿,同回後方圓房。

4、瑤族的宗教信仰

瑤族的宗教信仰比較復雜,有些地區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圖騰崇拜佔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區則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道教對瑤族影響很大,凡屬喪葬一套祭祀儀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進行,只是其中摻雜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內容。

5、舞蹈

瑤族舞蹈多與宗教祭祀有關,其中最著名的是長鼓舞和銅鼓舞。長鼓舞主要流行於盤瑤支系的瑤族地區。

(4)瑤族人怎麼看待婚姻擴展閱讀:

瑤族的飲食習慣:

瑤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紅薯等為主。日常菜餚有黃豆、飯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廣西金秀大瑤山瑤族利用「鳥盆」捕捉候鳥,腌制為酢,是款待貴客的美味佳餚。

桂北地區的一部分瑤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葉煎湯,佐以生薑、辣椒、食鹽調味,趁勢沖泡炒米、炒豆、米花之類同飲,具有特殊的風味。

瑤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牆瓦屋。房屋一般是一棟三間,中為廳堂,兩側房前部為爐灶或火塘,後部為卧室,屋前屋後,分設洗澡棚或豬牛欄。

瑤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幾個省區的山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他們以務農為主,實行輪耕,兼營狩獵、捕撈與採集,手工業較發達;聚居區出產優質紅米和葯材。

過去,瑤族常在米粥或米飯里加玉米、小米、紅薯、木薯、芋頭、豆角等。有時也用「煨」或「烤」的方法來加工食品,如煨紅薯等各種薯類,煨苦竹筍、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區的瑤族,有冷食習慣,食品的製作,都考慮便於攜帶和儲存,故主食、副食兼備的粽粑、竹筒飯都是他們喜愛製作的食品。勞動時瑤族均就地野餐,大家湊在一塊,拿出帶來的菜餚共同食用,而主食卻各自食用自己所攜帶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種瓜類、豆類、青菜、蘿卜、辣椒,還有竹筍、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黃花等。瑤族地區還盛產各種水果。蔬菜常要製成乾菜或腌菜。雲南的一些瑤族喜歡將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鹽白水煮食。

有的直接用白水煮過之後,蘸用鹽和辣椒配製的蘸水,以保持各種不同蔬菜的原味;肉類也常要加工成臘肉。廣西的瑤族烹調肉類一般用干炒、水煮,放鹽調味,用佐料的較少;而肉類則要做成味道十分濃郁的菜餚,鮮肉或臘肉,先炸烤焦黃,然後再煮。

瑤族人喜愛吃腌制食品。「鳥酢」,是瑤族獨具風味的著名食品,用鳥肉腌制而成。將捕獲的鳥去毛洗凈、晾乾,拌以米粉及食鹽,放入一個小口瓦壇內,用芭蕉葉封住壇口,數日後即可取食。瑤家人常用「鳥酢」來招待貴客。有時,還用這種方法腌制豬、牛、羊肉等。

瑤族人也喜歡吃蟲蛹,常吃的有松樹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瑤族人還喜歡利用山區特色自己加工製作蔗糖、紅薯糖、蜂糖等。

瑤族人大都喜歡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紅薯等自釀,每天常喝2、3次。雲南瑤族喜用醪糟泡製水酒飲用,外出時,常用竹筒盛放飲時對水。

瑤族還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認為這種茶有提神、清除疲勞的作用。很多地區的瑤族喜歡打油茶,不僅自己天天飲食,而且用油茶招待賓客。逢清明節時,各家各戶都要做染色花飯吃。

網路-瑤族

⑸ 瑤族的禮儀禁忌

一、瑤族的禮儀

1、待客禮儀

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凡是進入瑤家的客人,都會受到尊重和熱情款待。饒有風趣的「掛袋子」與「瓜簞酒」,是瑤家待客的典型禮儀。客人到了瑤家,只要把隨身攜帶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掛鉤上一掛,就表示要在這家用餐。不用事先說明,主人自然會留客人在家裡就餐。

如果不懂這個規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邊,主人就認為客人還要到別處去,吃飯的事往往落空。瑤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禮。臘肉、山珍野味和土特產,是瑤家待客最常見的菜式。

2、用餐禮儀

用餐時,由家裡最年輕的姑娘斟酒盛飯,主人則頻頻向客人夾菜敬酒。此時,客人不必拘束過謙,應大大方方開懷暢飲。這樣,主人認為客人看得起瑤家,就會越發高興,備加親熱。如果拘謹見外,反而不受歡迎。

二、瑤族的禁忌

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里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徵喪事;忌坐門檻;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說「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說「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等。

(5)瑤族人怎麼看待婚姻擴展閱讀

瑤族的風俗民情:

1、頭飾:

瑤族男女,喜蓄長發。古籍中就有瑤人男女蓄發,盤結頭頂,名為「椎髻」的記載。但有相當一部分過山瑤婦女,過去則剃盡發蒂,戴上黃臘製成的角帽,用布帕遮蓋。

2、飲食:

瑤族以玉米、稻米為主食。嶺南四季溫暖,適宜蔬菜生長,園圃冬夏常青,人們終年都可以吃到鮮嫩的蔬菜有芥菜、白菜、蘿卜、辣椒、茄子等;瓜豆類有南瓜、黃瓜、冬瓜、豆角、黃豆、飯豆等。

3、建築:

瑤族是個山居民族,其村落大多位於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中,大多建在山頂、半山腰和山腳溪畔。新中國成立之前,邊遠山區瑤族大部分住竹舍、木屋和茅屋,相當一部分還住「人字棚」,只有很少部分住磚瓦屋。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瑤族人民越來越多地建造磚瓦結構房屋,鋼筋水泥結構的現代樓房也不少。

