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溱與洧,方渙渙兮……」《詩經》中記錄了溱(zhēn)水和洧(wěi)水曾經的清澈與美麗。經考證,溱水
BCD |
⑵ 《溱洧》表達的思想感情
《溱洧》原文如下: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葯。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葯。
這是《溱洧》的第一章,寫的是一對男女的對話,相約去游會,情景生動。如果腦子沒有想歪,譯成白話就是:「看鄭國的溱河和洧河,流水多麼大啊!男男女女都拿著蘭草去遊玩。女孩說:『去游會嗎?』男孩說:『已經去過啦。』女孩說:『再去嘛!看洧水之岸,多麼熱鬧,多麼高興啊!』到了那裡一看,男女互相戲謔遊玩,多麼熱鬧,他們臨別時還互相贈以鮮花呢。」這首詩歌中寫的是青年男女用鮮花傳情達意和所說的雙關愛語的含蓄多情。
⑶ 《溱洧》詩詞賞析
《溱洧》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文:
溱與洧,方渙渙兮。
士與女,方秉蕑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訏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葯。
溱與洧,瀏其清矣。
士與女,殷其盈矣。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訏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葯。
賞析:
讀這首,千萬莫要忽略了其中兩個小小的導具:「蕑(蘭)」與「勺葯」。憑借著這兩種芬芳的香草,作品完成了從風俗到愛情的轉換,從自然界的春天到人生的青春的轉換,也完成了從略寫到詳寫的轉換,從「全鏡頭」到「特寫鏡頭」的轉換。要之,蘭草與芍葯,是支撐起全詩結構的兩個支點。
詩分二章,僅換數字,這種回環往復的疊章式,是民歌特別是「詩三百」這些古老民歌的常見形式,有一種純朴親切的風味,自不必言。各章皆可分為兩
層,前四句是一層,落腳在「蕑」;後八句為一層,落腳在「勺葯」。前一層內部其實還包含一個小轉換,即自然向人的轉換,風景向風俗的轉換。詩人以寥寥四句
描繪了一幅風景畫,也描繪了一幅風俗畫,二者息息相關,因為古代社會風俗的形成大多與自然節氣有關。原來當時「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兩水(溱水、洧
水)之上,招魂續魄,拂除不祥」(薛漢《韓詩薛君章句》)。於是詩人唱道:「溱與洧,方渙渙兮。」「渙渙」二字十分傳神,令人想起冰化雪消,想起桃花春
汛,想起春風駘盪。春天,真的已經降臨到鄭國大地。在這幅春意盎然的風景畫中,人出現了:「士與女,方秉蕑兮」。人們經過一個冬天嚴寒的困擾,冰雪的封
鎖,從蟄伏般的生活狀態中蘇醒過來,到野外,到水濱,去歡迎春天的光臨。而人手一束的嫩綠蘭草,便是這次春遊的收獲,是春的象徵。「招魂續魄,拂除不
詳」,似乎有點神秘,其實其精神內核應是對肅殺的冬氣的告別,對新春萬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虛幻的宗教意識,都生自現實生活的真切願望。在這里,從自然
到人、風景到風俗的轉換,是通過「溱與洧」和「士與女」兩個結構相同的句式的轉換實現的。結構相同的東西可以使人產生由此及彼的對照、聯想,因而這里的轉
換令人覺得順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說對於成年的「士與女」,他們對新春的祈願只是風調雨順,萬事如意,那麼對於年青的「士與女」,他們的祈願則更加上一個重要內容——愛情,
因為他們不僅擁有大自然的春天,還擁有生命的春天——青春。於是作品便從風俗轉向愛情,從「蕑」轉向「勺葯」。這首詩是以善於轉折為人稱道的,清人牛運震
《詩志》、陳繼揆《讀詩臆補》皆認為它「妙於用虛字轉折」。其實它的「轉折之妙」,不僅獨在虛字。如上所說,前一層次的從風景向風俗的小轉折,是借重兩個
結構相同的句式實現的。這里從風俗到愛情的大轉折,則巧妙地利用了「士」、「女」的相同字面:前層的「士與女」是泛指,猶如常說的「士女如雲」;後層的
「士」、「女」則是特指,指人群中某一對青年男女。字面雖同,對象則異。這就使轉折完成於不知不覺之間,變換實現於了無痕跡之中。詩意一經轉折,詩人便一
氣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觀掃描,將「鏡頭」對准了這對青年男女,記錄下他們的呢喃私語,俏皮調笑,更凸現出他們手中的芍葯,這愛的信物,情的象徵。總之,蘭
草「淡出」,芍葯「淡入」,情節實現了「蒙太奇」式的轉換。
於是,從溱、洧之濱踏青歸來的人群,有的身佩蘭草,有的手捧芍葯,撒一路芬芳,播一春詩意。千載而下的讀者,也分明可以聽到他們的歡歌笑語。
