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愛與被愛會讓人快樂幸福呢
1. 幸福與滿足感:愛與被愛讓人感到幸福和滿足。當我們愛一個人時,我們經歷著一種深情的連接和情感的共享,這種共享帶來了快樂和滿足感。同樣地,被愛也讓我們感到被接納和珍視,這種被愛的感覺使我們感到內心平靜和滿足。
2. 增進自我成長:愛與被愛是一種增進個人成長和發展的力量。愛著一個人時,我們會不斷努力成為更好的人,以滿足對方的需求和期望。這種努力可以促使我們提升自己的能力、品質和智慧。同時,被愛也可以激發我們的潛力和信心,讓我們有動力去追求更多發展和成就。
3. 親密與支持:愛與被愛中的親密與支持是人際關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愛情關系中,彼此的親密聯系和支持是相互依賴和共同前進的基石。通過愛與被愛,我們找到了一個可以相互傾訴、分享生活和面對困難的伴侶。這種親密與支持的關系使我們感到安心和放心,同時也幫助我們更好地成長和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4. 寬容與理解:愛與被愛中的寬容與理解能夠培養我們的寬容心和理解力。愛一個人意味著我們需要包容對方的缺點和錯誤,同時也需要理解對方的需求和感受。這種寬容與理解的態度有助於促進良好的溝通和解決沖突的能力,從而構建健康和持久的關系。
總而言之,愛與被愛可以帶來幸福、滿足感、自我成長、親密支持、寬容與理解等方面的收獲。這些收獲讓我們更加快樂、平衡和充實地生活,並且促進我們與他人建立更加深厚的情感連接。
㈡ 為什麼有人說,"愛情不過是神經遞質的分泌產生的快感"
「荷爾蒙決定一見鍾情,多巴胺決定天長地久,腎上腺決定出不出手。」
這一「多巴胺愛情理論」在網上熱傳,「當兩人相互吸引時,丘腦就開始下令分泌"愛的使者"——多巴胺。」事實上,多巴胺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這么浪漫,除了愛情和快感,成癮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也和多巴胺有關。
而在長跑運動員體能到達某一臨界點時,經常會出現平靜、愉悅、滿足感的情緒。科學家通過觀察發現,這一表現與內啡肽有關。內啡肽被稱為「快樂激素」或者「年輕激素」。相比多巴胺,內啡肽能夠讓人產生成就感,以及積極樂觀的心態。在內啡肽的激發下,身心處於輕松愉悅的狀態中,可以幫助人排遣壓力和不快。而運動能促進內啡肽的分泌,消除了抑鬱或者焦慮等負面情緒。
上海知音心理咨詢中心教務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孫嘉儀告訴記者:「多巴胺帶來的快感和內啡肽帶來的成就感,心理學上來講相當於快樂和幸福的定義,快樂是短暫的歡欣愉悅感,而幸福是持久的滿足感。心理學上,幸福感包括了一個人潛能實現後的滿足感,可能實現潛能的過程是蠻艱辛的,體驗各種辛酸苦辣,之後得到的成就和個人價值的體現,這種滿足感更持久。」