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愛情的心理學理論包括哪幾個方面
1愛情
2婚姻
3性慾
4幸福
2. 闡述一種最熟悉的戀愛心理學理論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羅伯特的愛情理論有個有趣的名字—愛的三角理論。說的是可以將愛解剖成三個成分,激情,親密,承諾和決定,每個成分居於三角的一角。那麼它們的各種組合可形成八種形態的愛的關系。第一種是無愛的愛,就是說三個成分都不存在的關系;第二種只有親密沒有其他兩者,比如喜歡之類的友情;第三種只有激情沒有其他兩者,一種痴迷,狂熱的愛;第四種叫空洞的愛,因為只有承諾和決定沒有火和水的實質——激情和親密;第五種親密加激情,就是我們常說的浪漫的愛;第六種親密加承諾,伴侶式的愛;第七種激情加承諾但沒有親密;第八:三者佔全——完美的愛?羅伯特的劃分精細入微,令人浮想聯翩,比如這第一種無愛的愛會是怎麼樣呢?絞盡腦汁我想到一種:那些革命年代,將一個資產階級的大家閨秀強行許配給一個不識字的殘疾的農民兒子,大家閨秀一心想著逃跑;第四種:伴大款的啊,也許還有許多許多的中國的「正常」婚姻;但這第七種呢?有些夫婦在一個婚姻研究中報告說,他們性生活令其消魂,但他們彼此間沒有默契,理解,欣賞,感激,他們不會離婚,因為還有另一個經濟原因了;第二種則如一夜情。第八種:完美的愛情,但是我們能想像完美的愛情在現實中是什麼樣嗎?
羅伯特的愛情理論只是個分類,德國精神分析師弗洛姆卻希望深入愛的本質,弗洛姆的理論帶著倫理的意味,當然不是我們常常理解的僵硬的倫理。弗氏的理論,可以被稱為「愛的成就/能力」說。因為他以為愛不是任何人都能達到的境界,愛是一種藝術,既然是藝術,就必須學習,象學習任何一門其他藝術一樣;既然是藝術,那麼象是藝術有藝術大師一樣,愛也有愛的大師。他在他那本發表於1956年被翻譯成50種語言賣出約兩千五百萬冊的小書《愛的藝術》中說:「要成為大師,除了學習理論和實踐之外還有第三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為大師看得高於一切,這些目標必須占據他整個身心。」 弗洛姆毫無疑問是現代社會許多時尚的尖利的批判者,他相信,之所以愛在許多人那裡不可能,是因為「人們一方面渴望愛情,另一方面卻把其他的東西:如成功,地位,名利看得重於愛情。我們幾乎把所有精力都用於達到上述目的,卻很少用來學會愛情這門藝術。」
弗氏理論中的愛看來指的是羅伯特類型中的第八種——完美的愛,而其他種類的愛在他看來則算不上是,或者有些根本意味著病態。弗洛姆的聲音已年代遙遠,盡管仍舊有人熱愛他的著作(這在德國尤甚——那裡有弗洛姆愛好者的協會),他的思想今天卻已不再那麼流行,無論是在澳大利亞,還是中國。
那麼提倡愛的大師自己的情感生活是如何的呢?我們無從回到弗洛姆的時代,去近距離地觀看體會聆聽他的婚姻,我們只有從發黃的舊書中讀到:
弗洛姆在53歲的時候——弗氏前妻病故後幾年——與弗里曼結婚,正是這場持續了28年直到他去世的熱烈情感孕育了《愛的藝術》。弗里曼,這個高高的,自信的,高智商的,吸引人的,感性的女子,卻不懂得什麼是野心和競爭。有回,弗洛姆介紹她時是這樣說的:「世界上最懶的人。」但弗里曼絕非疏懶,她一直感興趣國際政治,文化的多樣性和不同形式的社會組織......她是弗洛姆的科學討論的平等伴侶,她閱讀他的著作,但同時她又感興趣掌相學和占星術,感興趣東方的精神傳統。弗洛姆陷入情網追求她象是個中世紀的游吟詩人,但不是以歌,而是以他整個姿態,凝視,溫柔的語句......在他們76歲的時候,有時坐電梯而上還會忍不住地不避旁人地互相凝視和親吻。