⑹ 瑤族都有什麼習俗

瑤族習俗很有民族特點,瑤族男女服裝主要用青、藍土布製作。男子喜著對襟無領的短衫,下著長褲或過膝短褲。婦女喜著無領大襟上衣,下著長褲、短裙或百褶裙。瑤族婦女的頭飾式樣繁多,風格別致。少女、未婚或已婚婦女從頭飾上就可以區別。瑤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紅薯等為主。日常菜餚有黃豆、辣椒和家禽家畜等。瑤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牆瓦屋。瑤族一般不與外族通婚,招贅習俗較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較為自由,利用節日、集會和農閑串村走寨的機會,通過唱歌形式,尋找配偶,雙方合意,即互相贈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徵求父母同意,請媒說合,方可結婚的。瑤族的喪葬因地區和支系不同而異。如「勉支」大都行土葬。「布努支」過去興岩葬,現行土葬等。瑤族的節日較多,有大節日、小節日之分。大節日有盤王節、春節、達努節、中元節、社王節、清明節等,小節日幾乎每月都有。瑤族的宗教信仰比較復雜,有些地區原始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或圖騰崇拜佔有一定地位;有些地區則主要信奉巫教和道教。道教對瑤族影響很大,凡屬喪葬一套祭祀儀式,基本上按道教法旨進行,只是其中摻雜了一些民族原始宗教的內容。
瑤族風俗習慣很有民族特點,但因各支系的居住地區不同而產生服飾、飲食、居住的差別。近代瑤族服飾式樣多姿多彩。男子上衣有左大襟和對襟兩種。褲子長短不一,以藍黑色家機布為主。
南丹白褲瑤男子空白色燈籠褲,長至膝蓋,故稱之為"白褲瑤"。婦女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長衫長褲,有的穿短衣百褶裙。頭纏黑色或白的綉花巾,束腰帶,上衣、裙、褲、頭巾、腰帶均綉彩色花紋。飾耳環、手鐲、銀牌。
大瑤山茶山瑤婦女愛戴一斤多重的弧形銀板。靈川、融水的瑤族婦女戴一種高聳支架,上覆布巾,下垂彩色纓絡的帽子,顯得高雅獨特。
瑤族主要從事農業,少數從事林業。食物以大米、玉米、紅薯為主,喝酒吸煙比較普遍。桂北瑤族盛行"打油茶",大瑤山盤旋喜歡腌制"鳥酢"、"獸肉酢",有的瑤族腌制熏乾的豬肉和牛肉。這些都是具有獨特風味的食品。
瑤族對祖先很尊敬,習慣在進餐之前先念祖先幾輩姓名,表示祖先先嘗後子孫才能受用。尤其對豐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節日必備豬肉、雞、鴨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飯座次也有講究:老人和尊貴的客人須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熱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雞冠獻給客人。瑤族在向客人敬酒時,一般都由少女舉杯齊眉,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為客人敬酒,被視為大禮。
在達山瑤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習慣敬三大碗。名為"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瑤族老人也喜歡飲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飲料。款待客人時,雞、肉、鹽一排排地放在碗里,無論主客,必須依次夾吃,不得紊亂。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飯都由婦女代為裝飯。
鹽在瑤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瑤區不產鹽,但又不能缺少鹽。鹽在瑤族中是請道公、至親的大禮,俗叫"鹽信"。凡接到"鹽信"者,無論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丟開,按時赴約。
崇拜盤王的瑤族過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瑤族過去則禁食母豬肉和老鷹肉。湘西南辰溪縣的瑤族農歷七月五日前禁食黃瓜。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有的地方產婦生產後頭幾天禁食豬油。
許多瑤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機會進行擇選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雙方的家長就可通過媒人去說親,並以豬肉和酒為禮品。舉行婚禮時,都要大擺筵席,按傳統習慣,婚宴上必須要請寨老參加,新郎新娘飲交杯酒。

