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愛情問答 > 都有哪些愛情節假日

都有哪些愛情節假日

發布時間:2022-01-25 22:30:52

A. 中國都有那些特殊節日呢

1、五四青年節

五四青年節源於中國1919年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也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39年,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青年節期間,中國各地都要舉行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青年們還要集中進行各種社會志願和社會實踐活動,還有許多地方在青年節期間舉行成人儀式。

2、中國共產黨建黨日

中國共產黨於1921年7月23日成立後,在反動軍閥政府的殘暴統治之下,只能處於秘密狀態,沒有公開進行活動的環境。在大革命時期,黨忙於國共合作、開展工農運動和支援北伐戰爭,沒有條件對黨的誕生進行紀念。把7月1日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辰紀念日,是毛澤東同志於1938年5月提出來的。

3、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儀式在東京灣密蘇里號軍艦上舉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反侵略歷史上的第一次全面勝利,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之後每年的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4、中國教師節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作出決議,將每年的9月10日定為我國的教師節,用以感謝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教師們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職業常被譽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又稱十一、國慶節、國慶日、中國國慶節、國慶黃金周。中央人民政府宣布自1950年起,以每年的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日子,即國慶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是國家的一種象徵,是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而出現的,並且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志,反映我國的國體和政體。

B. 中國民俗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其形成基本與原始信仰、祭祀神靈與祖先、天文歷法、物候節氣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那麼中國傳統的節日有哪些呢?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陽歷12月21-23日)、歲除(年尾最後一天) 等。

總的來說,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龍抬頭、上巳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歲除等。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和傳統節日,眾多的民族節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

C. 中國有哪些節日

1、春節,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

2、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習俗。2006年5月,國務院將端午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

5、七夕節,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節是世界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

D. 節假日都包括哪些

1月1日
新年元旦
國定假一天。按慣例,如果節日是在周末,則周一補休一天。

2月14日
情人節
愛侶的節日。無國定假。

3月1日
聖大衛日

聖大衛是威爾士的守護聖徒。用傳統風俗來慶祝,無國定假日。

3月17日
聖帕曲克日

愛爾蘭的守護聖徒。愛爾蘭傳統風俗慶祝。無國定假日。

4月1日
愚人節

通常朋友或同事之間開些無傷大雅的玩笑,但必須是在中午12點以前。

4月2日
母親節

送賀卡、鮮花或禮物以答謝母親。

4月13日
星期五日

國定假日一天。基督教的宗教假日。

4月15-16日
(耶穌)復活節

送給兒童巧克力做的復活彩蛋作為禮物。

4月23日
聖喬治日

英格蘭的守護聖徒。傳統風俗慶祝。無國定假日。

5月7日
五月公假日

放假一天。宗教假日。

5月28日
五月公假日

放假一天。宗教假日。

6月17日
父親節

送賀卡、鮮花或禮物以答謝父親。

8月27日
八月公假日

放假一天。宗教假日。

10月31日
萬聖節(鬼節)

傳統以南瓜燈、化妝舞會或遊街來慶祝。孩子敲鄰家的門討零錢或糖果。無假日。

11月5日
蓋夫克夜 (俗稱柴火夜)

慶祝欲燒毀國會大樓的蓋夫克被捕並處死。傳統燒柴火放煙花慶 祝。無假日。

11月11日
紀念日

每年11月11日上午11點正以紀念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無名烈士。幾乎所有商店在此前後都有出售塑料或紙作的罌粟花紀念物。大多數城鎮會在烈士紀念塔前舉行小型儀式。皇家成員在倫敦出席或如身在海外,則即時默哀2分鍾。無國定假日。

11月30日
聖安德魯日

蘇格蘭的守護聖徒。傳統風俗慶祝,無國定假日。

12月24-26日
聖誕節

國定假日從聖誕日起兩天, 但多數人一直休息到元旦過後。一般來說12月份下旬一直到1月上旬不宜安排到英國的商務旅行。

E. 一年中所有的節日。

  1. 正月初一:春節

  2. 正月十五:元宵節

  3. 二月初二:春龍節

  4. 三月初三:上巳節

  5. 節氣清明:清明節

  6. 五月初五:端午節

  7. 七月初七:七夕

  8. 七月十五:中元節

  9. 八月十五:中秋節

  10. 九月初九:重陽節

  11. 十月初一:寒衣節

  12. 十月十五:下元節

  13. 節氣冬至:冬至節

  14. 臘月初八:臘八節

  15. 臘月廿三或廿四小年

  16. 臘月三十(小月二十九):除夕

(5)都有哪些愛情節假日擴展閱讀

節日,是指生活中值得紀念的重要日子。是世界人民為適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創造的一種民俗文化,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節日來源:

  1. 各民族和地區都有自己的節日。一些節日源於傳統習俗,如中國的春節、中秋節、清明節、重陽節等。

  2. 有的節日源於宗教,比如基督教國家的聖誕節。有的節日源於對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紀念,比如中國的端午節、國慶節、青年節等等。

  3. 另有國際組織提倡的運動指定的日子,如勞動節、婦女節、母親節。隨著時間推移,節日的內涵和慶祝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

  4. 而現時節日經常與假日相混淆,事實上大多數節日都沒有法定假期,如中國部分傳統節日仍沒有假期,如重陽節。

F. 一年中都有那些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一覽表 中國的傳統節日自漢以後基本定型,有一定增減,民國以後,由於 正式西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民間仍然堅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數。直至文革,政府更削減了宣傳除春節以外的傳統節日, 即使對於春節,也被宣傳成「過革命化的春節」。改革開放以後, 民間開始慶祝一些傳統節日,報刊上也相應作了些介紹宣傳。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間慶祝的傳統節日大約占傳統節日的三分之 一。 傳統節日里包含了許多民俗文化和傳統人文觀念,以及宗教因素, 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有一定的意義,下面 羅列主要傳統節日,以餉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個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歷法以後,上古就有 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 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 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里所說:「正旦, 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 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為 「春節」,並將元旦放在西歷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間都更重視春 節,人民共和國政府法定春節放假四日,但目前許多私人企業都不 同程度將春節做了適當延長,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內,延長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農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 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官員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視開春後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 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咸《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 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三。元宵燈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為過了這一天, 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 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為了保持與 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 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 遊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於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 上欣賞。舊時煙火都是由扎在煙火架上的各種爆竹禮花逐次燃燒造 成的效果,我小時候看過,比西式煙火更精彩絢麗,但危險性大。 唐蘇味道詩「火樹銀花合,金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流螢逐人來。」 生動地總結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里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 出來觀燈,這就為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 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里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 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寫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辛棄疾詞「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 激動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慶祝活動至今在北方農村保持著,南方也有所恢復,多數僅 限於電視上觀看歌舞節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 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時,遊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 酒賦詩。這個節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 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於河流里。 王羲之《蘭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初讀古文而 不看註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義搞糊塗。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 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說: 晉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國外,晉公子經過衛國時飢餓乏食, 他的隨從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文公吃。文公回國當了 國君以後,論功行賞保 揮薪樽油埔桓鋈嗣揮械玫鉸晃弧W油朴?BR> 是作《龍蛇之歌》並隱居起來。晉文公訪求子推,子推不願出來, 於是文公在子推隱居的山上前後左右放火燒樹,希望逼使子推出來, 子推抱住枯柳,讓火燒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後來五月五日在兩漢時候被改到上面寫的時間。 這個故事並不見於《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南宋洪邁的《容齋 隨筆》專門考證過它。元張養浩曲《中呂。兼堯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煙,雨過郊原」似說寒食來源於唐堯傳說。 不知今天山西農村還保持寒食節的紀念否? 六。清明上墳 清明節祭祀祖先和亡故的親人,大約在南北朝以後才興起的,因為 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未曾記載。北宋時要家家插柳枝在門庭, 官府要舉行所謂「鑽燧改火」的儀式,就是用榆木鑽木取火,還要 舉行龍舟比賽,熱鬧非凡,不是簡單地掃墓活動,所謂:「清明時 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那麼悲滄。 清明活動至今還在上下保持著。 七。四月佛誕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聖誕節,是佛教東傳以後的全民宗 教節日。這個節日大約在唐時才出現。這一天,大小禪院都有浴佛 齋會,和尚以香葯糖水贈送香客,民間則煮酒,吃春季瓜果紀念。 現在,慶祝洋節日聖誕節的絕大多數國內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國還紀念一個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龍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會,非常熱鬧,民間要自發組織龍舟 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庭。這個節日相傳是紀念楚 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奮身投汨羅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葉包 成飯團投入江中作餌,讓魚鱉不食他們尊敬的屈大夫。但據邯鄲淳 《曹娥碑》說:「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這 是相傳於吳國之俗,事在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則說這 個風俗起源於越王勾踐,看來,端午節起源於吳越風俗。 喝雄黃酒,掛艾草,采雜葯的風俗可能出自上古,采雜葯,《禮記。 夏小正》:「此月蓄葯,以蠲除毒氣。」早說了。 端午節慶祝活動國內現在仍然很熱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樣萬 人空巷,去看龍舟表演,中小學生上課都坐不住了。海外華人只是 看見商店裡賣粽子時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已有文另載,不贅。 十。中元鬼節 中元節在七月十五日,俗稱「冥節」,這天據說要燒紙錢餉亡魂, 寺院要設法會,作道場以超度亡魂。