現在讓我們暫時離開最後一個理想主義者弗洛姆,來看一下,今日在英美澳大利亞佔主導趨勢的另外一個愛情學說:波比的依戀理論。波比:英國人,同樣是精神分析師,但又是個學院派的研究心理學家。英國人的表情肅穆而嚴謹,然而在波比森嚴的表情下,卻有慈母的關懷。准確地說,波比的理論是關於母親和嬰兒之間關系的理論。在接受世界衛生組織的委託,研究了各種形式缺乏母愛的幼兒後,他揭示了這些匱乏如何形成種種不同形態的心理結構。提出了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說,我們心理的穩定和健康發展取決於我們的心理結構中心是否有個安全基礎,而在我們很小的時候,這安全基礎是更多由媽媽來承擔的。幼兒在屋裡玩的時候,會不時瞥一瞥他/她的媽媽是否在那,只要媽媽在那,幼兒便會大膽盡興地一口氣玩下去;如果媽媽不在了,那麼游戲就會中斷,他/她的第一要務就是找媽媽,他/她將心神不寧,上下而求索尋找媽媽的「愛情」。如果媽媽是個「足夠好」的媽媽,這媽媽擔任的安全基礎就會內化為我們心中的安全基礎,我們長大後就有了內在的安全感。當然長大成人之後,除了這內在的安全感,我們還會需要我們的環境提供的安全感,我們的伴侶就是我們成年之後的最重要的外在安全基礎。那麼如果我們沒有「足夠好」的媽媽呢?那麼我們在孩提時代就開始有些特徵,比如,我們索性不要媽媽,媽媽回來了,我們懶得理,我們更關注智力活動,不太感覺情感;或者,我們表現得很矛盾,我們好象要靠近媽媽,但媽媽靠近了要擁抱我們了,我們又掙扎著要離開,我們對媽媽好象有很多怒氣,情感搖擺,缺乏理性。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沒有從母親那獲得安全基礎,所以我們或者發展成前者——一種強迫性的自我依靠,或者後者——我們又想要母親又不信任母親。正是在這里,依戀理論對成年人的愛情切入了。請將以上描述換成「我們的伴侶」,那描述也適合用於不少成年人的愛情形態。依戀理論說,我們與我們小時候「重要他者」——父母或其他重要的照顧者——的互動模式會繼續展演在我們的愛情模式中。
相較起弗洛姆的理論來說,依戀理論的容顏似乎要寬和得多,這多辦因為它是建基於對現代的普通人——或比普通人還要匱乏的人群——的觀察,所以有人說弗洛姆的理論更象是一個關於精英的理論,而依戀理論要現實得多:我們之所以愛得不太好,並非因為我們沒有把愛情放在足夠重要的位置全力學習之,而是我們從小就不知道象樣的「愛情」是什麼,如果我們不知道也不相信有這么好的愛情,怎會在我們的議事日程上將其放上與賺錢一樣重要的位置呢?賺錢的好處那可是在我們這個時代處處時時可以感受到的啊!細心一些的讀者也許從此可以看出依戀理論也是一種「愛是成就/能力」說,不過它強調了這能力是我們和「重要他者」——父母——的互動中學來的。