⑺ 瑤族的獨特風俗習慣

瑤族風俗習慣
瑤族服飾豐富多采,不同地區和支系也有所不同。男女服裝主要用深青、藍土布製作,男子喜著對襟無領的短衫,下著長褲或過膝短褲,一般束腰帶,南丹縣「白褲瑤」男子則喜歡著長及膝蓋的綉邊白褲;婦女一般著無領大襟上衣,以帶束腰,下著長褲、短裙或百褶裙,也有的著後長前短的過膝長農,在顯眼處綉以彩色花邊,現年輕人平時多著漢裝,只在慶典時換上民族裝。婦女頭飾式樣繁多,風格別致,常戴耳環、手鐲、銀牌等銀飾,乘上彩色絲帶,大瑤山部分婦女頭上戴的弧形大銀釵,重量達1斤左右,從瑤族婦女的頭飾就可區分少女、未婚婦女、已婚婦女及屬於哪個瑤族支系。
飲食:瑤族飲食以大米、玉米、紅薯、芋頭為主,部分地區盛行「打油茶」,大瑤山瑤族喜歡腌制「鳥酢」、「獸肉酢」,並作為待客上品,有的則腌制熏豬肉、熏牛肉等風味獨特的食品。
居住:瑤族住房為竹木材料,一般一棟三間,長方形,也有的建成干欄式樓房,多依山建造,聚族而居。
婚俗:瑤族未婚青年男女戀愛較為自由,利用節日慶典、集會和農閑走村竄寨,通過對歌或其他途徑建立感情,互贈信物,自主婚姻;也有的須經父母同意,請媒說合,方可成婚。瑤族招婿現象較為普遍,一般不與族外通婚,隨著經濟發展,與外界交往逐漸密切,族外婚也開始增多。
喪葬:農村瑤族喪葬以土葬為主,有部分地區和支系實行火葬、崖葬、掛葬。
禁忌:婦女生產滿月前不喜歡外人來訪;婚嫁日期不能選在父母的忌日;男女對歌時不能坐在同一張凳子;在婦女面前不能說粗口;堂屋內不許吐痰;男人忌諱坐在碗櫥前面。輩男女以兄弟姐妹相稱,忌諱「姐夫」、「妹夫」等稱呼
瑤族人民豐富多採的生活習俗,是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瑤族人民居住條件、生活環境、歷史遭遇、衛生條件、生活方式、生產發展水平、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的反映,是瑤族人民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為的准則和規范。
居家習俗
大山區瑤族住房多為「茅寮」,四壁用小木條紮成,俗稱「千個柱頭下地」。上蓋杉皮或茅草。有少量木板房,多為一棟三間,名曰「三間堂」。正屋兩側多用杉條另闢兩間,俗名「披杉」。東間堆放雜物或作畜圈、廁所;西間作伙房、洗澡間。瑤族習慣洗熱水澡,不論寒暑,每日一次。另有一種「吊樓」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勢坡度用樹木支架起來,上面居人,下面放東西,俗稱「瑤家吊腳樓」。現在,「茅寮」式房屋逐漸減少。
丘陵地區的瑤族,住房多磚木結構,上蓋青瓦、二層窗戶形式的「三間堂」樓房。樓上雖有窗戶,較矮,不住人,用作儲存室。中堂開大門,兩側有側門。
生產習俗
進入大山區的瑤族,當時因地廣人稀,實行插標佔地,刀耕火種,「種了這山種那山」。後隨著人口增多,封建統治勢力逐漸向大山區深入,瑤民的土地逐漸被侵佔,為了生計,被迫借土耕種。借土的條件:「種樹還山」。即瑤民在借種的土地上,播種作物時,要為「山主」種上林木;在護理作物時,要結合護理林木,待林木成長,土地不能再種作物時,才把土地和林木交還「山主」,再到別處借土耕種。造林,習慣「插條」和林糧間作。
糧食作物以玉米、紅薯、旱禾、小米、喬麥、山芋為主,間種油桐、棕片、茶葉、葯材等,肥料就是利用新伐地土壤中的腐殖質和燒墾的草木灰。生產工具主要是鋤頭鐮刀、斧頭,輔以竹木工具。運輸主要靠人力背、挑。背簍是瑤民最習慣用的運載工具。勞動形式,以戶為單位,男女同勞動,需要請幫工時,被請的人不管自己的事多忙,都得去幫助。墾植大片山場,則採取按戶或按勞動力入股,秋後按股分紅的方式進行集體勞動。
打獵是大山區瑤族人民的生產內容之一。主要是打野豬,只要發現野豬危害作物,就集體進行圍獵,直至捕獲或趕走為止。圍獵時1~2人帶獵犬覓蹤,其餘人守卡。捕獲野獸的分配既使是背著的小孩,也可分得一份。個人捕獵,主要是放套繩和裝弩。
婚戀習俗
婚前交友 歷來,瑤家青年男女,交友戀愛,比較自由。在生產勞動,趕圩作客,節日聚會中,多以歌聲為媒介,表達愛戀之情。一經雙方同意,即可互相往來,父母不加干涉。這種行為,男方稱為「交客姑」,女方稱為「帶後生」。到正式結婚時,如新郎不是初交之友,男友則必須備一籃子禮物(糖食及梳妝用品),送給女友,名曰「拿籃子」。女方備一包袱,內裝雲頭鞋、帶子等,作為回贈,叫做「丟包袱」。
在大山區,盤、趙兩姓可同姓通婚,其它各姓一般為異姓通婚。但瑤漢一般不許通婚,民國時期,稍有松動。解放後,民族交往日多,團結融洽,通婚之禁,基本放開。
婚姻形式 主要是「贅婿」(即招郎),瑤語叫「糾千」。男到女家落戶,通常要寫「贅書」,內容為贅後男子的義務和權利、子女承祀、財產繼承等條款。入贅者一般要改名換姓,按女家排輩,也有少數夫妻換姓的。贅婿還有另外兩種形式,一種叫「兩邊走」,男方仍用原來姓名,夫妻共同照顧雙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個隨母姓,第二個承父姓,以此類推;另一種叫「明招暗討」,這種婚姻多因女方父母年老,弟妹年小,家裡無勞力,一旦上述條件改變,男則攜婦歸家,所生子女隨父姓。女嫁男家的,主要在平地瑤中,妻保持原姓,子女隨父姓。
結婚儀式 男到女家入贅的,婚事由女家操辦,新郎由一群未婚青年陪送步行,女家鼓樂半路相迎,晚間舉行拜堂儀式,並遍接親友(有的不請自來),「坐歌堂」通宵達旦。女到男家的,出嫁前,女家「坐歌堂」,出嫁日,新娘由父兄或娘舅背負出門,然後,本村姑娘陪送打傘步行到男家,舉行拜堂儀式,接受親友祝賀。
離婚與再嫁(贅) 嶺東高山瑤,婦女地位較高,婚後雙方共同勞動,如感情不合,任何一方都可提出離婚。一般請村寨老人「喝茶」,提出離婚原因,經調解無效,就「判」離婚。夫妻拿一節竹筒到山上,一刀劈為兩半,各執一半,相背而行,就此分手。入贅男子,如違反「贅書」條約,女即可「休夫」,財產全部歸女方。寡婦再嫁不受限制,但嚴禁兄終弟繼、姐去妹繼的婚姻結合。解放後,瑤族人民按「婚姻法」規定辦理手續。
哭嫁 姑娘出嫁前,遍接至親好友及村中姐妹,來家聚會,連續兩晚,頭晚茶點相待,夜晚設酒宴。宴後齊集堂屋,唱「女歌」、道私情或笑語逗樂,「坐歌堂」。新娘則按輩份依次向親友「哭嫁」,親友贈送「紅包」。
打新郎 婚後三日,新郎回門到岳家,女方村中婦女,相約而至,爭打新郎,以示今後不可虐待新婦。有的村寨,則是婚後第一個春節,新郎到岳家拜年,村中青年男女,敲鑼打鼓(有時還要耍龍舞獅),向新郎祝賀,新郎則回贈「紅包」,這也叫打新郎。後來逐漸演變成全村婦女小孩索取「喜彩」錢,否則,便不罷休,有時弄得新郎大為尷尬。
喪葬習俗
瑤族都實行土葬,老人垂危時,便為之梳頭、淋浴、穿壽衣,親屬守侯「送終」。死後移置廳堂(男左女右),全家舉哀,子女前往親友報哀,擇吉安葬。停柩一般三天,請師公做「道場」。家貧者則一碗水為之「開路」。死者若是師公,則要請同等水平的師公念咒,將屍體用紅布捆在坐凳樓梯上,法事完後才入棺。
出殯時,師公只引送到門口,由孝男或孝女,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高山瑤不講究什麼「風水」寶地,只要在離住房不遠的山腳,選上一地,即行安葬。
現在,瑤族已經實行殯葬改革,喪葬辦法開始試行火葬。