這個節日起源於佛經里的「目 連救母」,所以宋時很熱烈,要在街市上搭戲台唱雜戲「目連救母」, 按佛經,這個故事說: 目連在陰間看到他的亡母親在餓鬼群中,立即盛了一缽飯給他媽吃, 飯沒有吃進口,就化為火炭,這樣目連之母未能得食,目連大聲喊 叫,跑回來稟告佛。佛說:「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個人對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眾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應當為正在地 獄受苦的七代父母備辦各種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會告誡眾僧都祝願施主的七代父母進入『禪定』,然後 去接受食物。」目連照佛爺講的作了,其母遂解脫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連於是告稟佛說:「以後佛家弟子孝順父母的,也應當設置 盂蘭盆會供養十方高僧大德。」佛說:「說得好!」 所以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經義結合起來,便於佛 教的普及宣傳,故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在《聊齋志異》 里,多處提到盂蘭盆會。我小時候,多次聽見老人說「七月半,鬼 亂竄」,而不知其究里。現在絕大部分留美學生只知道一個「萬聖 節」(Halloween,在陽歷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國的盂蘭 盆會,盂蘭盆會比萬聖節的嬉皮笑臉庄嚴認真多了。 盂蘭盆會可能在東晉時出現,現在大概只有寺院里才恢復有,太封 建迷信了。 十一。中秋賞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顯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節的紀念活動 就開始了。中秋圍坐吃月餅,然後走出戶外賞月,還有一家人團聚 之意,這可能來自蘇軾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 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東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蘇子由寫 下的詞。但中秋望月起源並不在這個意義,就是明擺著賞月,卻來 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葉法善的幫助下遨遊月宮的優美故事,還攜帶 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話傳說,鄙人有帖說明,不贅。 至於中秋夜吃月餅的習俗,則不見於南宋筆記的記載,傳說是元末 農民紅巾軍起事時,以圓餅為號。 中秋節在兩宋時很熱鬧,據《武林舊事》載,南宋時的中秋夜,都 人要燃放十萬羊皮紙做的燈,讓它們順錢塘江水飄流,是夜星星點 點的錢塘江面上,宛如星漢,良多樂趣。 十二。重陽登高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佳節,這一日正逢秋高氣爽,是郊遊登高望 遠的好時候。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里寫道:「獨在異 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現他對親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風和日麗的 日子裡,登高坡之頂,飲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渾然一體, 所以想到長壽。 重陽節解放後已經不再有慶祝活動。 十三。臘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 祝融,祀以為灶神。」,所以對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東漢劉珍等編寫的《東觀漢紀》說在祭祀灶神時要以黃羊為牲。到 了兩宋時期,祭祀灶神的活動中出現了吃所謂「臘八飯」,就是以 各種果子雜料煮粥而食,此風俗可能來自佛教對中國民間巫神活動 的滲透改造,這一天,和尚們看見大家都在祭祀傳統巫教神祗,恐 於其教義宣傳不利,乃趁熱鬧來個粥會施捨齋飯給貧苦無依的人民 吃,以抵消「邪教」的影響,但老百姓管不了那麼多,照例拿來, 反正是變著花樣吃就是了,於是就發明了「臘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動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類活動完全消滅了, 東漢張衡的《東京賦》還說:「每到年末要舉行盛大儺儀,驅趕各 種惡鬼。方相神拿著兵器,巫覡拿著苕帚,上萬個小孩頭戴紅巾身 穿黑衣,手執桃弓和棘箭,向各處無目的地發射。」在《荊楚歲時 記》里還看見有記載,可是到了《東京夢華錄》里,已經看不出有 這樣歡樂的慶祝場面了。 倒是「臘八粥」流傳下來了,至今許多家庭還有此種風俗,有些現 代巧媳婦還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歲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普通人家盡量爭取團圓,全家圍 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至今在神州 大地還濃濃的保持著,只不過春節聯歡的精彩節目破壞了溫馨的氣 氛。 在《荊楚歲時記》里,記載有: 家家戶戶備辦美味佳餚,到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家人 在一起開懷暢飲。留下些守歲飯,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 到大路邊或街道旁;認為有吐故納新的意思。 看來那時的人團年和現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歲。 而在《東京夢華錄》里,我們看到除夕的慶祝活動又有了新的發展, 上面說: 至除日,禁中呈大儺儀,並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面,綉書色衣, 執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偉,貫金副金蝦銅甲裝將軍。用鎮 殿將軍二人,亦介胄,裝門神。教坊南河炭丑惡魁肥,裝判官。又裝 鍾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餘人,。。。士庶之家,圍爐團 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這個儺儀,就是假面表演,只是那時沒法現場轉播,也拍不成電影, 誠是憾事。 附:七夕話乞巧節 昨天是舊歷的七月七日,過去傳說,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織女要從隔開 的銀河上踏過喜鵲組成的橋相會。這當然不是事實,橫跨銀河系兩側的距離長 度是以千萬光年為單位來計算的,即便乘坐與光線一樣快的飛行器,跨過銀河 系也絕對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實現。 話雖如此,但這個傳說卻以其凄美感人,長久以來在我國普通老百姓里流傳。 有人說,七月七日這天應該定為中國的情人節,她表現了古代相愛的男女之間 淳樸,真摯和經得起時間和空間考驗的愛情。。但也許在今天玩世不恭的男女 看來,隔著一道茫茫的天河引頸長望,既不現實,挑著一對「電燈泡」孩子一 年一度的匆匆相會,也實在乏味,倒不如在震耳欲聾的酒吧間里,扭啊扭,或 者春風一度,各別東西,來得實惠,刺激,又不負責任。 固然,這個神話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國青年男女在那個禮教森嚴的社會里,追求 自由戀愛幸福的艱難,但恰恰唯其艱難和險阻,才激發起堅韌和持久,因此, 這個故事才會長久地在人們中流傳,才會附麗到七月七日這個仲夏夜的晚上, 遙望星漢燦爛,而天河渺渺,獨有天孫(織女星)閃閃爍爍,向著彼岸的河鼓 (牛郎星)傳遞著她那永恆的愛。而那種「杯水主義」,除了感官的一時享受 以外,實在不能談到多少精神價值。 早在漢代,《大載禮記·夏小正》就說:「是月織女東向,蓋言星也」,也就 是說,至少在漢時,人們已經注意到織女星在天空中的運行規律,以七月顯得 最為突出。《史記·天官書》說織女「是天帝外孫。」,也就是天孫的由來。 《星經》:則說「牽牛,名天關。」,牽牛星就是牛郎,而河鼓則是後來轉義。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相會故事的最早來歷可在西晉文學家傅玄的《擬天問》里發 現,他說:「七月七日牽牛織女會天河」,這個傳說可能起源在更早的東漢。 清末王湘綺的詩里寫到: 「廝養娶才人,天孫嫁河鼓,一配匆匆終百年,粉淚簪花總不語。」 他看到的是匹不匹配的問題,而更嚮往的是: 「春來江上霞如綺,錦水鴛鴦不獨飛。」 南朝時候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了那時江漢地區,七月初七日這天夜晚, 家家戶戶的婦女結扎彩絲線,空很細的針,有的人用金、銀、黃銅做成針,把瓜、果等擺列在庭院中,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織網,就 認為是織子星神降臨的顯示。也就是說,七月七日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織女 相會的意義,而且有向織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義。織女星作為民間傳說里的紡 織女神,她是古代勞動婦女勤勞智慧的象徵,古代婦女在這天晚上,通過結扎 彩絲線這樣的女紅活動來祭祀她,希望從她那裡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 日晚上,又被稱為「乞巧節」,這是一個有進取精神的節日。 後來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寫到北宋盛時,七夕分外熱鬧,「七夕前三 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節,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 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七日晚,貴家多結綵樓於庭,謂之『乞巧樓』。 鋪陳磨喝樂(注)、花瓜、酒灸、筆硯、針線,或兒童裁詩,女郎呈巧,謂之 『乞巧』。」。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與周密的《武林舊事》所記載的南宋 臨安七夕夜與北宋的慶祝活動大致相同,比起南北朝時期,乞巧節在兩宋的活 動更豐富多彩了。 我喜歡乞巧節,她不僅是古代中國人民多元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啟迪 智慧和勾起對愛情遐想的節日。