對於這能力是怎樣形態,它也有更細致的論述:能愛的人基本上是這樣的:他/她能和人走得很近,很深;許多時候他/她對依靠別人和讓別人依靠他/她覺得很舒服,但他/她並不太害怕獨處,也不太過分在意別人是否接受他/她;歸根結底,他/她相信自己,也相信別人。這種安全的人也是理解交流自己和他人的情感的高手。相形之下,那強迫性的自我依靠者是那些面目平板,疏淡寡情者;縱然結了婚,他/她也要相「敬」如賓,在他的心裡,總有很多很多地方你是不讓進去的;他/她可能無法辨認話語背後的情感色彩,他/她自己的情感語匯本就不豐富;然而他們可能恰恰是一夜情者,壓抑而未發展的情感如一股潛流只有在性中才得以表達;也許正是他們中的一些組成了羅伯特理論中的第四類型的愛——空洞的愛。而矛盾的不安全者,將是另一個極端,她/他要緊緊地和伴侶纏在一起,這種強烈的慾望有時會把人給嚇跑,最終她/他總將覺得別人沒有和她/他一樣強烈的感情,在很深的心靈深處,她/他總是當心伴侶並不那麼看重她/他;她可能會「歇斯底里」,她/他可能會「嘮嘮叨叨」,她/他的語言就是缺乏一種動人且清晰的情感風格,沒法讓人比較容易地明白該怎麼做才能讓她/他幸福一些。有個有趣的問題,如果這兩種不同類型的不安全者走到一起會怎樣?讓我們看一看這似曾相識的例子吧:一個不愛回家,喜歡下班後和哥們呆一起喝酒的男人,一個木吶表達起內心世界苯嘴苯舌的男人,一個看到妻子要「談一談」就心生「又來了」的恐懼的男人,一個工作狂,熱愛生意的算計和政治的權力控制的男人,他是塑造了還是被這樣一個女人而塑造:她或嘮嘮叨叨或歇斯底里,總之情緒激烈語不太倫次,她的話從沒被人認真聽過所以就沒機會能練的清晰明白,歸根結底,即使講的很清楚又誰聽啊?於是也許她就學會「江東獅子吼」。大約只有一個機遇會令她停止對她的丈夫的纏繞,那就是她愛上了自己的兒子。多年以後,她的兒子長大酷似他的父親,他娶了一個象他母親的女人,故事在繼續,宛若宿命。
依戀理論描述了一個近乎宿命的故事。盡管它已經被許多研究和心理治療而證實,人們依舊會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除了母親,我們還會接觸到許多其他「重要他者」,然道他們不也會影響著我們情感模式的形成和演變嗎?還有我們的主觀能動性呢?新一代的依戀理論的研究者們正努力地回應著這個挑戰,他們的研究現在更多放在了母親之後其他各種關系對個體情感模式的塑型和互動。當我們讀著一些新的研究結果時,我們好象突然又回到了弗洛姆。弗洛姆強調,除了母親給予安全感的愛之外,還有父親的不同性質的愛——這種愛指導孩子正視現實的世界,它的種種困難和復雜。母親說:「無論你是怎樣,你都不會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生命的祝福。」因此,我們獲得了乳汁和蜂蜜;父親說:「如果你做的不好,你就必須承擔後果,最重要的是你要不斷學習,擴展自己以理解這個世界,並且創造這個世界。我將幫助你,這是我對你的愛」。因此,我們獲得楷模和工具。我們整合乳汁蜂蜜楷模工具於一身,我們還在成長的道路上,在與更多的他人,與這個世界的互動中不斷發展壯大著自己......我們豐沛,於是我們方能給予,弗洛姆說:「有沒有能力把愛情作為一種給的行為取決於人的性格發展......他/她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正因為他的給,他就不得不接受還給他的東西:那個因為得到而被喚醒了的生命的接受者的給予,彼此激盪的生命力洋溢出無限的歡樂......」
當我們將弗洛姆和依戀理論放在一起的時候,我們似乎才有了一個稍稍完整的畫面,精英的和普通的,理想的和現實的,必須正視的和值得追求的......
問題都有了答案嗎?不。而我們個體生活中的答案,更要靠我們的心去體悟,去創造。
心理學家們的研究和實踐在繼續,我和你,我們的生命在繼續......