⑻ 瑤族的風俗習慣

雲南 瑤族民俗風情
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勞勇敢的瑤族共有213.4萬多人,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國南方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的山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有得天獨厚的植物、動物、礦藏等資源。如有「綠色寶庫」之稱的江華瑤山,號稱為廣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國、「杉木之鄉」的金秀大瑤山……
瑤族有自己的語言,瑤語屬漢藏語系瑤語族瑤語支,但情況比較復雜,一半以上的人說「勉」話,屬苗瑤語族瑤語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說「布努」語,屬苗語支;廣西地區有的說「拉珈」語,屬壯侗語族。多通漢語、壯語,無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口頭文學極為豐富。
瑤族的自稱有勉、門、敏等63種,他稱有390種,如盤瑤、藍靛瑤、紅頭瑤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瑤錦、瑤服,古老的傳說,動聽的瑤歌,優美的舞蹈,獨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瑤族婦擅長織染、刺綉,服飾花紋圖案精美,富於變化。支系稱謂大都以服飾而定,如頭飾內以板支托者,稱頂板瑤;穿靛藍衣服的稱藍靛瑤。瑤族語言支系復雜,有多種方言,沒有文字,通用漢文。瑤族為了紀念先祖,農歷10月16日定為「盤王節」瑤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風神等,對生活和生產中的活動也要佔卜吉日、祭祀神靈。瑤族宗教信仰復雜,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異。
【禮儀】
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與漢族地區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凡是進入瑤家的客人,都會受到尊重和熱情款待。饒有風趣的「掛袋子」與「瓜簞酒」,是瑤家待客的典型禮節。客人到了瑤家,只要把隨身攜帶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掛鉤上一掛,就表示要在這家用餐。不用事先說明,主人自然會留客人在家裡就餐。如果不懂這個規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邊,主人就認為你還要到別處去,吃飯的事往往落空。
瑤族對祖先很尊敬,習慣在進餐之前先念祖先幾輩姓名,表示祖先先嘗後子孫才能受用。尤其對豐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節日必備豬肉、雞、鴨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飯座次也有講究:老人和尊貴的客人須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熱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雞冠獻給客人。瑤族在向客人敬酒時,一般都由少女舉杯齊眉,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為客人敬酒,被視為大禮。
瑤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禮。臘肉、山珍野味和土特產,是瑤家待客最常見的菜式。客席上,金黃厚實的臘肉奉為上品,主人會熱情地把大塊臘肉夾給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歡,都應當接受,這樣主人才會高興。
瓜簞酒是瑤家招待客人的特製酒。這種酒用糯米製成。它釀成糊酒後,摻上清泉水或涼開水,飲用時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連液帶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時,由家裡最年輕的姑娘斟酒盛飯,主人則頻頻向客人夾菜敬酒。此時,客人不必拘束過謙,應大大方方開懷暢飲。這樣,主人認為客人看得起瑤家,就會越發高興,備加親熱。如果拘謹見外,反而不受歡迎。
在達山瑤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習慣敬三大碗。名為「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瑤族老人也喜歡飲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飲料。款待客人時,雞、肉、鹽一排排地放在碗里,無論主客,必須依次夾吃,不得紊亂。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飯都由婦女代為裝飯。 鹽在瑤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瑤區不產鹽,但又不能缺少鹽。鹽在瑤族中是請道公、至親的大禮,俗叫「鹽信」。凡接到「鹽信」者,無論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丟開,按時赴約。
【服飾】
瑤族過去因其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曾有「過山瑤」、「紅頭瑤」、 「大板瑤」、「平頭瑤」、「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傳統特點,尤其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瑤族婦女善於刺綉,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綉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綉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發盤髻,並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著大褲腳長褲。 瑤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志著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