盡管小小的鄭國常常受到大國的侵擾,該國的統治者也並不清明,但對於普普通通的人民來說,這個春天的日子仍使他們感到喜悅與滿足,因為他們手中有「蕑」,有「勺葯」,有美好生活的憧憬與信心。
來自民間的歌手滿懷愛心和激情,謳歌了這個春天的節日,記下了人們的歡娛,肯定和贊美了純真的愛情,詩意明朗,歡快,清新,沒有一絲「邪思」。後世的經學家誣之為「刺亂也」,那是太煞風景了。道學家咒之為「淫詩」,那是太抹煞人性了。
⑷ 鄭風溱洧,本詩怎樣描寫男女春遊之樂本詩所反應映的先民的愛情生活究竟美在哪
《詩經·鄭風·溱洧》詩中,以回環往復的疊章形式,通過描寫農歷三月三,青年男女齊聚溱委河畔踏青、呢喃私語、俏皮調笑、贈芍葯為約,描寫男女春遊之樂。
本詩所反應映的先民的愛情生活美在清新、明朗、自然。上巳節春意盎然之時,青年男女們借踏青之機以芍葯花定約,互訴衷腸,滿懷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和祈望。
《詩經·鄭風·溱洧》
溱與洧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葯。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葯。
⑸ 詩經《溱洧》中蘭的重要意義
蘭草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葯。——《詩經·國風·鄭風·溱洧》
註:1、溱(音針)、洧(音偉):河名,在今河南新密境內。
2、渙渙:春水盛貌。
3、秉:執。
4、蕑(音堅):一種蘭草。又名大澤蘭,與山蘭有別。
5、訏(音虛):大。
《詩經·鄭風》里,因為男女之間自由無忌情不能禁的對話,《溱洧》成了一首在道德家眼裡備受苛責的詩。現代的詩詞研究大家郭沫若、聞一多、錢鍾書,也在這首詩里看到了古代先民的生殖崇拜對當時民情民風的影響。但我們將擺脫道德家們的視角,以詩的品質和人心自由伸展的愉悅來走文明的變遷和植物世界不動聲色的肌里。
《溱洧》里男女相會的日子,是古代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上巳節。在農歷的三月三,人們隨主神官,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的神靈---高禖(音同媒),同時焚香草,庇除災邪,乞求苦難的日子裡能夠天降吉祥。這種節日里,因為人們對婚姻生育之神的膜拜,也為青年男女們心性溝通,互訴衷腸提供了自由的場所。這種神靈相伴的時刻,由眼睛、肌體所表達的愛情,似乎沒有今天傳自西方的情人節里的花瓣飛舞來得浪漫,但要比這種更多是時尚的飄浮節來的更虔誠,更神秘,更富激情。自從漢朝達官貴族將上巳節當成是炫耀富貴的戲台,這種在貪婪人心裡分泌出來的虛榮中攙雜進來的無知,讓上巳節的民間性,也就是作為文化流水傳承接引的竹節的功用被削弱,並在時間的刻度上逐漸的消失了。
詩中的蕑,即是我們今天植物學上菊科里的蘭草。當我們的先祖祭祀神靈,想要把自己心裡的福願讓異界知道的時候,往往要藉助天地里的某種器物,某種氣味。道具之一,就是焚燒蘭草,在鼓樂絲竹發出的廟堂之音里,和磚瓦木石築起來的外在結構不同,蘭草的熏香形成一種虛擬飄渺的幕幔,在這個幕幔的背後,藏著我們想像里寄託了希望的實體和空間。在古代,蘭草的身上,除了藏有自然清淡久遠的幽香之外,還有殊靈暗藏祝福的未知之力。佩蘭而行的人,是受天降吉祥庇護的人,這是蘭草身上的神性。
蘭草對後世的影響力,則更多的得益於孔子的自嘆和屈原的蘭心。據《猗蘭操》記載:「孔子自衛反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曰,夫蘭當為王者香草,今之獨茂與眾草為伍」。蘭者,孔夫子自比,香者,蘭草之香乃王者之香。王者之香,清、幽、淡、遠,這幾乎是後世為文者追求嘉許的自性。而屈原〈離騷〉里「紉秋蘭以為佩」,則讓蘭草不僅僅只是遠觀自嘆的自然草木,它還成了形同此身的一個人行世的一種格調和追求。網路間,見過一個名為「風吹佩蘭」的網友,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竟然很自然的想起這個名字,猜想,這個名字的間隙里飄出來的香氣,應該是〈離騷〉的性情。到唐以後,我們今天熟悉的蘭花,才逐漸進入家園花圃,我們時常所說的國色天香里的這個香,指的已經不是詩經里的蘭草,而是北宋黃庭堅在《書幽芳亭》中所說的:「蘭蕙叢出」的蘭花香了。我們時常說的蘭質慧心,已經是屬於蘭科植物的蘭花的故事了。
讓我們再回到古代那個已經消失於時間叢林中的節日---上巳節上去,在這個可以被看作上古情人節的日子裡,讓我們聽一聽在蘭草的劍葉和它白色的花瓣中間傳出來的愛的聲音。
「節日真熱鬧啊,陪我一起去玩玩吧!」
「我剛剛去過了,很累,不想去了。」
「求求你了,再陪我去一趟,好不好,那裡真是太好玩了!」
請記住,這樣的句子,已經有不止2500年的生命力了,雖然在思維理解的形式上發生了轉移,但只要我們的這個文明不死,我們總能夠微笑著聽到這樣的話,它是我們這個文明青春的聲音。