參考: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07571/
3. 愛情心理學的各理論
愛情的現象可以去理解、可以去描寫、可以去解釋、可以去研究…但愛情的美只能在感動中得以體會,那是一個充滿了想像與超脫現實的生命經驗。為什麼一個人可以那樣的去愛另一個人?在心理學的眼中,有著各式各樣的愛情理論,主要有兩類范疇:社會的和人格的。以下是心理學上常見的愛情理論,在這里我們先介紹社會心理學家的愛情理論。 Rubin(1970)開始將愛情定義成對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種態度之後,使得愛情得以並入人際吸引之社會心理學主流內,並能使用一般測量方法研究愛情。
他假設愛情是可以被測量的獨立概念,可視為一個人對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態度,他從文藝著作、普通常識及人際吸引之文獻資料中,尋找擬定敘述感情的題目,經過項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驗而建立愛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歡量表(liking scale),他發現愛情與喜歡有質的差別,而其愛情量表中包含三種成分:
1.親和和依賴需求。
2.欲幫助對方的傾向。
3.排他性與獨占性。 加拿大社會學家John Alan Lee(1973)經由文獻收集及調查訪談兩階段的研究,將男女之間的愛情分成六種形態∶
情慾之愛(eros)、游戲之愛(lus)、友誼之愛(storge)、依附之愛(mania)、現實之愛(pragama)及利他之愛(agape)。
所謂的「情慾之愛」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並且是羅曼蒂克、激情的愛情;
游戲之愛:視愛情視一場讓異性青睞的游戲,並不會將真實的情感投入,常更換對象,且重視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友誼之愛:是指如青梅竹馬般的感情,是一種細水長流型、穩定的愛
依附之愛者對於情感的需求非常大
現實之愛者則是會考慮對方的現實條件,以期讓自己的酬賞增加且減少付出的成本的愛情;
利他之愛者則帶著一種犧牲、奉獻的態度,追求愛情且不求對方回報。
承接Rubin將愛情視為態度的方向,有些研究者編制愛情態度量表來驗證Lee的愛情類型理論,研究結果發現的確有六個向度,因此驗證了Lee的理論。此量表有六個分量表,分別代表不同的愛情類型,每個分量表各有七題,總共有四十二題,采五點量表的反應方式回答對各陳述句的同意程度。日後,大多研究都以此量表為測量工具,也受到多位學者的認可。 除了上述Rubin發展的愛情量表中將愛情成分分成三類之外,Sternberg(1986)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論。他認為愛情包括三種成分: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諾(commitment)。
所謂的親密是指與伴侶間心靈相近,互相契合,互相歸屬的感覺,屬於愛情的情感成分;
激情是指強烈地渴望與伴侶結合,促使關系產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動機,也就是與「性」相關的動機驅力,屬於愛情的動機成分;
而承諾則包括短期和長期兩個部分,短期的部分是指個體「決定」去愛一個人,長期的部分是指對兩人之間親密關系所作的持久性承諾,屬於愛情的認知成分。
隨著認識的時間增加及相處方式的改變,上述的三種成分將有所改變,愛情的三角形會因其中所組成元素的增減,其形狀與大小也會跟著改變。三角形的面積代表愛情的質與量,面積愈大,據Sternberg(1986)的說法:「三角形越大,愛情就越豐富。」
Sternberg(1986)進一步提出:在三種成分下有八種不同的愛情關系組合,其分別為:
1.喜歡:只包括親密部分;
2.迷戀:只存在激情成分;
3.空愛:只有承諾的成分;
4.浪漫之愛:結合了親密與激情;
5.友誼之愛:包括親密和承諾;
6.愚愛:激情加上承諾;
7.無愛:三種成分俱無;
8.完整的愛:三種成分齊聚於一個關系當中。 這個理論與下一個要介紹的理論一樣,主要是探討親密關系如何發展,兩者的差別是前者屬於階段論,後者則屬於社會交換論。首先先介紹Murstein(1987)所提出的SVR理論,他認為親密關系的發展,依雙方接觸的次數多寡來看,可分為「刺激(Stimulus)」、「價值(Value)」、和「角色(Role)」叄階段。
刺激階段:通常雙方第一次的接觸即屬於刺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雙方彼此間互相吸引,主要建立在外在條件上,例如被對方的外貌、或身材所吸引。
價值階段:一般而言,雙方大約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接觸,便屬於價值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彼此情感上的依附,主要是建立在彼此價值觀和信念上的相似。
