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佛如何說愛情
佛說:今生種種皆是前生因果。 佛說:「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佛說:萬發緣生,皆系緣分!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 佛說:緣起即滅,緣生已空。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佛說:讓我普渡芸芸眾生。 佛說:世間萬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萬物。 佛說:凡事都是有定數的,不能強求。 佛說:忘記並不等於從未存在,一切自在來源於選擇,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覺得擁有的更多。 佛說: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這樣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⑵ 佛教是如何看待愛情的
當我們在談愛的時候,伴隨它的還有一個字,叫情。但是這兩個字要想更好地理解,從詞性上首先要把它拆開。一個是愛,一個是情,絕大多數人愛情里沒有愛,只有情。
基於佛法的基本定義來說,「情」是情緒,一個豎心邊加一個青草的青。那心裡長了草是什麼?是雜念。
當放在生活裡面,情是什麼?
情是我們的感受。有感而生情,是我們的情緒、喜好。所以當愛「著於情」的時候,就成了情緒,就開始千頭萬緒,連綿糾纏。所謂剪不斷理還亂,這就是情執,由愛情進入情緒,最後產生執著,形成情執,而情執就導致了苦難的發生。
那什麼是愛?
繁體字是個「受」字頭,中間有個「心」,下面一個類似朋友的「友」,沒了「心」就是「受」,感受的「受」,接受一切、忍受一切、承受一切。但是有「心」的時候,他就是鮮活的,被稱為「愛」。
再簡單一點,什麼是愛?
用自己的心接受一切,把所有人當朋友一樣對待,可以稱為愛。在傳統文化裡面談兩個人夫妻之情、男女之間相處之道有很好的詞,叫相敬如賓,舉案齊眉。
相敬如賓,彼此像朋友一樣,把他放在你的心裏面。真的朋友間是可以接受彼此的不好,去欣賞他的優點,而且為對方去付出,又不過度干涉。我們往往是陷於情執,最後導致的是因佔有而發生的過度干預,最後把自己拖入了苦難的地獄。而從來沒有過真正簡單的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真正的尊重對方、理解對方、包容對方、接納對方、用心地陪伴對方。
關於愛情我們可以做到、也應該做到的是付出愛、享受情,而不是佔有愛,困於情,這是本質的區別。
——摘自七非先生社群答疑解惑
⑶ 佛教如何解釋愛
凡夫的愛是私心、佔有欲,把快樂建立在他人身上,這個動力源於淫心,是謂雜染、是謂不清凈。
聖人的愛,源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我相私心,是謂大愛、是謂清凈。
⑷ 佛家如何解釋緣分與愛情
緣分都是上天已經給你安排好了,這些事情也許不僅是一世,甚至是好幾世的事情都已經給安排好了.緣分都是上天給你已經安排好的,有些是前世所欠別人的沒有還完,所以帶到了今世來還.有些是前世你作了好事幫助了別人,上天所以安排他來以別的方式來償還你的.著都是緣分.所以不要相信人只有一世,要盡量做好事多修善果.凡事都要向善,本著一顆向善之心.佛教解釋人與人的關系就是四種因緣:報恩,報怨,欠債,還債。皆是因果輪回的根本。隨緣消舊業也是佛教開示的人生法則。
⑸ 請問佛教里如何解釋愛情
阿彌佗佛
⑹ 釋迦牟尼在愛情是什麼意思
我不知道您問的是不是他對愛情的看法如果是請看下面:關於釋迦摩尼的愛情觀:1、自當年悉達多太子拋棄嬌妻愛子與榮華富貴入山尋道,年輕的王妃便被迫放棄了青春、美貌與愛戀;當太子在山中餓得瘦骨嶙峋,這位孤獨的公主也在深宮中水米難咽;當太子餓昏後被牧羊女餵下一勺奶糜,孤獨的王妃也只看在幼子的份上勉強喝下了一口飯湯。
當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久坐開悟之後,當釋迦佛廣度眾生萬人敬仰威儀赫赫之時,那位落寞的婦人,卻越加落寞、蒼老。此時,佛陀回來了,回來救度本國的眾生。凈飯老王與眾王子王孫率百姓虔敬出迎,惟有她一人獨坐樓中。
佛陀派弟子目犍連去勸化他的妻子。目犍連施展他的神通與法力,也用的真誠來勸說,仍然無法打動師母的心。他回來報告佛陀,說:「她不想見您。」佛陀說:「好吧!我去尋她。」他上得樓來,掩門,室中只剩下二人對坐。她一語不發。
這一生付水流的青春化作點點滴滴的恨,濡透身心……。佛陀輕輕地說道:「我知道你在恨我。但是你來看……。」佛陀在他掌心展出她前生的記憶,展開他們的前生緣。
那是佛的前世修煉時,他還是一個剛入門的沙彌,以全身心的虔敬向燃燈古佛獻了一朵蓮花。燃燈古佛為他受記,微笑頷首:「你註定在來生得道。」這時,賣花的那位年輕女子走來,跪於燃燈佛前,說:「佛啊,我以生生世世的佛性,求您讓我與他在來生一同得度!」燃燈佛說:「他在來生註定四處傳法。你將以一生的孤苦為代價,你願意嗎?」「我願意!」「你將放棄你一生的青春與幸福。」「我願意!」「你的漫長的人生都將被一份情之傷痛咬嚙,直至等到他的救度。」「我願意!願意!願意!」