⑹ 如何賞析詩經《溱洧》
《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訏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葯。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訏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葯。
《溱洧》描寫的是三月三日民間上巳節溱洧河畔男女青年游春相戲,互結情好的動人情景。今人多把七夕當成中國情人節,秦觀有詞「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洗牛郎織女銀河相隔的哀怨,但這種相愛而不得相守的愛情未嘗不是短暫人生中漫長的遺憾。其實,中國情人節古已有之,即農歷三月三。它稱為上巳節。又稱女兒節。上巳節的風俗,是在春天聚會、在聚會時祭祀高媒和祓契於水濱以求子,《詩經》中有許多戀歌是在這節日里唱出的。《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記錄的就是當時的情境。《蘭亭序》,「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在這里文人墨客曲水流觴,已趨風雅;更接近於上巳本色的應是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而今天,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我們多隻記得「春在溪頭薺菜花」。這個美好的節日連著它純真的內涵一並湮沒於時間長流。還是讓我們回溯長河歷史之源吧,去聽聽先民的涵詠吟唱。
「溱與洧,方渙渙兮。」簡簡單單七個字,傳遞給我們多少欣喜、興奮和歡樂的氣息!一聲蟲唱,點醒了春光;一顆芽胞,點亮了春晝;一剪燕尾,點破了春江水先暖;一滴清露,點染了春風花草香。愛情,或在懵懂的青春里生長,或在漫漫的冬眠里蘇醒。男女邂逅,情愫暗生。女子含笑詢問,「一起去看看嗎?」男子漢憨憨作答,「已經去過了。」(呵呵,或許沒找到合適的風景呢)「傻哥啊,再去看看嘛。」這豈不是「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前身?只是,它沒有燈火闌珊的憔悴,而是詩家新景在新春的天然驚喜。
看過一道趣味題,問到羅馬哪段路程最近。答案豐富多彩。勝出的是:一個朋友。放到這里,到溱洧河畔那條路最近?最貼切的答案是:伊人。「士曰既且,且往觀乎?」已經去過又何妨?和你在一起,再遠的道路都覺得淺近,再長的時光都覺得短暫。於是沉醉不知歸路。「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葯。」
⑺ 詩經鄭風溱洧結構特點及這種寫法的好處
僅換數字,這種回環往復的疊章式,是民歌特別是「詩三百」這些古老民歌的常見形式,有一種純朴親切的風味,自不必言。
各章皆可分為兩層,前四句是一層,落腳在「蕑」;後八句為一層,落腳在「勺葯」。前一層內部其實還包含一個小轉換,即自然向人的轉換,風景向風俗的轉換。
詩人以寥寥四句描繪了一幅風景畫,也描繪了一幅風俗畫,二者息息相關,因為古代社會風俗的形成大多與自然節氣有關。詩人唱道:「溱與洧,方渙渙兮。」「渙渙」二字十分傳神,表現出一片冰化雪消、桃花春汛、春風駘盪的情景。
春天,真的已經降臨到鄭國大地。在這幅春意盎然的風景畫中,人出現了:「士與女,方秉蕑兮」。人們經過一個冬天嚴寒的困擾,冰雪的封鎖,從蟄伏般的生活狀態中蘇醒過來,到野外,到水濱,去歡迎春天的光臨。
而人手一束的嫩綠蘭草,便是這次春遊的收獲,是春的象徵。「招魂續魄,拂除不詳」,似乎有點神秘,其實其精神內核應是對肅殺的冬氣的告別,對新春萬事吉祥如意的祈盼。任何虛幻的宗教意識,都生自現實生活的真切願望。
在這里,從自然到人、風景到風俗的轉換,是通過「溱與洧」和「士與女」兩個結構相同的句式的轉換實現的。結構相同的東西可以使人產生由此及彼的對照、聯想,因而這里的轉換順理成章,毫不突然。
(7)溱與洧的愛情美在哪裡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鄭風·溱洧》是描寫鄭國三月上巳日青年男女在溱水和洧水岸邊游春的詩。當時鄭國的風俗,三月上巳日這天,人們要在東流水中洗去宿垢,祓除不祥,祈求幸福和安寧。
薛漢《韓詩薛君章句》雲:「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日,此兩水(溱水、洧水)之上,招魂續魄,拂除不祥。」男女青年也藉此機會互訴心曲,表達愛情。來自民間的歌手滿懷愛心和激情,謳歌了這個春天的節日,記下了人們的歡娛,肯定和贊美了純真的愛情。
⑻ 關雎反映了儒家怎樣的愛情觀和審美觀