角色階段:通常雙方大約第八次以後的接觸,便開始屬於角色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彼此對對方的承諾,主要建立在個體是否能成功地扮演好在此關系中,對方對自己所要求的角色。
雖然Murstein認為親密關系包含刺激、價值、和角色叄階段,但其實在親密關系的每個階段中,這三種因素對關系都有影響;只是在每個階段中,各有一個因素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以整個關系發展歷程來看,刺激因素依開始占較高的比重,之後隨著接觸次數的增加而逐漸上升,但是所增加的幅度很小,最後會趨於一個平穩的水準;至於價值因素雖然一開始時的比重較低,但關系發展至「價值階段」的時候,這個因素的比重會迅速提高,不過在「角色階段」時,其比重也會趨於平穩,且最後平穩的水準所佔的比重,也比穩定後刺激因素所佔的比重高;同樣的,角色因素一開始最低,到「角色階段」則會超越其他兩個因素,且隨著關系的繼續發展,其比重也會不斷地往上提升。
Rusbult的投資模式
以社會交換論的觀點來看親密關系的發展,認為親密關系中的雙方,在此關系中互相有所得失,並以一種理性且公平的評估方式,衡量自己在此關系中付出與收獲,再以此評估為基準,決定其對關系的應對方式;在這類理論中,Rusbult(1980,1983)的投資模式是其中較重要的一種。
Rusbult(1980,1983)認為男女親密關系中的「承諾(commitment)」,是由滿意度(satisfaction)、替代性(alternatives)、及投資量(investments)等因素所共同決定。根據投資模式的預測,當親密關系中的個體,對關系有較高的滿意度、知覺到較差的替代性品質,以及投資了較多或較重要的資源時,便會對此親密關系做出較強的承諾,也就是較不易離開此關系。簡單來看,可用一個方程式加以說明:
滿意度-替代性+投資量=承諾滿意度:
親密關系中的個體,對於他在此關系中所得到報酬及所付出的成本,會評估相互抵消後的實際結果;隨著關系的長期發展,彼此的相互依賴性會隨著提高,而開始將伴侶的結果和整個關系的結果也並入實際結果的計算,例如和伴侶一起分享他的成功或共同分擔他的痛苦。此外,個體也會依據過去曾有的親密關系及有關的經驗(例如與家人和朋友所討論、比較的結果),形成一個自己對關系所應得結果的預期水準。最後個體會將在關系中獲得的實際結果,與此預期水準相比較,而產生對此親密關系的「滿意度」:當實際結果愈好,預期水準愈低,則滿意度愈高。
替代性:
「替代性」指的是對放棄此親密關系的「可能結果」的好壞判斷,「可能結果」包括發展另一段親密關系、周旋在不同的約會對象間、或是選擇保持沒有任何親密關系的單身狀態等。個體對於此關系外可替代關系內伴侶的可能對象,其考慮的因素不只包括特定的喜歡對象,也包括不特定的對象,以及個體對自己能否離開此關系的能力的主觀知覺與客觀評估。此外,個體的內在傾向與價值觀也會影響替代性的主觀知覺:例如當個體覺得有自信、有價值、有高自尊、及有強烈的自主性需求時,通常會知覺自己有較佳的替代性品質,而較容易離開此親密關系。
投資量:
「投資」是指個體在親密關系中,所投入或形成的資源。「投資」與報酬或成本最大的不同有兩點:第一是「投資」通常不能獨立地從關系中抽取出來,而報酬與成本可以;第二是當關系結束時,「投資」無法回收,而會隨著關系的結束一並消失。因此投資會增加結束關系的成本,使個體較不願也不易放棄此關系,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增強了個體對此關系的承諾。
個體投資在親密關系中的資源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投入的資源,如時間的投入、情緒能量的釋放、個人隱私的想法與幻想的揭露,以及為伴侶所做的犧牲等;另一類是間接投入的資源,如雙方彼此的朋友、兩人共同的回憶,以及此關系中所特有的活動或擁有物等。此外,在長期親密關系中所形成兩人一體的認同感,長期相處下來所建立的默契與思想上的相似,以及彼此互補的一些記憶與訊息等,也是會隨著關系結束即失去的投資。個體所投入的資源層面愈廣、重要性愈高、數量愈多,則表示其投資量愈大;當個體在此關系的投資量愈大時,對此關系的承諾也愈強。
承諾:
此模式中所指的「承諾」,是指會使個體去設法維持這份關系,以及感覺依附在此關系中的傾向。因此承諾的定義包含兩個部分:行為的意向與情感的依附。
當個體對一份親密關系做出承諾後,不僅代表他想維持這份關系並依附關系下,也會促使個體做出種種有助於維持此關系的行為:例如與他人作一些適應性的社會比較,並選擇性地加以解釋,以便得到此關系是「很好」的知覺;對於對個體具有吸引力而易破壞現有關系的替代對象,盡量拒絕與其接觸或相處的機會;採取有效的方式,處理有關忌妒與第三者介入的問題;自願為此關系作一些付出與犧牲;以及當伴侶做了某些糟糕或不合己意的事時,採取順應而非報復的方式解決。
4. 愛情理論有哪些
愛情的理論有很多,但是,不一定有什麼用。
只要記住一點,選擇配偶最重要的條件就是要有道德,沒有道德必須放棄,因為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出問題。要一生幸福,就認真考察選擇的對象。真的是百靈百驗!