於是,才有了她這一生的痛……
愛與恨,在人間的層面其實根本無法說清楚……。何況,愛與恨,對於修道人來說都是情的羈絆,倘若看不透、放不下,不但雙方徒受感情糾纏,於人於己也毫無裨益。
這樣看來,有人還會認為是佛陀對她的妻子無情嗎?這一切難道不是她的妻子當初的選擇嗎?待明白了這一切的因由後,她還會心有餘悸,有任何怨言嗎?如今佛陀前來救度她了,難道她不應該心存感激並虔誠的懺悔嗎?這難道不是佛陀對她最大的慈悲嗎? 2、這是一段世間最動人的愛情故事!不知經過了幾千幾萬億世的輪回轉世,他們一再結為夫婦,在悠長的歲月中始終不背棄當初第一次見面時彼此互相做出的承諾,以及對自己許下的誓言,貫徹到底的真愛,直到圓滿成佛超越所有世間苦難。
這個橫跨萬億世時空,歷經轉世的超凡愛情故事,主角不是別人,就是大家再也熟悉不過的根本導師-釋迦牟尼佛!
民間傳說中的「七世夫妻」令多少人回腸盪氣?然而七世以後,一切灰飛煙滅,彼此的愛戀逐漸淡化消失,直到後來縱使相逢也不相識。只剩下淡淡的擦肩而過…而今天許多昨日宣布彼此相愛的人卻在短短時日過後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對簿公堂;連一生一世相守的承諾都無法完成…
放眼周邊,我們看到:情侶相戀或夫妻結合時,常彼此許諾要為對方帶來幸福,然而就連自己也不知道幸福是甚麼的迷茫眾生又如何牽引自己的伴侶找到幸福呢?往往反倒變成了互相埋怨對方為自己帶來苦難的結局。佛陀的愛如何貫徹始終,是如何真正「將愛情進行到底」,直至實現了生命的終極幸福?實在是令人感到好奇而又無限嚮往!
翻開佛經,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中與瞿夷夫人同發菩提心,同行菩薩道。不論是那一生、那一世,不管在何時何地,從來不以相互間條件的有無,而變易他們純潔的真愛。不知經過了幾千幾萬億次的生命歷煉後,釋迦牟尼圓滿成佛了,先一步徹底明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回到家中,以種種的婉轉接引,用耐心、堅持和親身示範,畢竟度脫了瞿夷夫人(即:耶輸陀羅),幫助她解脫牽絆,離苦得樂;而耶輸陀羅在歷劫中,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種種體諒支持,助成了釋迦牟尼的道業…要說世間最有情、有義的丈夫,舍佛陀而有誰?愛得最深、最長久的妻子,舍瞿夷還有誰?所以說:尋找真愛,不能不學佛! (未完-詳細請看出自)
出自: http://tieba..com/f?kz=670431570
⑺ 在佛教對愛情的說法是什麼
1 .有愛就有痛苦 有一次,佛陀在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舍衛城裡有一位婆羅門居士,他所鍾愛的獨子死了,使他深受打擊,因而丟下工作,茶不思飯不想,常常到他兒子的墳前思念悲泣,幾乎就要崩潰了。
這天,這位婆羅門居士漫無目標地走著,正好來到祇樹給孤獨園,就進去拜見佛陀。
佛陀見他精神萎靡,魂不守舍的樣子,便問他原因。
婆羅門居士將他失去愛子的事,悲傷地向佛陀訴說了。
佛陀聽了,回答婆羅門居士說:
「正是這樣啊,居士!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
「瞿曇!怎幺這樣說呢?瞿曇!你應當知道,如果有了愛,就有快樂啊!」
佛陀再三地說,婆羅門居士再三地反對,然後不滿地離開了。
婆羅門居士走出祇樹給孤獨園,看到一群人正在路旁賭博,心想:賭博人大多比較聰明,我來請他們評評理。
結果,那群賭博的人都同意婆羅門居士的看法,認為如果有了愛,就有快樂。婆羅門居士聽了很滿意,點頭離去。
這件事,在市井小民的茶餘飯後里傳開了,還傳進王宮,到了波斯匿王的耳里。
波斯匿王也質疑佛陀的教說,就去問末利皇後。
末利皇後是虔誠的佛弟子,深知佛法,所以回答大王說:
「是啊,大王!正是這樣啊,大王!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
「末利!當弟子的,一聽到傳言中老師怎幺說,就附和了。沙門瞿曇是你的老師,所以你就跟著附和。」
「大王!不相信的話,你可以自己去問世尊啊,派人去也可以。」
於是,波斯匿王派一位名叫「那利鴦伽」的婆羅門,去問佛陀。
佛陀告訴那利鴦伽婆羅門說:
「那利鴦伽!我問你,如果有一個人,他的母親去世了,或者父、兄、姊、妹去世了,是不是會哀傷崩潰呢?所以,可見得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
從前,這舍衛城裡有一對恩愛的新婚夫妻,只是不久後,夫家家道中落,為娘家所嫌棄。有一次,妻子回娘家,娘家的人逼她改嫁,丈夫知道了,不願意妻子被奪,結果,丈夫殺了妻子,然後自殺殉情。那利鴦伽!從這件事也可以知道,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
那利鴦伽婆羅門將佛陀所說的,帶回去稟報波斯匿王,證實了末利皇後的說法。
這時,末利皇後更進一步地為國王作了解說:
「大王!你愛你的兒將毘琉璃嗎?」
「愛啊!」
「大王!如果毘琉璃有個三長兩短,那你會怎樣呢?」
「末利!如果毘琉璃有個三長兩短,我會愁戚、哭泣、憂苦、煩惱、懊悔。」