【習俗】
到瑤家做客,還要懂得當地的禁忌,否則會引起主人的反感。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里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徵喪事;忌坐門檻;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說「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說「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等。
崇拜盤王的瑤族過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瑤族過去則禁食母豬肉和老鷹肉。湘西南辰溪縣農歷七月五日前禁食黃瓜。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有的地方產婦生產後頭幾天禁食豬油。瑤族祭神,一般用豬、雞、鴨、蛋、魚等食品,忌用狗、蛇、貓、蛙肉。
【婚俗】
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許多瑤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機會進行擇選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雙方的家長就可通過媒人去說親,並以豬肉和酒為禮品。舉行婚禮時,都要大擺筵席,按傳統習慣,婚宴上必須要請寨老參加,新郎新娘飲交杯酒。但不與他族通婚。家庭組織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同姓通婚不忌諱。藍靛瑤上門入贅較盛行,白頭瑤流行「搶婚」習俗。
瑤族實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與他族通婚,網氏族五代以外即可結婚。婚姻有的由父母包辦,也有自由戀愛結合的。由父母包辦婚姻者,往往幼小就被父母許配他人,假如父母已經死亡,便由兄嫂、叔伯作主。自由選擇配偶的主要方式是對歌。
對歌一般在春節和外寨青年男女來本寨踩歌時進行,也有本寨青年男子相互邀約到友鄰村寨對歌。對歌地點一般選擇在村寨附近,屆時男女各為一方,以彼問此答方式進行對唱。山歌曲調簡單,但歌詞復雜,視男女對歌感情深度而變化。經過集體對歌的觀察、比較、考慮後,若某一小夥子對某一小姑娘發生好感,便可與小姑娘單獨對唱,但地點只能在眾人所能見到的地方,雙方有了一定了解後,男方即向女方透露求婚意見,如雙方情投意合,便可相互贈送小件飾物作為信物。在部分地區的瑤族中,互贈信物時小姑娘要咬小夥子的胳膊,倘若小夥子的胳膊被咬而積濃,則表示有緣,否則婚姻難成。
對歌是長期流行在瑤族社會中的一種自由婚姻形式,因而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便逐漸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規則。如同村寨青年男女不能對欲,老人在場不能對歌;自己家中的人更不能對歌;男女二人不得單獨或在僻靜地方對歌等。瑤族婚姻盛行說媒,即使是通過對歌選擇的情侶,也要通過說媒訂婚。說媒時通常由男家選派媒人向女家遞送煙葉,以示求婚,此即調之「問煙」,女方父母收下煙葉,則表示同意求婚,如果退回煙葉,則表示拒絕。也有通過對歌選擇,然後說媒而結婚者。
瑤族婚姻中,舅父享有優先娶外甥女為兒媳之權,只有舅父無子時才能嫁與別人。家中有長女出嫁,要由舅父舅母為之主持婚禮,次女出嫁便由大姐和姐夫主持婚禮,並由大姐為之梳頭。家無男嗣者,普遍實行招贅上門。寡婦一般受到社會同情,且可以改嫁,如系缺顧者,財產由原夫兄弟平分,寡婦可以帶走屬於本人的私房物。維持瑤族家庭婚姻生活的准繩是習慣法。未婚男女私通,如被發現,須請「瑤目」殺雞為之「洗臉」認錯,如女方懷孕生子,一般即結為大妻。有婦之夫與未婚女於通姦懷孕,男方可納為妾,反之,男子則要受罰。有婦之夫與有夫之婦通姦,被本夫發現,便由「瑤目」罰通姦之夫五元半開(解放前雲南通行的一種貨預),歸之本夫;繼續與人通姦,則受重罰。離婚被瑤族視為嚴重的事情,雙方實在不能和解時,須由「瑤目」斷處,否則會受到寨民的譴責。雙方自願離婚者,離婚時,當事雙方各攜砍柴刀一把,竹簡一節(或蒲木片一節),遠成材寨,到山上把竹筒破作兩半,各執一半,立即向相反的方向走開,表示各走各的路,永不回頭;或以絲線一節,用刀裁斷,各執一截,表示一刀兩斷。若一方主動提出離婚,另一方不同意,主動提出離婚一方須退賠另一方結婚時的部分禮金。
【食俗】
瑤族一日三餐,一般為兩飯一粥或兩粥一飯,農忙季節可三餐干飯。過去,瑤族常在米粥或米飯里加玉米、小米、紅薯、木薯、芋頭、豆角等。有時也用「煨」或「烤」的方法來加工食品,如煨紅薯等各種薯類,煨苦竹筍、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區的瑤族,有冷食習慣,食品的製作,都考慮便於攜帶和儲存,故主食、副食兼備的粽粑、竹筒飯都是他們喜愛製作的食品。勞動時瑤族均就地野餐,大家湊在一塊,拿出帶來的菜餚共同食用,而主食卻各自食用自己所攜帶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種瓜類、豆類、青菜、蘿卜、辣椒,還有竹筍、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黃花等。瑤族地區還盛產各種水果。蔬菜常要製成乾菜或腌菜。雲南的一些瑤族喜歡將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鹽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過之後,蘸用鹽和辣椒配製的蘸水,以保持各種不同蔬菜的原味; 肉類也常要加工成臘肉。廣西的瑤族烹調肉類一般用干炒、水煮,放鹽調味,用佐料的較少;而肉類則要做成味道十分濃郁的菜餚,鮮肉或臘肉,先炸烤焦黃,然後再煮。
瑤族人喜歡吃蟲蛹,常吃的有松樹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瑤族人還喜歡利用山區特色自己加工製作蔗糖、紅薯糖、蜂糖等。
瑤族人大都喜歡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紅薯等自釀,每天常喝2、3次。雲南瑤族喜用醪糟泡製水酒飲用,外出時,常用竹筒盛放飲時對水。
廣西地區的瑤族還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認為這種茶有提神、清除疲勞的作用。很多地區的瑤族喜歡打油茶,不僅自己天天飲食,而且用油茶招待賓客。