5. 關於愛情心理學的四種依戀分別是指哪四種
愛情心理學分為很多種:
你所指的「依戀風格理論」分為四種
分別是安全依戀、焦慮依戀、排除依戀、逃避依戀
安全依戀是指正向自我意識和正向他人意識產生的
焦慮依賴是指心裡負向自我意識和正向他人意識產生的
排除依戀是指正向的自我意識和負向的他人意識產生的
逃避依戀是指雙方同時負向意識所產生的心理逃避
6. 如何看待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的愛情理論
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
激情是愛情中的性慾成分,是情緒上的著迷
親密是指在愛情關系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
承諾指維持關系的決定期許或擔保
這三種成分構成了喜歡式愛情、迷戀式愛情、空洞式愛情、浪漫式愛情、伴侶式愛情、愚蠢式愛情、完美式愛情等七種類型。
喜歡即只有親密
迷戀即只有激情
空洞即只有承諾
浪漫即只有親密和激情
伴侶即只有親密和承諾
愚蠢即只有激情和承諾
完美即三者共存
還有一種叫無愛 即三者都不具備
理論歸理論,怎樣理解就看自己的嘍!
有什麼疑問可以跟我談談?
7. 從心理學角度解釋什麼是愛情
從心理學角度,愛情分很多種,痴情的愛只包含激情、空的愛情只包括承諾、浪漫的愛情包括親密和激情、夥伴式的愛情包括親密和承諾、昏庸的愛情包括激情和承諾、最後,完善的愛情包含依戀、關懷、和親密。
而社會心理學學者觀點:影響約會成果的第一因素是外貌。美國西北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艾里·芬克爾和保羅·伊斯威克最新發現,男女在擇偶時候的第一感覺其實差不多,他們最先考慮的都是身體和生理上的吸引力,其次考慮的是個人性格方面的因素,至於賺錢的能力,只能排在第三位。
進化心理學認為愛情作為一種生存手段。去體驗愛情,已經演變為一個信號,潛在的伴侶(合作夥伴)將是一位好家長,並可能有助於通過基因傳遞給後代。人類是依賴於父母的幫助,因此它也被視為一種機制,為了促進父母對兒童對這個較長的時間周期內的一種支持。
(7)愛情心理理論有哪些擴展閱讀:
在實際的生活當中,與愛情最容易混淆的一種人際吸引形式就是喜歡。社會心理學家魯賓對愛情和喜歡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他發現愛情並不是喜歡的一種特殊形式,愛情與喜歡是兩種不同的情感。
確實如此,生活中「我喜歡他(她),但不愛他(她)」,「我愛他(她),但不喜歡他(她)」的現象時有發生。經過研究得出,愛情與喜歡的區別主要表現在這樣三個方面:
1、依戀。捲入愛情的雙方在感到孤獨的時候,會高度特異性地去尋找對方來伴同和寬慰,而喜歡的對象則不會有同樣的作用。
2、利他。戀愛中的人會高度關懷對方的情感狀態,覺得讓對方快樂和幸福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甚至在對方有不足的時候,也會表現出高度的寬容,就連那些最以自我為中心又自私自利的人,在戀愛中也會表現出某種程度的理解和寬容,關懷和無私。
3、親密。戀愛的雙方不僅對對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賴,而且還會有身體接觸的需求。性是愛情的基礎,是愛情的核心成分。
通常情況下,社會化水平比較高的成年人能區別喜歡和愛情,但個別成人,特別是相當部分的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區分依賴、尊重、喜歡與愛情。
8. 戀愛心理學是什麼
五個戀愛心理學效應,告訴你什麼是「愛」
愛情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種判定,許多社會心理學家在對愛情的研究中花費了許多的時間,終於對這個神秘而又令人渴望的情感有了些許的認識。愛情是人際吸引的最高級的形式,心理學家認為愛情是在成熟異性之間產生的一種高級的情感,但它並不是純粹的精神依戀,而是需要滿足生理需求作為基礎的。
在許多心理學家對愛情漫長的研究中,得出了一些情感的心理學效應,這些定律可以帶我們去了解愛情中的一些現象,也可以告訴我們關於「愛」的一些事情。