G. 中國節日有哪些

1、春節

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

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2、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3、清明節

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4、七夕節

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因被賦予了與愛情有關的內涵,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5、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閱讀全文

與都有哪些愛情節假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庸武俠有哪些美女 瀏覽:941
老梁講故事兒童是怎麼被拐賣的 瀏覽:650
哪個3d國漫里的美女多 瀏覽:500
故事發生在什麼時期怎麼查 瀏覽:376
為什麼說他們的微幸福生活 瀏覽:556
考上事業編醫保卡多久下來 瀏覽:423
有故事的漢字一本有多少頁 瀏覽:961
上海經濟適用房一人有多少平米 瀏覽:491
有哪些和諧相處的故事名 瀏覽:72
男人為什麼會出軌婚姻中 瀏覽:765
念你是幸福什麼意思 瀏覽:111
經濟中的l代表什麼 瀏覽:635
30多歲的女人如何面對婚姻 瀏覽:974
留盆鎮有哪些故事 瀏覽:331
什麼是愛情古人怎麼說的 瀏覽:139
噓的故事怎麼讀 瀏覽:77
故事花兒幾時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瀏覽:919
美女光胩到底長什麼樣 瀏覽:169
包辦婚姻自己怎麼保護自己 瀏覽:91
幸福柳廣場站在哪裡 瀏覽: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