「大王!所以,有知有見、全然正覺的世尊會說:『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
大王,同樣的,你的愛臣屍利阿荼、愛女婆夷利、愛妃雨日蓋,或者領土迦屍與憍薩羅有了無常變化,你也會愁戚、哭泣、憂苦、煩惱、懊悔的,由此更可以證明:『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
大王!你愛我嗎?」
「愛啊!」
「一旦我有個三長兩短的,大王會怎樣?」
「末利!那我一定會愁戚、哭泣、憂苦、煩惱、懊悔。」
「大王!想想這些情況,就不難知道確實是『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了。」
「太精彩了,末利!太不可思議了,末利!世尊智能的洞察與所見,是多幺地深徹啊!
來吧!末利!幫我把禮敬前凈身用的水拿來。」
於是,波斯匿王起身,漱口、洗手腳,整理衣服,露出右肩,向佛陀所在的方向合掌行禮,然後三稱「禮敬世尊」。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二一六愛生經》、《中部第八七愛生經》、《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三經》。
二、愛,依所愛的對象,可分為對自己的「自體愛」,以及對自身之外的「境界愛」。其中,「自體愛」是由「自我感」的我見、我執所推動,而「境界愛」則是「自我感」所延伸的「我所」類。一般所說的愛,如故事中所舉的例子,都屬於「境界愛」的「我所愛」,相對於「自體愛」的深潛難察,這是比較粗顯易覺的。
三、不論是對「自體」的「我愛」,亦或對「境界」的「我所愛」,兩者都與「自我」緊密關連著,不離「主宰」、「控制」的特性,所以,一旦所愛的對象發生變化,痛苦就跟著來了。
四、佛陀未出家前,有著宮廷優渥的生活,不會沒有愛的暫時滿足之愉悅經驗,但是,佛陀更深徹地洞察了愛的主宰本質,以及諸行無常的真理,而說有愛就有痛苦。
五、故事末後,《中阿含第二一六愛生經》說,波斯匿王歸依了佛、法、僧伽,這與《中部第八七愛生經》、《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三經》所說不同。若從印順法師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的舉證,了解到波斯匿王對佛法「其實是信心微薄」的(第七○頁),因而對波斯匿王的歸依三寶之說保留,而採用了《中部第八七愛生經》的說法。
六、在佛化家庭中,夫妻間不妨可以像末利皇後一樣,互相提醒「萬一我有個三長兩短時」,也是一種不錯的關照與心理准備。
⑻ 佛是如何看待愛情的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佛言:人隨情慾,求於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
佛言:財色於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佛言:人系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佛言:愛欲莫甚於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佛言:愛欲於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問道意。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慾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言: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污。想其老者為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節選《佛說四十二章經》
⑼ 佛陀怎麼看待人世間的愛情
緣是天定 份在人為 命是天定 運在人為 信命則可自己改造命運...
悟得因緣生滅法,自無恩愛別離愁...我的人生我做主,佛法講的是:命由我造,福自己求!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 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 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 命實造於心吉凶唯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 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⑽ 佛法如何解釋愛情
在佛法中,愛,是緣於自我的和慾望的貪和佔有,由於得到或者得不到,從而產生痴迷、嗔恨等心理狀態。無論所愛的對象是男還是女,終究仍是這樣的規律。
所以愛不是錯,執迷於得失、慾望的種種煩惱而不知道中道行事,則是錯誤的行為。
也就是說,無論怎樣理解愛,無論愛的對象是誰,都需要由自己來掌握好尺度。由愛導致的佔有慾望才會產生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