1---吊橋效應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隨機選取的男性經過一個非常高且看上去非常恐怖的吊橋,之後讓這些人與同一個女子見面,實驗顯示有八成的男性認為該女子有魅力。所謂的吊橋效應也就是在危險的境遇下,容易產生心動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英雄救美容易產生愛情童話。實際這個「心動」是在危險情緒體驗下,人們在生理上產生了變化,錯誤的認為是一種心動的感覺。
2--黑暗效應
黑暗效應是指在光線比較黑暗的地方,人們更容易產生親密感和親近感。這是因為在初始見面時,人們對於不熟悉的人會有一種戒備,這種戒備會讓你想要遠離這個人,但當光線變得昏暗的時候,彼此看不清對方,對方感官失效後,便認為有了安全感,因此能夠更加敞開心扉的去交流了。
3--多看效應
多看效應是指越熟悉的東西越容易出現喜歡的現象,這是因為親和、喜歡、愛情都是一種人際吸引,而影響人們人際吸引的關鍵因素就是熟悉,人們在熟悉度增加的情況下,容易產生人際吸引,因此若想讓對方喜歡自己,可以增加和她的熟悉度哦。
4--契可尼效應
初戀都是美好又難忘的,因為它不僅是第一次陷入愛戀,也是因為大多數初戀都沒有結果形成了一種遺憾。心理學契可尼效應是指對已經完成或結束的事情容易忘記,對中斷的事情卻記憶猶新,這是因為人們對於一件事情產生了想要完成的慾望和需要,當中斷了這件事情,使人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因此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5--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故事至今讓人們印象深刻,在面對各種阻礙下,他們的愛情卻變得更加的牢固。心理學家將當出現干擾愛情的外界力量時,這種外界阻礙的力量越大,兩個人之間的情感反而變得更加的強烈的現象稱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因為在強迫下,人們會產生高度的心理抗拒,使得做出相反的行為。
9. 有哪些與愛情有關的心理學知識
太空虛,所以想找個人陪伴。這也不對,如果是為了滿足情感需求,那可以找親人、找閨蜜、找兄弟啊?為什麼非要找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呢?至於無聊,空虛,那就更好解決了,打游戲,看電影……,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最不缺的就是打發時間的方法。能有人會說,談戀愛是一種情感需求,因為一個人太無聊,太寂寞,太空虛,所以想找個人陪伴。這也不對,如果是為了滿足情感需求,那可以找親人、找閨蜜、找兄弟啊?為什麼非要找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呢?至於無聊,空虛,那就更好解決了,打游戲,看電影……,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最不缺的就是打發時間的方法。
10. 愛情心理學
愛情心理學是研究男女戀愛中的心理現象及其發生與發展規律的科學,即探討男女在戀愛、婚姻中,愛情的獲得及穩固的心理規律,包括戀愛心理和婚姻心理兩部分。它具體研究:穩固愛情的心理規律;男女相愛的心理奧秘;求愛及擇偶心理;初戀心理;愛情挫折心理及婚後各階段的愛情發展之心理特點等等。它是一門應用心理學。愛情不僅受社會、思想倫理等因素影響,也受許多復雜心理因素的制約。掌握好愛情中的心理問題,將會使愛情甜蜜、美滿。
愛情心理學是研究男女戀愛中的心理現象及其發生與發展規律的科學,即探討男女在戀愛、婚姻中,愛情的獲得及穩固的心理規律,包括戀愛心理和婚姻心理兩部分。
一般認為:這是一種建立在性慾基礎上的,男女雙方在交往過程中產生的高尚情感。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建立在性慾之上,對異性具有傾慕、珍惜之情的情愛;另一是由異性間所產生的依戀及理想、情操、個性追求等復雜因素混合升華而成的情愛。
愛情是性愛與情愛的結合,缺乏性愛的愛情是畸形的;只有性慾的滿足,沒有感情的升華,也無法產生真正的愛情。同時,愛情是在男女雙向交往中產生的,那種一方有情而另一方無意的情感是愛情之外的事。
相愛的男女,都渴望自己的愛情美滿。要獲得美滿的愛情,應具備以下心理條件:
其一,不過分痴情,不咄咄逼人,不公開表現自己的愛情佔有欲,能充分尊重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