典型食品:瑤族人口較多,分布較廣,各地均有獨具一格的風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紮。
【節慶】
瑤族除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盤王節、祭春節、達努節、耍歌堂、啪嗄節等。節日里因為人多,飯一般不用鐵鼎鍋煮,而用木甄蒸,這種飯香氣更濃。每逢節日。瑤族人家還要做粑粑。節日菜餚主要是雞、鴨、魚、豬肉、豆腐、粉絲以及各種蔬菜。 有的地方瑤族四月八還要煮烏米飯。在湖南江水縣的瑤族姑娘,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過「野餐節」時要吃花蛋,製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們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時,小夥子不許偷看,違者還要受罰。
耍歌堂是連南排瑤祭祀祖先、慶祝豐收的大型娛樂活動,多在農歷十月十六日以後進行,時間的長短各種不一,約為3-9天。屆時家家備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瑤族祭神,一般用豬、雞、鴨、蛋、魚等食品,忌用狗、蛇、貓、蛙肉。瑤族辦喪事,必須砍牛祭祀。砍牛的頭數視家庭情況而定,有的殺7、8頭之多。辦喪事酒席,有些地方以豬肉豆腐為主。
瑤族盤王節:農歷十月十六日是瑤族最隆重的盤王節歌會。在遠古時代,瑤山評王和高王作戰。評王懸賞招賢,能取高王首級者, 願將最美麗的三公主嫁與他。不料第二天,一條名叫盤戶的彩狗竟銜來高王頭顱。評王不失諾言,將心愛的三公主許配彩狗,並封彩狗為盤王。新婚之夜,彩狗竟變成一個魁偉健壯的男子,公主大喜。以後,公主為盤王生下六男六女,傳下瑤家十二姓。有一天,盤王上山狩獵,不慎被一隻羚羊觸下懸崖身 亡。兒女們聞訊,捕到羚羊,剝羊皮製成長鼓,憤然起舞,以報父仇。以後,每逢這天,瑤民便匯聚一起,載歌載舞,紀念盤王。到今天,「盤王節」已逐步發展為慶祝豐收的聯誼會。青年男女則藉此機會以歌道情,尋覓佳偶。
姑娘街:是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期舉行。每逢這個街期、各族姑娘換上艷麗的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湧向集市。節日的小鎮,一派歡樂氣氛,在廣場上,各族姑娘圍成圓圈,在樂器的伴奏下歌舞。還有陀螺比賽也很引人注目。陀螺是用堅硬的木頭做成,比賽時,兩組相隔一定距離,各組的人輪流用自己旋轉的陀螺去碰擊對方旋轉的陀螺。擊中後被擊的 陀螺依然在旋轉者為勝。除此以外,街頭巷尾擺滿了五彩絲線、花邊、銀器、首飾等商品及各種美味小食。男男女女,熙熙攘攘,把大街擠得水泄不通。在歡樂的人流中,有身著桃花圖服裝,佩戴耳環,手鐲的 瑤族姑娘;有穿大領短衣、百褶裙,頸間套有三、四條項鏈的 苗族姑娘,有身著黑色衣褲,胸部佩戴大銀環——「批索」的哈族姑娘,有身穿鑲有花邊,綉著美麗圖案服裝、頭戴銀泡泡 「雞冠帽」的彝族姑娘。她們成群結伴,在集市上出售自己帶來的農副產品,並在貨攤前選購花邊,五彩絲線和耳環、手鐲等銀質首飾。夕陽西下,小鎮上人們陸續散去,而城外田野卻歌聲悠揚。各民族一對對男女青年,在山坡、樹下、溪邊、湖畔,縱情歌唱。歌聲、琴聲和歡笑聲交織在一起,盪漾在「姑娘街」上。 瑤族的春節 瑤族人民過春節有一項別致而風趣的活動一一演「耕作戲」。大年初一,人們聚集在村寨的廣場先要觀看「耕作戲」。「耕作戲」由一人扮牛,一人伴扶犁的農夫,一人扮荷鋤的農夫,三人載歌載舞,看完後,青年男女縱情歌舞。歌舞中,姑娘們如果看中意中人,就把自己精心綉制的花帶或自己配戴的銀飾,掛在小夥子腰間,以示愛慕,有些地區的瑤族新婚夫婦,則在新春佳節帶上禮品,到岳父家拜年,女家必須設宴招待。席間,岳父唱山歌祝願新婚夫婦辛勤勞動,和睦相處,白頭到老。
「趕鳥節」:每年二月初一,是瑤族人民的「趕鳥節」。年年到了這一天,不管天晴下雨,方圓五、六十里的山寨男女青年,穿上一色寶藍襯白鑲邊的節日民族服裝,扎著彩色的頭帕,套著綉花的鞋襪,撐著青布洋傘,一夥伙,一群群, 聚會山頭。對男對女,或四男四女,對坐於青草坪、岩頭上,或依偎茶樹蔸、松樹下,甜蜜地對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謎 子歌,從日出到月升,渴了,喝一捧清泉:餓了,吃幾個粑耙。鳥雀忘了歸巢,唱歌人不想回家,直到夜露濕透了頭帕, 他們才男送女,女送男、送過嶺,送過山,送一程,唱一段,快進寨門了,才含情脈脈,依依不捨地分開。這一天,青年們忙著趕會對歌,尋找知音;老年人便在家裡,把連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捏成銅錢大小,戳在竹枝枝上,插在神壇邊或堂屋門旁,名叫「鳥仔耙」,任鄰居小孩們取食。說是烏雀啄了耙粑,就會把嘴殼粘住,再也不會糟蹋五穀了。到了晚上,耕山人過寨串火塘,品嘗各家的「鳥仔耙」,希望有個好兆頭。
倒稿節:農歷十月十六日,是瑤族人民傳統的歡慶豐收的日子。這時,稻子、紅薯、包穀、粟米等農作物都己收割完畢,瑤族人民把這一天定為「倒稿節」。在這一天之前,誰種誰收,不準亂割濫收,否則按鄉規民約處以罰款。過了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撿成果,誰收誰得,不得干涉。
「歌堂」節:是瑤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唱歌求偶的節日。按傳統習慣,每三至五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歷十月十六日舉行歷時三天、九天不等。當節日到來之前,各家各戶都得事先通知遠近的親友前來觀光。節日之夜,男女青年圍著篝火,對唱情歌,以歌傳情,歌長情深,通宵達旦才罷休。節日期間,人們穿著新衣裳,戴上新頭巾,插上錦雞毛;街頭巷尾,熙熙攘攘、好不熱鬧。「耍歌堂」開始,即把祖公的牌位從廟中抬出來巡遊、拜祭。後面伴隨有鑼鼓和腰鼓隊,燃放土銅炮。當中老年人抬著祖公神像巡遊街巷時,廣場上聚集著一群群女青年、男青年則 兩個一對、三個一夥,對著年輕姑娘唱起歌來。參加唱歌的青年,有時達八、九十對。小夥子一支又一支,姑娘們仔細地打量著唱歌的小夥子,暗暗地選擇心愛的人。小夥子們也盡情地唱呀,求得姑娘的歡心,白天在歌堂上認識後,晚上便可獨自向姑娘們唱歌求愛。節日期間,每戶人家做二十至三十斤的糯米糍粑,招待親戚朋友。每戶還出若干水酒(七斤左右),供人們任意飲用。
【建築】
瑤族民居善於因地制宜,有「半邊樓」、「全樓」和「四合院」之分。
「半邊樓」一般為五柱三間,兩頭附建偏廈,或一頭偏廈,或一頭偏廈前伸建廂房。大門多在屋頭上層屋場偏廈間。此種建築多為紅瑤所建。
「全樓」相對「半邊樓」而稱;一般建於沿河一帶或半山較平坦的一層地基上。規模及附屬建築與「半邊樓」同。花瑤、盤瑤多居「全樓」。
「四合院」在較平坦的地面上連接修建四幢「全樓」合成的房屋,中間有一小塊方形空地庭院,故稱「四合院」。這種建築僅為沿河一帶紅瑤富裕人家所居。