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
——從《詩經》中的成語看孔子所提倡的中國傳統的愛情觀
杭州市餘杭高級中學 薑桂芳(杭州市孔子研究會會員)
愛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愛情題材常為中華民族所喜聞樂見,但由於受文革極左思想的影響,中小學教材中已長久難覓描寫愛情的詩文了。而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解放思想,在新編高中語文第三冊教材中大膽地編入了一系列描寫愛情的古代詩歌,如《詩經》中的《衛風.氓》、《邶風.靜女》,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漢魏晉五言詩《迢迢牽牛星》、唐代李商隱的近體詩《錦瑟》以及宋詞柳永的《雨霖鈴》、李清照的《一剪梅》、秦觀的《鵲橋仙》,這一系列描寫愛情的詩歌給高中語文教材增添了應有的青春活力,給師生吹來了一股溫馨的春風,深受師生的喜愛。但由於師生(包括家長)已久違古代愛情詩歌,也許還心存種種顧慮,又因為現代的愛情觀已與古代傳統的愛情觀大不相同了,如何正確理解新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者的意圖,如何指導學生接受和理解孔子所提倡的中國傳統的愛情觀,這是很值得我們教師和社會工作者去認真研究的。因為《詩經》是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從《詩經》中流傳下來的愛情方面的成語特別多,這些成語中有的現在還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的,為此筆者特以《詩經》中的有關愛情的成語為例,談談如何利用成語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孔子對《詩經》中的愛情詩評價以及他所提倡的中國傳統愛情觀,我想這對當今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操是很有意義的。
一、 必須加深認識和理解孔子所揭示的《詩經》愛情詩的教化作用。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共有305篇詩歌,故又稱「詩三百」,它是儒家經典《四書》《五經》之一,是古代童蒙必讀必背之書。
古人十分重視詩歌的教化作用,把用詩歌來教育感化百姓稱之為「詩教」。「詩教」能起「正風俗」的作用,讓人變得文明禮貌溫柔敦厚。《禮記 經解》中記載:「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溫柔敦厚,《詩》教也。」《論語 陽貨》中記載了孔子一段論述詩歌作用的著名言論:「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激發感情意志),可以觀(觀察風俗的盛衰),可以群(引起感情的共鳴),可以怨(批評現實政治)。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因為《詩經》305首詩歌大都產生於周朝興盛之時,那時聖君重視教化百姓,民風淳樸,而所選之詩歌又是經過樂官反復挑選加工,後來又經過大教育家孔子的刪定,因此《詩經》中的每一首詩歌都具有「正」(思想性好)的特點,能對百姓起教化作用。
《詩經》有「風」「雅」「頌」三部分,其中的「風」寫得特別好,愛情詩大都就在「風」這一部分里。「風」最善於描寫人之性情,最能感染讀者起教化作用。為何稱它為「風」呢?朱熹解釋說:「風者,民者歌謠之詩也。謂之風者,以其被上之化以有言,而其言足以感人。如物因風之動而有聲,而聲又足以動物也。是以諸侯采之以為正風,所以用之閨門鄉黨邦國而化天下也。」朱熹的話告訴我們,《詩經》中的「風」中的詩歌能像自然春風吹動萬物而發出的「萬籟之聲」那樣感染打動人心,因此能起「正風俗」的作用。
二、利用出自《詩經》中的有關描寫愛情的成語擴大閱讀,研究《詩經》中的一系列愛情詩,從而正確把握孔子在評價《詩經》時所提倡的中華民族傳統的愛情觀。
(一)、從「信誓旦旦」「匪石匪席」「谷則異室,死則同穴」「出其東門,有女如雲」「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等成語和名句中看古代戀人或夫妻的山盟海誓之深情。
中華民族特別崇尚忠貞不渝的愛情,這可從以下祝賀新婚的對聯中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如:「求我庶士,宜其家人」、「白頭偕老,同心永結」、「芝蘭千載茂,琴瑟百年和」、「良緣一世同地久,佳偶百年共天長」、「鳳凰鳴矣,梧桐生矣;鍾鼓樂之,琴瑟友之」。如果我們細心分析一下,我們就不難發現,以上這些恭賀新婚的佳聯都是來源於《詩經》中的愛情詩歌,由此可見,《詩經》所表現的愛情專一的這一主題一直是為我中華民族所喜聞樂見家喻戶曉人人贊頌的。下面請看以下《詩經》中的成語:
1、信誓旦旦:這一成語出自《衛風·氓》。「信誓」:表示誠意的誓言;「旦旦」,誠懇的樣子。這一成語可概括天下所有有情人熱戀之時的情態,所以這一成語是廣為流傳,家喻戶曉,人人明白的。《衛風·氓》全詩詳見高中語文第三冊課文,具體介紹本文略。
2、匪石匪席:這一成語出自《邶風·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匪,通「非」。這一成語的整體意思是:我的心不是石不是席,石可轉而心不可轉,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對愛情的忠貞,永遠不變心。(全詩較長,本文略)這一愛情誓言對後世影響極大,也許它就是「海枯石爛不變心」式的愛情誓言的濫觴吧,後來漢代樂府民歌《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與焦仲卿所發的「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誓言明顯是深受《詩經》中的這一句「匪石匪席」的影響的,中國文學史上這樣的事例是舉不勝舉的。
3、谷則異室,死則同穴:這一成語出自《王風·大車》:「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余不信,有如 敫日」這是描寫一位女子對男子的的堅貞愛情的誓言。如果把這句誓言翻譯為白話文,那就是「活著如果不同住一室,縱然死了也願意同埋一穴。如果你不相信我說的話,有如天上明亮的太陽!」由此可見這位女子誓言的堅定和對愛情的忠貞。
4、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這一成語式名句出自《鄭風·東門》,此詩寫一位男子表示自己愛情專一的誓言,全詩如下: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出其門門,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慮,聊可與娛。
在這首詩中,這位男子的誓言與眾不同,別具一格。一開頭他就說:「出了東邊那城門,美麗的姑娘多如雲。雖然姑娘多如雲,不能動我半點心。」為什麼不能動他半點心?因為他心中早已經有了意中人,這意中人就是「縞衣綦巾」那一位。我們讀者千萬別取笑這位古代「死心塌地」的男子,現代社會中這樣的男子又何嘗沒有呢?他們能做到「有女如雲」「匪我思存」,這樣忠於愛情的男子實在是值得大贊特贊的。《詩經》雖然寫了一些負心的男子,但筆者認為象《鄭風·東門》里這樣的男子才是《詩經》所要歌頌的,因為在我中華民族中,這樣的男子佔了絕大多數,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存在,忠貞不渝的愛情傳統才得以代代流傳。
5、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一成語式名句出自《邶風·擊鼓》,這是寫一位戍邊的戰士久役在外,想念回憶與妻子分別之時情景的愛情詩。全詩如下: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田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於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這首詩歌的前半部分描寫了練兵場上戰鼓聲聲,戰士手持武器踴躍沖鋒的場面以及不能與妻子團圓的原因,然後自然而然地想起當時出征之時與妻子生離死別的場面,想到自己深情地拉著妻子的手而發出的「與子偕老」的堅定誓言,又想到了因戰爭的殘酷難以生還以實現自己諾言的悲痛心情。其中結尾那「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幾句感嘆的意思是:「唉,我要與你永別了,戰爭殘酷將難以活著與你想見!唉,我要與你永別了,我那『與爾偕老』的誓言將難以兌現啊!」這一唱三嘆,感情之強烈,在愛情詩中實在是嘆為觀止,這位戰士(役夫)對愛情的忠貞,對愛情誓言的恪守,真是令讀者感動啊!這首詩歌開創了軍人愛情詩那剛烈豪放與柔婉多情相結合的先河,對後世的軍人愛情詩歌的創作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另外還有婦人懷念遠征丈夫的愛情詩,也可歸入這一類。如《衛風·伯兮》中的「伯兮 曷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之句;如《邶風·雄雉》中那「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支不求,何用不臧」之句,同樣具有陰柔之美和陽剛之美。有人認為這些詩歌主要是揭露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這種看法還是不夠全面的,我們應該看到這些詩歌所具有的很強烈的愛國意識,表達了軍人和軍人之妻以國家利益為重舍小家保國家的崇高精神境界,如《衛風·伯兮》就是典型的一例,這是很值得後人研究與學習的。
(二)從「采蘭贈葯」「邂逅相遇」「人言可畏」等成語中看中華傳統愛情的含蓄多情和道德規范。
《詩經》中的傳統愛情往往是以男才女貌為美,以含蓄多情為美。在《關雎》中的君子眼裡,那「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淑女多麼美麗啊;在《陳風·月出》中的小夥子看來,那「月出皎兮」的月光下姑娘是多麼動人啊;在《邶風·簡兮》中的少女眼裡,那「碩人 吳 吳,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的舞師是多麼雄健有力啊;在《衛風·伯兮》中的少婦眼裡,那「伯兮 曷兮,邦之桀兮。伯也投殳,為王前驅」的丈夫是多麼威風凜凜啊。但無論是少男還是少女,無論是役夫還是少婦,他們表達愛情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含蓄多情,「樂而不淫」。請看成語:
1、采蘭贈葯:這一成語出自《鄭風·溱洧》:「士與女,方秉蘭兮」 「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葯」。全詩如下:
溱與洧,方渙渙兮。 士與女, 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 於且樂。惟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葯。
溱與洧,瀏其清矣。 士與女, 殷其勤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 於且樂。惟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芍葯。
這首詩歌描寫一群青年男女在溱、洧水旁游春之時相贈以蘭草(大澤蘭)與芍葯之花,那一江春水倒影著一群充滿青春活力的青年男女,他們又說又笑,互相贈送表達愛情的鮮花,多麼熱烈浪漫啊。你聽,那姑娘說:「去那邊看看好嗎?」小夥子說:「我雖然已去看過,但我還是很願意跟你一起再去看看。」這首詩歌中所寫的青年男女用鮮花傳情達意和所說的雙關愛語又時多麼含蓄多情,於是「采蘭贈葯」作為青年男女傳情達意的固定成語流傳了下來,它成了中華民族表達愛情的一種特有的形式,《邶風·靜女》中那「貽之以彤管」的傳情形式是與「采蘭贈葯」完全相同的。
2、邂逅相遇:這一成語出自《鄭風·野有蔓草》,此詩描寫了一對青年男女在田野邂逅相遇的歡愉。全詩如下:
野有蔓草,零露 專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野有蔓草,零露 攘攘。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在這首愛情詩歌中,作者反復詠嘆的是「邂逅相遇」,即這一對青年男女是在沒有約會情況下的有緣相會,好象是老天特意安排他們在充滿野趣的田野上相會,在這首詩歌中沒有男女的山盟海誓,只有那美人的「清揚婉兮」的清秀飄逸的精神和「婉如清揚」的明如秋水的眼睛在男子的眼睛中熠熠閃光。自然的田野,天然的巧合,無聲的對視,這就構成了中國古典愛情的特有的含蓄之美,這就是孔子所說的「樂而不淫」。
3、人言可畏:這一成語出自《鄭風·將仲子》:「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全詩如下:
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牆,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我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這是一位姑娘委婉地勸告自己的情人不要採取「逾牆」「逾園」「折杞」「折桑」等不文明的行為,要注意她的父母、兄弟以及鄰里社會輿論的影響。詩歌採用反復的手法,突出了姑娘所勸之語的委婉多情。有人評論說這首詩歌中的「人言可畏」是寫父母兄弟鄰里以及社會對姑娘有壓力,妨礙了她的戀愛自由,筆者認為這一論斷是完全錯誤的。因為這位姑娘所要強調的是談情說愛應遵守道德規范,不能越軌,要注意社會輿論的影響。從這首詩歌中可見當時的社會輿論和道德規范對人還是很有約束力的。由此可見中華民族中男女愛情那含蓄多情的傳統也是在社會道德規范和社會輿論的約束之下而逐漸形成的。
(三)從「在水一方」、「室邇人遠」、「德音莫違」、「宴而新婚,如兄如弟」等成語中看中國古代男女愛慕思戀的純真感情和愛情失敗之後那「哀而不傷」的特點。