⑼ 瑤族的結婚習俗

瑤族的婚禮習俗 各族婚俗

由於瑤族內部支系不同,婚姻文化也千差萬別。但一夫一妻制是各地瑤族基本的婚姻制度。瑤族青年男女到了一定的結婚年齡他(她)們或父母就會通過恰當的方式選擇伴侶。

婚前自由戀愛

瑤族男女婚前有充分的社交自由。他們一般通過生產勞動、節假日、參加婚禮、走親訪友、趕集等活動來結交彼此心愛的人。

有的求愛方式還很有特色,如有隔窗對唱、吊樓談情、圩日擇侶或傘下相會等。廣東連南縣的八排瑤盛行隔窗對唱。當地瑤家姑娘的卧室之前或之後一般都開有一個求偶的窗口,到了三更半夜未婚的小夥子點著火把或打著手電筒前來尋找姑娘對唱。不論小夥子來自遠或近,相識或不相識,姑娘們都不會輕易打開房門。小夥子只站在窗外,與窗內的姑娘對唱,即自報家門,敘述身世,傾訴愛情。如通過對唱,彼此情投意合。小姑娘則把門打開,引情郎入室與父母見面,並熱情招待,定下終身。

吊樓談情的求偶方式盛行於廣西金秀瑤山的拉珈瑤地區。這一地區的住房往往在主樓外設有一個吊樓,這一弔樓是專門給姑娘居住、綉花或談情說愛的。小夥子晚上去找姑娘談情說愛時,得從樓外往吊樓上爬;如果姑娘有意,她自然打開樓門,笑臉相迎,並拉小夥子一把。否則小夥子就會吃閉門羹。圩日擇侶,即每逢圩日(有的地方每隔三天為一圩期)青年男女相互選擇自己的意中人。

廣西南丹縣白褲瑤許多未婚男女青年,在圩日這一天穿著鮮艷的民族服裝到圩場去尋找自己心中的「目標」;也有的成群結隊地聚集於街頭巷尾,選擇自己的意中人。

白褲瑤青年男女求偶,女方要比男方主動。當女方看到意中人時,就主動向對方唱歌求愛,而且方式與眾不同,他們雙雙對對面對面地站著,僅半尺之距,悄聲而唱,情語綿綿,當唱到一定的時候女方就出其不意地奪走男方隨身攜帶的雨傘、手鐲或腰帶之類物品,歡喜而逃,女跑男追,直到山野的僻靜處才停下;如果男方不樂意與女方深交的,也出其不意地從女方手中奪回自己的物品而分道揚鑣。如果女方有情,男方也有意,女方則把男方領到家裡留宿數日,由女方父母考察其為人和勞動態度。如果女方父母覺得滿意,男女雙方就可以互相交換信物,表示後會有期。一般女方給男方贈送的是煙袋,男方給女方贈送的是銀手鐲或紅絲線等。但這還不能算是訂婚。訂婚或者結婚還得經父同意。

傘下相會,是雲南勐臘縣的金門瑤談情說愛的一種方式。即青年男女互相約定好時間、地點,到時大家聚集在一起進行對唱。對唱時,女方常常是把小陽傘遮著自己臉面。男方只聽其歌而不見其面。當雙方唱得情投意合時,男方才可以掀開女方的陽傘,雙方就在傘下傾訴各自的情懷。如果鍾情的,則互相贈送銀手鐲、腰帶、挎包或絲線等禮物。再經一段時間的交往,感情至深,志同道合,則山盟海誓,而且女方還在男方的手臂上咬上一口,留下傷痕,表示對男方的愛慕和忠貞。

訂婚

青年男女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之後,雙方情投意合,就分別轉告自己父母。由男方父母請媒人帶上彩禮,即酒、肉、雞或訂金,前往女方家舉行訂婚儀式。訂婚的內容主要是徵求女方父母同意不同意姑娘與小夥子結為夫妻,要不要收身價錢,並商定辦婚事的大致時間。訂婚儀式告成,就由男方選擇吉日良辰舉行婚禮。

婚禮

瑤族婚禮有繁有簡,形式多樣。廣西金秀拉珈瑤和花蘭瑤的婚禮最為簡朴。結婚時,男女雙方都 不請客,不送財禮,也不敲鑼打鼓,更不燃放鞭炮。同時,女方既不請客,也不做嫁妝,而且結婚儀式是在夜深人靜時舉行的。也就是在接親那天晚上天黑時分,男方派幾個女青年帶上五斤豬肉、五斤酒和五斤大米,悄悄地到女方家去。女方的家人與接親者同桌吃一餐便飯,就點著火把將新娘接到男方家去了。男方家人三更半夜與新郎、新娘和接親者及幾個近親的長輩同桌吃一餐便飯,婚姻大事即宣告結束。