《詩經》描寫愛情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所選的愛情故事是不論其成敗只論其正邪的,它不僅記錄了一次次成功的愛情和幸福的婚姻,而且也真實地記錄了一次次失敗的愛情和痛苦的婚姻。為何要描寫並記錄這些失敗的愛情和痛苦的婚姻呢?那不僅是因為通過它能反映更多更廣的社會現實,而更主要的原因是這些故事中的主人(或男或女)追求幸福愛情的行為與品德極其高尚和感人,他們的心地善良感情純真,同時對那些「二三其德」的負心人進行了無情的譴責,從而讓讀者自己從中辨別是非和正邪,起到詩歌應有的「教化」作用。如通過《關雎》可以看到「君子」那「求之不得」(失敗了)卻仍堅持「琴瑟友之」「鍾鼓樂之」的君子風度和高尚的品德。另外讓我們看下面幾個成語:
1、在水一方:這一成語出自《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首詩歌描寫了一位男子不遠千里跋山涉水上下求索追求意中人的動人情景。全詩如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為唏。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砥。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溪。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止。
在這首詩歌中,這位男子所追求的伊人(那個姑娘)沒有具體的外貌描寫,但從那男子對她的「眾里尋她千網路」式的不懈追求來看,她一定是一位才貌出眾的美麗姑娘。但她恰似天上的一道彩虹,又像水中的一朵金花,但見其影,難見她的真身,摘不下,又撈不起,真是讓這位男子可望而不可即,但他並沒有泄氣,就像屈原所說的那樣:「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所追求的是真理,但屈原在他的詩歌里有時也是將真理比喻為美麗的姑娘的。也許這首詩歌中的美麗姑娘也是真理的化身吧,她那美麗的身影讓人永遠地追求不止。這首詩歌中的男子對愛情對真理的執著追求是十分令人感動的。
2、室邇人遠:這一成語出自《鄭風·東門之 單》:「其室則邇,其人甚遠」。其詩如下:
東門之 單,茹慮在坂。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東門之 栗,茹慮在坂。豈不爾思,子不我即。
這首詩歌寫了一位女子埋怨情人不來相聚娶,表示思念而不得見,雖然「室邇人遠」這句話是對情人的埋怨之語言,但這位女子仍說得很有分寸,足見她是位很有修養的姑娘。其中「豈不爾思,子不我即」說的就是心裡話:「不是我不思念你,而是你不來見我。」,從中可見她那心地的善良和感情的真誠。後來「室邇人遠」這一成語常用來表示思念遠人或悼念死者,這跟當初的意義已有很大的差別,我們運用這一成語應當注意到這一點。
由《詩經》中的愛情詩的名句而凝結成的愛情成語還有很多,如由《小雅·車轄》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凝結而成的「高山景行」,如《國風·鵲巢》中的「惟鵲有巢,惟鳩占之」而凝結成的「鳩占鵲巢」,如《邶風·谷風》中的「涇以渭濁,是是其 止」而凝結成的「涇渭分明」,如《大雅 卷阿》中的「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而凝結成的「風鳴朝陽」和「鳳凰於飛」,如《國風·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花」而凝結成的「桃之夭夭」等,這樣的成語舉不勝舉,從這些成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詩經》愛情詩歌的影響之深遠以及孔子所提倡的中華傳統愛情觀的深入人心。了解這些成語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思想道德情操。為了使學生便於記憶《詩經》中的這些愛情成語,筆者特從《詩經》中挑選了部分愛情成語,使之前後意義連接成韻文,把它編為一個愛情故事,這樣讀來朗朗上口,易誦易記。願以此而拋磚引玉,與教育界同人一起為弘揚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多作貢獻。
⑼ 急求《詩經》中描寫美好愛情的詩歌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詩經·國風·周南·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於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於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詩經·國風·邶風○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詩經·國風·鄘風·桑中