在廣西三江縣,老堡、文界一帶地區的紅瑤青年男女結婚儀式更是獨特。他們是背著女方父母互許終身、締結婚約、舉行結婚儀式的。婚禮過後才派人同新郎、新娘帶上兩只雞和十二斤喜酒前往女方家報喜,並賠禮道歉。女方父母只好默認這門親事。實際上,女方父母不是絕對不知道,只不過是一種婚俗罷了。他們婚後,妻子「不落夫家」。每逢年過節或農忙時,丈夫才去接妻子回家住上幾天。之後又返回娘家去了。等到妻子有了身孕,產前才到夫家生活。

拜堂儀式,在勉瑤中尤其盛行,且隆重。即結婚之日,男方派數位男女到女方家接親;女方也派數位男女送親去男方家。

拜堂之夜燈燭通明,堂屋擺著數張長方形筵席,親朋滿坐。新郎和新娘穿著民族傳統盛裝,新娘頭一蒙著一塊四方形的瑤錦,新郎和新娘站於廳堂中央(男左女右),面向神台,由司儀主持一十二跪拜禮。跪拜的主要對象是:拜祖父母,拜父母,拜叔叔伯伯和兄弟姊妹等。按輩受禮,逐一進行。每拜一位都要行一十二次跪拜禮。並給以敬酒。金門瑤接親要唱「攔路歌」,當男方派10餘位男女到女方家接親時,要唱十幾輪「攔路歌」。當接親隊伍把新娘接回新郎家時,得舉行進門、合婚、認親等儀式。第三天新娘和新郎則一起「回門」。在新娘家住上一個晚上,又返回新郎家生活。廣東連南縣八排瑤當新娘出嫁時,由先生公為新娘念瑤經、朗頌吉利語,由新娘的親嬸、親嫂幫新娘梳妝打扮;新娘出門時,倒著穿草鞋走。

入贅

瑤族有「女大當婚,男大當嫁」的習俗。如在勉瑤或金門瑤地區,當女子達到結婚年齡時,凡不願出嫁的則留在家裡娶女婿;有的男子長大了,不願在家娶媳婦的,也可以出嫁到女方家去。男子出嫁到女方家以後,所生子女的姓名,第一個隨母姓,第二個則隨父姓。屬多子女的,則以此類推。男女雙方各自都有與自己同姓的子女送終接代,承頂香火門第。男子如是孤兒或被收買到女方做女婿的,男方得更名換姓,即改隨女方姓氏。所生的子女也全隨母姓。男方如果是獨生子,嫁到女方以後,家裡無其他人照料父母雙親時,則採取「兩邊走」的形式。即男女雙方都有流幫助父母勞動之責,都有承擔贍養雙方父母義務,也都有繼承雙方父母財產的權利。因此,獨生子女出嫁後,父母也無後顧之憂。�

由於瑤族社會既有男婚女嫁,也有女婚男嫁的習俗,所以對於生男還是育女,皆一視同仁,決無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的現象。

離婚與再婚

歷史上,瑤族婚後,夫妻關系比較穩固,離婚並不多見。寡婦再婚,也不受歧視。

⑽ 瑤族女人為什麼不能娶

在瑤族傳統社會中,女性被作為禁忌對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源於瑤族先民對鬼魂的崇拜和畏懼,有的源於瑤族先民對生存經驗的總結,有的源於漢族社會「男尊女卑」的思想影響。

但是,只要是兩個人願意,不管是哪個民族的都是可以通婚的,並不存在「不能娶」「不能嫁」的現象,不過可能就是多了一些風俗、禁忌方面的問題。

(10)瑤族人怎麼看待婚姻擴展閱讀

瑤族婚俗

瑤族的婚禮儀式向來古老、神秘,不但有著很多的傳奇色彩,也有著很深的民族文化底蘊。馬鞍底,是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的一個邊遠山鄉,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有著很長的邊境線。

又因其地處國家級金平分水嶺自然保護區,茫茫無際的原始森林景色如畫,山峰連綿,奇秀迷人。馬鞍底鄉是一個多民族聚居鄉,在這里居住著瑤族、哈尼族、彝族等少數民族。

由於這里地處中越邊境的叢林地帶,交通不暢,這里的少數民族受外來文化的沖擊極小,還保留著自己傳統、原生態的民族文化。其中,瑤族的傳統婚禮便是一個獨特的景象。

閱讀全文

與瑤族人怎麼看待婚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講故事如何只有聲音沒有畫面了 瀏覽:436
鄂州華容什麼經濟最好 瀏覽:654
心理學什麼是愛情 瀏覽:229
寡姐的婚姻怎麼處理 瀏覽:948
前程講述什麼故事 瀏覽:500
怎麼才能把凱經濟提升到1萬以上 瀏覽:932
幸福肥怎麼做好吃 瀏覽:688
磁縣幸福城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645
婚姻咨詢介紹所的電話號是多少 瀏覽:262
真摯友誼小故事有哪些 瀏覽:59
遇到你我感覺很幸福怎麼回 瀏覽:838
心燈健康咨詢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22
美女嘴唇發紫是什麼原因 瀏覽:985
吉林長春經濟合同律師哪裡找 瀏覽:52
怎麼掃進店人員的健康碼 瀏覽:216
女生怎麼找對象會更加幸福 瀏覽:111
我怕丟了幸福的豬什麼意思 瀏覽:971
哪個城市有粉絲經濟 瀏覽:195
等女孩什麼時候再相信愛情的文案 瀏覽:950
愛情是什麼短篇文章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