爰采唐矣?沬之鄉矣。雲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麥矣?沬之北矣。雲誰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東矣。雲誰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詩經·國風·王風·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詩經大車檻檻,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敢。
大車啍々,毳衣如璊,豈不爾思?畏子不奔。
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皎日。
詩經·國風·鄭風·將仲子
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牆,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鄭風·狡童
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鄭風·出其東門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藘,聊可與娛。
·國風·王風·大車
鄭風·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鄭風·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
士與女,方秉蕳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葯。
溱與洧,瀏其清矣。
士與女,殷其盈矣。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
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
維士與女,伊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陳風·東門之枌
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
穀旦於差,南方之原。不績其麻,市也婆娑。
穀旦於逝,越以鬷邁。視爾如荍,貽我握椒。其將謔,贈之以勺葯
陳風·澤陂
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彼澤之陂,有蒲與蕳。有美一人,碩大且卷。寤寐無為,中心悁悁。
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伏枕。
詩經·國風·鄘風·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詩經·國風·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痡矣,雲何吁矣。
詩經·國風·邶風○柏舟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鑒,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據。薄言往訴,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
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覯閔既多,受侮不少。靜言思之,寤辟有摽。
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詩經·國風·衛風·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詩經·國風·王風·君子於役
君子於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於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於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於役,苟無飢渴?
唐風·葛生
葛生蒙楚,蘞蔓於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葛生蒙棘,蘞蔓於域。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後,歸於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